银元不止一种,有大有小,也就是有“大洋”也有“小洋”。由于是银本位的货币,价值颇高。即使在流通时,大洋也属于高额的。
民国时期,大洋和银子都属于流通货币。
而银子常常会有一个问题,就是成色不佳,杂质太多。大洋,比如袁大头,据说标准是抵值相白银七钱二分,也就是七成银还高一点点,这个程度其实也一般,但好在大洋的成色稳定。价值越固定,作为货币的信用度就越高。
不同时期的大洋,购买力不一,这主要是受每个地区的物价不同及通货膨胀的影响。
这里,参考《江苏省志》,用江苏的食盐价来作为标准。
——顺便,用米价是不靠谱的。因为粮食不是纯国营,粳稻、籼稻的价格也不一样,差异很大。
整体来说,民国时的大洋价值浮动,在民国2年(1913年),以北洋政府在扬州设立两淮稽核分所的食盐价格来看,一块大洋,当时可以买到食盐736市斤。
民国7年(1918年),北洋政府修改盐税条例,食江苏将淮北近场五岸盐价,一块大洋可以买到食盐621市斤。
民国11年(1922年),东台县城厢区盐价,一块大洋可以买到食盐678市斤。
民国12年(1923年),淮北食岸盐价,一块大洋可以买到食盐520斤。
民国13年(1924年),江苏督军齐燮元强提盐税,民国14年(1925年)9月26日至10月27日共6次强提盐税。民国15年(1926年),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司令孙传芳又令加价,此时,在扬州及松江盐务局,一块大洋可以买到食盐38市斤。
因为这个时期是军阀混战,各种东西涨价都飞快。据说金圆券出现以后,物价狂涨390万倍,这就不奇怪了。
到了抗战结束以后,盐价大跌,民国34年(1945年),泗阳盐价,一块大洋可以买到食盐900市斤;高淳是1007市斤;南京、江浦是1176市斤。
但是到了民国35年(1946年),盐价又开始回升,淮阴盐价是550市斤;兴化、如皋、南通皆553市斤;泰兴、高邮为670市斤。淮盐食岸在1945年~1948年时,公价食盐,每块大洋只能买到311~460市斤的食盐。
基本情况就是这样。
关键在于,盐是“硬通货”,在旧时代,盐甚至比粮食更珍贵。从民国盐价来看,军阀混战以前,大洋是很值钱的。一块大洋,合今天的钱,怎么也得有个800~900元。而从大众的情况看,比如《大染坊》里,刚开始的时候,陈寿亭曾说“现如今一块大洋能买仨丫头”应该也不假。
但是在战乱时期,实物更贵,钱没多大用。金圆券时期,物价大乱,大洋也跟着倒霉,1926年时的一块大洋,也就抵今天40~50元罢了。所以《大染坊》里,过了十几年,陈寿亭在海边救了沈远宜,沈远宜敢一次借走20块大洋,那个酒店掌柜也敢借出去,也足以说明,当时的大洋也真是不值钱了。
糙米五块谷三块,万盛米行在农民丰收年降价了。此时的纸币与银元等值,但农民想要银元无果。一担米五块钱,相当于一百斤米五块银圆,种一亩田大约能收200斤米,也就是十块银圆。每个农民种五亩很累,一年50块钱毛收入。农民工现在年收入算5万,也就是一块大洋一千元人民币。
银元不止一种,有大有小,也就是有“大洋”也有“小洋。
在我老家,大洋是有袁世凯头像的,叫大鬼头,民国时期的大洋叫小鬼头。大鬼头现值800—900左右,小鬼头应该比大鬼头低一点。
在民国以前时期(1912年以前),一块大洋(一两银子、一枚银元)=800元人民币;在民国时期(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一块大洋=400元人民币;在解放后(1949年10月1日之后)一块大洋=200元人民币。
大洋一般指的是袁大头,是民国时候的一种银币,当时的面值为1元。但是,那时的“1元”并非是现在的1元。据说,当时的一个袁大头能够购买500个包子,并且普通的家庭一个月只需要2个袁大头就够了。
由于大洋本身属于一种银币,因此,在收藏市场中,收到了许多藏有欢迎,具备较高的收藏价值。
市面上最多的三个品种是民国三年、九年和十年铸造的,守家一般在700-720之间,民国八年的市存量少,市价约1800元。
银元的发展历程
银元一直在中国的流通领域里占有重要的位置。银元,起源于上海银饼。清朝末年,上海一些富商经营“沙船”生意,这种船专营由北方运盐到上海,由南方运黄沙到北方,这种黄沙混合石子和泥土叫作“三合土”,是建筑物的主要材料。
这种运沙船厂,雇用大量员工,每月发工资时,为避免秤量碎银引起争执,故就让富商王永盛、郁深盛等人自铸银饼,规定每一银饼值白银5钱。目前在市面上见到的是清朝咸丰6年所铸。
后来,墨西哥商人到中国购买物品,带进来墨西哥的银元,也叫墨银,它是用机器铸造的,分量更准确,每个含银7钱3分,库称是7钱2分,上面有一只鹰,俗称“番饼”,又称“鹰洋”或“洋钿”,有人甚至称作“番佛一尊”,可见当时一般人对银元的重视。
光绪年间,银元大量铸造,上面有一条龙,称为“龙洋”。民国初年,先后铸造有孙中山侧面头像和袁世凯侧面头像的银元,俗称“孙小头”和“袁大头”,重量均为7钱3分。100个银元的重量有73两,不可能带在身上,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时,都用钱庄的“庄票”。
银元放在身上,锵锵有声,白花花的光泽更是炫眼,所以携带大量银元容易发生事故,俗语“财不露白”,“白”便是指银元而言。
-大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