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是东京还是香港?

亚洲第一是东京还是香港?,第1张

亚洲第一是东京。

在明治2年3月28日,日本的都城从京都迁移到东京。自德川幕府时代以来开始成为日本主要都市之一,明治维新时期改名为东京后,更发展为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众多领域的枢纽中心。

经过二战后的继续发展,东京不仅成为世界商业金融、流行文化与时尚重镇,亦为世界经济发展度与富裕程度最高的都市之一,东京也是亚洲第一大城市。

东京的经济发展:

东京是日本的经济中心,日本的主要公司都集中在这里。它们大多分布在千代田区、中央区和港区等地。东京同它南面的横滨和东面的千叶地区共同构成了闻名日本的京滨叶工业区。

主要工业有钢铁、造船、机器制造、化工、电子、皮革、电机、纤维、石油、出版印刷和精密仪器等。东京金融业和商业发达,对内对外商务活动频繁。素有“东京心脏”之称的银座,是当地最繁华的商业区。

  紫衫龙王·黛绮丝

  波斯总教教主小昭之母,本是波斯三圣女之一,后因与韩千叶在一见钟情,远赴海外隐居与灵蛇岛上,后韩千叶病故,与殷离相依为命,黛绮丝虽貌美如花,但出手狠毒,因躲避波斯总教的追捕,戴上人皮面具,改称金花婆婆。武功虽是四大法王最末的,但其他三人皆愿排在其后,因黛绮丝喜爱穿着紫色衣衫,在明教与韩千叶在碧水寒潭战斗故阳夫人等送其紫衫龙王之美称。

  白眉鹰王·殷天正

  张无忌的外公,因不满明教内乱,不愿在此浑水中,下光明顶自创天鹰教,当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时,却率众救援明教,因其年过古稀,嫉恶如仇,下手毒辣,成名绝技鹰抓擒拿手专门擒拿对手的穴位,倘若被他抓到,必定骨裂筋断。

  金毛狮王·谢逊

  谢逊,乃明教四大法王之一,外号“金毛狮王”,武器为屠龙刀。他是张无忌的义父。因一家被其师成昆所杀,报仇心切,费尽了心力,才从崆峒派手中夺得《七伤拳谱》的古抄本,练成七伤拳,后因其双目被暗器所伤,带着抢夺之来的屠龙刀和张翠山,殷素素夫妇一起隐居冰火岛。

  他文武全才,博通古今,而且,与也可称为“文武全才”的张翠山比较,张五侠马上显得迂腐拘束,而谢逊则见解独特,如天马行空。张翠山的学问是死的,谢逊的学问却充满生命力,充满了生命的炽热要求,也充满了生命的失落与愤怒。

  谢逊给人的压逼感,是他的杀伤力,以及在那股杀伤力背后的澎湃的悲愤怨毒。他的遭遇奇惨,但他报仇的手段也是奇惨,他对人世、对天地的主宰充满了愤恨,而这股愤恨,早已远远超出他个人的悲剧,变成了人神之间的对立,谢逊狂怒之时,大骂的不止是杀害他全家的成昆,而是令到这种事情能够发生的“贼老天”。谢逊是个叛徒,他反叛的不但是杀害他全家的师父,更扩至人间的伦常道德成规。制订这些成规的“圣贤”,这些圣贤及天下人所尊崇倚赖的万物主宰,这种指天骂地,毁神谤佛的勇猛,直令人五体投地。

  青翼蝠王·韦一笑

  明教四大法王之一,因其轻功独步天下,身轻如蝙蝠,韦一笑所修炼的寒冰绵掌因阴气太胜,导致寒气倒流,隔数日必定靠吸食别人的鲜血来压制体内的寒气,别人都称他为青翼蝠王。

  金庸笔下的五散人

  金庸《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地位最高的是教主,其次是光明左使和光明右使,再

  其次是四大护教法王,然后是五散人。其中明教教主张无忌等人的名字是虚构的,而

  五散人的名字则见之于史籍或传说。五散人是彭和尚彭莹玉、铁冠道人张中、布袋和

  尚说不得、冷面先生冷谦和周颠五人。这五人,有的是历史上真有其人,有的则是传

  说中的神仙人物。金庸借用了这些人物来为他的小说服务,真真假假,虚实莫测。

  彭莹玉

  彭莹玉在历史上真有其人。他又名彭翼和彭国玉,人称彭和尚,是元末红巾军徐寿辉

  部将领。他是袁州人,在袁州南泉山慈化寺出家为僧,会治病,曾以白莲教组织群众

  ,宣传「弥勒佛下生」,与其徒周子旺发动起义。子旺被捕牺牲后,他出走淮西,继

  续进行宣传组织活动。至正十一年秋,他与邹普胜等人聚众响应刘福通起义,推举徐

  寿辉为首领,於 水建立政权,出任军师,攻占湖广、江西许多地方。后在瑞州战死

  。彭莹玉在《倚天屠龙记》中出场较早,是五散人中出现最早的一个。观其初出场时

  掩护白归寿和回护纪晓芙的语言行动,便见其正气凛然,刚强不屈。他为人比较公正

  持平,不像周颠那样偏激。当五散人与青翼蝠王韦一笑相约同上光明顶,协助光明左

  使杨逍抗击武林六大派围攻明教时,周颠因与杨逍有怨,坚不肯去,彭和尚道∶「周

  颠,倘若六派攻破光明顶,灭了圣火,咱们还能做人吗?杨逍得罪五散人当然不对,

  但咱们助守光明顶,却非为了杨逍,而是为了明教。」后来他又劝道∶「颠兄,当年

  大家为了争立教主之事,翻脸成仇,杨逍固然心胸狭窄,但细想起来,五散人也有不

  是之处……」彭和尚明事理,识大体,一事当前,以大局为重,观此寥寥数语,便见

  其胸襟开阔,识见过人。当五散人与杨逍、韦一笑在光明顶上被圆真(即成昆)突然

  袭击,同受重伤倒地后,彭和尚想及今日命丧圆真之手,平生壮志,尽付流水,不禁

  慨叹道∶「我早就说过,单凭咱们明教之力,蒙古鞑子是赶不了的,总须联络普天下

  的英雄豪杰,一齐动手,才能成事……」他在垂危之时,尚念念不忘驱除蒙古鞑子之

  事。金庸如此刻划彭和尚,是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梁羽生在《萍踪侠影录》中,把

  彭和尚写作朱元璋和张士诚之师,并写他留下武学秘笈《玄功要诀》。既是义军领袖

  ,又是武林高手,同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铁冠道人张中、冷面先生冷谦和周颠叁人,都是元末明初人,据说后来都成了仙。明

  人王世贞所编的《列仙全传》,就收有这叁个人的神仙故事。

  张中

  张中字景和,临川人,因平常喜戴铁冠,故称「铁冠道人」。他少遇异人,学得太乙

  神数,能观云望气,预言祸福,十分灵验。当朱元璋驻军滁阳时,他看出朱元璋龙瞳

  凤目,相貌贵不可言,预言他日必登帝位。开国名将徐达还在做将军的时候,张中便

  说他两颊鲜红,目光如火,定必官至极品,可惜只得中寿,享年不永。后来徐达果然

  官至魏国公,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 武宁,富贵至极,但中年只得五十四岁。凉国

  公蓝玉曾载酒去访张中,张中便服出迎。蓝玉很不高兴,讥笑地说∶「我这里有一个

  上联∶脚穿芒履迎宾,足下无礼。请你对个下联。」张中随即指着蓝玉手上的椰杯说

  ∶「手执椰瓢作盏,尊前不忠!」后来蓝玉以谋反罪被诛,证实了张中说他「不忠」

  的预言。张中在京城中住了多年,后来无端投水而逝。皇帝下令寻他的 体,却遍寻

  不获。第二年潼关守卫上奏说,某月某日,看到铁冠道人策杖出关。一查对日期,正

  是张中投水那天。张中此类异事甚多,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时,他从云气中

  察知陈友谅已中箭身亡,便劝说朱元璋撰写祭文,让死囚在军前颂读,动摇对方军心

  。朱元璋依计行事,陈友谅的军队果然迅即崩溃。

  冷谦

  冷谦字启敬,杭州人,道号「龙阳子」,自称「黄冠道人」。精音乐,善书画。明朝

  洪武初年任太常协律郎,不少郊庙乐章,大都由他撰定。着有《修龄指要》一书,内

  谈修炼长生之术。传说在永乐年间得道成仙。冷谦有个穷朋友,曾向他请求救济。冷

  谦说∶「我可以指点你一条发财之路,但千万不能贪得无厌。」说罢在墙上画了一道

  门,门边有一只鹤在守着。他叫那个朋友敲门进去。门一敲就自动打开了。那个朋友

  进去一看,只见满眼都是金银珠宝,便忘了冷谦的吩咐,不顾一切地拼命拿取,在迷

  乱中却把自己的名片遗落了。过了几天,宫中金库发现少了一批财宝,守吏在库中捡

  到那张名片,便把那人抓去。那人供出了冷谦,冷谦也一同被治死罪。当冷谦被刽子

  手押解出城门时,他对刽子手说∶「我就要没命了,能否给我喝一点水?」刽子手给

  了他一瓶水,他一边喝一边把脚插入瓶中,不一会,全身都缩进瓶内。刽子手大惊,

  恳求他从瓶中出来。冷谦说不要紧,只要把瓶子拿到皇帝面前就没事了。刽子手只得

  照此去做,把瓶子呈到皇帝面前。皇帝凡有问话,瓶中立即回答。皇帝说:「你快出

  来见我,我不杀你!」冷谦在瓶中答道∶「臣有罪,不敢出来!」皇帝一怒之下把瓶

  子打得粉碎,却不见冷谦的踪影,但每一片瓶子碎片,都发出「臣有罪,不敢出来」

  的声音,回 在大厅四壁,弄得皇帝十分尴尬。仙人游戏人间,戏弄帝王之事,古已

  有之。冷谦此举,亦是一例。冷谦在《倚天屠龙记》中被称为冷面先生,说话简短,

  从不多言,显得很冷。但《列仙全传》写他乐於相助穷朋友,又把皇帝戏弄得尴尬不

  堪,却是心肠颇热的。

  周颠

  周颠又名周颠仙,名字不详,自称是建昌人。十四岁时得了狂疾,经常胡言乱语,人

  以为颠。叁十多岁时,狂态更甚。凡有新官上任,他必往拜访,并说∶「我来预告太

  平。」新官们视之如疯子,均命人赶出,不予理睬。据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

  战时,周颠正在南昌行乞。他口唱《太平歌》,预言「天下将属朱」。朱元璋得知大

  喜,便邀周颠同行。在渡江攻南京时,风雨大作,兵马不能前行,周颠立於船头,向

  天呼叫,不久便风平浪静。后来周颠辞归庐山竹林寺。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遣使至

  庐山寻周颠,却杳无踪影。朱元璋感念周颠之功,便在庐山仙人洞西北的锦绣峰上,

  建亭立碑,以记其事。碑高约四米,碑文为朱元璋所撰之《周颠仙人传》,故此亭被

  称为「御碑亭」。亭前石门上刻有一副对联∶「姑从此处寻踪迹,更有何人告太平。

  」便写出了周颠「告太平」后「踪迹」杳然的情况。周颠除了预言「朱元璋做皇帝定

  太平」外,还在朱元璋攻打张士诚时,预言张士诚「天上没有他的位子」。於是朱元

  璋放心攻打,一举获胜。周颠在预言之外,颠狂之处亦不少。据说朱元璋每次出巡,

  他都要上前遮拜「告太平」。朱十分厌烦,下令赐酒灌他,谁料他量大如海,狂饮亦

  不醉。元璋心中刚涌起杀他的念头,周颠便说∶「你想杀我吗?水火金杖,对我如同

  无物!」元璋大怒,下令把他丢进大缸里,下面用火来烧。火熄后开缸一看,周颠晏

  然端坐,毫发无损。朱下令加大火力再烧,周颠依旧无事,反更容光焕发。元璋无奈

  ,只得把他寄放在蒋山寺中,但不久和尚来告知,说周颠脾气古怪,老爱和小沙弥争

  饭,生气后已有半个月没吃饭了。元璋赶去一看,周颠却毫无倦色,一点饿意也没有

  。《倚天屠龙记》中写他出语无状,动辄骂人,行事怪僻,专好斗嘴,是非常符合周

  颠的性格的。

  布袋和尚说不得

  布袋和尚说不得大师,在五散人中,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人物。布袋和尚的原型,是五

  代后梁的僧人契此,号长汀子,浙江奉化人,在岳林寺出家。他身材矮胖,长相猥琐

  ,常以杖背一布袋,四出化缘,随处坐卧。天将下雨,他便着湿鞋;天将干旱,他便

  拖木屐。人们据他穿鞋着屐,便得知晴雨的变化。他虽疯疯癫癫,但与人谈祸福吉凶

  ,却很灵验。他死前口占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

  识。」时人便据这佛偈,把布袋和尚看作是弥勒佛的化身。因此现在寺院门口的弥勒

  佛,塑造的就是蹲坐大笑的布袋和尚的形象。弥勒像旁常有这样一副对联∶「肚大能

  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口开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联语诙谐幽默,是颇合身矮腹

  胖、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的造型的。说不得大师的布袋,名叫乾坤一气袋,质料奇妙

  ,非丝非革,乃天地间的一件异物,寻常刀剑也无法把它刺穿。《西游记》中的弥勒

  佛有一个人种袋,法力巨大,神妙无方。黄眉童子盗去后,竟使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及

  诸天神将也束手无策。乾坤一气袋虽无人种袋那样的无边法力,但其神异之处也是不

  可思议的。金庸塑造布袋和尚说不得这个人物,比较符合当时元末的历史事实。元末

  的农民起义,大都以白莲教宣传组织群众。当时的白莲教,是个混合有佛教、明教、

  弥勒教等内容的秘密宗教组织。其教义是崇尚光明,认为光明定能战胜黑暗。各地起

  义首领,便常以「弥勒降生」、「明王出世」相号召,发动起义。因此作为弥勒佛化

  身的布袋和尚,被金庸选作明教五散人之一,是很合情理的。在《倚天屠龙记》中,

  布袋和尚说不得因指责周颠不肯同上光明顶,而被周颠一掌打落几枚牙齿时,竟是一

  言不发,淡淡一笑。这正是「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具体表现。

  武侠小说常喜用一些人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兼及其子孙后代),来个真人假事的加工

  制作,穿凿附会,无中生有,大肆铺陈,纵横渲染,似真似幻,扑朔迷离,使人亦信

  亦疑。其中,金庸和梁羽生的作品在这方面是最为突出的,举凡历史上的帝王将相、

  释道儒医,都可信手拈来,点染发挥,为他们的小说服务。

  http://baikebaiducom/view/1445463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965508htm

佛 教 与 莲 花

一、佛教崇拜莲花之由来

当人们走进寺庙,抬头看见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佛经说,这是释迦佛祖修道成佛后向信徒们讲经说佛的姿态。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也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双手仰掌足上,掌中托着一个莲台,似乎在指引众生往通西方佛国净土;以大慈大悲闻名的观音,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仿佛在表露观音怀着的一颗纯洁的菩萨心,全力导引信徒脱离尘世,到达荷花盛开的佛国净土。

在翻读佛经书籍时,人们又常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至于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莲子串成。佛经说,用莲子作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样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

综上所述,莲华已与佛教结下了亲密的因缘,成了佛国的象征与圣花。

佛教为什么如此崇拜荷花?简要地说有两方面原由:

第一,与荷花特性相关。

荷花,是一种多年生的水生植物花卉,她虽不像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也没有菊花那样的孤傲清高,但她那“出污泥而不染”与迎着酷夏骄阳而盛开的特性赢得了佛教至高无上的崇拜。

佛教认为“六尘”,因世间充满“六尘”,故把人世间称为“六尘”。由于“六尘”的污染与干拢,人世间又充满着欲望与竞争,使人们难以班门平静,难得洁净。这种情况与“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的佛国净土是格格不入的,要想进入佛国,必须远离尘世,遁入清净的空门,专心修佛,消除污染与干拢。“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别属性与人世间的佛教信徒希望自已不受尘世的污染的愿望相一致,保持洁净,以便顺利进入净土佛国。

第二,受到古印度崇拜荷花习俗的影响。

早在佛教诞生以前的印度,每当夏天,烈日炎炎似火烧,在这酷暑的日子里,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夏夜,或清晨,在盛开荷花的池塘、湖畔散步赏荷,绿水荫秀,粉红淡紫相间,芬芳四溢,使人赏心悦目,清风徐来,荷香随风从万绿丛中散发出来,令人的心肺像洗涤过似地顿觉凉爽。荷花池塘便成了避暑的胜地。

在古印度的十典文学中,常常以莲花比喻美丽的姑娘,如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说:“悉多有位女朗长得仪容秀美,浑身却像涂上污泥的莲藕,闪光的美容从不显露。”另外,在古典文学中形容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大眼睛。

在印度佛经中,还将释迦牟尼的诞生与荷花联系起来。佛经中说:释迦降生之前,皇宫御苑中曾出现了八种瑞相,百鸟群集,鸣声相和悦耳,四季花卉一同盛开,尤为奇异的是,在宫内的大池塘中突然长出一朵大如车轮的白莲花,白莲长出之时恰是释迦降生人间,释迦牟尼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闪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还坐着一位盘脚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经《百缘经》说释迦牟尼就是莲花王子,还流传着一则动人的故事:从前,在恒河上游有个国家,国王名叫波罗奈,又称莲王,治国有方,人民安居乐业。有一年病疫流行,求医药者甚众,国王见状大发慈悲,集中宫廷御医四处奔走,为百姓治病。御医们说,要治愈这种流行病,只有京城东北河中赤鱼的血肉,食之能愈,而目前河中无此鱼。王子听后,便投入河中化为赤鱼,献身为百姓治病。百姓纷纷前来割切赤鱼的血肉治病。奇怪的是赤鱼“割处随而复生”,赤鱼是割不尽的,如是持续了十二年之久,直到国内的百姓全部治愈。佛经说,这位莲花王子就是后来的佛祖释迦牟尼。

在《杂宝藏经》中还载有莲花夫人的故事:早在列量世之时,雪山之麓住着一位修行的仙人名叫提婆延。他经常小便在岩石之上。有一天,一只雌鹿来此石岩上舐了几下,不久便怀孕生下一女,端正殊妙,人称鹿女。后来提婆延得知鹿女是自己之后,便取来抚养。鹿女长大后,所经的路上,均出现了莲花,故又称莲花女。一次国王乌提延打猎路过看见地上有莲花七重,便四处打听鹿女,将她领回宫中,纳为王妃。到王宫不久便怀孕 ,一胎生了五百儿子。个个面目端正清秀,长大之后又成了五百大力士,成为国家的保护者。国王欣喜万分,封鹿女为第二夫人,时人又称莲花夫人。

在印度的佛经中,荷花的分类也与佛教相联,与今天的科学分类有很大的不同,佛教中荷花的含义是广泛的包括不同属的睡莲等等。

以荷花颜色分之,佛经上有白、青、红、紫、黄等五色,称为“五种天华”。其中白、青两色最受青睐。

白莲花,梵文音译为芬陀利,此花最大,花瓣数百,考试又名“百叶华”。此花生长于佛国阿耨达池中,人世间难以见到,故又称“希(稀)有之华(花)”,佛祖释迦称她为“人中好华”。

青莲花,梵文音译为优钵罗,因色青故名。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青白分明,酷似佛眼,故在佛经中称之不“莲眼”,也即观音菩萨的眼睛。

这五种莲花,为五大虚空藏菩萨所坐,佛经上说:

东方福智虚空藏,坐青莲花,乘银牛;

南方能满虚空藏,坐赤莲花,乘金象;

西方施顾虚空藏,坐白莲花,乘琉璃马;

北方无垢虚空藏,坐紫莲花,乘狮子;

中央解脱虚空藏,坐黄金莲花,乘水晶龟;

还有以莲瓣多寡分之,佛经上说有人华、天华和菩萨华三种。人华者,莲瓣仅十余而已,天华者莲瓣达数百,而菩萨华者,莲瓣多达千数,即是佛教最尊崇的千(瓣)莲花,佛国莲华的象征。

二、莲花之美——“四德”与“十善”

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净土莲宗的建立与发展,对莲花的崇拜形式,内容日益丰富多彩,佛教把莲花的自然属性与佛教的教义、规则、戒律相类比美化,逐渐形成了对莲花的完美崇拜,把荷花的美德归纳成“四德”与“十优”。

佛经《涅盘经》说佛有四德,即常、乐、我、净。所谓常德,是指佛性常住不离,具有“历三世而不迁,混万法而不变”的固定德性。所谓乐德,是指佛陀乐于远离人世间生死逼迫之苦,乐于寂灭于涅盘净土佛国。所谓我德,是指佛陀虽在人世间,但早已忘记了凡夫俗子的“忘我”,而具备有“八自在”的“真我”。所谓净德,,是指佛陀远离人世间的垢污而无染,犹如清净的大圆镜,了无纤翳。

佛陀有四德,佛经也给莲花总结为“四义”,与“四德”相应。据《华严经》载,“大莲华者,梁摄论中有四义:

一如莲华,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污。

二如莲华,自性开发,比真如自性开悟,众生诺证,则自性开发。

三如莲华,为群蜂所采,比真如为众圣所用。

四如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比如四德,谓常、乐、我、净。”

《三藏法数》还把莲华的优点与菩萨的“十善”相比,作子更加细致的概括。莲华喻菩萨十种善法:

1.离诸染污。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观诸境于一切法,不生贪爱,虽处五浊生死流中,而不为生死过失所染,比喻莲花出于水而不为污泥所染也。(五浊者,即劫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

2.不与恶俱。菩萨修行,唯欲灭一切恶,生一切善,于身口意,守护清净,不与纤毫之恶 共俱,比喻莲华,虽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也。

3.戒香充满。菩萨修行,放诸戒律坚持无犯,以戒能灭身口之恶,犹香能除粪秽之气。故经云:戒香芬馥,广布充满,比喻莲华开敷,妙香广布,遐迩皆闻也。

4.本体清净。菩萨因持戒故,身心清净虽处五浊之中,而能无染无著,比喻莲华生时虽处污泥浊水,而自然洁净无所染也。

5.面相熙怡。熙,和乐貌。怡,喜悦也,菩萨心常禅悦,则面无颦蹙,诸相圆满,见者悉皆欢喜,比喻莲华开时,令诸见才心意快然而生喜悦也。

6.柔软不涩。柔软则随顺,不涩则无滞,谓菩萨修慈善之行,复于闭法无所滞碍,充于内而形于外,故体常清净,柔软细纱而不粗涩,比喻莲华,体性柔软而复润泽也。

7.见者皆吉。菩萨修行成就,形相美妙,凡所见者咸获吉祥,比喻莲华,芬馥美妙,人或眼见及梦见者皆吉祥也。

8.开敷具足。菩萨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严具足,比喻莲华开敷而其华果具足也。

9.成熟清净。菩萨修因既圆,妙果成熟,而慧光发现,能使一切有情见闻之者,咸得六根清净,比喻莲华成熟,若眼睹其色,鼻闻其香,则诸根示得清净也。(六根者,即眼根、耳根、鼻根、身根、意根。)

10.生已有想。菩萨初生之时,诸天人等咸乐护持,以其必能修习善行,证菩提果,比喻莲华初生之时,虽未见花,凡诸人众,咸生已有莲华之想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以上的类比,内容虽无针对性,可比性也不大,但准确地把握了荷花的清秀洁净之特性与佛陀的精神使莲华得到了升华。

三、求往西方净土的莲宗

佛教自汉代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逐渐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经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形成了八个主要宗派,其中以称念阿弥陀佛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宗旨的净土宗与莲华的关系最为密切。净土宗的发展,使崇拜莲华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崇拜之风更加兴盛。

从东晋起,我国佛教徒中出现了一种祈求向往莲花盛开的弥勒净土,即兜率天的思想,它的创始者是名僧道安。

道安(314—385),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父母双亲早亡,18岁出家为僧,受到名师佛图澄(232—348年)的常识而成为高足弟子,他读了《弥勒佛下生经》后,崇拜弥勒净土,向往兜率天。于是在弥勒佛像前念佛立誓,起愿来世往生弥勒居住的兜率天。道安的这种思想又影响了他足子弟慧远。慧远继承与发扬了师父的核心思想,更加热心于西方极乐净土的崇拜。唯一不同的,他把向往的弥勒净土改变为弥陀净土

慧远(334—416年),东晋雁门楼烦(今山西崞县)人,从小好学,13岁时,跟舅父到洛阳游学。21岁时到太行恒山拜道安为师,学法达十三年之久。太元三年(378年),苻坚攻下襄阳,道安被迫请至长安主持五重寺,慧远只好离开师父远行,希望到罗浮山(今属广东)修道。途经浔阳(今江西九江),受到师弟邀请而上庐山西林寺。他在庐山讲《般若经》,深受欢迎,各地名僧信士,望风来集,后来便在西林寺之东,重新辟地建寺,人称东林寺。寺前有二大池,为名人谢灵运捐钱开凿,池内种有白莲。元兴元年(402年)慧远与当时名士一百多人在庐山东林寺阿弥陀佛像前念佛立誓,他说:“今生今世,满目只见尊卑上下,贫富贵贱,勤苦劳务,各怀杂毒;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戮,迭相吞噬;一生一世,犹如烈火焚烧,其苦不能尽言。而西方净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莲花香洁,鸟鸣雅音;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以此相比,岂能不令人向看中道理,看似浅显,人之明白,其实深不可测啊!”总之,他指出现实世界既然如此黑暗可怕,世人又无法改善,真不如勤于修练,专心佛事,一心一意追求西方极乐世界为佳。前来参加立誓的名僧信士都十分赞同,决定共同起愿,往生盛开莲花的西方极乐净土。同时约定,每人根基不同,到达这种境界会有先后;凡能捷足先登者,必要提携后进同志,共达目标。他们立誓之时,正值东林寺前大池内白莲盛开便取名白莲社,被宋人奉为莲宗初祖。慧远之后,名僧辈出,适至唐代,一位仰慕慧远结社念佛的名僧善导,读了《观无量寿经》后,大为赞叹,亲往庐山东林追寻遗踪,凭吊慧远。回到长安后,制订宗仪法规正式创立了净土宗,宋人称为莲宗二祖

从宋至明,杭州逐渐成为净土宗的传播中心之一,被誉为莲宗六祖、七祖、八祖的大师均是杭州人。六祖延寿(904-975)俗姓王,字仲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越国王钱弘叔从杭州录隐寺请至永明寺(今杭州净慈寺)的第一代主持,他白天在佛寺内念经诵佛,晚间又回南屏山顶行道念热衷期往弥陀净土。他主张净禅兼修,他所撰写的《宗镜录》一百卷名垂中外,以致高丽(今朝鲜)国王亲自选派名僧肖往净慈取经学佛。七祖省常(959—1020年),宋初住杭州昭庆寺,仰慕庐山东林寺慧远结社念佛之遗风,在杭州西湖昭庆寺前建净行社,参加的名僧儒士达一千多人,入社者一百二十多人,在阿弥陀像前立誓专心事佛共同往生西方净土,省常当场自刺指血,和入墨汁,挥毫抄录《华严经·净品行》,每书一字三拜,三围绕,口念佛名阿弥陀佛。佛经写完,震动杭城,翰林学士苏易简为这撰序,雕印一千从份,分施他人。八祖莲池大师(1535—1615年)明代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俗姓沈,名朱宏,字佛慧,号莲池2岁时,出家杭州云栖寺,先修禅,后专修净土宗。在云栖寺修佛达三十余年,人和“云栖大师”。他作《阿弥陀经疏钞》,通俗解释净土教义,名闻佛坛,弟子和赞凶“才足以经世,悟足以传心,教足以契机,戒足以护,操足以励世,规足以救弊,”誉为莲宗八祖。

随着净土宗在唐宋时期影响的日益扩大,逐渐成为信徒最众的宗派。净土宗所供奉的是阿弥陀佛,亦称无量寿佛,专主念佛往生,认为若信念虔诚,持念佛号即可托生西方佛国净土。所谓净土,是和世俗众生所居住的秽土相对而言的。西方净土又称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地上铺的是金、、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等七种宝莲池。这七宝莲池,又十分奇特,池里的水能听从洗浴者意念的指挥,你想令水灌身,你想洗澡穿衣打扮,装饰着璎珞珠宝的华美衣服应念而至。用不着举手就穿在身上了。你想听音乐,七宝森林中清风时发,传出了美妙的声音``````这里没有痛苦、烦恼和争吵,唯有快乐熙和。

这个极乐世界的教主是阿弥陀佛,据《无量寿经》与《阿弥陀佛经》记述,很久很久之前,有位名叫法藏的国王,弃国出家修佛,在佛前许下四十八愿,表示成佛后,他所管辖的佛国净土没有地狱、饿鬼、畜生,凡是佛国众生都可以转坐到此地,过着美衣足食的安闲自在生活,并且人人都以修成阿罗汉、菩萨等。据说,法藏经过了无量数劫,积功累德终于成佛,号称阿弥陀佛。不论你是出家僧人,或在家信徒,也不论你是阴功积德的善人或是作恶多端的歹徒,只要你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就能受接引而往莲华盛开的西方净土。《三藏法数》中说,一昼夜一心专注称念阿弥陀佛前来迎接你往往生极乐净土。

《 我从荷塘来 》 上传日期:2003-5-5 作者:郑铭之

有人说:“世上的人,很少会把自己的童年给忘掉的”我也认为此话不假;在我故乡的童年记忆里,确实有不少零零碎碎的挥之不去的影画在我的脑海里游荡,那记忆中的涟漪,荡漾而开的是我无数的遐想和回味。 我通常喜欢在自己写作的桌台边放上一盆鲜花,比如兰花、仙人掌什么的……今天却与往常有些不同,兰色刺青的花瓶里插养的是我一直都很喜欢的花种——荷花,望着她我端详了许久,淡淡地、不留痕迹地让心中油然而生思乡之情…… 故乡在我的记忆当中,最是不能忘怀的,是在离我家不远的一片荷塘,每当是花开季节的时候,我便会抽出大部分的时间来游离于塘水间,乃至于中学读书时读到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时候总有一种特别的亲近的感觉。 春天,荷塘周围的草坪总是绿油油湿露露的,一脚踩下去,总好象是踩在浸了水的浮萍上似的,穿了干干净净的解放鞋都给透湿了(这可是当时好多同龄的小朋友想要买的鞋子哦,当时穿着这鞋觉得可神气了); 荷塘里满是绿色的荷尖,象万把尖刀般迎天而立,不时的还有一群群红色的鲤鱼在荷尖间自由愉快的穿梭着,追逐着,嬉戏着,偶尔在你不注意的一时间,仰起头在水面漂亮的画上几个圈圈,这时候我们总是很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些鱼的互相交耳表情和对着我好奇的眼神; 偶尔不时的还会调皮的碱起几片碎瓦片,在开阔的荷塘水面击起层层水花,戏弄着水里的鱼,搞的满塘的鲤鱼四处乱窜,躲着我们远远的,不时的还有几只小白莺飞过我们的头顶,停栖在荷叶尖尖,时而梳理着白色的羽毛,时而飞到另一端的荷尖上,时而闭着瞌睡的小眼一动不动的立在荷尖上,煞是可爱。 夏天,当阳光以九十度垂直呵护在这片阔广的荷塘之上的时候,四周到处都是成绿,绿的草,绿的树,绿的塘,绿的荷;才从青绿中裹开的荷叶,在夏日火火的空气中轻松地喘着气,荷叶和荷叶之间偶尔会钻出几包雪白的花苞,最是骚人的便是那远近高低的蝉鸣,象是在为祥静的荷塘谱写出一曲沸腾的生命之歌; 若是到了夜晚,朱先生的荷塘手笔也可以在这里找到几触风景,我想自古喜好荷花之人甚多,也许是她“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的品和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榭玩焉”的性,才博得了天下贤人圣者所醚好。 试想古人:静静的在皎洁的月光下,约三两知己,盘席而坐,举杯邀月,析览史册,谈笑风声,闲弹天籁,呤诗对词,何不快哉,乐哉也!再加上塘里执迷不悔的小蛙,呱呱地叫禅,那蛙儿整个夜都被她弹奏的严严实实,象贝多芬那样的自信和充满着狂傲;这整个幽夜都和着她的叫鸣,直到天明月去,清雾弥漫的时候,肯定是月落日出方可罢休,人生如此,遐意之至啊! 南方最是多雨季节,每当下雨的时候我都要对着荷塘看个饱,飘飘的雨更是给荷塘增添了几分美感,我不禁提笔写了首古诗来抒抒情: 萍水孤折乱枝头/雨飘情思梦里走/碧珠昭昭舞翩迁/莲随波动交枝奏/几里芊芊出浴更/万点乱红破青真/欲饮乡思无言纵/醉花醉影更醉人 …… 逝去了火辣辣的夏季,迎来的正是满塘莲香的时节; 这个时候,鱼也歇息了,蝉哇也不声了,仿佛是不敢在这样的一个季节去和莲花媲骚;一切都开始走向尽头,草枯黄了,树也也开始凋落了,而惟独此时的莲花,在秋的世界里增添了许多快意; 荷瓣舒懒着开着,象是个会说话的仙女,只有成群的蜻蜓在荷花的天空里跳起了“华尔兹”; 在秋意丝丝绵绵的爽风中,荷花开放的格外的鲜艳可人,笔直的美妙的身材,在秋的图画中亭亭玉立,风挤动着荷,荷挤动着叶,在叶和叶,花和花的中间,干和干相互交错着,挨碰着;一阵秋风吹过,荷塘就象是千军万马般,摆开了排山倒海的阵式,风过之后依然回归到“微风轻轻吹,小荷轻轻醉”的境界; 那时候总是有位老人(听说那个老爷爷都近八十的人了,却从还是孤身一人?荷塘中央的木屋就是他的家,老人最大的乐趣便是看养着这片荷塘和逗我们这班毛孩儿),他划在荷塘的“刀光剑影”之间,采摘着莲藕莲籽,唱着几十年不变的歌: “水清清,风淡淡,老夫撑杆又划桨;穿莲杆,过塘槛,嗅风嗅莲满鼻香,呀满鼻香……” 每当这个时候我们一群小孩总是,围跑到荷塘岸边耐心地等待着来老爷爷的归来,老爷爷每次都会带好多的莲花莲藕莲籽,采摘下来的莲藕和莲籽都很清甜,每次他看到我们开心的在吃着莲藕的时候,和互相调皮地玩耍着他那老船桨,他那黝黑干瘦的脸上总会露出丝丝幸福的笑脸;最让我不解的就是,平日里那么苦的黄连居然就是脆甜莲籽的莲心,我想这也许就是“苦从甘来”道悟吧! 也许是南方气候的原因,莲花败落,通常是在秋尽冬来的那一两个月,败絮阑珊,折枝倒叶,一派后唐时期的衰败和和无助; 难怪有许多著名诗人词人,常用败落的荷花来比喻百姓的疾苦和政治的衰败,如“残荷对破影,夜宿泣故国”如“数十里残叶败荷,逾千万百姓饥寒”……也有许多的古代近代文人派画家,在作画的品习中常常画荷的题材都是残破枯萎的败塘景象,来抒发或者表达自己冷漠孤高,与世不格的境界; 我在想莲花的品自然是高,可是在她那品性的背后是要经得起多少的风风雨雨的考验和洗礼啊。 最爱看在风雨中的荷,坚韧而从容,在千千万万颗的雨点拍打在荷花和荷叶的时候,荷花就象是海浪般的层层叠叠,而丝毫没有伤害到她的“一丝一毛”,这种“能曲能伸”的精神的确值得我来借鉴。莲花是博大的,只有真正的珍惜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用宽大的胸怀去谅解他人和包容他人,我想这样的人生道路在在雨过天晴的时候,将会象彩虹般的灿烂; 学会生命如荷花般,将灿烂美丽的那一季交给人们,把自己的根和种子留给人们,虽然要在冬季的那一刹那将自己的尸魂都埋葬到塘底,但是这不就是为了明年的土壤更加肥沃,让明年的花开的更加的耀眼无比吗? 如今那个故乡撑船养荷的老人家早已不在人世了,也许这一生,他就是为了荷花而到这个世界来走一趟的;是啊!四季在不断的交替变换,而人也随着岁月老去而老去,可惜的是岁月有大把时间来老,而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而且是只有那么可怜的几十年,我们要拿什么做赌注呢?但愿莲花随我来,我随莲花去……

《秋荷》 白露袭莲蓬,儿孙聚籽宫,炸雷催芰绿,碧叶又冠红

《枯荷听雨》

青阳渡 晋、乐府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 南朝、梁沈 约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 南朝梁吴均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夏歌 南朝、梁萧 衍江南莲花开,红花覆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咏荷诗江 洪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咏同心芙蓉 隋杜公瞻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采莲曲 隋殷英童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秋池一株莲 隋弘执恭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 古风 (其二十六) 唐李 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采莲曲 南朝梁刘孝威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折荷有赠 唐李 白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子夜吴歌(其二) 唐李 白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咏江南可采莲 南朝梁刘 缓 春初北岸涸,夏月南湖通。卷荷舒欲倚,芙蓉生即红。楫小宜回径,船轻好入丛。钗光逐影乱,衣香随逆风。江南少许地,年年情不穷。

赋得涉江采芙蓉 南朝陈祖孙登浮照满川涨,芙蓉承落光。人来间花影,衣渡得荷香。桂舟轼不定,菱歌引更长。采采嗟离别,无暇缉为裳。 越 女 唐王昌龄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东林寺白莲 唐白居易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我惭尘垢眼,风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欲收一颗子,寄回长安城。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京兆府栽莲 唐白居易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下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今年不得地,憔悴府门前。

荷塘集

采莲曲 [1991]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小舟穿莲看不见,罗袂莲叶共翻卷。采莲遗郎郎不语,郎言心似莲子苦。郎不语,莲子苦,鲤鱼风断秋风浦。一朝莲落霜来飞,妾将嫁作他人妇。隔莲相望日斜斜,唢呐吹过莲塘去。采莲曲 [1992]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近花红胜火,远水广如天。左摘葱葱叶,右撩波中颜。隔莲谁家子,注目神相牵。不为采莲乐,乐得伊人怜。采莲移郎后,采莲移郎前,两口莫得语,两心共翩翩——独采江南莲,莲叶何田田!采莲曲 [2001 / 5]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湖里小舟能曲折,岸头郎马能蹁跹。住舟一曲郎已去,菱歌绕水空清妍。江南且采莲,莲叶空田田。看郎去马去如箭,待郎归马缓垂鞭。不知同行去已尽,湖光黯黯暮如烟采莲曲 [2001 / 5]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上池荷正美,不得往其间;东家同龄女,巧笑会所欢。下池荷正美,不得往其间;西家新嫁妇,正与夫缠绵。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满湖采莲去,独自转回船 按,以上二首为碰壁斋新作,远不逮十年前旧什矣偶成 [1987] 叫落残英无限粉,忙莺又向碧枝遮。如何万萼伤春意,集与红蕖一夜花?野荷 [1987] 落尽群芳始出葩,长将玉影弄余霞。雾深红颊烟为蕾,冷浸青衾梦作家。有思谁从纤鲤托,无情莫向暮莺斜。何曾自许凌泥洁?一样凋零堕污洼。 市上卖荷蓬女

  词牌名

  1 暗香 词牌名。从小序中可知始自作者。绍熙二年冬天,作者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范成大),逗了一个月,石湖拿出诗笺,向作者索要词章新作,作者填写了两首词。石湖吟赏不已,命两个歌妓演唱,音调节律和婉,作者就将这首词名为《暗香》。

  2 八声甘州 词牌名。

  3 拜星月慢 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名。

  4 卜算子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5 采莲令 词牌名。

  6 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7 苍梧谣 词牌名。

  8 钗头凤 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9 长相思 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10 朝中措 词牌名。宋以前旧曲,名为《照江梅》、《芙蓉曲》。

  11 丑奴儿 词牌名。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称《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12 捣练子 词牌名。以捣衣而名。晚唐已有此词调。

  13 点绛唇 又名《南浦月》《点樱桃》等。

  14 蝶恋花 本名《鹊踏枝》,唐教坊曲名,后改名《蝶恋花》,另名《凤栖梧》、《一箩金》、《黄金缕》、《卷珠帘》等。

  15 定风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16 东风第一枝 词牌名。又名《琼林第一枝》,此调最早见于史达祖。

  洞仙歌 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名。又称《羽仙歌》、《洞中仙》。

  17 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因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故名。

  18 风流子 词牌名。

  19 风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20 凤萧吟 《词谱》误将这首词的标题“芳草”,当作词牌。

  21 隔浦莲 词牌名。

  22 关河令 词牌名。

  23 桂枝香 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

  24 过秦楼 词牌名。又名《选官子》、《选冠子》。

  25 汉宫春 词牌名。

  26 好事近 词牌名。又名《钓船笛》、《倚秋千》。

  27 贺新郎 词牌名。

  28 花犯 词牌名。周邦彦自度曲。“犯”:意为“犯调”,是将不同的空调声律合成一曲,使音乐更为丰富。

  29 浣溪沙 又名《小庭花》。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30 减字浣溪沙 词牌名。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这首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31 减字木兰花 词牌名。

  32 江城子 又名《江神子》、《水晶帘》。

  33 江南春 此词牌不曾有别人填写过。可能是作者从南朝梁柳恽的《江南曲》中“日暖江南春”一句,择取而名。

  34 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此词最早创于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

  35 浪淘沙令 词牌名。

  36 酹江月 即念奴娇,取苏轼《念奴娇》中“一樽还酹江月”。

  37 临江仙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原曲常用于咏水仙。

  38 留春令 词牌名。

  39 柳梢青 词牌名。又名《陇头月》、《早春怨》。

  40 六丑 周邦彦自创。后人觉《六丑》不雅,易名为《个侬》。传说当年名妓李师师为宋徽宗唱了这支曲子,徽宗觉得这首曲词圆婉好听,就问。“是谁写的?”李师师说:“这曲子叫《六丑》,周邦彦写的新调。”徽宗召见周邦彦时问:“为何取名《六丑》?”周邦彦答道:“因为它冲犯了六个宫调,那都是最好听的章调,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昔日高阳氏有子六人,富才华而貌,故以此取为曲调的名字。”

  41 六州歌头 词牌名。原是唐代的鼓吹曲。宋时入词牌。六州指伊、凉、甘石、氐、渭。六州各有歌曲,统称《六州》。歌头即引歌。

  42 绿罗裙 原名《生查子》,因有“记得绿罗裙”一句,取名之。

  43 绿头鸭 词牌名。

  44 罗敷歌 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45 卖花声 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浪淘沙令》、《过龙门》。此曲最早创自唐代刘禹锡。初为小令,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其内容专咏浪淘沙。五代至宋,此调发展为长短句,内容也更广泛。

  46 满江红 词牌名。

  47 满庭芳 词牌名。因柳宗元有“偶此即安居,满庭芳草积”的诗句而得。

  又名《满庭霜》、《江南好》、《满庭花》。

  48 眉妩 词牌名,又名《百宣娇》。

  49 梅花引 词牌名。

  50 木兰花 又作《玉楼春》《西湖曲》等。唐和五代词人所填《木兰花》,句式参差不一。宋人定为七言八句。

  51 木兰花令 词牌名。

  52 木兰花慢 又名《木兰花》原是唐教坊名,宋时变为词调,并演化成慢调。

  53 南歌子 原唐教坊曲名。后作词牌。最初始由唐代温庭筠所作。

  54 南柯子 词牌名。

  55 南浦 唐教坊曲中有《南浦子》,宋词借旧曲名另制新调。

  56 南乡子 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名。

  57 念奴娇 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因念奴音色绝妙,后人用其名为词调。

  58 破阵子 原是唐朝开国时创制的大型武舞曲《破阵乐》中一曲,后改用为词牌。

  59 菩萨蛮 原为唐教坊曲。唐代苏鹗《杜阳杂编》载:“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60 菩萨蛮令 词牌名。

  61 菩萨满 原为唐教坊曲。唐代苏鹗《杜阳杂编》载:“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62 戚氏 词牌名。柳永自创的新调。

  绮罗香 词牌名。始见于史达祖。

  63 千秋岁 又名《千秋节》,出自秦观的《淮海词》。

  64 千秋岁引 词牌名。

  65 青门引 词牌名。

  66 青门饮 词牌名,又名《青门引》。

  67 青玉案 词牌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锈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

  68 清平乐 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一说李白曾作《清平月》,恐后人伪托。

  69 清平月 词牌名。

  70 鹊桥仙 词牌名。因欧阳修有词“鹊迎桥路接天津”一句,取为词名。又有一说,此调因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得名。

  71 人月圆 词牌名。

  72 如梦令 相传后唐庄宗自制曲,因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一句而得名。

  73 阮郎归 词牌名。出自东汉刘晨、阮肇天台山采药遇仙女的典故。

  74 瑞鹤仙 词牌名。宋周邦彦始创,格体参差。

  75 瑞龙吟 词牌名。

  76 三姝媚 词牌名。

  77 山亭柳 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78 少年游 唐无此词调,宋人晏殊作《珠玉词》中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之为名。又名《小阑干》、《玉腊梅枝》。

  79 生查子 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已有此曲。又名《陌上郎》、《愁风雨》、《梅溪渡》等。

  80 声声慢 又名《胜胜慢》、《神光灿》、《人在楼上》、《寒松叹》等。

  81 双双燕 词牌名。

  82 霜天晓角 词牌名。又名《月当窗》、《踏月》。此词调首见于《全芳备祖前集》,宋代词人林逋取其前片的意境用为词牌名。

  83 水调歌头 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分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是中序的第一章。

  84 水龙吟 又名《龙吟曲》。取李白“笛奏龙吟水”一诗句而名之。

  85 思远人 词牌名。

  86 苏幕遮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原曲源自西域龟兹国,“苏幕遮”意“西戎胡语”。

  87 苏武令 词牌名。又名《过秦楼》、《苏武慢》。

  88 诉衷情 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

  89 琐寒窗 词牌名。又名《锁窗寒》。

  90 踏莎行 词牌名。

  91 唐多令 又名《糖多令》、《南楼令》、《空篌曲》。

  92 望海潮 词牌名。柳永所创。柳永与孙何人布衣之交,后孙何官居杭州,柳永求见不得,创作了新调《望海潮》一词,请歌女楚楚在孙何面前唱,才得以进见。

  93 望江南 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此调本名为《谢秋娘》,是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所作。后进入教坊。

  94 西河 词牌名。又名《西河慢》、《西湖》。

  95 西江月 又名《步虚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96 惜分飞 又名《惜双双》、《惜芳菲》。《词谱》中以毛滂为正曲。故此词牌可能是毛滂自创。

  97 惜奴娇 《高丽史乐志》载:宋赐大晟乐内有《惜奴娇曲破》,故此词牌名应是出自大曲。

  98 谢池春 词牌名。

  99 行路难 词牌名。本是古乐府杂曲歌名,内容多写世途艰难,英雄末路。后用为词调。又名《梅花引》、《小梅花》。

  100 行香子 词牌名。又名《燕香子》。

  101 燕山亭 词牌名。

  102 夜行船 词牌名。

  103 谒金门 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空相忆》、《花自落》、《出塞》等。

  104 一剪梅 出自宋代词人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一句。又名《玉簟秋》、《腊梅香》。

  105 忆秦娥 词牌名。

  106 忆少年 词牌名。

  107 忆仙姿 词牌名。原为五代唐庄宗李存勖创制。因原词中有“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后取名《如梦令》。

  108 永遇乐 词牌名,亦名《消息》。

  109 渔家傲 唐、五代词中不见此词牌,取自北宋词人晏殊的“神仙一曲渔家傲”一句。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和《游仙咏》等。

  110 虞美人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据说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又名《一江春水》、《玉壶冰》。

  111 雨霖铃 一作《雨淋铃》,唐教坊曲名。后用于词牌。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逃入蜀地,进斜谷,霖雨连下十数天,在栈道中闻见铃声,思念起杨贵妃,便制曲一阙,名为《雨霖铃》。

  112 玉楼春 又名《木兰花》、《西湖曲》。

  113 怨三三 词牌名。

  114 越江吟 原为琴曲名。

  115 澡兰香 词牌名。

  116 昭君怨 词牌名。乐府诗集》载王昭君出塞故事,说此调最早为昭君所创。调见苏轼的《东坡词》。又名《一痕沙》、《明妃怨》《道无情》。

  (好多呀,我眼睛都看花了)

  114 越江吟 原为琴曲名。

  115 澡兰香 词牌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7939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