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10倍放大镜才行。。。。
在国标里面,对部分珠宝玉石,古玩分级有明确标准,均为“在十倍放大镜下……”
如果你用其他倍数,则不利于参考国标分级,在估价参考上则不准确。。。
详情参考国标,或者钻石分级标准
工艺根据风格判断出大致年代后,还需要再根据工艺是否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这里就聊一点19世纪钻石珠宝最常见的几点特征,供参考。
1 钻石是否封底(就是用金属把宝石背面包住)。以1820年代为界,这之前的珠宝中的宝石大多封底,后来珠宝匠意识到封底会极大削弱钻石火彩,所以1820年代以后,钻石逐渐不再采用封底设计,但彩色宝石封底的做法持续到了更晚的时间,目的是为了方便在宝石下面垫有色箔片,从而让整件珠宝颜色均匀,这是因为19世纪彩色宝石比较稀少所致。
2 钻石的切割。19世纪古董珠宝中钻石切割常见的有两类:玫瑰式和老欧洲式。其实单就玫瑰式,根据切面的数量就至少能分出3类,同时并存的还有老矿式、单反式等,我们这里只聊最常见的。
玫瑰式切割的特点是拱面、平底,拱面上的切面都是三角形,类似玫瑰盛开,故而得名。老欧洲式跟现在的明亮式已经非常像了,但台面小、亭部深、尖底比大,所以正面看感觉有个洞。
大清王朝作为封建 社会 最后的一个朝代,集历代国宝之大成,无论是数量还是品位都超越了其他王朝。1931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侵华日军扶持坐上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龙椅宝座。带到长春来的,除了一颗“复辟”的心愿,还有大量清宫珍贵的文物古玩国宝。
1945年8月13日,日本战败投降前夕,溥仪随同日本关东军带着40箱国宝从长春出逃,狼狈逃奔到日本人为他安排的通化大栗子沟临时行宫。
溥仪到达大栗子的第三天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便宣布无条件投降了。8月18日晚上,溥仪在日本人的夹裹下,从大栗子慌忙逃走。临走时,只是匆忙挑选了一箱轻便的珠宝文物,把剩余的大量珍贵文物和皇室家眷丢在了大栗子沟。
被遗弃在大山沟里的皇室人员突然失去主子,顿时慌乱起来。失权的重臣、家眷、侍从们疯狂的**抢夺被溥仪遗弃的国宝,不方便随身携带的宝物有很多被埋藏在附近的树下农田或者丢弃深井里,据说生活苦难时曾用文物和当地百姓换粮食和蔬菜,造成国宝文物大量流失。
1945年9月,杨靖宇支队第1团,奉命接管通化大栗子沟,中国***在当年12月成立了通化地委和政府,在这期间发现溥仪在大栗子沟残余人员正在分散、转移、隐藏、销匿国宝。经通化省委有关领导批准,一场收缴国宝的行动秘密开始了。12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通化办事处的武清禄同志受命带领7名工作人员进驻大栗子沟。
首先,工作队召集行宫内府全体人员做清缴动员,倡议主动交出,如发现私自转移、隐藏或变卖,一经查出不仅没收,对本人还要加重处理,破坏对抗者要依法治罪。当场就有人交出了一些物品,但是都是衣物之类的东西,通过继续施压,陆续交出来的是一些金银首饰和各种玉器、翡翠、玛瑙等,但是收缴重点的历代名人字画却一件也没有。
一天晚上,工作队通知所有行宫人员,第二天要送他们回长春。第二天早饭后,工作队突然通知,所有人都留在自己房间里不许外出,等候检查。果然不出所料,从他们的行李人包裹、被褥中检查出了很多字画和金银珠宝。有人把一些贵重珠宝缝在随身穿着的棉衣里,甚至有女人竟把珍宝缝在内裤里。
当时工作队一次收缴名贵字画30多幅,其中汉朝的一幅丝绢山水画价值连城,还有一棵罕见的六百年生老人参。金银首饰、珍珠、玛瑙、翡翠、玉器等珍贵文物珠宝总共装了28个皮箱。
虽然工作队收获颇丰,但是仍有大批珍贵文物遗失在民间或者被遗忘丢弃在大栗子沟,至今不能找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