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年1月18日,腓特烈·威廉的儿子,选帝侯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城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能从普鲁士公国升级为普鲁士王国,是因为霍亨索伦家族在普鲁士拥有独立于波兰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威信力。“普鲁士王国”越来越多地被用来形容霍亨索伦家族的领地,而原来普鲁士公国则成为普鲁士省,柯尼斯堡是其首府。普鲁士国王的主要居住地也移到了柏林和波茨坦。
1709年9月至1710年4月间,柯尼斯堡暴发瘟疫和其他疾病,9,368人死亡,约占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1724年6月13日,阿尔茨塔特、克奈普霍夫和勒贝希特正式合并成为柯尼斯堡。
在七年战争中的1758年初,俄罗斯帝国占领东普鲁士。1757年12月31日,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发布敕令,宣布将柯尼斯堡并入俄罗斯。1758年1月24日,柯尼斯堡居民向伊丽莎白称臣。1758年至1762年间,来自俄罗斯的五名总督负责管理柯尼斯堡。
在波兰第一次瓜分后,1773年,柯尼斯堡成为东普鲁士省的首府。至1800年,柯尼斯堡城市周长约为5英里,人口约六万,其中包括一支约七千人的驻军,是当时人口最多的德国城市。
在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中,在1806年普鲁士被拿破仑·波拿巴击败后,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及其王室成员从柏林逃往柯尼斯堡。城市成为抵抗拿破仑的政治中心之一。为了激发普鲁士中层阶级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道德联盟(League of Virtue)”于1808年4月在柯尼斯堡成立。虽然联盟在1809年12月被法国人解散,但其精神理想被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雅恩带到了柏林并得到传承。
1819年,柯尼斯堡拥有人口63,800人。1824年至1878年间,柯尼斯堡一直是普鲁士省的首府,而普鲁士省则是由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合并而成。
在省长和当地的《柯尼斯堡报》的号召和领导下,柯尼斯堡成为反对腓特烈·威廉四世保守统治的自由主义堡垒。在1848年革命中,柯尼斯堡共发生了21起动荡事件,大部分示威行动被镇压。1871年,在由普鲁士人领导的德意志统一过程中,柯尼斯堡成为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
在规模庞大的普鲁士东部铁路的帮助下,柯尼斯堡与布雷斯劳、托伦、因斯特堡、蒂尔西特和皮劳相连。1860年,随着连接柏林和圣彼得堡的铁路完工,柯尼斯堡的商业得以迅速发展。1900年,电气化铁路完工后,往来于柯尼斯堡与克莱佩达、波列斯克、泽列诺格拉茨克、蒂尔西特和但泽之间的定期火车开通。1901年,通往皮劳的运河建成,柯尼斯堡与俄罗斯的谷物交易得以迅速增长。但是,如同当时的东德城市一样,柯尼斯堡的经济总体还是在下滑。到1900年,柯尼斯堡的人口增至188,000人,其中包括9,000名驻军。1914年,柯尼斯堡人口为246,000人,大量犹太人拥入城市。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各国组建了旨在遏制法国的神圣同盟,但是到了克里米亚战争时期,由于英国、奥地利先后和俄罗斯交恶,这一同盟名存实亡。 到拿破仑的侄子拿破仑三世在位时,神圣同盟的力量已经大为削弱,曾经团结各国的共识近乎崩溃,欧陆,除了东部的普鲁士外,已经难有能对法国构成威胁的国家。如果拿破仑三世拥有卓越的外交能力,那么法国借由其雄厚的资源很快就能再临欧陆霸主之位。当时的普鲁士,虽然军力强大,但由于地少人寡,还是难以挑战法国的霸权。 蠢材拿破仑三世 虽然形势如此大好,但是拿破仑三世拙劣的外交才能却将法国的大好形势全部葬送,他不是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形势,而是完全依照不必要的虚名和固执的意识形态行事。正因为他的愚蠢,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才有机会统一德意志,并最终攻陷巴黎,让德国成为欧陆新的霸主。 这是一场蠢材和天才的对决,拿破仑三世的愚蠢,正如俾斯麦嘲讽的那样:「 ”他喜怒无常反令人高估其智慧。” 一、拿破仑三世的反复无常和爱慕虚名 平心而论,拿破仑三世并非毫无能力,他可以重新建立帝国证明他很会赢得民心,而在内政发面,拿破仑三世当政期间,将巴黎完全翻修,使得巴黎由一座中世纪城市变为一座豪华整洁的大都市。如果拿破仑三世能专注于他擅长的内政,而将外交交给更有能力的人,本可以避免之后的悲剧,但拿破仑三世偏是一个爱慕虚名的人,他希望通过外交的胜利来积攒自己的威望,但是他拙劣的才能却总是使事情向相反的方向运作。 拿破仑三世精于内政,他将巴黎建成了一座现代都市 法国的国家利益,在黎塞留时期就已经明晰,那就是法国必须防止中欧形成稳定之强权,只要德意志地区处于分裂,那么法国就将是欧陆第一强国,在这一基础上,加上妥善的外交,法国可以轻易击垮已经新生裂痕的神圣同盟。依照法国的国家利益,拿破仑三世应该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普鲁士统一德国,而要阻止普鲁士,法国就应该与奥地利和德意志诸邦国交好,他们是阻止普鲁士的核心力量,但是拿破仑三世的方针完全与此相反。 拿破仑三世一直将自己视为法国大革命的传道者,认为自己的责任在于将法国大革命创造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传遍欧洲,因此,出于意识形态和政治使命的考虑,他不但没有阻止普鲁士,反而对其大加称赞,1860年他就称赞普鲁士,说:普鲁士是德意志民族的表率,在经济发展、宗教改革和实行 上具有巨大的成就,其对人民自由和参政权的保障以及思想的开明程度,都远远优于其他德意志邦国。 拿破仑三世继位时的德意志地区依然是分裂状态 同时,他又对奥地利进行压制,比如他狂热的支持意大利摆脱奥地利统治,希望意大利建立民族国家,他让法军进入意大利与奥地利作战,最终在他的帮助下,意大利成功统一,奥地利损失惨重,之后他又在波兰问题上为难奥地利,致使奥地利形势更为恶化。 拿破仑三世之所以作出如此匪夷所思的举动仅仅是他认为普鲁士是一个民族国家,符合法国大革命民族自决的意识形态,而奥地利则是一个多民族、腐朽落后,拒绝现代化的中世纪国家,按照法国大革命民族自决的理念,奥地利的各民族应该独立建国。出于意识形态,拿破仑三世作出了完全违背法国国家利益的举动:打击奥地利,支持德国民族主义,对民族国家普鲁士采取绥靖态度。 正因为拿破仑三世的愚蠢使得奥地利元气大伤,从而为普鲁士击败奥地利统一德国奠定了基础。拿破仑三世如此愚蠢,以至于之后成为法国总统的梯也尔怒斥拿破仑三世,认为「 ”查理五世所建之神圣罗马帝国如今正重现于柏林,他离我国如此之近。我们有权站在法国国家利益的角度反对德国的统一,法国奋斗了200年想避免中欧产生如此强权,难道现在打算坐视德国重振国威而无动于衷?” 拿破仑三世的愚蠢造就了统一之德国 梯也尔看清了普鲁士壮大的威胁,而拿破仑三世依然无动于衷。 二、俾斯麦利用拿破仑三世的愚蠢统一了德国 面对拿破仑三世的愚蠢,俾斯麦充分予以运用,在拿破仑三世与奥地利的战争结束后,俾斯麦立即整军备战,准备痛击刚刚元气大伤的奥地利。普奥战争爆发,奥地利军队在普鲁士军队的进攻下溃不成军,而拿破仑三世,正如俾斯麦预料的,几乎未加干涉,坐视普鲁士击败了奥地利,战败的奥地利退出了德意志地区,普鲁士遂统一了德意志诸邦,力量空前强大。 在战胜奥地利,统一德意志后,普鲁士实力已经超过法国,但俾斯麦仍然需要孤立拿破仑三世,同时诱使对方犯错,好让普鲁士军队师出有名。 拿破仑三世看到德国雏形已现,本想结盟遏制普鲁士,但他和奥地利结怨已深,奥地利不愿与他结盟,而英国也奉行孤立政策不愿意掺杂欧陆事务,而俄罗斯因为拿破仑三世在波兰问题的无礼也不愿与他结盟。 面对孤军奋战的拿破仑三世,俾斯麦决定引蛇出洞,在普奥战争末期,俾斯麦故意跟拿破仑三世许诺只要他不干预普奥战事,他就把比利时和卢森堡割让给法国,但是当战后拿破仑三世想要拿走这些土地时,俾斯麦却拒不交还,对于爱好虚荣的拿破仑三世来说,这完全不可容忍。终于拿破仑三世决定主动出击,突然要求普鲁士王室应该放弃继承西班牙王位,普鲁士国王当然不会答应,予以拒绝。而俾斯麦更是将拒绝信的内容予以修改,将原本礼貌的拒绝改为嘲讽和羞辱。拿破仑三世接到嘲讽信后勃然大怒,立即对普鲁士发动战争,从而走上了不归路。 德国在凡尔赛宫成立 此时统一德意志诸邦的普鲁士实力已经远远超过法国,强大的普鲁士军队迅速击败法国军队,并于1871年占领巴黎,在凡尔赛宫宣布德国成立,法国就此一败涂地,拿破仑三世支持德国民族主义,打击奥地利的行为最终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三、外交应基于国家利益而非意识形态 拿破仑三世的教训告诉我们,外交一定要基于国家利益而非意识形态,执拗于狂热的意识形态不仅不会有利于国家,反而会间接培养出很多敌人。 拿破仑三世致力于支持德国和意大利的民族主义,结果使得意大利统一,奥地利被削弱,而奥地利被削弱就意味着无人能阻止普鲁士统一德国,最终促成的是德国的形成。 早在17世纪,黎塞留就指出法国的核心利益,就在于防止德国统一,但拿破仑三世却完全无视这样的真知灼见。正是拿破仑三世对外交规律的无视才成就了俾斯麦的霸业。 如此蠢材,是法国极大的不幸,却是德国的福音。 欢迎关注头条号/微信公众号:沉思的托克维尔
普鲁士
普鲁士 (德语:Preußen;古普鲁士语:Prūsa;波兰语:Prusy;立陶宛语:Prūsai;拉丁语:Borussia 或 Prutenia) 是欧洲历史地名,一般指17世纪至19世纪间的普鲁士王国。由于普鲁士在短短二百年内崛起并统一德国,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所以普鲁士有时也是德国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词。
早期历史
普鲁士地区古代的居民为古普鲁士人,属波罗的海种族,与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属于同一种族。12世纪时,德国人的殖民运动进入波罗的海东岸地区。1170年,波美拉尼亚的索比斯劳公爵在普鲁士地区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即但泽附近的奥利瓦修道院。1224年该修道院被普鲁士人焚毁。1226年,波兰国王之子、马佐维亚公国首领康拉德公爵(条顿骑士团成员)的领地也遭到普鲁士人袭击,以此为契机,条顿骑士团在普鲁士地区发动了为时近200年的东征运动,先后建立托伦、马林堡、库尔姆、埃尔平等要塞,征服了普鲁士人居住的地区,并迫使其信奉基督教、使用德语。16世纪后,普鲁士人消亡。
条顿骑士团统治下的普鲁士地区在名义上属于教皇领地,但教皇只享有名义上的宗主权。为了吸引定居者,条顿骑士团依据汉萨同盟法律,在其领土上兴建了一系列自由市。1379年条顿骑士团加入汉萨同盟。
1370年波兰王室绝嗣,1386年波兰国王的女儿海德维希嫁给立陶宛大公,波兰与立陶宛联合,此后对扼守其出海口的条顿骑士团发动了一连串的进攻。在1410年7月15日的坦能堡会战中,条顿骑士团败于波兰和立陶宛联军,被迫签订第一次托伦和约,除赔款600万格罗申外,还将但泽城置于波兰主权之下。1466年条顿骑士团再度战败,在第二次托伦和约中被迫割让包括但泽和马林堡在内的西普鲁士。这些地区被称为“王室普鲁士” (Royal Prussia) 。条顿骑士团保留普鲁士的残馀领土,但被迫效忠波兰国王,成为波兰的附庸国。
1512年,来自勃兰登堡的阿尔伯特当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1525年他宣布改信路德宗,从而切断了与骑士团名义宗主罗马梵蒂冈的联系,随后宣布将条顿骑士团世俗化,改为普鲁士公国 (Ducal Prussia) ,阿尔伯特自任普鲁士公爵,成为臣服于波兰最高权力之下的世俗君主。
阿尔伯特之子阿尔伯特·腓特烈死后无子,普鲁士公国遂由其长女之夫、勃兰登堡选侯国的约翰·西吉斯蒙德(属霍亨索伦家族)继承,建立了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此举为霍亨索伦王朝日后发展奠定了基660年的瑞典-波兰战争中,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取消了波兰对普鲁士的宗主权,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普鲁士王国
立国
1701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腓特烈·威廉之子)支持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借以换取国王称号。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并从此展开了普鲁士王国200多年的显赫历史。
崛起与扩张
由于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专制传统,普鲁士的军队向来以纪律严明、教育素质高着称,尤其是腓特烈二世(即腓特烈大帝)以骄勇善战着称。他在1740年继承王位,即位7个月之后即进攻西里西亚,从而引发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通过战争,腓特烈二世树立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并将普鲁士变为一个军事国家。腓特烈二世同时还从伏尔泰那里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改进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励宗教信仰自由,并扶植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到1786年 腓特烈二世去世时,普鲁士已经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其行政机构的高效率和廉洁为欧洲之首。
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继承王位后,先后购买了安斯巴赫侯国和拜罗伊特侯国,并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 法国大革命后,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但败于法军,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国兼并莱茵河以西的普鲁士领土。其子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年即位)于1806年10月参加反法战争,随即在耶拿败于拿破仑,被迫逃往柯尼斯堡。1807年普鲁士和法国在涅曼河的提尔西特缔结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属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兰所得领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并赔款13亿法郎。
1806年惨败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1809年在柏林创办了腓特烈·威廉大学(柏林大学),同时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此后普鲁士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1812年冬,拿破仑军队自俄国败退,普鲁士遂于次年再度参加反法同盟,于1813年3月17日对法国宣战,10月24日,普、奥、俄三国联军在布吕歇尔和格奈森瑙指挥下在莱比锡大败法军。1815年普军在滑铁卢再度击败法军。根据维也纳会议的领土调整,普鲁士疆域自默麦尔河延至莱茵河,成为德意志邦联内德语居民占优势的唯一强国,以及欧洲列强之一。
1834年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除奥地利和汉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国都加入该同盟。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 (Friedrich Wilhelm IV) 宣布成立“自由烧��薄U倏�葡芑嵋椋�⒕芫�邮艿乱庵景盍�榛岱钌系摹暗乱庵净实邸背坪拧5848年欧洲革命结束后,腓特烈·威廉四世即回归专制统治。
1857年 腓特烈·威廉四世患上精神病,以其弟威廉担任摄政王。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摄政王即位,称威廉一世。 1862年他因军事改革所需预算及税收问题与国会发生冲突,本拟退位,但在前驻法大使俾斯麦的建议下收回成命。俾斯麦表示支持军事改革,并称若任命他担任首相,他将不惜一切强行推行陆军改革和新兵役制度。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担任首相。
德意志帝国:兴起与灭亡
俾斯麦上台后,即着手策划德意志统一大业。俾斯麦主张建立将奥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普鲁士在1864年和1866年先后击败丹麦和奥地利,并在1870年领导北德意志邦联及南方的德意志诸邦,在打败了法国。威廉一世于1871年1月18日,即普鲁士王国成立170周年纪念日,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廊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宣布建立以普鲁士王国为首的德意志帝国(Deutsches Reich),即所谓的德意志第二帝国 (Das Zweite Reich) 。
由于普鲁士拥有德意志帝国2/3的人口和3/5的领土,并且在军事、经济、工业等方面远远超过帝国内其他王国、公国,因此德意志帝国成为普鲁士王国的扩大版。各邦国享有内政和财政的自治,但将外交、军事 (巴伐利亚除外) 、海关等权力交给德意志帝国中央政府。普鲁士历史从此并入德意志帝国历史。
1888年,威廉一世之子腓特烈四世在位99天后去世—其孙威廉二世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第三代皇帝。其统治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而告终。
1918年11月7日,巴伐利亚发生革命,其国王退位。柏林旋即爆发革命,要求德皇退位。其时威廉二世在比利时斯巴的德军大本营亲自指挥作战,得知发生革命后,试图仅放弃德意志皇帝头衔,而保留普鲁士国王称号,但陆军统帅兴登堡劝其彻底退位。为避免发生更大变乱,德国总理马克斯·冯·巴登亲王于11月9日午前宣布德皇已经退位,并于同日将首相职务移交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威廉二世流亡荷兰,德意志帝国及普鲁士王国灭亡。11月11日,德国向盟军投降。
1919年至1947年的普鲁士
由于柏林发生斯巴达克团与社会民主党临时政府之间的内战,1919年,艾伯特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于2月10日通过《德意志共和国临时约法》,即魏玛宪法。根据魏玛宪法,普鲁士成为德国的一个邦,即“普鲁士自由邦”(Freistaat Preußen),实行地方自治,其领土即原普鲁士王国的疆域。
1920年代,普鲁士自由邦政府多由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天主教中央党领导。1932年,纳粹党在德国国会和普鲁士邦选举中取得优势,赫尔曼·戈林成为德国国会议长以及普鲁士邦议长,并掌握了普鲁士内政部和警察。1933年1月30日纳粹党上台执政,随后废除德国的地方自治制度,普鲁士宪法被废除,邦议会和立法机构被解散,仅保留行政单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和苏联的***经过多次会议,达成共识,即普鲁士是德国军国主义的发源地、德国军官团和容克贵族的大本营,是德国专制思想及侵略思想的策源地,必须予以消灭。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上曾表示“普鲁士要让其尽可能地缩小和削弱”,丘吉尔则认为“普鲁士——这个德国军国主义的罪恶核心必须同德国的其馀部分分离开来”。 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确立了将东普鲁士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在战后的德国废除普鲁士建制的原则性意见。
1947年3月1日,同盟国对德军事管制最高委员会正式下令废除普鲁士建制。原普鲁士邦领土分别被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英、法、美、苏四国占领区。原普鲁士邦政府的财产由盟国和苏联共同瓜分。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在其境内的原普鲁士领土上建立了勃兰登堡、萨克森-安哈特两个州,以及梅克伦堡-西波美拉尼亚州的东半部(1952年民主德国废除州级建制,改设专区)。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原普鲁士领土上成立的州包括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此外,下萨克森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黑森州、巴登-符滕堡州和萨尔州内都有原普鲁士王国和普鲁士邦领土。在被并入波兰和苏联的普鲁士领土上,德意志族居民已经基本被全部迁出。
领土变迁
普鲁士疆域
古代普鲁士地区仅包括今日立陶宛以南、波兰东北部维斯瓦河河口以西、以但泽为中心的西普鲁士地区,以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原东普鲁士地区的领土。1295年占据普鲁士的条顿骑士团购买了波美拉尼亚和但泽地区。1308年自勃兰登堡选帝侯手中购买了纽马克地区,普鲁士同神圣罗马帝国本土接壤。15世纪时将但泽和西普鲁士割让给波兰。
1618年普鲁士公国并入勃兰登堡选侯国,至1701年普鲁士王国成立的时候,其领土以普鲁士王国的首都柏林为中心,包括勃兰登堡、波美拉尼亚、纽马克和阿尔特马克,以及德意志南部的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地区。18世纪时,普鲁士先后从瑞典、波兰和奥地�竦们安�览�嵫恰⒉ㄉ�⑽骼镂餮堑鹊厍�H�喂戏植ɡ坚幔�章呈炕竦昧诵露�章呈俊⒛掀章呈俊⒌�蟆⑼新住⒁约安ɡ纪豕�奈鞑亢椭胁浚��ɑ�车厍�806年普鲁士败于拿破仑后,被迫割让波兰地区,法国在此成立华沙大公国。拿破仑战败后,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失去了拜罗伊特、安斯巴赫、纳沙泰尔(加入瑞士)、东弗里斯兰、希尔德斯海姆等领地,华沙大公国除西部以波森为中心的一小块领土外都被俄国吞并。作为补偿,普鲁士获得了萨克森王国五分之二的领土,以及德意志西部的汉诺威、明斯特主教区、莱茵河东西两岸的威斯特伐利亚和莱茵兰、以及萨尔路易、萨尔布吕肯等领土。
19世纪,普鲁士经过战争,又先后兼并了黑森-莱茵、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法兰克福等王国、公国和自由市。到1871年成立德意志帝国时,普鲁士王国已经拥有22个省,包含了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以外的大部分现今德国领土与西波兰及北波兰。
教育文化
普鲁士王国除了建军武备,完成了德国统一大业外,在文化教育上的贡献也被后人所称道。为了贯彻民族主义教育,1717年普鲁士王国开始实施义务国民教育,是全世界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也为往后普鲁士高素质的军队奠定了扎实的基809年洪堡(Wilhem von Humboldt)出任普鲁士最高教育长官后,开始改革普鲁士的教育制度,更成为德国后来二百年的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基石,而1810年成立的柏林大学,则是第一所新制大学,更影响了世界各国十九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
对于德意志“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功过,历史褒贬不一、毁誉参半。1870年他在一封电报上煞费苦心、大做手脚,从而引发了一场战争。 1862年俾斯麦由驻法公使提升为普鲁士首相,逐渐巩固了他的地位,并在上台之初提出了通过“铁和血”解决当代重大问题的主张,获得了“铁血宰相”之雅号。实际上他并非全是以战争的手段使德国统一起来的,为达此目的,他真是不择手段。
俾斯麦以普鲁士统一全德的宏伟蓝图说服了普鲁士国王威廉。对外,他采取灵活的外交手腕,或远交近攻,或拉二打一,纵横捭阖,得心应手,终于在短短的几年内击败了丹麦、奥地利,扫除了统一中的两大障碍。至1870年时,唯有法国成为他最后统一全德的绊脚石。因此,摆在俾斯麦面前的是要找一个绝好的机会。使“高卢公牛”激怒起来,往他的枪口上撞,这样,既能达到击败拿破仑三世、统一全德的目的,又能避免由他挑起战争,遭受世界舆论的指责的效果。不久,普鲁士国王威廉在埃姆斯发给他的一封电报,正好给他带来了这样的机会。
1870年6月,西班牙发生革命,原国王下台。7月初,普鲁士的利奥亲王被选定为王位继承人,但法国拿破仑三世担心一旦与德开战腹背受敌,坚决反对利奥亲王出任西班牙国王,当时英、俄、奥等国出于自己利益亦表示反对,普鲁士王室被迫放弃了这一继承权。本来事情已经结束,可是,愚蠢而又自大的拿破仑三世却命令法国驻普大使倍内得提纠缠普鲁士国王威廉,让他就此事作书面保证。对这一无理要求,威廉理所当然地予以拒绝,随后由外交部把这一情况电告俾斯麦。
电报是1870年7月13日下午3时40分拍的。电文提到,法国大使要求普鲁士国王保证将来任何时候都不同意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国王严肃地拒绝了这种不公正的要求。事实是利奥亲王继承一事已经告吹,国王便让侍从副官告诉法国大使,“保证不继承西班牙王位”这件事,“再没有什么可谈的了。”……
俾斯麦收到这一电报后,如获至宝,他决定玩弄文字游戏,在这份电报上做手脚,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经他篡改的电文,谈到法国大使向国王提出进一步的无理要求后,“因此,国王陛下拒绝以后再接见大使。并命令值日副官转告法国大使:国王陛下再没有什么可谈的了。”
这一伪造的电文与原电文在内容、意义和口气等几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差别。尤其是篡改的电文中讲国王拒绝以后再接见大使,这意味着法国大使是多余的,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了。这是外交辞令中对一个国家极不友好的口气、极不寻常的言辞,并且选择了法国国庆日——7月14日向外交使馆、报馆发表,使法国的荣誉受到损害,终于使妄自尊大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按捺不住,五天后向普鲁士宣战。由此。对世界近代史影响甚大的普法战争就由这一纸电报而引发了。
俾斯麦为击败法国统一全德,挑起一系列战争,并取得重大的胜利。但直到他去世前才披露利用篡改电文达到这一目的。使世人瞠目结舌!
(摘自《知识窗》)
日耳曼(German)这个民族的称呼大概是从公元前90年开始,指称斯堪地那维亚(Scandinavia)南部移居中欧的民族。而「德意志」则是这些部族使用的语言,最后才演变成居住地的称乎,更由此衍生成「德意志帝国」、「德国」。公元8世纪,这个地区在卡尔大帝的统治下日益强盛。
罗马帝国经过多年征战,终于在公元前58年将疆域拓展到莱茵河。当时的日耳曼诸蛮族,在贺尔曼(Hermann)的领导下团结起来,于条顿堡森林(Teutoburg Forest)大败罗马军,大家也就以「条顿(Teuton)」之名来称呼这个民族。条顿民族此后成为罗马头痛的地方问题,数次的劫掠终于导致罗马帝国的败亡。
法兰克人趁着日耳曼诸族对付罗马人时,将势力伸展到莱茵河谷。三世纪时的查理曼(Charlemagne)帝国几乎统一了日耳曼诸族。虽说查理曼大帝带动了行政革新和文化进步,但帝国内部的继承问题,导致不敌外族入侵,于843年分裂,进入分治的神圣罗马帝国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俗称的欧洲黑暗时期,却是地方通俗文学兴起时,而日耳曼语的使用也逐渐带动民族国家的认同。这时期的文学内容主要内容为发扬骑士精神的故事,或是骑士与贵族女子的爱情故事。
德意志民族直至十四世纪哈布斯堡王室( Habsburg)逐渐得势,日耳曼民族的国家定位也越趋明确。1538年,汉撒同盟(Hanseatic League)的形成,则整合了所有的日耳曼商业城镇。
公元1517年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发表论文向天主教会挑战,是宗教改革(Reformation)的先驱,也间接引发了三十年战争。马丁路德在文化上的贡献,包括重新翻译圣经,也造成了日耳曼方言的整合,标准高地德语(High German)就此诞生。
宗教改革的影响不只限于信仰活动,也引发社会整体环境的变化。日后的30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 1618-48),是日耳曼民族发展史上的一大灾难,导致人口锐减1/3以上,结束该战争的威思法利亚和约(Peace of Westphalia),将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侯人数提高至300名,哈布斯堡皇室的权威开始动摇。神圣罗马帝国至此已有名无实,但仍继续苟延残喘150年,政治实权则掌握在林立的地方小君侯手中。
18世纪初,在明君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the Great)的开明专制政权下,日耳曼诸邦中的普鲁士王国(Prussia)兴起,努力跻身欧洲强国之列。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Wilhelm I)任命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为宰相。这位老练的政治家笃信铁血哲学,作风强悍。他希望建立统一而强大的日耳曼民族国家,而藉由发动对外战争,是有效提升内部团结的最好方法。俾斯麦先促使北德统一,再藉由对法战争,激励北德各邦联的统一,终于形成德意志民族国家。1870年普法战争(Franco-Prussian War),德意志大获全胜,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Emperor Napoleon III)被俘,威廉一世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