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大学排名

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大学排名,第1张

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大学排名前五名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以及南京师范大学。

1、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于2001年10月26日正式成立。新组建的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由原北大地质学系、地球物理学系的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空间物理学专业、北大遥感所以及城市与环境学系的GIS等专业组成。

地空学院是我国地球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及高级管理专家,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遥感与GPS专业人才,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支重要力量。

2、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是国家地理学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是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一级学科主建单位。

学院下设建制机构1系4所2中心: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所、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地理教学实验中心。

3、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前身地理系成立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个高校地理系,由浙江大学地理系迁并组建而成。

学院是我国最早具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是我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之一,也是我国最早2个具有自然地理学重点学科的单位之一。地理学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4、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现设有地理学涵盖的全部本科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是地理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建有庐山、连云港和宁镇地区等实习基地。

学院在地表过程与环境演变、碳循环和陆气协同遥感、海岸带环境与资源、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利用、旅游地理等方向具有鲜明特色,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赞誉。

5、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始终高举地理学大旗,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和培育为主导、以学术梯队建设为根本,以科研条件与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产学研相结合为动力,脚踏实地建设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平台和一流的学院。

以上数据来自于大学生必备网。

地球科学与空间科学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在现代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广泛应用的学科。现代地球科学与空间科学以地球及其远近空间为研究对象,不仅在航天、资源勘察、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防御等传统领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核爆监测、重大和生命线工程的选址与抗震设计、地球环境监视与预测、数字地球等新领域也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具有辉煌的历史。创办于1909年的地质学系是中国最早的地质学教育机构,这里曾名师云集、人才辈出,培养出了五十多位两院院士。成立于1959年的地球物理学系,为国家培养出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在我国地球物理学中众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创建于1983年的北大遥感所是我国最早开展遥感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教学与科研的单位之一,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教学方面形成了学科优势,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遥感与GIS专业人才。

 学院现设有5个本科生专业,9个硕士生专业、7个博士生专业和3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荟萃,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名、教授45名(长江特聘教授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副教授39名。设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地质学),国家重点学科2个(构造地质学、固体地球物理学),教育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空间物理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空间信息集成与3S工程应用)。

 2006年学院的本科生招生总数为105名,将按照国家地质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班和院招生两种形式进行。前者包括地质学专业和地球化学专业,从一年级开始按照理科基地班培养计划进行教学;后者在一年级按照统一要求进行学习,从二年级起按专业分流培养。

 地质学专业

 地质学专业包括构造地质学和史前生命与环境科学两个学科方向,设有2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长江特聘教授1人,教授12人、副教授11人。教员承担了大量国家重大科学基础研究项目,并与十余个国家的科学家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构造地质学方向为国家重点学科,是研究地质事件、总结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并把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有机地融合进而产生新的地球科学观的一门学科。构造地质学的发展往往带动整个地球科学的发展。构造地质学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板块构造学、信息地质学、资源与工程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

 史前生命与环境科学是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地球历史中重要生物类群的起源、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历史演变,探讨生命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关系。目前,世界各国都将生命演化过程和地球环境与生命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列为优先领域,在我国自然科学领域中最具显示度。本专业在重要生物门类起源与演化、生物演化与环境相互作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

 北京大学地质学专业是我国四个国家地质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专门设有“地质学奖学金”(6000-2000元/人年),以鼓励优秀学生。地质学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计算机和外语等技能以及具有较强创造能力的人才,以适应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和国家的需要。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包括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约60%)、出国留学深造(约20%)、在政府和科研单位工作的约占20%。

 地球化学专业

 地球化学专业是化学与地球科学交叉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主要是利用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各层圈的基本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形成条件和演化规律。具体内容包括自然元素、矿物、矿石、岩石的形成、演化历史、成岩成矿的实验和理论模拟研究以及各种相关的化学分析测试技术等。

 地球化学专业设有以下主要研究方向: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目前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点、2个硕士点。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长江特聘教授1人,教授10名,副教授9名;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目前本专业教师共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基础研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多项,同时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

 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是我国四个国家地质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专门设有“地质学奖学金”(6000-2000元/人年),以鼓励优秀学生。地球化学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计算机和外语等技能以及具有较强创造能力的人才,以适应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和国家在资源、环境、灾害等领域对地球化学人才的需要。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包括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约60%)、出国留学深造(约20%)、在政府和科研单位工作的约占20%。

 地球物理学专业

 地球物理学是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科学。通过对各种地球物理场进行观测与研究,探索地球内部的介质结构、物质组成、形成和演化,为探测和开发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的能源及资源提供新理论和新技术。研究方向包括:地震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海洋地球物理学、勘探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专业是全国唯一的地球物理学专业国家重点学科。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特聘教授2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多数教师均有在美、欧或日本发达国家学习、工作2年以上的经历,与国际同行有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其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地球物理专业培养大学生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扎实的外语基础与计算机知识以及深厚的科学素养,了解并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能够运用物理学、数学及其他现代高新科技知识与技能研究与解决地球科学的能力,而且能适应现代社会多方面工作的需要,能够成为一代新型的科技与管理人才。近年来毕业生大致去向为:50%保送国内攻读硕士学位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30%获全额奖学金自费出国读研究生,20%在有关科研机构、教学单位、国家机关、著名企业和公司工作。

 空间物理学专业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内容包括:研究日地空间、行星际空间、行星空间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演化过程;研究天体的结构特性及其形成和演化过程;利用空间平台研究太空环境下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利用探空火箭和各类航天器的空间探测技术。目前,专业的研究方向有:空间物理学、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空间探测技术等。

 空间物理专业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师学术水平高,研究成果丰硕,国际、国内合作广泛,发展前景广阔。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大学生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扎实的外语基础与计算机知识以及深厚的科学素养,了解并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能够运用物理学、数学及其他现代高新科技知识与技能研究与解决空间科学问题的能力,而且能适应现代社会多方面工作的需要,能够成为一代新型的科技与管理人才。本专业毕业生除大部分考取国内外研究生外,其余的主要志愿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能源与资源、航天与通讯和国家机关等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高级管理工作。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空间信息科学主要研究空间信息的获取、管理、查询、分析、应用、共享、可视表达等理论与技术,是电子政务、数字区域、数字城市、数字行业等国民经济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的核心技术之一。

 空间信息科学专业现有院士1人,教授7人,副教授9人。拥有2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本专业已经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卫星导航应用系统领域的理论研究、开发和教学方面形成了学科优势。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以培养高水平创新型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为宗旨,重视培养学生扎实而广博的空间信息科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程序设计与开发技术,能熟练进行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毕业生适合到信息与通讯、城市与区域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交通、旅游、航空航天、公安、军事、海洋、水利等众多领域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及IT企业从事相关等工作。相当比例的本科生将会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的资格,其中部分优秀的毕业生可免试推荐硕博连读或直攻博士,或申请出国深造。

有的,我是浙江的,96年高考,北大招两年制自费类珠宝鉴定专业专科,毕竟是北大的招牌,不敢填,去了浙江农业大学,毕业证书居然成浙江大学,别说我得了便宜卖乖,要是像其它被浙大合并的学校一样,整体土地出让,真感觉没母校了,就像随改嫁母亲到新家庭生活,肯定没原生家庭自在。我爱浙农大。

和地理有关的专业是地球物理学系的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空间物理学专业、北大遥感所以及城市与环境学系的GIS等专业。和地理有关的大学是北京大学地空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1、北京大学地空学院: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于2001年10月26日正式成立。新组建的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由原北大地质学系、地球物理学系的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空间物理学专业、北大遥感所以及城市与环境学系的GIS等专业组成。

学院始于1909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地质学门,是中国最早的地质学教育机构。

地空学院我国地球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及高级管理专家,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遥感与GPS专业人才,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支重要力量。

2、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是国家地理学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是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一级学科主建单位。

学院下设建制机构1系4所2中心: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所、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地理教学实验中心。学院承担有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区域地理教学团队、环境遥感与数字城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任务。

另有校级重点实验室5个、交叉学科研究中心3个:区域地理研究实验室、城市与区域信息系统实验室、气候变化与景观格局实验室、土壤与环境研究实验室、数字水土保持实验室;土地研究中心、地学计算与分析中心、中国周边地缘研究中心。

3、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前身地理系成立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个高校地理系,由浙江大学地理系迁并组建而成。

学院是我国最早具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是我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之一,也是我国最早2个具有自然地理学重点学科的单位之一。地理学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00年,自然地理学成为上海市10个“重中之重资助学科”之一;2012年,地理学成为上海高校19个一流学科(A类)建设的学科之一。

2015年,地理学成为上海市11个“高峰高原”(高峰Ⅱ类)学科之一;2016年,地球科学(Geoscience)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行列;2017年,地理学进入双一流学科建设。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已经成为我国地理学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水平科学研究开展的单位。

新成立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设有4个本科生专业、8个硕士研究生专业、7个博士研究生专业,并设有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共有教授35人(其中中科院院士7名,长江特聘教授5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一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一个。它是我国地球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和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支重要力量。

北大的地球与空间科学的教学和研究有着辉煌的历史。 地球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地球物理学是一门介于物理学、地质学、天文学和大气科学之间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它包括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两个二级学科。 固体地球物理学应用力学、电磁学、热学以及核物理学等物理学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以及与固体地球相关的各种物理场(如电磁场、重力场等)的演化与运动规律,并认识与其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的物理过程及变化规律。它包括:地震学、地磁学、重力学、地热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地球动力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勘探地球物理学、与环境地球物理学等研究领域。近四十年来地球物理学取得了长足进展,其研究成果不仅改变了人类对地球内部物理过程及其演化规律的认识,也为人类开发自然资源、抵御自然灾害作出了巨大贡献。空间物理学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它包括中高层大气物理学、电离层物理学、磁层物理学、行星际物理学、空间探测和空间环境学等学科分支。日地空间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主要区域,太阳活动和空间环境的对大气和气候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空间物理的基本规律不仅对人类认识宇宙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今天,地球物理学巳成为地球科学中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其研究成果将直接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教学与科研基地(包括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两个专业)成立于1958年,目前除培养本科生外,还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本基地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方向广泛。现有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8人。多年以来承担了国家基金委、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航天部门、电讯部门、地震部门及石油勘探部门的多项科研任务,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基金委重大项目(日地系统能量传输过程研究),科委重大科学工程(东亚空间环境监测系统、东亚大陆地球动力学),“921”项目(电离层环境监测),中巴合作资源卫星项目(星内粒子辐射探测器研制)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50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很多工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此外,我们拥有良好的实验、观测与计算设备,并与美国,德国,日本,瑞典等国家的相关教学单位和科研机构及科学家有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为博士后的研究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 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地球动力学、地球重力学、地球电磁学、应用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太阳外层大气物理学、行星际物理学、磁层物理学、电离层物理学、高中层大气物理学、空间探测、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学。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名单:

王 仁教授(院士、博导) 地球动力学

臧绍先教授(博导) 地球动力学地球内部物理学

陈晓非教授(博导) 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

蔡永恩教授(博导) 地球动力学、工程地球物理学

孙荀英教授 地球动力学

肖 佐教授(博导) 电离层物理学、高中层大气物理学、空间探测

濮祖荫教授(博导) 磁层物理学与空间环境学

涂传诒教授(博导) 行星际物理学与太阳外层大气物理学

宋礼庭教授 行星际物理学与磁层物理学

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成立于1909年,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地质教育、研究单位。经过以翁文灏、李四光等为代表的数代地质大师及一大批学术造诣精湛、富于创造精神的北大地质人的艰苦创业,现今的北大地质学系已经成为我国一流地质科技和教育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迄今,已培养出50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在系级单位中冠全国之首。1993年本系地质学专业被国家教委确立为首批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本系汇集了众多的著名地质学家,师资力量雄厚。现有院士2人,教授27人(其中22人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32人,还有一大批高级实验及管理人员。系内设有各类实验室12个,拥有价值1500多万元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专业图书馆、收藏丰富的地质陈列馆和世界一流的地质档案馆;91年投入使用的新地学大楼等,为本系提供了优良的教学、科研环境。本系与国外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质院校和研究建立有长期的学术联系,为广泛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重要途径。

本系现有四个硕士和博士生专业:构造地质学专业、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岩石学、矿物学及矿床学专业和地球化学专业,设有多种研究方向,可接受不同领域的博士后研究人员。 (1)构造地质学专业

研究方向主要有前寒武纪地质学,区域大地构造,大陆地球动力学,岩石圈地质学,大、中、小和显微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和信息地质学,盆地分析,造山带地质学等。

代表性研究领域及专家有:

钱祥磷教授(博导) 前寒武纪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区域大地构造。

何国琦教授(博导) 区域大地构造,陆内造山带地质学。

郑亚东教授(博导) 构造地质学,推覆构造,变质核杂岩。

刘瑞询教授(博导) 中小尺度构造地质学,显微构造地质学。

李茂松教授(博导) 区域大地构造,造山带地质学,大陆边缘地质。

潘 懋教授(博导) 信息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石油地质学。

史 哥教授(博导) 勘探地球物理,岩石物理学。

徐 备教授 盆地分析,造山带地质学。

蔡永恩教授(博导) 地球动力学与数值模拟。

孙荀英教授 地幔流动与板块构造运动,岩浆洋固化数值模拟。

(2)古生物及地层学专业

研究方向主要有门类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古生态及理论生物学,古环境及古地理分析,层序和事件地层学等。

代表性研究领域及专家有:

白顺良教授(博导) 泥盆纪生物地层学,化学-地层学。

王新平教授(博导) 微体古生物学,石炭一三叠纪生物地层学。

郝守刚教授(博导) 植物化石比较形态学,陆生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齐文同教授(博导) 门类古生物学(珊瑚),中生代地层学,浅海环境分析。

董熙平教授(博导) 微体古生物学和现代古生物学

白志强教授 事件地层学,层序地层学。

(3)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专业

研究方向包括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等,领域涉及岩类学、岩石成因学,岩石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分析,变质作用,变质地质学等;矿床学,经济地质学,区域成矿规律,岩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交代作用等;结晶学与矿物学,成因矿物学,间层矿物学,电镜矿物学,结构矿物学等。

代表性研究领域及专家有:

董申保教授(院士、博导) 结晶岩石学,区域变质作用,变质地质学。

王仁民教授(博导) 变质岩石学,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地质学。

崔文元教授(博导) 成因矿物学,区域变质作用,变质地质学。

阎国翰教授(博导) 岩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

许保良教授(博导) 岩石地球化学及信息处理。

杨承运教授 沉积岩石学,成岩作用,沉积相分析,油气资源。

郑 辙教授(博导) 结晶学与矿物学,结构矿物学,电镜矿物学。

艾永富教授(博导) 矿床学,经济地质学,热液矿床,交代作用。

王时麟教授 矿床学,经济地质学,区域成矿规律,变质矿床。

(4)地球化学专业

研究方向主要有:地球化学,成矿作用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地球物质的化学演化等。

代表性研究领域及专家有:

曾贻善教授(博导) 地球化学,成矿作用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

穆治国教授(博导) 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全球变化。

(5)石油天然气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主要有:含油气盆地构造,储层地质,油气地球物理,油气田勘探与开发等。

代表性研究领域及专家有:

师永民(研究员,博导):油气田开发,火山岩油藏。

何川(研究员):地震资料,石油机械。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创建于1983年,是我国最早从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科研与教学单位之一,分别于1983年、1989年开始招收地图学与遥感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1997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地图学与遥感专业转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2001年、2003年分别开始招收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在遥感、GIS、卫星导航方面先后有80余人获博士学位,200余人获硕士学位,出站博士后42人。2006年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获得批准,博士后流动站于2009年正式设立。

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一直处于国内前列,尤其在遥感学科发展方面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在航空遥感系统、无人机载荷验证、定量遥感、微波遥感、遥感信息处理与分析、数字成像系统等方面形成了特色。

卫星导航是大地测量学的主要基础支撑,目前在国内有一席之地,是科技部中欧卫星导航合作培训中心、教育部卫星导航联合研究中心、国防科工局卫星导航应用论证平台依托单位;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是我国重点学科,其一级学科在国家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其学科应用部分属于大地测量学,近年有相当的研究与大地工程测量相关,与卫星导航部分教师一道,在我国大地测量方面形成局部优势。

地图学与GIS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其所属地理学一级学科在国家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其中的GIS学科工程能力已经形成,如重大国防项目、数字城市重大项目等,成为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的主体力量。

上述3个学科(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目前挂靠的国家、省部委级机构有:国家遥感中心技术培训部,高校遥感技术与应用联合中心(教育部批准正处级),北京市空间信息集成与3S工程应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批准)、教育部地球观测与导航工程中心(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等。

“十一五”期间,本学科平均经费每年超过1500万元教师人均超过60万元,且80%以上项目是国家或国际合作项目。住房等后勤保障条件具备。 童庆禧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光谱遥感、定量遥感与应用 晏 磊 教授 高分辨率遥感成像技术、遥感定标与偏振遥感技术、地学特征导航与LBS应用技术 陈秀万 教授 室内外无缝导航、数字减灾与应急管理、GNSS遥感 郭仕德 教授级高工 3S+C(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通信)技术集成与应用工程 曾琪明 教授 微波遥感、定量遥感 李培军 教授 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高分辨率遥感

在2021年“科学 探索 奖”的获得者中

1988年出生的唐铭是年纪最小的一位

他是北京大学地空学院的研究员

在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这一领域

做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作

一粒沙子,代表了什么?

在唐铭老师眼中

那是叩开45亿年时空之门的密钥

窥见地球

“地球的大陆”在当下已经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包括岩石学、地球化学、沉积学、经济地质学、水文学、海洋与大气系统以及生命演化等。“地球化学”专业出身的唐铭沉浸在这奇妙世界里,并充分感觉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化学,而是属于地球科学领域。求知欲极强的他逐渐被这个庞大的领域所吸引。

在他看来,地球化学不仅研究与日常生活、国家需求紧密相关的矿产资源,关键金属及环境领域;更覆盖了生命起源,生命和行星的演化等“诗和远方”。 同时,它与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需要用化学的方法开展研究——这也让唐铭能够发挥自己在化学方面的特长。

“那是一种越陷越深的感觉。”唐铭说。

直到现在,这种感觉依然是唐铭研究的极大动力。 无论是吃饭、看**,甚至在梦中,唐铭 没有脱离过自己的工作状态。 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和 探索 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而灵感也如放飞的氢气球,从幽静的山谷五彩斑斓地升起。

地球的中年谜题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迹象可追溯到38亿年前,而大约24亿年前,地球大气迎来了第一次全球规模的充氧过程。氧气的到来为需氧生命的演化提供了保障。但在那之后超过10亿年的时间里,生命演化过程并没有像研究者们预想的那样迅速发展,而是长久地停滞在原核生命统治的阶段。这10亿年被称为“沉闷的10亿年(boring billion),许多地球科学家将其形象化地表述为“地球的中年时期”。

“生命的演化非常依赖营养元素的供给,而这些营养物质大多来自高山高原的岩石。 在地球 历史 上,会不会存在造山活动的显著变化,从而影响生命的演化呢?” 唐铭有了新的猜想,但现有的地质记录难以完整重建十亿年前的造山过程,他只好暂时搁置了这一问题。

2018年暑假,唐铭跟随中科院地球所纪伟强老师,首次进入西藏开展科考,研究造山过程如何影响花岗岩岩浆的氧化还原状态。2019年初的一个晚上,唐铭在浏览西藏这批花岗岩锆石的稀土数据时,无意间发现它们的铕异常竟然有着明显的规律,与藏南过去一亿年经历的地壳厚度变化有着正相关。这一意外之喜隐约指向了揭开地球造山活动秘密的可能性。

2019年5月,唐铭和纪伟强老师、多伦多大学的初旭老师在加拿大安大略考察元古宙地层和萨德伯里陨石撞击坑,唐铭有关利用锆石铕异常计算地壳厚度的想法得到了老师们的支持。因此加拿大野外结束一个月后,他们又立刻回到西藏,采集河沙,分选锆石。

返程的长途飞机上,唐铭迫不及待地完成了数据处理,而这次的重建结果与现代地球物理数据以及其他地质记录十分吻合。 一把沙,看尽世界屋脊起落, 当这样的设想变成现实时,他激动得无以言表。

沉寂中诞生沉寂

对于刚回国的唐铭而言,2020年的春天格外特殊。

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本应热闹繁忙的北京大街小巷空无一人。唐铭在北京的公寓里度过了2020年的春季学期,单调的生活如同一汪凝结的泉水,他的头脑中却暗流汹涌。“碎屑锆石成功恢复出藏南过去1亿年的造山 历史 ,这让我对这个新方法有了很大的信心。”唐铭说。

沉寂在家的时间里,唐铭整理了已发表的碎屑锆石铕异常数据。亚洲、欧洲、澳洲、美洲、非洲、甚至南极洲……宛若时间胶囊的碎屑锆石,每一个都保存着一段沧海桑田的记忆。唐铭将它们一个个“拆解”、“组装”。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3月上旬的一个上午, 透过全球成千上万颗碎屑锆石铕异数据,地球45亿年的山起山落终于呈现在唐铭眼前。

这是研究者们首次获得地球深时造山的连续记录。唐铭发现,在地球的中年时期,也就是大约18-8亿年间,地球造山活动显著减弱,地表几乎无山,长时间地处于荒芜的状态。唐铭给这个现象起了个名字: orogenic quiescence (造山沉寂)

那段时间,他阅读了大量生物地球化学的论文,并联系了当时还在美国做博后、研究营养元素循环的郝记华(现以特任研究员任职中国科学与技术大学)以及地空学院研究史前生命的沈冰老师,他们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方式聊了一个月。

讨论中,唐铭意识到长期的造山沉寂会导致全球海洋营养元素持续匮乏,这就像一台古老的发动机好不容易打着火,因为燃料不足又很快熄灭,地球在经历了第一次大气充氧事件后不久,又回到了相对缺氧的状态,这严重阻碍了复杂生命的出现和演化。

一次次疑问,一天天思索,一遍遍恍然大悟后,唐铭意识到这些发现可能为理解沉闷的“地球中年”提供了全新的线索和思路。

近乎“闭关”的生活为唐铭开启了一扇通往遥远过去的时空之门。在日复一日的沉寂中,“地球中年的造山沉寂”诞生了。 2021年2月12日,研究文章 Orogenic quiescence in Earth’s middle age 发表在《科学》 (Science) 上。

同年9月,唐铭获得第三届“科学 探索 奖”天文与地学领域获奖人, 在50位获奖者中,1988年出生的他是年纪最小的一位。

“科学 探索 奖”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 科技 人才奖励计划,秉持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 探索 三大宗旨,激励青年 科技 人才勇闯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无人区”。在唐铭眼中,这代表着中国顶级的专家、学者对他的研究的认可。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也给予了他实实在在的研究经费和生活上的帮助 。

向着自由

科研上严谨认真的唐铭,生活里却是个很爱玩的人。在美国读书期间,唐铭经常“先斩后奏”——买好机票,定好计划,再向导师请假去旅行。

唐铭于2019年12月入职北大。北大自由的科研氛围与唐铭的个性不谋而合、相互吸引。在这里,每位青年科学家都会独立建立自己的课题组,不再必须参与到已有的团队,这让唐铭拥有更自由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去 探索 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与此同时,唐铭也开始了他在教学之路上的摸索。

2020年春季学期,唐铭第一次担任本科专业课程《行星地球科学》的授课老师。 如何通过这门课为刚入大学的同学们建立起对地球科学的初步认识、在不失科学性的同时完成“知识的降维”、引起他们的兴趣, 是他面临的挑战,也是他为自己拟定的教学目标。

为此,他请教了许多老师,将传统的课堂讲授、讨论与实验室参观、野外实习结合起来。在最后一次讨论课上,同学们以学术会议的形式,围绕“宜居地球”的问题展开了各自的专题汇报。与学期初相比,大家都有了显著的成长。

而作为地空2020级强基1班班主任,唐铭在这一年中也与比自己小十岁多的同学们建立起了友好的关系。唐铭谦虚地表示:“在与学生相处以及指导学生这些事上面,我还是个学生。“通过开展班会、和同学在咖啡屋聊天,他渐渐学会站在同学们的角度,倾听他们的困惑,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他找到了与学生教学相长的乐趣。

尽管工作后的唐铭需要担起许多责任,他依然妥善地分配有限的时间,将工作、生活和 娱乐 安排得井井有条。每周去健身房、**院、打网球、逛餐馆,还会读其他学科的书籍。 深深热爱着科研事业的唐铭,好似知识海洋里自在遨游的一尾鱼,怡然自得地奔向未知的领域。

唐 铭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研究员

(博雅青年学者)

2011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地球化学学士学位,2016年5月毕业于美国马里兰大学,获地球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莱斯大学做博士后,2019年12月入职北大。主要研究兴趣为大陆的形成与演化。

采访:黄朝晖、张逸茗

1、瑞丽国际珠宝翡翠学校

位于瑞丽市姐告边贸区内,结构面积192平方公里,是中国实行境内关外税收政策特殊监管地,姐告与缅甸木姐特区城市是仅仅相连,是国家面向西南开发桥头堡城市的最前沿。

瑞丽国际珠宝翡翠学校前身是瑞丽国际珠宝翡翠培训学校,于2008年报经瑞丽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后经过德宏州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并报云南省教育厅备案,正式设立国家普通中职学校。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Gemmological Insitut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缩写为(GIC)

珠宝学院是一所以珠宝教育为中心任务的教学和科研单位,是我国最早和最具规模的宝石学教育和研究专业机构。

多年来,学院植根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的沃土,逐渐发展成多层次、多种类型的珠宝教育、珠宝检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多功能的教学科研机构,先后为珠宝业培养了各类专业人才3000余名,被海内外珠宝界誉为“珠宝教育的摇篮”。

3、北京城市学院(Beijing City University)

位于北京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综合性普通高校,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研究生、本科学历学位资格,并举办中职、高职专科教育,入选国家级、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4、河北地质大学

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是原地质部直属五大院校之一,是自然资源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

学校土地面积232103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38755万元,图书馆藏书130万册;开设15个二级学院,开办64个本科专业,拥有11个一级学科、51个二级学科、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全日制在校生约18000人,专任教师900多人。

5、保定理工学院(原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学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在校本科生15000余人。

学校占地面积1400余亩,建筑面积456万平方米,具有齐全的教学基础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和学生综合服务设施。图书馆藏书130万册,拥有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等多个电子期刊数据库。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注重内涵、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

——瑞丽国际珠宝翡翠学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北京城市学院

考资料来源:——河北地质大学

——保定理工学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80840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