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钻,又称滴血钻石、冲突钻石,是指开采在战争区域并销往市场的钻石。 依照联合国的定义,冲突钻石被界定为产自获得国际普遍承认的,同具有合法性的政府对立方出产的钻石。之所以会被称之为冲突钻石,是因为销售钻石得到的高额利润和资金会被投入反政府或违背安理会精神的武装冲突中,故而得名。
由莱昂纳多主演的**《血钻》就是讲述了非洲大陆冲突钻石的故事。非洲 是世界重要的钻石产地,南非、安哥拉、博茨瓦纳、津巴布韦等地都是重要的钻石产出国家。但正如**中所说,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If you want long life,never touch the diamond(如果你想长寿,永远别碰钻石)。
钻石本来是比较昂贵的商品,但在非洲大陆开采钻石的矿工却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富裕。在我们印象中提起非洲,几乎想到的都是贫穷、落后,钻石虽说是比较昂贵的商品,但是钻石的利润都掌握在开采商的手中,生活在当地的民众,不仅没有变得更幸福,反而有可能为此遭受各种压榨。
所以血钻基本上是一个概念名称,名不是特指的一种钻石种类。血钻的形成原理同样是经过地球内部压力,在超高温作用下形成的。
目前,我们统指的血钻大都是红色钻石。红钻按色调分有血钻和紫红色钻石。血色钻石色泽鲜红如血,艳丽无比,是彩色钻石中极为贵重和罕见的极品。1989年春,在法国巴黎的一次珠宝展销会上,展出了一颗重量223克拉,名叫“拉琪”的血钻,标价竞达4200万美元。与当时的黄金价格相比是黄金的十万倍以上,比无色钻石贵二千倍以上。
喜钻珠宝
钻石晶体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晶格变形。能够造成钻石晶格变形的外力包括放射性辐射、人工产生的高能粒子以及高温高压下的不均匀侧向压力。钻石晶格变形的形式有三类:点状变形、线状变形和面状变形。钻石晶体的点状变形为晶格中的一个原子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位移;线状变形为晶格中的多个在同一晶体方向的原子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位移;面状变形为晶格中的多个在同一晶体面上的原子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位移。
根据晶格变形的程度,钻石的晶体变形分为两类:塑性变形和永久变形。钻石晶体的塑性变形在高温高压和钻石晶体应力的作用下会恢复晶格结构;当变形超过塑性变形的临界点时,这种晶格变形是永久性变形,在任何物理条件下都不可能恢复。
钻石晶体中由辐射产生的空穴属于永久点状变形,如:钻石中的GR1色心、H 色心、N—V色心以及许多其他色心都具有一个晶格空穴,均属于晶体的永久点状变形,只是空穴与周围的搀杂元素的结合形式不同而已。
许多钻石晶体中存在线状和面状变形,这些变形是在高温高压由不均匀侧向压力所产生的,晶体结构在一定的物理条件下可以部分或全部恢复,主要属于塑性变形。澳大利亚阿盖尔矿所产出的棕色钻石和粉红色钻石都是(或主要)由线状和面状塑性晶格变形产生的,天然红色钻石的颜色也部分由塑性变形引起。
图2-14 钻石塑性变形在可见光范围的吸收光谱
钻石塑性变形产生一个中心为550nm的宽吸收带,并伴随一个中心波长为390nm的弱吸收带
钻石塑性变形产生一个中心为550nm的宽吸收带,并伴随一个中心波长为390nm的吸收带。前者主要造成钻石晶体在可见光中波范围产生选择性吸收,引起紫红色调的颜色。图2-14所示为典型的钻石塑性变形产生的吸收光谱曲线。除550nm 吸收带外,曲线底部吸收强度随波长的变短而增强。塑性变形产生的吸收一般很强,使钻石主要呈现低亮度和低饱和度的棕色。当塑性变形的程度较小时,大面积均匀的塑性变形可能产生较低的吸收,因而产生粉红色。塑性变形造成的粉红色和棕色均为饱和度较低的紫红色调的颜色,粉红色钻石的亮度较高,棕色的亮度较低。
天然红色钻石均具有塑性变形,且含氮量较高,属于Ⅰa型。红色钻石同时具有聚合氮所产生的N 3色心、塑性变形产生的550nm的宽吸收带和390nm的吸收带,且都具有十分强的光谱吸收。N 3色心和390nm的吸收带吸收短波可见光,550nm 吸收带吸收中波可见光,剩余未被吸收的长波可见光呈现红色。在钻石中产生红色的N 3色心和550nm 吸收带都必须十分强,同时造成很强的无选择性光谱吸收,使红色钻石的亮度一般都较低。另一方面,在颜色空间中,高饱和度的红色具有较低的亮度,也要求N 3色心和550nm 吸收带必须十分强才有可能产生高饱和度的红色。
形成红色钻石对N 3色心和550nm 宽吸收带的要求十分苛刻,两者同时满足的概率几乎为零,因此,天然红色钻石十分罕见。一般情况下N 3色心和550nm 吸收带结合可能产生的色调为黄、橙黄、红和紫红,相应的颜色包括黄、橙黄、红和紫红和相应色调的粉红色、棕色,又以棕色占绝大多数。
当塑性变形的程度较小,且较均匀地分布在变形区域时,光谱吸收的底部可能会降低,钻石的无选择性吸收也随之降低,这会造成光吸收的减弱和亮度的提高。在相同的饱和度和相同的色调下,高亮度的紫红色调颜色呈现粉红色。钻石产生塑性变形的物理条件变化一定非常剧烈,均匀分布、程度较小的变形难以形成和维持,因而粉红色钻石十分罕见。
塑性变形造成的550nm 吸收带也是一个振动电子中心。由于钻石的塑性变形造成晶格结构变化并不是完全一样,变形程度各异,塑性变形各点所产生的零声子线和其他吸收峰的也不尽相同,所以塑性变形产生一个宽吸收带,是所有在不同波长上的零声子线和各吸收峰的总和,而不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明显零声子线和吸收峰的声子吸收光谱。
当塑性变形成的棕色钻石是不含氮的Ⅱa型时,吸收光谱中不存在氮元素在可见光短波范围产生的吸收。因此,若Ⅱa型棕色钻石的晶格变形全部属于塑性变形,只要去除塑性变形,钻石的颜色就会变成无色。据此,Ⅱa型棕色钻石常通过高温高压处理成无色钻石。有关Ⅱa型棕色钻石的高温高压改色处理在下一节详述。
目前,绝大多数文献只强调钻石晶格的塑性变形对钻石颜色的贡献,而忽略了永久性线状和面状变形对钻石颜色的贡献。永久性变形所产生的光谱吸收与塑性变形所产生的光谱吸收基本一致。当一颗具有晶格变形的钻石经高温高压处理后,塑性变形可能得以恢复,永久性变形仍然存在。剩余的永久性晶格变形产生的光谱吸收曲线形状相同,吸收峰值的波长不变,只是吸收系数降低。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棕色钻石经高温高压处理后仍保留一定程度的棕色。
01
钻石是由金刚石雕琢加工而成,而钻石的原石金刚石形成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地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压力要在45~6Gpa,温度要在1100℃~1500℃之间。另一种是带石墨的陨石与地球撞击,并产生高温、高压,石墨就会被转化为金刚石。
简单地讲,钻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钻石美丽、稀有,是爱情和忠贞的象征,代表永恒不破的爱情。钻石是由金刚石雕琢加工而成,而钻石的原石金刚石形成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地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压力要在45~6Gpa,温度要在1100℃~1500℃之间。另一种是带石墨的陨石与地球撞击,并产生高温、高压,石墨就会被转化为金刚石。
在无色钻石分级里,顶级颜色是D色,依次往下排列到Z,在这里只说从D到J的颜色级别,D-F是无色级别,G-J是近无色级别,从K往下基本没有收藏意义,K色以下的戒托做黄金的也很漂亮。因为从K往下钻石就会逐渐偏黄,选钻的时候,选H 以上的颜色,I-J级别也在近无色范畴,但也能察觉到一丝微黄.具有彩色的钻石,如:**、绿色、蓝色、褐色、粉红色、橙色、红色、黑色、紫色等,属于钻石中珍品,价格昂贵。红钻最为名贵。
不同国家和地区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分级体系,美国宝石学院的分为23个级别,分别用英文字母D-Z来表示。其中D-N这11个级别是最常用的。欧洲的颜色级别体系CIBJO为代表。中国1996年新制定的国家标准综合了GIA、CIBJO,该标准将颜色划分为12个级别,并用D-N和
红钻石 又称浅红晶石。圆粒金刚石的变种。似球形,表面常带有细粒金刚石被壳,中心部分结晶较粗,并常成核状结构,硬度大,韧性强,但较少见,为磨削切割加工业用金刚石。红钻石是彩钻中最为稀有的品种。澳大利亚的AEGYLE MINE出产少量的红钻石 “穆萨耶夫”红钻(the Moussaieff Red) 世界上最大的红钻石。民间也称红宝石为红钻。
钻石三大系列颜色包含:开普系列,褐色系列,彩色系列开普系列:包括无色、浅黄至**钻石;褐色系列:包括不同强度的褐色钻石;彩色系列:包括粉红、紫红、金黄、蓝色、绿色等钻石。尤其注意**钻石黄钻:呈浅黄、金**。钻石在形成过程中,当氮原子取代钻石晶体中的某些碳原子时(每一百万个碳原子中,有一百个被取代),开始吸收蓝,紫色光线,因而使钻石呈现**。蓝钻:呈淡蓝色、艳蓝色。钻石在形成过程中,吸收微量硼元素,钻石便显天蓝色。红钻:呈粉红色、红色。钻石在形成过程中,晶格结构扭曲,而使钻石呈现红色。绿钻:呈淡绿、艳绿色。绿色钻石的形成原因,是受到自然辐射而改变晶格结构所致。黑钻:成色原因由深色的内含物包裹体所致。谨防假冒黄钻黄钻与发黄的白钻完全是两个概念,假黄钻往往呈现暗**泽,颜色非常浅淡,若有若无,而真正的黄钻散发的却是亮丽的黄或接近金色的黄光,所以买钻石一定要去索钻珠宝买。切勿混淆彩钻和**钻大部分的宝石级钻石,其颜色属于开普系列,即无色-浅**系列。在鉴定钻石的颜色时,将鉴定的钻石与一套国际通用的标准比色石进行比较,标准比色石的颜色是按照从无色的D级(最高等级)到**的Z级次序来排列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