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买钻石并没什么经验和与钻石相关的专业的知识,所以可能只能根据一些说明书或者是卖钻者得介绍去了解。现在市场上买的钻石有很多事合成的钻石。那合成钻石怎么辨别呢?
1内、外部显微特征
a合成钻石内常可见到细小的铁或铁镍合金触媒金属包裹体,在反光条件下观察可见这些包裹体呈金属光泽。
b合成钻石的晶面上常会显示不寻常的树枝状生长花纹,在{100}面上可见残留的四边形籽晶片。
C天然钻石一般呈八面体或立方体等单形或聚形,而合成钻石则发育由八面体、立方体、菱形十二面体和四角三八面体等单形组成的聚形。这样,在合成钻石中形成多种生长区,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相应的生长纹理及不同生长区的颜色差异。
合成钻石鉴别(一)
2荧光特征
合成钻石在长波紫外灯下常呈惰性,在短波紫外灯下不同生长区呈现差异性发光性。而天然钻石的荧光在长波下往往强于在短波下。
3吸收光谱
无色浅**天然钻石具有415nm特征吸收线,而合成钻石缺失415nm吸收线。另外,查塔姆合成无色钻石还具有特征的271m紫外吸收峰及2802cm一红外吸收峰
合成钻石鉴别(二)
4阴极发光
天然钻石通常显示相对均匀的蓝色灰蓝色。而合成钻石通常显示占绝对优势的黄黄绿色,与天然品形成鲜明的对比。另外,合成钻石的阴极发光还具有规则的几何图形(受生长区控制)。分布于晶体四个角顶的八面体生长区发黄绿色光,呈十字交叉状:位于晶体中心的立方体生长区发**光,呈正方形:位于八面体和立方体生长区之间菱形十二面体生长区发蓝色光,呈长方形二
一、“合成钻石和天然钻石几乎没有差别”这句话不严谨
合成钻石和天然钻石肉眼观察外观时,几乎没有差别,没有任何一个人,哪怕是专业人士,可以用肉眼分辨出天然和合成钻石。如果有人告诉你,肉眼可以区分合成和天然钻石,合成钻石很假,那这个人一定是在骗你。
Gemesis公司生产的两粒CVD合成钻石
但是从放大观察和大型仪器检测,是可以鉴定区别两者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
放大观察。HPHT合成钻石:常见金属触媒包体,呈云雾状分布的点状包体,与生长区相对应的色带或色块等。CVD合成钻石:内部特征较少,有时可见不规则或点状包体。
紫外荧光。HPHT合成钻石:长波下常为惰性;短波下为无至强的淡**、橙**、绿**、绿蓝色等,不均匀,部分有磷光,通常短波荧光强于长波。CVD合成钻石:荧光可为弱-强的橙**、橙红色、黄绿色、蓝绿色或惰性,通常短波荧光强于长波。
发光图像。HPHT合成钻石:多呈明显的生长分区特征,不同生长区,发光颜色不同。CVD合成钻石:发光颜色多呈橙黄、橙红、蓝绿、绿、蓝紫等,可见层状生长纹。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HPHT合成钻石:**HPHT合成 钻石从550 nm至短波吸收逐渐增强,无色合成钻石通常可见227 nm吸收峰,多数可见270 nm吸收峰;有时可见880 nm等特征吸收峰。CVD合成钻石:通常可见227 nm,有时可见270 nm、737 nm等特征吸收峰。
红外光谱。HPHT合成钻石:**HPHT合成 钻石主要为Ib型,可见1344 cm-1特征吸收峰以及1130 cm-1特征吸收宽峰,经过HPHT处理后可为Ia+Ib型;无色HPHT合成 钻石为IIa型或IIa+IIb型,蓝色HPHT合成钻石为IIb型。CVD合成钻石:CVD合成 钻石主要为IIa型,也可有孤氮或硼的吸收峰存在。
光致发光光谱。HPHT合成钻石:低温(液氮)条件下,多具8832 nm/8849 nm特征发光双峰。CVD合成钻石:低温(液氮)条件下,可具596 nm/597 nm、7366 nm/7369 nm等特征发光峰。
磁性。强磁铁确认待测样品具有磁性,部分HPHT合成钻石会呈现有磁性,主要还是因为有金属包体的缘故。
钻石是天然物质中最坚硬的物质,钻石可刻划任何其他宝石,但其他任何宝石却都刻划不动钻石。也可以用“标准硬度计”刻划,凡硬度小于9度,均是假钻石。钻石还具有亲油性,如以钢笔在钻石表面划一条线,则成一条连续不断的直线,而其他宝石则呈断断续续的间断线。上述方法在鉴定钻石中都有一定参考价值。还可以通过10倍放大镜观察,在10倍放大镜下,多数钻石可见霞疵,有三角形的生长纹,钻石的表面有“红、橙、蓝”等色的“火”光。光芒四射。最准确可靠的方法是用“热导仪”,测出导热数据来区分真假钻石,但“热导仪”价格比较昂贵。
由于钻石是高贵豪华的首饰品,目前市场上以廉价宝石、人造宝石甚至玻璃来代替或冒称钻石屡见不鲜,常见的形形色色的假钻石有以下几种:
①锆石:与钻石极为相似,是钻石最佳代用品。鉴定方法是,锆石由于具有偏光性和很大双折射率,当用10倍放大镜观察加工后的锆石棱面时,由其顶面向下看,可以看出底部的棱线有明显的双影,而钻石绝无双影现象。
②玻璃:玻璃的折光率很低,没有钻石那种闪烁的彩色光芒;尤其是沉入水中,玻璃制品光彩全无,立即露出马脚。
③苏联钻:即立方氧化锆,最早由苏联人研制成功,故名。苏联钻是人造化合物,但在色散、折光率等方面与天然钻石很接近,也具有“火”光闪闪的诱人外貌。但它的硬度较低(85),可与钻石互相划刻区分。且导热性远低于钻石,可以“热导仪”鉴定,准确将其区分开来。
④水晶:水晶虽然是天然矿物透明晶体,经加工后似钻石,但缺少钻石的彩色光芒。
钻石的品质分级是以4c来分级~
1是重量-也就是克拉罗!
2是成色-钻石大多是纯白无色的是1种叫纯炭结晶的元素~也有其他颜色像粉红~绿色~蓝色~棕色等,因为里头含有氮元素所以会有其他的颜色
3是品质-钻石是天然的矿物多少都含有其他的矿物或天然瑕疵~所以钻石内的其他矿物越少价钱也越高唷!!
4是切割-白话点就是切割的工越好越贵~切割不好的钻石会没有光泽所以磨工和对称都要很好钻石才会漂亮
至于钻石的比重是352
可以用颜色来衡量价钱,由无色、淡**、灰色至黄褐色。此外,还有深**、棕色、蓝色、绿色、粉红色到红色。由于这些特别的颜色十分罕见,因此比较值钱。 钻石的克拉数愈大,价值也愈高。
钻石基本性质:
1、摩氏硬度为10,为自然界现今已知硬度最高的物质;
2、导热性好;
3、斥油亲水;
4、折射率高。
切工对钻石的品质有很重要的影响,切工是“4C”中是唯一可人为影响到的。只有比例合理、相同切面完全一致的钻石,光线折射后较为集中,可呈现出绚丽火彩,可完美体现钻石自然之美。而切工较差的钻石,光线折射后发散,使钻石显得暗淡无光。因此切工对钻石 品质影响有重要的因素,国际惯例,切工最高可影响到钻石价格的40%
本项目在辽宁、山东、湖南各发现一颗IaB+IaAB混合型钻石。三件样品在DiamondView下观察到的荧光图像具有相似的生长结构特征(图518,图版Ⅴ),并可划分为早期成核与生长、后期生长两个阶段。样品的B中心转化率由中心到边缘逐渐降低(如图519)。
图518 IaB+IaAB 混合型钻石在DiamondView下的荧光图像
Figure 518 DiamondView fluorescence image of IaB+IaAB mixed type diamond
图519 LN-50-247 红外光谱及B中心转化率变化
(采样点如图518)
Figure 519 Infrared spectra of sample LN-50-247 and the change of B center conversion rate
(sampling points shown in Figure 518)
中央区域结构均匀,颜色相对均一,为早期成核与生长阶段,外围呈深蓝色荧光,中央呈强蓝白色荧光。亮蓝色到深蓝色荧光被认为与N3中心有关(Field,1992)。强蓝白色荧光可能是该处N3中心含量较高所致。样品在这一阶段生长环带不明显,氮含量相对较低。表明样品成核阶段可能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且熔/流体的粘性、碳过饱和度等相对适中,结晶环境较为平衡。
样品的后期生长阶段,LN-50-247在DiamondView下表现为明显的同心圈层结构,与陈美华等(2000;2006)在山东、辽宁金刚石中发现的“似玛瑙状”环带结构相似,该结构的金刚石被认为结晶于粘性大、碳过饱和且远离平衡的特定生长环境中,由早期多生长中心相邻或聚集形成复杂的结晶中心,金刚石在高温下的塑性变形、生长过程中的生长停顿与熔/流体的熔蚀作用均可导致该类结构的形成。后续的结晶过程在混合生长机制(螺旋位错生长+层状生长)、局部不均匀熔蚀或变化的结晶条件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沿早期不规则种晶形态生长成近同心的圈层结构。但LN-50-247在早期生长阶段并未形成多个生长中心,而后期生长阶段则是按混合生长机制结晶,各圈层界限清晰,荧光颜色不均,表明样品周围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及生长过程中熔流体的存在和参与。SD-701-013和22-HN的后期生长阶段呈“开放”的八面体环带生长结构,这种结构可能是由于围绕晶体角顶及边部的层生长不完善引起(Frank et al,1994;Felix et al,2004)。各环带间界限明显,边界基本平直,宽窄不一,荧光颜色有差异。
IaB+IaAB混合型金刚石的氮、氢元素及类型分布如图520(图版Ⅴ),其中IaB型金刚石的红外光谱缺失1282cm-1的吸收峰,该峰是由双原子氮引起。选择基线范围1233-1~1390cm-1,得到双原子氮的相对浓度分布。
图520 LN-50-247杂质浓度分布图
Figure 520 Impurity concentration of sample LN-50-247
从图520中双原子氮浓度分布可以发现,样品中央的蓝色区域为IaB型金刚石,基本无1282cm-1吸收峰,即无双原子氮存在,该区域与DiamondView图像显示的样品早期成核与生长阶段较为吻合。外围区域为IaAB型,即图中绿色至红色区域。红外光谱测试发现,样品由中心至边缘氮、氢浓度的变化与DiamondView观察到的生长结构相对应。DiamondView荧光图像显示的生长结构特征能够与显微红外光谱分析获得的结果相互验证。分析样品氮、氢含量的规律及变化趋势,表明样品不同阶段生长环境变化大,且出现明显的生长停顿。
钻石的折射率为2417。
钻石的折射率基本是一致的,主要是因为钻石是等轴晶系的晶体,在光学性质方面是均质体折射率基本固定为2417,因此折射率也是判别钻石真伪的有力参数。
其他宝石的折射率
每种宝石和钻石有其对应的折射率,比如翡翠是166,红宝石和蓝宝石是1762~1770,海蓝宝石是1577~1583,碧玺是1624~1644等等。通过准确的测出宝石折射率,就可以大体确定待测宝石到底可能是什么宝石,然后再结合其它的鉴定手段确定宝石种属。
扩展资料:
鉴别案例
1、结晶习性
合成钻石常为:立方体、八面体以及两者的聚形
天然钻石常为: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以及两者的聚形,还有常见三角薄片双晶
2、颜色
合成钻石常为黄褐色,并且经常被辐照改色成蓝、橙、粉、褐以及金**
天然钻石98%都是无色—浅黄系列。
3、内部纹理
合成钻石:可显示树枝状或者交叉状纹理
天然钻石:表面常见三角凹痕或者三角座,内部常显示与结构相关的纹理。
4、放大观察
合成钻石:籽晶及其幻影区,各种形态的金属包体
天然钻石:没有金属包体
5、可见光吸收光谱
合成钻石:无4155nm吸收线,在液氮获得的低温条件下可以测得658nm吸收峰和500nm以下全吸收
天然钻石:绝大部分都是4155nm吸收线
6、紫外荧光
合成钻石:长波下通常是没有荧光的,短波下有黄绿色、橙**荧光,有“马耳他十字分带”现象,同时有明显磷光
天然钻石:在长波下多为蓝白色荧光,短波下较弱或者显示惰性。
7、阴极发光仪
合成钻石:与紫外荧光分布特征相似,不同成长区显示不同的荧光分带
天然钻石:多是不规则
因为天然钻石生长的时候,环境是时刻都会变化的,然而合成钻石的生长环境都是一成不变。
8、红外光谱
合成钻石:1130波束的吸收普带
天然钻石:1176、1282波束的吸收谱带。
9、导电性
合成钻石:有的可能具有导电性或者导热性
天然钻石:除了蓝色钻石是半导体之外,均不导电,而且是没有磁性。
其他
比如异常双折射形形色色
参考资料:
钻石产地来源的确定不仅是国际宝石学的技术难题,也是地质学界的科学难题。2002年11月,各国政府、国际钻石行业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达成创立金伯利进程证书制度(Kimberley Process Certificate Scheme)的协议,对国际科技界解决这个难题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开始参与钻石产地来源的科学研究。钻石产地来源的研究从普通的科学问题上升为涉及国际政治、外交关系及人权问题的重要社会科学议题。
本项目通过全面收集和分析近50年来我国三个钻石产地的地质背景、钻石产量及各种宝石学特征的资料,根据最近开采情况,尽可能收集、观察和统计分析了三个钻石产地产出的数万克拉的钻石,并分析测试了三个产地1077颗钻石样品(远远超过原来设计样品数量),直接到国外参观考察了国外钻石开采和分选情况,通过多种渠道比对和直接测试国外部分矿区的钻石样品/资料,圆满地完成了项目设计的科研工作,取得如下的一些重要进展和成果:
(1)通过对中国三个主要钻石产地开展野外地质野外调研和采样,了解我国最新钻石地质探采和研究进展。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通过对金伯利岩及钾镁煌斑岩重砂矿物的研究,首次在辽宁瓦房店金伯利岩脉中淘选出斜锆石样品,对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及重砂矿物样品进行了大量岩石地球化学及微量元素(LA–ICP–MS)、Rb-Sr、U–Pb、Lu–Hf 同位素方面的测试分析工作;并首次获得了辽宁金伯利岩斜锆石的精确Pb/Pb 年龄4796±49Ma及176Hf/177Hf初始比值数据(0282283~0282389,Hf(t) –298~–675),证实了至少部分辽宁瓦房店金伯利岩和山东蒙阴金伯利岩是近于同时侵位的;发现辽宁和山东金伯利岩记录了华北新太古宙古大陆拼合(24~26Ga)和13Ga地幔交代事件的锆石年龄,初步证实两岩区钻石结晶时岩石圈地幔状态存在差异,两地在钻石形成时可能并不是统一的克拉通陆块。这对于进一步认识华北克拉通的组成及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前人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常规放大设备及高倍显微镜系统,对中国三个产地钻石大小、质量(重量)进行了比较。特别是对项目执行期间仍在开采的山东蒙阴701钻石矿金刚石/钻石的品质进行了动态统计分析,获得了山东新开采矿段钻石的质量品质数据。通过对大量样品的实际观察比较,得出以下结论:辽宁钻石晶形完整度比例最高,宝石级钻石含量最高;山东钻石粒度最大,质量(重量)变化也最大;湖南地区砂矿金刚石以带有磨圆特征的完整晶体居多,钻石相对较小,质量(重量)变化小,完整性好。
(3)利用常规的放大设备、微分干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阴极发光光谱仪(CL)等仪器,对我国三个产地钻石毛坯的实际晶形、结晶度、微形貌及内部生长特征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观察比较,发现前人所描述的部分表面特征并不是独立的特征,如毛面特征其实是楔形特征的显微表现;利用新的测试手段——钻石观测仪DiamondView(DV)分析统计了超强短波紫外光波在钻石表面激发的荧光影像及生长结构,探讨了该仪器在钻石产地来源方面的应用。在山东个别浅褐色八面体金刚石{111}面上观察到特殊的平行于[100]晶带方向的长条状蚀象,提出了这种蚀像是出露到表面的氮片晶遭受优先选择性腐蚀所致;CL和DV图像显示的生长结构表明,我国三个产地的钻石都出现了均匀的无环带和规则层状环带模式。但湖南样品和山东、辽宁样品相比,无环带比例明显偏高,从中心到边缘两期和多期生长结构样品比例则明显偏低,且湖南钻石CL图像出现独特的“皮壳”状发光样式;证实了山东钻石中也存在辽宁钻石中见到的多期多阶段的复杂生长环带形成的“似玛瑙状”生长结构。
特别是通过对钻石进行拉曼光谱的系统分析,发现了辽宁金刚石的拉曼特征峰半高宽变化最小,为54737~61024cm-1(集中分布在54~58cm-1),平均值为56396cm-1;山东金刚石的拉曼特征峰半高宽变化范围最大,为56069cm-1~68527cm-1(主要变化范围为62~68cm-1),平均值为64112cm-1;湖南金刚石拉曼特征峰半高宽变化范围介于山东和辽宁之间,集中分布在54~58cm-1,平均值为57027cm–1。研究结果为中国三产地钻石的品质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解释,显示钻石的结晶度可能对钻石的产地来源有指示作用,是潜在的产地指纹性特征。
(4)首次在津巴布韦马朗金刚石/钻石大规模开发以来,对联合国金伯利进程非常关注的津巴布韦马朗金刚石/钻石的品质、晶体形态和表面微细特征和生长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指出津巴布韦马朗金刚石/钻石表面常见的红色斑点的形成与我国湖南等产地砂矿钻石表面常见的褐色斑点和绿色斑点有本质差异,与地质辐照作用无关,是次生氧化铁类矿物沉积氧化致色;根据该地金刚石/钻石阴极发光、DV图像特征以及“十字架”是大量溶蚀坑沿[100]方向折重叠排列的事实,推断这类特定的缺陷可能与晶体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线状和面状缺陷,如位错线、位错束、氮杂质集合体等有关。上述成果对分析马朗金刚石砂矿成矿及其赋存环境提供了有力依据,并首次提出“十字架”形熔蚀图像和红色斑点、斑块为世界金刚石砂矿罕见特征,可作为该产地的“指纹”特征。
(5)对中国三个产地314颗钻石进行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类比较研究,确认我国所产钻石红外光谱类型主要为IaAB型,其次为IaB型和IaA型。山东钻石的类型相对丰富,IaA、IaB和IIa型钻石的比例均高于辽宁和湖南两地。而湖南IaA型钻石比例偏低,证实了三个产地的钻石中普遍存在H杂质。而被测样品中,除IIa型钻石外,所有样品均显示出与{111}滑移面有关的吸收峰,表明三个产地金刚石/钻石中普遍存在塑性变形。同时,首次对钻石进行了系统的面扫描分析,根据显微红外光谱谱图定量计算出钻石中的氮含量并进行填图示踪,证实钻石生长过程中钻石类型的转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钻石生长过程中氮的含量和聚集度是不断变化的,且成核阶段氮含量可高于或低于其他生长阶段,不同生长阶段氮杂质含量变化不具有单向变化规律,显示钻石生长过程中地幔流体碳和氮存在复杂的交换,不同产地钻石中氮含量频率分布及NB(% )/ N(T)特征存在一定区域性差异;钻石中碳和氮含量并不存在严格的相关性。
(6)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通过对中国三个产地192颗钻石原石的包裹体进行常规显微镜、扫描电镜、拉曼光谱、电子探针成分及激光烧蚀等离子发射光谱与质谱的系统研究,确认了山东和辽宁金刚石/钻石以P型包裹体为主,而湖南沅水流域金刚石/钻石P型和E型包裹体比例接近;首次同时在三个产地均发现了共生于同一金刚石/钻石中的橄榄岩型和榴辉岩型包裹体组合(P+E型);在湖南砂矿钻石中发现确认了原生蓝晶石矿物包裹体及金红石、柯石英包裹体组合,显示湖南钻石形成过程中岩石圈地幔可能存在古老的地壳物质。这一认识对于进一步研究扬子克拉通的组成及演化具有重要启示。
根据橄榄石拉曼压力计、石榴子石-橄榄石共生矿物对的Ni温度计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获得的湖南金刚石/钻石形成时地幔温度范围为1109~1327℃,压力为4~6GPa,形成深度133~192km,确认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在金刚石/钻石形成时存在难熔的岩石圈地幔,金刚石/钻石形成时地幔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湖南金刚石/钻石中包裹体与山东、辽宁金刚石/钻石包裹体的类型组合及其地球化学特征不同,显示出扬子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组成及演化过程存在的差异;湖南砂矿金刚石/钻石与西澳和非洲榴辉岩型金刚石/钻石中包裹体类型组合类似,除了显示湖南砂矿金刚石/钻石的原生矿来源可能和钾镁煌斑岩相关(榴辉岩型金刚石/钻石具有更大的重要性),还可能暗示了湖南金刚石/钻石形成时岩石圈地幔可能存在古老地壳物质或者陆壳物质参与了地幔对流和再循环过程。上述成果对认识湖南金刚石/钻石来源的多样性、确定今后找矿方向具有明显的意义,为我国钻石找矿提供了新的重要认识。
(7)利用加拿大同位素研究所(CCIM)的SIMS(Cameca IMS-1280离子探针)对我国三个产地钻石进行了精细的碳同位素分层原位测试(123个点)。结果显示,辽宁瓦房店钻石的41个点δ13C的变化范围为-60‰~-26‰;平均值为-39‰;山东蒙阴钻石56个点δ13C值的变化范围在-56‰~-20‰之间,平均值为-36‰,湖南样品碳同位素δ13C的变化范围为-86‰~-30‰,平均-61‰。辽宁金刚石的碳同位素组成范围最窄,湖南最宽。碳同位素原位测试结果显示,辽宁和山东的钻石生长具有更多的期次,变化复杂,在钻石结晶晚期碳同位素大部分呈现变轻趋势;而湖南沅水钻石则变化较为简单、平缓,大部分晚期出现变重的趋势。上述结果显示出钻石结晶时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地台岩石圈地幔流体或熔体碳同位素组成或来源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有关的变化规律仍然需要更多测试结果的证实。
(8)首次系统地对世界25个地区金刚石/钻石及我国三个产地金刚石/钻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综合比较。通过对9个产地金刚石/钻石中E型石榴子石包裹体的元素含量分组统计分析,发现不同产地来源的金刚石/钻石E型石榴子石包裹体的FeO、MgO、CaO三种组分的含量分组聚类后有一定的差异性,建立了判别方程,证实E型石榴子石的成分是一种潜在的指纹性特征,可以为产地来源的判断提供量化参数。通过比较,确认钻石(矿)形成时间、矿物学特征(特别是晶形及其组合)、氮杂质、包裹体特征和碳同位素特征等要素组合,对于金刚石/钻石产地来源的确定具有明显的重要性。理论上,如果可以确认某个矿区金刚石/钻石的上述特征,在存在国际金刚石/钻石产地完整数据库前提下,可以通过这些要素组合进行单一矿区典型钻石包装样品(指具有代表性的混合样品)的产地来源进行判别。
综上所述,本项目通过对中国三个主要钻石产地形成地质背景,结晶矿物学特征及包裹体地球化学,原位碳同位素分析,创新性地将宝石学和地质地球化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在综述世界重要克拉通不同产地钻石特征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提出了我国三个产地来源组合特征及其与国际其他产地来源钻石的区别,研究成果对支撑我国参与联合国金伯利进程的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吸收光谱是辨别宝石成分最重要的依据。
宝石鉴定证书包含7个部分,每个部分的详情如下:
1、宝石鉴定证书的第一个部分是最有意义的部分,而且是钻石身份的重要部分。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获得钻石最重要的一些特点,同样的特征会影响它的价格。在完成这部分的阅读后,你会知道这颗钻石是否是天然的(与实验室生成或经处理的钻石相反)、钻石的造型和切割、它的重量、色泽等级、净度等级,以及最重要的切割质量。
2、宝石鉴定证书的第二部分提供钻石的另外一些数据:钻石的尺寸、完成的水平、对称性以及荧光性。在钻石定价方面,这里标出的参数没有第一部分重要。
3、第三部分会告诉你关于钻石的另外一些重要信息。在这里我们可以获知钻石是否是冲突钻石,钻石的切割是否非常完美(Excellent Ideal)(钻石切割的最高等级)。
4、宝石鉴定证书的第四部分提供的信息是钻石内部图,这是为了展示钻石的内部瑕疵情况,如果有瑕疵的话。钻石的包含物会以10倍的放大倍率显示出来——在这个放大倍率下没有出现的极小瑕疵就不会出现在宝石鉴定证书上。
5、宝石鉴定证书的第五部分是图解,它显示所示钻石的均衡性。如果我们靠近看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图解表的底部会出现一个比例,如果是100%的话,这证明钻石的比例十分完美。通常这个评级证明了钻石的闪光将会非常强烈。
6、宝石鉴定证书的第六部分显示钻石光线折射水平。一个钻石的光线可以分成三个独立的变化,这个图解标出每个部分的情况。重要的是,这个基本图解告诉我们钻石的闪光强度。每个光柱类型的红色标注告诉我们, 该证书里提到的钻石有非常好的折射率,或者非常好的闪光。
7、宝石鉴定证书的第七部分向我展示一个列表,包含颜色衡量图标和净度衡量图标。利用这个列表,你可以知道你所购买的钻石和其他钻石的对比情况。此外,你还可以知道VS32净度等级和F色泽等级的意义。
此外,珠宝鉴定证书是对珍稀贵金属、宝玉石或珠宝成品的真假和属性出具的公信证明,由符合鉴定资格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具体实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