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代)里说的“一两”是多少克?“一钱”是3克吗?

中医(古代)里说的“一两”是多少克?“一钱”是3克吗?,第1张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为了说明古代度量衡单位,需要追溯一下我国古代度量衡的起源。最初,人们都是以自然物体,如用黍、粟或以人的体重、身长、手指关节的长度等,作为长度、重量、容量等的基本计算标准的。

古人把100粒黍排列起来,取它的长度作为1尺的标准,这就叫做“黍尺”。纵向排列,称为纵黍尺;横向排列,称为横黍尺。过去造房子用的营造尺,便是纵黍尺。医书上一般不分纵黍尺或横黍尺,而是单称“尺”。历代尺的标准长度不一样。秦代和西汉的1尺,相当于2765厘米;东汉的1尺,相当于2304厘米;魏和西晋的1尺,相当于2412厘米;东晋1尺相当于2445厘米;唐、五代和明代的1尺,相当于3110厘米;宋、元的1尺,相当于3072厘米;清代1尺,相当于3200厘米。总的说来,从周秦开始,尺越来越长。

古代的容量单位,也是以黍作为基本计算标准的。

圭,也称做刀圭,是一种玉器。古代制作这种玉器,有统一的标准。圭的形状是一头尖,另一头方的长方形玉器,中间凹陷。古人用它来抄取散药。一刀圭的散药容量是多少呢?大约可容纳64粒黍。计算标准圭容量的方法是,抄取一满刀圭,轻轻摇动,以不再散落为度,数一数其中黍的数目。多少抄取,把总数加起来,取其平均数,一般是64粒。

撮,也是古代的一种容量单位。1956年,在河南陕县的隋代墓葬中,出土了一件西汉末年铸有玉莽“始建国”(公元9年)年号的铜撮。撮长115厘米,高122厘米,口径2厘米。它的容量是现代的21亳升。一撮可以容纳四个刀圭的黍,合起来一撮的容量是256粒黍。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的序上说:“一撮者,四刀圭也。”就是这样折算的。

王莽在中国度量衡的统一和标准化方面,是有贡献的。王莽时期铸造的“始建国铜撮”的铭文也说明,这种折算是标准的。

匕或方寸匕,也是古代的一种容量单位。匕就是匙。方寸匕,为体积正方一寸的容量,相当于10粒梧桐子大。量散药时,以摇晃后药末不再散落下来为准。一刀圭是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

另外,容量单位龠、合、升、斗、斛,也都是十进制。秦和西汉,1升相当于3425毫升。王莽时期和东汉,1升相当于1981毫升。魏晋时期,1升相当于2023毫升。唐和五代,1升相当于5944毫升。宋代1升相当于6641毫升。元代1升相当于9488毫升。明代1升相当于10737毫升。清代1升相当于10355毫升。总的来说,从秦汉至明清,升的容量也是越来越大。

古人还把100粒黍的重量,作为一铢的标准重量。但是一铢究竟有多重,古人也是说法不一的。有人说,一铢是96粒黍的重量。也有人说,是144粒粟的重量。24铢重为一两。十六两重为一斤。唐代以后,两以下不用铢,改用十进制的钱、分、厘等单位。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古代将圭也作为重量单位,一圭等于十粒粟的重量。一铢等于十圭。换句话说,一铢是100粒粟的重量。

旧制一市斤等于十六两。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一两等于156克

我赞成古方用古代剂量。我曾经用肾着汤治一病人,就是用一两等于156克的,不过就用了2剂,病人在这之前连路都不能走的病竟然好了。

李可先生首用古代剂量,特别对危重病人救治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光大中医精神的楷模。

以下来自《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民间中医版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的资料(整理人包括柯雪帆、李可、郝万山等)整理如下: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 石① = 四钧 = 29760 克

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

1 斤 = 16 两 = 248 克

= 液体250 毫升

1 两 = 24 铢 = 15625 克

1 圭 =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匙 = 金石类274 克

= 药末约2 克

= 草木类药末约1 克

半方寸匙 = 一刀圭 = 一钱匙

= 15 克

一钱匙 = 15-18 克

一铢 = 065 克

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1 龠② = 5 撮 = 10 毫升

1 撮 = 4 圭 = 2 毫升

1 圭 = 05 毫升

① “石”:读shí,后来读dàn

② “龠”:读yuè

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

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

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

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

1 分 = 0231 厘米

梧桐子大 = 黄豆大

蜀椒一升 = 50 克

葶苈子一升 = 60 克

吴茱萸一升 = 50 克

五味子一升 = 50 克

半夏一升 = 130 克

虻虫一升 = 16 克

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

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

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

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

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

栀子10 枚 平均15 克

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

枳实1 枚 约144 克

石膏鸡蛋大1 枚 约40 克

厚朴1 尺 约30 克

竹叶一握 约12 克

一两半等于75克。

计算过程:

因为1公斤=2斤,1公斤=1000克。

所以2斤=1000克,1斤=500克。

又因为1斤=10两。

所以10两=500克,1两=50克。

相关信息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注意:汉代医学上用的两和汉代常用两重量不同,汉承秦制,医学上用的两一直延续用秦朝因此汉代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中的两为秦两相当于3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8299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