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娘的珠宝一直都很夸张,还有哪些国家想这样疯狂?

印度新娘的珠宝一直都很夸张,还有哪些国家想这样疯狂?,第1张

很多国家的女孩都是非常喜欢珠宝的,我觉得可以说全世界的女生都喜欢珠宝,很少有不喜欢的,我所知道的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欧美各国都是非常喜欢珠宝的,中国很多少数民族更是以戴在头上的珠宝数量多为自己的荣耀,我个人觉得追女孩最好的方法就是送珠宝,因为珠宝象征着财富。

这些珠宝的好处还有一个就是可以保值不管到了什么时候珠宝都可以帮助你换来财富,其他的很多东西就没有这个作用,比如你送她一个奢侈品的包包,关键时候除了能够装东西以外,什么用处也没有的,但是珠宝就不一样了,我的一些朋友因为投资失败欠了一些钱,后来真的就是拿手中的珠宝抵债。

这个时代很多珠宝真的是非常值钱,如果你有眼光,甚至可以收藏一些名品珠宝,但是我不建议普通人搞这些收藏,因为一般珠宝都是非常贵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投资一个就相当于花了半辈子的钱,如果一旦看走眼那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

对于我们来说其实买珠宝还不如买一些黄金的饰品,因为黄金是可以保价的,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黄金的价值都是不会变的,这对于投资者而言显然是非常好的,投资的话最重要的就是可以保值。我想对于女孩来说,也不要过分要求自己的男朋友送给自己名贵的珠宝,因为爱情是无价的,嫁给爱情总好过嫁给金钱。

  中国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饰http://1278hbrtvcom/Article/lyzn/200606/Article_3084htm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而其中有很多民族就生活在美丽的云南省,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而她独有的原始风情、清幽古朴,却为这片迷人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神秘色彩。

  苗族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宋祖英

  布衣族

  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缠青色或花格头巾。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衣襟、袖口等处镶彩色花边,裤脚处也镶着花边,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青年女子的胸前还挂着绣有漂亮花纹图案的围腰。布依族妇女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布依族服饰整体色调淡雅朴素,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侗族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瑶族

  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的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白族

  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裤子都喜欢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头帕,肩挂手绣挂包。妇女多穿白色或穿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色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或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裙,足蹬绣花鞋。

  杨丽萍-白族

  京族

  京族服装服饰特点鲜明,简便飘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妇女染黑齿、结"砧板髻"的习俗依然存在于少数妇女当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壮族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个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有花纹的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烂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妇女的发式各地有所不同。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莫慧兰

  黎族

  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服饰有地区差异,有些穿黑色圆领贯头衣,衣服的饰物很多,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贝纹、人纹、动植物纹等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花色艳丽。有些身着黑、兰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头系黑布头巾。黎族妇女擅长纺织。黎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斓,图案新颖,质地细腻,经磨耐用。

  僳僳族

  僳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长或短的麻布衫,下着及膝黑裤,头戴黑色包头,身背革制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坠。德宏僳僳族男子佩戴长刀,颈戴贝壳颈圈,身背手工缝制缀有红绿色小绒球的花包,穿白色护腿。女子多穿长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长裤,系围裙,用青布包头,身背手工缝制的挂包,头戴白色砗磲片和红白珊瑚珠子串成的“噢乐”,有的绚丽多彩,有的典雅大方,极有特色(注:砗磲音为车渠,一种蛤)

  佤族

  佤族服饰有地区差异,西盟的男子一般穿黑、青色无领短款上衣,下着黑色或青色的大裆宽筒裤,剪发,用黑、青、白、红色的布包头,喜欢戴银镯,佩竹饰,出门肩挎长刀、挂包。女子多穿贯头、V形领紧身无袖短衣,下穿红、黑色横条纹的筒裙,披发,佩戴银、竹、藤制的饰物,喜欢用竹或藤做成圈状饰物装饰在颈、腰、臂、腿等处。男女老少都喜欢佩用极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挂包,男女青年还用作爱情的信物。服饰原料多为自制棉、麻土布,染成红、黄、蓝、黑、褐等色,配上各种色线,织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

  畲族

  畲族男子过去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款式各异。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畲族对自然之色兰色和绿色具有特殊的爱好。除此,红、黄、黑也是畲族妇女服饰常用的颜色。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的花纹。

  高山族

  高山族服饰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但有地区差异。台湾南部的男子穿对襟长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宽腰带,垂其两端的作为前裙。衣袖、领、腰及下摆都镶上彩色花边,用黑布缠头。经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饰分为短衣长裙、长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种款式。有的身穿对襟长袖短衣,下着长裙,胸前挂一块斜方胸衣;有的上身只穿一个背心,下身横围一块腰布,冬天用一块方布自左肩围裹其身,头戴木制八角头盔。高山族男女都喜欢佩戴饰物,如贝料、兽牙、羽毛、兽皮、花卉、钱币、竹管等,全身上下被装点得五光十色。妇女刺绣享有盛名。

  水族

  水族男子过去多穿对襟上衣,戴马尾帽或遮阳帽。现多穿大襟长衫,长裤,青布包头,穿草鞋或布鞋。妇女过去多穿圆领宽袖的对襟上衣,饰以银扣、下配百褶裙,打绑腿,穿翘尖绣花鞋。现在多穿圆领大襟蓝色的宽大半长衫、长裤,系青色绣花围腰,绾发,头缠青布或白布帕,穿绣花鞋,盛装时戴各种银饰。水族的纺织和印染技术有相当高的水平。闻名遐迩的“水家布”,质地细腻,纺织均匀,染工技艺纯熟,洗、磨都不褪色。布的纹样有平纹、人字纹、斜纹、方格纹等多种纹样。“豆浆印染”是水族七百年前发明的工序复杂的独特技艺。

  东乡族

  东乡族男子多穿宽大长袍,束腰带,挂腰刀、烟荷包等。妇女多穿绣花衣服,式样为圆领、大襟、宽袖。下穿套裤,裤筒后面开小衩,裤筒、裤脚有镶或绣的花边,穿用时,用飘带扎住裤脚。喜庆节日则身穿绣花裙,足蹬绣花鞋。男子戴平顶无檐白、黑软帽。妇女在家戴绣着花纹的便帽,外出时戴丝绸盖头。盖头的颜色因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别,少女和新婚者戴绿色,结婚一年后及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戴盖头时只露面孔,全部头发都须遮住。妇女的首饰以银耳环、银手镯、玛瑙珠子为主。

  纳西族

  纳西族过去是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人喜欢黑色,以表现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现在妇女服饰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永宁的纳西族女子喜欢穿红、蓝、紫色且用彩色布镶边、钉双排扣子的上衣,浅蓝或白色衫里的双层百褶长裙,用丝线绣五彩花边。腰束红、**彩带,脚穿青布绣花鞋。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七星披肩”,它是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的体现,蕴含着纳西族丰富的历史和思想内涵。

  景颇族

  景颇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饰、包头都习惯用黑色的。男子穿黑色的对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头。裤子的款式为短而宽的裤筒。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头。男子外出挂长刀或扛火枪,体现了景颇族尚武的习俗。妇女的上衣一般为对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缀满银泡和芝麻铃。下穿筒裙,裹毛织的护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鲜艳,喜欢佩银制物。过去景颇族男女都跣足。

  藏族

  藏族的服饰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哔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色布或绸子的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帮典”,风格独特。牧区男子多穿肥大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等处都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妇女也穿皮袍,皮袍以“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土族

  土族男子现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袄和羊毛褐衫,其它季节穿小领、斜襟长袍或白色高领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长裤,系腰带、围肚。头戴白毡帽,脚穿绣花布鞋。男服习惯绣花,镶黑、红边饰。

  妇女服饰五彩斑斓。坎肩多以黑、紫或镶边的蓝色衣料缝制,腰系花纹彩带。下穿绯红

  色镶白边的百褶裙,套镶白布裤筒,未婚妇女着红色,已婚妇女穿蓝色或黑色。足蹬彩云绣花长筒鞋。姑娘梳根发辫,已婚妇女梳双辫,末梢缀珊瑚、松石,外面戴织锦毡帽。土族妇女的传统头饰最讲究的是用五色瓷珠把银耳环串在一起,长长地垂在胸前。妇女的传统手工艺为刺绣、盘线。

  满族

  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头饰是满族服饰的突出特点。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而妇女的发型则富于变化,不仅留发、结辫,还绾或髻等。满族把深绛色看作福色,倍加宠爱。另外还崇尚白色,常用作镶边的饰物。满族妇女擅长刺绣,服饰的衣襟、鞋面、荷包及枕头上,到处都可看到龙凤、鹤鹿、花草等吉祥图案

  羌族

  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羊皮坎肩两面穿用,晴天毛朝内,雨天毛朝外,防寒遮雨。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腰带和绑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织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欢在腰带上佩挂镶嵌着珊瑚的火镰和刀。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都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妇女包帕有一定的讲究,姑娘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脚穿云云鞋。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羌族妇女挑花刺绣久负盛名。

  布朗族

  布朗族过去男子穿花上衣,系青绿小条绳腰带,膝下系黑藤,裹红布包头。妇女上穿花衣,下着筒裙,崇尚黑、蓝色,发式为挽髻于脑后,戴青绿珠,饰海贝、戴垂至肩部的大耳环。现代布朗族服饰与早期服饰有了很大差异。男子上着圆领对襟长袖的青布衣,下穿宽脚长裤。男子头饰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布朗族很早就会用蓝靛染布,用“梅树”皮、“黄花”根作原料,经过一定加工程序,分别染成经久不褪的红、**,极具大自然的风韵。服饰的用料多为自织的土布,辅以必不可少的刺绣。

  撒拉族

  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洛提”或布鞋,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圆顶帽。腰带多为红、绿色,长裤则多为黑、蓝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上布或毛料面。妇女穿各种颜色和质料的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撒拉族妇女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姑娘从小就开始戴头巾,**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盖头

  毛南族

  毛南族男子以前有着唐装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妇女则穿右襟上衣,宽脚滚边裤。上衣的襟边及袖口有三道镶边,一宽两窄,十分别致。毛南族衣料多为青、蓝色,以银质的手镯、项圈、麒麟等装扮,蓝白分明,格外清秀。小姑娘系一块绣着精美花纹的长方形围腰,更显得婀娜多姿。“顶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产品中的精品,毛南族妇女视为精美、珍贵的装饰品,帽顶编几十个蜂窝眼,内衬以油纸及花布,使蜂窝眼与周围花纹相映衬,极其美观。防雨防晒,美化容颜,兼具实用与装饰两种功效。

  仡佬族

  仡佬族,现有4 3 7 9 9 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广西地区。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亻革)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锡伯族

  锡伯族男子服饰是大襟长袍或对襟短衫。长袍的样式是大襟右衽,左右两边开衩,喜欢青、蓝、棕色,腰系青布带。妇女的长袍式样与男子相同,但领、袖、大襟等处镶有花边,还喜欢穿红、绿、粉等色的腰部和下摆处多褶的连衣裙,外套短坎肩。新娘的婚礼服饰特别讲究,面料质地优良、色泽鲜艳,制作精致考究。并佩戴额箍、簪子、鬓钗、绢花等首饰。男子戴圆顶帽,妇女则喜欢戴各色头巾,老年妇女一般用青色或白色的头巾包头,冬季戴青色棉帽。男穿厚底鞋,女穿绣花鞋。刺绣是锡伯族妇女必备的技能,擅长将花鸟鱼虫等图案绣在服饰及生活用品上。

  阿昌族

  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出门喜欢背“筒帕”和“户撒刀”。男子包头和妇女衣饰都有着婚否的区别。未婚妇女一般穿短衣、长裤,将辫发盘于头顶。已婚妇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并用黑布或蓝布缠成高达尺许的包头,戴各种银饰。也有穿对襟窄袖衫的裙子的。青年妇女的银质装饰非常多,有的在胸襟上钉四颗银纽扣,挂银链,拴银盒,还在银盒内装着石灰、槟榔等物。阿昌族男女均喜欢把鲜花插在头上。

  基诺族

  基诺族的服饰具有古朴素雅的风格。男子一般穿白色圆领无扣的对襟上衣,及膝的宽筒裤,裹绑腿,用长布包头,戴着花纹的竹木或银制的耳环。妇女穿圆领无扣短上衣,镶七色纹饰,内衬紧身衣或戴菱形刺绣胸兜。下着前面开合式的短裙,裹绑腿,头戴披风形的尖顶帽。基诺族的服饰原料多为棉麻混纺的土布,颜色以原色为主,其间点缀黑红色条。织布技术原始简易,织出来的布不润滑、无光泽,但却结实耐用,深受基诺族的喜爱。

  怒族

  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典雅,男子的传统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蓄发,并用青布或白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妇女则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衣裙上都绣有花边。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成串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环垂于肩部。男女都喜欢用红藤作缠头和腰箍。贡山一带妇女喜用精致的竹管穿耳,体现其独特审美观。

  回族

  由于散居的原因,使回族在服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做,式样为无檐小圆矛,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以成为民族标志,平日也随处可见。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腾格尔—蒙古族 斯琴高娃—蒙古族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过去主要为兽皮,服装样式主要有大毛上衣、短皮上衣、羔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等。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服,衣边、衣领等处都有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皮套裤制作讲究,外面绣着各种花纹,既美观大方,又防寒耐磨,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

  德昂族

  德昂族男子一般穿黑色的大襟上衣,宽而短的裤子,戴黑布或白布头巾,两端挂有彩球。妇女服饰有地域和支系的区别。通常分为衣裤式或衣裙式两种。称为“别列”支系的妇女上穿对襟上衣,下着及踝长的红色条纹筒裙,佩戴耳坠,耳筒和银项圈。称为“梁”的支系的筒裙则是蓝、红等条纹。德昂族服饰最醒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和彩色艳丽的小绒球。

  保安族

  保安族男子平时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蓝、灰色长裤,头戴布制黑、白色圆顶小帽;喜庆节日喜欢穿翻领、大襟、镶边的黑色条绒长袍,腰束15尺长的彩色长带,头戴礼帽,足蹬牛皮长筒靴;冬天穿褐色翻领皮袄。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多以灯芯绒为原料,喜紫红色、绿色等艳丽的色彩,并镶有花边;一般要戴盖头,姑娘戴绿的,**戴黑的,老妇戴白的;少女平日梳长辫,戴彩色纱巾,节日戴红、绿色礼帽。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引以为自豪的手工艺品,也是最具特色的佩饰,同时还是表达男女爱情的信物和馈赠亲友的礼品。其工艺精巧,外形美观,锋利耐用。

  哈尼族

  哈尼族崇尚黑色,擅长用蓝靛染布,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青布或白布包头。女子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红河等地妇女上穿右襟圆领上衣,下着长裤;墨江等地妇女上衣外套一披肩。下穿及膝短裤,打绑腿;版纳和澜沧一带妇女穿短裙,打护脚,也有着长筒裙或褶裙的。盛行银饰,无论纽扣、耳环、项圈、手镯和胸饰,皆用银制。衣襟、袖口、裤脚、腰带等服饰上,多有镶嵌的彩色花边和刺绣的花纹图案。

  汉族

  汉族有1042482187人,占中国人口的92%。分布在全国各地汉族是秦汉之际在夏、商、周人融汇为华夏族体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以农业为主,部分从事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创造了高度繁荣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汉族有北方、吴、湘、赣、闽、粤、客家七大方言,语音差别大。方块汉字是统一的书面语言。汉族文物典籍浩繁,科技文化发达,在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各个领域名人济济,造诣博大精深。汉族以大米、面粉为主食,喜吃蔬菜和肉类,烹调技术考究。住房依地区而不同,木梁立架承重,座北朝南,门楼影壁,斗拱飞檐是其民居的基本特征。

  独龙族

  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批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遮掩臀股前后。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围向前方。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皆盖耳尖。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的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戴料珠。独龙族纺织手艺较发达,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色彩协调,特色鲜明。

  朝鲜族

  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过去习惯戴笠,现在青年男子戴鸭舌帽,中老年人戴毡帽。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斓的“七色缎”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飘逸。女服则为短衣长裙,朝鲜族叫“则”和“契玛”。喜欢选用黄、白、粉红色衣料。朝鲜族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无布别具一格。

  赫哲族

  鱼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标志。用胖头、鲑、鲩、鲤鱼等皮制成衣裤、靰鞡、腰带、绷腿、围裙、手套、口袋等。赫哲族男女喜欢穿大襟长袍,外套坎肩或短褂。男子的裤子多用怀头或哲罗、狗鱼皮制成,腰上端为斜口。妇女的裤子多为齐口并镶有或绣有各种花边。男女都穿鱼皮靰鞡,以适应狩猎或捕鱼。制做鱼皮服饰,先将鱼皮剥下晒干,然后用特制的熟皮工具反复捶打、揉搓,直至柔软,再用各色野花染成彩色。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不仅面料为鱼皮,连缝衣服的线也用鱼皮线。鱼皮服饰具有抗寒、抗湿、耐磨、防水、美观等特性(注:靰鞡音同兀拉,亦做乌拉)

  门巴族

  门巴族服饰有地区差异,门隅地区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氆氇长袍,束腰带。戴褐色小圆帽,帽边镶桔**,前边留一个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脚穿筒靴,靴筒用红、黑两色氆氇缝制,靴底为牛皮软底。妇女还在袍外加系白色圆筒围裙,背披小牛皮或山羊皮。墨脱地区男女都喜欢穿棉麻制成的衣服,有长、短两种款式的白色上衣。男子留长发,佩带耳环和腰刀。妇女穿花色裙子,发辫盘于头顶,并以红、黄、绿等彩色的线装饰。门巴族妇女擅长纺毛线、织氆氇和腰带,门巴族妇女喜欢佩带嵌有珊瑚、绿松石等宝石的银手镯、耳环、戒指、项链,胸前还挂着护身盒"呷乌"。

  珞巴族

  珞巴族服饰独具特色。男子一般穿藏式氆氇长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长及腹部,为套头式。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头戴熊皮圆盔和藤条圆盔,帽檐套着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帽后一块长方形的狗熊皮垂于后背,以防箭射、刀砍。平日外出,身上总是佩挂着弓箭、腰刀、铜银手镯、竹管耳环、各色串珠。妇女一般穿无领窄袖对襟上衣,以麻布为原料。下身围紧身筒裙,裙长略过膝部,用带子扎紧裹腿。佩带铜和银的手镯、戒指、蓝白两种颜色的项珠,腰部周围还缀有很多海贝串成的圆球。男女都赤脚、蓄发,头发后面披散,额前齐眉。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要便于骑乘。男子主要有皮大衣、皮裤、衬衣、长裤、坎肩、袷袢等。皮裤肥大,主要是冬季穿用。衬衣、长裤多选用白布为原料制作而成,衬衣采用套头式,青年男子还喜欢在衣领处绣有花纹图案,五颜六色,十分漂亮。妇女多穿以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缝制的连衣裙,喜欢选用红、绿、淡蓝色。姑娘和**的连衣裙,袖子绣花、下摆缝花边,十分艳丽。妇女的帽子、头巾颇为讲究。哈萨克传统的手工艺术是颇具盛名的刺绣,手法有挑、贴、补、钩、刺等,各种美丽图案处处可见,颜色五彩斑斓。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的传统服饰,男子一般多穿套头、宽袖、绣花边的白衬衣,外加齐腰的黑色坎肩或黑色对襟、无扣的上衣,下配黑色窄腿长裤。农、牧民喜欢扎腰带,行动起来比较方便。冬季穿皮棉大衣。妇女多穿宽大荷叶边的连衣裙,颜色以黄、白、紫红色居多。外套西服上衣或深色坎肩。男子喜欢戴绣花小帽和圆形平顶丝绒花帽冬季戴黑色羔皮帽,帽檐上卷。妇女戴嵌珠小花帽外面往往还加披头巾。特别喜欢佩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首饰。男女皆穿皮鞋或长筒皮靴。牧区妇女喜欢把银质或镍质的货币钉在衣服上。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男子夏季喜欢穿绸制的套头短袖衬衣,衬衣的领口、袖口和前襟开口用红、绿、蓝相间的丝绒绣成各种美丽的彩色图案花边。春秋两季,穿长过膝盖的长袷袢,腰束绸缎或棉布制成的三角形绣花腰带。冬天穿毛衣、毛裤、羊皮袄等。妇女夏天穿丝绸衬衣、连衣裙等,老年妇女穿的连衣裙一般褶多且宽大,颜色单调。青年妇

人类使用头饰的时间是很早的,而且都和装饰有关。中国汉字中的“美”字,其实就是一个戴着头饰的人。其头饰也许是一个羊头,有两只角;也许是两根长长的翎毛,因而有人说“美”字“像头上戴羽毛装饰物的舞人之形”。其实,这种情形在古代民族和现代少数民族中都经常可以见到。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戴头饰的历史,而且都以不同的形式流传到现代。

我国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县现在是佤族聚居区。就在这里的勐董河下游两岸陡峭的崖壁上,保存着我国最古老的崖壁画之一沧源崖画。沧源崖画共发现十个画点,清晰可辨的人物图像七百余个。其中,凡是形体较为高大的人物图像几乎都有头饰(有的还有尾饰),而且头饰非常突出,有的头饰的长度甚至超过人体本身的长度。沧源崖画中的头饰,多为牛角、鹿角、牛尾、鹿尾、虎尾、鸟羽等物,尤以牛角头饰为多。这种情形,和某些古籍中对云南少数民族的记载是完全一致的。《云南志》说;“望苴子蛮……衣短甲,兜上插牦牛尾,驰突如飞,其妇人亦如此。”《宋史·蛮夷四》说:“使者衣虎皮颤裘,以虎尾插首为饰。”此外,明清时期编纂的多种志书,对基诺族、景颇族等,都有“首戴骨圈,插鸡毛,缠红藤”之类的记载。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的头饰于此可见一斑。

现代的首饰,材料单纯得多,仅限于某些贵金属如金、银以及金银之类的合金仿制品和翡翠、玉石、钻石、宝石、珍珠、珊瑚、流浪等。近年来,虽也开始制作塑料、陶瓷首饰,但普及度较低。相对来说,少数民族所佩戴的头饰,其所用材料要丰富得多,而且也不一定追求名贵,而是就地取材,因时制宜。概括起来,世界少数民族用作头饰的材料大体可以区分为这样三类:动物类、植物类和矿物类。动物类除上面已经提到过的兽角和羽毛外,还有兽骨、兽牙、贝壳、蛋壳、蟹爪、马爪等,甚至还有某些小动物。植物类头饰有花朵、树叶、竹片竹管、木片木棍、苔绒等,甚至还有成只的水果。矿物类头饰物有各种砾石、石珠、石片或金属如铜、铁、金、银等。可见,少数民族的头饰物是十分多种多样的。稀奇古怪,但也是十分丰富多彩。

我国少数民族的头饰和其他首饰和体饰一样,以银为主。同时,还有金、铜、锡等金属,玉、松石、珊瑚等非金属材料,羽毛、兽角、兽牙、花朵、竹筒、木片等动植物材料和绒球、丝穗等棉毛制品。头饰的形式有簪、钗、箍、圈、梳、珠、牌、扣、泡,有的干脆就是银元和钥匙。蒙古族无论男女,头发上都饰以宝石、珊瑚、碧玉,女的插银簪。西北土族也常以珊瑚、松石作头饰。新疆的柯尔克孜族妇女发盖上饰银元、铜珠;而未结婚的姑娘则在帽子上饰以珠、穗和插三至四根猫头鹰、雪鸡羽毛;老年妇女则在发辫上坠银元和钥匙。塔吉克人常在帽沿上饰以银链,已婚妇女的发辫上却缀白纽扣和丝穗。塔塔尔族的头饰则是旧银币和金属牌。锡伯族的头饰较为丰富,尤以新娘为甚,戴头箍、插簪子和鬓钗,戴花。满族入关前也主要以花为饰,入关后银饰十分繁多。西藏的门巴族女子饰彩色珠串,男子则在帽边用孔雀羽毛围扎,十分雄壮美观。塔巴族头插竹签、银签,戴珠串,插鸟翎。羌族插银或钢打制的簪、钗。白族则插银或玉的头辔。傣族妇女除银钗外,还喜欢插色彩鲜艳的塑料梳子和戴鲜花或塑料花。苗族头饰均为银制,十分丰富突出。布依族插银发簪。水族喜欢在头上插梳子。仡佬族除一般的银簪外,还有一种白银发饰,专门戴在头上。壮族妇女一般都使用银针、根簪。瑶族、畲族的银制头饰都十分突出。高山族与其整个服饰相配合,戴羽冠、角冠、花冠和银冠。 藏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莱、豌豆等农作物。

藏族服饰和装饰风格大致可以分为藏东、藏南和藏中、藏北四大类。这四类又可以分为农牧区二大风格以及各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身份之分。这是各地藏族服饰共有的特点。由于藏民族居住的地域广阔和山川的自然阻隔,造成了虽属同族但服饰各异的局面。

藏族服饰,作为一种存在于本民族文化生活模式中的组成部分,佩带又是构成藏族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佩带的装饰品的质地一方面是金银物器,另一方面是天然宝石。

藏族服饰文化里头饰是最具地域特色的一种装饰品,它构成了某种地域特色的审美情趣,象征着不同地区的穿着风格。

藏族妇女大多数将头发分编成无数根小辫,头饰大多是琥珀、珊瑚、玛瑙、绿松耳石等各种天然宝石。佩带时有的直接把装饰品固定在发辫中,也有将各种要戴的头饰固定在与发色相近的布上,再与发辫一起衔接,这样既美观又方便。为了便于下雨时披自制毛毡雨披和戴帽子,发辫和头饰一般集中在下部。

藏北已婚女子将长发从中间分开,编成许多辫子,前额的分发处开始分别在两边的细辫上串上相对称的珊瑚、翡翠等宝石,把后脑勺的头发编成一根较粗点的发辫,上面固定上从大到小的银圆。

未婚女子将头发编成一根或两根,没有过多的讲究和装饰物。

藏族妇女的头饰中,最有特色且内涵丰富的是戴在发顶上的“巴珠”。贵重的“巴珠”由宝石或珊瑚做成,其形制前后藏有所不同,前藏妇女戴的“巴珠”是三角形,后藏戴的是半月形。姑娘头上一插上“巴珠”,就意味着姑娘已经长大成人了。所以,第一次播“巴珠”的时候,按照传统习俗,还对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向姑娘表示祝贺。 苗族盛装头饰也许是我国少数民族头饰中最奇异、最精致也最漂亮的头饰了。其中一种头饰,具有明显的牛崇拜的色彩。苗族妇女在载上由银泡、银片组成的银冠后,还要戴上两支连在一起的银制水牛角,就象一个巨大的“U”字。每支角上雕一条龙,龙头朝内,呈二龙戏珠之势。两支银角中间,有扇形银芒。另一种头饰,由自下而上横排的五支宝剑头形银片组成,也戴在银冠上。五支银片长尺余,大体相等;“剑尖”朝左,右边整齐;正中有风头饰。横片上插满鲜花。上面两种头饰,用银多达三斤。

藏族工艺品有什么特点 1、神秘 青藏 工艺品 大多蕴涵寓意丰富的宗教色彩,很多都是从法传佛教的法器中直接演化过来,他像青藏高原一样充满着藏传佛教的神秘色彩。 2、奇特 构成藏饰品的材料丰富多彩,从普通的石头加工的尼嘛石,到泥土和人的骨灰烧的“桑桑”,有用纯天然的矿物颜料画的唐卡,也有纯金、纯银线绣的唐卡。 3、美丽 在时尚的设计下,又蕴涵着仿古的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是其它任何民族特色的饰品所不能代替的。 4、陈旧 藏饰全为绝手工制作,西 讲究将油涂抹于身上,代表健康。喇嘛也是同样, 所以有些藏饰上有一圈圈的垢,带有古朴的气息。 食品特点 藏族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主食糌粑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 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须的饮料,此外也饮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巾含有维生素和茶碱,可以补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维生素不足,帮助消化

求采纳

藏族的民间工艺有哪些 10分 最佳答案剪纸,泥人,骨雕、瓷器、玉器、玻璃、火绘葫芦、铜艺、京绣、寿山石、象牙、紫檀、中国红瓷。紫砂壶、手工艺车、熔画、玉雕、北京抽纱、毛绣坊、内画、料器、漆艺、撕纸、泥人、面人、钧瓷、景泰蓝、交趾陶、翠玉。

骨雕作为用动物的骨制成的工具和饰品是人类最早的手工制品之一,古人早就用骨做成针、刀,并把图案或文字刻在骨上。随着历史的变迁,骨雕从日用品逐渐演变为装饰品。我们现在看到的骨雕已经是非常精美的工艺品,骨上不仅刻有文字,还有用不同的刀法雕刻出来的栩栩如生的立体人物,花鸟及仿真建筑等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骨雕与牙雕是姊妹艺术,由于保护野生动物,特别是大象,中国也遵守国际上禁止象牙和象牙制品贸易的公约,曾经从事象牙雕刻的艺术大师已经转产骨雕,大师们仍然在牛骨和骆驼骨上延续着牙雕艺术的故事。下面是骨雕作品的加工过程:1进料:用牛、骆驼的大腿骨;2选料:剔除骨两头关节疏松部位,只剩下中间的坚实骨料3除脂漂白:高温除脂,化学方法除脂漂白,抽出油脂,防止变色、发霉;4开料:按照需要加工的作品类别将骨料切开。5分工种加工:按照人物、上水、动物以及建筑等类别分类分工种加工。

内画鼻烟壶,康熙时期是中国鼻烟壶产生的初期,以后各代皇帝无不喜欢烟壶。因受统治者的嗜好与提倡的影响,鼻烟壶已仅仅不再充当容器的功能,而被赋予了观赏,夸富斗胜的社会功能,赏玩烟壶在清代文人学士中颇为流行。内画鼻烟壶,是以透明的玻璃或水晶为胎制成的。再用特制的笔探入其口内,在壶腹部反向描绘图画。题材多为花草虫鱼、山石树木、江河湖海、神话故事、喜剧人物和人物肖像等。这种独特的艺术门类是在乾隆以后鼻烟壶制作工艺走向衰落的时候异军突起的。首先在北京地区兴起,其后逐渐发展成熟,涌现出一批以内画鼻烟壶为业的艺术大师,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解放以后,内画鼻烟壶这一民间艺术枯木逢春,绽放出新的花朵。

钧瓷成品分陈设品和日用品两大类,陈设品分为大珍、珍品、精品和正品四个级别。据了解,一件钧瓷的产生过程就是钧瓷之美的凸现过程,钧瓷分两次烧成,包括低温素烧和高温釉烧,温度、气氛的不同,釉色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来形容钧瓷色彩变化的繁多和美妙,实不为过。这种神奇的窑变现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钧瓷作为世界上唯一高温窑变瓷,改写了中国瓷器南青北白的历史,为中国陶瓷美学开辟了新的境界。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宋徽宗重文息武,奖励手工业生产,在钧台建立官窑,并把钧瓷定为御用贡品,钧瓷也由此得名,当王公大臣立下汗马功劳,黄金美女、高官厚禄不能表示皇恩浩荡的时候,皇帝才赐予钧瓷以示奖励。所以留下“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君赐)一件”的美誉。钧瓷是门综合艺术,以八美、五色、神、奇、妙、绝闻名于世。八美即:难、独、型、釉、音、玉、纹、景。

“难之美”是指钧瓷烧造之难。“十窑九不成”、“共计一手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因其难而愈显钧瓷艺人的辛勤之美,冷峻崇高不屈不挠民族精神在此追求实现,赢得“黄金有价,钧无价”的盛誉。

“独之美”是指神后钧瓷秉龙(大龙山)、凤(凤翅山)之灵气,得自然之造化,自成五色瓷土。独一无二的钧艺富有流光溢彩、灵动透活的神韵,故曰“钧无双”。

“型之美”是指造型之美。或线条粗放、或须发清晰、或墩厚朴实、或精巧玲珑的造型,既继承传统,又创现代意识。使得五彩缤纷的釉色得以附就,韵味倍增。

“釉之美”是指釉面的玻璃化,五彩渗化的美感,钧瓷釉是窑变釉――一种二液分相釉,既保持青釉晶莹透澈的光亮,又有湿润如美玉的乳浊现象。>>

藏族的工艺品怎么做的 一般多是自古传下来的手工工艺,

经藏刀为例:藏刀以钢材锻制而成,加工精细,刀面净光,刀刃锋利。刀把以牛角或木料制作,并缠以银丝或铜丝、铁丝,刀把顶端箍铜皮或铁皮,有的还镶银饰。刀鞘是很讲究的,有包铜、包银的,有的还刻有花卉动物图案,有的甚至镶嵌珠宝。

哪里能买到藏族摆件工艺品 一般去专门做藏饰的专门店应该有的,要是找不到合适的,也可以问下卓格铁艺,一件都可以做的,手工活。

藏族特色工艺品店名 藏品阁

青藏高原上有哪些工艺品 藏族工艺品特点:产品因是全手工制作而成的手工艺品,粗狂自然,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气息,规格和颜色有很多种,发货时少量的应以实物为准,大量单件订货可以按颜色定做。挂件上文字为汉文和东巴文。东巴文是指纳西族古代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东巴文化是以纳西族古老的宗教。东巴教为载体,以东巴教所用经书为主要记录方式而存在于纳西民众中的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也是当今世界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

具体特点如下:

1神秘

青藏工艺品大多蕴涵寓意丰富的宗教色彩,很多都是从法传佛教的法器中直接演化过来,他像青藏高原一样充满着藏传佛教的神秘色彩。

2、奇特

构成藏饰品的材料丰富多彩,从普通的石头加工的尼嘛石,到泥土和人的骨灰烧的“桑桑”,有用纯天然的矿物颜料画的唐卡,也有纯金、纯银线绣的唐卡。

3、美丽

在时尚的设计下,又蕴涵着仿古的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是其它任何民族特色的饰品所不能代替的。

4、陈旧

藏饰全为绝手工制作,西 讲究将油涂抹于身上,代表健康。喇嘛也是同样, 所以有些藏饰上有一圈圈的垢,带有古朴的气息。

5、食品特点

藏族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主食糌粑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须的饮料,此外也饮奶。

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巾含有维生素和茶碱,可以补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

的维生素不足,帮助消化。

民族手工艺品的 1唐卡一种带有浓郁 风情的卷轴画,大部分是佛像和菩萨像,也有一些花鸟、山水和医学、天文学方面的挂图。样式有布面彩绘的,有织锦、刺绣、缂丝和贴花的。2氆氇氆氇是藏语音译,实为手工织成的毛呢,有黑、红、绿等多种颜色,是做藏服、藏鞋、藏帽的主要材料,结实耐用,保暖性好。3藏毯藏毯是 的传统手工艺品,风格依各地的风俗而各异。款式上有地毯、挂毯和卡垫。 地毯织法独特,色泽鲜艳和谐,毯面柔软细腻,洗涤不褪色,经久耐用,加之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图案花纹,所以也有很高的欣赏收藏价值。4藏香一种很好的旅游纪念品,藏族人朝佛、驱邪、举行宗教活动时都用它。藏香香味淳厚,放到衣柜里,不仅衣物飘香,而且还防虫蛀,一些有特别成分的藏香可以防治传染病、流行病等。5藏药藏族人民在与自然和各种疾病进行斗争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医药学体系,许多藏药对心血管病、肿瘤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珍珠七十”、“治番十五”(阿卡久阿)、“高山雪莲”、“红景天”、“麝香”等都是名贵藏药,在一般药店或旅游商店都可买到。6宗教纪念品一提起藏族的宗教,人们马上会联想起地方民族色彩浓厚的喇嘛教,和它神秘诡异的气氛。而与之有关的工艺纪念品,如:转经筒、石刻经版、石刻佛像等,更是给人以神秘凝重的感觉,可以说是 悠久宗教历史的象征。7珠宝首饰 的珠宝首饰有珍珠、玛瑙,金、银制品等,不同的藏饰品都有不同的寓意,而且同一种藏饰的不同款式寓意也不同,但基本上都意味着祝福。例如较为名贵的 天珠,“单眼天珠”代表智慧,“双眼天珠”能保佑夫妻和睦,“三眼天珠”则能带来财运。而 手镯和戒指一般由藏银制成,上面刻有梵语,具有辟邪、祈福的作用。8牛骨饰品牦牛是 最好的朋友,被 誉为美好的神圣动物,牛骨作为一种独特的装饰品,原始自然、粗犷豪放,给佩戴者增添一种野性的魅力!9藏刀藏刀是 随身必备之物,既可以用来切肉,也可以用于防身,还是一种特殊的装饰品。男式藏刀一般比较粗犷、锋利,女式藏刀则秀气、小巧。精美的银饰刀鞘是藏刀的主要特色,刻工之细致更是无与伦比的。10面具 的面具是从宗教里派生出来的一种工艺品,藏语称为“巴”。一般分为“跳神面具”、“悬挂面具”和“藏戏面具”三种。跳神面具的图案有鬼怪、护法神、仙人、动物图腾等,主要在寺庙逢重大节日举行的跳神仪式上使用。悬挂面具则主要是各种神的具象,如护法神、吉祥天女、马头明王等。藏戏面具在民间较多,分蓝面具和白面具,根据藏戏剧情有各种人物脸谱,如国王、公主、仙人和妖怪等。

我国少数民族做的工艺品有哪些 我们贵州就有很多啊最出名的算是蜡染和剪纸了偿们都诞生于贵州省的三都水族自治县,但由于没被人们重视,现在专门的工艺品现卖店已很少了我知道最著名的有贵州都匀市石板街的工艺品现卖店,由中国最著名的剪纸工艺家现场剪纸发售,当然,价格是一般的3-4倍

去 玩,有什么工艺品可以带回来的 1珠宝首饰   的珠宝首饰有珍珠、玛瑙,金、银制品等,不同的藏饰品都有不同的寓意,而且同一种藏饰的不同款式寓意也不同,但基本上都意味着祝福。例如较为名贵的 天珠,单眼天珠代表智慧,双眼天珠能保佑夫妻和睦,三眼天珠则能带来财运。而 手镯和戒指一般由藏银制成,上面刻有梵语,具有辟邪、祈福的作用。2牛骨饰品  牦牛是 最好的朋友,被 誉为美好的神圣动物,牛骨作为一种独特的装饰品,原始自然、粗犷豪放,给佩戴者增添一种野性的魅力!3藏刀  藏刀是 随身必备之物,既可以用来切肉,也可以用于防身,还是一种特殊的装饰品。男式藏刀一般比较粗犷、锋利,女式藏刀则秀气、小巧。精美的银饰刀鞘是藏刀的主要特色,刻工之细致更是无与伦比的。4面具   的面具是从宗教里派生出来的一种工艺品,藏语称为巴。一般分为跳神面具、悬挂面具和藏戏面具三种。跳神面具的图案有鬼怪、护法神、仙人、动物图腾等,主要在寺庙逢重大节日举行的跳神仪式上使用。悬挂面具则主要是各种神的具象,如护法神、吉祥天女、马头明王等。藏戏面具在民间较多,分蓝面具和白面具,根据藏戏剧情有各种人物脸谱,如国王、公主、仙人和妖怪等。5唐卡  一种带有浓郁 风情的卷轴画,大部分是佛像和菩萨像,也有一些花鸟、山水和医学、天文学方面的挂图。样式有布面彩绘的,有织锦、刺绣、缂丝和贴花的。6氆氇  氆氇是藏语音译,实为手工织成的毛呢,有黑、红、绿等多种颜色,是做藏服、藏鞋、藏帽的主要材料,结实耐用,保暖性好。7藏毯  藏毯是 的传统手工艺品,风格依各地的风俗而各异。款式上有地毯、挂毯和卡垫。 地毯织法独特,色泽鲜艳和谐,毯面柔软细腻,洗涤不褪色,经久耐用,加之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图案花纹,所以也有很高的欣赏收藏价值。8藏香  一种很好的旅游纪念品,藏族人朝佛、驱邪、举行宗教活动时都用它。藏香香味淳厚,放到衣柜里,不仅衣物飘香,而且还防虫蛀,一些有特别成分的藏香可以防治传染病、流行病等。9藏药  藏族人民在与自然和各种疾病进行斗争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医药学体系,许多藏药对心血管病、肿瘤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珍珠七十、治番十五(阿卡久阿)、高山雪莲、红景天、麝香等都是名贵藏药,在一般药店或旅游商店都可买到。10宗教纪念品  一提起藏族的宗教,人们马上会联想起地方民族色彩浓厚的喇嘛教,和它神秘诡 异的气氛。

描写藏族工艺品哈达的好语句 楼楼您好,可以是洁白而纯净的,圣洁如雪的哈达,有如白雪批在肩头却充满温暖吉祥,还有就是扎西德勒。

银饰是女子常戴饰品,苗族最善雕饰银器银饰。云南是银饰制作工艺最早的发祥地之一,银是一种稀有的贵金属。它具有美丽的光泽,柔软的质地,并且易于制造,使其成为手工艺人最受欢迎的加工材料。银还具有耐大气氧化和腐蚀的特性。它可以生存数千年,而且仍然像以往一样明亮。因此,许多银产品已代代相传并成为宝藏。

中文中的“美”一字形体字实际上是一个戴着珠宝的人。说到用各种材料制成的珠宝,中国的少数民族特别尤其是苗族最喜欢用银器制成的各种首饰。从各种精致的饰品可以看出出它们的智慧和财富。银器的广泛使用与其“防灾辟邪”功能有关。银餐具还可以测试食物中是否有毒。

银器饰品的样式都与苗族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生产劳动、自然环境和柔情似水的性格息息相关。目前,制作得比较多的样式为小雏菊、凤凰等。据了解,银饰佩戴的不同所表达的寓意也不同。

苗族女性根据已婚和未婚的不同身份,在佩戴饰品上也有不同的选择。通常,大头针像八角花和凤凰。未婚妇女不在胸前,而已婚妇女不在包头。一类水仙花主要由已婚妇女佩戴,并且大多数图案可以混合使用。而且苗族女子出嫁的时候,父亲会亲手打造一顶银盆花发冠,作为女儿出嫁当天的首饰。银盆花不是真的花盆而是刻满99条凤凰的发冠,第一百条凤凰是指女儿本身。

无论是日常化妆还是节日庆典,佩戴银质珠宝都是必不可少的。银饰品广泛用于服装中,尤其是苗族青年男女的婚纱使用银饰品进行嫁妆。如今,苗族银饰品具有多种图案。不仅保留了传统图案,而且吸收了许多现代元素。雕刻技艺更加精湛,让人爱不释手。苗族传统的银器制造技术,是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影响深远的传统民间艺术。

摘要:古代头饰精巧华美,本文简单的介绍了古代妇女头饰的种类,头饰的发展演变,以及古代妇女根据身份,出席的场合来佩戴不同的头饰。

关键词:笄,簪,钗,华胜,擿,花钿,步摇,梳篦

经常可以看到电视剧中古代女子穿着雍容华丽的服装,戴着制作精美的头饰,这亮丽的一幕使我们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术的发达。但是细细想来,电视剧中呈现出来的只是崇尚简洁的现代人参考史料对古代头饰的仿照品。这就不难想像真正的古代头饰有多么的巧夺天工。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古代妇女所佩戴的头饰。

1. 1 笄,簪,钗,擿,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2 步摇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古代妇女将头发绾成髻鬟,用簪钗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古代的簪钗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等多种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簪钗也有变化,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钗中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同,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这些形状的发簪,发钗在各地的古墓中时有发现,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唐代花钗:(1)斯德哥尔摩kempe氏藏(2)广州皇帝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纹钗(西安出土)(4)唐代双凤纹钗(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间墓出土一件金镶玉长28厘米的步摇,上端像双翅展开,镶着精琢玉片花饰,其下分垂珠玉串饰。另一件长18厘米,顶端有四蝶纷飞,下垂珠玉串饰的银步摇,制作都极精致

2. 3 梳篦,钿花

篦,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湖北江陵出土几件秦木质彩绘角抵图木篦,马蹄形,上绘三人作角抵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制成的,均作马蹄形,长均88厘米,宽均59厘米,梳20齿,篦47齿,细密均匀。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和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的西汉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个装饰纽。湖南长沙南门纸圆冲唐墓出土铜梳已残,背上有清晰的纹饰,作双鸟徘徊旋飞。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了精美的骨梳

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插梳的习惯。当时,虽不完全是为了装饰(有的和宗教,葬俗有关),但却是后世插梳习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论形制多么复杂,装饰多么考究,它们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

自魏晋在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绘画如张萱的《捣练图》,周肪《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妆成》中描写:“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王建的《宫词》中也有“归来别施一头梳”的描写,这些正说明这种插梳的风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4.结语

从古代妇女的头饰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妇女们所佩戴的头饰越多,制作的也越为精巧,复杂。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这点从《后汉书·舆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时所佩戴的首饰:“簪以瑇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蔮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

“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等,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璫绕,以翡翠为华云。”“公,卿,列侯,中两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蔮,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旧唐书·舆服志》中也有记载:“武德令,皇后服有纬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纬衣,首

饰花十二树,并两博鬓……钿钗礼衣,十二钿……;皇太子妃服,首饰花九树,……细钗礼衣,九钿……;内外命妇服花钗,翟衣青质,第一品花钿九树,翟九等。第二品花钿八树,翟八等。第三品花钿七树,翟七等。第四品花钿六树,翟六等。第五品花钿五树,翟五等。钿钗礼衣,……第一品九钿,第二品八钿,第三品七钿,第四品六钿,第五品五钿……。”

古代妇女的头饰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我们汲取了很多,也舍弃了很多,在有着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崇尚简洁的人们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样华丽且形式复杂多样的头饰,但是簪,钗等头饰并没有消失,它们被简化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简单,大方的簪钗来绾头发。希望簪钗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继续发展与传承下去,中华文明这个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这样一颗闪耀的珍珠。

苗银:从明代起,苗族银饰即在局部地区具备了识别婚否的功能,如今,这种功能已十分普及。在大多数情况下,银饰主要是用来装饰未婚女性的。在贵州清水江及郡 柳江流域,银饰盛装对主人具有三种含义。其一,表示穿戴者已进入青春期。按习俗规定,未及竿的女孩不能穿戴银饰盛装,亦不能使用成年女性的银饰。进入芦筏场,有着行竿礼的意义。其二,表示穿戴者尚未婚配。苗族女性一旦婚嫁生育后,即要按规定改装。其三,表示穿戴者欲求偶。多数地区的芦肇场,环佩叮当的银饰盛装代表一张通行的入场券,是向围观的后生展示自己的资格证书,否则,再俊俏的姑娘也只能做一名旁观者。许多单件的银饰都是末婚女性的专用饰物,已婚妇女即使拥有也不能使用,如贵州黎千苗族的银羽发替,反排苗族的银瓢头排,黄平苗族的银围腰链,雷山苗族的银角、银花发替,施洞苗族的银扇、银衣等等,举不胜数。

苗族已婚妇女通常在脱去一身银装后,只保留发替、耳环、手镊等少数几种银饰。但在不少地方,按习俗规定已婚者有自己的专用银饰,未婚者不得佩戴。贵州雷山桃江妇女的已婚标志为一把宽大的银花梳,从江笔和妇女是一支诚形发替,郡匀坝固妇女为插在譬顶的带链银暂,丹寨八寨妇女则为一文精美的蝶替。银饰虽不多,但插在蒙譬青布上分外惹眼。惠水摆金妇女的银替,只有在她们参加 葬仪时才佩戴。已婚妇女的专用银饰除了符号意义,更有其实用性,适应她们婚后改变的发譬的需要。

剑河苗族流行的女性锁式耳环,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耳环需由母亲在女儿进入青春之日亲手给她戴上,直到女儿出嫁时亲手取下,换上坠蝶式耳环。当地至今仍流传着关于 锁式耳环的故事。传说一个名叫娘阿瑟的姑娘,聪明美貌,机勇过人。有一次,她独力斩杀瞬精,险些反被其噬,幸得太阳神之子相助,将瞬精杀死,才为当地除掉祸害,两人也因此坠入爱河。临分手时,太阳神之子送给娘阿瑟一对锁式耳环,希望娘阿瑟对爱情忠贞。娘阿瑟则回赠一吊锁项圈,表示不准心上人移情别恋。《释名》日:穿耳施珠日档(耳环),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好走,故以此琅挡垂之。今中 国人效之耳。在此,传说同史籍记载互为印证,耳环的最初创意是为了警示妇女要忠实于爱情。至今,耳环的原始寓意淡化几天,但在剑河苗族的服饰习俗中,却还是婚否的一种标志。

在某些苗族地区的恋俗中,银饰作为规定的示情物或定 情物出现。织金苗族姑娘节日求偶时的暗示标志是一袭彩绣背扇,其上必缀一排银铃吊。姑娘身后的背扇一则展示她心灵手巧,二则暗示她具有生育能力,银饰则表现她家的富有。都匀坝固苗族青年互赠规定的银饰作为定情物,所有后生送给姑娘的定情物都是一只银八宝鞋,而所有的姑娘毫无 例外地都回赠一个银烟盒。

银饰在某些地区还是苗族男性的婚否标志。贵州黎平苗族男性喜戴项圈,未婚时戴三件,婚后戴一件。迸入20世纪80年代后,佩戴的圈数有所增加,末婚为五件以上,婚后为三件。

作为一种包容性很大的载体,银饰还经常通过纹样的寓意表达出某种祈愿。老鼠向来为人类所厌恶,曾有施洞艺人却以踞伏在花丛呻的老鼠为饰。这是出自家有余粮才有老鼠的构思。苗族许多地方的耳环都以催米虫为造型,其构思亦同出一辙。在银衣片上经常出现的鱼纹、葫芦纹,则寓意多籽(子),表达出对生育的企盼。

云南文山苗族流行一种人蕉纹银胸吊饰,形状、大小都 同长命锁相似。不同的是,长命锁表达了一种祈愿,而它却记录了一段传说。相传此女的苗族祖先初到该地,不知是否应该留下来,正值犹豫之时,适见一株芭蕉苗破土而出,转瞬间长成大树,结满果实。惊奇万状的人们感到这是神的指示,遂决定定居于此。根据这一传说,不难推断出该分支的苗族先民曾依靠芭蕉果腹,度过了一次性命做关的饥荒。于是,心存感念的人们便将芭蕉树的形象永久地铸进了他们所佩戴的银饰之中。人蕉纹银胸吊饰体现出苗族银饰的又一种功能作用。

苗族银饰根植于苗族文化的深土,置身于图腾、宗教巫术、历史、民俗生活的包围,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作为民族的外部标志,它起到维系内部的作用作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孙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作为巫术器具,它从心理上 给人们提供生活的安全感作为婚否标志,它给人们的婚恋生活带来良好的秩序作为愿望的表达,它为人们张开了憧憬的双翼。意识的物化决定了苗族银饰作为传统文化的保守属性,使得它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被淘汰,也不会因现代文明的冲击而摇然。

三色铜:

夏禹,名叫文命。禹的父亲是鲧,鲧的父亲是颛顼帝,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帝的孙子。禹的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没有登临帝位,而是给天子做大臣。

当尧帝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为此非常忧愁。尧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四岳群臣都说鲧可以。

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间是徐州:在这个地区治理了淮水、沂水,蒙山、羽山一带也可以种植作物了。大野成了一个蓄水湖,东原的水也都退去。这里的土质呈红色,有粘性而且肥美,草木丛生,渐渐繁茂。田地属上中,即第二等,赋税属中中,即第五等。进贡的物品是供天子筑坛祭天用的五色土,羽山谷中的野鸡,峄山南面生产的可用以制琴瑟的孤生桐,泗水之滨浮石制的石磬,淮夷的珍珠和鱼类,还有用竹筐盛着的纤细洁净的黑白丝绸。进贡时,走水路通过淮水、泗水,然后转入黄河。淮河与大海之间是扬州:彭蠡(lǐ,里)汇成了湖泊,成了鸿雁南归时的栖息之地。松江、钱塘江、浦阳江在那里入海,震泽地区也获得安定了。竹林密布,野草繁茂,树木高大。这里的土质湿润。田地属下下,即第九等,赋税居下上,即第七等,有时可居第六等。进贡的物品是三色铜,瑶、琨等美玉和宝石,以及竹箭,还有象牙、皮革、羽毛、旄(máo,毛)牛尾和岛夷人穿的花草编结的服饰,以及用竹筐盛着的有贝形花纺的锦缎,有进根据朝廷的命令进贡包好的橘子、柚子。这些贡品都经由大海、长江进入淮河、泗水。

荆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荆州:这个地区有长江、汉水注入大海。长江的众多支流大都有了固定的河道,沱水、涔水业已疏导,云泽、梦泽也治理好了。这里的土质湿润,田地属下中,即第八等,赋税居上下,即第三等。进贡的物品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皮革、三色铜,以及椿木、柘(zhè,蔗)木、桧木、柏木,还有粗细磨石,可做箭头的砮(nǔ,努)石、丹砂,特别是可做箭杆的竹子箘(jùn,郡)簬(lù,路)和楛(hù,户)木是汉水附近三个诸侯国进贡的最有名的特产,还有包裹着和装在匣子里的供祭祀时滤酒用的青茅,用竹筐盛着的彩色布帛,以及穿珠子用的丝带。有时根据命令进贡九江出产的大龟。进贡时,经由长江、沱水、涔水、汉水,转行一段陆路再进入洛水,然后转入南河。

三色铜是贡品

檀木饰品:檀木的故事

檀梵语是布施的意思,因其木质坚硬,香气芬芳永恒,色彩绚丽多变且百毒不侵,万古不朽,又能避邪,故又称圣檀。世界上仅存有沈檀、檀香、绿檀、紫檀、黑檀、红檀等,而且数量极其有限。其质地紧密坚硬、色彩绚丽多变、香气芬芳永恒,且百毒不侵,又能避邪治病,所以人们常常把它作为吉祥物,以保平安吉祥。绿檀因其特性高贵,在我国古代宫廷极为流行,大官贵族都普遍佩戴。 绿檀木放置时间的越久颜色越绿,木质散发出独特的檀香味;因自然生长极慢,自然存量极为有限,比一般的红木

明代朝廷用紫檀起初在我国南部采办,后因木料不足,遂派员定期赴南洋采办,因此储存了许多紫檀木料,因紫檀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南洋的紫檀经明代采伐几欲殆尽,明末清初,世界所产紫檀木绝大部分都汇集中国。清代早期还使用明代的库存。清代中叶以后,库存用完,货源一时中断,因此,清中叶以后制作家具就以红木代替紫檀了。

国外对紫檀更是惜之如宝,据说拿破仑墓前有一只15厘米长的紫檀木棺椁模型,参观者无不惊慕。后来西洋人来到北京,见种种大型器物,才知道紫檀的精英尽聚北京。遂多方收买运送回国。现在欧美尚存的紫檀器物,绝大多数都中从北京运去,由此可见紫檀家具的珍稀。

发簪: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史里,早就有了关于发簪的记录,发簪是指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中国少数民族有传统的用簪来固发、美发之俗,其发簪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唐宋时期及以后各代,是发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众多妇女就是插满花簪的形象。唐代画迹中也有众多满头插簪的妇女形象。《宋书行志》记载:“宋代元嘉六年民间妇女结发者,头上有花插簪梳等饰”。宋代陆游《入蜀记》记载当时西南一带的女子头饰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明清时期,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关于发簪名就有“金桃花顶簪”、“金梅花宝顶簪”、“金菊花宝顶簪”、“金宝石顶簪”、“金厢倒垂莲簪”、“金厢猫睛顶簪”、“金崐点翠梅花簪”等名称。以动物为簪首的发簪,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其中以凤簪最多,制作也最为精致。

近现代,随着人们的发式的改变,发簪在汉族中已失去了许多固有的意义,而逐渐衰亡。但在少数民族中仍然流行,许多少数民族妇女盛装时,仍保留着发簪满头的习尚。如满族妇女盛装时常插的“大扁方”银簪,形状为扁长形,簪面有素也有花纹图案,已婚妇女穿插髻间,既固发又起美饰作用。苗族女子将长发挽髻于顶,发间插饰7、8根尖头银簪。黎族新娘头上,排列插饰10几根银发簪,显得古朴典雅,美观大方。从今天各民族的发簪质料、形制、款式、工艺特点等,不难看出,中国少数民族的发簪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各民族发簪的风格,融入了浓郁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许多民族插饰发簪除了固发和美饰外,还把它当作男女成年的标志,有的民族还把发簪当做护身符插于发间,以祈愿得到神灵的佑护。发簪还是如今一些地区少数民族男女青年首选的定情信物。广西东兰一带的壮族、瑶族有春节击铜鼓祈年的习俗,每年春节,未婚女子常用银簪连同自己的发辫一起敲击铜鼓,并将银簪作为定情物赠送给在场的意中人收留。这是男女之间最珍贵的礼物,婚后,丈夫要将银簪奉还妻子,插回妻子的头上,以祈愿生活幸福,白头偕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8634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