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蓄水钢笔最早的历史记录可追溯到10世纪,这种最早的蓄水钢笔一直使用到18世纪。发展进程很缓慢,不过,直到第19世纪初期,在生产过程中发明了一种稳定加速流的钢笔专利。只有3点关键的发明,却使钢笔成为广泛受欢迎的书写工具。这些发明就是:铱制的金钢笔尖、硬橡胶和自由流动的墨水。 第一种使用了上面三大关键发明的钢笔,约在1850年代被制造出来。但直到1880年代时,才开始大量生产。法国的Waterman(威迪文)和Wirt是当时主要的生产者。Waterman后来并吞了Wirt。变成以钢笔为专业的大公司。现与派克、万宝龙并称世界三大名笔。 20世纪初期,美国钢笔陆续输入中国,并在沿海城市设点经销。继后又有“康克令”(Conklin)、“爱弗释”(Eversharp)、“百利金”(Pelikan)、“犀飞利”(Sheaffer)和“派克”(Parker)各种品牌的钢笔相继涌入。
50--60年代长江牌书法钢笔1540年产的。早在1540年就进行过钢铁制笔生产的实验,但到了17世纪80年代才开始大量生产这种笔。领导当时欧洲各国工业潮流的英国首次制造了价格低廉、大量生产、性能可靠的钢笔尖。英国伯明翰人森姆·哈利逊(samuelHarrison)是第一位有记载。
这是一支由金合银制作的高级钢笔。这样的高级钢笔是怎么制造的呢?
第一、首先制作钢笔尖,滚筒会压平一小块芯片,接着压制机会压出大致形状,上面有一个树压孔,避免钢笔尖收缩时断裂。其他的压制机会印上K金的标志和公司名称,再把它压成最终形状。工人用比头发还细的钻石轮刀切割出墨水口。为了强化钢笔尖,这台机器会焊上一小颗一,这是一种耐用的稀有金属。工人将一制尖端磨成精确的形状和尺寸,这是决定的比写字粗细的关键,有书写时的流畅性,还有写各种字体等等。
第二、抛光是把平凡的芯片变成钢笔尖的最后一步。将墨水从墨水存管传送到钢笔尖的给墨契是用圆柱形的映像胶做成的,用机器把它切磨成尖筒,这些刀片会在侧面刻出槽,当你写字时,这些槽里就会充满墨水,并且调节墨流的速度。给墨器的一端会装进托架中,另一端则装在钢笔线后方。这台机器会把钢笔线推到最终的位置。技术会用放大镜检查。在工厂的其他地方生产钢笔笔身在压制机和金属。拉丝机会把纯银圆盘压成笔盖,笔盖当然能要保护钢笔尖,同时也有装饰作用。
第三、工厂的电脑雕刻设备在这款钢笔盖上刻上了精细线条,然后旋转。雕刻机会刻上公司名称。每支笔盖都有铜质的笔夹,这是种既坚固又有弹性的金属,同样在这支笔夹上面镀了金。许多款式的笔管和其他零件使用塑胶树脂做成。成型机将树脂颗粒融成液体。赛道模具中,当树脂凝固,机器会吐出磨塑零件。现在对这些零件进行抛光。
第四、所有零件都会以金属连接环结合钢笔。装配工仔细测量笔管内的树脂活塞位置,一旦插入活塞,笔管边缘会涂上薄薄一层密封胶以防止漏墨水。然后装配工会锁上笔尾。当你要拿出活塞并填充墨水时,就得拆下它。把钢笔先安装后,每支笔都要通过特定的书写测试设定它的性能,和外观一样优雅夺目。这样这支高级钢笔就制作好了。
关于蓄水钢笔最早的历史记录可追溯到10世纪,这种最早的蓄水钢笔一直使用到18世纪。
发展进程很缓慢,不过,直到第19世纪初期,在生产过程中发明了一种稳定加速流的钢笔专利
只有3点关键的发明,却使钢笔成为广泛受欢迎的书写工具。
这些发明就是:铱制的金钢笔尖、硬橡胶和自由流动的墨水。
第一种使用了上面三大关键发明的钢笔,约在1850年代被制造出来。
但直到1880年代时,才开始大量生产。
法国的Waterman(威迪文)和Wirt是当时主要的生产者。
Waterman后来并吞了Wirt。
变成以钢笔为专业的大公司。
现与派克、万宝龙并称世界三大名笔。
发明钢笔有个故事。
据说有个叫华特曼的英国人在签合同时,羽毛笔漏水,把合同纸给弄脏了,当他去取新合同时,另一个竞争者把合同抢走了。
他深受 ,决定要设计一种先进的笔。
他根据植物体内的毛细管输送液体的原,发明了钢笔。
钢笔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工具,它是在19世纪初发明的。
1809年,英国颁发了第一批关于贮水笔的专利证书,这标志着钢笔的正式诞生。
在早期的贮水笔中,墨水不能自由流动。
写字的人压一下活塞,墨水才开始流动,写一阵之后又得压一下,否则墨水就流不出来了。
这样写起字来当然是很不方便的。
到1884年,美国一家保险公司的一个叫沃特曼的雇员,发明了一种用毛细管供给墨水的方法,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这种笔的笔端可以卸下来,墨水用一个小的滴管注入。
最早的能够自己吸墨水的笔出现于20世纪初期,采取了一个活塞来吸墨水。
当笔中采用了皮胆后,就要用一个铁片插入一个缝中去挤压皮胆来吸墨水。
到1952年,又出现了用一根管子伸进墨水中吸水的施诺克尔笔。
直到1956年,才发明了现在常用的毛细管笔。
英国在19世纪末对羽笔的需求非常大,数以百万计的鹅被饲养起来,以取其羽毛做笔,还要经哈得逊湾公司从北美进口大量的野鹅羽毛作为补充。
羽笔的制造既是艺术,又是科学。
羽笔在使用过程中笔尖容易磨损变秃,因此得不断削出新笔尖。
有经验的书写人员可用各类的小刀或代代相传的袖珍削笔器去重复削切翎管(羽毛硬管)以延长羽笔的使用寿命。
但是,许多人并不能掌握这一技巧,因此大多数人都使用削好的羽笔,用秃之后便丢弃,换新羽笔。
1809年,一位英国发明家约瑟·布莱曼(Joseph Bramah,1749一1815)为一种机械羽笔削切器申请专利,这是以前削切器的改良产品。
这种削切器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它将翎管切成数段,每段削尖,这样从一根羽毛上可切取许多羽笔尖。
这些第一次利用机器制成的笔尖以“布莱曼专利笔”命名出售。
这些笔尖被安置在布莱曼专利笔的笔杆上,以有锁圈的旋环夹紧。
许多笔杆由珍贵的金属、象牙、玳瑁和宝石等制造,造型各具特色,它们是现今许多收藏家梦寐以求的收藏品。
布莱曼笔取得的专利保护15年以后就结束了,这引起了许多零售商,如帕尔玛(Palmer)、柯柏(Cooper)、威尔斯(Walsh)和莫登(Modan)等的竞争。
随着这些公司的日益兴隆,羽笔杆也出现了千姿百态的造型,尤其莫登公司注册了许多造型超凡脱俗的笔杆,其中一种是仿手型笔杆,其笔尖就好像是被一只手捏着一样。
激烈的竞争引起了羽笔笔尖价格的下跌,从1809年的3先令买25只笔尖到1824年1先令6便士买100只,所以羽笔尖一直流行到1845年,最后直到被钢笔替代为止。
金属笔的祖先可追溯到最初的金属唱针。
人们为寻找羽 笔的金属替代品花了很大工夫,想找出一种不用精心削尖和 保护的笔尖。
很多人误以为金属笔是在18世纪后期发明的,而事实上金属笔早就使用了。
在一本1465年出版,由约翰·法斯特(JohnFust)和彼得·雷艾佛(PeterSchoeiffer)合著的书中就谈到了“墨水和铜制芦苇杆”,所谓的铜制芦苇杆大概就是指用金属制成的芦苇杆状笔。
又过了一个世纪,约翰· 纽道夫(Peter Newdorffer)于1544年出版了一本书,书中又提到了用铁和铜管或薄黄铜片做的笔。
然而当时的技术又一次限制了这种新构思的进一步发展。
金属笔还不具有羽笔的天然柔韧性,金制的笔尖虽然很柔软,但又磨损得太快。
1750年以后,仿羽笔的银制笔脱颖而出。
这种笔常饰有雕刻图案和日期,但使用起来笨重不便。
在整个16、17和18世纪,人们曾多次设法制造金属笔,但没有任何一种笔能适用于日常书写和投入大量生产。
最终在19世纪,经锻压、用钢片制成的钢笔开始成为全社会普遍使用的书写工具。
早在1540年就进行过钢铁制笔生产的实验,但到了17世纪80年代才开始大量生产这种笔。
领导当时欧洲各国工业潮流的英国首次制造了价格低廉、大量生产、性能可靠的钢笔尖。
英国伯明翰人森姆·哈利逊(samuel Harrison)是第一位有记载的钢笔尖制造商,他大约于1780年开始出品钢笔尖。
后来另一位伯明翰的钢笔尖制造商约翰·米歇尔(John Mitchel)开始使用机器制造钢笔尖,取得了笔尖制造业的突破性进展。
1830年,詹姆斯·佩里(JamesPerry)在笔尖肩上做了两个与笔尖中央主缝平行的小切口来提高钢笔的弹性。
在后来的几年里,又有一名叫约瑟·吉洛特(Joseph Gillot)的伯明翰制造商,经过最后的改进,制造出了可与羽笔的书写感觉相媲美的金属墨水笔。
在1842-1850的8年当中,吉洛特笔尖年产量从7000万个提高到18亿个。
世界上最贵的钢笔就是著名顶级钢笔制造商“奥罗拉”出品的一款钻石钢笔“庆典之笔”,该钢笔镶上1919颗DeBeers钻石,以象征这个1919年诞生于意大利都灵的书写品牌。
奥罗拉是国际知名的顶级钢笔制造商,因此产品普遍价格都非常高。而其中价格最贵的就是为纪念品牌诞生85周年而推出的一款钻石钢笔,笔身和笔帽上几乎全部都镶满了钻石。
上面单单是打底的小钻石总数就高达1919颗,还有一颗2克拉的大钻石镶嵌在笔帽的顶端,简直是将奢华演绎到极致。要知道整支钢笔的重量都只有不足30克拉而已,钻石的重量几乎就占了60%,所以品牌溢价再加上钻石的成本,售价自然也就飙升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
奥罗拉品牌介绍:
Aurora(奥罗拉)集团是全世界著名的意大利书写工具制造商,也是意大利著名的家族企业之一。Aurora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是一个在书写史上有着传奇意义的名字。
89年以来,Aurora在国际笔业中享有尊贵的口碑,无论是在纸张上、历史上或是其他任何方面,都清晰地留下印记。美国最富盛名的《ROBB REPORT》奢侈品杂志曾授予Aurora“王中之王”的大奖。
限量发行的Aurora(奥罗拉)笔被作为一种真正的手工珠宝来生产。他仍由技艺精湛的工匠手工制作,同时辅以高科技以及最精良的材料。而通过公司与国际知名设计师的持续合作,又使Aurora笔总能处于时尚潮流的尖端。
—奥罗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