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振风塔的来历

安庆振风塔的来历,第1张

迎江寺

位于安庆市东门,濒临长江,占地3万余平方米,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光宗曾亲书匾额“护国永昌禅寺”,清顺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禅寺”乾隆帝赐“善狮子吼”额,光绪八年(1882年)题匾“迎江寺”,慈禧太后赐额“妙明圆镜”。

迎江寺大门上方书有“迎江寺”三字匾额,门两边各置铁锚一个,重约3吨,这是该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独特之处。

据民间传说,安庆地形如船,塔为桅杆,若不以锚镇固,安庆城将随江东去,故而设之。

寺内建筑,以四进殿堂及一塔为主体。

一进天王殿,殿高104米,面积约300平方米。

正中坐一尊袒胸露腹、张口憨笑的弥勒佛像,背后站韦驮像,面对释迦牟尼佛。

殿两侧分列“四大天王”,各高3米余,气势威严。

二进大雄宝殿,高1772米,面积409平方米。

殿内三尊大佛,居中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东西两侧为消灾延寿药顺佛和阿弥陀佛。

殿后骑狮的为文殊菩萨,骑象的为普贤菩萨。

两厢佛台上供降龙、伏虎等十八罗汉塑像,姿态各异,造型生动。

三进毗卢殿,脊高17.7米,面积约580平方米。

殿内中间供奉的是毗卢佛,左边是大梵天王,右边是帝释天神。

毗卢佛背后的悬壁上塑的是高达10多米的海岛,岛上有《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一百多个人物塑像,海岛下塑有“四海龙王朝观音”,整个塑像精 真

四进藏经楼,楼高162米,面积981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层。

楼上藏有佛经万余卷,还有《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附《心经》,保存完好。

这部经书迄今有500余年历史,经书中还有多幅佛像和普渡众生像。

楼下为法堂,供讲经说法和重大宗教活动之用。

中层是西方三圣像。

振风塔矗立寺中,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原名“万佛塔”,是长江流域少见的迎江七级浮图。

远看如同一直立的圆锥体,挺拔秀丽,气势雄伟;近看由砖石砌成的楼阁式建筑,嵌空玲珑,庄重华美。

该塔七层八角,内共有168级台阶,每层有石栏环卫。

塔中心为八角瓜皮顶空厅。

塔门布局多变,游人登上二层以后往往入而碰壁,不得其门而上,因此人声笑语不绝,一旦得门而上,则又勃然而悟,其乐无穷。

每层檐角发戗,戗下系铜铃,随风作响,悠扬远送。

塔的底层供奉一尊5米高的接引佛,二层供弥勒佛,三层供五方佛,四层以上有浮雕佛像600多尊,塔顶为八方体须弥座,上接半圆形覆钵和5个铁球(佛称相轮),1个葫芦宝瓶,用铜轴串在一起构成塔刹。

浑厚的塔身衬着造型优美的塔刹,巍然高耸,直入云霄。

“塔影横江”是一幅晴空月夜美丽奇异的图画,被誉为安庆胜景之一。

“过了安庆不说塔”、“万里长江第一塔”和“宝塔王”的美称,引得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留下美好诗篇。

此外迎江寺还有宜园(放生池)、大士阁、慈云阁、迎江楼等建筑,结构崇宏辉煌。

寺内还有素菜馆,精制各种素菜400余种,风味独持,游人至此可一饱口福。

安庆的振风塔是座落于长江边上,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塔。

园内的振风塔是采用二分之一的比例缩小了一半,是七层八角楼阁式的建筑。

当时是北京白云观老道人张文采的精心设计,相传它是为了振兴文风所建,建于明代,有400多年的历史。

振风塔,又称浮图、佛图。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中华大地上耸立起座座佛塔,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佛教建筑文化。

塔本来的作用是承奉僧佛主的舍利,是佛教徒顶膜拜的对象,一座塔往往成为一座寺院的主体建筑,后来随着佛殿建筑的兴起,逐渐降低了塔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导致塔的消失,相反,内容丰富的中国园林吸引了塔这种建筑形式,一个园林中,塔往往作为主景。

前几日安徽安庆发生了暴风雨天气,城区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出现了短时间的强降水和大风,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塔的安庆“振风塔”受此影响,塔尖受损在风雨中掉落。安庆振风塔建于公元1568年,也就是明穆宗隆庆二年,地理位置在安庆迎江区沿江东路,是我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庆振风塔

安庆振风塔有多个名称,也叫作迎江寺塔,古时候被称为万佛塔,是一座七层八角楼阁式的古佛塔,傲然矗立在安庆市迎江寺中,是长江沿岸比较有名的沿岸古塔之一,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塔”。振风塔名字所含的寓意为“以振文风”,除了是一座佛塔之外,在长江还有导航引渡的作用,远处商船一看到这座高高耸立的振风塔,就知道到安庆了。

塔尖在风雨中掉落

振风塔高约60米,是由砖石构成的圆锥形佛塔,塔基直径近20米,塔内供有佛教中的阿弥陀佛、弥勒佛等五方五佛,其他砖雕佛像将近700尊,有很高的文物和历史文化价值。1993年重修时,复制重修了不少砖佛像和石刻佛像,使安庆振风塔的佛雕像共达到1200多尊。振风塔顶构造为八方体须弥座,座上接有覆钵、葫芦宝瓶和5个铁球“相轮”,前几日安庆遭受暴风雨和雷电袭击,风力最高时达到12级,振风塔顶上的葫芦宝瓶被雷击后受损掉落。

振风塔的传说

振风塔据说是为了振兴安庆当地的学文之风而建,明朝之前安庆没有过状元,读书习文之风凋敝。一些有识之士查看地形之后,认为此处江水滔滔,文采难以在安庆驻留扎根,需要建一座佛塔镇于此处不让文采东流。于是振风塔便应运而生,傲然矗立在江岸边,从此后安庆果然人才辈出、文风昌盛,在历史上知名度比较高的的名人有大书法家邓石如、父子两代宰相张英和张廷玉、思想家方以智、状元赵文楷等,另外还有数不胜数的文人作家。据说过去在每年八月十五的中秋之夜,天上月轮高挂之时,振风塔倒映在江里的塔影,会向四周分化出数不清的塔影,其景象神妙绝伦、异彩纷呈 ,据说是万里长江沿岸各塔前来向振风塔“朝觐”,因此振风塔也有“长江塔王”的称号。

5月10日傍晚开始,各地都突降暴雨,安徽安庆也不例外,雷电交加,在这样极端恶劣的天气之下,安庆的地标性建筑物振风塔的塔尖被吹倒了,不过好在并没有造成人员的伤亡。

安庆市振风塔始建于明穆宗隆庆二年,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塔”,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2006年,振风塔作为明代的古建筑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次暴雨中吹倒的振风塔塔尖被吹在寺庙底层,不过经过文物局的现场处理,并没有造成人员的伤亡。

一、安庆振风塔的塔尖被暴风雨吹倒在寺庙底层

振风塔又名万佛寺,是安徽安庆的地标性建筑物,始建于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于隆庆四年(1570年)建成,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振风塔是长江沿岸古塔之一,不仅仅具备佛塔的功能,还具有导航引渡的作用,因此振风塔也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塔”。在2021年5月10日傍晚,由于暴风雨、雷电等极端恶劣天气的影响,导致振风塔的塔尖被大风刮落至寺庙底层,不过经过文物局的现场处理,并未造成人员的伤亡。

二、多地突降暴雨,并伴有大风

5月10日各地都伴有暴雨雷电天气,并且有的地区还伴随着大风的出现,多地的降雨量都较高,并且还有的地区出现了12级的大风。在此次范围性的降雨中,安庆也出现了强降雨,并且最大风力达到了12级,这也是为什么振风塔的塔尖会在此极端天气下被刮落的原因。

有关部门表示接下来的工作是对振风塔受损的部分进行紧急的抢救性加固,尽快对防雷措施进行补救。

安庆振风塔是为振兴安庆文风而建。在明代以前,安庆没有出过状元,文风凋敝。一些星相家端详安庆地形后,煞有其事地认为,安庆一带江水滔滔,文采难以在次扎根,须建塔镇之,才不能让文采东流。次说虽然荒诞,但有趣的是,安庆自建成振风塔之后,境内文风果然昌盛,才人辈出,明清两代,不仅出了大思想家方以智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状元赵文楷书法大家邓石如等。文人作家更是数不胜数,以桐城籍文人为开创者和主要作家的散文流派——桐城派,雄踞清代文坛200余年。

每年八月十五中秋之时,冰轮高挂苍穹,江中塔影之旁突然幻出无数塔影,五彩纷呈,煞是神妙奇绝。传说此为万里长江两岸群塔集会安庆,向振风塔作一年一度的“朝觐”盛况,为此,振风塔又有“ 长江塔王”之说。数百年来,风雨苍桑,“长江日浩荡,塔影流不去”。闲来游塔,如登云梯,如入瑶台仙阙。

安庆是王母娘娘游东海的大船,振风塔为桅杆,桅无篷帆,船才不会漂走,如有篷帆,船就可能漂走或沉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8732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