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建筑民俗

纳西族建筑民俗,第1张

一、纳西族民居建筑的发展流变

纳西族的居住建筑因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可分为巢居、洞穴、窝棚(风篱)泥式建筑、井干式木楞房、土木结构瓦房、砖瓦钢混结构的七个发展阶段。从内容上分可分为以丽江古城为代表的古镇民居、以坝区为代表的农村民居、以山区为代表的木楞房民居,以永宁纳日人为代表的母房民居。大多以木楞房、草房为主,普遍地兴建楼房是建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东巴经书中有巢居、洞穴居、窝棚居的记录,这与人类建筑起源是一致的。至今纳西族一些偏远地方仍保留有古老的居住形式,如在四川左所纳日人中就有风篱式的建筑:在四周垒以土块,辅以木架,上覆木板或草,中设火塘。(见图)从古老的纳西象形文字看,“房”、“屋”的书写形状中就可以看出,纳西族进入有文字社会阶段后,已经告别了原初的原始居所,已经构建了不同的民居,如上盖木板片的“板房”(g'33dMi31)及盖草的“草房”(z'33dMi31)。这些房因盖物不同而得名,但其房屋构建结构可能同为木楞房。纳西族人称木楞房为“si55li31dMi31”,意为梨木房。这种井干式建筑是纳西族传统的建筑,在清代光绪《丽江府志稿》卷一中就有记载:“麽些蛮所居,用圆木纵横相架,层而高之,至十尺许,即加椽桁,覆之以板,石压其上,房内四面皆施床榻,中轩火炉,高与床齐,用铁锢。刳木甑,炊灶其上”。

这种木楞房高约3—4米,一般为平房,四周由木椽垒架而成,在每根椽子之间两端皆有缝合切口;地基要求高出水平面1—2尺;上盖以栎木片或麻杆为主,并压上石块。以三间为主,厨房较之圈房、住房更宽大5—10平方米,一般分为两间,中房占三分之二,为做饭、休息睡觉的重要场所。火塘靠正后墙角边,高约2—3尺,面积为2米见方。中置火塘,四时不熄,喻其家道长年不衰,蒸蒸日上。四周为座位,兼职床榻,正上方俗称“格固鲁”(意为正上座),一般为家中主人或尊客所坐。其上墙上高有神位,为烧香敬祖之处。偏间为储藏粮食之所。屋内有母柱,为一家神圣之处,上挂有素兜篓,系家神“素”的所居之处。婚丧嫁娶都要祭素神。

木楞房是纳西族地区山村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主体建筑,主要是因为投资少,可以就地取材,尤其是生态植被较好的时期。大多数村民一般一家有一栋三间的木楞房,而且都是人畜杂居。现在基本上每一家都有一栋楼房,尚存的木楞房也不再住人,主要是关牲畜或放杂物。至今纳西族山区仍保留着不少木楞房的建筑。

汉式建筑在明清两代兴起,明时丽江古城就已经初具规模,“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木府大型建筑群已经成为当地建筑杰出代表。古城为中心的周边地区也逐渐向土木结构的瓦房过渡。到清末时,三坊一照壁、一进两院、两坊拐角、四合院等汉式建筑样式已经在乡村较为普及了。同时,各种寺宇,道观、神祠也遍布城镇乡村,同样成为纳西族建筑一大观。但直至本世纪50年代初,纳西族的社会是多种形态并存,甚至在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不同的社会形态。纳西族地区的建筑仍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二、丽江纳西族民居

丽江纳西族民居建筑基本以土木结构的楼房为主,一般是高约6——7.5米的两层土木结构平房、楼房。布局形式有三坊一照壁、一进两院、两坊拐角、四合院,其中以三坊一照壁为主。经济困难的人家,也有修建“两坊房”和“一坊房”的,待经济好转之后,再逐步扩充。三坊一照壁,即主房一坊,左右厢房二坊、加上主房对面的照壁,合围成一个三合院。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此外,丽江纳西族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丽江纳西族民居在体型组合及轮廊造型上纵横交错。外观的立面多为石砌勒脚,墙面抹灰,墙角镶砖,青瓦铺顶,色调和谐,外观朴素。为保护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并在露出山墙的横梁两端顶上裙板,对横梁起到了保护作用,又增强了整个建筑的艺术效果,当地称为“垂鱼”板。

在丽江纳西族民居中,墙只起外围护作用,不承重,对墙体的要求是“墙砌不到顶,倒墙倒外面”,因为墙体既然不承重,也就没有必要砌到顶。

丽江纳西族因与白族相邻而居,其民居风格明显受白族影响。但也有不同之处,如大理白族民居规模大,规整,有封火山墙;而丽江纳西族民居多为小院落,无封火山墙,出檐较大,显得轻巧灵活。同白族民居的纤巧明丽相比,纳西族民居以其深厚的悬土屋顶与朴实的装修而显得古朴洒脱。

丽江纳西族民居可以分为丽江古城、坝区农村、山区三个部分。相对于古城较为集中、古雅、精致的民居特色,丽江坝区农村民居则呈散落、随意、朴素的特色。且民居功能除了居住功能外,也兼有为生产劳动服务的功能特点,所以院落宽敞,有粮架、粮仓、松毛堆、畜圈、草料房等。山区建筑原告以木楞房较为突出,近年也逐渐与坝区趋同,木楞房沦为畜圈或厨房,主房以砖瓦房为主。原来厨房为家庭议事、祭祀、会客、睡觉等功能也逐渐消失。

三、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因于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蜚声中外,它也是中国第一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古城包括大研古城、束河古镇、白沙古镇,以大研镇为主体。丽江古城的发展脉络以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依北到南的地理顺序迁移而来,从最初的白沙,到中期的束河,最后在元朝时定于现大研镇位置。至今还可看出大研、束河、白沙三镇的建筑风格与模式都是一致的,皆依山傍水,户户垂杨、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以四方街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发展,民居与官署混融在一起;街随水走,屋随水建,没有汉式传统的中轴线建筑及官民不同等级的建筑风格,它尊崇的是不拘一格又自成一体,无意为之又妙手天成,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丽江古城因不同地域而各有文化特色:大研镇的文化特点是以汉族与土著纳西族的融合而形成的多元文化为主体;束河古镇则以茶马古道文化为基调,至今仍有皮匠村和藏族村,古有束河人“一根锥子闯天下”之说;白沙则以纳西原生态文化集大成而著称,其境内集中了大宝积宫、白沙壁画、北岳庙(三朵阁)三圣宫、文昌宫、琉璃殿、金刚殿、大定阁、福国寺、玉峰寺、玉柱擎天处等人文景观,现又增加了东巴万神园、东巴王国、蓝月亮谷、玉水山寨等人文景区。三个古镇和谐统一地构成了完整的丽江古城,浓缩了纳西族由游牧、农耕、商贸、工业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这也是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史、发展创造史。

古城虽古,但它是活着的古城,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活水,活水潺潺,穿街过巷,流遍全城,惠及全民;二、活文化,纳西族世居于此,在漫长沧桑的历史长河中顽强地保存了自己古老的文化,在与汉族融合过程中,也并未丧失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且成功实现了文化融合的双赢:汉文化平和融入纳西文化,使纳西文化更趋于博大精深,强健明朗;三、活建筑,古城建筑依山就势,飞檐翘角,起伏有致,蔚为壮观,富有诗情画意,但对世居在此的近两万人的本地人来说,这些民居更多的意义是它所负有实用功能。这些民居迎送多少寒暑,阅尽多少春秋,以满身沧桑进入他们的岁月,至今仍在庇护他们,使他们平凡的生活能够继续,他们本身也与古城融为一体了。

古城的灵魂是水,与水有关的是河、井、桥。水从上方一公里多的黑龙潭而来,至古城入口处分成东、西、中三股河水,三股河水在城中又分出若干条,形成脉络状的河道。井以“三眼井为”名,“三眼井”即一井分三口,三口相连,三口依次分为饮用水、洗菜用水和洗涤用水。有河必有桥,古城又为民居密集之地,桥自然成为一道风景:古城共有廊桥(风雨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不同类型354座桥梁,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

曲径、小桥、流水、人家、石板、深巷,组合成“曲、幽、达、雅”的完美意境。外人入其内,陶陶然以为置于杏花春雨的江南古镇之中了,不期突然一抬头,皑皑银亮、巍巍玉龙扑面而来,东巴画、七星羊皮、纳西古乐、象形文字、纳西阿奶等民族文化元素也接踵而来至,这些都构成了丽江古城的神奇魅力。

一、 永宁纳人民居建筑

永宁纳人的民居建筑以传统的木楞房为主,布局多为三坊一照壁和四合院。四合院分为正房、经堂(西厢房)东厢房、门楼。正房是家庭主要活动的中心,故比一般房屋要宽大,一般为十米之长。正房中有男、女柱,以女柱为大,体现了纳日人对母性的尊崇。是举行男女举行成年礼的地方;右壁中间设有火塘,火塘为议事、吃饭、家主睡觉、供神之处,火塘里的火不能熄,不能跨过火塘,朝里吐口水,也不可说不健康的话。左边墙壁下设灶台,一般为陈放炊具及请客办事时作炊灶用;上方设有一神龛,上面放置神像、供品和花瓶。火塘上方塑有灶神像,前有陈放祭品的锅庄石碗。正房屋后设内室,作储存食物及老人居室之用。经房即西厢房,楼上住喇嘛,供有佛像,下为贮柴,有些人多之家也会住人,多为单身男子或客人。东厢房、门楼楼上住成年妇女,楼下关牲畜。

火塘右边是主位,左边是客位,不能混乱。一般是右侧为妇女,左侧为男子。座位以长者为上,小辈要主动给长者让位,请座;一旦坐定,就不能随便乱走动,这样会认为是对主人的不尊重。儿童与老人同住,成年男子在家无固定室。

永宁纳人认为人的出生、去世、成长都在家屋中完成,一个人自从诞生在这个家屋后,她(他)也就成为家神保佑的对象,成为这家庭的一分子,自幼享受家庭的温馨、欢乐,成人要承担起相应的家庭及社会责任及义务。所以在母屋中举行的成年礼就意味深长了。纳日人去世后,家人要做一个类似木楞房的小棺材,以资死者在阴间享用。

三、丽江纳西族建新房民俗

民间有“纳西吉次独”之说,意即纳西人以建房为大。丽江纳西族建新房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其中既有本民族传统的文化特色,也有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面就简要介绍仪式的过程:

1、 安木神,送木神

安木神:开工第一事是安木神。在中梁末端锯下一小截圆木片,书上“圆木大吉”;再做一个小木马,在祖先牌位旁祭献后放在灶台边。此为安木神。

送木神:竖房前一天晚上,由大师傅主持送木神仪式。木神祭献在祖先牌位前,敬献三生三熟的牺牲、米、酒、茶、糖果等。另外还要备好大木马一个,火把一束,三角红旗四面。祭颂毕后,点燃火把,大师傅抬木神,其他人各抬祭品,走出大门,把木神送到看不到新房的地方,行人看到也要主动避让,不能打招呼。送木神的方位由测日子的人(尼瓦吕喜)来确定。送木神的人一到指定地点,就要把东西放下就走,不能说话,也不能回头看。同时,留守家中的另两个师傅要到新房址举行赶木神仪式,在已经穿插好的屋架旁,先说木神该离开了,要回到他的归宿。然后在每一个石柱礅边各插一柱香,同时,在每一根柱子上敲打几下,“木神起,木神走……”

2、 竖新房

男主人一大早就要在门口或新房处燃放鞭炮。寅时立新房,全村青壮年劳力都要参加。午时上梁为吉。

3、 点中梁

正梁架在两个木马架上,正中画有八卦的太极图(有的是画在布上再钉上去的),前面供桌上供奉着猪头一个,大公鸡一只,清水一碗(里放有银元一至二元作为酬金)蜜饯、糖果;还要摆放木匠工具:五尺杆、墨斗、套榫板、画签。五尺杆上拴红布六尺,套榫板上系毛巾一条。

点中梁前主人和大师傅要更衣,主人先用净水洗手后,再用醋汤冼鸡脚。洗耳恭听好后把鸡敬献给大师傅,献后拱手作三揖,以示谢意。大师傅接过鸡后,对着正梁上躬拜一下,然后开始颂诵建新房调:

太子登,太子登,接得主人一支鸡,鸡是什么鸡?鸡是天上凤凰鸡,头上戴顶金冠帽,身上披着五彩衣,脚上穿着万年鞋。我是鲁班的弟子,鲁班叫我取点生(掐破鸡冠以作点血)。左后点的是后檐柱,后代子孙出状元;右前点的是前檐柱,千秋万代五谷丰登;点了四点中梁柱,一事业点在龙头上,荣华富贵;二点点在龙尾上,大发大旺;三点点中间,保佑主人子孙兴旺(旁人也相呼应:子孙兴旺!);

点了中梁点工具,一点点在五尺杆,量合不合有你在;三点点在套榫板,弹合不合有你在;四点点在画签上,画合不合有你在。

4、 登新房上梁

点中梁后,大师傅手持小斧头一把,来到架在中屋的梯子边,用斧头敲了三下梯子,然后唱道:

样梯是什么梯,梯是上天如意梯,今日遇着黄道日,鲁班师傅叫我上天堂。右脚踩你你不摇,左脚蹬你你不摆。(登梯而上后)上了一台又一台,上了一蹬又一蹬。一上上到天堂上,天堂搭着一座桥;桥是什么桥?桥是金龙桥,今日是黄道日,我是鲁班的徒弟,鲁班叫我过金龙桥,右脚踩你你不摇,左脚蹬你你不摆。(师傅在天桥上站定,下面的人把供品依次递上,摆在天桥上;大师傅从上放下一根绳索)。

拴索人:索是什么索?

师傅:索是东海龙王丝线索,丝线要拴金龙梁,左边拴龙头,右边拴龙尾。龙头起!龙尾起!龙头龙尾一齐起!摇摇摆摆上天堂!(新梁放正了位置后,师傅燃放鞭炮)

师傅:白金龙,白金龙,你在山上做树王,今日遇着黄道日,主人取你作中梁,我是鲁班的弟子,鲁班师傅叫我问三下。一问龙头荣华富贵(敲一下);二问龙尾富贵荣华(敲一下);三问中间,保佑主人大发大旺!(众人在下齐应呼:合——!)

师傅:左边插着金龙旗,右边插着凤凰旗(左右各插上小红旗);酒是什么酒?酒是鹤庆糯米酒(敬洒);水是什么水?水是丽江九龙水(洒水);钱是什么钱?钱是道光嘉庆钱。(撒币钱)

饭是什么饭,饭是五谷饭,神仙皇帝离不开。(丢馒头,根据所丢方向不同而唱)一破东方甲乙木;二破南方丙丁火;三破西方庚辛金;四破北方壬癸水;破了四方破五方,五破中央戊已土,主人跪在梁底下,接得着荣华富贵,接不着荣华富贵,主人面份有一对(丢给主人内包有珠宝的馒头);我的面前有一份,大家看了莫见笑。

接着其他木匠师傅一起把几大盘的馒头全部扔向四方,四下一片欢腾。

新房竖起来后帖对联。对联是亲戚朋友送来的,上书有亲戚名字。

一般对联写有:竖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横批为:吉星高照

四、纳西族民居建筑功能

1、休养生息

这也是房屋最大功能,正房是家人活动中心,也是休息、谈事、娱乐的中心。正房的楼下中间称为堂屋,是家中男性主人的睡处,纳西族夫妻分床,女主人睡在堂屋的隔壁;一般女孩随母亲睡,男孩随父亲睡;孩子长大了则分开睡,偏房也是作卧室。四十年代来过丽江的顾彼德在《被遗忘的王国》一书里对纳西族夫妻性回避有这样有趣的描写:“丈夫睡在堂屋(会客室)里几乎是一种规矩。白天他的床铺上褥子,作为休息处。与中国内地和其它国家截然不同的是,丽江没有双人床,丈夫和妻子不兴整夜睡在一起。如果邻居发觉他们睡在一起,他们在村里就要丢脸了。甚至被子也总是做成单人的,从来没有双人被子。这种限制不适用于朋友间。要过夜的男朋友总是和男主人睡在一起,两三个同睡一张床”。

有的家庭在堂屋正上方放置祖先牌位,有的放在楼上。楼上主要是放置粮食、家用物资。圈房楼下关性畜,楼上放草料。家庭的活动中心是厨房,以火塘为中心,一家的做饭、吃饭、闲聊、议事均在火塘边进行,甚至电视也是放在厨房里。在火塘的对面设有灶台,多为煮猪食用,在政府的推广下,现在村里农户大多建了节柴灶。以往无力建盖楼房,一家只有一间木楞房时,厨房也是专用的卧室,正上方是尊位,此床为“守家的人睡”,故一般为长者或主人睡。客人来了也要请上坐此处。

2、生产服务

即满足农业、畜牧业生产的需要。正房楼上放置粮食,偏房楼上堆积草料,楼下为畜圈。大牲畜与小牲畜一般混关在一起,如猪与、马关在一起。庭院主要用来晒粮食、圈养鸡猪。及其它东西的场所。屋檐下堆满柴薪,全是从山上砍伐后背回来的。有的来回要走十多公里,一年中的冬天是找柴薪的季节,堆在最底层的可达十年之久,以备一年烧火之用,从中也可以见证纳西妇女的吃苦耐劳。院中还建有晒粮架,粮架一般竖有三根立柱,每一棵立柱皆有钻洞,椽子从中穿过,作为晒谷物专用。屋后有松毛堆。

3、宗教祭祀服务

纳西族的民居建筑中都分为世俗空间与神圣空间,神圣空间是与宗教祭祀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春节、清明节、火把节、烧包节、中秋节等节日也是民间的祭祖节日,这些祭祀活动一般在家中举行。同时,结婚、丧葬、成年礼等习俗礼仪都离不开房屋设施。正屋房间或火塘正上方常年设有神位。举行祭祀仪式时要在此烧香、跪拜,祈求。

五、纳西族建筑民俗的特征

1、历史文化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建筑就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这个民族的审美观念、社会观念以及地域性。因此,不同的民族对于建筑地点和形式的选择、房间的朝向、房间内部的布局都不尽相同。“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木氏土司衙门府座向为座西朝东,主要是东属五行中的“木”,要受木气。而民间老百姓则更多考虑是否向阳、避风。有时,主人家流年不顺,以为家门不幸,就请占卜者算卦,重新改变大门的朝座方向,以求避灾求福。纳西先民曾以母为大,故房屋有母房、男房之别,母房为大。永宁的母房门槛很高,门顶横木很矮,人进到屋里来要低头弯腰,以示对女主人的尊重;也有说法是鬼怪不会弯腰,故进不到里屋来。正屋或母屋中供奉着家祖、灶神、素神等神位,它们都有固定的位置,不能相互错置混淆。有时,村民对某一家庭的称呼是以其居住地来名之,如居住于水边的人家称为水边某某家,居于村路下方的称为路下方的某某家,住在水磨处的称为水磨处的某某家,或者干脆把后面的某某家也省略了,直接以地名名之,以水磨,路下方、水边上来称呼,这样环境地名变成了家屋名,再变成家族名。这与纳西族的命名传统有着内在的关系。

2、多元文化融合性

各民族文化有一个互相融合、互相影响的过程。这种融合与影响表现于文化的诸多方面,在建筑艺术上也有所体现。纳西族民居建筑吸收了汉族、白族、藏族的建筑特色。如以古城民居建筑中,大多以以木构架为主体,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以斗拱为结构的关键并作为度量的单位;在外部轮廓中,有高大的台基,屋顶式样繁多,有庑殿、歇山、悬山、固顶、攒尖顶、单坡、十字脊、丁字脊、拱券顶、盔顶、圆顶等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复杂的形体,并相对有各种脊吻、檐边、转角等各种曲线,柔和而壮丽;院落的组织上,除主要建筑殿堂外,附属建筑多用配厢、夹室、廊庑、前殿、围墙等,并为沿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布局;建筑色彩的使用。这些都明显借鉴了汉族建筑艺术。白族对纳西族建筑的影响主要是在门窗、墙壁、装饰绘画等方面。丽江一带的蛮楼的建筑风格及式样承袭了藏族传统建筑风格;藏族的影响对永宁一带较突出,如母屋内皆设有经坛,并以藏族传统装饰来衬托;每个村都有嘛尼堆等。

3、审美艺术性

纳西族建筑从整体特色上来看,讲究布局的均衡对称,过渡、衔接的自然、变化。首先是一栋房屋的结构来看,房屋的结构讲求楼上与楼下、前后左右的均衡对称。纳西族民间房屋间数以单数为主,绝少有双数的,这样以中间为轴,两边为平衡点,显得稳重大方。这种对称均衡也体现在村落布局上,以河道、道路或以两家中间墙壁为中轴线,相互对着中轴而居。当然,这种均衡是相对的,如夹河或夹路而对居的民居是随着河道、道路的改变而改变的,随山随水错结庐。正房、偏房、墙壁之间也是有个高矮起落,只是这个过渡突出的是自然,有层次,突出其美观性。

五、纳西族民居建筑民俗的思考

在建筑上所表现的民族性,根源于‘地区性,而我们对这些民族建筑的研究,也应当与民族地区结合起来,与地区的人类学研究结合起来。

“民族建筑”与“民族地区”结合研究的必要性在于,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民族与建筑也在不断变化之中,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变化,以及人文、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它们必定要影响到民族建筑的发展,而上述因素与地区的开发更是直接相关。若能能动地把握上述有关的各个因素,就有可能在变化着的历史现象中驾驭民族建筑的发展,即善于识别它的基本的创作规律、聚落文化的特色,以及建筑与自然相结合的一种原始的、朴实的美等,保持其中优良的传统,并在新的时期创造新的地区建筑文化,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纳西先民们就基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人文素质,创造了符合自身特性和环境特征的民居建筑文化。但当下全球化的浪潮下,纳西族民居建筑也面临着重重危机。尤其城郊和乡村,原来延续了上百年的老房子渐显“落后”、“过时”,有经济实力的大都改头换面,清一色地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形式模仿西洋建筑。有时根据政府“穿衣戴帽”要求,在屋顶临街一面置一排瓦顶。总体上古典建筑风格已逐渐淡出,完全西化的洋房已经逐渐取代原来的老房子。

纳西族民居是多彩的,既有传统的民族建筑,也有现代兴起的新式洋房,还有土洋结合的新民居。但不管它是中的,还是洋的,或是民族的,从中可以看到民族原始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在它的深处可以找到人类生活的原点。它土生土长,乡土气十足,反映了一个特定民族、特定地域所独具的生活理念。它不拘一格,自由活泼,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它产生于民众生活,崇尚实用性和功能性,丽江城正进行着—场轰轰烈烈的建筑复古运动,在“打造另—座古城”的口号下,“文化—条街”、“商品—条街”、正风起云涌,对以往的钢混结构建筑进行“穿衣带帽”,外面飞檐翘瓦,里面尽是现代时髦装修,也体味不到原住民的原生态生活。这些假古董建筑形是似了,而神早已魂飞魄散。历史文化是不能速成的,它是在漫长的历史风雨沧桑中沉淀、升华形成的,是民族性与地理性的互动共融而成的。民族民居建筑与民间习俗相结合,成为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场所,本身也构成民俗环境的一部分。任何创新或发展都不能脱离历史情境,文化传统,这是历史不断反复证明了的公理。

一、纳西族民居建筑的发展流变

纳西族的居住建筑因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可分为巢居、洞穴、窝棚(风篱)泥式建筑、井干式木楞房、土木结构瓦房、砖瓦钢混结构的七个发展阶段。从内容上分可分为以丽江古城为代表的古镇民居、以坝区为代表的农村民居、以山区为代表的木楞房民居,以永宁纳日人为代表的母房民居。大多以木楞房、草房为主,普遍地兴建楼房是建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东巴经书中有巢居、洞穴居、窝棚居的记录,这与人类建筑起源是一致的。至今纳西族一些偏远地方仍保留有古老的居住形式,如在四川左所纳日人中就有风篱式的建筑:在四周垒以土块,辅以木架,上覆木板或草,中设火塘。(见图)从古老的纳西象形文字看,“房”、“屋”的书写形状中就可以看出,纳西族进入有文字社会阶段后,已经告别了原初的原始居所,已经构建了不同的民居,如上盖木板片的“板房”(g'33dMi31)及盖草的“草房”(z'33dMi31)。这些房因盖物不同而得名,但其房屋构建结构可能同为木楞房。纳西族人称木楞房为“si55li31dMi31”,意为梨木房。这种井干式建筑是纳西族传统的建筑,在清代光绪《丽江府志稿》卷一中就有记载:“麽些蛮所居,用圆木纵横相架,层而高之,至十尺许,即加椽桁,覆之以板,石压其上,房内四面皆施床榻,中轩火炉,高与床齐,用铁锢。刳木甑,炊灶其上”。

这种木楞房高约3—4米,一般为平房,四周由木椽垒架而成,在每根椽子之间两端皆有缝合切口;地基要求高出水平面1—2尺;上盖以栎木片或麻杆为主,并压上石块。以三间为主,厨房较之圈房、住房更宽大5—10平方米,一般分为两间,中房占三分之二,为做饭、休息睡觉的重要场所。火塘靠正后墙角边,高约2—3尺,面积为2米见方。中置火塘,四时不熄,喻其家道长年不衰,蒸蒸日上。四周为座位,兼职床榻,正上方俗称“格固鲁”(意为正上座),一般为家中主人或尊客所坐。其上墙上高有神位,为烧香敬祖之处。偏间为储藏粮食之所。屋内有母柱,为一家神圣之处,上挂有素兜篓,系家神“素”的所居之处。婚丧嫁娶都要祭素神。

木楞房是纳西族地区山村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主体建筑,主要是因为投资少,可以就地取材,尤其是生态植被较好的时期。大多数村民一般一家有一栋三间的木楞房,而且都是人畜杂居。现在基本上每一家都有一栋楼房,尚存的木楞房也不再住人,主要是关牲畜或放杂物。至今纳西族山区仍保留着不少木楞房的建筑。

汉式建筑在明清两代兴起,明时丽江古城就已经初具规模,“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木府大型建筑群已经成为当地建筑杰出代表。古城为中心的周边地区也逐渐向土木结构的瓦房过渡。到清末时,三坊一照壁、一进两院、两坊拐角、四合院等汉式建筑样式已经在乡村较为普及了。同时,各种寺宇,道观、神祠也遍布城镇乡村,同样成为纳西族建筑一大观。但直至本世纪50年代初,纳西族的社会是多种形态并存,甚至在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不同的社会形态。纳西族地区的建筑仍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二、丽江纳西族民居

丽江纳西族民居建筑基本以土木结构的楼房为主,一般是高约6——7.5米的两层土木结构平房、楼房。布局形式有三坊一照壁、一进两院、两坊拐角、四合院,其中以三坊一照壁为主。经济困难的人家,也有修建“两坊房”和“一坊房”的,待经济好转之后,再逐步扩充。三坊一照壁,即主房一坊,左右厢房二坊、加上主房对面的照壁,合围成一个三合院。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此外,丽江纳西族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丽江纳西族民居在体型组合及轮廊造型上纵横交错。外观的立面多为石砌勒脚,墙面抹灰,墙角镶砖,青瓦铺顶,色调和谐,外观朴素。为保护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并在露出山墙的横梁两端顶上裙板,对横梁起到了保护作用,又增强了整个建筑的艺术效果,当地称为“垂鱼”板。

在丽江纳西族民居中,墙只起外围护作用,不承重,对墙体的要求是“墙砌不到顶,倒墙倒外面”,因为墙体既然不承重,也就没有必要砌到顶。

丽江纳西族因与白族相邻而居,其民居风格明显受白族影响。但也有不同之处,如大理白族民居规模大,规整,有封火山墙;而丽江纳西族民居多为小院落,无封火山墙,出檐较大,显得轻巧灵活。同白族民居的纤巧明丽相比,纳西族民居以其深厚的悬土屋顶与朴实的装修而显得古朴洒脱。

丽江纳西族民居可以分为丽江古城、坝区农村、山区三个部分。相对于古城较为集中、古雅、精致的民居特色,丽江坝区农村民居则呈散落、随意、朴素的特色。且民居功能除了居住功能外,也兼有为生产劳动服务的功能特点,所以院落宽敞,有粮架、粮仓、松毛堆、畜圈、草料房等。山区建筑原告以木楞房较为突出,近年也逐渐与坝区趋同,木楞房沦为畜圈或厨房,主房以砖瓦房为主。原来厨房为家庭议事、祭祀、会客、睡觉等功能也逐渐消失。

三、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因于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蜚声中外,它也是中国第一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古城包括大研古城、束河古镇、白沙古镇,以大研镇为主体。丽江古城的发展脉络以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依北到南的地理顺序迁移而来,从最初的白沙,到中期的束河,最后在元朝时定于现大研镇位置。至今还可看出大研、束河、白沙三镇的建筑风格与模式都是一致的,皆依山傍水,户户垂杨、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以四方街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发展,民居与官署混融在一起;街随水走,屋随水建,没有汉式传统的中轴线建筑及官民不同等级的建筑风格,它尊崇的是不拘一格又自成一体,无意为之又妙手天成,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丽江古城因不同地域而各有文化特色:大研镇的文化特点是以汉族与土著纳西族的融合而形成的多元文化为主体;束河古镇则以茶马古道文化为基调,至今仍有皮匠村和藏族村,古有束河人“一根锥子闯天下”之说;白沙则以纳西原生态文化集大成而著称,其境内集中了大宝积宫、白沙壁画、北岳庙(三朵阁)三圣宫、文昌宫、琉璃殿、金刚殿、大定阁、福国寺、玉峰寺、玉柱擎天处等人文景观,现又增加了东巴万神园、东巴王国、蓝月亮谷、玉水山寨等人文景区。三个古镇和谐统一地构成了完整的丽江古城,浓缩了纳西族由游牧、农耕、商贸、工业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这也是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史、发展创造史。

古城虽古,但它是活着的古城,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活水,活水潺潺,穿街过巷,流遍全城,惠及全民;二、活文化,纳西族世居于此,在漫长沧桑的历史长河中顽强地保存了自己古老的文化,在与汉族融合过程中,也并未丧失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且成功实现了文化融合的双赢:汉文化平和融入纳西文化,使纳西文化更趋于博大精深,强健明朗;三、活建筑,古城建筑依山就势,飞檐翘角,起伏有致,蔚为壮观,富有诗情画意,但对世居在此的近两万人的本地人来说,这些民居更多的意义是它所负有实用功能。这些民居迎送多少寒暑,阅尽多少春秋,以满身沧桑进入他们的岁月,至今仍在庇护他们,使他们平凡的生活能够继续,他们本身也与古城融为一体了。

古城的灵魂是水,与水有关的是河、井、桥。水从上方一公里多的黑龙潭而来,至古城入口处分成东、西、中三股河水,三股河水在城中又分出若干条,形成脉络状的河道。井以“三眼井为”名,“三眼井”即一井分三口,三口相连,三口依次分为饮用水、洗菜用水和洗涤用水。有河必有桥,古城又为民居密集之地,桥自然成为一道风景:古城共有廊桥(风雨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不同类型354座桥梁,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

曲径、小桥、流水、人家、石板、深巷,组合成“曲、幽、达、雅”的完美意境。外人入其内,陶陶然以为置于杏花春雨的江南古镇之中了,不期突然一抬头,皑皑银亮、巍巍玉龙扑面而来,东巴画、七星羊皮、纳西古乐、象形文字、纳西阿奶等民族文化元素也接踵而来至,这些都构成了丽江古城的神奇魅力。

一、 永宁纳人民居建筑

永宁纳人的民居建筑以传统的木楞房为主,布局多为三坊一照壁和四合院。四合院分为正房、经堂(西厢房)东厢房、门楼。正房是家庭主要活动的中心,故比一般房屋要宽大,一般为十米之长。正房中有男、女柱,以女柱为大,体现了纳日人对母性的尊崇。是举行男女举行成年礼的地方;右壁中间设有火塘,火塘为议事、吃饭、家主睡觉、供神之处,火塘里的火不能熄,不能跨过火塘,朝里吐口水,也不可说不健康的话。左边墙壁下设灶台,一般为陈放炊具及请客办事时作炊灶用;上方设有一神龛,上面放置神像、供品和花瓶。火塘上方塑有灶神像,前有陈放祭品的锅庄石碗。正房屋后设内室,作储存食物及老人居室之用。经房即西厢房,楼上住喇嘛,供有佛像,下为贮柴,有些人多之家也会住人,多为单身男子或客人。东厢房、门楼楼上住成年妇女,楼下关牲畜。

火塘右边是主位,左边是客位,不能混乱。一般是右侧为妇女,左侧为男子。座位以长者为上,小辈要主动给长者让位,请座;一旦坐定,就不能随便乱走动,这样会认为是对主人的不尊重。儿童与老人同住,成年男子在家无固定室。

永宁纳人认为人的出生、去世、成长都在家屋中完成,一个人自从诞生在这个家屋后,她(他)也就成为家神保佑的对象,成为这家庭的一分子,自幼享受家庭的温馨、欢乐,成人要承担起相应的家庭及社会责任及义务。所以在母屋中举行的成年礼就意味深长了。纳日人去世后,家人要做一个类似木楞房的小棺材,以资死者在阴间享用。

三、丽江纳西族建新房民俗

民间有“纳西吉次独”之说,意即纳西人以建房为大。丽江纳西族建新房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其中既有本民族传统的文化特色,也有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面就简要介绍仪式的过程:

1、 安木神,送木神

安木神:开工第一事是安木神。在中梁末端锯下一小截圆木片,书上“圆木大吉”;再做一个小木马,在祖先牌位旁祭献后放在灶台边。此为安木神。

送木神:竖房前一天晚上,由大师傅主持送木神仪式。木神祭献在祖先牌位前,敬献三生三熟的牺牲、米、酒、茶、糖果等。另外还要备好大木马一个,火把一束,三角红旗四面。祭颂毕后,点燃火把,大师傅抬木神,其他人各抬祭品,走出大门,把木神送到看不到新房的地方,行人看到也要主动避让,不能打招呼。送木神的方位由测日子的人(尼瓦吕喜)来确定。送木神的人一到指定地点,就要把东西放下就走,不能说话,也不能回头看。同时,留守家中的另两个师傅要到新房址举行赶木神仪式,在已经穿插好的屋架旁,先说木神该离开了,要回到他的归宿。然后在每一个石柱礅边各插一柱香,同时,在每一根柱子上敲打几下,“木神起,木神走……”

2、 竖新房

男主人一大早就要在门口或新房处燃放鞭炮。寅时立新房,全村青壮年劳力都要参加。午时上梁为吉。

3、 点中梁

正梁架在两个木马架上,正中画有八卦的太极图(有的是画在布上再钉上去的),前面供桌上供奉着猪头一个,大公鸡一只,清水一碗(里放有银元一至二元作为酬金)蜜饯、糖果;还要摆放木匠工具:五尺杆、墨斗、套榫板、画签。五尺杆上拴红布六尺,套榫板上系毛巾一条。

点中梁前主人和大师傅要更衣,主人先用净水洗手后,再用醋汤冼鸡脚。洗耳恭听好后把鸡敬献给大师傅,献后拱手作三揖,以示谢意。大师傅接过鸡后,对着正梁上躬拜一下,然后开始颂诵建新房调:

太子登,太子登,接得主人一支鸡,鸡是什么鸡?鸡是天上凤凰鸡,头上戴顶金冠帽,身上披着五彩衣,脚上穿着万年鞋。我是鲁班的弟子,鲁班叫我取点生(掐破鸡冠以作点血)。左后点的是后檐柱,后代子孙出状元;右前点的是前檐柱,千秋万代五谷丰登;点了四点中梁柱,一事业点在龙头上,荣华富贵;二点点在龙尾上,大发大旺;三点点中间,保佑主人子孙兴旺(旁人也相呼应:子孙兴旺!);

点了中梁点工具,一点点在五尺杆,量合不合有你在;三点点在套榫板,弹合不合有你在;四点点在画签上,画合不合有你在。

4、 登新房上梁

点中梁后,大师傅手持小斧头一把,来到架在中屋的梯子边,用斧头敲了三下梯子,然后唱道:

样梯是什么梯,梯是上天如意梯,今日遇着黄道日,鲁班师傅叫我上天堂。右脚踩你你不摇,左脚蹬你你不摆。(登梯而上后)上了一台又一台,上了一蹬又一蹬。一上上到天堂上,天堂搭着一座桥;桥是什么桥?桥是金龙桥,今日是黄道日,我是鲁班的徒弟,鲁班叫我过金龙桥,右脚踩你你不摇,左脚蹬你你不摆。(师傅在天桥上站定,下面的人把供品依次递上,摆在天桥上;大师傅从上放下一根绳索)。

拴索人:索是什么索?

师傅:索是东海龙王丝线索,丝线要拴金龙梁,左边拴龙头,右边拴龙尾。龙头起!龙尾起!龙头龙尾一齐起!摇摇摆摆上天堂!(新梁放正了位置后,师傅燃放鞭炮)

师傅:白金龙,白金龙,你在山上做树王,今日遇着黄道日,主人取你作中梁,我是鲁班的弟子,鲁班师傅叫我问三下。一问龙头荣华富贵(敲一下);二问龙尾富贵荣华(敲一下);三问中间,保佑主人大发大旺!(众人在下齐应呼:合——!)

师傅:左边插着金龙旗,右边插着凤凰旗(左右各插上小红旗);酒是什么酒?酒是鹤庆糯米酒(敬洒);水是什么水?水是丽江九龙水(洒水);钱是什么钱?钱是道光嘉庆钱。(撒币钱)

饭是什么饭,饭是五谷饭,神仙皇帝离不开。(丢馒头,根据所丢方向不同而唱)一破东方甲乙木;二破南方丙丁火;三破西方庚辛金;四破北方壬癸水;破了四方破五方,五破中央戊已土,主人跪在梁底下,接得着荣华富贵,接不着荣华富贵,主人面份有一对(丢给主人内包有珠宝的馒头);我的面前有一份,大家看了莫见笑。

接着其他木匠师傅一起把几大盘的馒头全部扔向四方,四下一片欢腾。

新房竖起来后帖对联。对联是亲戚朋友送来的,上书有亲戚名字。

一般对联写有:竖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横批为:吉星高照

四、纳西族民居建筑功能

1、休养生息

这也是房屋最大功能,正房是家人活动中心,也是休息、谈事、娱乐的中心。正房的楼下中间称为堂屋,是家中男性主人的睡处,纳西族夫妻分床,女主人睡在堂屋的隔壁;一般女孩随母亲睡,男孩随父亲睡;孩子长大了则分开睡,偏房也是作卧室。四十年代来过丽江的顾彼德在《被遗忘的王国》一书里对纳西族夫妻性回避有这样有趣的描写:“丈夫睡在堂屋(会客室)里几乎是一种规矩。白天他的床铺上褥子,作为休息处。与中国内地和其它国家截然不同的是,丽江没有双人床,丈夫和妻子不兴整夜睡在一起。如果邻居发觉他们睡在一起,他们在村里就要丢脸了。甚至被子也总是做成单人的,从来没有双人被子。这种限制不适用于朋友间。要过夜的男朋友总是和男主人睡在一起,两三个同睡一张床”。

有的家庭在堂屋正上方放置祖先牌位,有的放在楼上。楼上主要是放置粮食、家用物资。圈房楼下关性畜,楼上放草料。家庭的活动中心是厨房,以火塘为中心,一家的做饭、吃饭、闲聊、议事均在火塘边进行,甚至电视也是放在厨房里。在火塘的对面设有灶台,多为煮猪食用,在政府的推广下,现在村里农户大多建了节柴灶。以往无力建盖楼房,一家只有一间木楞房时,厨房也是专用的卧室,正上方是尊位,此床为“守家的人睡”,故一般为长者或主人睡。客人来了也要请上坐此处。

2、生产服务

即满足农业、畜牧业生产的需要。正房楼上放置粮食,偏房楼上堆积草料,楼下为畜圈。大牲畜与小牲畜一般混关在一起,如猪与、马关在一起。庭院主要用来晒粮食、圈养鸡猪。及其它东西的场所。屋檐下堆满柴薪,全是从山上砍伐后背回来的。有的来回要走十多公里,一年中的冬天是找柴薪的季节,堆在最底层的可达十年之久,以备一年烧火之用,从中也可以见证纳西妇女的吃苦耐劳。院中还建有晒粮架,粮架一般竖有三根立柱,每一棵立柱皆有钻洞,椽子从中穿过,作为晒谷物专用。屋后有松毛堆。

3、宗教祭祀服务

纳西族的民居建筑中都分为世俗空间与神圣空间,神圣空间是与宗教祭祀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春节、清明节、火把节、烧包节、中秋节等节日也是民间的祭祖节日,这些祭祀活动一般在家中举行。同时,结婚、丧葬、成年礼等习俗礼仪都离不开房屋设施。正屋房间或火塘正上方常年设有神位。举行祭祀仪式时要在此烧香、跪拜,祈求。

五、纳西族建筑民俗的特征

1、历史文化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建筑就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这个民族的审美观念、社会观念以及地域性。因此,不同的民族对于建筑地点和形式的选择、房间的朝向、房间内部的布局都不尽相同。“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木氏土司衙门府座向为座西朝东,主要是东属五行中的“木”,要受木气。而民间老百姓则更多考虑是否向阳、避风。有时,主人家流年不顺,以为家门不幸,就请占卜者算卦,重新改变大门的朝座方向,以求避灾求福。纳西先民曾以母为大,故房屋有母房、男房之别,母房为大。永宁的母房门槛很高,门顶横木很矮,人进到屋里来要低头弯腰,以示对女主人的尊重;也有说法是鬼怪不会弯腰,故进不到里屋来。正屋或母屋中供奉着家祖、灶神、素神等神位,它们都有固定的位置,不能相互错置混淆。有时,村民对某一家庭的称呼是以其居住地来名之,如居住于水边的人家称为水边某某家,居于村路下方的称为路下方的某某家,住在水磨处的称为水磨处的某某家,或者干脆把后面的某某家也省略了,直接以地名名之,以水磨,路下方、水边上来称呼,这样环境地名变成了家屋名,再变成家族名。这与纳西族的命名传统有着内在的关系。

2、多元文化融合性

各民族文化有一个互相融合、互相影响的过程。这种融合与影响表现于文化的诸多方面,在建筑艺术上也有所体现。纳西族民居建筑吸收了汉族、白族、藏族的建筑特色。如以古城民居建筑中,大多以以木构架为主体,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以斗拱为结构的关键并作为度量的单位;在外部轮廓中,有高大的台基,屋顶式样繁多,有庑殿、歇山、悬山、固顶、攒尖顶、单坡、十字脊、丁字脊、拱券顶、盔顶、圆顶等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复杂的形体,并相对有各种脊吻、檐边、转角等各种曲线,柔和而壮丽;院落的组织上,除主要建筑殿堂外,附属建筑多用配厢、夹室、廊庑、前殿、围墙等,并为沿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布局;建筑色彩的使用。这些都明显借鉴了汉族建筑艺术。白族对纳西族建筑的影响主要是在门窗、墙壁、装饰绘画等方面。丽江一带的蛮楼的建筑风格及式样承袭了藏族传统建筑风格;藏族的影响对永宁一带较突出,如母屋内皆设有经坛,并以藏族传统装饰来衬托;每个村都有嘛尼堆等。

3、审美艺术性

纳西族建筑从整体特色上来看,讲究布局的均衡对称,过渡、衔接的自然、变化。首先是一栋房屋的结构来看,房屋的结构讲求楼上与楼下、前后左右的均衡对称。纳西族民间房屋间数以单数为主,绝少有双数的,这样以中间为轴,两边为平衡点,显得稳重大方。这种对称均衡也体现在村落布局上,以河道、道路或以两家中间墙壁为中轴线,相互对着中轴而居。当然,这种均衡是相对的,如夹河或夹路而对居的民居是随着河道、道路的改变而改变的,随山随水错结庐。正房、偏房、墙壁之间也是有个高矮起落,只是这个过渡突出的是自然,有层次,突出其美观性。

五、纳西族民居建筑民俗的思考

在建筑上所表现的民族性,根源于‘地区性,而我们对这些民族建筑的研究,也应当与民族地区结合起来,与地区的人类学研究结合起来。

“民族建筑”与“民族地区”结合研究的必要性在于,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民族与建筑也在不断变化之中,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变化,以及人文、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它们必定要影响到民族建筑的发展,而上述因素与地区的开发更是直接相关。若能能动地把握上述有关的各个因素,就有可能在变化着的历史现象中驾驭民族建筑的发展,即善于识别它的基本的创作规律、聚落文化的特色,以及建筑与自然相结合的一种原始的、朴实的美等,保持其中优良的传统,并在新的时期创造新的地区建筑文化,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纳西先民们就基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人文素质,创造了符合自身特性和环境特征的民居建筑文化。但当下全球化的浪潮下,纳西族民居建筑也面临着重重危机。尤其城郊和乡村,原来延续了上百年的老房子渐显“落后”、“过时”,有经济实力的大都改头换面,清一色地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形式模仿西洋建筑。有时根据政府“穿衣戴帽”要求,在屋顶临街一面置一排瓦顶。总体上古典建筑风格已逐渐淡出,完全西化的洋房已经逐渐取代原来的老房子。

纳西族民居是多彩的,既有传统的民族建筑,也有现代兴起的新式洋房,还有土洋结合的新民居。但不管它是中的,还是洋的,或是民族的,从中可以看到民族原始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在它的深处可以找到人类生活的原点。它土生土长,乡土气十足,反映了一个特定民族、特定地域所独具的生活理念。它不拘一格,自由活泼,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它产生于民众生活,崇尚实用性和功能性,丽江城正进行着—场轰轰烈烈的建筑复古运动,在“打造另—座古城”的口号下,“文化—条街”、“商品—条街”、正风起云涌,对以往的钢混结构建筑进行“穿衣带帽”,外面飞檐翘瓦,里面尽是现代时髦装修,也体味不到原住民的原生态生活。这些假古董建筑形是似了,而神早已魂飞魄散。历史文化是不能速成的,它是在漫长的历史风雨沧桑中沉淀、升华形成的,是民族性与地理性的互动共融而成的。民族民居建筑与民间习俗相结合,成为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场所,本身也构成民俗环境的一部分。任何创新或发展都不能脱离历史情境,文化传统,这是历史不断反复证明了的公理。

光彩照人的亚述项链,上面包括用了从遥远的阿富汗进口的天青石雕刻的蓝色圆筒印章和从印度进口的橙色的光玉髓珠子——这证明了早期亚述商队的所及范围的宽广程度。

这块石头表现了亚述纳西尔帕军营的生活。在右上部,可以看到厨师正在两个面板上准备食物。左下方,祭司正在检查用做牺牲的动物内脏。这些牺牲是向主宰未来的神灵敬奉的。

亚述收藏的黄金珠宝大约制作于萨尔贡二世时代的一件象牙雕像。刻画了一只母狮正在攻击小男孩的骇人场面。萨尔贡二世雕像公元前8世纪萨尔贡宫廷琉璃砖浅浮雕。巴比伦叛乱平定之后,西拿基立又将注意力转向西方,接着,叙利亚、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和犹太国都遭受了同样的浩劫。在狂暴的亚述人所到之处,城市相继沦陷。

狮城尼尼微亚述国王辛那赫里布(前705~前681年)统治时期,亚述帝国的征服活动达到了顶点。据史载,他的辉煌战绩包括89座城镇,820个乡村,俘获了7200匹马、111万头驴、8万头牛、80万头羊以及208万个俘虏。为了纪念他的军事胜利,辛那赫里布在底格里斯河上游建造了一座华丽的新都城尼尼微,在那里倾力建造—座“举世无双”的宫殿,作为他辉煌成就的“纪念碑”。尼尼微城城墙周长75英里,城内存许多壮观的神庙和至少包括71个房间的王宫。辛那赫里布的王宫建在城市西部,占地25英亩,底格里斯河支流从宫廷附近流过。宫殿建筑在人工平台之上,宫墙用云石建成,外部饰以精美的浮雕。建造宫殿用的黎巴嫩雪松,是古代西亚最名贵的木材。亚述宫廷建筑高大雄伟,极尽壮丽,远非巴比伦王宫可比。宫殿设计装饰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说明西拿基立的伟大、统治地域之辽阔以及稳固的权力。

萨尔贡二宫殿的带翅巨牛亚述衰落亚述王伊萨尔哈东(前680~前669年在位)统治期间,继续东征西讨,建立了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版图几乎囊括整个文明世界的亚述帝国。在他之后,亚述帝国逐渐走向衰落。

公元前612年,新崛起的新巴比伦王国与伊朗高原的米底人联合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公元前605年,曾在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称雄一时的亚述帝国灭亡。

萨尔贡二世宫殿的复原图关于庞大的亚述帝国戏剧性的灭亡,史学家提出了种种解释。据说在亚述最后一代国王巴尼拔统治时期,就已经显示了种种征兆。这位亚述王得了一种怪病,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他每天都向神祈祷:“神啊,求你怜悯我这个罪人,使我重见天日吧!”但是神并没怜悯他,不久他便死去了。有人说,亚述巴尼拔的死,预示着亚述帝国的崩溃。

在这块石碑上,巴尼拔头顶满的一篮土,参加修建神庙的劳动。

亚述项链

云南芒市的旅游景点有孔雀谷景区、蒙巴纳西珍稀园、孔雀湖生态旅游区、梦幻大金塔、三仙洞等。1孔雀谷景区在祖国西南边陲,有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在芒市被誉为“美丽的德宏,孔雀之乡”。是由昆明钻石世界(集团)和AAAAA级景区共同投资建设的高端生态旅游景区。2蒙巴纳西稀有花园“蒙巴纳西”意为神奇、美丽、富饶。走在一个怪圈里,珍稀的千年桂花、千年卫矛、千年紫薇、千年硅化木玉石随处可见。圈子里春天有花,夏天有荫,秋天有果,冬天有绿,就像一个奇妙神奇的世界,令人叹为观止。3孔雀湖生态旅游区孔雀湖生态旅游区位于芒市东52公里处。是集原始生态和现代风情于一体的水上乐园。它因历史上是绿孔雀的栖息地而得名,湖面看起来像一只张开翅膀的孔雀。湖区呈不规则带状,南北宽35公里,东西宽21公里,面积71205亩。4勐焕大金塔勐焕大金塔位于芒市东南方海拔10796米的雷牙让山顶。又名雷雅穰山,意为杂草让开的地方。5三仙洞在三仙洞镇西南约40公里的三角岩上,是清代开发的天然洞穴。因洞内三石形似狐狸、猴子、嫦娥,故名。

纳西素香水是美国的。

纳西素有款香水主要是木质花香味,前调是玫瑰、茉莉、橙花。中调是麝香,后调是香根草、雪松、香豆素、广藿香。纳西素的香水有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就是喜欢清淡的觉得它够清淡;喜欢浓郁的觉得她够浓郁,层次真的很丰富,尤其是味道散开后,留香持久,比较适合轻熟的女生。

纳西素香水通常可存放一年左右,贮存于室温下即可。如果发现香味变淡,或发生酸味就应该丢弃。

1、纳西素香水是香精的酒精溶液,再加适量定香剂等。具有芬芳浓郁的香气,主要作用是喷洒于衣襟、手帕及发际等部位,散发怡人的香气,是重要的化妆品之一。纳西素香水中香精用量较高,一般为15%~25%,乙醇浓度为75%~85%,加入5%水能使香气透发。

2、纳西素整个香水工业对味道强烈的香油持一种谨慎的态度,香水的成分必须符合国际通用的环保和健康方面的标准,很多原料,包括一些化合物,在没有做化学方面的限制之前,都不能使用。

——香水

东巴古文化遗产

东巴文字

在丽江,几乎每个景点都离不开东巴老师的东巴文。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外,其余22个少数民族讲26种语言,14个民族使用22种文字。纳西族东巴老师的东巴文被称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由1400多个东巴文字写成的东巴经目前有2万册。

自古以来,纳西族的东巴经是世界上唯一一部用几千个象形文字记录一个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典籍。东巴语是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意思是木头和石头上的痕迹,这表明这种语言很早就产生了(具体年代不详),在人类语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东巴纳西的意思是祭司,传下来的世代相传或从师傅到徒弟。他们是宗教活动的组织者和主持者,又因掌握东巴语,会写经、念经、舞蹈、绘画、雕刻,通晓天文、地理、历法,成为纳西古文化的重要传承者。

象形古国

东巴古文献是用1400多个字符的东巴文字写成的东巴经,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象形文字。目前有两万余册,收藏于丽江、昆明、北京、南京、台湾省、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东巴古籍文献几乎涵盖了历史、哲学、社会学、宗教、语言文学、音乐、艺术、舞蹈等所有传统学科。被国内外学术界誉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

世界记忆

2003年8月30日,波兰格但斯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咨询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中国雪山下的东巴谷之国丽江的东巴古籍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丽江成为中国唯一拥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记忆遗产三项世界称号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东巴谷出现在地平线上:曾经隐藏的东巴谷由此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一页。东巴谷,玉龙雪山以北,丽江古城以南。出入条件极其优越,是目前进入玉龙雪山景区的必经之地。

东巴谷位置:

位于云南玉龙雪山脚下,距离丽江15公里,是一个自然生态大峡谷,是古代造山运动中撕裂的断裂山谷。

长度:

这个山谷有90公里长,它的悬崖令人惊叹,它的洞穴就像一个梦。除此之外,还夹杂着各种钟乳石、枯藤、奇树、奇石、珍禽、鸣禽、瀑布。被当地人发现后,称为东巴谷。纳西叫裸美瀑布,中文意思是好大的山谷。

走进东巴谷

你看到的是一个略宽的东坝广场,后面是一条狭窄的工匠街。

广场上载歌载舞,衣裙花斑。

兴高采烈的各族少男少女热情载歌载舞,欢迎每一位来到东巴谷的游客,让这个原本安静的山谷变成了一个华丽的欢乐谷。

东坝谷的主要街道是工匠街。

这里是原始商贸的聚集地。街道两旁是一些少数民族的院落,充满民族特色的店铺。各种珠宝、皮毛、药材琳琅满目。东巴经院优雅端庄的东巴老师聚精会神地读书写字,而那面墙上的东巴象形文字,就像现代的抽象作品一样具有装饰性。

地理:

东巴谷出现在地平线上:

曾经深藏不露的东巴谷,就这样向世人翻开了神秘的一页。东巴谷,玉龙雪山以北,丽江古城以南。出入条件极其优越,是目前进入玉龙雪山景区的必经之地。

灵魂浴:

有万物之灵,有木石之情。东巴谷融谷、峡、洞、石、树、水之灵,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缩影,也是灵魂沐浴的天然浴场。

以上仅供参考。

圈圈姐姐讲故事    

幼教资源实时更新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LE4-07wEQeCD_zgYKgsGQ

pwd=2D72

提取码:2D72

鞠萍姐姐讲故事是中国孩子最爱听的故事,聆听经典童话故事,受其优美意境的熏陶,让孩子在爱的“聆听”中健康快乐成长。百名幼教专家推荐的幼教经典!0~6岁是孩子潜能亟待大力发展的后蒙黄金段,聆听经典童话故事,受其优美意境的熏陶,让孩子在爱的“聆听”中健康快乐成长。同时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用“好故事”为孩子推开一扇窗,打开一道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9252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