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是佛还是道教人物啊?

观音是佛还是道教人物啊?,第1张

观音是同属佛道两家的人物,只是分工有所区别。  

首先佛家的观音,是同阿弥陀佛一起作为西方佛祖的侍从,观音一般都是为女性,因此在佛家里尊称为“三圣”!观世音菩萨代表佛家智慧和慈悲的特征,而我们平常祭拜常说的“大慈悲为怀”就是出于佛教的用语。  

而在道教里的观音,最早她是阐教十二金仙之一,她的道号叫慈航道人,当时适逢封神大战,有西方的神仙前来助战,刚好看到慈航道人大显神威,于是他们都觉得观音实力很强大,最后就引渡到了西方,而这也就是观音由道转佛的过程,最终她成为佛教尊称的观音大士,"大慈大悲“的口号也由此盛传。  

观音的民间传说  

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传商王时修道于此,已得神通三昧,发愿欲昔度世间男女。尝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南海人称之曰慈航大士。  

因纣王无道,常将百姓致残,以取妲己欢心,欲要慈航之母手眼,慈航主动献出了自己手眼,其孝心感动上天。女娲娘娘传慈航千手千眼之术,指引其拜师于元始天尊,传说元始天尊传授慈航一本天书——道德天尊的《道德心经》,让其在普陀山修道成仙,称为慈航道长,又称千手神仙。

  貔貅是中国古书记载和汉族民间神话传说的一种凶猛的瑞兽。其身形如虎豹,其首尾似龙状,其色亦金亦玉,其肩长有一对羽翼却不可展,且头生一角并后仰。

      

由于貔貅是神话中的动物,所以没有真正的形象可作依据,只能凭画师及艺术工作者凭空想象,因此其形象各异,千奇百态。经过朝代的转变,貔貅的形态比较统一,如有短翼、双角、卷尾、鬃须常与前胸或背脊连在一起,突眼、长獠牙。

  较为流行的形状是龙头、马身、麒麟脚,头上有一角或两角,全身有长鬃卷起,有些是有双翼的,尾毛卷曲。            

      

具体形状可以参照以下:

道教与佛教的本质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1、佛家的“三皈”就是性、心、身。性存天理就是皈依存,心存道理就是皈依法,身尽情理就是皈依僧。

2、道家的“三华”就是性、心身。性华开天理足,心华开道理足,身华开情理足。道家从炼身做起,佛家从养性做起。

3、佛教以入世求超脱,道教以出世之心入世。佛教是万法如一总归寂灭,道教却是师法自然人各有道。

4、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

5、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

6、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7、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8、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

9、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

1、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2、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佛教和道教区别

(一)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二)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地说,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

而道教则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世,信道则信永生,来世的事来世讲,反正今世就要成不灭。

和尚需禁欲,心中只有佛,死后坐化,留舍利,莲花宝座重生;道士的要求则不是那么严,且更实际,有助人的信念,讲究修炼,最后羽化飞升。

(三)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佛教以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弃恶杨善的教条,因果轮回的法则还是令人敬佩的,也是佛教的生命力所在对比于伊斯兰和基督教,佛教少了一些野蛮的排他性,多了出世性。佛教更像是一朵娇嫩而精致的莲花。

(四)命本源应该来自易经及河图洛书等中。在小乘佛法里,四分律规定,佛教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出家,不能算命、卜卦、风水等等。大乘佛教,佛陀在《梵网经菩萨戒本》也是规定不能做这些的,被称为邪命。但是佛法在中国,有中国的特色,中国人向来信命,易经本来就是从占卜而来,所以孔夫子就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中国的几千年的文化,实际就是周易文化,因为在四书五经之中,易经为群经之首。

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很多人请本命佛为了转运旺运平安如意,那么本命佛买来就可以戴吗?这是可以的,如果是开过光的本命佛,请后是可以佩戴的,如果是没有开过光的,佩戴倒是可以佩戴,但是是没有效果的。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0df431adcbef76094a49c45625dda3cc7dd99ebc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本命佛买来就可以戴吗?买来的本命佛可以佩戴,但是是开过光的,不开光的佩戴上是没有作用的,是无法保佑人的。开过光的才有用,才可以保佑人。不开光的就佩戴上和一般的首饰没什么区别,想要转运基本是不可能的。吉照堂高僧开光的可以保佑人平安健康,做生意的可以财源广进,富甲一方,本命佛还能够辟邪化煞,驱除晦气,使缘主遇难成祥,仕途高升,与家人沟通顺畅,和谐相处。开光的本命佛可以增加缘主的魅力,彰显气质,得到更多人的喜欢。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267f9e2f07082838b91a81ddb399a9014d08f1e0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本命佛买来就可以戴吗?本命佛,源于道教的本命星君信仰。千年之前,道教兴盛,十二生肖对应六十甲子太岁,每一年对应一位神仙。佛教本无本命佛之说,为了在中国立足,于是借用道教的说法提出了本命佛的概念。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0b7b02087bf40ad1d3f39a2a5c2c11dfa8eccee0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本命佛买来就可以戴吗?买来的本命佛如果是开过光的,就可以佩戴。没开光的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佩戴上高僧开光的本命佛手链吊坠后,还要注意相关禁忌,如果不注意,也回影响本命佛的灵性。搜索吉照堂了解更多至尊开光貔貅。

开门见山的说,当然是为了钱啊,别说大乘佛经要收三斗三升黄金了,就连一些音乐软件听个“大悲咒”,都要收几块钱,普度众生也要选择有缘人,有缘人多半就是有钱人,毕竟我佛不度穷逼。

01、真经不可空取,灵山需要钱财维持生计

灵山的诸位佛门弟子和高僧,他们并非真正大圆满的境界,他们也没有戒去贪欲,跟俗人一样需要钱财,以养活自己、发展教派、壮大势力。因此,在唐僧等人到达西天之后,如来佛祖的心腹阿难、迦叶才会索要好处费。当唐僧等人再次回到灵山,跟佛祖对质的时候,如来佛祖也解释了:

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这三斗三升米粒黄金,折算成现金就是1亿多元,就这个收费标准,如来佛祖也不满意,还怕自己的佛门子弟没钱花。同时也说明了,他们不可能无中生有,凭空变出金银珠宝,照样需要信众的捐献或者供奉。

02、《西游记》作者对于佛教的讽刺

要知道《西游记》这本小说如此描写,也不是随意泼脏水。从现实角度来看,佛教长期存在让信徒捐钱、烧天价香、卖本命佛、修佛像、修寺庙、修佛塔、劝人出家等现象,这些行为会一定程度造成经济的浪费,劳动人口的下降,整体实力的衰退。因此,历史上除了大规模的三武一宗灭佛之外,还有诸多的政策限制,写于明末的《西游记》,就不可避免的受此因素影响。

比如早年出家当过和尚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即位之后就大力整顿佛教,设置僧司衙门,限制僧人出家数量,将僧人划分为明确的禅、讲、教三类,并颁布《申明佛教榜册》和《避趋条例》强制规范他们的行为,遏制他们的敛财手段。也有传言说朱元璋对于佛教是这样评价的:

“国家懒虫,民间蛀虫,色中饿鬼,财上罗刹”。

后世的明世宗和明思宗也秉承着这些策略,甚至更进一步的焚烧佛骨、毁去佛像、让僧尼还俗、禁止传戒说法,另外,明思宗还重用道教,扶持天主教,以排斥佛教。

03、尊重佛教的初始信仰,勿忘本心

其实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也就是乔达摩·悉达多,他本人是反对个人崇拜和造像、批判火供在内的各种祭祷,斥责祭祀、预言、解梦等迷信活动。他的一生贡献堪称圣人,只是他的晚年有各种不幸,他的僧团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部分人抛弃了他的学说,他的2位得意弟子舍利弗与大目犍连又先行去世,对于打击很大,最后他的整个族人都几乎灭绝,释迦牟尼2次试图阻挡,都没有成功。

后来经过贵霜帝国对于佛教的“改良”,大乘佛教吸收了希腊文化中的个人崇拜、大规模造像等元素,在汉朝时传入中原,逐渐衍生出许多与释迦牟尼理念相悖的行为,其中有些行为时至今日也仍然存在,影响着佛教的正常声誉。

可能《西游记》作者写出灵山存在的那些不堪行为,其中就有提醒大家审视自我,“勿忘本心”的意思。

大黑天和黄财神是道教信仰中的两位神祇。根据道教信仰,大黑天主要是保护人民安全,辟邪驱鬼,具有降服邪恶势力的能力,所以适合佩戴在身上以保护自身平安。而黄财神则被认为是财富之神,掌管财富运势,所以适合佩戴在身上以带来财运和财富。具体选择佩戴哪种神像需要根据个人信仰和需求来决定。

一、神祇造像不同

在大多数人看来,佛教的观音菩萨造像和道教的慈航真人造像是差不多的。比如都手持杨柳枝和玉净瓶,身边都侍从童男童女。其实从宗教的教义来看,两者在造像上还是有区别的。

1、巾冠

佛教的观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补处佛,冠戴阿弥陀佛。道教的慈航真人,一般都带有浩然巾。现在佛教寺院的观音菩萨和道教的慈航真人的造像中都有佛教的佛龛供养阿弥陀佛的成分,也有佩戴道教浩然巾的成分。

佛教寺院的观音菩萨造像通常依据传统将观音菩萨发髻做成佛龛里面供养阿弥陀佛。当然,也有很多将道教浩然巾包裹着头发。道教宫观的慈航真人普遍都戴着浩然巾包裹着头发。很多道观也出现发髻做成佛龛供养阿弥陀佛的造像。

2、仪态

佛教的观音菩萨一般带着珠宝璎珞,显露的身体比较多,比如手脚常会露出来。而道教的慈航真人造像大都注重仪表,不显露身体,甚至手部都会被遮挡,这些与中国的自古都是礼仪之邦有很大关系。

二、基础信仰不同

很多纪录观音菩萨的电视剧和**,除了小故事外,还有讲述观音菩萨本行的。这些**故事中不乏慈航真人的故事,比如妙庄王的三公主等元素等出自道教经典。故而,在道教结缘处也不乏此类音像制品。

1、佛教的观音信仰

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是阿弥陀佛的补处佛。因师事观世音如来,以闻思修,入于正定,得圆通法门,修耳根通授记为观世音,能观其音声,而随处救度众生。

据佛经记载,观音菩萨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因大悲愿力,现作菩萨。经中指出,无论菩萨、天龙、鬼神,称念观音汝等大众诸菩萨摩诃萨梵释龙神,皆应恭敬莫生轻慢,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

2、道教的慈航信仰

慈航真人,在道教有碧落洞天帝主圆通自在天尊、妙相观音雷祖大帝慈悲救苦天尊等号,居普陀山落伽洞,以其仁慈成性,普济众生,为浩劫之慈母,被认为是随处显化的女真,有的教派被奉为禅黎世界的帝主,有的教派还奉为雷祖大帝,而有的教派则奉为开派祖师。

《历代神仙通鉴》载,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传商王时修道于此,曾发愿欲普度世间男女,尝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南海人称为慈航大士。《慈航宝诰》载,慈航真人本是禅黎世界庄王公主,因发愿救劫而教阐南洋。

三、信仰根本不同

观音菩萨和慈航真人除了在神祇造像和基础信仰不同外,其信仰根本也是有差别的。从佛教和道教两教同时分析,仅供参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9545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