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为什么称为观世音

观世音菩萨为什么称为观世音,第1张

观世音菩萨(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 两种最通用的译法是: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

观世音是鸠摩罗什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这是同一梵语的不同传译。中国每略称为观音。

观世音

自修义:观世音,是《楞严经》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达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境地。佛教认为,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受外境例如赞叹或诽谤所动,所以生起烦恼并促成恶业,从而受轮转生死的苦报。而观察分析世间音声的虚妄不实,能不受所动,达到“如如不动”大解脱境。《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自述了得名的原因,他说自己正是因为达到了“观世音”的修行境界,被当时的如来所赞叹并赐名“观世音”。

度他义:观世音,指的是这位菩萨能观察世间众生的心声并救拔其苦。《法华经普门品》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有一位观世音菩萨,而专心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同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世音。《悲华经》中说,宝藏佛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功德,所以赐名为“观世音”。

观自在

特指:Avalokiteśvara,玄奘认为含“观照纵任”之意,即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Avalokita为“观”,iśvara为“自在”,意为众生所见之主,所以玄奘译为观自在菩萨,可见於《般若心经》。[19]  太虚大师认为: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洞彻世间“五蕴皆空”的真实相,而达到“观自在”境界,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所以不能照见五蕴皆空。而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这样则成为无我的大慈大悲,成立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功用。

通指:观自在菩萨,即般若观慧已得自在的菩萨,不一定特指补怛落迦的观世音菩萨。菩萨依德立名,有某种特殊功德,即名为某某。如《华严经》中便出现若干同名同号的菩萨。印顺法师依此认为,谁有观自在的功德,谁就可以名为观自在。观是对於宇宙人生真理的观察,由此洞见人生的究竟。自在指摆脱了有漏有取的蕴等系缚,而得身心的自由自在。佛经上说,八地以上的菩萨, 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是菩萨的观自在者。所以凡是菩萨登地,通达真理,断我法执,度生死苦,即可名观自在。而《心经》开头的“观自在菩萨”,便是依此义而言的。

观世音菩萨名字的由来:《悲华经》载,过去久远无量劫前,阿弥陀佛曾为转轮王无诤念,有长子名不眴,出家在宝藏佛前发愿说,若有众生遭受种种苦恼恐怖,如果他能够忆念我,称念我的名号,即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宝藏佛即为他授记名为观世音(也就是观音即来的意思)。《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唐朝为避李世民名讳,又简称观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前身早已成就佛果,号“正法明如来”。其后又以菩萨的身份乘愿再来,普度众生。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载,阿难曾向释迦牟尼佛请问观世音菩萨的来历。佛陀告诉阿难言:“此菩萨名“观世音自在”。亦名“捻索”亦名“千光眼”。善男子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汝等大众诸菩萨摩诃萨梵释龙神。皆应恭敬莫生轻慢。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

在无量劫后,阿弥陀佛灭度,西方国土正法无人护持,观音菩萨就会在当日下半夜成佛,名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运持西方极乐世界正法。

至于观音菩萨为什么可以叫做观音大士,“菩萨”一词又翻译做“大士”“开士”“始士”“超士”“圣士”“大圣”“无双”“法臣”“法王子”等等,这些都是“菩萨”的同义词。法华文句记二曰:“大士者,大论称菩萨为大士,亦曰开士。士谓士夫,凡人之通称。以大开简别故曰大等。”

  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在唐代,为了避讳“李世民”的“世”字于是省略称为观音。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 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国的江、浙、闽、广、台湾,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岛,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

  你说的那套感觉应该不错,最好是黑色的鞋子。

  所谓正装,是指适用于严肃的场合的正式服装,正装就是正式场合的装束,而非娱乐和居家环境的装束。如西服、中山装、民族服饰等。

  女士正装有两种,一种就是西装,即上装是西装下装是西裤。把西裤改成西服裙也属于这个类型。一般这种穿着在职业女性中穿着较多。

  另一种就是礼服,一般在聚会或者大型舞会、颁奖仪式(由于娱乐圈的原因,原本颁奖仪式上女性应该穿西装西裤或者西服裙的,渐渐被礼服代替)上穿着。

  一、裙装三忌讳

  1不能穿黑皮裙(在国际上是妓女标准装)。 2不光腿:要穿双包鞋把易磨的前后都包住。 3不能在裙子下加健美裤,不能穿半截的袜子,弄出三截腿,用专业术语形容叫恶意分割。

  二、饰物三不准

  1影响工作:戒指。 2炫耀财力:N个戒指。 3性别魅力:胸针,耳环、脚链(强调那地方,不看你不够意思)。

  三、戴首饰原则

  1数量:以少为佳,漂亮女孩最好不戴;不多于三种,每种不多于三样;新娘例外,可以蛮干。 2同质同色:(首饰搭配要求同样质地、同样颜色)首选白金,再选白银,最后选不锈钢。 3习俗规矩:男戴观音女戴佛。女性不适宜带十字架,否则犹如带白花

观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其他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观音菩萨示现智行悲愿中的悲,这就是观音菩萨的寓意和象征。何为悲?与一切众生乐,叫做慈,拔一切众生苦,叫做悲。所以在菩萨里,观音菩萨慈悲心最大。

观音菩萨的前身究竟是谁,慈航道人还是正法明如来?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

观音菩萨和道教的慈航道人是同一个人吗?往下看。关于观世音菩萨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据一部经典记载,观音为远古删提岚国转轮圣王无诤念的太子,名叫不眴。长大后和父王一起随宝藏如来出家修行,后来,父王被授记为阿弥陀佛,不眴太子即被授记为“观世音”菩萨,国王第二子名尼摩,被授记为“大势至”菩萨。父子三人合称“西方三圣”。按此说,观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儿子。

经中记太子曾在佛前发誓:“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无依无舍,若能念我、称我名字,若其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诸众生等,若不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是,宝藏如来当众为不眴太子授记道:“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作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这是观音菩萨在印度的说法,当然随着传入我国,观音菩萨的身世经历也有所转变。

相传,观音菩萨乃是天上慈航大士下凡, 古时候妙庄国国王和皇后都很善良 ,皇后怀胎18个月慈航大士投胎排名三公主 名叫妙善,她从小吃了很多苦, 由大香山奶妈养大 , 长大以后苦读佛经 ,为妙庄国和大香山人民徐恶扬善 ,大慈大悲 ,在紫竹林休炼成为观世音菩萨。综上所述,观音菩萨的前身是天上的慈航大士,并不是慈航道人,或者正法明如来。请注意,我这是从文学的角度探讨的这个话题吗,并非是在宣扬封建迷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1079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