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图案怎么画好看又简单

风筝的图案怎么画好看又简单,第1张

风筝的画法如下:

材料工具:彩色彩笔、白色卡纸。

1、先画一个菱形,画出风筝的轮廓。

2、然后再画上风筝的十字骨架。

3、再画上风筝线和风筝的丝带。

4、接着画上风筝尾部的点缀,涂上颜色。

中国传统的风筝一般分为以下三大类:

风筝,亦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闽南语称风吹。古代称之为“鹞”,北方谓之“鸢”。风筝是一种比空气重的,能够借助风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晚唐,人们在纸鸢上加哨子,其鸣如筝如琴,故称“风筝”或“风琴”。现代以风筝作为统称,包括没有哨子的纸鸢。

软翅风筝:主体骨架多数做成浮雕式,骨架有单层、双层和多层,升力片(翅)由一根主翅条构成,翅膀的后半部是软性的手谨正,没有主条晌嫌依附。

硬翅风筝:骨架由上下两根竹条做成,两侧边缘高,中间略凹,翅毕悔的端部向后倾,使风能从两翅的端部逸出。

板子风筝:即平面型风筝,升力片是主体,无凸出部分,风筝四边有竹条文撑,是少年儿童喜爱的一种。其他主要类型还包括串子类、立体类、桶行形类、自由类(其特点是运用现代新技术和外国风筝之长)等。

手工简易风筝的制旦丛作方法如配迟歼下:

1、首先准备一张韧性好、薄且轻的纸,长50厘米、宽30厘米。制作传统风筝所用的纸一般就是就用棉纸、宣纸、皮纸等。

2、然后将纸折成菱形,或者画一个菱状,将多余的地部分剪掉,使纸变成菱状。可以看到,这个菱形(钻石形)的底部15厘米,而上部为35厘米。

3、继续准备好两根木条,一根30厘米长,另一根50厘米长,用它们叠成十字架并且用绳子将其绑牢,十字架的顶部高15厘米,而下部高35厘米。

4、接着把已经剪好的纸的四个角各戳两个小洞,这样就可以用尼龙绳把十架字固定在纸上。

5、然后再准备好两根尼龙线,如图所示,将一根绳的两端分别绑在短木条的两端,然后再用一根稍长的尼龙绳的一端绑在这根尼龙绳的中央。

6、最后用一些飘带绑在风筝的两端还有尾部,准备飞行时,要在尼龙绳的尾端接上一捆很轻的线,这样风筝就会越飞越高了!

风筝的款式有很培冲多,图案也有很多,有如鸟形的平面风筝,龙形的桶形风筝、鹰形的硬翅风筝,千变万化,奇巧百出。这样,一个好玩又好看的风筝就做好了。

你是问飞悦钻石风筝上有没有飞悦字样?是没有飞悦字样的。

飞悦风筝是潍坊最大的几家风筝厂之一,成立于1995年,总部位于风筝之都-潍坊。飞悦钻石风筝拥有顶尖风筝设计师和先进生产技术。

  风筝为中国人发明,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

  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当今,我国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编辑本段历史

  十三世纪时,意大利马可·波罗自中国返回欧洲后,始传到世界各地。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古代风筝,曾被用于军事上之侦察工具外,更进行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 汉代——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置竹哨弓弦,于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 北齐——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摔死,名为“生”。 南北朝——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风筝特写(10张) 唐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庭中出放风筝 宋代——把放风筝做为锻炼身体的功能,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 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双纸控制风筝详图尺寸与解说。 日伪时期——因军事的理由禁止放风筝,因为鲜艳的风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并提供飞机轰炸的目标。 二次世界大战美军曾用特技风筝做活动靶,训练打靶。 1980年,风筝开始广受喜爱,除原来双线外,并演变成三线,四线的技术风筝或特技风筝。

  编辑本段起源

  风筝真正的起源,现在已无法证明。有些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 风筝

  所以在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死去的亲友。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是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约纪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 墨子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班(也称鲁班),<墨子鲁问篇>中说,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鸿书>上说:「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最初风筝常被利用为军事工具,用于三角测量信号、天空风向测查和通讯的手段。就如春秋时期,鲁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古代风筝,曾被用於军事上之侦察工具外,更进行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 南北朝-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於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北齐-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摔死,名为「生」 汉朝-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置竹哨弓弦,於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 唐代-将被用於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於宫庭中出放风筝 宋代-把放风筝做为锻练身体的功能,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 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双纸控制风筝详图尺寸与解说 日据时代-因军事的理由禁止放风筝,因为鲜艳的风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并提供飞机轰炸的目标 二次世界大战美军曾用特技风筝做活动靶,训练打靶 1980年,风筝开始广受喜爱,除原来双线外,并演变成三线,四线的技术风筝或特技风筝 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一说张良用风筝系人吹箫)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关于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乱〕,梁武帝被侯景围困,城墙被包围。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侯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时,侯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相传在公元前五世纪时,希腊的阿尔克达斯就发明了风筝,可惜后来失传。直到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才开始在西方传播开来。 又从其它考据证实,约第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纪才传至欧洲。 美国也有放风筝的故事,当时的人们以为雷电与闪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惧,富兰克林则利用风筝,证明了雷电与闪光是空中放电的现象,而发明了避雷针。 风筝的故乡-山东潍坊

  编辑本段构造

  风筝的形状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鸟,昆虫,动物及几何立体等,而图案方面,主要由个人喜好而设计,有宣传标致,动物,蝶,飞鸟等,琳琅种种 风筝的建造材料除了丝绢,纸张外,还有塑胶材料造的,骨杆有竹篾,木材及胶棒来造,近来有人设计一种无骨风筝,它的结构是引入空气於绢造的风坑之内,今风筝形成一个轻轻飘的气枕,然后乘风於上中国,马来亚,菲律宾及日本等,亦有一种大形的风筝,每到风筝节就将它放到忍蓝的天空,该等风筝之尺码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杆则用大竹升来造,由百多人来放 做风筝的工具:浆糊, 纸刀 做风筝的材料:竹篾,纱纸条,马拉纸 1) 这种四方形的风筝,现在用得最多,最普遍 2) 风筝的骨架,单单用两支组成非常简单 3) 做法虽然简单,可是样子的变化非常多,加些工夫可以做出很 多东西 做法: 1 首先将竹篾浸水,令竹篾软身,再用 刀将竹篾破开,约三份之一粗度,然后修半形,因为稍后要将竹篾贴在马拉纸上,如果太粗,竹篾会拉破纸张,同时竹篾太粗,纱纸条就贴不稳将修好的竹篾裁成两条长短适当的长度,约为(16吋及23吋)下一步,就将马拉纸裁成一个四方,长约24吋,马拉纸是一种非常粗糙的纸张,最适合作风筝之用 2 到此时就可以将竹篾贴在纸上,但要记者,将长长的竹篾,用纱纸扎在短的三份之一,然后慢慢屈曲,直至长竹篾两端触到纸的对角之上将它贴好 3 最后一步就将风筝的尾巴贴在风筝的下方,较好线与风筝的角度后,就可起放 4 风筝的尾巴是平衡风筝的主要工具,当风筝乘风而上之时,如果一方较重,风筝就会偏向这方,而尾巴最好比较长,因为越长就会有一个重量今风筝头部升起,使全身受风,平衡了斜的一方 5 风筝的丝线可以用牛皮线,棉线,玻璃线等线辘可分圆线辘及排辘将线扎在风筝上,要成一斜角

  编辑本段风筝文化

  中国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 风筝

  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休闲娱乐的玩具。 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 中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 求福: 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福燕”为代表,在整个硬膀上,可以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风筝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献寿”、“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寿”等,周代《洪范》篇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寿。其他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专搔手够不到的地方,因能尽如人意而得名)。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长寿: 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很多:有万古长青的松柏,有据说能享几千年寿命的仙鹤及色彩缤纷的绶带鸟,有据说食之可以长命百岁的“仙草”灵芝和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达长寿的“寿”字有一万多种字形,变化极为丰富。源于佛教的“万”字纹样,寓“多至上万”之意。在沙燕风筝中,腰部的图案就多为回转“万”字纹样。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 喜庆: 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囍”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喜鹊是喜 风筝

  事的“征兆”,风筝中有“喜”字风筝,“喜喜”风筝碰等,与此有关的风筝和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余”,“福禄寿喜”,“双喜福祥”。喜庆图案颇具情趣的还有百蝶、百鸟、百花、百吉、百寿、百福、百喜等图案,如“百鸟朝凤”。寓间美满婚姻、夫妇和谐有鸳鸯图案风筝等。 吉祥: 龙、凤、麒麟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后来以龟背纹代替。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关于龙的话题,中国是个尚龙的国家,在我们国家里龙是有着特别的意味,龙有着鹿的角,牛的头,蟒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视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兽及其它物象构成的传统吉祥图案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中国传统风筝——龙头蜈蚣长串风筝,尤其是大型龙类风筝,以其放飞场面壮观,气势磅礴而受人喜爱。 其他国家 各国风筝的特点及风俗 虽然对于风筝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风筝的起源在中国,大约在8世纪时传播到世界各国。 一般而言,由于亚洲地区盛产竹材,适合各种自由曲线的结构设计,并且与神话传说相结合,所以风筝造型千变万化且富个人色彩;而西方国家因为缺少竹材而以玻纤或碳纤为材料,在风筝造型及色彩上力求鲜明、简洁,多以单纯的色块来表现。 不过由于材料、气候和民俗习惯的差异,而演化出各式各样、形态多变的风筝,例如北方的沙燕传到东南亚后,就转化成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印度、泰国等各型月筝;而硬拍和米字结构传到韩国发展成风穴风筝,传到日本,则以浮世绘风格传扬于世。至于传到欧美地区的风筝以风箱、伞翼及十字结构为主,因此以各种立体造型及三角翼等几何图案为设计主流。 马来西亚:传说很美丽 马来西亚人喜欢放风筝,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据说是为了向稻神致意。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穷庄稼汉在田里遇到一个迷路的女孩,他把女孩领回家,悉心抚养,女孩越长越漂亮,他和乡亲们的收成也越来越好。谁知他老婆起了妒忌之心,把女孩赶出了家门,从此,村子里庄稼的收成就越来越坏了。原来,那漂亮的姑娘就是稻神。有人告诉他,必须做一个漂亮的东西,放到空中稻神之处,向她表示忏悔。这庄稼汉便做了风筝。随着风筝的升空,人们的日子又富裕了起来。 马来西亚风筝的长度一般在一米到二米之间,宽与长相仿。风筝的制作相当讲究。首先挑选面向东方生长的竹子,据说这能保证太阳神始终附在风筝上伴随你度过一生。 马来西亚风筝的形状有鱼、鹰、猫、鹦鹉等,然而人们最喜欢的却是月亮风筝。月亮风筝因形似月牙而得名,这种风筝有的像鸟、有的像鱼,但都不失月牙形的特点。在正式的官方场合,马来姑娘常常手执精心制作、图形优美的月亮风筝迎接贵客。 马来西亚政府经常组织风筝比赛。马来西亚航空公司还把风筝作为公司的标志。 日本:浮世绘风格独特 风筝传入日本的时间,一般以为是在中国唐代时,通过遣唐使从中国带往日本的。 风筝传入日本后,原是作为同事方面传递讯息之用,直到江户时代才在民间流传开来。早期的风筝多为长方形和金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到了明治时代,浮世绘的画风已形成日本风筝的独特风格,让风筝的艺术与欣赏价值更为提高。 韩国:风穴风筝独树一帜 韩国自行发展出代表性的风筝——风穴风筝,这是由米字结构的风筝转化而来。 一般的米字风筝是以十字交叉与对角线交叉的骨架结合在一起,加强结构与增加受风。而韩国的风穴风筝更进一步地在平面上挖一个风穴,巧妙地运用受风与排风的位置,让背风转为浮力,使风筝的动作更为灵活,属于打斗风筝的一种。 泰国:风筝也有男女之别 泰国的风筝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之为鸟筝,女筝称之为鱼筝。鸟筝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鱼筝形如钻石,也称“白宝”,放飞时要由7个女子操控。每年2月~4月是传统放风筝季节,常举办多风筝赛会。 荷兰:曾造出世界最大 现在的荷兰风筝多没有骨架,材料多为尼龙布和塑胶纸。荷兰曾在1984年展示一只世界上最大的风筝,无骨架,以尼龙布制成,放飞前要先充气,并由8吨的汽车牵引才能顺利升空。 英国:风筝监视潜水艇 在英国,风筝原先是作为航空学的装置之一。20世纪20年代,以风筝进行广告宣传已是常见的宣传手法,而二次大战中,英国曾用风筝载人来监视德国潜水艇的活动。20世纪40年代,英国海军还曾把风筝作为防卫空中攻击的装置配置在驱逐舰上。 美国:特技风筝来自靶机 放风筝,在美国被视为一种老少咸宜的体育活动,所流行的风筝多为尼龙布制,不怕风吹雨淋。 1956年发明软体风筝后,不仅放飞时只靠尼龙布或塑胶材料来支撑,更可将风筝折叠起来,携带相当方便。现在相当流行的特技风筝,据说就是根据导弹射击试验的靶机设计出来的。

  编辑本段技艺概况

  风筝艺术概况 中国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艺,这点早已为世人所公认。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记述中国风筝 风筝

  的详细资料却不多,而专述中国风筝具体技艺的资料就更少。中国传说曹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是一个记述中国风筝技艺的专著,但至今不只还见不到此书的全文,就连此说是否属实,曹氏是否确有废艺斋集稿这套著作,也还缺少足够的旁证材料,学术界还在争论之中,没有结论。从主观愿望上讲,我们很希望曹氏或其他先人能为后代留下一本有关中国风筝技艺的宝贵资料,供今人继承和发展。但希望不能代替事实,我们只能等待着这方面新的发现。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流传的谱式了。如传说宋徽宗的“宣和风筝谱”是较早的一本,但至今乃未见到。其他就是各风筝世家或风筝玩家个人收集的谱式了,今天还能找到一些。中国虽然这些谱式各有局限,但必竟是可贵的资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30年代金铁庵著的“风筝谱”一书较有价值,不足之处是没有图,这也许是由于当时印刷出版条件和资金的限制有图而未印出来。中国除“谱”外还有一种可贵的实物资料——“条”,即制作某种风筝骨架所用的标准竹条,这一般都是在大批生产风筝的世家中代代相传的,如北京“风筝哈”家就有一捆流传几代的“条”。这就补充了“谱”上只有画面,没有骨架或只有骨架而没有具体竹条尺寸和粗细变化的不足,使风筝技艺的流传更加完整。在文字、图画和实物之外,中国民间工艺的技艺传授主要靠“口传心授”,这就是在民间艺人中使用的“诀”。这是为了好教好记和保密所用的“歌诀”或“切口”。由于艺人的文化水平所限,这些歌诀或切口往往有音无字、或有字无形,在流传中丢失、修改、讹误很多。中国对风筝技艺的讨论主要是以上述流传下来的有限的文化遗产做为历史背景的参考,以现存的传统中国风筝为根据,用科学的工艺技术和飞行力学原理进行分析,希望它能为今后中国风筝技艺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一点参考。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学者,前辈同好,有识之士和青少年朋友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批评指正。 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如“扎”包括:选、劈、弯、削、接。“糊”包括:选、裁、糊、边、校。“绘”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风、线、放、调、收。而这“四艺”的综合活用就要达到风筝的设计与创新的水平。 我们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筝载人 2009年10月,在广东汕头澄海区的空地上,“汕头风筝王”陈旺松放飞了一个一百多米长的“龙头蜈蚣”风筝,这个风筝把一个小学生带上了天空,实现了风筝载人。这已经不是陈旺松第一次挑战风筝记录了,在二十年放飞风筝的过程中,这个农家孩子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位置。 相关著名艺人 陈善庭,张衍禄,牟秀兰,郭遒馨,胡敬珠,杨同科,杨万善,韩连溪,康万香,孙永春,张效东

  编辑本段简要做法

  做风筝的工具: 浆糊、 纸刀 做风筝的材料: 竹篾、纱纸条、马拉纸 方形风筝的特点: (1)这种四方形的风筝,现在用得最多,最普遍。 (2)风筝的骨架,单单用两支组成非常简单。 (3)做法虽然简单,可是样子的变化非常多,加些工夫可以做出很 多东西。 做法: 1 首先将竹篾浸水,令竹篾软身,再用 刀将竹篾破开,约三分之一粗度,然后修半形,因为稍后要将竹篾贴在马拉纸上,如果太粗,竹篾会拉破纸张,同时竹篾太粗,纱纸条就贴不稳。将修好的竹篾裁成两条长短适当的长度,约为16吋及23吋。下一步,就将马拉纸裁成一个四方,长约24吋,马拉纸是一种非常粗糙的纸张,最适合作风筝之用。 2 到此时就可以将竹篾贴在纸上,但要记着将长长的竹篾,用纱纸扎在短边的三份之一处,然后慢慢屈曲,直至长竹篾两端触到纸的对角之上将它贴好。 3 最后一步就将风筝的尾巴贴在风筝的下方,较好线与风筝的角度后,就可起飞。 4 风筝的尾巴是平衡风筝的主要工具,当风筝乘风而上之时,如果一方较重,风筝就会偏向这方,而尾巴最好比较长,因为越长就会有一个重量今风筝头部升起,使全身受风,平衡了斜的一方。 5 风筝的丝线可以用牛皮线、棉线、玻璃线等线辘可分圆线辘及排辘将线扎在风筝上,要成一斜角。

  编辑本段风筝文化

  开封、北京、天津、潍坊、南通、阳江并称中国六大传统风筝产地。 阳江风筝 广东阳江于一九九三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风筝之乡”,此后,阳江市把每年重阳节定为风筝节。 开封风筝 开封风筝历史久远,种类繁多,扎工精细。开封风筝大体可分为6类: 硬翅类风筝:如大脚燕、蝉、 风筝

  等;软翅类风筝:如鹰、蝴蝶等; 串类风筝:如串雁、巨龙等; 桶形类风筝(或称立体风筝):如龙亭、火箭; 板子类风筝:如七星、八卦等。其中以龙亭风筝和巨龙风筝最有名气。“巨龙飞腾”大型风筝长200余米,头部重20千克,腾空后,气势恢宏,动人心魄。 此外还有无骨架类风筝。近年开封又开发出精美的微型风筝,娇小精美,可放于掌上,令人爱不释手,可收藏,还可放飞。开封风筝已成为中外风筝爱好者收藏欣赏的佳品。 开封风筝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在开封民间延续着一个风俗,清明节这天把风筝放得高而远,然后有意将风筝线割断,让风筝随风飘去,意思是把一年来积下的“郁闷之气”彻底放了出去,可在一年中不生病。而且风筝寄托着希望,如在燕子风筝上画了鱼,隐含着年年有余的意思,如在风筝上画了蝙蝠、桃子、松树、仙鹤,意思是有福、有寿,松鹤延年。 开封人把放风筝视为一种投身于大自然的娱乐健身活动,四月春风放风筝,是开封市民家家户户喜爱的活动。这项活动也是十分有益的,而且老少皆宜,通过在田野郊外放风筝吸收了新鲜空气,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增强了体质,使得我们身体更健康,心情更愉悦。 潍坊风筝文化 潍坊市被各国推崇为“世界风筝之都” 。 潍坊风筝经过历史演变和横向传播,逐渐形成了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起飞灵活的传统风格与艺术特色,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等交相辉映,鼎足而立。 潍坊风筝艺术品种繁多,由于风筝艺人和各行各业的风筝制做者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的知识结构,形成了不同体系和流派

1、风筝的制作材料除了丝绢、纸张外,还有塑胶材料造的,骨杆是由竹篾、木材及胶棒制作而成的。做风筝的工具有浆糊、纸刀等。需要注意风筝所用的纸要求纤维长,有韧性,薄而轻,透气量小,着色性好。

2、首先将竹篾浸水,令竹篾软身,再用刀将竹篾破开,约三份之一粗度,然后修半形。因为稍后要将竹篾贴在马拉纸上,如果太粗,竹篾会拉破纸张,同时竹篾太粗,纱纸条就贴不稳。将修好的竹篾裁成两条长短适当的长度,约为(16吋及23吋)。之后将马拉纸裁成一个四方,长约24吋。

3、将竹篾贴在纸上,但要记着,将长长的竹篾,用纱纸扎在短的三分之一,然后慢慢屈曲,直至长竹篾两端触到纸的对角之上将它贴好。

4、将风筝的尾巴贴在风筝的下方,校准好线与风筝的角度后,就可起放。

5、风筝的尾巴是平衡风筝的主要工具,当风筝乘风而上的时候,如果一方较重,风筝就会偏向这方,而尾巴需要做的比较长,因为越长就会有一个重量令风筝头部升起,使风筝全身受风,平衡了斜的一方。

6、风筝的丝线可以用牛皮线、棉线、玻璃线等,线辘可分圆线辘及排辘。注意将线扎在风筝上时,要成一斜角。

怎么制作风筝,风筝的制作方法大全╭肉丁网

怎么制作风筝,风筝的制作方法大全

DIY风筝工具:

细棍子;粘合剂

方法:

1、准备好做风筝的物品,把细棍子搭建成一个风筝的轮廓。注意接口处用线绑牢。细棍也可以包裹一层纸,方便一会儿贴封面

2、为风筝贴封面

3、为风筝做三条尾巴,先贴还是不贴,看飞的时候的实际情况

4、除了三角形,还可以做成菱形的,方法差不多,只是形状稍有变化

5、为风筝绑线和试飞,线最好用牢固一点的,飞高了好收回来。绑线的位置可能会影响风筝起飞,所以要注意调整

我国各地风筝的风格流派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种类极为丰富,制作上注重工艺技巧和审美趣味,又能与传统的绘画密切结合。画工纯熟、制作精湛的风筝 也是一件艺术品,它在造型上主要有人物、动物、植物、器物以及几何形体等等,多表现喜庆吉祥的题材,寓意吉祥的风筝很为大众所喜爱。

风筝在构造上有硬翅 式、软翅式、折装式、长串式、拍子式、简易式六种。硬翅风筝的式样为两翼用两根竹子构架并与下半部相连,最为常见。软翅风筝的翅膀只有上面一根竹子架构, 下沿由面料构成,可随风摇曳,动物造型的风筝多为软翅式。长串风筝俗称“蜈蚣”,由许多圆片连缀而成,如山东潍坊举办的国际风筝节,最大的蜈蚣风筝长达 400多米,凌空飞舞时气势颇为壮观,是风筝中的著名品种。拍子风筝造型简略,多为几何形体、器物、文字等造型,其外形类似一块平板,故名。简易风筝往往 由玩风筝者自行设计的,品种繁多,五花八门,制作简便,流行广泛。

怎样制作风筝 蝴蝶风筝的制作方法, 纸风筝的制作方法

材料:尼龙线,竹子,报纸或皮纸,浆糊工具:小刀制作步骤:1:用小刀把竹子削成扁形,共四条{以 两条80CM,一条90CM,一条30CM为例}:2:用尼龙线把四根竹子扎成三角形,成雨伞模型;3:把风筝模型放在报纸上,然后用小刀划出三角形,注意划出来的模型要比风筝框架多出5个毫米左右,方便后工序;4:把多出来的纸折回来抱住竹子,用浆糊粘住;5:用线绳在中间十字形竹子上系上打结,系成上短下长的提线,成一个直径两厘米的线环,再系上放线6:把报纸折成5CM大的纸条,用小刀划开;7:把纸条用浆糊粘住后在粘在风筝尾巴上就OK啦

风筝的制作方法。快, 传统的风筝制作方法

太简单了,做成一个田字,把绳子绑在田中央,你就甜滋滋地去放风筝吧。

复杂的:做法:

1 首先将竹篾浸水,令竹篾软身,再用 刀将竹篾破开,约三份之一粗度,然后修半形,因为稍后要将竹篾贴在马拉纸上,如果太粗,竹篾会拉破纸张,同时竹篾太粗,纱纸条就贴不稳。将修好的竹篾裁成两条长短适当的长度,约为16吋及23吋。下一步,就将马拉纸裁成一个四方,长约24吋,马拉纸是一种非常粗糙的纸张,最适合作风筝之用。

2 到此时就可以将竹篾贴在纸上,但要记着将长长的竹篾,用纱纸扎在短的三份之一,然后慢慢屈曲,直至长竹篾两端触到纸的对角之上将它贴好。

3 最后一步就将风筝的尾巴贴在风筝的下方,较好线与风筝的角度后,就可起放。

4 风筝的尾巴是平衡风筝的主要工具,当风筝乘风而上之时,如果一方较重,风筝就会偏向这方,而尾巴最好比较长,因为越长就会有一个重量今风筝头部升起,使全身受风,平衡了斜的一方。

5 风筝的丝线可以用牛皮线、棉线、玻璃线等线辘可分圆线辘及排辘将线扎在风筝上,要成一斜角。

风筝碰的制作方法?

准备好做风筝的物品,把细棍子搭建成一个风筝的轮廓。注意接口处用线绑牢。细棍上也可以包裹一层纸,方便贴封面。

为风筝做三条尾巴,先贴还是不贴,看飞的时候的实际情况。

除了三角形,还可以做成菱形的,方法差不多,只是形状稍有变化。

为风筝绑线和试飞,线最好用牢固一点的,飞高了好收回来。绑线的位置可能会影响风筝起飞,所以要注意调整。

风筝线轮的制作方法

一种风筝卷线轮,包括绕线轮和手控轴,其特征在于绕线轮由两个相同的圆形轮盘、载线轮和两个滚珠轴承构成,载线轮为圆管状或由至少四根相同的圆柱形绕线柱固定于两轮盘内侧的对应位置上构成,数根圆柱形绕线柱与圆形轮盘的圆心等距离并均匀分布,两轮盘的中心位置分别固定有相同的滚珠轴承,滚珠轴承有数个滚珠置于内外圆环之间并具有轴孔,手控轴呈“L”形且由彼此垂直的轴和把手构成,圆柱形轴插在两轴孔中,轴的直径与两轴孔相适应,轴的长度与卷线轮的长度相适应,远离把手的另一轮盘的外端面的边缘装有垂直于该面的圆柱形摇把。

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卷线轮,其特征在于摇把上套有圆形活动套管。

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卷线轮,其特征在于把手呈“T”形。

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卷线轮,其特征在于,载线轮由圆柱形绕线柱构成时,计具有六根。

如何自制一个风筝 风筝玩具的制作方法

简易风筝的制做方法:

1、准备报纸、竹丝、小刀、胶布、细线

2、削竹,根据风筝的需要削成风筝的骨架。

3、在细线或纸涂上浆糊将竹篾扎制成风筝骨架

4、根据骨架和风筝的轮廓把骨架裱糊在报纸上,并裁出风筝的样子

5、上色

6、提线,试飞!

风筝的制作方法分三步

一张正方形报纸,两跟竹蔑,就是竹皮,软的。

十字交叉,其中一根做弧状,用针线胶带固定。

之后穿线就可以啦。线的两头系住十字的上下。

中间偏上的就是你的风筝线

怎么制作风筝

一、选材 中国风筝的骨架制作以各种竹材为主,辅以苇子,高粱杆等。现代开始用木材、玻璃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或轻金属。

竹材的特点是:质轻,纤维直而密(皮部),因此有一定的强度,韧性和弹性,可以劈成各种规格的条,加工方便。可以热弯曲,定型后不易变形。缺点是刚性不如木材。竹属禾本科竹亚科植物,我国竹种很多,有22属200余种,主要产地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1竹种的选择:

(1)毛竹(楠竹) 主要产地:秦岭、汉水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南广大地区。 主要特征:是我国分布最广,产量大,经济价值最高的竹种。粗大端直,杆高达20多米,径达16厘米或更粗,竹壁厚在05~15厘米之间,节间长40厘米,材质坚硬,强而韧,劈蔑性能良好,是制作各类风筝的良好材料。也是我国制作风筝的重要材料。

(2)桂竹(五月季竹、寿黄竹、小麦竹) 主要产地:长江流域各省、河北、河南、四川等地。 主要特性:杆高达15米,径可达14~16厘米,中部节最长达40厘米,竹"杆粗大,竹材坚硬,蔑性也好,是制作风筝主要受力部分的良好材料。

(3)水竹(烟竹) 主要产地:长江流域以南广为分布。 主要特性:竹杆高5~10米,径4~6厘米,节问长"20~40厘米,竹型中等偏薄,竹杆端直,质地坚韧,力学性能好,劈蔑性好,是制作小风筝或大风筝细部骨架的良好材料。

(4)慈竹(甜慈竹) 主要产地:长江流域以南一带地区。 主要特性:竹杆高5~10米,径4~8厘米,节长可达60厘米,竹壁薄,竹质柔软,力学强度较差,但材质较轻,利用这种竹材所劈成的条(不刮肉),可制作中型风筝上的直杆。不但具有一定的刚性,重量还比其他竹材轻。

此外,还有檬竹、甜竹、石竹、黄若竹、箭竹等,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在选材时,除品种之外,还有对某一确定了的品种如何选择使用时间和部位的问题。

2竹材的选择:

(1)纵向地看一根成年的竹杆,可大体上分成根部、中部和梢部。根部节密须多形不整,不可使用。梢部明显地变细,枝多也不可用。只可选用中段节长,粗 细变化很小的那一段。

(2)横断开一竹,观其端面,最外部是竹皮,皮内纤维组织密集的部分是竹青,竹青内部组织疏松的部分是竹黄,制作风筝一般只使用竹青和竹皮部分,竹黄要削去。但削去多少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3)刚刚采下的新竹水分多,易弯曲变形,要放置阴凉处自然干燥一段时间后才能用。放置了数年,水分很少的竹子脆而坚硬,不易弯曲,一般情况下也很少使用。当然,没有长成年的幼竹和多年在地里都自然裂开的老竹也不能用。

二、劈竹 由于竹的纹理平直,因此可用"劈"的办法加工。

1什么叫"劈"?它与"切"的不同: "劈"是指沿竹的自然纹理把它撕开,而不是用刃切开

2劈竹三步

(1)切口

(2)劈人;

(3)拨开。

3劈竹工具:

虽然一般的刀子也可劈小筐,但要劈大竹一定要有专用工具。除传统的厚背劈竹刀之外,我们可以自制劈刀。找一段厚5毫米以上,宽约50~60毫米的钢板,氏度约200毫米,最好在一端有个直径约15毫米的孔,如旧的汽车弹簧钢板即可。在砂轮上把板的一、边磨成两边倾斜45"~60"的斜角,形成刃口,再找一根能 孔洞的钢棍。长度约300毫米,这个劈竹工具就做好了。它可以轻易地劈开任何直径小于16O毫米的大竹使用方法

4竹材的准备:

一般要把采下的圆竹进行初加工,制备出竹板待用。其步骤如下:

(1)去掉竹根和竹梢。

(2)截成约1--15米的圆竹段。

(3)把圆竹段劈成8块宽度大约相同的竹板。

(4)把竹板每10块一捆,整齐地捆好风干待用。

三、削竹 削是劈后的精加工,是用刀刃在削刮竹材,使它加工成我Tri制作各种风筝零件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宽度、厚度和斜度的竹条。传统多用"抽削"的方法,即操作者坐着,在腿上铺块厚布,左手拿竹材,竹皮向下,右手横向持刀,刀刃压在竹肉上,稍向下倾,用左手用力把竹板向后抽出,竹肉即被削掉一层 。

适当调整刀刃与竹板的角度和压力,便可改变削掉竹肉的厚度。 现在加工风筝不愿弄坏衣服,更喜欢在工作台上工作,因此使用木工刨子刨削竹板,成了大家常用的方法。这种削竹法容易掌握,加工精度也比较高,建议大家采用。除上述削法外,还有用木挫挫削如挫竹节),用刀刃刮削(最后的精修用)。

四、弯竹 竹材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它的结构变软,很容易弯曲,在弯曲状态下冷却便可定型。利用竹材的这个特性,便可制作出各种弯曲复杂的零件来。中国风筝的玲珑精巧也和使用这种可以任意弯曲的竹材有关。

1热源: 可使用各种热源加工竹材,传统中国风筝制作中使用蜡烛和煤油灯。后者可调节火焰的大小·又有玻璃罩集热,所以更好使用。弯大竹要用酒精或汽油喷灯加热。现在弯较小的竹条使用焊接用的电烙铁,效果很好。因为它没有明火只辐射热,同时竹条可以靠在它上面弯曲,比在火焰上悬空弯曲要容易得多

2弯曲方法。

(1)预热:在热源上把竹条均匀地加热到一定的温度。预热不能过急,要设法使竹条的内部也被加热,而外部不能烧焦,这就要不停地转动竹条,并来回移动,使其各部逐步加温。这过程视竹条的粗细而定,一般细条时间短,粗条就长一些。

(2)弯曲:预热到一定温度后,竹条变软,便可弯曲。但弯曲要适度,过急则会弯断,使零件报废,过慢竹条冷却则弯不到家。因此要掌握好时机,稳准地弯曲,最好一次成功。在电烙铁上弯曲时可一段段地进行,最后弯成一个较大的弧形,小弧形则一弯而成。竹皮向外弯曲容易,竹皮向内弯曲困难。

(3)定型:弯曲后可把竹条放入冷水,使其冷却定型。定型后可能有少许回弹,因此在弯曲时,可比图纸需要的弯度更大一点,回弹后正好合适。

五、连接 把各个竹条零件连接在一起,组成风筝的整体骨架。连接的方法(很多,其中在传统中国风筝制作中使用最多的是绑扎,所以在"四艺"中把"扎"放在第一位。其实除"扎"之外,还有扣楔、活头、插接等。

1绑扎: 绑扎的材料有线、麻皮、纸和纺织品的条。传统的中国风筝精细的用线。成批生产的用麻皮和纸边或绢条(糊风筝裁下来的边条)绑扎。现代的大中型中国风筝在接口涂胶后,用带胶的无纺布条绑扎,强度很大。风筝骨架上竹条的接头很多,各种各样都有,归纳起来不外乎垂直、平行和倾斜三种连接方式。

(1)垂直连接:可分为:交叉接、卡接和搭接三种。交叉接简单,但强度不大,而且骨架不平。交叉接一般用十字绑线法。卡接时要有一根条劈开,卡在另一恨条上,强度不如搭接,但比交叉连接骨架平些。搭接时要有一根条弯曲90度,但强度大,骨架平,可用平行绑线法。

(2)平行连接:分斜口接和搭口接两种。两根相接竹条互切斜口,对在一起再绑扎叫斜口接。这样既平整又美观,但斜口的长度要在竹条厚度的6倍以上,才有足够的强度。搭口接既简单,强度又大,但两条有一个面不在同一直线上。

(3)倾斜连接:倾斜连接与垂直连接类似。只是角度不同,因此乃可用交叉、搭接和卡接三法

2扣楔: 这是天津风筝所常用的一种传统连接方法。这是一种在纵向骨架上的打孔,而横向骨架穿孔联接的方法。这和连接用在制作旋转体的风筝部件很有效,如鸟、虫的肚子、花篮、灯笼等

3活头: 为了折叠的部分,要作成活动的接头,叫做"活头"。在中国风筝里最常用的是套锁活头。它的构造是两条搭接,中间以一横轴相连,两端各有一金属环套。环套松开,两条可折;环套套紧两条的接头两端,则两根竹条便成一根张开的竹条一样

4插接: 风筝上有一些可拆装的零件,需要插接。最常用的传统方法是套管插接,小型风筝用苇管,中型风筝用竹管,大型风筝要用专门制作的套管连接。制作插管时要考虑到插紧后的摩擦力和抗弯曲力,所以插管必须有一定的长度,不能太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9983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