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有哪些风俗啊?

家乡有哪些风俗啊?,第1张

家乡风俗有如下:

1、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逛花市活动。

2、置鲜花。家家必置,包括摆年桔、摆水仙、插鲜花。

3、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4、送压岁钱是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年,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但不能去远的地方。

5、谢灶: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

6、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

我们广西贵港市下乡镇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属“鬼节”鬼放舍,有一句俗话:狗肉,鱼生不请自来。据说鬼不管那家那户见有鸭肉,或鱼生米粉酸就去那家吃(不请来)。一年之中农历三月三,七月十四鬼节,这两天广西长途客车很难找到一部车回家或出行,怕出意,只能坐火车,飞机和现在的高铁,才能回家过节。或提前迟一天才能有客车回家。狗肉在广西玉林最出名,每年都举办一次“狗肉节”味道相当好,吸引全国各地的食客来品尝。同时引起全国各地的爱狗人士极力反对。

        距离福州市区30多公里的郊县长乐市,是一个相当富裕的县级市,这里华侨多、偷渡出国多、外出务工多、本地企业多,但这里还有着前所未见的大规模民俗活动—-游神。所游的主神是福州本土保护神—-五福大帝中的一尊。村民们兴高采烈地抬着他们的神走乡串户,进行一系列民俗学上叫“沿门逐疫”的象征仪式,也有更多的人籍此仪式许个愿求神灵帮忙实现梦想,仪式会从早上持续到半夜。

        迎神是长乐乡村正月里举行的一种民俗活动,具有浓烈的道教色彩。农历正月的初四之后,便是游神的时间,成为乡村“做年”(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用敞篷大轿抬着当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如华光大帝、白马王、临水奶和各村单独供奉的主神、诸主神的部属,如孩儿弟、七爷、八爷等竹制的“骨”神像,分别由人顶着,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十分热烈。

        游神开始之前,有血缘关系的各家通常会将供桌摆在一起,人丁兴旺的家族自然供桌也多,神灵停留的时间也越长。在外国,神的护卫叫天使,在这,神的护卫是衙役模样的小孩这就是主角中的主角,金脸三眼的五福大帝之首。传说五福大帝生前是五个福州籍的落第书生,回乡途中见到瘟神正在给水井下毒,五人不及通知村民,便舍身投井中毒而死,以此警告乡民,乡民发现后感其恩德,便供为五帝(也有叫五瘟神的,大概不好听,福州城内都只有五福大帝庙)。抬神的只有男人,供神的多半是女人,大概是因为男主外女主内的缘故罢。列队的神灵,以万世不变的神情巡视着它的“疆土”……

住 宅

  旧时,长乐民众住宅,多为单层土木结构。一些院落住宅,小的四扇三直(开间),大的六扇五直或八扇七直,四周风火墙;一般中为厅,两侧为房,两边相向为耳坠房;有的前后有厅堂、天井。通常之家则以三间排、六间排加以土墙夹固。零落之家,多以单门独户绕以柴扉作为栖身之所。富裕人家、官员宅第则建大落厝,有六扇五、四扇三、“三落排”等,内除建有游廊、撇榭、厅堂、天井、花厅外,还有“三进”、“七进”的重门深院,如县城关的“司马第”、鹤上岐阳村的“九头马”等群体建筑。有的在厝门前还立有牌坊、石狮等。

  长乐旧城区的住宅结构,除中山路(今解放路)的为砖木结构,河下街的为杉木结构,较整齐划一外,其余多属明、清时期的“四扇三”或“六扇五”的单层土木结构加风火墙的格式,土地耗用率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建民房大多双层,有的四五层,为石木、砖木、砖混凝土等结构。地面铺混凝土,楼顶用钢筋混凝土的已很普遍。80年代后,城镇与农村新建房屋增多。现代住宅设计重视四面有窗户、前面有阳台的格式。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体宿舍、商品房大多为套房。底层为杂物间,套房里均设有寝室、客厅、厨房、卫生间等。现代房屋鳞次栉比,较高的达十多层,既美观又节约用地。

“扑蛾”流传于富平县觅子乡一带。“蛾”为当地方言,意指白色蝴蝶,因而“扑蛾”即“扑蝴蝶”。

扑蛾具有抒情优美的特色。表演时,放蛾者扮穿大襟道袍的老汉,头扎白巾(结系在前),束黄布腰带、白色长裤、黑布鞋,双手指逢中各夹着十数根竹篾(两手共约七十根),每根竹篾顶端各扎一个用白麻纸制作的小飞蛾,大小约05厘米,双手不停的抖动。扑蛾姑娘为女青年,头梳双髻,身穿中式大襟彩服,系黑色短围腰,披彩红色斗篷。另有一小顽童,头扎踺子发、穿白色中式对襟彩服、扎红绸腰带,外套黑马夹,脸画白豆腐块。在打击乐声中,放蛾者随着节奏变化不停地用手腕轻轻的抖动竹篾,使白蛾上下颤动飞舞。时而双手左右平伸,时而交叉于胸前,一会儿向下,一会儿向上,一会儿集中,一会儿分开,犹如一群白蛾在花丛中上下飞舞。扑蛾姑娘与顽童手持彩扇追撵扑捉白蛾,表现出一派春意盎然、阳光明媚的景象。

三位演员的表演要求配合默契,动作和谐,情绪欢乐。放蛾者突出手中竹篾的连续抖动,以达到引逗作用。扑蛾姑娘与顽童在不停追扑过程中要具有天真活泼,嬉戏逗闹的诙谐情趣。顽童要有种憨厚纯朴的性格,姑娘要突出聪慧美丽的形象。晚间表演时,由于观众看不清竹篾,只见无数白色小蛾在空中上下翻飞,让人们感到更为真实和优美。

扑蛾用打击乐伴奏,乐器配置有大鼓(领奏),大锣、大铙、京镲、有时有手锣等配合。节奏欢快、情绪活泼。并根据舞蹈情绪有轻、重、缓、急变化,以烘托整个舞蹈表演的意境和气氛。

扑蛾流传已久,是当地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社火节目,相传最早源于唐代盛行的“二月蝴蝶会”。传说当年唐明皇每逢农历二月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群蝶蹁跹起舞之时,便偕嫔妃宫娥来到富平行宫郊野赏花扑蝶,观赏大好春光。以后便形成了蝴蝶会习俗。另一传说,古时关中有游春踏青的习惯。每逢春暖花开,草绿花艳之时,少男少女踏青遨游,追逐嬉耍,春心萌动,互倾爱慕之情。扑蛾就再现了这种古朴的乡俗活动。建国后,扑蛾曾多次参加省、地、县民间艺术会演,受到了奖励。至今,仍是当地每年春节闹社火时颇受群众喜爱和欢迎的民间舞蹈之一。

2011年初,觅子乡因撤乡并镇并入庄里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627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