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锻炼哪里肌肉

走路锻炼哪里肌肉,第1张

走路锻炼哪里肌肉

走路锻炼哪里肌肉,剧烈运动前一定要做充足的热身运动,这项运动还是比较高强度的,运动可以舒缓我们的心情,锻炼身体有利于增强我们的身体素质,以下分享走路锻炼哪里肌肉有什么好处。

走路锻炼哪里肌肉1

1、走路锻炼哪里肌肉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走路是世界最佳运动之一,既简单易行,强身效果又好,不论男女老少,什么时候开始这项运动都不晚。美国心脏学会奠基人也提出:从进化论角度看,步行是人类最好的运动。

有研究指出:“如果按正确的姿势行走,走路时,人的股三头肌、股四头肌以及腰、腹部肌肉等总共13块大的肌肉群都在动。所以走路可以锻炼人的股三头肌、股四头肌以及腰、腹部肌肉。

2、走路锻炼的功效

降低血压,预防中风

下半身肌肉发达能够促进毛细血管的再生,使下半身血流量增大,血压下降,减轻脑血管的负担。

预防老年痴呆

走路可以锻炼抵抗重力的下肢肌肉、臀部肌肉和背部肌肉,这样能够刺激大脑,活化脑细胞。

增强肺功能

走路时加深呼吸,能够预防呼吸系统疾病(感冒、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3、走路锻炼的好处

锻炼肌肉时,肌纤维(细胞)在做收缩和舒张运动的同时,会消耗体内大量的水分;而且,运动中出汗也可以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另外,肌肉运动使体温上升,还可以改善因“寒”而“痛”的症状。这和用热水浸泡身体减轻疼痛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因此,肌肉锻炼改善关节、肌肉和神经的疼痛,与体温上升、消耗多余水分都是密切相关的。

走路锻炼的强度

通过走路健身的方式肯定是好的,但走路分为散步和快走,散步无法达到健身效果,只有快走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锻炼的作用。

美国匹兹堡大学一项研究发现,走路快的人比走路慢的人死亡率更低。因为快走不仅对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有着很好的锻炼效果,且相比其他运动,对身体的损害也最小。

为保证锻炼效果,快走应至少每次40分钟~60分钟。不少国家提出每天要走“6000步”或“10000步”的口号,其实就是对锻炼时间的量化处理。按每秒走约两步的频率计算,“6000步”大概就是快走40分钟,而“10000步”则需要一个多小时。刚开始锻炼的人可逐渐增加时长,从快走半小时开始。快走时,一般应使心率维持在每分钟120~140次,且出汗为最佳。身体状况较好的中老年人通过快走可能达不到出汗效果,这时可以辅助慢跑,做到“走跑结合”,进而达到较好的健身目的。

走路锻炼的注意事项

注意您走路的姿势

大部分人比较适合全身直立的姿势。这种姿势最自然,也最舒服。走路的时候步伐尽量小一些,这样可以避免腿部,脚部和臀部的疼痛不适。同时,抬脚不要很高,保持走路的节奏。

在跑步那天走一走

在跑步那天,您需要记下您跑步的时间。走路的时间是跑步时间的两倍。要是您跑了30分钟,那就照走上个一小时。走路是件轻松的事儿,您不必一次做完,早上走一走,晚上走一走也可以的。

交叉练习,走路

在不跑步的日子里,走路是个燃烧脂肪,加速血液循环,帮助身体恢复的重要方法。这是您从单调枯燥的训练中跳出来的好办法,这还能减少您在跑步中受伤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您可以和朋友家人一起享受轻松时刻!

经常换个地方

就像跑步一样,经常选择不同的地方去走路能让您锻炼的效果更好。要是天气不错,那就去山上走走,在运动场、校园或者公园里的上下台阶上快步走一走。要是外边又滑又冷,爬爬楼梯!小细节就能锻炼身体!

走路锻炼哪里肌肉2

正走、倒走、踮脚走混着来

不少老年人喜欢倒着走,这是个不错的锻炼方法。倒走可以锻炼平时很少用到的腰部和背部肌肉,平衡锻炼效果。另外,踮脚走也可以锻炼到腿部肌肉,尤其是让小腿肌肉更紧致。

但无论是倒走还是踮脚走,都属于非正常的走路方式,容易对髋关节和膝盖造成损伤,因此,它们可以作为辅助练习,却不能时间过长,以每次5~10分钟为佳。

傍晚四五点最好

不少老年人习惯早上锻炼,但是傍晚四五点钟会更好。因为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来说,早晨锻炼是一个诱导疾病发作的高危因素,且早晨空气湿度大,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很多地点的空气质量并不好。

如果选择在晚饭后锻炼,则应在饭后半小时,并将锻炼结束时间控制在睡前两小时,比如晚上10点睡觉,8点就要结束锻炼。因为快走会加速血液循环,使身体保持在一定的兴奋状态,如果结束运动和睡觉的间隔时间过短,容易造成失眠。

运动后,应做一些平复情绪的事,如看书、听轻柔音乐等,在情绪稳定后再上床睡觉。

地点

操场地面松软有弹性,公园空气好

公路边是最不适合快走的地点,这不仅因为公路上车流量大,空气质量差,易对呼吸系统造成伤害,更重要的是柏油路面过于坚硬,容易对膝盖和脚踝造成较大的冲击。

因此,松软的土路和塑胶操场是最适合快走的运动场所。此外,公园和自家小区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这些地方空气质量较好,可以保证在运动时,呼吸系统不受过多的伤害。

装备

穿双软底鞋,带瓶白开水

在快走之前,要做好必须的准备工作:

第一,穿一双软底跑鞋,可缓冲走路时脚底的压力,并保护脚踝关节免受伤害;

第二,穿双透气的袜子,一身宽松舒适的运动服装,有利身体放松;

第三,最好带一瓶水,在运动过程中少次多量地补充水分可以防止脱水;

第四,糖尿病患者最好随身带块糖,防止发生低血糖意外。

有氧运动作用:锻炼心肺功能、减脂、增强耐力等。

有氧运动包括:游泳、跑步、跳操、登山、跳绳、打球等,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时间要控制在45-60分钟,慢跑也可以。控制靶心率,就是脉搏在(220-年龄)×(65%-85%)之内,之后也可以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青少年要长高可以练引体向上,双杠双手撑和跳跃动作,还有一些拉伸动作,主要是让骨骼不受挤压,舒展一下。腹部减脂者,要在有氧运动之后做仰卧起坐2-3组,每组25个以上。

一次总运动时间不要超过90分钟。 一周锻炼4-5次,体力好练7次也可以。

不宜空腹运动,不宜在早晨日出之前运动。运动时会消耗身体内的糖原,一般运动时间要选在饭后一个半小时,或者运动前30-60分钟补充少量易消化食物和水分。如果运动前不进食补充对减脂或增肌都会影响效果,还会有副作用。

你做的也是有氧运动不会增长肌肉。

爬山爬楼梯和跑台阶锻炼请谨慎

 爬山爬楼梯和跑台阶锻炼请谨慎,爬楼梯或爬山属于负重运动,腰部以下的关节都要承受自己身体的重量,尤其膝盖受力最多。以下为大家分享爬山爬楼梯和跑台阶锻炼请谨慎。

爬山爬楼梯和跑台阶锻炼请谨慎1

  爬楼或者台阶跑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相对于跑步来说,爬楼梯需要更强的腿部力量来克服体重做功。因为跑步的主要的运动是水平位移,双脚同时腾空的高度并不高。但是爬楼梯时,就算一步只爬一级台阶,也要将体重提高十几厘米。因此,爬楼梯的运动强度比跑步更大。对于肌肉力量,心肺功能的要求也更高。这一点每个人都有体会,快跑一段距离,或者快速爬一段楼梯,肯定是爬楼梯更容易疲劳和气喘吁吁!

  既然爬楼梯可以如此高效地锻炼身体,为什么又说它是最笨的运动呢?

 先从运动学上分析一下爬楼梯是怎么回事。上楼梯时,大腿前侧的股四头肌是主要发力的肌肉,在做强力的向心性收缩,是膝关节从90-100°的屈曲状态到完全伸直。同时,臀大肌和大腿后群的肌肉还要帮助髋关节也从屈曲达到伸展。还有小腿的肌肉,控制骨盆的腰腹肌肉,上肢的配合等等,全身的肌肉都在参与,才能完成爬楼梯的动作。

 上台阶时,膝关节从屈到伸的过程中,髌骨和股骨之间的关节,受到的压力是33倍体重。股骨和胫骨之间的压力更大,上楼时是44倍体重,下楼时是49倍体重,而且整个运动过程中,受力还不均匀,内侧髁的压力一直比外侧髁更大。

 这样大的压力,对于关节表面的软骨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刺激。腿部肌肉力量强劲,关节稳定性好,偶尔以怕楼梯作为锻炼方式,问题可能不大。但是已经有关节软骨退行性老化的中老年人,或者是没有运动习惯,肌肉力量并不好的朋友们,勉强采用爬楼梯爬山的方式来锻炼,就是故意和自己的软骨过不去了。大家已经知道,软骨细胞是不可再生的,就是说,所有的磨损和迫害都是不可逆的。磨坏了,不能再生长出新的。所以,保护,才是对待关节软骨远离骨性关节炎的王道。知不可而为,故意“任性”和自己的软骨“较劲”,以爬台阶的方式磨损它,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所以,如果您是肌肉力量很好,经常运动的年轻人,爬楼梯作为偶尔为之的运动方式,挑战自己,是可行的尝试。已经确诊有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的中老年人,完全可以通过游泳散步慢跑等等运动方式健身,不必专门采用跑楼梯来和自己的关节软骨过不去。

爬山爬楼梯和跑台阶锻炼请谨慎2

  爬山强度要适当

 一定要注意爬山的时候强度不宜过大,前热身,后放松。开始爬山锻炼时,切不可一上来就加大运动量,要循序渐进。通常要先做一些简单的热身运动,然后按照一定的呼吸频率,逐渐加大强度,避免呼吸频率在运动中发生突然变化。锻炼结束时,要放松一下,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肌群能力,使血液从肢体回到心脏。爬山时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钟;身体不太好的朋友如果平时不经常锻炼,爬得太快会造成心动过速,对身体健康没有好处,尤其是对于心脑血管功能不太好的人,还有可能会出现危险。因此,这些人爬山时要多注意自己的脉搏。方法很简单,当感觉心跳有些快时,摸着手腕脉搏数15秒,再将脉搏数乘以4。无论多大年龄的人,只要每分钟脉搏次数在(220-年龄)×60%—(220-年龄)×85%范围之内,爬山运动基本上是有效的、安全的。如果超过最大心率的85%,就应该适当地减慢爬山速度,同时做做深呼吸和放松、整理动作,休息片刻,等到心跳恢复正常再继续。

  爬山并非人人适合

 专家提出,有心肌病或风湿性心脏病的青年人不适宜爬山。年轻的猝死者多有扩张性或肥厚性心肌病,因此这两种疾病患者不适宜爬山。此外,不常锻炼的中年人不宜突然参加大运动量的登山活动。中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担负着工作和家庭两副重担,又夹在老人和孩子之间。中年人在事业生活上忙碌,体质、心理承受力、免疫及内分泌等功能却日益降低,再加上繁忙,无暇顾及身体健康,他们容易患各种疾病,而且不易早期发现和治疗。平时他们又很少锻炼,突然去爬山,自觉比老年人灵活、体力好,登山速度往往较快,活动强度激增,体力负荷突然加大,结果容易诱发心肺疾病。

 春暖花开的季节,最适合骑车踏青,一边享受温暖的阳光,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不少上班族也开始选择骑车出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杨淑霞提醒骑车一族,春季风沙大,再加上汽车尾气和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花粉,出门时最好准备三样东西——眼镜、口罩和手套。

 眼镜:春天气温回升,日光照射也逐渐加强,骑车时戴上太阳镜可有效阻隔阳光中的紫外线、红外线等有害光线,减轻光线对眼睛的刺激,同时还可以保护眼部皮肤,防止飞絮、小昆虫等异物进入眼睛。美国眼盲防治工会建议,一般来说,最好选择棕色、茶色和墨绿色的镜片。一方面因为这些颜色的镜片对强光、紫外线吸收和过滤效果较好;另一方面它们能提供较强的色觉感知性,戴上后仍能清楚地辨别颜色。如果异物进入眼中,千万不要用脏手揉,可通过眨眼的方法,让其随着眼泪流出眼睛。严重的可用眼药水冲洗。

 口罩:春天风沙较大,特别是北方,更易出现不好的天气状况,此时戴口罩就更有必要。它可以防止沙尘、汽车尾气以及病菌进入口中,还能过滤引起过敏反应的花粉、飞絮等物质。如果风沙较大,那么一次性口罩的防护作用就不太好,相比较而言,棉布口罩防尘和防微型颗粒的效果更好一些。

 手套:春天因多风干燥,皮肤中的水分很容易流失,戴上手套可对手部皮肤起到一定保护作用,还能防止沙尘,减少皮肤磨损、吸汗防滑、保护手掌及腕关节,还能在摔倒时防止手部擦伤。

 杨淑霞还指出,经常骑自行车也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方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应保持正确姿势。尽量避开污染严重和流量较大的马路。衣着要舒适,便于活动。此外,因为长期骑车会压迫会阴部位,有前列腺疾病的患者需要注意。

 体质不好的老年人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同样不宜爬山。老年人体内各个器官功能均在衰退,而且他们大都不同程度地患有一些慢性疾病。爬山是一项耗氧量很大的运动,准备爬山的老人,一定要先进行一些强度不太大的运动,以便有个适应的过程。到了一定年龄的人(女性50岁以上,男性40岁以上)都属于冠心病的高发人群,已患上高血压、冠心病的人,特别是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人是不适宜爬山的。

 还有一些慢性疾病患者也要慎重选择爬山运动。不论什么年龄段的人,除了患有心脏病及高血压的人不宜爬山之外,还有一些慢性病患者也不应该爬山。这些慢性病包括关节痛、慢性肾炎、肾病、血液病、慢性气管炎、肺心病、糖尿病伴有合并症、痛风、红斑狼疮、皮肌炎、风湿性疾病、肝硬化等。慢性病患者即使爬山也要慢爬,不要强求登山到山顶。

  爬山先要选双好鞋

 专家建议,对于天天上山锻炼的人来说,一双普通的圆口老头鞋并不是最合适的。从防止运动损伤的角度来看,建议大家选择一些鞋身轻便、弹性较好、减震功能较强的鞋子。

 鞋子轻便,就能使脚踝活动灵便,出现险情时便于控制身体;弹性好、减震好,是为了增加舒适感。建议有条件的读者可以购买防水透气能力好的运动鞋,因为这种材料一般都分量较轻,弹性有保证,即使在寒冷的环境中也能穿系自如。

  下山后温水洗澡补水

 爬山时,人们常常浑身是汗,汗水可以将体内污物排出体外,给身体做一次“大扫除”。有规律的爬山运动,还可锻炼控制汗腺的神经系统,使之更好地控制人体温度。另外,爬山时血管尽量舒张,下山后待体温恢复正常后,血管又适量收缩,相当于给皮肤做了一次按摩,所以常爬山可以使人看起来更年轻。但要注意的是,下山后要用温水洗澡,及时补充水分,还要注意保温,以防着凉。

 一些没时间去爬山的人认为,爬楼梯和爬山都是一步步登台阶,运动效果可以互相替代。但是专家提醒,由于运动负荷和适合人群的不同,当没条件爬山时,也不能用爬楼梯替代。

 专家解释,楼梯的垂直角度大,爬楼梯时上升、下降的速度快,运动负荷较大;而山地是逐渐向上,运动负荷比爬楼梯小。因此,患有心脑血管、高血压等病的人不要选择爬楼梯锻炼。爬楼梯靠单腿支撑整个身体,对膝关节造成较大的压力。因此,有骨质疏松、膝盖有损伤以及身体过于肥胖的人,尽可能选择对膝关节损伤较小的爬山运动。年轻人能够承受比较大的运动负荷,爬楼梯和爬山都可。中老年人则较适合爬山。专家建议,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中年人一周爬两次山、一次楼梯,就能达到正常的运动量。

爬楼梯一次胯两个台阶,会长肌肉。

长肌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运动强度大于肌肉的休息状态。

2,肌肉在运动中轻微撕裂。(肌肉会重新生长,并且强度增加)

3,坚持肌肉的运动量。(长时间不使用肌肉,肌肉不再重新生长,就会退化)

肌肉的成长会不断进行,要长时间保持锻炼成长,才能对人本身产生影响。

只是偶尔的运动肌肉不会有很大的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1609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0
下一篇2023-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