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应。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脑。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的空间位置反馈到我们的中央神经系统当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⑦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这些一次次经过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⑧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在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内记忆。
⑨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新学者的效率高得多。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20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所需要的时间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40%。
⑩一般来说,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
肌肉记忆这个望文生义的说法不准确,但是也不完全是大脑记忆和小脑记忆之分这样还会衍生出这类争论。如今的学术界普遍观点是记忆是神经反射回路,有神经的地方就有反射回路,就有记忆一样的东西。
比如独立的肠道实验:一段大鼠肠子在保持活性的情况下塞入一个异物,肠道会缓慢的将异物一点点从前端向后端送,而不会反之。肠道为什么会不需要脑控制就能自主反应呢?因为活性的肠道里有末端神经网络啊!乍一看,说明这和各种器官一样,并不需要神经中枢的管理就能自行完成指令,神经中枢只是起到了各器官之间的协调作用,就好像军团司令不会指挥各个师团甚至连排的具体行动,而只协调大方向
细细一想就会明白,记忆是描述后天学习的神经反射,但是神经反射本身包含但不仅限于记忆,所谓的先天记忆,那些昆虫之类的低等生物不用学习就会的复杂技能,来源于其基因遗传构造出的反射回路
回到本题,所谓肌肉记忆显然不是肌肉起作用。但是否完全是由神经中枢系统或中枢的一部分全权负责呢?非也,无论大脑还是小脑,都不足以储存所有反射回路
要了解某个班的作战行动,到军团司令部找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而要从作战基层开始了解——也就是说整个神经系统包含了完整信息,而非只有中枢系统储存了这些信息,所以仅仅是小脑或大脑都不是完整控制这些记忆的,尤其是那些不需要通过思考就能做出的,类似膝跳反射,不论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练习积累获得,这样的神经反射信息其实就在控制肌肉的末梢神经网络里
神经突触可不光是脑里有啊,但我真心不确定是否该称之为记忆,更别说肌肉记忆了,但我很确定在我噼里啪啦扣字的时候,控制十个指头不需要眼看的扣字反射动作的这些信息是要从手指关节里的神经开始算起的,同时和大脑小脑这样的中枢系统产生联系互动,完成了整套动作。
1、肌肉记忆形成需要30天的时间。
2、肌肉具有一定的记忆效应,人体同一个动作反复多次的进行之后肌肉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在人体活动的时候配合关节的位置觉、深感觉,人体的肌肉会逐渐获得这个记忆。
3、所以人体每做足30分钟的强化训练,接下来的48小时是逐渐恢复的时间,这个比例对肌肉细胞储存信息非常理想,所以需要按照这个节奏进行强化训练,可以形成肌肉记忆。但是一般至少需要30多天的时间才能够避免肌肉记忆再逐渐遗忘,同时根据这个节律需要长期大量的进行功能训练,有助于肌肉记忆的形成,有助于一些保护性的动作,对人体是有效的。
众所周知,人的记忆,尤其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功能在大脑皮层。然而,人在体育运动中的记忆,有自身的特殊性,并非完全在大脑皮层。体育运动既需要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作用,还有肢体肌肉运动的参与配合。体育运动的动作掌握方式,与一般知识的掌握有所不同:除了大脑有记忆功能,肌肉本身也具有一定记忆功能。
人体的运动控制系统中,大脑皮层运动区在相当低的部位。
体育运动实践表明,体操动作力量的大小、转体的时机;篮球运动的投篮顺序,武术套路动作的组合等等,并非完全由大脑控制,因为做动作时有空白--无思索阶段。若加入过多的大脑指挥,动作反而失常。很多动作是在“惯性”的作用下完成的,这个“惯性”就是 “肌肉记忆”。 肌肉接受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级控制,肌肉膜的动作电位遵循“全”或“无”的规律,神经冲动阈值达到引起动作电位的限度,肌肉纤维就会作出最大的反应,不过其收缩速度、力量要受到注入氧供应、肌纤维类型、温度等因素的制约。
在掌握动作初期,基本的动作单位在受到冲动、收缩时是通过缓慢、持久、从5-10Hz开始的收缩中募集低阈值单位。
当发挥的张力达到一定的数值时,一个特定的运动单位即开始工作,并持续到张力重新下降到阈值水平以下为止。
随着收缩力量的增强,这些运动单位将其放电频率提高到相对低的最大值(25Hz),新募集的新运动单位都已较高的频率开始活动,有时能达到较高的最大值(65Hz)。这在掌握动作初期阈肌肉用力不准确有关,但也给肌肉本身留下了深刻的印痕,有助于对动作的掌握。不过到掌握动作后期,由于动作熟练程度提高,速度加快,运动单位的募集顺序与上述形式有所不同,这时高阈值的运动能够单位最先被快速爆发的放电所激活,形成较熟练动作。快速运动时的神经-肌肉的联络形式不同,这种不同也逐渐程序化。这些神经冲动所引起的结点出Ca2+。Ach等的释放量也随着动作的反复练习逐渐程序化,一旦再现该动作时,其冲动水平、化学递质的释放量即定量进行,动作随之成为一种较少意识支配随意动作,这些动作的细节部分不需要处处由大脑指挥,大脑仅仅起个“高位启动器”的作用。如排球的扣球技术,在上网一瞬间旦仅仅指示扣球的方向和力度,而扣球技术动作的过程却是程序化、自动完成的。 在掌握动作过程中,肌肉不断、反复的收缩、放松,起微细结构的生理过程。
在不同的收缩形式中,其横桥的数目、附着粘结力是不一样的。
资料表明,横桥的数目增多,肌肉收缩的力量就大;数目少,肌肉收缩的力量就小。二者成正比关系。
一个动作的掌握是不断反复练习的结果。至于能够记住动作,就是肌肉收缩程序的动力定型,其生理基础就是横桥数目、附着粘结力、同工酶的相对稳定,并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被固定下来。
有过运动经历的人都有体会,一些已经掌握的动作,如果放慢速度、减缓用力来做,结果是动作变形或者遗忘。这在无数套路的回忆过程中表现很明显。
假如按照学习和练习的正常速度、力量进行,很容易将遗忘的动作连贯出来。拳不离手。这是储存在肌肉中的肌收缩过程序化的模式在特定条件下被唤醒之故。 有大脑皮层启动开始,已经掌握的动作基本上由肌肉本身各种感受器接受诸如关节位置、肌肉长度和张力等活动情况信息,并马上按照已形成的“惯性”程序启动脊髓中间神经元或直接到a或y移动神经元,由它们产生一定的冲动,引起一系列肌肉运动以完成已掌握的动作。这一过程是在脊髓层次上独立完成的,他们形成一个特定的环路,对猫的脊髓作慢性横断切除,还能重新出现必要的和基本的步伐节奏特点,同时也能调节四肢的步态,这说明运动结构是在脊髓内产生的,大脑皮层很少参加控制,这样“皮质可以保护其本身免于受到不必要刺激的干扰。”这如同我们参加激烈运动时,甚至十分强烈的刺激也感觉不出来一样。一名运动员动作做得很出色,但他可能说不出动作全部细节和关键,这可能是动作的信息并没有完全传递到大脑,仅仅是低位脑干、脊髓等协调、独立完成的结果。有一定训练水平的运动元一接触诸如单杠、球、起跑器、某种姿势等的熟悉刺激后,其本体感受器便产生一系列特定冲动,这个“低位启动器”启动后与上述的神经、肌肉构成一套完整的小系统,以代替大脑小脑的部分作用,进行程序化的“惯性”活动。
肌肉记忆功能就是从感受刺激、神经冲动的发放到肌肉收缩一系列较少大脑意识控制的程序化、自动化活动能力。
人体的肌肉是具有记忆效应的,同一种动作重复多次之后,肌肉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人体肌肉获得记忆的速度十分缓慢,但一旦获得,其遗忘的速度也十分缓慢。
对乒乓球来说,肌肉记忆效应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典型的,比如某个人的拉球动作就是他大量重复而形成肌肉记忆的结果,这个动作无论正确还是错误,想要改变是十分困难的。
在比赛的时候,肌肉记忆也或多或少地起着时好时坏的作用。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打顺的时候经常会一顺再顺,拉冲命中率极高;而不顺的时候则是失误频频,有时候更是连发球都没感觉,想发个下旋出来的却总是侧旋。原因:当我用正确的拉球动作冲上几板球之后,我的肌肉就对这个动作有了记忆;另一方面,对方搓球或推挡的动作因为记忆效应导致过来的球往往是相似的,这两方面一综合,就使得我拉冲的命中率高了。失误频频也往往是因为自己的肌肉对错误动作有了记忆效应而造成的。
再说说发球。发球其实是一个全身的配合动作,不仅仅只是小臂和手腕在发力,它牵扯到人体全身的肌肉。质量越高的发球往往难度更大,而难度更大也意味着需要身体很多处肌肉的细节配合。所以这个大量肌肉的记忆效应是很难遗忘的。有时候全身肌肉配合好了,加上记忆效应的协助,每一个球的质量都会很高;有时候某一处肌肉在细节上出现了问题,在记忆效应的作用下,就怎么发都不会有高质量的球出来。
如何发挥肌肉记忆效应的优点,消除其缺点?如果自己拉球的命中率高,那么就多运用拉冲,而且加快比赛节奏,这有助于加强自己的肌肉记忆,同时不给对方集中精力消除自己的肌肉记忆的时间。如果自己拉球失误频频,最好的办法是给自己叫个暂停,集中精力消除掉错误动作的记忆;在没法叫暂停的情况下就减少拉球比例,多运用搓球、推挡等过渡和控制技术,同时放慢比赛节奏;或者就放弃这一局,因为每局间是可以休息的。
至于发球,应该至少有两套不同动作的发球,在第一套发球不顺的情况下,立刻换用另一套,以尽快建立起新的肌肉记忆,遗忘原先的。同时,要尽量减少拿球就发的情况,在抛球前集中精力想想这个发球要注意身体的那几部分肌肉的细节配合,要怎么样才能发出我要的旋转长短和落点。
上面提到的这些要点说难不难,但说简单也不是所有时候都能做到。平时大家都是熟悉的朋友之间玩,自然不会有暂停和故意拖延比赛的情况,甚至连局间休息都很少。而每个发球前都仔细思考其实是很耗费精力的,建议只在重要比赛的时候用,不然很快就累了。 人体的各个部分都有记忆,当很熟练的时候并不需要经过大脑,就能够持续做下去。人的身体两个部分也能直接交流,不需经过大脑,这就是协调性。
协同记忆,是把视觉、听觉、动作等结合起来,同时用于记忆某些内容。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以前所学过的溜冰、舞蹈、画画之类的与动作相联系的内容最不容易忘记;诗词、歌曲等吟唱的内容次之;光用眼睛看过的书籍、画报等披露的内容最易忘记。学习外语,光看不读、不写的单词,比较容易忘记,既看又读、写、用的单词,不容易忘记。其原因在于它们属于不同的记忆。
光用眼睛看的默记,是大脑对视觉符号的记忆,谓视觉符号记忆,读、写和运动性的记忆,包含着专管运动的小脑对肌肉运动的记忆,称为运动记忆。视觉符号记忆遗忘速度较快,而运动记忆遗忘速度较慢,甚至终生不忘。一个会游泳的人,即使间隔几十年没有下水了,想投水自杀也是困难的。
通过小脑记住的运动动作,并不限于躯干、四肢的运动,也包括身体各局部肌肉的细微运动。如小提琴家一连串准确、持久、迅速的动作,能不假思索地再现出来,几乎成为习惯性的动作,还有书法家、画家、雕刻家娴熟、准确的动作,莫不与运动记忆有关。
运动记忆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特别表现为口腔肌肉运动与语言之间的联系。小时候背诵古诗词,当时尽管不懂含义,长大后仍能脱口而出,这是小脑对口腔肌肉一连串动作保持牢固记忆的缘故。学外语尤其应该利用运动记忆这个特点。
有经验的教师都强调语调感,而语调感的养成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口腔和喉部肌肉的运动。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左脑侧重于抽象思维,主管语言、代数、逻辑等;人的右脑侧重于形象思维,主管直观图像、音乐、几何、综合创造等。心理学家理查德·汤普森和医学家斯凯尔研究证明,人的小脑中被称为下橄榄核的部位对记忆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中,充分调动人脑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运动中枢等各个部位的积极性,协同记忆,对于提高记忆质量效果显著。
所以说我们无论在学习什么,语言要注重口腔记忆,脱口而出。弹琴,当然更加重要如果只是用大脑记忆没有反复的肌肉训练都是不成功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