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初,德国最新一期《计量学》杂志刊载研究报告称,作为标准质量单位的国际千克原器因表面遭污染而略有增重。
国际千克原器是一个39毫米高、底面直径也为39毫米的圆柱体。它由铂铱合金制成,其中铂含量为90%,铱含量为10%,合金密度约为21500公斤每立方米。
国际千克原器设立于1875年,保存在法国首都巴黎的国际计量局内。另有大约40个官方复制品分布于全球,用来定义千克。千克是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之一。
原器之所以采用铂铱合金制成,是因为这种合金的抗氧化性和抗化学腐蚀性非常好。不过报告称,经过百余年岁月洗礼,这些铂铱合金圆柱体表面遭一定污染,增重数十微克。一微克为百万分之一克。
报告作者之一、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计量学家彼得·坎普森告诉美国趣味科学网站记者,科学家早就意识到国际千克原器表面可能附着污染物,因此把它做成圆柱体,尽量减少表面积。这些原器保存在实验室内,空气都经过滤,恒温,恒压,但无法完全隔绝空气污染和污染物。
为测量原器“长胖”多少,坎普森带领研究小组借助X射线光谱学成像技术,观察与原器相似的物体表面,发现这些表面附着数十微克碳基及汞污染。碳可能来源于汽车尾气,汞污染物则来自实验室内偶尔打破的水银温度计和水银气压计。
坎普森说,数十微克虽然没多少重量,但会影响一些精密科学实验和国际贸易。
“那确实是相当微小的效果,但严格来讲,我们比19世纪后期略微轻一些,”他说,“巴黎的国际千克原器是质量定义的标准,它变了,但它的重量仍被当做1千克。它变重意味着其他东西实际上轻一些,包括我们自己。” 研究小组发现,用臭氧和紫外线可以打破铂铱合金表面碳原子间的结合,去除碳基污染物,不过汞污染物可能仍然存留。也有另外一些办法,但臭氧法“是唯一一个能与手工摩擦媲美的办法”,而且不会破坏原器。
坎普森说:“我们的做法可以有效地让那些原器晒个日光浴。”
国际计量局计量学家理查德·戴维斯说,臭氧法所用设备无须投入太多时间和费用,可能会被广泛采用。
2H2+O2=2H2O
2 1 2
2Na2O2+2H2O=4NaOH+O2
2 2 4
由上述两个方程式可以看出固体变化为从2molNa2O2到4NaOH,增加的是氢原子的质量,而氢原子来自于氢气,所以上述反应中固体增加的是氢气的质量。
同理假设lNa2O2反应后生成Na2CO3,固体增重的部分为CO
综上增重ag
CO + CuO = CO2 + Cu(加热) 气体增重
28 44 44-28=16
x 22-18=4
解得:x=7
答:原混合气中CO的质量分数为:7g÷18g×100%=389%
1由题可知发生了两个化学变化
用极值法假设铜块全被锈蚀算得变化情况为62/222100%=28%
假设铜块全没被锈蚀32/128100%=25% 所以固体减轻小于28%
增重小于25%
2解析:根据各元素的原子量和质量分数很容易看出,分子中Na元素的原子个数最少。甲基橙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钠原子因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故甲基橙的相对分子质量至少不低于329
3设NO与NO2个数分别为X,Y 14x+14y:16x+32y=1:2 y=3x NO=30 NO2=46
质量比为5:23
用极端假设法
如果ag的气体都是甲烷,则燃烧后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又和过氧化钠反应,便可得到固体质量 M 1
如果ag的气体都是CO,则燃烧后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和过氧化钠反应,便可得到固体质量 M 2
如果ag的气体都是H2,则燃烧后会生成水,水又和过氧化钠反应,便可得到固体质量 M 3
比较M 1 M 2 M3 就可以得到固体质量m的取值范围。
1、通过石灰水,生成了CaCO3(化学量100),其中碳来自于烃,100克CaCO3即为1摩尔,所以其中碳为1摩尔。而烃为05摩尔,所以每个烃分子中有两个碳原子。
2、由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和2Na2O2+2H2O=4NaOH+O2知, 1摩尔C能够使固体增重为(244-32)/2=28克(44、32分别为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分子量),另外的30-28=2克为H元素形成的增重。每摩尔H元素的增生为(182-32)/4=1克,所以烃中有2摩尔H原子,而烃为05摩尔,所以每个烃分子中有四个H原子。
综上所述,分子式为C2H4,也就在于乙烯了。
化学上运用的差量法,通常指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出反应前后的量的变化,跟实际差量构成正比例关系,从而列式求解,简化计算。其实差量法的运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不能仅仅局限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事实上只要形成差量比例的问题,均可运用差量法解决,而且往往收到神奇的效果。
一、差量法处理溶解度问题
例1 已知t℃时,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a g中含溶质m g。若该溶液蒸发b g水,并恢复到t℃,析出溶质 。若原溶液蒸发c g水并恢复到t℃,则析出溶质 。用S表示该物质在t℃时的溶解度,下式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析:本题中两次蒸发溶剂的差量和析出溶质的差量与100g溶剂中溶解的溶质S构成正比关系
,
答:C。
例2 t℃时 溶解度为 , ℃时 的溶解度为 。若将A g ℃时 饱和溶液降温至 ℃时, 溶液质量(g)将变为( )
(A) (B)
(C) (D)
解析:根据饱和溶液和析出溶质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立差量关系式
饱和溶液质量~析出溶质质量
A x
则母液质量 ,
答:B。
二、差量法处理“阿氏”问题
例3 同温同压下,其容器充满 重116g,若充满 重122g,现充满A气体重114g,则某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28 (B)60
(C)32 (D)44
解析:这类试题,按常规思路,总是联立方程,先求瓶重,然后求气体质量和式量,是非常繁琐的,而运用差量法就非常简单。
因为从阿伏加德罗定律可以推知:同温同压下,气体质量之差和相对分子质量之差存在正比关系,因此可以不计算容器本身质量,直接按气体质量差和相对分子质量差的正比关系求解:
,
x=28,答:A。
例4 有一玻璃瓶在标准状况下,充满空气重15234 g,若充满氧气时重15237 g,求该玻璃瓶的容积
(A)224L (B)112L
(C)0224L (D)0112L
解析: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即玻璃瓶的容积。设玻璃瓶的容积为x L。
当空气和氧气各为224L时,质量差为:
32g-29g=3g;
空气和氧气各为x L时,质量差为:
15237g-15234g=003g。
224:3=x:003,
x=0224(L),答:C。
三、差量法处理化学平衡问题
例5 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混合气体中 的体积占25%,若维持反应条件不变,则反应后缩小的体积和原反应物体积的比值为( )
(A) (B)
(C) (D)
解析:设反应后气体的体积为V,则 体积为025V,
2 2
025V x
x=025V,即反应后体积减小025V,
,答:A。
例6 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 mol X气体,2 mol Y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 达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与起始温度相同,混合气体的压强化原来增大10%,X减小 ,则n值为( )
(A)4 (B)5
(C)6 (D)7
解析:
△n增大
4 n-5
(3+2)mol10%
解得n=7。答:D。
四、差量法处理“增重率”问题
例7 在相同条件下,将Mg、Al、Fe分别投入质量相等且足量的稀盐酸中,反应结束后三种溶液的质量仍相等,Mg、Al、Fe的质量关系是( )
(A)Mg>Al>Fe (B)Al>Mg>Fe
(C)Fe>Al>Mg (D)Mg=Al=Fe
解析:本题要求综合考虑进入溶液的金属及放出的氢气两方面的质量。解本题的关系是算出各金属使溶液的“增重率”,因为“增重率”越大,所需加入的金属的质量越小。
假定将1 mol金属Mg投入酸中,则放出氢气2 g,镁使溶液“增重率” ,同理铝和铁的增重率分别为 、 ,这三种金属的“增重率”减小的次序是Fe、Mg、Al,由此可知,要使溶液的质量仍相等,投入金属质量最大的是铝,其次是镁,铁最小。答:(B)。
五、差量法处理同位素含量问题
例8 镁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是24325,它的三种天然同位素 、 、 中, 原子的物质的量分数为7870%,则 原子的物质的量分数为
(A)685% (B)1120%
(C)1568% (D)2130%
解析:镁元素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24325,较之 式量增加0325,这一增量值源于 和 。因为 比 式量增1, 比 式量增2,又 和 二者在自然界共占有(1-7870%)=213%。设 在自然界的原子百分比为x%,则 为(213-x)%,依题意:
1×(213-x)%+2x%=0325
解得 x=1120,答:(B)。
六、差量法求解物质的化学式和式量
例9 与 共热可得 和一种钴的氧化物A,现将20 g 与 反应一段时间后,用碱石灰吸收气体44g,原 质量变为164g,则A的化学式为( )
(A) (B)CoO
(C) (D)
解析:设A的化学式为 ,则
,固体减少(△m)
119x 44x 56x+16y 63x-16y
20g 44g 36g
44x×36g=44g×(63x-16y)
x:y=2:3。
故A的化学式为 。答:(A)。
例10 某二价金属的氧化物质量为14g,当全部转化为氯化物时,质量为2775g,则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23 (B)24
(C)56 (D)40
解析:设二价金属为M,则氧化物化学式为MO,氯化物的化学式为 ,则建立如下差量关系式:
固体增量(△m)
x+16 x+71 55
14g 2775g-14g=1375g
1375×(x+16)=14×55
解得x=40,答:(D)。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