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肉牛育肥?

什么叫肉牛育肥?,第1张

育肥就是供给牛高于其本身维持和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日粮,使多余的营养以脂肪的形式沉积于体内,获得高于正常生长发育的日增重,缩短出栏时间,使牛提前上市。对于幼牛,其日粮营养应高于维持营养需要和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对于成年牛,只要大于维持营养需要即可。

由于维持需要不生产产品,又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所以在育肥过程中,日增重越高,维持需要所占的比重越小,饲料的转化率就越高。各种牛只要体重一致,其维持需要量相差不大,仅仅是沉积的体组织成分的差别。所以,降低维持需要量的比例是肉牛育肥的中心问题,也就是说,提高日增重是肉牛育肥的核心问题。

日增重受到生产类型、品种、年龄、营养水平和饲养管理方式的直接影响,同时确定日增重的大小也必须考虑经济效益、牛的健康状况。在我国现有的生产条件下,最后3个月育肥的日增重以10~15千克更经济。

不同的营养供给方式影响肉质。养殖者应根据市场需要,生产适销对路的牛肉,选择不同的营养供给方式。

(1)荷斯坦奶牛

该牛属于大型引入乳用品种,其因毛色为黑白花片、产奶量高而得名,其又因原产于荷兰滨海地区的弗里生省,而又被称为荷兰牛或弗里生牛。该牛的选育过程已有2000多年,其历史悠久,早在15世纪即以产奶量高而驰名世界各地。

荷斯坦奶牛风土驯化能力极强,故其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经在各国长期的风土驯化(自然选择)和系统选育(人工选择),而演化或进化成了各具新特点、新特性的荷斯坦奶牛,所以各国均以其国名冠以荷斯坦奶牛,以示与原产地荷兰荷斯坦奶牛的区别。

我国除了从原产地荷兰引进之外,还更多从德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展地区引进,从而用这些国家的荷斯坦奶牛经过驯化也形成了中国荷斯坦奶牛。

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各国的选育方向不同,育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乳用型及以原产地荷兰为代表的乳肉兼用型两类荷斯坦奶牛。

①乳用型荷斯坦奶牛

美国、加拿大及日本等国家的荷斯坦奶牛属于此种类型。

外貌特征:该牛体格高大,结构匀称,皮薄骨细,皮下脂肪少,被毛细短,乳房庞大,乳静脉明显,后躯较前躯发达,侧视体躯呈楔形,因而具有典型的乳用型外貌。该牛毛色为明显的黑白花片,虽然黑白的多少不一。额部有白星(三角星或广流星),腹下、四肢下部及尾帚为白色。

生产性能:乳用型荷斯坦奶牛的产奶量居各乳牛品种之冠,一般母牛年平均产奶量为6500~7500千克。

乳用型荷斯坦奶牛由于生产性能高,对饲草、饲料条件要求较高。其耐寒性好,但耐热性差,高温时产奶量明显下降。因此,夏季饲养,尤其是南方饲养要注意防暑降温。

②兼用型荷斯坦奶牛

原产地荷兰以及德国、法国、丹麦、瑞典、挪威等大多数欧洲国家的荷斯坦奶牛多属于此种类型。

外貌特征:体格偏小,体躯宽深,乳房发育良好,体格略呈矩形。鬐甲宽厚,胸宽且深,身腰宽平,臀部方正,发育尤好,四肢短而开张,肢势端正。乳房附着良好,前伸后展,发育均称,呈方圆形,乳头大小适中,乳静脉发达。毛色与乳用型荷斯坦奶牛相同,但花片更加整齐美观。

生产性能:平均产奶量比乳用型荷斯坦奶牛低。一般年平均产奶量为4500~5500千克,群体高产者可达6600千克,个体高产者可达10000千克以上。乳脂率36%~42%,平均为39%。兼用型黑白花奶牛的产肉性能颇好,其18月龄体重可达500千克,平均日增重可达900~1200克,屠宰率可达55%~60%。

(2)西门塔尔牛

该牛属于大型引入乳肉兼用品种,原产于瑞士,我国从20世纪初就开始不断地引进,先饲养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三河地区和滨州铁路沿线,后推广到全国各地。该牛对我国黄牛向乳肉兼用方向的改良曾起到很大作用。

外貌特征:该牛体格高大,额宽,角为左右平出,向前扭转,向上向外挑出,母牛尤为如此。毛色多为黄(红)白色,头尾与四肢为白色。后躯较前躯发达,中躯呈圆筒状。四肢强壮,蹄圆厚。乳房发育中等,乳头粗大,乳静脉发育良好。

生产性能:该牛成年公牛体重约为1100千克,母牛约为670千克。1岁体重平均可达454千克。公牛育肥后,屠宰率可达65%。该牛的泌乳期平均为285天,乳脂率为39%~43%,平均为41%。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有计划地进一步从瑞士引进西门塔尔牛,经20多年的繁育对比,在乳、肉生产性能和役用性能方面有良好效果。西门塔尔牛适应性强,耐高寒、耐粗饲,寿命长,因此较受养殖户欢迎。在饲草条件不够充足的地区,用西门培尔牛杂交改良我国当地牛时,杂交代数不宜过高,一般以3~5代为宜。

(3)短角牛

该牛属于中、小型引入乳肉兼用品种,其原产于英国英格兰东北部梯斯河流域,该流域气候温和,牧草繁茂,放牧条件优越。短角牛是由该地区的土种牛经杂交改良而育成的。现已分布于世界各国,其中,以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为多。

外貌特征:体躯宽大,肌肉丰满,皮下结缔组织发达,体躯呈长方形,肉用体形典型。分有角与无角两种。头短,额宽,颜面窄,角细而短、淡**、向两侧下方呈半圆形弯曲。颈短肉多,胸深而宽,鬐甲宽平,背腰平直,臀部丰满,四肢短,肢间距离宽,乳房大小适中。多数为红毛,少数为沙毛。

生产性能:成年牛体重,公牛为1000~1200千克,母牛为600~800千克,180天体重约为200千克。屠宰率为65%左右。该牛的泌乳期平均为195天,个体最高纪录,每胎可达7243千克。乳脂率为27%~51%,平均为39%。短角牛输入我国杂交改良蒙古牛后,不仅毛色70%以上变为红色,且产乳、产肉性能有显著提高,很受群众欢迎。

(4)娟姗牛

娟姗牛是英国古老的中、小型乳用品种,原产地为英吉利海峡的娟姗岛。该品种早在18世纪已闻名于世,并被广泛地引入到欧美各国。该品种以乳脂率高、乳房形状好而闻名。19世纪中叶以后便陆续地被引入到我国各大城市郊区。目前,娟姗牛纯种牛及其杂交改良牛在我国为数不多。

外貌特征:毛色以褐色为主,个体间有深有浅,一般在腹下、四肢内侧、眼圈及口轮有淡色毛,鼻镜、副蹄、尾帚呈黑色。骨骼细致,额部略凹陷,两眼突出,颈垂发达。体躯各部位结合良好,结构匀称,后躯丰满。乳房形态好,质地柔软,乳头略小,乳静脉发达。

生产性能:一般每胎产奶量为3000~3600千克,乳脂率5%~7%,乳蛋白率37%~44%。其乳脂率和乳中干物质含量为各个乳用品种之冠。

该品种性成熟早,耐热性好,我国南方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可以其为父本与当地黄牛进行级进杂交,培育适合于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条件的奶牛新品种。

(5)丹麦红牛

丹麦红牛原产于丹麦,为引入的大型乳肉兼用品种。

外貌特征:外貌特征:体格高大,胸部宽深,胸骨向前突出,垂皮大,背长腰宽,臀部发育好,腹部容积大,乳房丰满,发育匀称。被毛为红色或深红色,鼻镜为瓦灰色。但公牛一般毛色较深,头颈部呈黑色或黑红色。

生产性能:在原产地丹麦,年产奶量为6712千克,乳脂率为43%,乳蛋白率为35%。日增重在哺乳期可达1020克,在12~18月龄可达1010克,在18~30月龄可达640克。屠宰率在55%~62%。

丹麦红牛杂交改良我国黄牛,杂交一代的体尺体重、产肉性能和产奶量均有提高。杂交二代的体尺体重、产肉性能和产奶量继续提高,杂交三代以上的体形外貌和生产性能与丹麦红牛非常相似。杂交改良的各代牛均具有抗寒、耐暑、耐粗、抗病等优点。

(6)瑞士褐牛

属引入的中、小型乳肉兼用品种,其原产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区。

外貌特征:该牛体格略小于西门塔尔牛,被毛从浅褐到深褐不等,乳房和四肢内侧毛色较淡,头宽短,额稍凹陷,颈粗短,垂皮不发达。胸深,背线平直,臀宽而平,四肢粗壮结实,乳房匀称。

生产性能:该牛具有较高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平均泌乳量2500~3300千克,乳脂率43%,乳蛋白率36%。该牛一般18月龄体重可达485千克,屠宰率可达50%~60%,幼牛日增重为850~1150克。

(7)爱尔夏牛

爱尔夏牛原产于英国苏格兰西南部的爱尔夏岛,为英国古老的乳用品种之一。该品种是由荷兰牛、娟姗牛、更赛牛等同原产地的土种牛杂交选育而成的。

外貌特征:体格中等,全身结构匀称,乳用特征典型。角形颇特殊,角细长、由基部向外扭转并向上弯曲,角尖向后,角体呈蜡白色,角尖呈黑色。头清秀,颈薄,有皱褶,垂皮小;胸宽深,躯干长,背腰平直,臀部丰满,四肢正直,关节明显;乳房发育匀称,前伸后展,附着良好,乳头长短适中,排列整齐;被毛细短,呈红白花色,以白色居多,红色则由淡红到深红均有,色块多分布在头颈和前躯;眼圈和鼻镜为肉色,尾帚为白色。

生产性能:爱尔夏牛一般年产奶量可达4000~5000千克,乳脂率为38%~44%,一些优秀个体,年产奶量可达12688千克。

爱尔夏牛具有适宜于放牧、耐粗放环境、耐粗饲、耐寒冷、体质强健、早熟、产奶量及乳脂率高等优点,但略具神经质,胆小敏感,不便管理。我国曾引进过几次,现其纯种牛及其各代杂交改良牛在全国各地仅有少量饲养。

(8)更赛牛

更赛牛原产于英国更赛岛,亦是英国古老的奶牛品种之一,与娟姗牛称为姐妹品种。更赛牛是由当地牛与法国的布列塔尼牛、诺曼底牛杂交选育而成的。

外貌特征:更赛牛的外形酷似娟姗牛,但体格略大。头小额窄,角较长,向内上方弯曲。颈细长,胸宽深,多数背平直,少数背凹陷。后躯丰满,四肢正直。乳房发育良好,但不如娟姗牛匀称美观。被毛多数为浅**或金**,个别为浅褐色。额、腹、四肢下部及尾部多为白色。鼻镜为深**或浅红色,角、蹄为蜡**,角尖呈黑色。

生产性能:更赛牛以所产的奶浓稠,脂肪球大,干物质和蛋白质含量丰富而著名。成年公牛平均体重为800千克;成年母牛平均体重为550千克。一般年产奶量为4000~5000千克,乳脂率为44%~50%。

更赛牛性情温驯,容易管理,性成熟早,产犊间隔短,能适应炎热气候条件,但体质欠结实,抗病力较差。

从出生到断奶牛犊的饲养

以液体食物为主要饲料的新生牛犊和小奶牛与成年反刍动物不同,因为它们还只有一个胃即真胃发挥功能。当小牛吃牛奶或代乳品时,食道沟闭合使牛奶避开网—瘤胃直接进入真胃。然而开始饲喂食物后,食道沟逐渐失去功能,瘤胃中的细菌群系开始建立,且瘤胃壁开始发育,最终由于瘤胃中微生物群系的建立和生长,小奶牛便可使用并消化纤维性饲料,观察到2—4个月龄的小奶牛反刍即可断定瘤胃已具有功能。随着年轻奶牛的生长,所需要的畜栏面积和饲喂空间显著增加。此外许多管理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寄生虫治疗、人工授精、体高和体重测量等)也需要额外空间,圈养较大年龄育成奶牛的设施应符合它们的要求并便于饲养人员工作,较大年龄育成奶牛的畜舍特点应便于:饲喂、铺垫草和清理卫生、动物移动和上枷套。因此尽早地提供和饲喂固体食物、创造良好环境可加速瘤胃的发育和早断奶(5—8周龄)。

1.瘤胃发育 直到瘤胃发挥正常功能并能维持小牛的营养所需时才可断奶,瘤胃发酵产生的最终产物(挥发性脂肪酸)是瘤胃发育的刺激剂。缺乏固体食物刺激的小牛瘤胃将不发育,这一限止瘤胃发育的技术可用于饲养小肉牛。由此可见,固体食物的摄入对瘤胃的发育是至关重要的,从小牛采食固体食物起,瘤胃中正常的细菌、原虫和真菌群系就自然建立起来,虽然瘤胃中有上百种微生物黏附在饲料颗粒上,但只有十几种微生物是主要类群。只有那些在厌氧环境下能够发酵碳水化合物的细菌(厌氧菌)才能在瘤胃中快速生长,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的最终产物(特别是乙酸和丁酸)是瘤胃发育的重要刺激物。因此高淀粉饲料的摄入比粗饲料对瘤胃发育更重要。尽早饲喂高度适口性好的小牛饲料(各类谷物混合饲料)对促进瘤胃快速发育和顺利通过断奶期是十分重要的。

2.始饲喂小牛饲料的时间 出生后4天即可喂给小牛饲料并持续喂到4个月(约到断奶后6~8周)。出生后的头二个星期小牛仅吃很少量的固体食物,应当设法促使小牛吃固体小牛饲料,如:①小牛饲料中应掺入糖浆或其他适口性好的营养成分;②应少量多次喂给小牛饲料以保持饲料新鲜;⑧应限制小牛吃牛奶,每天吃牛奶最多不超过其出生时体重的10%:④应在饲喂小牛饲料时提供清洁和新鲜的水,随着饮水的增加,干饲料的摄入也会增加;⑤在小牛喝完奶后立即将一小把的小牛饲料放在小牛的嘴边或奶桶的底部;⑥小牛饲喂料也可用带奶嘴的奶瓶饲喂以促进摄取。

3.饲喂干草和精饲料的时间 早期研究表明优质干草和精料的混合料对瘤胃的正常发育是必须的。纤维或粗饲料的作用被认为有助于增加瘤胃容量和保持瘤胃皱折的正常形状。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如果饲喂含有足够纤维成分的小牛饲料,则直接饲喂干草并无优点。相反因为碳水化合物为小牛提供了瘤胃壁发育所必需的乙酸和丁酸,精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是极为重要的。假如小牛饲料所含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少于25%,就应补给干草,此外小牛饲料应含18%的粗蛋白,75%~80%的可消化营养(TDN),还应含有适当的维生素A、D和E。

小牛饲料为有两种类型:谷物性小牛饲料和全价小牛饲料。全价小牛饲料比谷物性饲料含纤维成分高(即能量较少),但两种小牛饲料都可与喂成年牛的饲料(除尿素外)相配合,全价小牛饲料比谷物性小牛饲料适口性稍差,因而摄入量较低,断奶前饲喂小牛饲料不需另外补充粗饲料。通常小牛饲料中的谷物成分是经过碾压粗加工形成的粗糙颗粒。因为饲料颗粒过细不能促进瘤胃蠕动,所以碾磨过细的饲料不适合饲喂小牛,通常可在小牛饲料中加入5%的糖浆以改进适口性,当小牛每日摄入1.5~2.0千克小牛饲料时(三个月大),可改喂较便宜的精饲料混合物。

4.断奶 断奶应在小牛生长良好并至少摄入相当于其体重1%的谷物性小牛饲料(小型牛500~600克,大型牛700—800克)时进行,较小或体弱的小牛应继续饲喂牛奶,在断奶前一周每天仅喂一次牛奶,大多数小牛可在5~8周龄断奶,饲喂谷物性小牛饲料的小牛可能会比饲喂全价小牛饲料的小牛早断奶几周。四周前断奶有较大危险并可导致高死亡率。然而八周后断奶增加消费,原因是:①断奶后小牛的饲料(精粗比)比牛奶或代乳品便宜;②仅喂液体食物会限制小牛的生长,小牛断奶后如能较好地过渡到吃固体饲料(小牛饲料和粗饲料)体重会明显增加。如上所述,在断奶前先饲喂小牛饲料然后再补给粗饲料对于小牛的营养需求和瘤胃发育会更好。然而,应在断奶后饲喂优质干草或青贮饲料,饲料配方中的成分应严格监控特别是当饲料配方中含有玉米青贮时,断奶后随饲料摄入量增加,体重能够而且应当上升到长期理想水平。6月龄时可喂精料2—2.5千克。

科学饲养改良牛犊

日期:2006-5-26 10:50:19 来源:云南乳业信息网

改良牛具有体型大、增重快、产肉率高等特点。但尽管改良牛有生长和发育快的遗传性,若培养条件跟不上,获得的遣传性也不可能成为显性,易出现“幼稚型牛”,甚至没有本地牛的耐粗饲、适应性强的特点,致使改良工作前功尽弃。所以,必须做到改良与饲养并重。

做到三定三查。三定,一是定奶温,一般定在37℃左右;二是按牛犊大小定饲料数量。三是定时饲喂,,造成犊牛条件反射,增进食欲,促进生长。三查,即查犊牛精神状态,查食欲情况,查粪便变化。通过三查发现疾病及时治疗。

创造良好环境,加强牛舍卫生管理。牛舍要做到冬暖夏凉,冬季保持在10℃~15℃,夏季20℃~25℃,要做到清洁卫生,阳光充足。

每天进行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食欲,加快生长发育。1个月以内幼犊每天运动10~15分钟;1个月以上的幼犊每天运动1~15小时,每天上下午各1次。

经常刷拭畜体,搞好舍内外卫生。每月用火碱水和来苏儿消毒用具1次,且每次用后都要刷净消毒。

早期补喂植物性饲料。犊牛生长7~15天就可以补饲草。饲料要多样化,精料、多汁饲料、青贮料要适当搭配。精料要适当,随着幼牛的年龄增长和体重增加,逐渐增加饲料。同时补充矿物质、维生素和食盐,保证幼畜生长发育的需要。另外,还要给予充足的饮水,犊牛饮水不足,被毛发焦,易患胃肠疾病。但饮水过多,易出现水中毒,便红尿。

早期断奶。犊牛早日断奶,可节省大量鲜奶,降低犊牛培育成本,节省劳力。提早补喂草料,可以促进消化器官发育,提高犊牛质量,促进瘤胃发育,减少消化道疾病的发生,提高犊牛成活率。犊牛断奶期为2~3月龄。早期断奶能否成功,关键是给犊牛提供营养丰富的全价代乳料。当前代乳料配方很多,但必须符合含20%以上粗蛋白、75%~125%脂肪、干物质72%~75%的要求。同时,还要在每公斤代乳料中加维生素A100IU,维生素D666IU,土霉素22毫克,矿物质3%~5%,以增强幼牛抗病能力,防止营养代谢病的发生。

搞好防疫灭病。经常对犊牛健康情况进行观察,注意其食欲和精神状态。发现拉稀便、软便并带有恶臭现象,可往奶里对些高粱面粥或少量浓茶水,有预防下痢作用。只有做好以上几个环节,才能充分发挥杂交牛优势,提高生产性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3987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5
下一篇2023-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