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王树增)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jh5u
书名:朝鲜战争
作者:王树增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4
页数:607
内容简介:
朝鲜战争的历史,是上百万志愿军官兵用生命写就的,这样的历史令我在写每一个字的时候都心生敬重。常常在写作中不由得搁笔长叹,想及今天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民族一旦面临危机的时候,年轻人能否像当年的志愿军官兵一样奋不顾身挺身而出?是否能像当年的志愿军官兵一样面对最惨烈的战斗英勇无畏?对于《朝鲜战争》的写作而言,生动地记述一场战争的历史很重要,深刻地记述战争中一个民族的精神历史更重要。因为前者是“昨天”的事情,而后者会在今天传承,并将影响到我们的明天。我力图让今天的读者在《朝鲜战争》中因为祖国、民族、理想、精神、信念、意志等等因素,与他们的前辈相识相知,重温一个人、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的不屈的精神。还有那位令全世界瞩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我曾反复阅读他后来身陷囹圄时写下的关于朝鲜战争的“交代材料”,这位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了一生的人,他所经历的是我们许多人根本没有勇气和力量承担的。这就是构成历史的不同寻常的内容,是历史事件中最值得书写的那部分内容。
《朝鲜战争》第1次出版的时候,名为《远东 朝鲜战争》,现在重新修订后再版,采纳了众多读者的意见,更名为《朝鲜战争》。同时,在修订的过程中,采纳军史专家的意见,将书中所有的电文重新一一核对;并在海内外一部分读者的建议下,引用了此书出版后美军新问世的战争史料。
作者简介:
王树增,1952年生于北京,著有长篇纪实文学《朝鲜战争》、《长征》,长篇历史随笔《1901年》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长征〉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书中写了自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长征的经过。中国工农红军留下的是:坚强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谓艰难的远征。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度过了三十多条河,包括世界上最汹涌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最高的广褒的湿地。而最重要的是:在总长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武围追堵截器简陋的中国工农红军往往面对数十倍与己的装备精良的
敌人中,并且年轻的红军战士在数日为见粮食的情况下,日夜前行,翻过高山,然后又投入激烈的战斗。这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不断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年龄,出现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在人类物质与精神发展的今天,行走在这条重山峻岭和水流湍急的路途上,世人难以忍受疲劳,劳顿和生存条件的贫乏。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热津斯基走过长征后说:“对崭露新头角的新中国来而言,长征的意义决不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深刻的多,它是国家统一的精神,它是克服落后东西必要的因素。“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他们一路欲血奋战,舍生忘死,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是长征成功的关键。长征唤醒中国的民众,给予他们从未有过的向往和信念,让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赤贫的农民,手工业 ,失业 者从***中使他们懂得可以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世间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崭新的中国的起程。
长征是中国献给世界的壮丽的史诗。长征在人类进程中留下的是:坚强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这大概就是长征精神,我坚信这种精神将代代相传。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所展现的永不磨灭的信念,是全人类追寻理想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增进广大读者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弘扬长征精神在当今的现实意义,王树增先生前前后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他的长篇纪实文学经典《长征》进行了全面修订,推出《长征》修订版。值此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长征》修订版的推出极具历史和纪念意义,既是对伟大崇高的长征精神的致敬,也是向广大《长征》读者的隆重献礼。
王树增先生根据全新史料,在原版《长征》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增加和全面修订,添加了大量对战役、人物的细节补充,推出全新的《长征》修订版。修订版较原版增加7万余字,改为上下两册,并加入8幅精心挑选的珍贵长征地图和参考书目,将为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王树增先生也专门为修订版创作了后记。
长征推荐词如下: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树增的《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1934年,有一群人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创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长征已如往事般渐行渐远,而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为此,我们更有理由去读懂长征,去了解中华民族苦难与奋斗的历史,去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长征》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大量描写长征的作品中显得特色鲜明,可以说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里最有阅读价值的一本书。
王树增对长征的感悟:
长征最为典型地昭示了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真理:设定一个目标,坚决走到底,百折不挠。我为这种精神总结4个字——永不言败,这也是我写《长征》这本书的核心主题。
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一个人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
长征比的是精神硬度。长征路上,几乎处处是绝境,能够坚持走到底,只能解释为信仰的力量。坚定的信仰,这是长征留给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遗产。
花了十多天的时间读完了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这部作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长征》在很多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大量描写长征的作品中显得特色鲜明,可以说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里最有阅读价值的书之一。
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是突破了阶级和政治界线的人类精神丰碑。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是由何种意识形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与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最重要的是,长征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脉,渡过了30多条河流,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走完了远远超过两万五千里的路程,而且还遭遇敌人的追击和堵截不少于400次。说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畏艰难险阻,不畏牺牲的远程。***人深知这样一个道理:命运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要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和国内反革命势力,乃至国际反动势力做拼死的斗争,彻底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才能换来一个由中国***领导的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官兵军装一样,头上的红心一样,牺牲时的姿态也是一样的。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无论是政治和军事的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战士,官兵如同一人的根本是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他们都坚信中国革命的队伍“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每一位红军所认同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
因为付出了太多的牺牲,因为在难以承载的牺牲中始终保有理想和信念,所以,一切艰难皆成为一个锻造。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是: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这些都是可以创造人类奇迹的精神。
王树增《长征》好句摘抄:1、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2、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3、周恩来是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
扩展资料:
1、但是,像他的同辈的许多其他人一样,他在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兴趣从文学转移到别的方面去了。
2、第一次革命以后,中国的单纯的新文化运动开始有了比较严重的产物萌芽,这是周恩来便被卷到了社会革命运动中去。
3、现在已经完全落入刘龙火先生的掌握之中,也同样落在他得那些外貌强悍的同志的掌握之中,他们开始从附近的窑洞里陆续过来。
4、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 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5、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当前位置: 好书推荐 > 影视文学 > 《长征》王树增
《长征》王树增
编辑:90wx 来源: 九零文学网 时间: 2018-01-23 13:17:58 阅读: 31107次 大 中 小
文学分类: 文学作品影视艺术理论 **文学 影视作品与评论
购买地址: 去当当购买
在线阅读: 阅读地址1
电子书TXT/PDF下载:
网盘地址: https://panbaiducom/s/12ooSfyZofig
提取密码: 点击获取网盘链接
关注 惊喜悦读 一起阅读好书
基本信息
书名:《长征》
作者:王树增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第1版(2006年9月1日)
页数:643页
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16
ISBN:9787020057986
ASIN:B0011CDGUC
版权:人民文学
编辑推荐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长篇纪实文学《长征》,这是一部历时六年,历经艰难的厚重之作,是首部最全面纪实长征的文学作品。《长征》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大量描写长征的作品中显得特色鲜明,可以说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里最有阅读价值的一本书。
媒体书评
王树增掌握了大量 长征 这一人类历史上罕见壮举的相关资料,以此为基础,按照长征的时间跨度与地域推进为基本架构,以文学氛围浓厚的笔法对长征中的人物、故事、重要场景加以描绘。书中人物中既有毛泽东等高层领导,也有很多无名的普通人。这是一部从微观到宏观全景式回顾长征的佳作。 ——中华读书报。
作者简介
王树增:1952年生于北京。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01年》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目录
第一章 突出重围
1934年10月·贵州甘溪
第二章绚丽之梦
1930年11月·江西瑞金
第三章 十送红军
1934年10月·江西瑞金
第四章 路在何方
1934年10月·粤北与湘南
第五章 山河苍茫
1934年11月·湘西、皖南与豫西
第六章橘子红了
1934年11月·湘南
第七章血漫湘江
1934年11月·湘江
第八章 恭贺新年
1935年1月·乌江
第九章 夜郎之月
1935年1月·遵义
第十章 残阳如血
1935年2月·娄山关
第十一章 巴山蜀水
1935年3月·川北、湘西与陕南
第十二章金沙水畔
1935年4月·金沙江
第十三章 喜极之泪
1935年6月·四川达维
第十四章 黑暗时刻
1935年8月·松潘草地
第十五章 北斗高悬
1935年9月·陕南与甘南
第十六章 天高云淡
1935年10月·陕北与川西
第十七章 北上北上
1936年7月·四川甘孜
第十八章 江山多娇
1936年10月·甘肃会宁
视死如归 忠勇双全 深明大义
宽容大度 舍生忘死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己 威风凛凛 意气风发
爱生如子 孜孜不倦 滴水穿石
志存高远 手足情深 锲而不舍
文质彬彬 两袖清风 冰清玉洁
不耻下问 持之以恒 学而不厌
精益求精 通宵达夜 精忠报国
碧血丹心 一言九鼎 忧国忧民
忠心耿耿 虚怀若谷 礼贤下士
足智多谋 神机妙算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 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4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5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写作《长征》的过程,也是王树增思想不断升华的过程。开始他对长征的认识只是在人类的忍耐力或坚韧力的层面,而写作过程中更令他感动的却是中国工农红军所张扬的理想主义。长征中最小的一支部队是红25军,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15岁,最小的红军9岁。小红军有一个非常伟大的理想,就是要摆脱当时欺压的生活,希望中国每个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有句话叫‘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应该对比一下,我们的今天和我们的前辈在精神状态上的差距。我想这就是我们今天看《长征》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王树增觉得,长征是一个解读不完的历史事件,从任何角度解读都可以发现感动,而这种感动常常令读者思索中华民族的前途,思索这个国家的前途。
王树增的文学“长征”永远在路上
数十年的军旅生涯,使王树增养成了豁达、淡泊名利的豪爽性格。为了能专心写作《长征》,他辞去领导职务,在书房里一待就是6年。他说自己不适合做官,这一辈他只能做两件事,一是穿军装,当部队中的一个战斗员;二是写作。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度转业任鲁迅文学院办公室主任,4年后他又重新入伍。
在谈到军人和作家两种身份的关系时,王树增说:“军队的生涯使我走遍了中国的几乎所有的地方,这样我跟社会的接触、跟这块土地的接触十分紧密。另外,军队生活给我们性格上带来了某种塑造,英雄主义、荣誉、责任、信念等,还有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军人的那种锐气和韧力,我想对于这作来说,这些品质都是必须的。”
他的《长征》已获几乎全部国家级图书大奖,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图书奖·优秀装帧设计奖、第十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