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牛蛙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第1张

牛蛙是我们常吃的蛙类,它个头大,肉质细腻,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它的养殖范围和密度也在显著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病害侵扰。那么牛蛙养殖时有哪些病害,这些病害又该怎么防治,来亲农网一起看看牛蛙常见病害以防治方法吧。

1、气泡病

气泡病主要发生在蝌蚪期,患病的蝌蚪全身膨胀肿大,导致其失去平衡能力,浮在水面,将患病的蝌蚪捞出解剖,会发现肠胃充满气体。该病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养殖池的有机质含量过高,经过高温发酵,导致水体中的氮气与氧气含量较高,导致发病。

防治方法:平时加强水质管理,勤换水、注水,一旦发现病害发生,立即注水,想办法降温度降下来,加强曝气,然后将患病蝌蚪捞出,放入较清凉的水中,再用硫酸镁液浇洒。

2、肠胃炎病

肠胃炎病也是危害牛蛙的常见病害,主要发生在蝌蚪和幼蛙身上,它是由细菌感染或消化不良而引起的。它发病时速度极快,死亡率高,发病蝌蚪的肠胃发炎充血,肛门四周红肿;而幼蛙或成蛙发病则表现为肌体酸软,无力跳动,严重者死亡。

防治方法:同样的加强水质管理,做好消毒工作,喂食要注意饲料的新鲜度,不要喂食腐烂变质的饲料。每天将残饵及时清除,在投喂新鲜饵料,患病时用浓度较低的盐水浸泡可防治。

3、肝炎

肝炎发病时极难发觉,牛蛙外表也无明显特征,唯一外表特征就是体色失去光泽,色呈灰黑,一定发病,牛蛙食欲不佳或停止进食,潜伏在草丛阴暗潮湿处,四肢酸软无力,身体瘫软,口腔含血,舌头常常吐出。

防治方法:放养前要对养殖池全面消毒,尤其是以有年头的养殖场地,养殖时,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换水,禁止喂食变质饵料。

4、烂皮病

牛蛙烂皮病主要是营养缺乏引起的,尤其是缺乏维生素或者皮肤损伤而导致细菌感染。发病时牛蛙皮肤失去光泽和出现白斑,随着病情发展,皮肤开始脱落腐烂,露出背部肌肉组织,严重时扩散整个躯体,同时眼部出现黑色粒状突起,最好导致失去视觉。

防治方法:定期换水,加强水质管理,经常消毒,加强营养调配,在饵料中混合维生素营养物质。

以上是亲农网带来的牛蛙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关于牛蛙的病害就介绍到这里了,更多农业知识,敬请关注亲农网。

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

  牛蛙养殖的培育池条件

 培育池一般选用小型水泥池,水深06米—1米,面积8平方米—10平方米。

 池壁斜度要略大些,便于蝌蚪在池壁休息和变态后的幼蛙登陆。

 因刚孵化的蝌蚪体长仅5毫米—63毫米,游泳能力差,主要靠吸盘吸着附着物休息,池中应投放水葫芦、水草、树根等,覆盖率占1/3。

 池四周用竹箔围好,以防敌害,池中水面下10厘米处设饵料台。

  牛蛙的放养密度

 刚孵出的蝌蚪可适当密养,便于管理,每平方米可放养蝌蚪2000只—3000只。

 10天后随着个体长大,摄食能力增强,密度应逐步降低,一般每平方米放养500只—1000只,30天后至变态前每平方米放养100只—300只。

 放养时用3%食盐浸洗5分钟,消毒杀菌。

  牛蛙的投饵数量

 孵化后的前6天,蝌蚪主要靠体内卵黄囊提供营养,6天后随着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浮游生物和人工饵料,培育前先施肥,培育浮游生物,解决蝌蚪开口饵料,能提高蝌蚪成活率。

 投喂的人工饵料,主要有田螺、鱼肉、动物内脏、水蚤、豆饼、米糠等。

 投喂量:7日龄—30日龄的蝌蚪,每1000只每天投饵40克—70克,其中动物性饵料占70%;30天后至变态前,每1000只蝌蚪每天投饵60克—80克,其中动物性饵料占57%。

 粉状饲料要煮熟后搓成团投喂,鱼肉、鱼肠等要切碎,田螺要压碎后投喂。

 每日投饵时间为16时—17时。

  牛蛙养殖的日常管理

 培育过程中每3天—5天换水一次,每次10厘米—15厘米,每次换水时水温差不能越过3℃,每天要定时清洗食台。

 蝌蚪经80天—110天培育变成幼蛙,变态前这一阶段死亡率较高,因此要加强管理,停止投喂,保持环境安静,努力提高变态期蝌蚪成活率。

 肉食性鱼类、蜻蜒幼虫、水蛇、虎斑蛙蝌蚪、龙虱幼虫等均会吞食牛蛙蝌蚪,一旦发现,要及时清除。

  牛蛙蝌蚪的饲养管理

 蝌蚪是牛蛙个体发育的幼体阶段,也是生产过程的苗种阶段,所以是生产牛蛙的物质基础。

 蝌蚪饲养工作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蝌蚪的生长发育、规格大小、质量,而且对以后变态的幼蛙质量和成活率,也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是牛蛙养殖生产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对牛蛙养殖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蝌蚪饲养池

 目前用于饲养蝌蚪的池子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

 由于土池开挖方便,成本又低,所以多数使用土池,而水泥池则主要用在高密度、高产量的集约化养殖。

 1水泥池 面积15~20平方米,池深1米,可蓄水深80厘米。

 水泥池的优点:水质较清;水泥池的壁,适于蝌蚪早期吸附在上面休息,可避免这阶段蝌蚪被泥沙覆盖而造成窒息死亡换水等日常管理比较方便,成活率高,一般可以达到70%~90%;放养蝌蚪密度大,产量高。

 但因为放养密度大,生产出来的蝌蚪规格小,变成的幼蛙也小,只有4~5克;变态后的幼蛙,不能及时登陆,如不及时捕出,会造成变态幼蛙大量死亡;造价相对较高,一次性投入较多,这是水泥池的不足之处。

 2土池 面积50~100平方米,池深08~1米,可蓄水深60~80厘米,四周的坡度要稍大,以1∶15~2为宜,这样可保证堤埂牢度和适于蝌蚪变态成幼蛙后登陆栖息。

 土池的优点:水体相对较大,水质比较稳定,培育出的蝌蚪规格大,变态成幼蛙的规格也大,为7~10克以上;但管理难度大,敌害也多,成活率较为低,一般只有50%左右。

 二、放养蝌蚪前的准备工作

 1放养蝌蚪的时间 刚孵化的蝌蚪,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且这时消化器官没有贯通,又有腹部的卵黄囊供给营养,无需摄取外界食物。

 所以刚孵化的蝌蚪,不宜马上移养到蝌蚪池,可待腹部卵黄囊吸收完毕,消化器官完全沟通,或者观察到已有初便排出,这时才应将蝌蚪移养到蝌蚪池中饲养。

 至于具体时间,应根据当时水温状况而定:即水温18℃~20℃时,约为孵化后180~200小时,水温20℃~25℃时,约为孵化后150~170小时,而水温26℃~30℃时,只要70小时。

 2蝌蚪池的清整消毒 水泥池在蝌蚪放养前2天,要用浓度每升为1毫升的漂白色粉或浓度每升为20毫升的生石灰溶液涂刷池底及池壁,进行消毒,然后在阳光下曝晒1~2天后,再放进干净水,才能放养蝌蚪;新开挖的水泥池更应在使用前2周,放水浸泡脱碱,然后换入新水后才能放养蝌蚪。

 对土池,应在蝌蚪放养前10~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色粉进行药物清塘。

 生石灰清塘多采用干塘法,即将池水排剩5~10厘米,然后按每平方米90~110克的生石灰溶于水,将石灰浆遍洒全池,清塘后7天,才能放水放养蝌蚪;用漂白色粉清塘时,漂白色粉的用量为每平方米75~15克,溶水后遍洒全池,清塘后3~5天即可放水放养蝌蚪。

 3注水施基肥 牛蛙蝌蚪在天然水域中,主要吃食浮游生物。

 所以用土池饲养时,应在放养前先施基肥培育浮游生物的方法来饲养蝌蚪。

 即在蝌蚪放养前7天,蝌蚪池先注水30~40厘米,然后在离池岸1米左右的浅滩水中,堆放牛、马粪或人粪尿或青绿肥,肥料量为每平方米05千克。

 施肥后,浮游生物很快就繁殖起来,这样放养蝌蚪以后,蝌蚪就能吃到丰富的适口饵料,迅速生长。

 水泥池则因为施肥会败坏水质,造成蝌蚪窒息死亡,所以水泥池不能施肥,只能投喂人工饵料。

 三、蝌蚪的放养

 蝌蚪的放养密度,应根据饲养条件、养殖方式、饵料、蝌蚪大小和饲养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来决定。

 一般刚放养时,蝌蚪的密度可大些,全长12厘米的蝌蚪,每平方米放养800~1000尾;待全长达3~4厘米时,稀放到每平方米300~400尾;全长达6~7厘米时,稀放到每平方米150~200尾。

 水泥池由于管理和换水等条件优越,放养密度可比土池增加1~2倍。

 四、饲养管理

 蝌蚪的饲养管理,主要是控制水温,调节水质和合理投饵。

 当水温高达32℃时,蝌蚪的活动能力下降,吃食减少,生长受到抑制;35℃时,蝌蚪处于极度衰弱状态,并开始出现死亡;38℃时,会出现大批死亡。

 所以在夏天高温季节,必须采取降温措施。

 水泥池上面要搭遮荫架,种上葡萄或瓜类等爬藤植物遮荫降温;对土池,因面积较大,可在坐南朝北搭半个池子的遮阴架,也种上爬藤植物遮荫作者单位: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降温。

 此外,在有水源的地方,也可以通过加注外河新水来降温。

 水质的好坏对蝌蚪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有密切关系。

 所以在蝌蚪饲养过程中应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加水或换水。

 土池还应根据水质的肥瘦进行追肥,大致每3~7天1次,每亩每次追施粪肥或青绿肥料150~200千克。

 肥料和浮游生物不足时要适当投喂人工饵料。

 水泥池主要投喂人工饵料,一般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投1次,每天投饵量大致是蝌蚪总体重的2%~10%。

 五、蝌蚪的生长发育和变态

 蝌蚪生长发育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水温和营养条件来决定。

 根据在水泥池中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600尾,饲养期内水温变动于22~30℃,采用全人工饵料条件下的饲养结果:孵化后27天,全长达49厘米、体重14克,长出后肢芽;孵化后51天,全长达91厘米、体重81克,后肢长04厘米;孵化后81天,全长达103厘米、体重83克,并先伸出左前肢,接着第二天右前肢也破皮质鳃盖伸出,口裂变深,随后蝌蚪尾部逐渐吸收缩短;孵化后88天,尾部吸收完毕,变态成蛙。

 蝌蚪在变态阶段是处在最危险时期,管理上稍有疏忽,会造成大批死亡。

 这时在水泥池内应多投放一些水浮莲、凤眼莲等水生植物或木板等漂浮物,供变态的幼蚌能登上休息,这阶段不论水泥池还是土池都应及时将变态的幼蛙捕捉到幼蛙池中饲养。

  牛蛙流水式养殖法

 2003—2004年,南安市水技站在洪海镇郭坑水库下进行了牛蛙流水式养殖试验,即利用山区地势落差自然流水进行24小时换水的养殖,实际养殖水面积10亩,放养幼蛙23万只,成活率435%,单季产量15万kg,产值达21万元,纯利润105万元,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现将该牛蛙流水式养殖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1、选择场地

 养殖场一般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要求无污染,达到渔业水质标准;冬暖夏凉,远离嘈杂;交通便利、供电充足,以方便养殖生产。

 其中水源条件的好坏是养蛙成败的关键。

 2、建造蛙池

 以每100m2为一个大池,再把每个大池平均分成四个小池。

 池边用40目的筛绢网围好,筛绢要高出池底1m,筛绢底部应有20—30cm埋进土里;池埂高40cm,坡度1∶3,水位保持在30—40cm,水层深度不能低于20cm,否则蓄水量太少,水易浑浊,牛蛙易得病;宜采用长方形池子,便于操作;用口径10—12cm的塑料管作为给排水管,进、溢水孔设置的地点应在每个大池的对角;每个小池子里放4块80×40cm具有浮性的白色泡沫塑料板作为牛蛙的休息台;池子上方用黑色太阳网遮荫,以防夏季太阳暴晒。

 3、放养

 放苗前,干池每亩用生石灰50—75kg或漂白色粉10—15kg(有效氯含量在30%左右)进行消毒。

 一般清池消毒10天即可放苗。

 放养前幼蛙可用20ppm的高锰酸钾液浸洗10—20分钟。

 浸洗时要有人员在场观察,发现异常情况马上将蛙苗取出。

 幼蛙期放养密度为60—80只/m2,随着个体差异的变化,再进行分级分池放养,成蛙期放养密度为30—40只/m2。

 4、饲养管理

 (1)巡池查看

 每天早、中晚各巡池一次,检查筛绢网是否出现破洞,如果有破损必须马上修复,防止牛蛙外逃,保证24小时不间断地流水,每天至少达到300%的换水率;溢水口处可用塑料插管的升降来控制水位的高低,一般水深保持在30—40cm,并且保持水质清新。

 还应注意观察,牛蛙摄食与活动情况若有异常现象,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饲料投喂

 主要以浮水性配合饲料为主,投喂前半个小时先将配合饲料用清洁的水泡湿,使饲料稍微软化膨胀,这样可以预防饵料吸收池中的污水,消除牛蛙食后肠胃发生疾病,也可以促进牛蛙对营养的吸收。

 日投饵量保持在蛙体重的7—15%,投饵量除按蛙体重计算外,还应根据气候、水质及残饵等情况酌量调整,做到少量多次。

 投喂量以半小时内吃完为宜。

 (3)分级饲养

 在牛蛙饲养过程中,为防止发生互相残食的现象,每隔一段时间要及,时将规格相差较大的个体进行筛选分级,把规格相同的牛蛙调整到同一口池进行饲养,防止大蛙吃小蛙,同时注意控制养殖密度。

 (4)疾病的防治

 牛蛙养殖过程中要确实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放养前进行清塘消毒,用生石灰或漂白色粉进行消毒,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体;并定时用漂白色粉或强氯精全池遍洒消毒;分池后及时用20ppm的高锰酸钾对蛙体进行消毒,防止机械损伤使病原体传播;发现病蛙、死蛙及时找出隔离,除此之外,还要用高浓度的漂白色粉或高锰酸钾溶液对工具进行消毒。

 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

 饵料的投喂做到“四定”,即定点、定时、定量、定质。

 当养至成蛙时,出现个别歪头和红腿现象,及时把歪头的牛蛙挑出隔离开,用15ppm的强氯精连续消毒5天,同时加大换水量。

 入夏牛蛙管理措施

 夏季是牛蛙生长的“黄金时期”,其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增加投饵量随着温度的升高,牛蛙食量增大,投饵量也应逐渐增加,以避免饲养池发生弱肉强食的现象,此时的投饵量一般应达到蛙总体重的20%左右。

一、厂址的选择。牛蛙场的水源以江、河、湖泊或水库的水最为理想。水质标准可参照渔业用水标准,一般水溶氧量应在35毫克/升以上,ph值在65-8之间,透明度在25-30厘米,盐度不高于02%。此外,未受污染的电厂余热水、地下温泉水、深井水等也可用来养殖牛蛙。养殖场应建在暴雨涝不淹、干旱时能及时获得供水的地方。

  由于牛蛙喜欢温暖、潮湿、安静的生活环境,牛蛙场最好建在平坦开阔、向东南的斜坡地上,蛙池东西走向,使得秋天、冬天和春天光照时间长,夏天有东南风,环境冬暖夏凉。此外,养殖场应远离公路、工厂、居住区等嘈杂的地区。

  二、水泥池建造方式。根据饵料台的设置,水泥池的建造可分为以下两种方式。

  水泥池底作饵料台。蛙池四周用砖块或石头砌成,内壁四周涂有水泥。池深80厘米,长4米,宽3米。池底成斜坡型,池底建一高约5厘米的梯形饵料台。池底最低处设排水管,饵料台处设入水口。池水高度控制在10-20厘米。

  以木框作边、筛网为底作饵料台。后一种水泥池与前一种在外观及面积上较为相似,但在整体设置上有所不同。其底为平面底,池深度为120厘米左右,蝌蚪期水深为60厘米,中成蛙期水深为30厘米左右。饵料台用筛网制成,以木框为边。池中通常还设有泡沫等漂浮物供蛙栖息。

  三、注意事项。水泥池养殖模式虽然是目前最为理想的养殖模式,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⑴水泥池的建造成本较高,因此要根据养殖需要控制好建造成本;⑵在高温季节,阳光的直射会造成水温偏高及池壁的温度过高,而影响牛蛙的健康生长,因此要设置遮阳网并且保持少量注排水;⑶蛙池建造好后,要先注水浸泡一定时间才能投放蝌蚪,并且应定期给蛙池及外沿消毒,消毒剂可选用优碘、病毒净等。

牛蛙因其叫声大且宏亮酷似牛叫而得名,是变态发育动物,生长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四个阶段,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看一看牛蛙的生长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吧!

牛蛙受精卵

当水温升到18℃以上时,雄蛙即开始发情,体重300~500克的蛙,产卵量自1万至5万不等,每克体重蛙的产卵数为15~109粒不等。

牛蛙生活于湖泊、沟港、池塘等水域环境及附近的陆地,平时喜栖息于沟、塘边。若水面长有浮水植物,则伏于水草,仅以头部露出水面,一遇惊扰便潜入水中,牛蛙有群居的特性,往往是几只或几十只共栖一处,待适应环境后,便不随便搬迁。

牛蛙蝌蚪

生长蝌蚪适宜生长的水温20℃~30℃,在此温度区间,蝌蚪生长变态时间约为85天左右。不同的地区,由于气温和水温的不同,蝌蚪的生长速度及变态时间也不相同。在同一地点,蝌蚪变态的速度快慢和水温高低亦有密切关系,低温是影响蝌蚪生长变态的主要因素。

牛蛙幼蛙

幼蛙以蚯蚓,甲壳类虾,螺,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幼体及哺乳类的内脏为食。

牛蛙成蛙

成蛙生长牛蛙成蛙阶段的生长比蝌蚪阶段要快得多,牛蛙由蝌蚪变态成蛙后,生长主要是身体重量的增加,身体长度的增加相对缓慢得多,在气候适宜、食物充足的情况下,牛蛙生长十分快速,平均每月可增重50g左右。饲养5个月幼蛙个体即可长到250g左右的商品蛙出售。

成蛙性腺成熟以后,生长明显减慢,因为一部分消化吸收的养分要供给生殖细胞生长,此时,牛蛙大多在2龄,体重大多在350g以上。

成蛙的生长受温度和食物的制约,水温低于10℃或高于34℃,牛蛙基本不吃食。水温处于23℃~28℃最适生长阶段,如果食物不充足,牛蛙生长减慢。冬季温度降到10℃以下,牛蛙大多停止生长处于休眠状态,但如果将它们移养人工温室或塑料大棚内,气温和水温处于20℃~30℃,牛蛙恢复吃食,生长快速,平均月增重可达30g以上,无冬眠现象。

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

常规养殖的条件下,牛蛙的产量(年产)通常为1-2万公斤左右/亩,若自身的养殖技术还不成熟,则产量可能只有数千公斤/亩。牛蛙进入成蛙阶段后其生长速度会加快,体重也会明显增加,在食物充足、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平均每月可增重50克左右,饲养5个月左右即可作为商品蛙出售。

一、牛蛙一亩有多少产量

1、在常规养殖的情况下,牛蛙的亩产量(年产)一般为1-2万公斤左右,如果自身的养殖技术尚不成熟,则亩产量可能只有数千公斤。

2、如果饲养得当,牛蛙蝌蚪大约经过70天左右就会变为幼蛙,之后的4个月内若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提供充足的饵料,并做好防范敌害的工作,则牛蛙的成活率会比较高。变态后的幼蛙再经过半年的养殖,体长一般可达到12厘米左右,体重可增加250克左右,如果继续养殖,则再经过半年即可达到500克左右。

3、进入成蛙阶段后,牛蛙的生长速度会加快,从蝌蚪变为幼蛙再到成蛙,体重会明显增加,不过体长的增长速度较缓慢。若食物充足、温度适宜,牛蛙平均每月可增重50克左右,饲养5个月左右(此时个体的重量一般为250克左右)便可作为商品蛙进行出售。

二、牛蛙养殖需要办理什么证

1、所需证件

养殖牛蛙一般需要办理养殖证等证件,不过各地的政策可能有所差异,具体手续建议向当地的水产渔业部门进行咨询。

2、申报流程

(1)申请

单位和个人使用海域和内陆水域从事养殖生产活动的,应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单位还应提交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资信证明材料、养殖技术条件说明等。

(2)审核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审查申请材料,并会同有关单位人员进行现场勘验,确认标界,核实有关情况。

(3)批准

经审核,对符合规定的,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报请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批准,颁发养殖证。

(4)领证

集体所有或全民所有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海域和内陆水域,承包人按规定签定承包合同后,到所辖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进行注册登记,领取养殖证。

(5)登记造册、公告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已颁发的养殖证应登记造册,颁证海域和内陆水域要作图标志,及时向社会公告。

1病因 过饱和的氮气与氧气是引起气泡病的主因,其他溶于水中的气体有氢气与二氧化碳等,但是含量较少,且二氧化碳进入血中之后多数会与钙盐等结合,因此不易形成气泡阻塞血管。在各地多数蝌蚪的养殖水源是地下水,若将地下水抽出后直接导入蝌蚪池中,而没有经过减压或曝气处理,使地下水中的氮气迅速被释出,进入蝌蚪组织内而发病。这时地下水中含氮量不一定过饱和,因为没有曝气或减压所造成。另外,有些地区土壤含有多量硝酸盐化合物,以这种地下水为蝌蚪池水源也易引起气泡病。 春季,在自然情况下,池水中也较易累积大量氮气,这些氮气的来源是水中有机物被分解成游离氨,之后转换成硝酸,再经去硝化作用形成亚硝酸,最后亚硝酸再被分解所产生。 溶氧量过饱和常见于水温高时期,再加上水中植物性浮游生物太多,经日光照射,这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而发生本病。一般溶氧饱和度高于125%被认为有危险性(但不得低于70%),若高于300%则有致死性。 2症状与病变 气泡病的外观症状是在体表隆起大小不一的气泡,常见于腹部,对光检查上述部位可发现气泡存在。本病发生多为孵出18-20天后的蝌蚪,患病蝌蚪漂浮在水面上,轻者腹面向下,重者腹面向上,游泳混乱、缓慢,不能下沉,不采食。剖检蝌蚪除腹部皮下可见气泡外,其他器官正常。 3诊断 仔细检查蝌蚪外观,特别是鳃盖皮肤及眼睛的角膜有无气泡,或眼球是否向外突出。另外,取蝌蚪鳃丝作成鳃压片镜检,在血管中可看到气体栓子,鳃丝可能会肿胀或是淤血。 4防治 一旦发现气泡病,应立即向蝌蚪孵化池中注水,加强曝气,同时打开池中水车,增加大气中与水中气体交换速率(运转水车的数量须控制,以免同时注入过多气体人池中),将过饱和气体迅速带离池水。 预防方法是把地下水注入一空池中,经过1-2天曝气后再注入蝌蚪池,可防止本病发生。若无空池,则可将入水处的水管架高,让地下水呈瀑布状宣泄入池中,增加地下水与大气接触面,排出多余气体。若养殖池中植物性浮游生物过多,且正值水温时期,有必要使用药物去除部份植物性浮游生物,以防止溶氧量过高。 白天最好停止部份水泵运转,避免送人过多气体,增加气体饱和度;但夜间不可停止水车运转,因为水中绿色植物在夜间进行呼吸作用,与鱼只同时竞争氧气,此时若无水车辅助,水中溶氧过低,对蝌蚪有危险。本文由中华养殖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参考资料:

http://wwwyz1688cn/sc/wl/55725_1htm

1、养殖蚯蚓。

在牛蛙池内的陆地,投入牛粪、烂水果、洗米水等,与土拌和,放进种蚯蚓,让其繁殖。经一段时间养殖后,晚间蚯蚓出土活动,便可被牛蛙捕食。也可利用零星荒地,施足牛粪等以培养蚯蚓,每平方米可产成蚓5~7公斤。

2、灯光诱虫。

在蛙池食台上方,离水面23厘米处,吊挂30瓦的黑光灯或紫光灯,可诱落昆虫、飞虱等,晚上牛蛙会聚集灯下捕食。此法在5~9月份效果最好,开灯应在太阳下山后至上半夜,下半夜多露水,昆虫少,应关灯节省用电。

3、养殖福寿螺。

利用零星沟塘或建小池,也可在蛙池水中繁殖、养殖,在高温季节每5~10天产一桃红色卵块,每一卵块有卵1000粒左右,卵破膜孵出小螺便作牛蛙饲料。

4、养蚕。

利用房前屋后种桑养蚕,蚕生长快,一生只需20天左右,幼蚕可用来喂幼蛙,长到45~5龄,可用来喂成蛙。

5、饲养黄粉虫。

黄粉虫是牛蛙的最好饲料,易饲养,只需麦麸和青菜叶即可饲喂。但虫子生长慢,必须扩大饲养量,方能保证饲料供应。

6、诱蝇育蛆。

在牛蛙养殖池上方30厘米处吊挂大口盆、托盘等,内放诱饵如废畜肉、鱼内脏等诱蝇育蛆,当蝇蛆爬离盆口掉入水中,便成了蛙的佳肴。也可建一小池,在池内放入豆腐渣,再投入洗米水等,在池面上加盖,过若干天蛆虫育成,就可投喂牛蛙。

7、培养水蚤。

水蚤俗称“红虫”、“鱼虫”,是小蝌蚪的理想饲料。先将培养池中的水排干,清池消毒后,每平方米池内撒干鸡粪、豆腐渣等各1千克(或其它畜禽肥料),最好经日光曝晒一周后,灌水40厘米,并放入水蚤种源,几天后池水变绿,两周后池水中即可繁殖出大量水蚤。

8、利用下脚料。

将肉联厂、饭店屠宰下脚料消毒干净、捣细,拌入混合饲料投喂。有缫丝厂的地方,可用蚕蛹作饲料,还可购买猪肺、牛肺,切碎投喂。

9、捕捉小鱼虾。

地处河道、湖泊或鱼池附近的养殖点,可经常捕捉野杂鱼、小虾作饲料。

 牛蛙常见蛙病:暴发性出血败血症

 1、病症:发病蝌蚪腹部有明显的红色出血点,咽部及肛门四周的出血现象更为明显,重症时,体表出现几近透明的溃疡斑,眼球突出、充血,时有烂尾现象,鳃因失血而呈灰白色,腹部鼓胀,腹水严重,肝、肠明显充血,死亡前有在水面打转的现象。

 2、病因:水质恶化,放养密度过高是引发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病原目前尚不清楚。

 3、危害:该病的发生表现为暴发性,且传染性极强。发病时间为5月中旬至9月下旬,水温一般在20℃以上。牛蛙蝌蚪从发病到死亡只有2-3天,严重者可在一周内使整个蛙场的蝌蚪全部死尽。主要危害对象是蝌蚪,以变态期内的蝌蚪发病死亡尤为严重,幼蛙也时有发生该病。此病1995年呈暴发性流行,从对海盐县官塘的近千亩养殖池的调查显示,约有80%的春季蝌蚪暴发了该病,死亡率达60-100%,危害极为严重。

 4、防治对策:该病因具暴发性、病期短的特点,目前尚无显著疗效的治疗药物。减少该病的损失应以预防为主:

 (1)蝌蚪池在放养前应清池。清池的药物可用生石灰(50-100ppm)、蛙消安(10ppm)、强氯精(3-5ppm)等。

 (2)加强管理,做好场地的清洁消毒工作。各养殖池的进排水应独立分开,工具在用前用后要消毒。蝌蚪入池前用20ppm的高锰酸钾进行消毒,杜绝外来病原的传染。

 (3)定期换水,保持水质良好;合理放养密养,减少发病机会。

 (4)在蝌蚪饲料中定期添加一些药物如“蛙用碘”、“SMZ”及“先锋霉素”等,池水用2-3ppm的高锰酸钾与乙酸的混合液消毒,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牛蛙常见蛙病:烂皮病

 1、病症:该病初发时,牛蛙的背部皮肤失去光泽并出现白斑,之后,表皮脱落并开始溃烂,露出背肌,烂斑四周呈灰白色,病重时,可扩展到四肢。蛙眼瞳孔病初时出现粒状突起,逐渐发白,直至形成一层白色脂膜覆盖在眼球表面。病蛙初时尚能行动,重症时则拒食不动,直至死亡。牛蛙病后至死亡时间根据蛙体大小而长短不一,一般4-15天,长者可达一月以上。

 2、病因:引发该病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营养不平衡。投喂的饲料单一,饲料中缺乏微量元素,尤其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缺乏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原因。 (2)外表受损,导致细菌及真菌的继发感染。 (3)原发性细菌感染。醋酸钙不动杆菌是主要病原之一。

 3、危害:该病好发于150克以下的小蛙,刚完成变态后的幼蛙发病率更高。时间一般为4-9月,春秋两季是发病的高峰时间。有发病快、病期长的特点。发病率在20-50%之间,单纯以蚕蛹为饲料的养蛙地区发病率更高。病死率通常在30-70%,高时可达90%以上。

 4、防治方法:

 (1)在蝌蚪变态前期进行强化培养,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A和维生素D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如钙、磷、碘等,不仅能提高蝌蚪的变态成活率,而且可使变态后的幼蛙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

 (2)定期换水,改善养殖环境,并对养殖场作定期药物消毒。消毒用药一般为高锰酸钾、蛙消安、生石灰、孔雀石绿等。

 (3)在幼蛙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和维生素D,并努力保持饲料的`新鲜和多样化,使蛙的营养摄入保持平衡。

 (4)药物治疗。若以“蛙消安”4-5ppm对病蛙池泼洒消毒,用药两次,4天后病情可得到控制;用3ppm的高锰酸钾与冰醋酸合剂全池泼洒的方法,可使病蛙停止死亡,病轻者恢复健康。

 牛蛙常见蛙病:脑膜炎

 1、病症:病原为脑膜炎败血黄杆菌。当水质恶化,水温度化较大时易发此病,主要危害对象是100克以上的成蛙。病期集中在7~10月份,具有病期长,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特点,最高死亡率可达90%以上,危害极为严重。

 病蛙肤色发黑,厌食,其典型临床症状为脖子歪斜朝向一边,身体失去平衡,在水中流动时表现为腹部朝上并打转,解剖观察,病蛙的肝、肾、肠等均有充血现象。

 2、病因:受细菌感染所致。主要病原菌为脑膜败血黄杆菌。

 3、危害:该病最早在上海发现,1994、1995年间在嘉兴、湖州等相继发生。其危害的主要对象是100克以上的大蛙,传染性很强,发病时间一般在7-10月份,水温20℃以上。牛蛙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因水温高低而有不同,一般4-7天,温度低时则可延长到15天以上。1994年,湖州千金乡约400亩蛙池中有40%以上的蛙感染了该病,死亡在40-90%之间。

 4、防治方法:

 (1)对蛙池作定期药物消毒,定期换水。消毒用药可参考使用如“强力杀菌消毒剂”、“高锰酸钾与乙酸混合剂”等。

 (2)在饲料中拌入“蛙病宁II号”药物,对该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3)SMZ、蛙病宁等药物对该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牛蛙常见蛙病:红腿病

 1、病症:

 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该细菌在水体广泛存在,当蛙的养殖密度过高或皮肤受伤时,会因其而导致红腿病。主要表现为后肢红肿,皮下出血,严重时后腿肌肉冲血呈紫色,且全身肌肉充血,病蛙行动迟缓,食欲下降。病蛙腹部及大腿内侧皮下点状出血,病重时,腿部肌肉明显充血。常与“肠胃炎”等病并发。

 2、病因:水质恶化,放养密度过高是诱发该病的重要条件。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孢菌和不动杆菌。

 3、危害:该病的病期较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此病,主要发病季节在5-10月份。宁波等沿海地区发病较高,如是干法越冬,则在越冬期间也发生该病。红腿病的发病率一般为20-30%,病死率在20-50%之间,高者可达80%以上。

 4、 防治方法: (1)定期换水,使池水保持清洁。 (2)适当控制放养密度,随着牛蛙的生长,应根据池大小、水温高低和牛蛙规格及时分养,调整放养密度。 (3)水体用 3ppm的高锰酸钾或4ppm的“蛙消安"消毒,对该病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4)在蛙饲料中拌入“蛙病宁”、“SMZ”等药物投喂,对病蛙有较好的疗效。

 5、治疗:①水体用05微克三氯异氰素或1微克漂白剂消毒;②在水体消毒的同时,在蛙饵料中拌入药物。可选用复方新诺明,每千克蛙第一天用50毫克,第2~7天药量减半;或用氟哌酸每千克蛙每天30毫克,连用4~5天;③病蛙用3~5%的盐水浸泡20~30分钟,效果良好;④用“蛙病宁”拌饲投喂可取得明显疗效。

 牛蛙常见蛙病:肝炎(O氏病)

 1、病症:病原为链球菌。长期不清池消毒,水质条件差,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蛙发病时外表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体色呈灰黑色,失去原有光泽,活动及摄食均正常,一旦停食则很快死亡。病死蛙多集中在阴湿的丛中或食台上。病蛙临死前头部低垂,口吐黏液。黏液中常拌有血丝,故在病死蛙周围常有一滩淡红色黏液,并常拌有舌头露出口腔的现象,机体瘫软如稀泥。解剖可见病蛙肝部严重病变,或充血呈紫红色,或失血呈灰白色;肠道失血呈白色,少量可见紫色充血;胆汁浓,呈墨绿色;肠回缩入胃中,呈结套状。

 患病牛蛙外表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体色失去光泽,呈灰黑色。一旦发病,牛蛙很快停食,病蛙伏于草丛等阴湿处,四肢无力,肌体瘫软如一团稀泥,口腔时或有含血丝的粘粹吐出,并常伴有舌头从口腔中吐出的现象。解剖观察,病时肝脏严重色变,或失血呈灰白色,或严重充血而成紫黑色。胆汁浓而成墨绿色。肠、胃内无食物,仅有少量粘液,并有肠段套进胃中的现象。

 2、病因:由细菌感染所致。蛙池长期不清池,水质恶化引发该病的重要因素。

 3、流行及危害:该病临床表现为急性,传染性极强。发病时间为每年的5-9月,而以春、秋两季发病较多,主要危害对象是150克以上的成蛙。牛蛙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为2-3天,死亡率极高。1992年在台州椒江郊区的近三百亩成蛙养殖池中,约有60%的蛙池发生了该病;1995年,广德邱村地区的600余亩蛙池,有70%以上的面积发病。两地的牛蛙病死率均在60-90%之间,危害极大。 4、防治方法:预防是减少该病损失的主要手段,可参考采用以下措施:

 (1)牛蛙在放养前应对蛙池作彻底的清塘消毒,尤其是已养过几年牛蛙的老池则更应做到这一点。

 (2)在养殖过程中应加管理,定期换水,使牛蛙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蛙场及食场应经常用药物消毒,药物可选用“鱼虾宁”、“蛙消安”、“生石灰”等。

 (3)杜绝投喂变质饲料,饲料应新鲜和多样化。所有因病死亡的鱼、虾、河蚌以及其他动物均不能作为牛蛙的饲料。

 (4)在选购蛙种时,应极力避免将病蛙带入自己的养殖场中。牛蛙入池前应进行体外消毒,消毒方法一般为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分钟。

 (5)养殖场中应备有消毒池或缸,工具使用前后要及时消毒,并避免工具的交叉使用和借用。

 (6)牛蛙如出现病情,则应及时捞出病蛙和死蛙进行消毒处理,发病池用“蛙消安”或“蛙安粉”作全池泼洒消毒。

 (7)病蛙池用“蛙肝宁”拌饲投喂,结合消毒剂水体消毒,可有效控制该病。

 牛蛙常见蛙病:肠胃炎

 1、症状: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饲养管理不当,时饱时饥,或池水不够清洁,牛蛙吞食腐败变质的饲料,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病蛙体虚乏力,行动迟缓,食欲消失,缩头弓背,解剖可见病体肠内少量或无食,多黏液,肠胃内壁有炎症。

 2、预防:

 ①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

 ②不投腐败变质饵料,对食台定期清扫和消毒,并尽可能驯化蛙到陆地摄食;

 ③池水每隔半月用漂白剂1微克或生石灰30微克消毒。

 3、治疗:

 ①池水用03~05微克三氯异氰尿酸或2ppm“蛙消安”,一天一次,隔天再用一次;

 ②每千克病蛙用16克“病蛙宁”拌饲投喂。

 牛蛙常见蛙病:腹水病

 1、病症:蝌蚪腹部膨胀,严重腹水是此病的主要病症。解剖可见肠内充气明显,后肠近肛门处时有结节状阻塞物,肝、胆等无明显变化。蝌蚪病后,活动明显减弱,食量减少。

 2、病因:引发该病的病原不详,在病蝌蚪的肝组织中分离不到细菌。

 3、流行及危害:腹水病的危害对象为蝌蚪,经调查比较,越冬后的上年秋季蝌蚪发病率明显高于当年春季蝌蚪。该病多发于春夏季(4-8月),水温20℃以上,有很强的传染性,蝌蚪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通常为3-5天,个别池在一周内蝌蚪全部病死。1996年春,海盐、湖州等地的蝌蚪几乎同时发生该病,调查了湖州千金镇约160亩蝌蚪养殖池,其中发生腹水病的有110亩,发病率为70%,蝌蚪的病死率一般在30-70%之间,高者达100%。

 4、防治方法:控制该病应以预防为主。

 (1)合理控制蝌蚪的放养密度,及时换水,使水质保持清新。

 (2)不从发病地区引进蝌蚪,蝌蚪在放入池前用高锰酸钾消毒。

 (3)饲料应当浸泡后投喂,保证饲料多样、适口和新鲜。

 (4)发病后,对池水用PVP-碘1-2ppm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拌入先锋霉素或PVP-碘投喂。

 气泡病

 气泡病主要发生在蝌蚪期,患病的蝌蚪全身膨胀肿大,导致其失去平衡能力,浮在水面,将患病的蝌蚪捞出解剖,会发现肠胃充满气体。该病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养殖池的有机质含量过高,经过高温发酵,导致水体中的氮气与氧气含量较高,导致发病。

 防治方法:平时加强水质管理,勤换水、注水,一旦发现病害发生,立即注水,想办法降温度降下来,加强曝气,然后将患病蝌蚪捞出,放入较清凉的水中,再用硫酸镁液浇洒。

 水霉病

 (1)对于身上出现伤口的牛蛙,用3%食盐水浸泡皮肤伤口,直到愈合。

 (2)对于发病蝌蚪,用01ppm的“水霉净”溶液浸洗15-20分钟。

 (3)用20毫克/升的“安洁”消毒半小时,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即可。

 车轮虫病

 (1)注入新水,降低养殖密度,扩大蝌蚪的活动空间。

 (2)发病初期,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兑水进行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使用05克硫酸铜、02克硫酸亚铁。

 (3)每亩池塘用025公斤切碎的韭菜与黄豆混合,然后磨成浆进行全池泼洒,连续使用1-2天即可控制病情。

 舌杯虫病

 预防时可注入新水,降低养殖密度,治疗时可向每立方米水体泼洒07-1克硫酸铜(全池泼洒),经过12小时左右就会有70%的舌杯虫失去附着力掉入水中,经过24小时左右便可达到95%以上的治愈率。

 锚头鳋病

 (1)放养蝌蚪前,用“安洁”进行清塘,以灭杀水中的锚头鳋幼虫。

 (2)发病后,全池泼洒浓度为05毫克/升的90%“混杀”,具有较明显的治疗效果。

 出血病

 (1)预防时,用“鱼虾菌毒净”做清塘处理,发病后及时放水,并用网将蝌蚪集中起来,每20000只蝌蚪用“血立止”1ppm浸泡半小时,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每立方米水体用5克“出血烂鳃停”进行全池泼洒。

 (3)将“出血烂鳃停”和饲料按照15%的比例混合,然后投喂3-5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077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5
下一篇2023-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