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曾受胯下之辱,后来杀人无数,为啥不杀当年的无赖?

韩信曾受胯下之辱,后来杀人无数,为啥不杀当年的无赖?,第1张

韩信在被封为楚王后,特意回到家乡找到那位曾经让他从裤裆下爬过去的屠夫,本来所有人都认为韩信会杀了他,结果韩信非但没有杀他,反而提拔这位屠夫到自己军中做了都尉,让他从一个底层百姓一跃成为连长级别的军官,从此吃上皇粮,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成为广大百姓羡慕嫉妒恨的对象,真可谓是乌鸡变凤凰。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面对这样一个曾经羞辱过自己,给自己心灵造成严重伤害的人,就算我们不杀他,那起码也要伸出右手扇他几个耳光,给他点教训才行;或者以牙还牙,让他也从自己胯下爬过去,这样也能出了心中那口恶气。

再退一万步说,哪怕从此不再搭理这位屠夫也好,可韩信偏偏以德报怨,还给予他嘉奖,这是什么操作?韩信是有受虐症么? 其实,韩信这样做的目的,说到底不过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能容,从而收拢项羽的残余势力。

因为,韩信的封地楚国,大部分领土都是当年项羽的地盘,在项羽死后,很多曾经效忠项羽的士兵和将领都逃回家乡隐藏起来,他们有不少人在暗中蠢蠢欲动,也有很多人非常有才华,却害怕报复不得不隐姓埋名。这些人的问题如果不解决,楚国就始终有个隐患存在。 

所以,在韩信到达楚国后,一方面为快速稳定楚国局势,另一方面也是想壮大自己的势力,他自然就希望能够把项羽的那些残余势力都收拢到自己账麾下。但是,韩信作为诛杀项羽的主力之一,项羽的残余势力,自然不敢随随便便相信韩信,更不可能直接出来投靠韩信,因为谁也保不准韩信会不会秋后算账。

在这种背景下,韩信就故意找到那位曾经欺负过他的屠夫,不仅大方的原谅他,还给予他官职。韩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所有的楚国人,他韩信是个心胸宽广之人,不会因为曾经的敌对就耿耿于怀。不信,大家可以看下这位屠夫,他曾经残忍的伤害我,给我幼小的心灵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甚至我每天晚上都做噩梦,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

但是,我韩信最后还是不计前嫌原谅他,甚至而言,我还以德报怨,授予他官职,让他帮助一同治理好楚国。总而言之,我韩信就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我是楚国的国王,我要为我的国家负责,不会让个人情感来影响我。所以,各位有才能的人,请放下我们之间曾经的恩怨,投入到我的怀抱,和我一起建设我们的美好家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韩信这样做的效果也是挺不错的,当时很多项羽的残余势力看到韩信的这个举动后,都纷纷出来投入韩信的麾下。

在他们看来,韩信既然愿意放过这位和他有深仇大恨的屠夫,那他们这些曾经跟着项羽混的人,不过是各为其主而已,和韩信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恩怨,韩信自然就更没有理由来杀他们,他们也就不用再躲躲藏藏。最后,甚至连钟离眜这种重要人物都跑出来投靠了韩信。当然,韩信也因为这种行为,让刘邦感觉到了不安。

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十二岁定终身。

历史上对韩信的记载,大概就是从他少年时代开始的。少年时的韩信,性情放纵,不拘礼节,整日佩带一把不知从哪里来的宝剑,浪迹乡间,游手好闲,这样的形象很容易让人觉得韩信是一个好逸恶劳、爱慕虚荣、眼高手低的废物。

因为没人瞧得上,又没有经商谋生之道,少年韩信只得靠四处蹭饭,勉强活下去,日子过得很悲哀,甚至有些厚颜无耻。但就是在这样的处境下,韩信却做了一件事,虽然穷得叮当响,但他还是执意为亡故的老母亲找了一块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而且还说,他找的这块坟地可安顿下一万户人家。

从穷困潦倒坚持佩剑,到身无分文要为亡故的老母亲找万户坟地,从贬的角度讲,韩信这人确实太爱慕虚荣,而如果从不那么贬的角度讲,韩信这人内心有傲气,有抱负,但他的傲气、抱负也有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他有强烈的功名欲望。可以说,后来刘邦要杀他,就是因为他的功名欲望太不可控,虽然在能反的时候没有反,但他的内心始终是不安分的。

除了为亡母找坟,少年韩信还有两件事很有名,一是漂絮老母给他的“一饭之恩”,一是恶少屠夫让他遭受的“胯下之辱”。

漂絮老母的“一饭之恩”,韩信终生铭记,并且在衣锦还乡后隆重地谢了这“一饭之恩”。虽说人杰记恩是常态,但此事发生在韩信身上还是极具宿命的意味。韩信的发迹之路不像那些一路拼杀的乱世枭雄,他是携天才之姿一夜成名,并且在一夜成名后一发而不可收拾。相比那些历经磨难而成功的枭雄,韩信的发迹之路太顺,太简单,太干净,因而他对人性的洞察并不深刻。如果他天生是个心狠手辣的人,倒还好说,关键他是个看重“一饭之恩”的性情中人,而刘邦何尝又不是另一个给他“功名一饭”的恩主呢,所以后来叫他反刘邦,他做不到,总是寄希望于人性的善与义,但作为开国帝王,刘邦是皇权至上,一切有可能威胁他大汉皇权的都必须毫不留情地剪除。

内心有着强烈的功名欲望,但又有着一味讲恩情、讲善义的单纯性情,如此矛盾的韩信一旦陷入险恶的政治漩涡,怎可能会有好下场。

说到“胯下之辱”,在韩信身上,此事值得仰视,但也让人警视。

先来说仰视,百年罕见的天才,却能够忍受常人难忍的“胯下之辱”,想不通的话,这事的确让人感觉纠结,也会让一些人发出困惑的疑问,如此没有血性,怎么就成了后来的天才。

关于“胯下之辱”,司马迁是很有发言权的,因为他遭受的腐刑比这更残酷,但司马迁最终也选择了忍受,而不是愤然一死。

刘邦腹黑双面君主

韩信万箭穿心而亡

李白负剑避世归隐

“喂!狗韩信,出来喝酒啊!”

李白站在韩信府上的墙头朝府里喊韩信,青莲剑在背后飘着,李白手里正拿着酒壶灌酒。

“你怎么**?快下来!”

韩信走到哪里都提着他那把长枪,在府里也不例外。因为步子急头上高高扎起的艳红马尾一晃一晃的。嘴上说着李白,实际上也不恼,心里巴不得李白天天来找他呢。

“你管我那么多干什么?来找你就是了。”

李白也听话,纵身一跃稳稳当当落在韩信面前,塞上酒壶悬在腰间。也就拿起了被遗忘的青莲剑。耍了个剑花才还算正经的面对着韩信。

两人是至交已有三年之久,但两人相隔甚远,韩信在西汉刘邦的领地,而李白则在女帝武则天统治的长安。所以两人平时都是互通书信,并不经常见面。这一别,少则半月,多则一年。

刘邦倒也算是个明君,这只是李白知道的。刘邦并不反对韩信与李白来往,只是很忌惮,总是会秘密监视着韩信--因为韩信可是他最好的棋子朋友。

“你平时不都忙得很吗?大诗人?怎么有空到我这偏远之地来?”

韩信挑了挑眉,语气里尽是挑衅。

“喂喂!我可是特地为了你从长安跑过来的好吧!”

“真是的,谁叫你过来了?”

“还不是因为我想见你!”

韩信刚想出言讽刺他几句就被李白这句话给噎回去了,继而,耳朵红透。

“你…你说什么蠢话!”

“还不是因为…我想你啊~”

李白把泡妹子最高绝技都用上了,直接勾住了韩信脖子在韩信耳边低语。果然,韩信不仅耳朵,整个头都红了。

“松手!”

韩信有些恼羞成怒。

“不松~你拿我怎么办?”

韩信像是终于忍不了了提起手中长枪挥向李白,李白心中一惊反应过来才往后跳。躲过是躲过了,可长枪太过锋利,还是划出了一道长口子。

“嘶…狗韩信你真下得去手啊!疼死我了!”

“你,你没事吧?”

韩信看李白这样吓得连宝贝长枪都丢了,抬起李白的胳膊帮他看伤。

“没事没事,平常练剑也没少受伤。”

“这怎么行!我的枪可比你的剑锋利多了,和我回屋里我给你上药!”

“得了得了我和你回去!好了吧?”

“快点!还贫!”

韩信冲李白翻了个大白眼,李白也笑嘻嘻的受着。

直到李白离开,他也未曾说上一句“我心悦于你。”

大唐盛世快亡了,汉军已经攻破长城,正往繁都长安进攻…而这些,刘邦都瞒着韩信。因为他要韩信知道,他和李白,只能是敌人。毕竟自己一直都是恶名昭著的“双面君主”。最好的棋子,怎么能被对手抢去。

李白走后第五天刘邦传韩信入宫,韩信也是在这时知道了长安的状况,可他只能忍着,表面隐忍,内心早已崩溃

‘刘邦,若你伤了李白,我所遭受的一切,必将百倍奉还!’

“呦~韩将军,怎么了?怎么不说话了?”

刘邦坐在至高的皇位上,四周皆是戾气,痞笑着,更不让人觉得他是好人。

“哦,对了,孤好像抓到个好玩的东西。”

“你要看看吗?”

“陛下…请自便。”

“来来来,带上来吧。”

侍卫拖着昏迷过去的李白,毫不留情的丢在韩信面前冰冷的地板上。还好,青莲剑认主,一直飘在李白身侧。

“陛下…你!”

“诶~韩将军,孤还没说完呢,孤就将这大唐第一天才剑仙赏赐给你,如何?”

“陛下,臣,求赏…”

“嘛…孤有条件,你去,帮孤取那大唐神探狄仁杰的项上人头来,取来了孤就把这李白赏赐给你!”

“是,陛下。”

韩信即刻启程,快马加鞭来到繁华落尽如今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长安。汉军们看见韩信去了更是士气高涨,喊杀声不绝于耳。如今,这盛世长安也就只剩下皇宫暂时还算安全。

狄仁杰正与女帝讨论如何守护最后的国土,韩信就直冲皇宫里,挥舞着长枪,朝狄仁杰刺去。

狄仁杰敏捷的向后退一步,韩信刺空,女帝盛怒,龙威直直的压下来,韩信暂时被控制,狄仁杰抽出令牌朝韩信扔去,韩信左边一躲,闪身来到狄仁杰身后,一枪穿透了狄仁杰的腹部,一击毙命。女帝和韩信大打出手,最后也未能幸免。

待韩信回到汉营,刘邦早已在大殿之上等着韩信了。这个韩信肯定知道,可他不知道的是,李白就在刘邦的龙椅后面,而且是清醒的。

刘邦并非不相信韩信的实力,他只想让韩信去杀了女帝和狄仁杰,再把李白绑过来让李白亲耳听着是自己所谓的挚友,杀了自己的兄弟,敬仰的女帝,毁了守卫的国土……

“韩将军这是完成了吗?”

“回陛下,狄仁杰与武则天的人头…臣已拿到。请…陛下遵守自己的诺言,将李白赏赐给臣。”

龙椅后的李白早已知道了一切,他知道的,是刘邦告诉他的。

“别急,他可就在这呢。”

韩信猛的哆嗦了一下,心底的不安愈发浓郁。

“把他解开。”

侍卫们把李白从龙椅后面解下来,带到韩信面前,李白双目无神的盯着韩信面前的两颗被布遮住的人头。良久,苦笑。

“走吧。”

刘邦赶走了韩信和李白,两人一路上也没憋出一句话。

韩信怕刘邦再去伤害李白,于是带着李白连夜从汉营中逃跑,可还是惊动了刘邦的侍卫。两人又被捉回去了。

李白被关在密室里,也听不见外面说什么,摸起青莲剑随时准备战斗,可这边根本没有人来。李白就得了空休息。

而韩信这边,就不太乐观。

“呦~雏儿,你什么时候这么胆大?当真和那李太白那么友好?”

“只要你放过他,怎么样我都愿!”

“切,当真是贱命一条。”

“我呢,现在给你两个选择。”

“一、你死,他活着,大唐我不要了。二、他死,大唐我也不要。”

“选一个吧。”

“我选一!只要他活着!”

“刘邦!你要答应我,长安,你要还他一个家乡!”

“嘛…孤说话绝对算数。”

“跪好,不许动。”

韩信随时准备着被刘邦施一剑穿心,可刘邦拿出竹刃,活生生准备折磨死他。

刘邦拿起锋利的竹刃,每一个都精确无比的避开韩信的要害。刺穿韩信的身体,霎时,大殿之上血流不止,空气中弥漫着浓郁血腥味。

直到韩信失去了意识,刘邦拿起韩信的长枪像对待垃圾一般刺穿了韩信的胸膛,将他钉在地板上。韩信的身体已经被戳烂了。

之后刘邦真的把李白放了,仗也不打了,还顺道复活了武则天和狄仁杰。一切都好像恢复到了原来的样子,只是,白衣少年再也不会远赴关外了。

刘邦杀了韩信以后将韩信的尸体当艺术品保存起来了。一次,他对张良说:

“子房,孤给你看样艺术品。”

“陛下何意?”

刘邦推开了冰库的大门,里面是被戳烂的韩信尸体…

刘邦还笑嘻嘻的同张良说笑,而张良早已捂着嘴泣不成声。

“你看,多么美妙…他永远属于我。”

END

后来的长安人只知道长安有个青莲剑仙叫李白,只是未到而立之年就归隐去了,根本没人见过。

可谁知,李白是知道真相才离开了这让他宝贵又厌恶的长安城?

“负长剑,归山林,从此长安再无李太白。”

                                                                    真

END

喜欢的朋友可以去半次元找我吖,搜匚丅就可以啦!

兵仙韩信12(定陶之战)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八月,中秋月圆之夜,秦将章邯率领秦军攻打定陶项梁军,史称:“定陶之战”。

秦军趁楚军懈怠,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偷袭楚军。为了不让士兵发出声音,章邯下令:先锋部队每人嘴里含一根小木棍。

在夜色的掩护下,先锋部队偷偷摸进楚军军营,进行暗杀、放火,许多士兵在睡梦中,就被秦军结果了。一个个营帐起火,楚军一片混乱,随后章邯率大部队趁乱进攻。

秋高气爽,气候干燥,火趁风势,越烧越大。不一会儿,楚军就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喊声,杀声,痛苦声,此起彼伏,如雷震天。火光照亮了整个定陶夜空,这对楚军来说,是一个噩梦般的夜。

慌乱中,项梁大怒,骑在马上,率领卫兵和秦军断兵相接。韩信跟随在项梁左右,一路冲锋陷阵,击杀数百十人。

秦军人多势重,楚军混乱。项梁好不容易聚集了剩下的楚军,形成了方阵。

情况十万火急,韩信对项梁说道:“将军先撤,我殿后,向南撤退到外黄,项羽、刘邦在外黄。”

项梁环视了整个站场一周,见楚军士兵伤的伤、亡的亡、逃的逃,五万人马,不到一个时辰,就只剩下这么两三千人了。

兵败如山倒,绝望瞬间充斥着梁项梁的内心!

他双眼含泪,悲痛说道:“当初该听你的话,现在后悔已来不急了!”

韩信安慰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大将军别气馁!只要撤退到外黄,再回到彭城,以砀山为依托,足以自守,我们还是能东山再起的!”

项梁慷慨说:“男子汉大丈夫当血洒战场!我自起兵以来,从未退缩!如今几万兄弟,只剩我回去,我有何面目见他们的父母妻子?还有何德何能再做大将军?你回去吧,把这匕首交给我侄儿项羽,让他替我报仇!”

说完从身上解下一把匕首递给韩信。

韩信接过匕首,答应道:“臣一定把匕首送到。”

项梁对全体将士大声说道:“兄弟们,愿意走的跟韩信走,愿意留下和我拼死一战!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算楚国男人快绝种了,让秦国灭亡的也一定是楚国!”

话音一落,大家站在原地不动,没有一个人愿意和韩信撤退。

项梁见大家都不愿走,继续说:“是我让韩信回去的,让他把我世代家传的匕首带给我侄儿项羽。不能让这亡秦的匕首落在秦军手里。匕首要传下去,匕首在,亡秦可待!”说完,项梁双眼流泪。

他看了看大家,继续说道:“家有老母又没有兄弟姐妹的,给我站出来!”

这时有几十个人默默站了出来。

“我下最后一道军令,命令你们和韩信一道回去!”项梁吼道。

军令如山,不得不从。

那几十个人不舍地齐声道:“谨遵大将军令!大将军保重!”

这时,项梁用剑拍打马背,喊道:“兄弟们!跟我冲!”说完,这两千多人,蜂拥而下,冲向秦军……

韩信带着剩下的几十人,从小路向外黄撤退。

由于人数差距太大,项梁所带的两千多人,很快被身穿黑色盔甲的秦军吞噬,消失在一片黑色的海洋中。

项梁力战而死。

韩信带着那几十个人,趁着月光,一路疾驰,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来到外黄,核实身份后,进入项羽军营。

此时项羽正在操练士兵,见韩信他们来,有些意外,问道:“大将军派你们来,有何重要事情?”

韩信等人见到项羽,一起跪下。

韩信痛哭地说道:“秦将章邯帅二十万人夜袭大将军项梁,大将军临死之前,派我把这个交给您!”说完,从身上拿出匕首,双手承上。

项羽脑壳一下蒙了,不敢相信,问道:“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韩信泣不成声,断断续续说道:“章邯率二十万秦军夜袭大将军,大将军临……临死之前,让我把这……匕首交给你,说匕首在,亡秦可成,后继有人!”

项羽接过匕首,他认得,这是项氏传将之物。

大将军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是让项羽接替自己。

听此噩耗,项羽眼泪直流,眼前一黑,一下昏了过去。

众人忙把他抬进营帐,急忙传军医。韩信见状,立急随同一起进入营帐,他略懂医术,知道项羽这是一时急火攻心,造成的晕厥。

韩信对众人说道:“让我来试试。”于是他用拇指掐住项羽的人中,另一只手轻按项羽的太阳穴。

不一会儿,项羽缓缓回过神来。

“项将军节哀,现在稳住军心要紧,你不能倒下,你到倒下了,军心就散了。”韩信安慰道。

项羽点了点头,没说话,泪流满面。

刘邦听闻项羽晕倒,急忙赶过来,走到床前,小声说:“将军节哀,听闻项梁大将军为国捐躯,我也很痛心。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我们现在去攻打章邯,章邯势大,无疑是拿鸡蛋碰石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将军忍忍。”

这是韩信第一次见到刘邦。

刘邦龙行虎步,沉着稳重,从他刚才的话语中,就知道他心中有韬略。

韩信觉得,刘邦是一个能成大事的人。

他急忙接过话,说:“是啊,现在不能去打章邯,章邯势大,不能拿将士们的命去冒险。现在我们应向砀山撤退,回到彭城,避敌锋芒。以砀山险要地势为依托,守住彭城,以求东山再起。”

刘邦看了看韩信,微微笑了一下。

此时的项羽强忍住内心的悲痛,在他心里,项梁如亲生父亲一般,父子亲情,如今天隔一方,再不能相见。

项羽痛不欲生!不管那么多了,项羽下令军中:“部队马上集结出发,攻打章邯。”

军队集结,大军开拔,项羽带领骑兵,冲在最前面。

刘邦率军在后,心想:“此时如果带领自己人马开溜,以项羽脾气,肯定拿自己第一个开刀。去也是死,溜也是死,现在只有死劝项羽了,或许还有一条生路。”

于是他快马加鞭,追到项羽,喊道:“项将军留步。”

项羽听到,示意部队停了下来。

刘邦策马来到项羽跟前,他下马,双眼闪着泪花,说道:“项梁大将军战死,我发誓要为大将军报仇。可是现在,秦军四十万,我们不足三万。秦军以逸待劳,占据有利地形,我们去也是白白送死。我刘邦不怕死,将军也不怕死。可是你想想这两万多将士,他们的命不重要吗?项将军你要欠两万多条命吗?良将不打无把握之仗,望将军三思。”

项羽沉默良久……

他心里明白,刘邦说得对,此时去凶多吉少,不能拿两万多士兵冒险。项梁是军人,死于战场,是军人的归宿。再说,听闻项梁兵败,士兵已有畏惧情绪,于是项羽下令:“大军向东,回彭城。”

到了彭城,项羽驻扎在彭城东,吕臣驻扎彭城西,刘邦驻扎在砀县。大家互为倚角,互相呼应,以防章邯来攻。

1“发明大王”爱迪生

电报、电话、电灯,这些东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看来是多么的普通和司空见惯,谁也不会因此而惊奇。可是你知道这些东西对于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和欣喜若狂吗?人类因此而记住了它们的发明者——爱迪生。

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的一生,仅是在专利局登记过的发明就有1328种。一个只读过三个月书人,怎么会有这么多发明创造呢?我想,如果你听说过“爱迪生孵小鸡”的故事,就一定会明白,他的成功源于强烈的好奇心。

1847年,爱迪生降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米兰市的一个商人家庭里。很小的时候,爱迪生就显露出了极强的好奇心,只要看到不明白的事情,他就抓住大人的衣角儿问个不停,非要问出个子丑寅卯来。

一天,他指着正在孵蛋的母鸡问妈妈:“母鸡把蛋坐在屁股底下干嘛呀?”妈妈说:“哦,那是在孵小鸡呢!”下午,爱迪生突然不见了,家里人急得四处寻找,终于在鸡窝里找到了他。原来,他正蹲在鸡窝里,屁股下放了好多鸡蛋孵小鸡呢!父母看了以后,哭笑不得,只好把他拉出来,又是给他洗脸,又是给他洗衣服。还有一次,他看见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就想:既然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呢?于是,他找来一种药粉给小伙伴吃,为了让小伙伴飞上天空去。结果,小伙伴差点儿丧命,爱迪生也被父亲狠揍了一顿。

好不容易,爱迪生长到了8岁,父母把他送进了一所乡村小学读书,以为从此以后他能安安份份上学了。谁知,他仍然爱追根问底,经常把教师问得目瞪口呆,窘迫不堪。有一回上算术课,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2+2=4”,爱迪生马上站起来问:“老师,2加2为什么等于4呢?”这个问题把老师问住了,他认为爱迪生是个捣蛋鬼,专门和老师闹别扭,于是,在上了三个月的课以后,爱迪生就被老师赶回家了。

爱迪生的母亲是位伟大的母亲。她没有因为独生子被撵回来而责怪他,相反,他决定自己把孩子教育好。当她发现爱迪生好奇心重、对物理、化学特别感兴趣时,就给他买了有关物理、化学实验的书。爱迪生照着书本,独自做起实验来。可以说,这就是爱迪生搞科学发明的启蒙教育。

长大了的爱迪生,学会了无线电收发报技术。他在斯特拉得福铁路分局找到了一个夜班报务员工作。按规定,夜班报务员不管有事无事,到晚上九点后,每小时必须向车务主任发送一次讯号。爱迪生为了晚间休息好,白天能钻研发明创造,就设计了一个电报机自动按时拍发讯号。这就是电报机的雏形。

没过多久,他又对电报机进行了改进,经过多次试验,一架新式的发报机试制成功了。爱迪生望着自己发明的机器,欣慰地笑了。

应该说,爱迪生的每一项发明都是和他的好奇心紧紧相联的。在他发明了电报之后,又开始搞电话实验。他发现传话器里的膜板能够随着说话声音引起相应震动,就仔细观察,并且在笔记本上做了详细记录。由此,一个“会说话的机器”做成了。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纷纷前来观看,并称他为“最伟大的发明家”。所以,好奇心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展示智慧的先决条件。

不仅著名的科学家需要好奇心,我们普通人要学习知识、有所成就也需要好奇心。1991年7月,《光明日报》科技部曾对全国青少年科技小发明比赛中获奖的11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您的主要心理特征”一栏里,92%的同学写的是“好奇心强”。湖南零陵地区道县一中的少年何骥,在一天到鸡棚捡蛋的时候,禁不住好奇地想道:鸡蛋到底为什么一头大一头小呢?是大头先出母体还是小头先出母体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每天一放学就立刻赶回家,蹲在鸡棚旁静静地观察,有时甚至连晚饭都忘了吃。两个多月以后,何骥终于发现:鸡蛋是大头先出母体。为此,他写了论文,得到许多生物学家的称赞。他的发现,居然是鸟类文献中还没有记载过的新发现。

成才需要好奇心,但是有了好奇心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成才。要想有成就,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好奇心就好比一粒种子,没有种子就长不出参天大树,没有好奇心的人也不可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种子播种在黑土里以后,经过人们的浇灌、培育,会逐渐地破土而出,由小苗长成栋梁。有了好奇心,再加上汗水和心血,也一定能够使你成为有用之才。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好奇心很重要,要搞科学离不开好奇。道理很简单,只有好奇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正因为好奇心如此重要,所以,许多人都把好奇心称为成功者的第一美德。对于一个有志成才、渴望成功的少年来说,好奇心是最宝贵的。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是美国人,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 只上了3 个月学, 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 常常把钱节省下来, 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 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

2爱迪生12 岁的时候, 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厢, 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 卖完了报, 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

有一次, 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 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 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 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 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 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

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 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

有一次, 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 还有一次, 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

他没有被危险吓倒, 还是顽强地做实验.

爱迪生试制电灯, 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 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 实在太累了, 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 终於找到了合适的灯丝, 发明了电灯.后来, 爱迪生又发明了**、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

爱迪生将他毕生的精力都用在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上; 而在衣着方面, 从不过多考虑.

当他还是没出名的穷小伙子时, 有一天, 他在纽约大街上遇到一位朋友.

”瞧你身上这件大衣已经破成这个样子, 应该给自己买一件新大衣啦! ”朋友说.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有人认识我.”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几年过去了, 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有一次, 他又在纽约大街上又遇到了那位朋友.

”哎呀呀, 爱迪生先生! ”那位朋友惊叫起来, ”这回呀, 你无论如何也要换一件新大衣了! ”

”用得着吗?”爱迪生还是毫不在乎地回答, ”在这里, 人们都已经认识我了.”

3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 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很简单,当时的韩信得罪了一个人刘邦,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韩信战功赫赫还是沦落的那样一个下场。本来按照韩信的功劳,韩信完全可以舒舒服服的过完一生,可是由于韩信的情商太低,说话得罪了刘邦这个心胸狭隘的小人,这也就导致了刘邦就记恨上的韩信。当然了,这里面也是因为韩信在最后关头起了反心。不然虽然刘邦心胸比较狭隘,也不会选择杀掉韩信。

刘邦和韩信之间的恩怨要追溯到楚汉战争时期,我们大家都知道,韩信是刘邦手里的王牌,刘邦对于韩信还是非常信任并为以重用。这也就导致了最后韩信手里的力量竟然超过了刘邦,甚至刘邦险些就失去了对于韩信的控制。在楚汉战争白热化时期,刘邦与项羽陷入了焦灼,其实也是项羽对于刘邦的压迫太大,这个时候刘邦想要召回韩信,需要他的帮助。

在那时韩信已经攻占了齐地,正是兵强马壮的时候,韩信心里想我这么大功劳自立为王不过分吧。所以韩信竟然上书刘邦想要刘邦封自己为齐王。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韩信已经自称为齐王,韩信给刘邦的书信更像是一种通知。在那个时候刘邦心里有多憋屈,可想而知。无奈之下,他还是选择承认了韩信这个身份,这个是刘邦恩怨的开始。

在之后有一次刘邦韩信的谈话中,刘邦问韩信,他刘邦能带多少兵。韩信想都不想随口一答,刘邦只能带10万的兵。然后刘邦不服问韩信,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到我多多益善。这个让刘邦心里非常不爽,认为他韩信看不起他刘邦,这个谈话就成了刘邦心中的一根刺。在建立汉王朝之后,有人向刘邦反映说韩信这个人手下的权力太大,有可能会威胁汉王朝的统治。刘邦本来就对韩信不爽,于是刘邦趁机就下掉了韩信的军权。

司马迁拄着手杖,站在韩信母亲墓前,感慨万千,久久不愿离去……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 (对汉朝的功劳堪比周公、召公、姜太公之于周朝),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这是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对韩信(约前231-前196)的评价,评价之高、遗憾之深,让我可以想象他久久伫立于韩信母亲坟墓前都想了些什么……。

01

迷一:何以知晓自己会发达

司马迁说韩信在穷困潦倒时便“志与众异”。按照笔者通过正史资料对韩信的研究,我认为韩信在自己连饭都吃不上时便确信自己将来会发达,这一点及其间原因实在是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史家所忽略的。

我们举三个例子:

其一,韩信葬母

韩信年少时(至少二十岁以前),母亲逝世,因为太穷,没有办法“买棺木、搞仪式”,但是他也没有随便找个地方将母亲埋了,而是背负母亲尸体行走了很远的路程,将其 葬于“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按照中国的传统人文文化,如果某一个家族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人们会认为与其父辈、祖辈坟地风水有很大关系,因此人们不论埋葬死人或者建房安家都喜欢往那里靠近,因而出现一种“群集效应”。

韩信这“令其旁可置万家”之举就很难让人理解——除非他自己知道将来会极其发达并闻名遐迩。

至于什么韩信“九里山活埋母亲”之类的民间传言完全是近代“别有用心”者之杜撰,切不可信以为真。

其二,与漂母“狂言”

韩信少时既当不了官、又不会做生意、连种庄稼都不会,到处混吃混喝,连刘邦年轻时的混混状态都不如,人们都不待见他。

韩信在当地亭长家里混吃数月,后被嫌弃,到河边钓鱼充饥,无奈鱼也钓不上来。不过,他运气还不错,几个漂母在那里洗衣服,其中一位就把自己带的食物分一些给他,并且连续数十日,日日如此。

这实在也是韩信“与众不同”之处,换做我们任何男人,脸皮再厚可能都“坚持”不了数十日。

哦~豁~!一天漂母对韩信说:

“我们的漂洗工程完工了,明天开始个人想办法填肚皮吧,我管不了你了!”

“吾 有以 报母!”韩信回答。

大家注意这个“必”字和“重”字。不仅知道必定能报答,而且是重重的报答。

“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看你可怜,谁会想到你的报答!”漂母生气回答。

其三,忍受胯下之辱

这个故事大家就太熟悉不过了。

杀猪匠对韩信说:

“整天拿把剑,四处闲逛,既不敢抢人又不敢放火,饭还要靠别人施舍。我拿把菜刀天天杀猪都可以求生存。你今天要么用你的剑把我杀了,要么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人越聚越多……

韩信 “孰视之” (孰通假熟)。

韩信看了他很久,然后从他裤裆下面钻了过去……。

这里确实又是韩信与众不同的地方,不想杀人的话可以抱着剑转身就走嘛,何必又非要钻呢?(后世小说《水浒传》中“杨志卖刀”多半套用了这个故事。)

很多人读到这里就完了,认为韩信能忍。其实重要的精彩还在后面、多年后……

汉五年正月,韩信被罢免齐王,改封楚王,回到家乡。一天,他叫人把漂母、亭长和杀猪匠都请到王府,给了漂母千金(兑现诺言)、羞辱性的给了亭长百钱、封杀猪匠为楚国中尉(相当于公安部部长)。

以上足见韩信心胸之广阔,确实让人自叹弗如、刮目相看。

重点在于他当着众人的面说了这么一句话:

“此(杀猪匠)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 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我不是不能杀他,但是缺乏杀他的理由,我只能忍,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也就是说韩信确信自己将来能大有作为!

这里插叙一句。韩信最看不起项羽之处有三点: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小气吝啬——这也是韩信对项羽的精辟评价。从以上事件看来,韩信确实完全有那个资格批评项羽,如果换做项羽,处理的方式完全会不一样,也不会有如此完满的结果出现。

02

迷二:齐国投降后何以还要攻打

韩信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刘邦对他的评价是“战必胜,攻必取”,对此,此文不做笔墨纠缠。

韩信在以区区万余人大败赵国二十万军队后(这是韩信的成名战,成语“背水一战”便来源于此),挥师东进,准备灭了齐国。

刘邦确实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为了耗费最小的资源消灭齐国,在韩信攻打赵国时他已经安排谋士郦食其去齐国当说客,劝齐王投降。

这位郦食其我们在第7集当中专门讲过他,就是当面骂了刘邦、贬损了刘邦,刘邦反而喝退正在给自己洗脚的两个小妹后待为上宾的那位,在刘邦创业初期起了很大作用——仅次于萧何。

郦食其确实有才、嘴巴也会说,硬是将兵多将广尚有七十二座城池的齐王田广说服了,齐王已经宣布投降。

韩信的军队在进军齐国中途得到了这一消息,韩信决定停下来休整一下部队。重要谋士蒯通(音同块)却为他出了一个馊主意:

“将军你是受了汉王的命令攻齐,可汉王又派说客说齐,并且没有告诉你这个事情,汉王也没有命令叫你停止攻击。

最关键是将军率数万之众,用了一年多时间才拿到赵国的五十几座城池,而郦先生凭三寸舌头几天时间就拿到齐国七十几座城池,这个功劳该如何来评判?”

韩信一听,对呀!那就打过去!

如果说刘邦后来在心理上对韩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这算是第一个。

其一, 彼时,刘邦正在河南与项羽苦战。他是多么渴望身在河北消灭赵国后的韩信能够挥师转身加入战局。这也是他派郦食其劝降齐王的战略安排。

其二, 郦食其对刘邦有过很大帮助,也是功臣、忠臣,你韩信就这样连招呼都不向郦食其打一个就攻打齐国,不是间接的要杀死他吗?

果然,正在同郦食其把酒欢宴、畅谈成为“一家人”快乐的齐王田广听说韩信大军将至,立时说了四个字:

“耍我!亨之!”(亨通假烹)

将郦食其扔进了油锅。

齐王于是重新整军而战,项羽也派出楚国名将龙且率20万大军驰援齐国……。

韩信是能干,还是攻下了齐国七十二座城池,但是害死了郦食其、打乱了刘邦的战略部署、无端的消耗了太多战场资源。

这些都是让刘邦大为不爽的。

笔者非常迷惑,凭韩信的智商和以往行事风格,怎么就听从了这么一个馊主意、怎么就会贪图这么个所谓的“功劳”——在刘邦眼里这肯定不是功劳而是罪过。

03

迷三:何以可以造反时不造反,不能造反时却为之

这是韩信一生当中最大的败笔,也是最大的谜团和遗憾。

韩信如果有更高的理想,他如果要实现它,确实有一次难得的机会。

韩信攻下齐国,并且胁迫刘邦封他为齐王—— 这是刘邦心理上对韩信迈不过去的“第二道坎”。

齐国是怎么样的一个国家呢?因为海边盛产盐,所以自古富庶。周武王平定天下分封诸侯时,将齐国分封给了大功臣姜子牙,在他的治理下齐国更加富强,因此在整个周朝,齐国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

因此,韩信做齐王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的底子是很厚的、基础是很好的。因此,他要想有更大野心是有地利基础的。 恰恰又出现了天时。

刘邦和项羽鏖战、对峙期间,双方消耗都很大,谁也吃不了谁。此时,韩信是最大的中间力量,天下人谁都知道这一点。

因此项羽曾经派谋士武涉游说韩信。

韩信不为所动,明确告诉武涉:

“当初项王是怎么待我的?而人家汉王又是怎么待我的?”

加上他从内心深处一直鄙视项羽,自然不会帮助项羽。

此时,他手下的重要谋士、上文讲到过的蒯通也出来劝他。与武涉略有不同,蒯通劝他哪个都不帮,“三足鼎立”对韩信来讲才是最安全的。

但是韩信想到他的一切都是刘邦成全的,更何况艰难时刘邦还将自己的衣服与他同穿、自己的食物与他同食。韩信感恩呀!加之个人判断自己功劳甚大,刘邦不会将他怎么样。也没有采取行动。

最终他加入战局,与张良完美配合,上演了 历史 上精彩的“四面楚歌”和“十面埋伏”,逼迫项羽自尽于乌江之畔。

我们回头想想,如果当初韩信听从了武涉和蒯通任何一位的建议,中国 历史 就将改写!

对于韩信“可以造反而没有造反”我们可以理解:第一,他本身没有更大的政治野心和政治抱负;第二,感恩于刘邦待他的情谊;第三,判断刘邦“不会将自己怎么样”。

但是对他后来的造反确实就难以理解了!

客观而言,刘邦对韩信还是很不错的,从他内心深处虽然防范着韩信,但是还是希望韩信能够善终,从以下几点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 为了报复韩信在齐国投降后还攻打齐国(且造成郦食其被杀)及胁迫自己封他为齐王一事,刘邦仅仅是剥夺了韩信军权、改封齐王为楚王。

并且明确告诉韩信:楚国是你的家乡,家乡当王是最好的结局,好好过日子享受你的荣华富贵吧。

按照司马迁的想法,聪明如韩信,自己交出军权才是最明智的。因为他的功劳太大了,又太会打仗了,换做谁当帝王对他都不会放心。

第二、 韩信在家乡做楚王一年后,有人告发他密谋造反。

这究竟是诬告还是确有其事是一个 历史 迷案。同情韩信、认为韩信被杀是冤案的人都认为这是诬告,是最终逼迫韩信真正反叛的导火索。

我看 历史 上但凡想害一位重要人物,最好的办法就是告他“谋反”——这个罪名主政者是必须处理的,并且宁错杀一千也不愿放走一个。就似女人要挑拨兄弟间的关系时随便说一句“你的兄弟意图对我非礼”一样。

刘邦采纳了陈平的计策,将韩信诱捕 (这是韩信第一次被诱捕)。

韩信于是重复了范蠡那句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已定,我固当亨(通假烹)”。

刘邦听到了韩信的言语,给了他明确的回复:

“不是这样的,是确实有人告你谋反!”

但是,刘邦还是没有杀他。到洛阳就把他放了,虽免去楚王爵位,但还是封为淮阴侯。按照当时的制度,也就是降了两级。不过,这次刘邦不再让韩信回到封国,而是待在首都。

笔者认为刘邦这个安排是非常恰当的:首先,天天见面大家都放心;其次,断绝“造反”之类的谣言再起——因为韩信已经失去了可以造反的条件。

并且,虽然韩信不爽,长期“称病”不上朝,刘邦不仅没有为难他,还偶尔约他喝喝酒、听听曲、逛逛夜总会之类的。因此才有了君臣之间的一次有名对话:

“如果我来带兵,最多可带多少部队?”刘邦问。

“十万。”韩信答。

“那你呢?”刘邦再问。

“多多益善!”韩信答。

刘邦笑道:“哈哈哈,多多益善,那你不是也投降到我这里来了吗?”

“陛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

可是,在这种情况下韩信却想造反了——并且造反方式实在不靠谱。

韩信的一个铁杆粉丝名叫陈豨(音同稀),被刘邦封为巨鹿郡守(军事首长),就任前向韩信辞行。我们来看看韩信对他说了一些什么混账话:

“你是陛下的亲信,所以派你去这个军事要地负责。你就任后面临的结果只有一种:有人告你谋反,陛下不信;再次告你谋反,陛下将信将疑;三次告你谋反,陛下就信了!你现在得天时地利,可以趁早造反,我为内应,释放囚徒攻打皇宫,擒吕后和太子。”

陈豨实在是韩信的铁粉,也认为韩信无所不能,就回答了一句话:

“你说咋干就咋干!”

汉十年,陈豨果然叛乱。刘邦亲自率兵亲自平叛。

(马上皇帝就是马上皇帝,重要的平叛刘邦都是亲力亲为,因此他对陆贾所言“老子天下马上得之”确实发自肺腑。)

韩信在首都准备举事时消息败露,吕后采用萧何计谋 再次将韩信诱捕 ,并且立即正法于宫廷钟室。

韩信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年仅35岁,诛灭三族。

刘邦剿灭陈豨回到京城后,吕后告诉他她把韩信杀了,刘邦的表情是“ 且喜且怜 ”。司马迁用这四个字确实太传神了,充分体现了刘邦觉得心腹大患终于除去的喜悦和对韩信的同情和不舍。

最后不忘问一句:

“韩信死时有没有什么遗言?”(心底对韩信确实还是好的。)

“恨不用蒯通计。”吕后回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096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5
下一篇2023-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