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传奇的评价

鸿门宴传奇的评价,第1张

  我是压着火看完这部**的,现在该是发火的时候了。

  第一,鸿门喋血

  这部**拍的是鸿门宴,知道什么是鸿门宴吗?鸿门宴,就是在鸿门这个地方吃的一顿饭。不会拍鸿门宴,夜宴看过吧!是饭局,要吃饭。你不会拍的话学学么!这部雷人大剧让我那脆弱的神经备受打击,谁能告诉我,为什么鸿门宴上不仅没有酒肉,还要搞的那么文艺(张良范增对弈,还是盲棋,还是五盘)?搞的这么文艺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搞的这么血腥(鸿门宴上到处飚血,我都不想说了)?这是TMD鸿门宴吗?

  第二,韩信赴宴

  只要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会知晓韩信其人吧?TMD鸿门宴关韩信屁事?虽然陈小春演了樊哙,但韩信还是没有摆脱古惑仔的命运。韩信不是被萧和举荐的,是他拿着一把剑,冲到刘邦面前,让刘邦心悦诚服的。韩信没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商,有的只是拿着砍刀上街炫耀的古惑仔的流氓气息。妈的,就是这样一个被糟践成流氓一样的人物,也能和鸿门宴扯上关系。你要知道,鸿门宴最高潮的部分两家已经直接开始对砍了,刘邦撑的时间居然比樊哙长。我本来以为陈小春演樊哙,樊哙会猛一点。可惜TMD刘邦是黎明演的,所以樊哙被项羽五招搞定,刘邦和项羽拼了足足有十多招。说韩信,最后刘邦即将被项羽挂掉的时候,韩信骑马闯进来,然后飞速跪在项羽面前,拿出怀王圣旨,然后刘邦得救了。天哪!你可以想象吗?这是TMD这么狗血的剧情!

  第三,虞姬别恋

  妈的这部**烂到发指的地步,居然设计了虞姬和刘邦的一段,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这是TMD什么感情啊?虞姬为什么要弹琵琶的事我已经不想再说了,弹了就弹了吧。但是为什么要让虞姬丢手绢,再让刘邦还给她?为什么要安排秦朝将军让虞姬当众脱衣服?为什么要让刘邦在项羽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时候出来插一腿?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刘邦是个流氓啊!你让项羽表现个人英雄主义英雄救美也还说得过去,遇到那种事,刘邦跑都来不及为什么要冲上去?还有那虞姬莫名其妙的跟着刘邦到了咸阳,莫名其妙的又回到项羽身边,最后在乌江边上为项羽殉情。你没有听错,是在乌江边上,是为项羽殉情。这个我下边再说。

  第四,圣人刘邦

  刘邦是个流氓,众所周知,可惜是黎明演的,所以显得那么正气凛然,义薄云天。他和虞姬那段我已经不想提了,先说楚怀王之约,楚怀王听信三位仙姑的谣言,为了让刘邦和项羽起隔阂,想出来的这么个怂点子。然后就是刘邦入咸阳。刘邦是怎么入咸阳的?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得守将弃城投降啊!TMD,刘邦到底是谯周的穿越版还是周星星大话西游里的唐三藏啊!后来刘邦没有拜韩信为大将军,话说那可怜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我已经说过韩信是怎么莫名其妙的和刘邦认识的了。刘邦和韩信那段著名的对白就这么开始了,开始于让韩信带兵之前。韩信毛遂自荐,问刘邦“你能带多少人?”刘邦答“十万。”韩信说“十万如何统领八路诸侯?”刘邦问“你能带多少?”韩信说“多多益善。”然后韩信就带兵了。最可笑的是,得天下后,杀韩信等一系列功臣都是因为范增留下的一计!TMD这是碟中谍加无间道啊!雷到最后我即将崩溃的时候,暗杀韩信的活动开始了。韩信逃跑,外边的兵堵住大门,韩信抄起了一个大鼎就砸门啊!我的个神啊!TMD听过霸王举鼎,没听过韩信也能举鼎啊!

  第五,兵围乌江

  要注意,这个脑残导演把楚汉最精彩的主线情节兵围垓下改成了兵围乌江,还是TMD乌江边上的乌城。我就问了,哪里来的这么个东西。听说过十面埋伏吧?**里边是八面埋伏,这个倒也算了,就算是导演务实。因为古时的十面埋伏还有天上和地下两个方位,是个夸张的说法。那么四面楚歌呢?**里边为什么要让那些无辜的演员吹笛子?你TMD狗屁导演花钱买几个埙会死吗?最让我不能接受的是项羽死前的几个场景。项羽为何那样不经打,我都不想提史记上是怎么描写那一段的了。不经打也就不经打了,TMD霸王别姬这么重要的情节,不能因为虞姬是刘亦菲演的就给她留足场景啊!TMD本来垓下的霸王别姬被演成到了乌江边上的自杀殉情。小孩子都知道项羽是自刎而死啊!但是这脑残狗血弱智的导演,非得让项羽把刘邦的佩剑插入自己的胸膛,和虞姬手握着手微笑着倒下去。这脑残认为这很浪漫么?可怜了我那乌江啊!可怜了我那项羽!多么气壮山河的“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啊!被演成这样,真是伤透了我的心啊!

彼且适奚也。这句话是宾语前置句。

翻译:它要飞到哪里去呢?

出自:战国庄子《逍遥游》。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巧用寓言故事,文笔变化多端,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所宣扬的主张是清静无为、以养天年。他对于世间的大小、贵贱、寿夭、是非、得失、荣辱等的解释是相对主义的。他对待社会和人生的思想态度,无论是消极的还是富有启发性的,对后世均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厌恶那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拒绝与统治者合作,鄙视富贵利禄,否定鬼神的存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那种妄想逃避现实,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无论在当时或现在,都是—种消极的、不可能实现的绝对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 求所有关于高中的文言文知识和现象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更多在/《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勾践灭吴》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通“执”,掌管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烛之武退秦师》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勾践灭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今寡人不能 不能,古,没有能力,今,不可以9生丈夫,二壶酒,丈夫,古,男子;今,女子的配偶《触龙说赵太后》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12,至于赵之为赵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 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 今:动词或形容词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说 ①及郡下, (守,i舶口此(陈述)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4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阅读《小石潭记》,复习下列题型 一、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___ 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 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 之首。本文是《 》中的一篇。 二、注音 清洌( ) 俶( )尔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嵁( ) 翕( )忽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 悄( )怆( ) 幽邃( ) 参( )差( ) 犬牙差( )互 三、重点词语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下见小潭( ) 隔篁竹( ) 水尤 清冽( )( ) 为坻为屿为嵁( )( )( )全石以为底(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蒙络摇缀( )( ) 参差披拂( ) 往来翕忽( )影布石上( ) 其岸势犬牙差互(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似与游者相乐( )斗折蛇行( )( ) 凄神寒骨( )( ) 环合( ) 寂寥无人( ) 悄怆( ) 幽邃( ) 崔氏二小生( ) 记之而去( ) 不可久居( ) 隶而从者( ) 2、①全石以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 ③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 ①全石以为底( )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①水尤清冽 ( ) ②以其境过清( )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不可知其源( ) 五、重点语句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8、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 有没有高中文言文知识汇总

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18虚词一、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

(《师说》)⑤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④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来”。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译为“才”,“方才”,表示时间的副词。

①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③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而况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之意。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一般可译为“不久”,“一会儿”“后来”。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用于宾语前置句中“何”要后置(疑问句中,若宾语是疑问代词,这个疑问代词放在动词前)。

①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④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这”“那““什么”。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③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孔雀东南飞》)(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哪里”。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 高中语文文言文该怎样学

怎样巧学文言文?一、精解字词,储备足量的文言知识逐字落实文言文课文中的每一个字的意义和用途,务必准确无误因为只有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字词,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二、巧记巧学让文言文学习的轻松愉快成语,是颇有生命力的古代词语的遗存,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文,将古代和现代的词语沟通起来,使得文言文知识不那么枯燥,也不那么吓人,变得易记而浅显;还能够一石而二鸟,文言文和成语的学习同时经行相得益彰这是个轻便而俏皮的巧学方法比如张如果理解成语“账目结舌”中“张”是“睁开,睁大”意,就不难记住课文《童趣》中“张目结对日”中“张”的“睁开,睁大”意义字形,尤其古文字字形,比如甲骨文、金文、篆文,都隐藏着汉字的意义密码探员其本字的古代写法,一眼就能洞察其意义,这样,即印象深刻有妙趣横生这是个直观而形象的巧学方法例如于小篆字形()像两手相与之形由此可见“予”本义:授予给予,给三、归纳拓展,由“闻一”而“知十”掌握了文言文的规律,就等于拿到了打开文言文知识的钥匙文言文学习总是有章可循的,见到“陈胜者,阳城人也”,归纳为“者……也”判断句,进而归纳“乃、必、即、皆”等+谓语判断句;见到“吾谁与归”,归纳得出“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规律;见到“僵卧孤村不自哀”,归钠得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规律;见到“何陋只有”“唯利是图”,归纳得出“之是褆宾”的规律;……这样,在课本上学的是“一个”,而你收获的却是“一类”,学起文言文来就游刃有余了四、知识迁移,由课堂延伸到考场把每一篇文言文课文都当成考场上的文言文阅读的材料,或设置题目作答,或比对已考过的的考题,即深入理解了课文,又从中培养语感,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考场的应变能力例如,《送东阳马升序》第二段描写宋濂成人后求实。

7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详情见:/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ckEyjBhohjhNCQmz34kpUtLTw_5ZU3pTtfa6DekQpTTszjmOvF3mjCHctcgHaV9WAfiR9Lia7VHuL2WoJHgWD3V_

8 求所有关于高中的文言文知识和现象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更多在/blogchinese/morename=wywyd&id=492 高中课本文言知识整理完全版 / 高中语文备考在线。

9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

原发布者:李凤琴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三、词类活用 1372414二、通假字:蟹六跪而二螯222意动4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905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