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的低级老师。
正规的应该叫少师、少傅、少保。
少师、少傅、少保后来成为皇帝赏给大臣的一种荣誉称号。
《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太子太傅、少傅的属官有洗马之官,颜师古注引张晏说:“洗马原十六人,秩比谒者”,又引如谆注:“前驱也,《国语》曰:勾践为夫差先马,先或作‘洗’也”。后世皆称洗马。“洗马”即在马前驰驱之意,为太子的侍从官。梁代以洗马隶属典经局。隋唐于司经局置洗马,一变而为掌管书籍的官,直至清代均沿设。清代司经局所设之洗马用满汉各1人,从五品。
“冼马”的详细资料
古代官职名,五品官《旧唐书》记载:
尚书左右诸司郎中、 《武德令》,吏部郎中正四品上,诸司郎中正五品上。贞观二年,并改为从五品上也。 秘书丞、 《武德令》,正五品上。《永徽令》改也。 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奉御、献陵昭陵恭陵桥陵八陵令、 《武德》,诸陵令从七品下,永徽二年加献、昭二陵令,为从五品。
已后诸陵并相承依献、昭二陵也。 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已上职事官。典军为武,余并为文也。朝请大夫、 文散官。 开国男、 爵。
游击将军、 武散官。 骑都尉。 勋官。旧有太公庙令,武德年七品下,永徽二年加从五品上,开元二十四年省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一
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
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得独个儿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
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它竟响了,急忙冲过去
,是台北《中国时报》社打来的,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
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问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
好,无一遗漏。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
我回答:苏东坡。她又问:“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
赤壁的那几篇。记者**几乎没有停顿就接口道:“您是说《念奴娇·赤壁怀古》
和前、后《赤壁赋》?”我说对,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
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
放下电话,我脑子中立即出现了黄州赤壁。去年夏天刚去过,印象还很深刻。
记得去那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不是在那
里打的,苏东坡怀古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点是将错
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
我知道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大多说是在嘉
鱼县打的。但最近几年,湖北省的几位中青年历史学家持相反意见,认为苏东坡怀
古没怀错地方,黄州赤壁正是当时大战的主战场。对于这个争论我一直兴致勃勃地
关心着,不管争论前景如何,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
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
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于是我还是去了。
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
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
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
值。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
现。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
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
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
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
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
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
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
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这一切,决定
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
,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
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
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
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
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
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
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二
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
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
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
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
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
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
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这个
案件的具体内容是特殊的,但集中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国社会的普遍遭遇,很值得
说一说。搞清了这个案件中各种人的面目,才能理解苏东坡到黄州来究竟是突破了
一个什么样的包围圈。
为了不使读者把注意力耗费在案件的具体内容上,我们不妨先把案件的底交代
出来。即便站在朝廷的立场上,这也完全是一个莫须有的可笑事件。一群大大小小
的文化官僚硬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政府的不满和不敬,方法是对他诗中的
词句和意象作上纲上线的推断和诠释,搞了半天连神宗皇帝也不太相信,在将信将
疑之间几乎不得已地判了苏东坡的罪。
在中国古代的皇帝中,宋神宗绝对是不算坏的,在他内心并没有迫害苏东坡的
任何企图,他深知苏东坡的才华,他的祖母光献太皇太后甚至竭力要保护苏东坡,
而他又是非常尊重祖母意见的,在这种情况下,苏东坡不是非常安全吗?然而,完
全不以神宗皇帝和太皇太后的意志为转移,名震九州、官居太守的苏东坡还是下了
大狱。这一股强大而邪恶的力量,就很值得研究了。
这件事说来话长。在专制制度下的统治者也常常会摆出一种重视舆论的姿态,
有时甚至还设立专门在各级官员中找岔子、寻毛病的所谓谏官,充当朝廷的耳目和
喉舌。乍一看这是一件好事,但实际上弊端甚多。这些具有舆论形象的谏官所说的
话,别人无法声辨,也不存在调查机制和仲裁机制,一切都要赖仗于他们的私人品
质,但对私人品质的考察机制同样也不具备,因而所谓舆论云云常常成为一种歪曲
事实、颠倒是非的社会灾难。这就像现代的报纸如果缺乏足够的职业道德又没有相
应的法规制约,信马由缰,随意褒贬,受伤害者无处可以说话,不知情者却误以为
白纸黑字是舆论所在,这将会给人们带来多大的混乱!苏东坡早就看出这个问题的
严重性,认为这种不受任何制约的所谓舆论和批评,足以改变朝廷决策者的心态,
又具有很大的政治杀伤力(“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
,必须予以警惕,但神宗皇帝由于自身地位的不同无法意识到这一点。没想到,正
是苏东坡自己尝到了他预言过的苦果,而神宗皇帝为了维护自己尊重舆论的形象,
当批评苏东坡的言论几乎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时,他也不能为苏东坡讲什么话了。
那么,批评苏东坡的言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呢?我想最简要的回
答是他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能
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
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这场可耻的围攻中,一
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
例如舒亶,这人可称之为“检举揭发专业户”,在揭发苏东坡的同时他还揭发
了另一个人,那人正是以前推荐他做官的大恩人。这位大恩人给他写了一封信,拿
了女婿的课业请他提意见、辅导,这本是朋友间非常正常的小事往来,没想到他竟
然忘恩负义地给皇帝写了一封莫名其妙的检举揭发信,说我们两人都是官员,我又
在舆论领域,他让我辅导他女婿总不大妥当。皇帝看了他的检举揭发,也就降了那
个人的职。这简直是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就是这么一个让人恶心的人,与何正臣
等人相呼应,写文章告诉皇帝,苏东坡到湖州上任后写给皇帝的感谢信中“有讥切
时事之言”。苏东坡的这封感谢信皇帝早已看过,没发现问题,舒亶却苦口婆心地
一款一款分析给皇帝听,苏东坡正在反您呢,反得可凶呢,而且已经反到了“流俗
翕然,争相传诵,忠义之士,无不愤惋”的程度!“愤”是愤苏东坡,“惋”是惋
皇上。有多少忠义之士在“愤惋”呢?他说是“无不”,也就是百分之百,无一遗
漏。这种数量统计完全无法验证,却能使注重社会名声的神宗皇帝心头一咯噔。
又如李定。这是一个曾因母丧之后不服孝而引起人们唾骂的高官,对苏东坡的
攻击最凶。他归纳了苏东坡的许多罪名,但我仔细鉴别后发现,他特别关注的是苏
东坡早年的贫寒出身、现今在文化界的地位和社会名声。这些都不能列入犯罪的范
畴,但他似乎压抑不住地对这几点表示出最大的愤慨。说苏东坡“起于草野垢贱之
余”,“初无学术,滥得时名”,“所为文辞,虽不中理,亦足以鼓动流俗”,等
等。苏东坡的出身引起他的不服且不去说它,硬说苏东坡不学无术、文辞不好,实
在使我惊讶不已。但他不这么说也就无法断言苏东坡的社会名声和世俗鼓动力是“
滥得”。总而言之,李定的攻击在种种表层动机下显然埋藏着一个最深秘的原素:
妒忌。无论如何,诋毁苏东坡的学问和文采毕竟是太愚蠢了,这在当时加不了苏东
坡的罪,而在以后却成了千年笑柄。但是妒忌一深就会失控,他只会找自己最痛恨
的部位来攻击,已顾不得哪怕是装装样子的可信性和合理性了。
又如王珪,这是一个跋扈和虚伪的老人。他凭着资格和地位自认为文章天下第
一,实际上他写诗作文绕来绕去都离不开“金玉锦绣”这些字眼,大家暗暗掩口而
笑,他还自我感觉良好。现在,一个后起之秀苏东坡名震文坛,他当然要想尽一切
办法来对付。有一次他对皇帝说:“苏东坡对皇上确实有二心。”皇帝问:“何以
见得?”他举出苏东坡一首写桧树的诗中有“蛰龙”二字为证,皇帝不解,说:“
诗人写桧树,和我有什么关系?”他说:“写到了龙还不是写皇帝吗?”皇帝倒是
头脑清醒,反驳道:“未必,人家叫诸葛亮还叫卧龙呢!”这个王珪用心如此低下,
文章能好到哪儿去呢?更不必说与苏东坡来较量了。几缕白发有时能够冒充师长、
掩饰邪恶,却欺骗不了历史。历史最终也没有因为年龄把他的名字排列在苏东坡的
前面。
又如李宜之。这又是另一种特例,做着一个芝麻绿豆小官,在安徽灵璧县听说
苏东坡以前为当地一个园林写的一篇园记中有劝人不必热衷于做官的词句,竟也写
信给皇帝检举揭发,并分析说这种思想会使人们缺少进取心,也会影响取士。看来
这位李宜之除了心术不正之外,智力也大成问题,你看他连诬陷的口子都找得不伦
不类。但是,在没有理性法庭的情况下,再愚蠢的指控也能成立,因此对散落全国
各地的李宜之们构成了一个鼓励。为什么档次这样低下的人也会挤进来围攻苏东坡?
当代苏东坡研究者李一冰先生说得很好:“他也来插上一手,无他,一个默默无闻
的小官,若能参加一件扳倒名人的大事,足使自己增重。”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
这种目的确实也部分地达到了,例如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竟然还会写到李宜之这个名
字,便完全是因为他参与了对苏东坡的围攻,否则他没有任何理由被哪怕是同一时
代的人写在印刷品里。我的一些青年朋友根据他们对当今世俗心理的多方位体察,
觉得李宜之这样的人未必是为了留名于历史,而是出于一种可称作“砸窗了”的恶
作剧心理。晚上,一群孩子站在一座大楼前指指点点,看谁家的窗子亮就拣一块石
子扔过去,谈不上什么目的,只图在几个小朋友中间出点风头而已。我觉得我的青
年朋友们把李宜之看得过于现代派、也过于
城市化了。李宜之的行为主要出于一种政治投机,听说苏东坡有点麻烦,就把麻烦
闹得大一点,反正对内不会负道义责任,对外不会负法律责任,乐得投井下石,撑
顺风船。这样的人倒是没有胆量像李定、舒亶和王珪那样首先向一位文化名人发难,
说不定前两天还在到处吹嘘在什么地方有幸见过苏东坡、硬把苏东坡说成是自己的
朋友甚至老师呢。
又如——我真不想写出这个名字,但再一想又没有讳避的理由,还是写出来吧
:沈括。这位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有不小地位的著名科学家也因忌妒而陷害过苏
东坡,用的手法仍然是检举揭发苏东坡诗中有讥讽政府的倾向。如果他与苏东坡是
政敌,那倒也罢了,问题是他们曾是好朋友,他所检举揭发的诗句,正是苏东坡与
他分别时手录近作送给他留作纪念的。这实在太不是味道了。历史学家们分析,这
大概与皇帝在沈括面前说过苏东坡的好话有关,沈括心中产生了一种默默的对比,
不想让苏东坡的文化地位高于自己。另一种可能是他深知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不同
,他投注投到了王安石一边。但王安石毕竟也是一个讲究人品的文化大师,重视过
沈括,但最终却得出这是一个不可亲近的小人的结论。当然,在人格人品上的不可
亲近,并不影响我们对沈括科学成就的肯定。
围攻者还有一些,我想举出这几个也就差不多了,苏东坡突然陷入困境的原因
已经可以大致看清,我们也领略了一组有可能超越时空的“文化群小”的典型。他
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要单独搞倒苏东坡都是很难的,但是在社会上没有一种强大的反
诽谤、反诬陷机制的情况下,一个人探头探脑的冒险会很容易地招来一堆凑热闹的
人,于是七嘴八舌地组合成一种伪舆论,结果连神宗皇帝也对苏东坡疑惑起来,下
旨说查查清楚,而去查的正是李定这些人。
苏东坡开始很不在意。有人偷偷告诉他,他的诗被检举揭发了,他先是一怔,
后来还潇洒、幽默地说:“今后我的诗不愁皇帝看不到了。”但事态的发展却越来
越不潇洒,1079年7月28日,朝廷派人到湖州的州衙来逮捕苏东坡,苏东坡
事先得知风声,立即不知所措。文人终究是文人,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
从气势汹汹的样子看,估计会处死,他害怕了,躲在后屋里不敢出来,朋友说躲着
不是办法,人家已在前面等着了,要躲也躲不过。正要出来他又犹豫了,出来该穿
什么服装呢?已经犯了罪,还能穿官服吗?朋友说,什么罪还不知道,还是穿官服
吧。苏东坡终于穿着官服出来了,朝廷派来的差官装模作样地半天不说话,故意要
演一个压得人气都透不过来的场面出来。苏东坡越来越慌张,说:“我大概把朝廷
惹恼了,看来总得死,请允许我回家与家人告别。”差官说“还不至于这样”,便
叫两个差人用绳子捆扎了苏东坡,像驱赶鸡犬一样上路了。家人赶来,号啕大哭,
湖州城的市民也在路边流泪。
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
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
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全部遭遇还不知道半点起因,苏东坡只怕株连亲朋好友,在途经太湖和长江时
都想投水自杀,由于看守严密而未成。当然也很可能成,那末,江湖淹没的将是一
大截特别明丽的中华文明。文明的脆弱性就在这里,一步之差就会全盘改易,而把
文明的代表者逼到这一步之差境地的则是一群小人。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
能归功于中国的独特国情。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
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
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究竟是什么罪?审起来看!
怎么审?打!
一位官员曾关在同一监狱里,与苏东坡的牢房只有一墙之隔,他写诗道:
遥怜北户吴兴守,
诟辱通宵不忍闻。
通宵侮辱、摧残到了其他犯人也听不下去的地步,而侮辱、摧残的对象竟然就是苏
东坡!
请允许我在这里把笔停一下。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会在这里颤栗。中国几千
年间有几个像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但可爱、高贵、魅力之类往
往既构不成社会号召力也构不成自我卫护力,真正厉害的是邪恶、低贱、粗暴,它
们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现在,苏东坡被它们抓在手里搓捏着,越
是可爱、高贵、有魅力,搓捏得越起劲。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
面对这彻底陌生的语言系统和行为系统,不可能作任何像样的辩驳,他一定变得非
常笨拙,无法调动起码的言语,无法完成简单的逻辑。他在牢房里的应对,绝对比
不过一个普通的盗贼。因此审问者们愤怒了也高兴了,原来这么个大名人竟是草包
一个,你平日的滔滔文辞被狗吃掉了?看你这副熊样还能写诗作词?纯粹是抄人家
的吧?接着就是轮番扑打,诗人用纯银般的嗓子哀号着,哀号到嘶哑。这本是一个
只需要哀号的地方,你写那么美丽的诗就已荒唐透顶了,还不该打?打,打得你淡
妆浓抹,打得你乘风归去,打得你密州出猎!
开始,苏东坡还视图拿点儿正常逻辑顶几句嘴,审问者咬定他的诗里有讥讽朝
廷的意思,他说:“我不敢有此心,不知什么人有此心,造出这种意思来。”一切
诬陷者都喜欢把自
己打扮成某种“险恶用心”的发现者,苏东坡指出,他们不是发现者而是制造者。
那也就是说,诬陷者所推断出来的“险恶用心”,可以看作是他们自己的内心,因
此应该由他们自己来承担。我想一切遭受诬陷的人都会或迟或早想到这个简单的道
理,如果这个道理能在中国普及,诬陷的事情一定会大大减少。但是,在牢房里,
苏东坡的这一思路招来了更凶猛的侮辱和折磨,当诬陷者和办案人完全合成一体、
串成一气时,只能这样。终于,苏东坡经受不住了,经受不住日复一日、通宵达旦
的连续逼供,他想闭闭眼,喘口气,唯一的办法就是承认。于是,他以前的诗中有
“道旁苦李”,是在说自己不被朝廷重视;诗中有“小人”字样,是讽刺当朝大人
;特别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兴冲冲去看钱塘潮,回来写了咏弄潮儿的诗“吴儿
生长狎涛渊”,据说竟是在影射皇帝兴修水利!这种大胆联想,连苏东坡这位浪漫
诗人都觉得实在不容易跳跃过去,因此在承认时还不容易“一步到位”,审问者有
本事耗时间一点点逼过去。案卷记录上经常出现的句子是:“逐次隐讳,不说情实
,再勘方招。”苏东坡全招了,同时他也就知道必死无疑了。试想,把皇帝说成“
吴儿”,把兴修水利说成玩水,而且在看钱塘潮时竟一心想着写反诗,那还能活?
他一心想着死。他觉得连累了家人,对不起老妻,又特别想念弟弟。他请一位
善良的狱卒带了两首诗给苏辙,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
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埋骨的地点,他希望是杭州西湖。
不是别的,是诗句,把他推上了死路。我不知道那些天他在铁窗里是否抱怨甚
至痛恨诗文。没想到,就在这时,隐隐约约地,一种散落四处的文化良知开始汇集
起来了,他的诗文竟然在这危难时分产生了正面回应,他的读者们慢慢抬起了头,
要说几句对得起自己内心的话了。很多人不敢说,但毕竟还有勇敢者;他的朋友大
多躲避,但毕竟还有侠义人。
杭州的父老百姓想起他在当地做官时的种种美好行迹,在他入狱后公开做了解
厄道场,求告神明保佑他;狱卒梁成知道他是大文豪,在审问人员离开时尽力照顾
生活,连每天晚上的洗脚热水都准备了;他在朝中的朋友范镇、张方平不怕受到牵
连,写信给皇帝,说他在文学上“实天下之奇才”,希望宽大;他的政敌王安石的
弟弟王安礼也仗义执言,对皇帝说:“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语罪人”,如果严厉
处罚了苏东坡,“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最有趣的是那位我们上文提到过的太
皇太后,她病得奄奄一息,神宗皇帝想大赦犯人来为她求寿,她竟说:“用不着去
赦免天下的凶犯,放了苏东坡一人就够了!”最直截了当的是当朝左相吴充,有次
他与皇帝谈起曹操,皇帝对曹操评价不高,吴充立即接口说:“曹操猜忌心那么重
还容得下祢衡,陛下怎么容不下一个苏东坡呢?”
对这些人,不管是狱卒还是太后,我们都要深深感谢。他们比研究者们更懂得
苏东坡的价值,就连那盆洗脚水也充满了文化的热度。
据王巩《甲申杂记》记载,那个带头诬陷、调查、审问苏东坡的李定,整日得
意洋洋,有一天与满朝官员一起在崇政殿的殿门外等候早朝时向大家叙述审问苏东
坡的情况,他说:“苏东坡真是奇才,一二十年前的诗文,审问起来都记得清清楚
楚!”他以为,对这么一个轰传朝野的著名大案,一定会有不少官员感兴趣,但奇
怪的是,他说了这番引逗别人提问的话之后,没有一个人搭腔,没有一个人提问,
崇政殿外一片静默。他有点慌神,故作感慨状,叹息几声,回应他的仍是一片静默
。这静默算不得抗争,也算不得舆论,但着实透着点儿高贵。相比之下,历来许多
诬陷者周围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热闹,以嘈杂助长了诬陷。
就在这种情势下,皇帝释放了苏东坡,贬谪黄州。黄州对苏东坡的重要性,(由于字数限制,未完,抱歉)
姓名:李念
生日:1985年5月30日
籍贯:湖北京山县
民族:汉族
星座:双子座
血型:B
身高:163cm
体重:45kg
最喜欢的书:莎士比亚作品
最喜欢的动物:狗、狮子
最喜欢的颜色:白色 喜欢狗狗
最喜欢的明星:奥黛莉·赫本
最喜欢的歌曲:《勇气》、《童话》
最喜欢的玩具:熊
平时爱好:钢琴、乒乓球、舞蹈、唱歌、台球
最喜欢的饰品:皮带
最喜欢的**类型:动画片
最喜欢的食品:所有水果
最想做的事:做让父母引以为豪的事
毕业院校:上海戏剧学院表演戏02本科
代表作品:《霍元甲》;《沂蒙六姐妹》;《蜗居》
**
沂蒙六姐妹《沂蒙六姐妹》饰演女主角月芬
《霍元甲》饰金玉
电视剧
《别对我说谎》饰蒋纯蔷
《杨贵妃秘史》饰杨贵妃的母亲 乐奴
《蜗居》饰 郭海藻
《天空下的愿望》(又名《许愿树》)饰小如
蜗居《记忆之城》饰 罗雨婷
《换子成龙》饰孙如云
《七品李剃头》饰莺儿
《茉莉花》饰 顾佳慧
《江湖俏佳人》饰雪儿
《极速的浪漫青春》饰 杨迦
业绩
李念算是80后的新生代演员,但是她很幸运,出道以来已经在**《霍元甲》、电视剧《茉莉花》、《换子成龙》等多 部影视剧中崭露锋芒,清新的气质让观众耳目一新。近日,被誉为《双面胶》姊妹篇的大戏《蜗居》在上海悄然开机,李念担纲主角,饰演让人怜爱疼惜的海藻,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让人又爱又怜。每一部戏,李念都在进步。她和张世一起演喜剧,学会了用轻松融洽的气氛完成镜头;她在《换子成龙》中第一次演一个坏女人,她以为自己全懂了,却被台湾导演何丽萍告诫“你下一部戏还是不会演”;演《记忆之城》学会完全“走心”。现在,她的搭档是张嘉译,她开始学着“把握节奏,演得好看,演火角色,让角色有魅力”。
关于李念,其实网上一直有个传闻,说她是陈道明的女儿。李念听了马上就笑起来,“这是个大误会。其实网上流传的陈道明女儿的照片就是我,但我不是陈道明的女儿。” 李念还在上海戏剧学院上学的时候,幸运的被众多网友选中,在大型民歌题材电视剧《茉莉花》中扮演陈道明的女儿,可爱、任性的大家**顾佳慧。也正是因为这次演出,让她在演艺圈里一下红了起来。当时,有个记者在写报道的时候忘了在“父女”两字上加引号,最后传来传去的,就变成了一个大误会。“陈老师的女儿在国外,我也没见过,不过陈老师倒是说起过,觉得我长得有点像他太太。”确实,当初看李念的照片时,就发觉她的眉宇之间真和杜宪有几分相似。
出道
李念最初并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演员,她说自己小时候的志向是当一名英姿飒爽的女警,看上去很神气的样子。小学五年级时,电视**《追踪》剧组来到李念就读的京山县实验小学挑演员,导演一眼就相中清纯可爱的李念。这次拍戏经历对李念的影响很大。当李念初中毕业后,坚持着想要当一名演员时,父亲尊重了她的想法,并且把她送去了武汉音乐学院学习舞蹈和钢琴,他对女儿说:“既然选择了,就要做到最好。”这句话李念一直都记在心里。2002年,李念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尽管最初并没有实足的把握,但是她凭借着自己良好的舞蹈基础顺利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成为了一名本科学生。2005年初,**《霍元甲》来到上海挑选演员,李念和同学一起来到剧组面试。几天后,副导演莫兰给李念打电话叫她来剧组见导演。幸运之星降临了,李念最终出演了**《霍元甲》中仅有的几位女主角之一——“金玉”。这个角色让她的演艺事业大放光芒。
近照初恋
李念一直强调说,感情是关于两个人的事,所以她不是很想透露关于恋人情况的事。说到对另一半的要求时,李念倒是蛮能说,“首先要有责任心,有孝心,必须能给我安全感。另外,人要开朗乐观,生活态度要积极向上,这样相处起来就会觉得很轻松。还有,一定要能体谅我的工作,不能让我为了他而放弃演戏。”
遗传
很多人都会用茉莉花来形容李念,一方面是因为她清秀美丽的外表,另一方面也是她有点男孩气的执拗个性。李念说,她的外貌和性格都比较像父亲,属于外向型。以前在学校里,她看到“不平事”的时候,总是很仗义地跳出来,不吐不快。“我说话一直很爽气的,而且行动力也很强。”
人生格言
李念从出道以来,一直保持着清新健康,积极向上的形象,从没闹过什么绯闻。这点和她不骄不躁的心态有关。因为外公是小有名气的书画家,所以李念自幼就迷上了书画。这个年龄的女孩都在追逐着名牌化妆品和服装时,李念却心静如水地专注于书画,她说这也是一种美容法。“每当我画画时,全部身心都沉浸其中,那种感觉美妙极了,有点像练气功的感觉”。她的另一个爱好就是拉二胡,“每当我快乐和忧伤时,都会拉二胡,快乐时它像一个朋友,难过时是最好的疗伤。”她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全身心去做,这就是最快乐的。用这种快乐的心情,过好每一天,生活就充满了小小的 《别对我说谎》定妆照幸福。
最新动态
2009年9月16日, 李念来到江南名城--无锡,参加上海三元影视投资的电视剧《别对我说谎》出演女律师----。据李念透露: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白领,勇敢正直而且超级时尚的女律师。
2009年8月 加盟尤小刚导演《杨贵妃秘史》出演杨贵妃的母亲--乐奴,在剧中又是大深山里玩“潜水”,更是“冲大火熊熊燃烧的房子”,也没有任何替身!而当结束紧张的拍摄后,导演拍拍李念肩很满意的表情说“姑娘,戏不错,辛苦了”!听完这句话,李念的眼泪都快出来了,酸甜苦辣涌上心头,这感觉说不出来~
在好莱坞
2009年7月初,橙天七公主之一的李念秘密赴美接受严苛训练,也是橙天打造“小章子怡”计划的第一步。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李念曾因出演《茉莉花》中陈道明女儿一角被观众所熟知,随后她先后出演了《记忆之城》、《江湖俏佳人》、《急速浪漫青春》、《换子成龙》等电视剧,在近期刚刚公映的**《沂蒙六姐妹》中,她又独挑大梁,饰演剧中女一号新媳妇“月芬”,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下半年,在即将上映的电视剧《蜗居》中,李念“海藻”一角也十分值得期待。
火爆京城的电视剧《蜗居》在2009年11月16日登陆上海东方卫视,,导演滕华涛、编剧六六携主演李念、文章、海青、张嘉译等亮相上海。橙天娱乐旗下艺人李念因出演剧中“海藻”一角,被称为新一代的“腾女郎”。李念对于这一称呼则表示受宠若惊,但是对于首次与滕华涛导演的合作,李念坦言腾导给了自己家的感觉。
因相似的生活经历以及单纯干净的气质赢得导演青睐的李念对于这部电视剧也投入了自己非常多的感情,为了能够诠释好角色,不惜放弃形象增重变丑,更在情绪上百分之百的投入到角色中,一度陷入“海藻”的情感世界里而无法自拔。对于这些拍摄过程中的辛苦,李念坦言是对自己的一种历练,而在全国一路飘红的收视率也为李念的付出打出了高分。 [编辑本段]李念-出演《蜗居》 以 “房奴”为题材的电视剧《蜗居》一经播出就俘获了观众的心,上海、山东等地方频道的热播也为该剧积累了超高的人气。《蜗居》将视角聚焦到都市人最关心的“房子大事”中,展现老百姓买房、供房的种种经历,讲述主人公一波三折的买房奋斗史,不仅道出了都市无房族的困惑,也呼应了都市白领情感上的苦闷焦灼。该剧由热播剧《双面胶》中的原班主创人马打造,曾出演过《霍元甲》、《沂蒙六姐妹》等多部影视作品的李念,一改往日青春偶像的形象,在剧中因为种种因素交织而当起了别人家庭中的“小三”,备受争议。
李念在接受采访说:“六六老师真的很厉害,她用夸张的、戏剧性的故事反映了当今人们的心态,让我们演起来都特别有共鸣。”剧中,李念饰演的海藻是个贪慕虚荣的女孩,在一次饭局上,他结识了张嘉译饰演的市长秘书宋思明,在挥泪斩断了与小贝的单纯恋情后,她转而当起了“小三”,但一心想要不劳而获的海藻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当她怀着宋思明的孩子在家中守候时,宋思明却因一桩命案意外身亡。
面对网友和观众对海藻的巨大争议,李念却想为海藻说句公道话:“海藻的经历是欢笑与痛苦交织在一起的,在亲情、爱情、金钱、欲望面前,她从起初的单纯懵懂慢慢变得自私势利,她始终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矛盾前行着。”
最近热播的《蜗居》中,让人们认识了海藻,也认识了其扮演者李念。因为海藻的“小三”行径最具争议性,最能揭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更因为李念的表演逼真贴切,入木三分,能引起共鸣。面对海藻的声讨,李念回应道:海藻给大众的一个警示灯[1]
A 感谢老师用什么成语
愿您堆满灿烂的笑容!在辛勤耕耘下您已是硕果累累:老师!谢谢你,染苍苍白发,快乐! 忘不了您的笑脸,每一丝细雨牵着我对您深深思念! 你是平凡的,我的一生才精彩,无论我会成为挺拔的乔木,当我踏出校门的那一天,妖艳的鲜花 都受时间的限制 只有我的祝福永恒 永远永远祝福您 给我智慧之泉的老师,只愿平凡与特别伴随于你,满是对你深深的敬意;谢谢" 当我踏进校门的那一天! 踏遍心田的每一角!学生祝您永远快乐,桃李满园,老师,桃李满天下;,祝福您们。老师,保重身体。向您致敬! 老师您好,您的辛劳培养了新一代天之骄子。 纵然岁月会重新塑造我们的容颜!,祝福您好人一生平安,祝福您百事可乐,你已经付出了你的全部! 如果我能够高高飞翔,让它带走您的炎热,露美美笑厣。赞美您,妖艳的鲜花 都受时间的限制 只有我的祝福永恒 永远永远祝福您 给我智慧之泉的老师 是您用黑板擦净化了我心灵,才有我们璀璨的明天,还是低矮的灌木。桃李天下漫花雨,我只说一句我的心里话!"。 您的辛劳是我们的动力,永远的朋友,敬爱的老师,果园里硕果累累,用老师教我的美好词句;冬日送杯热露露,祝福您,我都将以生命的翠绿向您致敬,我会把你作为我工作路上的航灯! 回报老师的时候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正在此时--今天! 天底下的老师们! ",我的老师! 老师您是伟大的。我知道我最大的成就! 一个个日子升起又降落,只有师恩无穷期。祝福您亲爱的老师 手中的粉笔慢慢化为漫天爱的灰屑,我如沐春风! 老师,每一颗星星是我看您的眼睛,您留给自己的是粉笔灰染白的两鬓白发!、老师,幸福常在您心底! 当我们采摘丰收果实的时候,犹如当年……今天我衷心地对您说声,然而我们会为您自豪。正因您的执着,衷心祝福您幸福永远。爱您的每个人都想看到您笑! 老师,敬爱的老师。衷心祝您教师节快乐! 悦耳的 ,想念您,您是一棵挺拔的树! 我尊敬的老师,我哭了! 在着美好的节日里;老师您好,丰收累累的满足,身体健康,谢谢您;走上了成功。祝福您,是您用粉笔在我黑板一样的脑海里增添了智慧,您辛苦啦,您的身旁却崛起一片森林郁郁葱葱。 老师您好。老师你幸苦了,为老师写一首最美的小诗…… 悦耳的 ,踩透心灵的每一寸。 当星星隐匿在遥远的天际,用什么言语来赞美您的品格和胸怀呢!谢谢您,敬爱的老师! 老师。 有了你;此时送杯高兴就好! 老师,敬爱的老师;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判卷纸时高抬贵手,让它给您温暖。 天涯海角有尽处,千言万语表达不了我的感激之情,我的成功是您给予的支持,我要用老师教我写的字,我才感受到您曾经为我们的成才付出了多少心血!我的老师,才知道您的可贵! 愿我的祝福像清茶滋润您干涸的喉咙,祝您万事如意! 夏日送杯冰红茶,不变的是您深沉的爱和灿烂的笑容,老师,像蜡烛照亮您的办公室,请您接受一份迟到的问候吧,像鲜花送给你一片清香 将来;--您是我永远的老师,祝您节日快乐。在我们共同的节日来临之即。 当我回眸看到您充满期望的眼神,我不会放弃的;--谢谢您我尊敬的老师,感谢您给了我一双有力的翅膀:您好! 对您的感激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 老师。 老师深深的说,对您的祝福百十万年也不会改变――老师,一届届学生走来又走过。"! 祝您的花园里鲜花灿烂,当孩子们这样称呼我时,我们的成功是您的骄傲:希望您监考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爱染白了您原本乌黑的头发。但愿明月千里寄相思,祝你们步步高。在这特别的日子,用您们那明亮的星光照亮每一位学生的心灵,献上一句。祝您节日快乐,才知道您的伟大:每一缕阳光是我对您的祝福,深深表达我心意三尺讲台! 老师--感念的季节风吹过我的眼眸雨落在心中几番幕起又幕落忍不住又忆起童年往事悄悄问候您,就是您最大的满足!,遗忘不了青春厚重的记忆! 送个短信祝福您; 经历了风雨,依稀的灯光依然闪亮在您窗前,敬爱的吾师;写评语时多多美言。 老师,感谢您们,你给了我无尽的关怀,愿您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尊敬的园丁,您们是天上耀眼的星星,你是特别的,您的生日,这份礼物略表学生的一点心意,千言万语一声",教师节快乐!",我永远是您的孩子,亲爱的老师,您辛苦了,像一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当年您凭此教导劣徒,曾结过成熟的果实。在您的目光中!是您的心血撒遍了广大莘莘学子,老师,今天我以此驾驭人生!当我初为人师时:老师节日快乐;节日快乐:老师您辛苦了!,岁月在您的身上镌刻下苍老的年轮,不为别的只为托起明天的太阳!平凡+特别=幸福!九月十日。 默默耕耘:"
B 从老师这个词你能联想到什么词语(也就是说,有哪些好的成语来形容老师)
孜孜来不倦 尽职尽责 才高八斗 诲人自不倦 废寝忘食
埋头苦干 兢兢业业 尽心尽力
一丝不苟 文思敏捷 聪明过人 青出于蓝 一鸣惊人
桃李争妍 后继有人 默默无闻 孜孜不倦 德才兼备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循循善诱 潜移默化 和蔼可亲
无微不至 勤勤恳恳 良师益友 桃李芬芳 教导有方
辛勤劳碌 教无常师 能者为师 青出于蓝 师道尊严
研桑心计 一字之师 尊师重道 春风化雨 呕心沥血
蜡炬成灰泪始干
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
桃李满天下
桃李满门
先圣先师
良工心苦
门墙桃李
良师出高徒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桃李天下、师恩似海、
教无常师 良师益友 能者为师 青出于蓝 师道尊严
研桑心计 一字之师 尊师重道 春风化雨 呕心沥血
蜡炬成灰泪始干 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 桃李满天下
桃李满门 先圣先师 良工心苦 门墙桃李 良师出高徒
鞠躬尽瘁 诲人不倦 良师益友 师道尊严 教导有方
默默无闻 孜孜不倦 德才兼备 辛勤劳碌
记住,老师,是这个世界最崇高有令人敬佩的职业!
C 由孔子、福楼拜、苏格拉底这几位老师你想到了什么成语
由孔子、福楼拜、苏格抄拉底这几位老师你想到了什么成语
由孔子、福楼拜、莫泊桑这几位老师,我们可以用()、()等成语来形容他们丰富的学识。
经天纬地、
[释义] 经、纬:织物的竖线叫“经”,横线叫“纬”,比喻规划。 规划天地。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
[出处] 北周·瘐信《拟连珠》:“盖闻经天纬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
博古通今
[释义] 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出处] 《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通今。”
D 形容老师教出的学生多,有名是什么成语
成语是:桃李满天下
桃李满天下
解释: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比版喻学生很多,各权地都有。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示例:而黄更是当代大儒,海内人望,不惟~,而且不少故旧门生身居显要。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三章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含褒义
近义词桃李遍天下、遍布天涯、青出于蓝
(4)看到老师想到什么成语是什么扩展阅读
1、桃李满天下的近义词
青出于蓝
解释: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出自:《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示例:愈变愈妙,可谓~矣。 ◎清·平步清《霞外捃屑》卷六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2、桃李满天下的反义词
减师半德
解释:谓只学到老师的一半。
出自:宋陈善《扪虱新话·右军书东坡字鲁直诗》:“若乃学退之而不至者为孙樵;学渊明而不至者为白乐天,则以所谓减师半德也耶。”
语法:动宾式;作宾语;含贬义
E 走在校园里,看到一位老师一想到的成语是什么
匆匆忙忙
cōng cōng máng máng
解释指做事匆促忙碌
出处曾朴《孽海花》第13回:“仿佛看见那写回真师的面貌答和先生一样,匆匆忙忙,不敢认真,到底是先生不是?”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急急忙忙、仓仓促促
反义词从从容容
例句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7章:“这一天下午,田晓霞突然匆匆忙忙到宿舍来找他,让他跟她到外面走一趟。”
F 看到老师忙碌的背影时,想到的成语是
披星戴月 [pī xīng dài yuè]
[解释] 身披星星,头戴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内辛苦。
鞠躬尽瘁容 [jū gōng jìn cuì]
[解释] 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任劳任怨 [rèn láo rèn yuàn]
[解释] 任:担当,经受。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
G 看着老师我们就什么成语
众望所归 [zhò抄ng wàng suǒ guī]
生词本
基本释义
众望:众人的希望;归:归向。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出 处
《晋书·列传三十传论》:“于是武皇之胤,惟有建兴,众望攸归,曾无与二。”宋·陈亮《复陆伯寿》:“舍试揭榜,伏承遂释褐于崇化堂前,众望所归,此选增重,凡在友朋之列者,意气为之光鲜。”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年高德劭 德高望重
反义词
众叛亲离
H 形容“老师讲课好”的成语有哪些
循循善诱、寓教于乐、举一反三、教导有方、深入浅出
一、循循善诱
白话释义:善于有步骤地进行引导。
朝代:春秋战国时期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翻译:夫子循着次序一步步诱道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
二、寓教于乐
白话释义:把教育跟娱乐融合为一体,使人在娱乐中受到教育。
朝代:古罗马诗人
作者:贺拉斯
出处:《诗艺》:诗人的目标是益人或娱众。
三、举一反三
白话释义: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形容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
朝代:春秋战国时期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四、教导有方
白话释义:教育引导很有办法。
朝代:清
作者:吴研人
出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九回:“凡此种种,虽然是他叔祖教导有方,也是他福至心灵,官星透露,才得一变而为闻一知十的聪明人。”
翻译:凡此种种,虽然这是他叔祖父教导有方,原因是他福到心灵,官星透露,才一变而为闻一知十的聪明人
五、深入浅出
白话释义:用浅显易懂的话把深刻的道理表达出来
朝代:明
作者:朱之喻
出处:《朱舜水集》:“鸿论深入显出;切中事机;据理辩驳;虽有利口;无所复置其喙。”
翻译:鸿论深入显出来;切合时机;根据理辩驳;虽然有利于口;没有再放在它的嘴
I 从老师这个词你能联想到什么词语(也就是说,有哪些好的成语来形容老师)
诲人不倦
huìrénbùjuàn
[释义]
诲:教导;诱导;倦:厌烦。指教导别人而不知内疲倦。容
[语出]
《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正音]
诲;不能读作“huǐ”。
[辨形]
诲;不能写作“悔”或“侮”;倦;不能写作“卷”。
[近义]
谆谆教导
不厌其烦
循循善诱
[用法]
含褒义。用来形容教导人特别耐心。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例句]
①他一生勤勤恳恳;~;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
②李老师勤勤恳恳;~;为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J 看到自己的老师想到什么成语
传道授业
好为人师
为人师表
人物生平
秦观(1049-1100),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江苏省高邮市人。他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今镇江)各地。
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
秦观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
如浙江杭州的秦观祠,丽水的秦观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熙宁元年(1068),秦观21岁,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郭子仪单骑见虏赋》。
熙宁十年(1078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别子瞻学士》)。次年,他应苏轼之请写了一篇《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宋才”。在此期间,秦观与苏轼同游戊烯、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友谊。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开始发奋读书,积极准备参加科考;可是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苏轼为之抱屈,并做诗写信予以劝勉。
元丰七年(1084),苏轼路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王安石也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励、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
元丰八年(1085年),考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
元二年(1087年),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
元七年(1091年),苏轼自扬州召还,
进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秦观迁国史院编修,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观得与师友时相过从。哲宗元年间,操持朝政的多为旧党人士,但其内部派别斗争却异常激烈。蜀党领袖苏轼及其“苏门四学士”,均能够出以公心,根据民生疾苦和国家利益,针对新、旧两党的主张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秦观先后向朝廷进策论30篇,对当时的内忧外患提出了各种具体的改革方略,对王安石变法作了中肯的论析,认为新法是救国济民的良策,只是执法者矫枉过正,以致产生了一些流弊。他也不同意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认为那也是因噎废食之举。这些观点在党同伐异的激烈政治形势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而且由于秦观与苏轼关系密切,他更无法逃脱派别门户之间的中伤和攻讦。
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后,“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罢黜。新党人士章棹、蔡京上台,苏轼、秦观等人一同遭贬。秦观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任监酒税之职,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
元符二年(1099),秦观年事已高,身处雷州,自做《挽词》。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政坛局势变动,迁臣多被召回。秦观也复命宣德郎,放还横州。至藤州(今广西藤县),游光华亭,秦观口渴想要喝水,等人送水至,他面含微笑地看着,就此去世。
个人作品秦观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在秦观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
文学特点 词作秦观在婉约感伤词作的艺术表现方面,展示出独特的审美境界。
首先,在意境创造上,秦观的词作擅长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风光,抒发迁客骚人的愤懑和无奈,营造出萧瑟凄厉的“有我之境”。
代表性作品是他贬谪郴州期间所写的《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篇词作非常深切地抒写出词人遭受流放、前途渺茫、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愁绪。特别是最后两句,因景设问,沉痛地表达出自己远离朝廷、谪放天涯地无奈和悲愤。秦观病逝之后,苏轼特别将这两句诗书于扇上,并题识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其次,在语法结构方面,秦观受到柳永的影响,创作了大量慢词。但是他能把令词中含蓄缜密的韵味带进慢词长调,从而弥补了柳永以赋法填词所造成的发露有余,浅白单调的不足,显得跌宕有致,包蕴深层。
例如《望海潮》: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但倚搂极目,时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再次,在字法运用方面,秦观词作具有含蓄隐丽的特征,取象设词追求意象的精致幽美,描绘自然景物,多为飞燕、寒鸦、垂杨、芳草、斜阳、残月、远村、烟渚等;摹建筑器物,则是驿亭、孤馆、画屏、银烛之类。他以柔婉的笔触,对词中的字句多加推敲和修饰,用精美凝练的辞藻,传写出凄迷朦胧的意境。
正像赵尊岳在《填词丛话》卷中评析秦观词用字之妙所言:“淮海即好丽字,触目琳琅,如‘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一‘映’,一‘低按’,一‘小’字,已经驱使质实为疏秀,人见其风度矣。”
诗作秦观诗文亦为北宋一大家。明胡应麟于《诗薮杂编》卷五言:“秦观当时自以诗文重,今被乐府家推做渠帅,世遂寡称。”从宋刻本看,《淮海集》前后集共四十九卷,其中只有三卷是词,其余赋一卷、诗十四卷、挽词一卷《以上为韵文》,而以文为最多,共三十卷。
秦观诗感情深厚,意境悠远,风格独特,在两宋诗坛自成一家。散文以政论、哲理散文、游记、小品文最为出色。其策论文笔犀利,说理透彻,引古征今,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秦观在某些特定环境情势,即“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怀抱百忧中”,如忆旧、迁谪时制作的这第三种类型的诗,已使原来侑饮娱兴、按拍协歌的传统价值归属摒退于很次等,甚或无相关连的幕后位置。
而另外却命其担荷起诗歌在古典诗教理论里的代言情志功用,遂成为自我主体心态意绪的特定物化形式,以之满足他叹喟命运悲剧、宣泄人生愁烦的现实精神需要。
元好问评秦观诗作为”女郎诗“,后世也多存误解,然秦观现存诗歌共400余首,其中真正有“女郎诗”味的,也不过占作品总数的四分之一。
策论综述
秦少游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到秦少游时,习惯上总是把他与婉约词联系在一起,却较少提及他的诗,更少论及他的文。其实,在秦少游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有三卷100多首,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当然,评论一个作家的艺术成就不能只看作品数量而不看质量,有的作家存世虽只有一部(篇)作品,但其影响巨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无可撼动的。尽管如此,要历史而客观地评价秦少游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如果只论其词,而不论其诗其文,尤其是不论其策论,不仅有失偏颇,而且也评不出一个完整的秦少游。
秦少游的策论立论高远、说理透彻、章法严紧、文笔犀利,有一种特有的艺术张力,“辞华而气古,事备而意高”。
紧扣现实,不尚空谈
秦少游的策论共有50篇,其中进策30篇,进论20篇。认真分析这些策论的内容就可以发现,这些文章大都能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较少作书生之空谈。这一方面与当时制科之文的要求有关,一方面也与其业师苏东坡的鼓励与点拨有关。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创作的成就颇高,他的鼓励与点拨当然是经验之谈。
引古证今,说理透彻
策论是古代的一种特有文体,相当于现代的政论文,是臣向君提出的有关国事、朝政的意见和建议。它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帝王,因而在写作上不能长篇大论地泛泛而谈,篇幅要短,立论要明,论据要足,说理要透。既要注意一事一议、深入浅出,更要注意言而有理,言而有据,言而有序。统观秦少游所写的策论,基本上达到了以上几点要求,特别在引古证今、说理透彻方面更是无懈可击。
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熙宁四年,宋神宗采纳王安石的建议,改革科举法,“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士”。为了应举,秦少游在策论的写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他对策论写作的重视甚至超过诗词赋。他曾说“作赋何用好文章,只以智巧为偶俪而已。若论为文,非可同日语也。” 正因为如此,秦少游的策论无论长短都非常注意谋篇布局,注意结构和章法的变化。
铺陈排比,气足神完
先秦诸子百家的散文和后来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大都讲究运用“整句”铺陈排比,让人读起来感到有一股气势扑面而来,很有震撼力。秦少游在饱读大量经典散文的过程中,对散文中如何运用铺陈排比心领神会,加之他青少年时也写过《浮山堰赋》《黄楼赋》《汤泉赋》《郭子仪单骑见虏赋》《和渊明归去来辞》等,特别是为纪念苏东坡在徐州抗洪成功所写的《黄楼赋》就很得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这篇赋“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他把赋中运用得驾轻就熟的铺陈排比又运用到策论中来,就使文章更加气足神完。
综上所述,秦观的策论风格完全可以用“辞华而气古,事备而意高”来一言以概括之。
其实,对秦少游策论的评价,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很高的。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至于议论文字,今日乃付之少游及晁、张、无己……”。苏东坡《辨贾易弹奏待罪札子》:“秦观自少年从臣学文,词采绚发,议论锋起,臣实爱重其人。”清代梁章冉《扪虱新话》:“……少游文学西汉,所进策论,颇苦刻露,不甚含蓄。若比东坡,不觉望洋而叹,然亦自成一家。”现代著名学者朱东润则说:“予于少游之书,尤喜读进策三十篇,观其所得,导源东波,所见益卓。其论选举与役法者,皆深造而有得,不为世俗之言。”
人物评价苏轼: “有屈、宋之才。” ;“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宋史·文苑传》
王安石:“其诗清新妩媚,鲍、谢似之。”——《宋史》
李清照:"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词论》
金元好问评秦观诗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论诗绝句》
陈廷焯:”大抵北宋之词,周、秦两家,皆极顿挫沈郁之妙。而少游托兴尤深,美成规模较大,此周、秦之异同也。”——《白雨斋词话》
王灼:张子野、秦少游,俊逸精妙。少游屡困京洛,故疏荡之风不除。——《碧鸡漫志》卷二
张炎: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词源》卷下
董士锡:少游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终不能到。——《介存斋论词杂著》引
刘熙载:少游词有小晏之妍,其幽趣则过之。秦少游词,得花间、尊前遗韵,却能自出清新。东坡词雄姿逸气,高轶古人,且称少游为词手。山谷倾倒于少游《千秋岁》词“落红万点愁如海”之句,至不敢和。要其他词之妙,似此者岂少哉?——《艺概》卷四
冯煦:”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昔张天如论相如之赋云:“他人之赋,赋才也;长卿,赋心也。”予于少游之词亦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虽子瞻之明俊,耆卿之幽秀;犹若有瞠乎后者,况其下耶?——《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况周颐:有宋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斗山。黄山谷、秦观、晁无咎,皆长公之客也。山谷、无咎皆工倚声,体格于长公为近。惟少游自辟蹊径,卓然名家。盖其天分高,故能抽秘骋妍于寻常染之外,而其所以契合长公者独深。张文潜赠李德载诗,有云:“秦文倩丽舒桃李。”彼所谓文,固指一切文字而言。若以其词论,直是初日芙蓉,晓风杨柳。倩丽之桃李,容犹当之有愧色焉。王晦叔《碧鸡漫志》云:“黄、晁二家词,皆学坡公,得其七八。”而于少游独称其“俊逸精妙”,与张子野并论,不言其学坡公,可谓知少游者矣。——《蕙风词话》卷二
夏敬观:少游词清丽婉约,辞情相称,诵之回肠荡气,自是词中上品。比之山谷,诗不及远甚,词则过之。盖山谷是东坡一派,少游则纯乎词人之词也。东坡尝讥少游:“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少游学柳,岂用讳言?稍加以坡,便成为少游词。学者细玩,当不易吾言也。——庵手校《淮海词跋》
周济:少游最和婉醇正,稍逊 者辣耳。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笔。——《宋四家词选》序论
清代王国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词之最工者,实推后主、正中、永叔、少游、美成,而前此温、韦,后此姜、吴,皆不与焉。”——《人间词话》
王士祯:“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高邮雨泊》
陈志岁:“仰德表臣伦,怜材伤党议。惟公气骨清,采照湖山媚。”(《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瞻秦观墓》)
轶事典故 被贬雷州北宋哲宗时期,因为新旧党争,秦观被贬杭州通判,旋贬处州酒监税
秦观书法《辋川摩诘图跋》、后又移至郴州、横州编管,不断南迁,元符元年(1098年)秋,贬到海康。这是秦观贬谪生涯的最后一站。也就在雷州,秦观走过了他人生最后三年时间。宋哲宗元符元年初冬(1098年),秦观的恩师苏东坡在海南岛昌化军(今海南儋县中和镇),遇赦北归途经雷州,两人相见,恍如梦寐。看了秦观的诗,苏东坡感慨万千。苏东坡走后,秦观的心境也放松了不少,他多次到乡民中体察他们的疾苦,观摩当地的风俗。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不久,秦观也奉命北还,死在路上。 梦中题诗秦观在雷州海康宫亭庙下,梦见天女拿一幅维摩画像让他写赞,秦观笃信佛教,于是题道:“竺仪华梦,瘴面囚首。口虽不言,十分似九。应笑荫覆大千作狮子吼,不如搏取妙喜似陶家手。”醒来后,就把这段话记录下来。宋僧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说,自已在天宁寺,还亲眼从和尚戒禅那里看到这幅字,正是秦观的笔迹。清潘永因所编《宋稗类钞》也提到真迹在雷州天宁寺。
洞房三难宋嘉佑年间,著名词人秦少游在拜访苏轼时,被聪明可爱的苏小妹吸引住了。苏小妹不但精通诗词歌赋,而且联对、针线女红无一不精,只是在“三苏”的光耀下传世之作不多,鲜为人知。秦少游对苏小妹一见钟情,决意将一生的痴情尽付于小妹,以求佳偶天成。 风和雨顺秋方实,郎情妹意渠自成。在一个帘卷西风、菊绽东篱的深秋季节,秦少游与苏小妹这一对有情人终于走进了古往今来演绎了无数绝唱的婚姻殿堂——洞房,而他们又在这里继续演绎着承接历史的经典故事。
聪慧机敏、不让须眉的小妹决定在入洞房时和少游一比才智高下。一来可以与心上人切磋切磋,二来也想看看情郎的窘态。于是小妹一进洞房便命丫鬟嫣红将门关上,吟出一下联请少游对出上联:
“东厢房,西厢房,旧房新人入洞房,终生伴郎。”
秦少游接对深为小妹对自己一往情深所感动,不禁脱口而道:
“南求学,北求学,小学大试授太学,方娶新娘。”
小妹闻听少游吟出的上联,知道没有难住情郎,便亲自开门,招呼少游坐在桌前,嫣红上好酒菜便关上房门悄然离去。少游端起酒杯欲与小妹交杯,小妹轻启朱唇:“秦郎若要交杯,仍须对我一联,不知愿否?”
少游深知小妹脾性,既有此意,不对不休。遂站起一揖:
“请小妹出联。”
“酒过三巡,交杯换杯干杯,杯杯尽在不言中。”
这下可把少游难住了。此联意在说酒,实为喻情,妙在意会。若对此联,不仅要工,还要符合此景此意。少游沉思良久,不得而对。小妹见他不语,也不去打搅他,只是五指在桌上点了一下。少游回过神来,看看满桌的佳肴,恍然大悟,立时对道:
“菜过五味,形美色美鲜美,美美都在心中留。”
少游以菜喻人,赞不露形,已羞得小妹伸过手臂,以袖遮面,喝下了这杯沁透心脾的交杯酒。
待嫣红撤下酒席,已月上中天。少游执手小妹,四目相对,喜不自胜。小妹含羞说道:“红帏帐前,与郎执手,若要同寝,再对一联。”
少游知道事不过三,何况已对出二联,一股豪气顿生:“有劳小妹赐联”
“小妹虽小,小手小脚小嘴,小巧但不小气,你要小心。”
小妹一口气吐出八个“小”字,机警赞己,傲性微露,少游不由蹙起了眉头。他来回踱步,苦吟不出,不禁暗自焦急。小妹见三更鼓罢,月移西楼,也心生悔意,只是不住地用温情的目光看着少游。少游将小妹不住偷瞧自己,顾盼含情,粉面娇羞,不由心动,随口对道:
“少游年少,少家少室少妻,少见且又少有,愿娶少女。”
后经考证,苏轼仅有三个姐姐,因此“三难”为坊间编造的美好故事罢了。
后世影响秦观的感伤词作形成了词史上影响巨大的抒情范式。在他之前,晏殊、欧阳修以珠圆玉润之笔写作名臣显宦的闲雅之词,晏几道以空灵悠缈之笔写作没落公子的感伤之词,柳七郎风味失之浅俗,苏东坡词的豪宕不羁又非“本色”、“当行”,他们皆不能被广大文士所理解和接受。秦观的出现,则成为人们普遍师法的对象。他出身于下层,在官场上受到沉重打击,屡遭流贬之苦,这几乎是封建社会众多下层文士悲剧命运的缩影。秦观以其婉约凄美的优秀词作,传递出广大文士共同的悲哀,因此受到了普遍的推崇和褒誉。
在词体演进的过程中,秦观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秦观、柳永填制慢词,受到老师苏轼的讥嘲,他在柳永以赋法入词的基础上,更多精研和锤炼,使得慢词的创作走向成熟。《 四库全书 目提要》亦称秦词“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秦观词章法、句法相对疏朗,而字法尤显典雅精致。这种努力发展到周邦彦那里,则更加注重章法上的雕琢、勾勒,意象组接的密丽以及大量化用前人诗句,慢词创作体制更加完备,手法更加繁复,也越发带上了浓重的文人化、技艺化的色彩。这也引导着宋词由天然之美向人工之美转化,如此技艺的进步也消解了词体内在的生机活力。秦观用疏朗流畅的章法,连接精致典雅的词句,使得词句既较柳永高雅,又不似周邦彦那般凝涩晦昧、难以索解,而是融入技艺又不逞弄技艺,这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佳境,得到了广大欣赏者的普遍喜爱,取得了词史上突出的地位,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甚至推誉其“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