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能屈能伸为题材,写一篇议论短文
孔子还对以执政者为主体的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克己”的要求。
这就是有名而也有误解的那句话:“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纲要,涉及到了礼、仁,而以“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
对于“克己”的“克”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释为“胜”、“克制”,一是释为“能够”、“堪能”。从《论语》的有关论述看,把“克”解释成“克制”似乎更符合孔子的本意。
其实,孔子自己对“克己”自有一套论述的。 在他看来,“克己”的一种方式是“约”,即约束。
《里仁》云:“以约失之者鲜矣。”朱注:“谢氏曰:“不侈然以自放之谓约。
尹氏曰:凡事约则鲜失,非止谓俭约也。”这就是说,能够自我约束不放纵就可以少犯错误。
他又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朱注:“君子学欲其博,故于文无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动必以礼。如此,则可以不背于道矣。
程子曰:“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必至于汗漫。博学矣,又能守礼而由于规矩,则亦可以不畔道矣。”
(《颜渊》)颜渊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罕》)朱注:“侯氏曰:“博我以文,致知格物也。
约我以礼,克己复礼也。”可见孔子是从学与礼的相反相成中来谈的,学要博,礼要约。
“约之以礼”与“克己复礼”是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指以礼来克制、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
事情不一定要很大 小事方面也可以 同时克制自己要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努力 慢慢觉得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人 那么这样你就会在平时的为人处事 举手投足之间 彰显自己的魅力。
2 以屈与伸为话题作文古语谓“大丈夫能屈 能伸”,“能屈”不是懦弱,是一种长远的策略,是为了“伸”得更远。拳头收回来, 是为了更有力的打出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取得大败吴国的战绩。
学会放弃,不要硬挺着坚持,这样只会消磨你的意志,终究会迷失自己。一味地 坚持再坚持,只能作出无端的牺牲,这是一种愚蠢者的傻与痴。孔明出山有出山的辉 煌。约玛奥利拉使诺基亚放弃电视机制造、机械以及其他产业,专心搞好电信业和移动电话业务,自有他的奥妙之处。握住手中最后一张牌固然美丽,那得看看你的脸 上挂满泪水还是写着笑意。
学会放弃,永远不要放弃的是你人格的尊严、做人的本质。放弃了荣华富贵,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放弃了懦弱苟且,闻一多便 有了面对敌人枪口仍然挺身,大义凛然发表最后一次讲演的壮举;放弃了美国面粉, 朱自清用死诠释了一个中国男儿的骨气。正确地选择放弃,会有一种更多的得到、更 大的自豪!
学会放弃,放弃是一针清醒剂。让你静下心来反思,让你的头脑更加清晰。做什 么事都得量力而行,你不会一伸手就能摸着天际。学会放弃,放弃是一个更新的起点。
找准自己的位置,你就会焕发出你应有的美丽。有了一个清新的头脑,你就可以认真 构想你的前景,你一定会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
学会放弃,放弃是一种智慧的美丽。懂得放弃,才更懂得拥有,懂得珍惜。
这上面的内容你可以引用 希望能够帮到您如果还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追问我如果您觉得还可以的话谢谢采纳!非常感谢
3 能屈能伸,以退为进作文——读《三国演义》有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
本书继续了三个朝市的兴衰灭亡:东汉末年,朝 败,各地黄巾军蜂起。镇压黄巾军起家的曹操经过多年征战,逐渐统一了北方。
曹操又挥师南下,准备趁机统一全国。赤壁一战,曹操被孙权、刘备联军打得大败。
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从此形成。不久,孙权杀了刘备的义弟关羽,夺了荆州。
刘备为了报仇,率大军伐吴,大败而归。刘备病死,丞相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
诸葛亮征服了南方蛮族,又采用连吴抗魏的方针,先后六次出兵祁山伐魏,没能成功,诸葛亮最后病死军中。不久,司马氏掌握了魏国政权,并先后灭掉了蜀、吴两国,建立了西晋,统一了全国。
三国演义还塑造了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如忠勇双全的关羽、深谋远虑的曹操、集大义于一身的刘备……其中,我最敬佩的就是德才兼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了。诸葛亮足智多谋,是一位天才军事家,“草船借箭”、“空城计”和“七擒孟获”等,充分显示了他这位天才的大智大勇。
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军弱点,攻其不备。他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说他是政治家是因为他“身在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使刘备能有安身之处。他的“联吴攻魏”策略,便蜀兵节节胜利,他用“抚民生息”的方针,让蜀国一步一步走向强盛,说他是杰出的文学家是因为他写的《出师表》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有的人说,小说重点描述了蜀汉,而最后,蜀汉却打出了白旗,这没什么劲的故事情节,有什么艺术可言?我们本想看的却没看到,但这是一种“撕碎艺术”,它的悲剧结尾比大团圆结局更耐人寻味。不是吗?《三国演义》告诉我们不可“因小失大”。
“一失足成千古恨”,书中刘备因东吴杀了自己的二弟三弟,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进攻东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且烧的片甲不留。那一仗,就关系了蜀国的命运:七十五万大军,因一口气而命丧黄泉。
可惜!本来,蜀国粮草充足、兵多将广,武有五虎,文有“卧龙”、“凤雏”,但自从那一战后,就开始走了下坡路。做人就应该能屈能伸,这就应证了我们学过的课文《山谷中的谜底》的道理。
刘备就是为了二弟三弟的死而赔上了更多的兄弟,这实在不值得。能屈能伸,还得谨慎,否则,你将失去很多很多。
4 以 屈与伸 为话题写作文 800字以上高二(13)班 陈福妮 大自然中,有高耸挺拔的杉树,有芬芳吐艳的野花,高与矮,绿与红,尽显层出不穷之态;大海中,有乘风破浪的风帆,有静待夕阳的木舟,动与静,大与小,尽显恬然舒适之美;社会中,有向往宁静的居士,有向往精忠报国的志士,来与去,隐与归,尽绽放万丈之光芒。它们就像齿轮一样,推动历史的前进。月下的潇洒 柳塘高萍浮小叶,田野细麦落轻花,他找到了可以依靠的港湾,停留在如诗的画卷上。 曾几何时,他的斗志雄心已黯然;曾几何时,他的尖锐目光已苍老;曾几何时,他的桀骜高昂已削减。于是,剩下的只有月、影与自己。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只有杜康,才了解李白此时的心境,只有月影才懂得李白的心意。 酒醉酒,人醉人。醉酒,是暂时的释然;醉人,是无奈的失意。他醉了,醉在纷乱复杂的时世中,醉在没有海鸥的迟暮里。 李白远离了官场,选择了自由自在地飞翔,在他心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人生一大不快之事。沙场的激越 岳飞坐在军营里,心中似乎有意,却难以表达。他惆怅,他急迫,他百感交集,进?退? 那个被十二道金牌照亮的夜晚,士兵愁,百姓泣,他却不能违背一个自己忠心的君主,而去抗金,继续他的宏图伟业。他只能抚着心,大手一挥,搬师回朝。曾经抗战时的轰轰烈烈,曾经沙场中的风风火火,却只为了十二道金牌,截断了前进的道路。 岳飞无言,他回去了。他不能放下自己的国家。在他心中,只能永远地吟唱着悲壮的“满江红”,他选择了一条精忠报国的道路。 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人,无论他们的选择如何,都让千年以后的我们感到不同的情怀。就像红松与雪松一样,一个选择了粗壮高大,一个选择了枝小如虬,但它们都体现了不一样的意志,不一样的美。 齿轮,无论大与小,好与坏,只要吻合,就能不停地转下去,就像李白与岳飞共同推进历史,红松与雪松共同点缀世界。〖简评〗:本文就能抓住原题,全面合理地理解题意,化作形象而准确的表述,借用两个典型的材料,将主旨明白无误地展现出来。结构上,能首尾呼应,丝丝入扣。没有过多的说理,但理在文中。附优秀作文二:容忍是一种美德高二(13)班 岳圆圆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我们的胸怀。”——题记 容忍不是懦弱,它是一种隐形的坚强,一种囤积的力量,一种无声的风度。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那原是张、叶两家的争执之地。张家主人是当朝宰相,张老夫人致信给他,宰相回信却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于是让他三尺,叶家深感羞愧,也让出三尺,成了“六尺巷”。宰相可以容忍,置自己面子上的尊严于不顾,以宽宏的胸襟待人,他确实印证了“宰相肚里能撑船”。而正是这种宽容止纷乱于未起,扬美名于万古。不得不令人感叹:容忍是一种美德。 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又何尝不是一种宏大的容忍呢?他容忍别人与自己观点的不同,然而他的“容”让他获益匪浅,让他真正成为一个英雄。他可以容百川,但他绝不能容忍鸦片烟熏染这片神州大地。他的容忍是一种囤积的力量,一股捍卫国土的浩然正气。容忍不是懦弱。 一大片树林里,两棵树毗邻而立。冬天来了,一棵上的叶子开始凋零,而树也慢慢地蜷缩起来,雪花开始纷纷扬扬了。而另一棵却摇摆着枝叶,骄傲地对他的邻居说:“冬天怕什么?我有一身的绿,纵有再大的风,再厚的雪也不能使我屈服。”他一直固执地挺立着,雪也越下越大,世界都白了…… 春天,花草树木们睁开眼睛,吐出嫩绿的新叶。当它们展望四周时,发现那棵骄傲的树已死去,几片枯黄的叶子固执地攀附着,不愿离去。 春风说话了:“树呀,顽固的树呀,你何必呢?人生中的阻碍不断,但并非所有的阻碍你都得与之斗得头破血流。” 容忍很难吗?爱因斯坦告诉我们,容忍得了别人,才能容忍命运的挑衅,才能抓住时机战胜命运。为什么不容忍呢?如懂得了容忍,那固执的树还能继续拥抱那一身的树叶;如果懂得了容忍,加拿大魁北克山上的红松也能继续展现那一身无限活力的红。 是的,忍是火,焚烧了误解的伤;忍是水,稀释了痛苦的盐;忍是光,融解了仇恨的冰;忍是电,联结了隔绝的缘。而容忍更是一种美德,她展现的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智慧;她体现的是“成人之美”的大度。 有时候,来一个转弯,就有可能“化腐朽为神奇”。 有时候,换一种思路,就有可能“化干戈为玉帛”。 聪明的万物之灵——人类呀,为什么不能容忍呢?容忍是一种美德。她是一种不朽的光芒,指引着我们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有两篇。
5 真正的强者能屈能伸,作文树直易折,人直易败,曲折有度,才是生活的强者。
深秋的劲风为什么吹不折荒草?因为荒草知道曲伸,承受不起,自可以躲避和弯曲,适当的低头、躬身,换来的将是长久的昂扬和挺直。为什么,再高的山峰我们都能征服?因为我们懂得曲折而行,迂回、曲折看似倒退,实际是前进中适当的灵活,为了目标百折不挠,比勇往直前的冒险,成功几率大很多。
为什么,我们起跑的时候,要躬身曲膝?因为,躬身曲膝积聚的是力量,不弯不曲何处借力? 直来直去也只能碰壁。弯曲是为了伸直,弯曲是为了为了达成目的,而忍屈求全的权宜之策,不是懦弱,不是逃避,不是一味的弯曲,更不会弯曲到夭折,因为他是有度的。
做人也一样,人生旅途不全都是笔直的大道,有江河,有山川,如果不迂回,不绕道,你终将有过不去的沟坎,懂得屈伸,即使再荆棘的路也是坦途。 做事要懂得屈伸,要懂得变通,遇到不能直达的,换个曲折点的方式,循序渐进,或者以退为进,或许,放弃这边,收获那边,这样效果更好。
屈伸之道,待人接物也一样,不能一味要求别人听自己的,也不要一味去听别人的,如果直接反驳或者命令,那样只能把事情搞糟,不如,委婉点,双方都后退一步想问题,也许,双方更容易达成默契。能伸能屈,就像小草,不与负重抗衡,弯曲一下,获得的是负累的减少,是身心的轻松,是为了站直身子更好的生长。
能屈能伸,就像我们走步,双腿僵直注定走不远,屈伸自如,才能健步如飞。能屈能伸,就像鱼儿游泳,自己的能量毕竟是有限的,屈伸也可借助外部的能量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可逃避对手的攻击。
能屈能伸,就像我们写书法,如果没有曲折,只有直线,如果没有圆润,只有边角,那就不会有深意和美感,有抑有扬,有屈有伸才有意境。低一下头,弯一下腰,不能说你就会一辈子丢人,变曲为直是一种智慧,能屈能伸是一种坚韧。
能屈能伸是忍让,是为了更大的目标,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可谓大丈夫,所以“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故能为天下之不能为之事。”能屈能伸是坚强,为了励精图治,勾践可以“卧薪尝胆”也可谓大丈夫,所以“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能屈能伸是智慧,谢安的“东山再起”隐居、复出,失意忍耐,得志成事,也可以为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典范。故,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做人,屈伸有度才好,不可太刚。
6 以屈与伸为话题500字低头是一种智慧雪松懂得低头,能够造就一片山头的翠绿;海鸥懂得低头,可以忍受狂风暴雨的冲击。
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只有我们学会低头,懂得伸屈,生命才总会有绝处逢生的惊喜。四面楚歌中,当那寒光闪闪的长剑划过虞姬白皙的脖颈,只留下一抹鲜艳的红色时,你只懂得吟唱那“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无可奈何;你只会仰天长啸“此天亡我,非战之过也”。
面对滚滚的乌江水,昔时勇猛盖世的西楚霸王,如今却为何落得个如此下场?虽有李清照颂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然而你可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你可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纵然你的决定是于过往的回顾,于尊严的维护,于耻辱的对抗,但是如果你懂得低头是一种智慧,渡过乌江,以你的才能,以你的勇敢,卷土重来,历史或许会被改写。当时的天下,是一个群雄逐鹿的舞台,你始终不肯磨平你那突出的棱角,始终不会有刘邦那“遇方则方,遇圆则圆”的灵动。
你是山,一座从不肯低头弯腰的山,这样的性格,便注定了你不可能有绝处逢生的惊喜。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品读这边独好的风景,欣赏着这位伟人留下的赞歌。
当遭受过痛苦与耻辱的双重磨难,当在黑暗于犬牙参差的隧道中踽踽独行,当在死亡的江河中艰难求渡,你用激昂的信念将羞辱焚烧,点燃灵魂,从此踏上了一条隐忍的道路。在“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痛苦折磨中奋笔疾书,书写三闾大夫行吟江畔的忧郁,书写荆轲那把寒光闪闪的匕首,书写酷吏们内心蛰伏的蛇蝎,书写武帝挥动干戈滴下的鲜血,书写垓下英雄末路的悲歌。
为的便是那永不曾磨灭的信念——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你的苟且偷生,你的能屈能伸,成就了中华历史上的伟大著作,你懂得低头是一种知慧,是一种绝处求生的智慧,是一种可以在绝境中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智慧。人生如一泓水,温存而灵动。
懂得屈伸自如,学会低头,这种智慧会让你在困境中得到柳暗花明的转机。
7 一篇生存的智慧的作文(抓住能屈能伸,结合生活事例),400字作业作文话题 一只老鼠掉进了有大半缸米的米缸里,它在这个米缸里天天“吃了就睡,睡了就吃”。
它的身体一天天地发福,缸里的米一天天地减少,终于有一天,缸里的米被老鼠吃光了,可是这只吃得溜溜圆的老鼠,却再也无法从米缸里逃出来…… 一头驴子掉到一口枯井里,驴的主人想了许多办法都无法救出。于是干脆将枯井填上。
人们惊奇地发现,那驴不断地抖落背上的泥土,并且把泥土踏在脚下踩实,一点一点地将自己垫高……就这样,驴终于在那些“填井土”的帮助下,走出了枯井。 人在社会中也会处于类似的生存环境,请你以“生存的智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出你的有关这方面的见闻、经历或独到看法。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400字。
写作导航 1、审清题旨。题旨审清了,文意确定下来,作文便成功了一半。
仔细品读,不难领悟:材料中的老鼠和驴子一个处于“米缸里”,条件优越,一个掉入“枯井里”,境地困窘;最后有米生存,贪求苟安的老鼠坐等灭亡;陷入绝境,似乎必死的驴子却借助本来可能将其覆盖的“填井土”升井得生。正所谓环境优劣悬殊,命运生死变幻。
其决定因素并不在环境的优劣上,而在于对待环境采取智慧的态度上,即看清安乐中存在的隐忧,正视忧患中潜伏的可转化因素,变不利为有利,从而在不利的环境中获得生存的机会。 2、拟制鲜活的题目。
好的题目可以先题夺人,为成功增加一成胜算。 可采用“老鼠和驴子”“米缸与枯井”“‘安乐米’与‘填井土’”等关系型题目,也可采用“智慧的驴子” “巧转填井土为存生土”“为有智慧生存来” “从驴子走出枯井谈开去” “生存的智慧”等题目,只要正文围绕题旨展开即可。
3找准切入点,选择最佳文体。写得深刻透彻,作文便成功了七八成。
选择准确的切入点、熟习的文体,对一篇文章的成败至关重要。话题中的“人在社会中也会处于类似的生存环境”是关键所在。
因而本话题的切入口应在从寓言故事中获得的人生启示,比如可以这样开头: 人在社会中,要处顺境而不沉迷,陷“枯井”而不悲观。尤其是当我们不得不面对“山穷水尽”时,更需“处涸辙以犹欢”,开动脑筋,“急中生智”,或许我们在智慧的引导下转眼便会“柳暗花明”,谋得生存和发展。
我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切身感受(古往今来,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 假若自己有类似的经历,可展开生动简明的叙述,写出事情的波澜,写成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如果掌握的事例多,就要选准典型事例,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写成议论文;如写散文,就要充分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增强文化底蕴,做到文质兼美。总之,我们应挑选自己最拿手的文体。
4扮靓语言,使作文增色。 适当引用名言警句,如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可语言凝练;适量套拟哲理故事,如“米缸可以亡鼠,枯井可以活驴,自然之常事也”“背水一战可激活生命的潜能,置之死地能赢得战略的转移,人世之常理也”等可语言形象和生动;适度地延展拓宽境界,如芦苇面对严寒将生命隐藏在根基里,壁虎舍弃尾巴,金蝉脱壳,这都是生存的智慧……这些都能使文章生色。
春节休假,闲来翻杂志,看了厉以宁教授在东北进行学术演讲时引用的几则小故事,读来颇觉有趣,其中《龟兔赛跑――最终双赢》一篇,引发我重新看待合作的意义。《龟兔赛跑》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寓言,我们在孩童时代就被灌输骄兵必败的思想,似乎只要埋头苦干即使先天条件不足也一定能赢得最终胜利。
情况果真如此吗?一旦吸取教训的兔子不再轻敌,跑的比乌龟还要卖命,岂不是断了乌龟取胜的希望?面对失败,乌龟提出了要求:比赛的路线需经过一条河。这回兔子望河兴叹,乌龟却不慌不忙地游到岸边,得了第一。
当龟兔商量再来比一次时,他们突发奇想:既然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为何不利用各自的优势,合作一次呢?陆地上兔子驮着乌龟跑,到了河里,乌龟驮着兔子游。两个竞争者变成了合作者,在同样的时间里,他们走的路更远了,看到了风景更多了。
他们一路协扶,相互鼓励,就算遇到坎坷艰辛也因对方的支持而增了战胜它的勇气。双赢策略其实是一种很高的智慧,帮助别人的同时接受别人的帮助,双方最终将获得独自奋战所不能拥有的东西。
由此我想到一则类似寓意的故事:一个人请求上帝带他看看什么是天堂,什么又是地狱,上帝答应了。原来天堂和地狱的客观环境完全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只拥有一样东西,有的只有水,有的只有食物,有的只有娱乐用品……地狱中一片凄惨景象:那里的人都不肯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拥有,奄奄一息了还紧抱着各自的物品不松手。
而天堂却充满了欢笑和健康,大家无所保留的提供出自己的物品,也分享到别人的拥有,个个红光满面,人人在互惠中获得快乐。世上本没有什么天堂和地狱,就看人们如何创造。
智者用协作来营造天堂,愚者在闭锁中走向地狱。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小到一个企业、一个人,都需要在合作中完善自己。
清 闭关自守,结果还是无法阻止洋人闯进来,只不过打开国门用的是炮火;某些官员患了近视眼,只盯着小。
如果打一个比喻,那么,动物界的刺猬可以说是能伸能屈的智慧化身了。你看它身处顺境时拱着小脑袋,凭借着满身的硬刺,横冲直撞,当它身处险境时,则缩回脑袋,把自己滚成一个刺球,让敌人无隙可击。能伸能屈,与其说是生物界的一种智慧,不如说是一种生存本能。
伸是进取的方式,屈是保全自己的手段。人生在世,都是在反复伸屈的状态中走过来的。
在生活事业处于困难、低潮或逆境、失败时,若去运用“屈”的智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该屈时不屈,去伸,必然遭到沉重打击,甚至连条性命都保不住,那样,还有什么资格去谈人生、谈事业、谈未来、谈理想呢
春秋时,越王勾践夫妇曾被抓做人质,去给夫差当奴役,从一国之君到为人仆役,这是多么大的羞辱啊。但勾践忍了,屈了。是甘心为奴吗当然不是,他是在伺机复国报仇。
到吴国之后,他们住在山洞石屋里,夫差外出时,他就亲自为之牵马。有人骂他,也不还口,始终表现得很驯服。
一次,吴王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知道此病不久便可痊愈。于是勾践去探望夫差,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然后对夫差说:“大王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夫差就问他为什么。勾践就顺口说道:“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有点苦,所以您的病很快就会好的,请大王放心!”果然,没过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敬,很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了越国。
勾践回国之后,依旧过着艰苦的生活。一是为了笼络大臣百姓,一是因为国力太弱,为养精蓄锐,报仇雪耻。他睡觉时连褥子都不铺,而铺的是柴草,还在房中吊了一个苦胆,每天尝一口,为的是不忘所受的苦。
吴王夫差放松了对勾践的戒心,勾践正好有时间恢复国力,厉兵秣马,终于可以一战了。两国在五湖决战,吴军大败全输,勾践率军灭了吴国,活捉了夫差,两年后成为霸王,正所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勾践所受之辱,所担之苦,可以说达到极点了。但他熬了过来,不仅报了仇,雪了耻,还成了当时的霸王。正是“先当孙子后当爷”,如果当时不屈,当“孙子”时就死了,还能成“爷”吗
谈到屈的问题时,还要牵扯到我们传统的“面子”问题。
中国人“面子”观念由来已久。从孔子开始就很讲面子。有些人甚至为了面子,可以舍弃自己一生的幸福。尤其是封建社会,对于广大妇女的要求更是如此。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像人必须一辈子为了脸面而活。
中国还有句古语:“人要脸,树要皮。”可你想想如果连事业都不能保障,连生命都受到威胁,那还要面子有何用
学会取舍,实际上就是学会生活。人的一生就如一条大河,不可能一直向前,直通大海,必然要根据地势、地貌,弯弯曲曲,七拐八扭。
人生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当人处于逆境的时候,或者说,在倒霉的时候就应该委曲求全,收起锋芒。这就是屈的功能。从而以屈求伸,等待时机,再创生命的辉煌。
俄国十月革命时,苏维埃刚刚夺取政权,德国就有向东侵略的倾向。很多人主张组织军队与德国决战,而列宁却不同意这样做,专门派人去德国进行和谈,签订了对苏维埃不利的条约。
这是一种妥协,这种行动并不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革命立场不坚定,而是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不得不这样做。否则,新生的革命政权就会很快被推翻。
一个国家是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在形势不利于自己发展的时候,必须要采取以屈求全的策略,耐心等待时机,千万不要急躁。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理想,甘受寂寞、甘受白眼,甚至甘愿被社会、被亲人误解,都应该在所不惜。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周易》提出“潜龙勿用”的思想。即在一定条件下,寻找时机,卷土重来。
孔子在《易系辞》中,则以尺蠖爬行与龙蛇冬眠作比喻,进一步解释什么叫“潜龙勿用”,他说:“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宋朝的朱熹则进一步发挥这一思想,认为“屈伸消长”是“万古不易之理。”他提出,在时机未到之际,要“退自循养,与时皆晦”,要学会“遵养时晦”,即隐居待时。
明代冯梦龙在其著作《智囊》中,认为人与动物一样,当其形势不利时,应当暂时退却,以屈为伸,否则,必将倾覆以至灭亡。他说:智是术的源泉;术是智的转化。如果一个人不智而言术,那他就会像傀儡一样,百变无常,只知道嬉笑,却无益于事,终究不能成就事业。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无术而言智,那他就像御人舟子,自我吹嘘运楫如风,无论什么港湾险道,他都能通行,但实际上真的遇有浅滩骇浪,他便束手无策,呼天求地,如此行舟,不翻船丧命才怪呢!蠖会缩身体,鸷会伏在地上,都是术的表现。动物都有这样的智慧,以此来保全自身,难道我们人类还不如动物吗
当然不是。人更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以期发展自己。
古时候,“李耳化胡,禹人裸国而解衣,孔尼猎较,散宜生行贿,仲雍断发文身,裸以为饰”。不知其中道理的人说:“圣贤之智,也有其用尽的时候。”知其缘由的人却说:“圣贤之术,从来也没贫乏的时候。”
温和但不顺从,叫做委蛇;隐藏而不显露,叫做缪数;心有诡计但不冒失,叫做权奇。不会温和,干事总会遇到阻碍,不可能顺当;不会隐蔽,便会将自己暴露无遗,四面受敌,什么事也干不成;不会用诡计,就难免碰上厄运。所以说,术,使人神灵;智,则使人理智克制。
冯梦龙的屈伸分寸之说,通俗易懂,古今结合,事理结合,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纵观历史,该有多少像勾践一样的人物,为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必要的时候,使用了屈伸之术,从而保存自己,待时机一到,便东山再起,历史同时也说明,善于使用屈伸之术,该屈则屈,该伸则伸,较好地掌握其分寸,是许多历史人物成功的重要途径。
不要与别人争一日之短长,也是“屈”的技巧。
机关实行公务员制度,申某论学历,是大学本科;论才华,在机关数一数二;论年龄,正当年富力强,但是,每一次提升都没有他的份,而那些比他能力差,比他水平低,比他进机关晚的人,却一个一个成了他的上司和领导。
原因何在呢
其原因就在于:申某只知道显露才华,认为自己这也比别人强,那也比别人好,处处表现出一种进取的态度,从而使一些人产生反感,认为他尽管有能力,也有才干,但是不谦虚,太骄傲,目中无人。每次考察干部,人们都是这个意见。
而那些善于委屈顺从的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却得到了大家广泛的好评。
可见,能屈能伸是一种战术,只要掌握技巧与分寸,便会无往而不胜。
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大丈夫根据时势,需要屈时就屈,需要伸时就伸,可以屈时就屈,可以伸时就伸。屈于应当屈的时候,是智慧;伸于应当伸的时候,也是智慧。屈是保存力量,伸是光大力量;屈是隐匿自我,伸是高扬自我;屈是生之低谷,伸是生之巅峰。“能屈”不是懦弱,而是一种长远的策略,是为了“伸”得更远。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人生活在世间要吃饭,要生存,往往不得不委曲求全,以期找出新的出路。所以说,有很多时候,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此。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弱者就能变为强者,失败就能转为成功。“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都是江浙一带的诸侯国,两国紧紧相邻,因彼此都想消灭对方,故而成了夙敌。勾践在位时期,两国又卷入战火,吴王夫差的力量明显胜过越王勾践。勾践的数万部队被吴王夫差消灭,最后只剩下五千人,被吴王夫差的大部队围困在会稽。
勾践被迫求和,到吴国去服侍吴王。然而,灭族之灾与奇耻大辱并没有湮灭勾践东山再起的雄心壮志。勾践夫妇被俘虏到吴国都城姑苏,吴王夫差就让他们住在自己父亲坟墓旁边的一间石头屋子里,为吴王养马。
夫差每次乘车出去,总让勾践给他拉马。曾经是堂堂一国之君的勾践,当时在吴国所受的耻辱,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忍受得了的。但是,勾践厚黑功夫很到位,这些屈辱对他来说,还不到令他丧失志向、就此沉沦的程度。
有一次,勾践听说夫差病了,就马上跑去看望他。夫差看到勾践这样关心他的健康,很感动。勾践进入夫差的房间时,正赶上夫差大便,勾践就赶忙过去搀扶,并说:“父亲有病,做儿子的应当服侍,大王有病,做臣子的也应该服侍。再说,我还有点小经验,看看大王拉的屎,就知道大王的病是轻还是重。”
夫差被说得十分感动,就让勾践服侍他大便。之后,勾践扶着他上床躺好,又去掀开马桶盖看了看,嗅嗅气味,并亲口尝尝味道,然后向夫差磕头说:“恭喜大王!大王的病已经没有什么大碍了,再过几天,就完全康复了。”夫差问他:“你怎么知道的”勾践说:“刚才我尝了大王粪便的味道,又苦又涩,知道那是肚里的毒气散发出来的原因。毒气散完,病自然很快就好。”
忍辱负重到了这个地步,实在千古以来只此一人。由于勾践处处小心伺候吴王,夫差逐渐放松了对他的警惕,三年之后,夫差放勾践回到越国。勾践回到国都会稽后,不近女色,不观歌舞,爱抚群臣,教养百姓,靠自己耕种吃饭,靠妻子织布穿衣,不吃山珍海味,不穿绫罗绸缎。
为了不忘过去受到的耻辱,他每天都不睡床,而是睡在铺满柴草的木板上;还在自己的座位头上悬挂一枚苦胆,无论坐卧或是饮食,他都先行尝尝胆的苦味,问自己说:“你忘记了会稽之耻吗”
屈辱了整整22年,越国的国力终于强盛起来,越王勾践发动战争,一举攻下吴国,成为春秋时有名的君王。当夫差哭泣求降,乞求做越王勾践的奴隶时,勾践哈哈大笑,并没有答应他的乞求,马上处死了夫差。
精通屈伸的勾践清楚,一个人在忍耐中所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无穷的。虽吴王已老,但他也绝对不会接受在自己的身边放一枚定时炸弹。我们再来看一下张良这位大丈夫的屈伸之道。
张良在少年的时候就很有胆气,他敢在秦末严苛的统治下行刺秦始皇,失败后,流落到下邳。有一天,他到沂水桥上散步,遇到一个穿着短袍的老翁。老头故意把鞋摔到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捡鞋!”
心怀大志的张良看出老人非同凡人,因此对这种带有侮辱性的举动,并没有挥拳相向,而是恭敬地走到桥下,把鞋取了上来并屈膝跪于老人面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谁知,老人并不领情,当着张良的面又将鞋子傲慢地扔到桥下,然后还是对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捡鞋。”
就这样反复了三次,老人才赞许地对张良点点头,后来赠给他《太公兵法》,并告诉他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你用此书可以兴邦立国。”从此以后,张良便日夜诵读,刻苦钻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在当时,如果张良自视为英雄,不肯接受老人侮辱性的挑衅,后来也就不会成就一番事业了。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现实中很难找到几人能像勾践、张良这样真正做到“能屈能伸”。有些人,一遇挫折,就会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好一点的还能支撑着勉强生活,糟糕的甚至有因为高考失利而结束自己生命的傻瓜。如果一遇不顺心的事就没了斗志,谈何成功相反,厚黑高手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不会失去信心。当他们跌至生活和事业的最低谷时,尽管有一时的痛苦和艰难的困境,但不会消极厌世,不会自暴自弃,而是认真反思以往的经验教训,冷静观察,立足现实,积极寻找重新崛起的机会和途径。而这种人,一旦到了顶峰,也不会飘飘然;一旦跌倒了,也绝不气馁。
一个人的心若是死了,再怎样神奇的学说也解救不了他。所以,厚黑学教导大家随时保持活力,在没有遇到打击之前,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好,时刻准备承受失败。只要这样,任何委屈在厚黑高手面前,都不值一提,也不会构成任何威胁。
但是,承受屈辱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有朝一日实现理想,是为了最终找到“伸”的感觉,所以,能屈能伸成为大丈夫的处世方式,并不是毫无原则。凡事皆有度,超过了一定的界限,就走向了事物的反面。
韩信和张良相比,张良更懂得屈伸的尺度,在辅助刘邦完成了推翻暴秦的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大志后,面对高官重爵,荣华富贵不为所动,他知道自己作为人臣,已经达到了顶峰,盛极则衰,因而悄然引退,最后得以善终。韩信则不然,功成后他被封楚地,但很明显,刘邦对他心存疑惧,韩信对此也心知肚明。为了赢得刘邦的信任,当好友钟离昧投奔他的时候,韩信没有理会钟离昧“我今日死,明日恐怕就轮到你了”的劝告,拿了钟离昧的人头去见刘邦,为的就是消除刘邦的怀疑,但最终也没有逃脱被诛灭九族的命运。
当“能屈能伸”的标准降到了自身利益的尺度时,就只能起到一块遮羞布的作用,已算不得什么厚黑中人了。这样的处世原则和标准,只能更加为人所不信任,因此,韩信的死也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屈”与“伸”,苦乐同在,祸福相依,成败相生。在“屈”中处世,在“伸”中立志;在“屈”中为人,在“伸”中立德;在“屈”中做事,在“伸”中立业。这是古圣先哲为后世留下的宝鉴。古圣先哲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屈伸学”,原本是效法自然、模仿万物的经验总结。一屈、一伸原是人与万物的本能,也是处世求存的智慧。本能是先天的潜力,智能却是后天的功夫。
能屈能伸是一种成功必备的素质,也是善于将尖锐的思想感情含蓄起来的人的本领,行人所不能行,成人所不能成。正因如此,屈伸战术常常也是一种高级韬略。圣人韬光,能者晦迹,收敛锋芒,隐藏才能,这是成大事者的必定策略。
厚黑哲理
人活于世,往往不得不委曲求全,以期找寻新的出路。“屈”不是懦弱,而是一种长远策略,是为了“伸”得更远,人生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