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第五掌骨基底部骨折,如何做康复训练?

右手第五掌骨基底部骨折,如何做康复训练?,第1张

骨伤的功能锻炼

在良好的复位与固定的基础上,功能锻炼越早越好。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肌萎缩,消除软组织肿胀,防止骨质疏松,加速骨折愈合。

1、早期:锻炼的主要形式是肌肉有节奏的收缩和放松。上肢可握拳,悬臂,提肩,使整个上肢肌肉收缩,再放松。下肢可使踝关节背屈,股四头肌收缩,使整个下肢用力,然后再放松,一下一下地逐渐进行。早期不做关节活动锻炼。

2、中期:此时局部肿痛消失,骨折端因已有钎维性愈着,骨痂逐渐增加,较稳定在夹板保护下不易变位除继续肌肉收缩锻炼外,做一些主动的关节屈伸活动,由一个到多个关节逐渐增加,下肢患者可扶床行走,伤肢逐渐负重。

3、后期:骨折已临床愈合,或已去除外固定。患者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轻工作,使各个关节得到全面锻炼,下肢患者可在扶拐保护下,逐渐负重走路,直至骨折愈合牢固。

应尽量防止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如外展型肱骨外髁颈骨折的外展活动、内收型的内收活动,肱骨干骨折的肩关节旋转活动,伸展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伸肘活动、屈曲型的屈肘活动,前臂骨折的旋转活动等,都应予避免。

桡骨远端骨折简单的可以大致分为Colles骨折、Smith骨折、Barton骨折三类

其中前二种以保守治疗为主,后一种大多需手术治疗

按你说的,如果是右手掌着地一般常见Colles骨折,一般需手法复位石膏固定4-6周,复查X线如果骨折对位愈合好的话一般拆掉石膏后适当功能锻炼,大多都能恢复手腕的屈伸活动功能,当然这个需要一个过程,刚拆掉石膏腕关节会比较僵硬,通过2-4周的适当功能锻炼应该能慢慢恢复,康复的话可以通过热敷和主动及被动的腕关节屈曲锻炼来实现,有条件的话可以去正规医院康复科门诊,功能恢复的程度和骨折严重程度及功能锻炼是否适当呈正相关。

脑梗塞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疾病,会对健康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需要及时治疗并且做好护理工作,那么脑梗后遗症锻炼方法?脑梗后期的康复训练?脑梗塞治疗后的护理调养工作是非常中药的,锻炼可以提高恢复程度,下面就来详细了解具体内容吧。

1、逐步加强功能锻炼

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病人,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等。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打算盘、写字、洗脸等,以及参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在进行功能性康复锻炼的同时应坚持可靠的常规方法防治,还可配合针灸,按摩等。注意除应树立患者康复信心外,陪护家属还要有耐心和恒心,切不可操之过急或厌烦灰心,半途而废。只要坚持大多数脑梗塞病人是能收到理想效果的。

2、逐渐开步走路上肢锻炼

在上述阶段基本巩固后,可常做些扶物站立,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下蹲等活动;还可在原地踏步,轮流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侧方移动步行,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锻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但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

3、按摩与被动锻炼

对早期卧床不起的脑梗塞病人,由家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预防肌肉萎缩,对大小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稍能活动的病人可在他人搀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动,以防止心血管机能减退。

4、动作锻炼

(1)洗脸动作

开始时用健手洗脸、漱口、梳头,以后逐步用患手协助健手。

(2)更衣动作

衣服宜宽大柔软,式样简单。穿衣时先穿瘫痪侧,然后穿健侧,脱衣服时先脱健侧,然后再脱患侧。穿裤子动作的顺序同穿上衣一样。

(3)洗澡动作

最初须有人协助,淋浴或盆浴均可,洗澡时间不宜过长,逐渐增加次数,然后再逐渐让患者单独试行洗浴。

(4)进食动作

发病早期实行喂食,以后逐步试行自食,康复期也以半流质为宜,逐步向正常饮食过度。吞咽困难者要用鼻饲,以后可带着鼻饲管练习自口进食。仍用流质或糊状饮食,待进食无呛咳或返流时,方可去掉鼻饲管。

(5)排便训练

如有便秘、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者,需给予相应处理。患者一般早期在床上排便,由家属协助或训练有关动作后,再由患者自理。

(6)家务劳动

在部分生活自理的基础上,可从事简单家务劳动,如叠被、洗碗、开关门窗等活动,或在室外晒被、种花等脑梗塞康复锻炼法。

5、如何预防脑梗塞

1、节制饮食

中老年人预防脑梗塞,要切记忌酗酒,不宜过量食用肥甘、滋腻厚味之品,饮食以清淡为宜,以尽量减少高脂血症的发生。

2、加强锻炼身体

中老年人务必慎起居,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重视体育锻炼。

3、保持乐观的心情

中老年人一定要心胸开阔,保持心情舒畅,遇事冷静对待,泰然处之。

4、中老年人注意定期检查

中老年人要定期作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等化验检查,经常监测血压。

5、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脑梗塞的预防要求彻底戒烟,控制饮酒量。男性脑梗塞患者每天平均饮酒量不应超过1两,女性患者不应超过半两,当然能不饮酒则最好。

6、不主张定期输液

尚无证据表明每年定期输液能脑梗塞的预防有利,故我们不主张定期输液。另外,服用药物应遵医嘱,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要自作主张,以免导致不良后果。

所有断指再植都需要康复训练,越早越好。由于我们的一些患者是早期受伤的,再植稳定后,尽快开始做康复锻炼,一般一周左右。锻炼越早,恢复就越好。但手指能否像以前一样恢复,断指存活后尽快运动和恢复是好事,但对于一些严重挤压伤的患者来说,只是损伤了关节。所以这方面影响不大,因为一旦关节受伤,其恢复是有限的,但它可以保留肢体的长度和功能。

断指再植术后的康复包括手运动功能和手感觉功能。被动运动是手功能的首选。一段时间后,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屈伸训练,引导患者进行阻力肌力训练。再植的肢体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当肌力恢复后,患者可以进行精细的活动。断指再植患者的感觉恢复需要经历一个敏感的过程,即断肢再植后,在神经生长和恢复的过程中,患者在最初阶段对疼痛刺激特别敏感,因此不愿意因疼痛而接触外界物体。

患者的信心要坚定,从柔软、光滑的物体到触摸,力量从小到大,逐渐过渡到粗糙、坚硬的物体。术后应及早触摸温凉物品。断指再植后卧床期间严禁吸烟、饮酒。早期要密切观察再植手指的血供情况,注意输液、抗炎、扩血管和保温。拆线后,出院后应进行功能训练。尤其重要的是拇指要鼓励患者用患手捏、握、抓等活动,锻炼其精细的感觉和动作。要及时解除患者对疼痛的恐惧,注意对断指的保护,正确引导患者进行锻炼,使患者手功能的到满足。

断肢再植可以恢复手指的某些功能,断肢再植术后,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吃一些能加速伤口愈合的食物,如芦荟、柠檬等,而辛辣油腻的食物要限量。柠檬中所含的维生素C是一种天然抗生素,具有抗感染作用。同时能促进鸡蛋对磷的吸收,加速患者的康复。肋骨中的蛋磷矿物质含量也较多,能促进骨骼生长,加速患者康复。

可行左手尺神经吻合术,但手术后需要进行功能锻炼,逐渐的被动和主动屈伸关节,配合中药烫洗,按摩等等肌腱断裂修补手术后你做过肌电图检查了吗如果没做建议去做个肌电图检查明确诊断后在做治疗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在功能锻炼或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第一,药物可应用神经生长因子第二,可以用电刺激仪来刺激尺神经,电针灸也有一定的疗效第三,效果不佳考虑再次手术在半年内要抓紧康复治疗一般而言神经损伤后要进行物理治疗以延缓肌肉萎缩肌肉萎缩是不可逆的,等萎缩后锻炼是没有用的所以要在神经完全恢复前尽量地延缓肌肉萎缩手内在肌萎缩会导致爪型手畸形可以到当地医院康复科或是理疗科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还有就是主动的神经冲动传递的训练。

感觉麻木和高温其实是再正常不过,不知道你过去可否有割伤的经验,如果你有留意过的话,伤口附近都是麻木且伴随局部的发热状况麻木和发热都是因为内部有炎症,而且有很多需要修复和代谢的细胞,导致白细胞数量上升引发的发热回忆下以往小伤口的经验你就明白了关于中指伸的不直和中指和无名指似乎靠不拢的问题其实都是韧带导致的众所周知手上是没有肌肉的,全都是韧带,靠的是前臂的肌肉群带动韧带工作的,既然是贯穿伤应该不会改变韧带的长度,可能稍微的改变了韧带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在重新愈合以后可能没有确切回到原来的位置,肯定会引起一定的不适应能否和原来一模一样不敢肯定,但是韧带既然没有受伤恢复的希望还是很大的,不要太过在意了,防止问题放大化慢慢练习,就好象有了一只新的手一样,慢慢教给它过去你所习惯的事物,它回好起来的加油。

神经损伤修复起来是需要时间的利用科学的方法,针灸高压氧的疗效目前并不明确。

脑梗塞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一种疾病,脑梗塞主要是脑血管疾病引起发病的,患者经过治疗后,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常见的后遗症有手脚不听使唤、无法站立、说话也结巴等等,有的甚至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脑梗塞发病后,一般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但是,对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因治愈很难,多数人会遗留后遗症,影响生活,大大降低了人的生活质量。

所以,脑梗塞患者想要恢复的更好,康复锻炼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决定了患者预后情况。在病情稳定,还没有特别严重的并发症,一般是鼓励患者增加运动,通过增加运动来恢复受损伤的功能,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对于脑梗塞早期,一般采用按摩与被动运动。就是对于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由家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预防肌肉萎缩,被动的对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运动,避免关节僵硬,早晚最好至少能按摩一次。

如果病人意识清楚,还可以在家属的帮助下做一些动作,如:

1、举手运动,家属将患者双手抬起举过头的动作,然后由患者慢慢地放下。

2、握手动作,让患者的患肢手做握拳的动作,伸直上臂,举过头。反复多次做能改善手的僵硬程度、提升灵活性。

3、手指锻炼,让手指做一些屈伸、并拢、分开等动作,训练手指灵活性、协调性。

4、患者下肢不能活动时,可以做一些翻身、抬腿、活动腿关节的床上操,慢慢训练患者的肌肉力量。

患者慢慢恢复,在早期的基本巩固后,可以开始做一些运动,如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患肢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还可常做些扶物站立,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下蹲等。还可在原地踏步,轮流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步行,扶持拐杖步行。

锻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不建议长时间锻炼,避免过度疲劳。

脑梗塞后期就是坚持,循序渐进的锻炼,可以在日常生活做些训练的动作,包括洗脸穿衣,自己进食等一些日常生活的事情,等情况好转,还可以适当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如洗碗、浇花、折衣服之类的。要做到被动和主动运动的相结合,全身和局部活动的相结合,才有可能恢复正常活动,达到生活能够自理的程度,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一)剪刀步态和训练

1.患儿仰卧位,采用牵拉手法被动屈曲患儿双腿,做髋关节屈伸动作:采用摇髋法、分髋法对内收肌群进行牵伸,降低张力,保持片刻(这一点很重要),反复操作。

2.采用直腿加压坐位训练,固定双下肢外展位约60°(如果内收肌张力高还可以扩大到75度,但切忌度数不可过大,正常人股角也就150--160度,小月龄儿童更小),以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肌张力,此为静态训练。

3.重锤式髋关节训练椅,将患儿双下肢做外展—内收—外展的训练,在运动的同时达到牵拉肌肉,活动髋关节的目的,此为动态训练。

4.“骑马”训练,(用滚桶、木马、木椅等均可)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张力,恢复功能。

5.“爬高”及“爬行”训练,(采用蛙式即双腿尽量外迈)。

6.患儿扶杠侧行,以其主动运动逐渐缓解痉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达到下肢分合动作的熟练和矫正剪刀步态的目的。

7.患儿休息时双腿间放一枕头或其它柔软的物体,双脚尖尽量朝向外侧,鼓励患儿双腿分开。

(二)缓解下肢屈膝站立、行走的训练

1.采用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或直腿抬高的方法,牵拉挛缩的肌腱,缓解痉挛的肌肉。

2.站立弯腰拾物训练,牵拉痉挛的国绳肌群,缓解张力,同时增强腰肌力量。

3.弓箭步下压,膝关节伸展,股四头肌训练椅的应用,提高股四头肌肌力,拮抗痉挛的腘绳肌群,提高膝关节自主控制能力。

4.双杠一阶梯及站立挺膝训练,提高膝关节自主屈伸的能力,协调四肢运动功能的作用。

5.功率车,学步车训练,提高下肢主动运动的功能,增大关节运动范围。

(三)膝反张的训练

“膝反张”原因有三:(1)膝关节本身骨性变化,致膝关节位置不正常;(2)负重情况下,膝关节控制能力较差,表现为膝关节本体感觉消失,关节周围韧带松弛,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力较弱或不呈正常比值收缩;(3)底屈肌挛缩或肌张力较高时也可导致膝关节过度伸展。脑瘫患儿膝反张的主因是肌张力不全。

1.压膝整足法,牵踝法,摇踝法,底屈肌牵拉训练。

2.膝关节屈伸,足背屈的训练,提高伸肌力量,协调拮抗肌张力。

3.爬行训练,膝关节屈曲位,有利于纠正反张,同时增加膝关节运动的控制能力,协调其运动功能。

4.提高国绳肌肌力降低伸肌张力,协调关节屈伸功能。

5.上、下阶梯训练,对于纠正膝反张及协调步态有较大的作用。

矫正“膝反张”,主要的控制下肢伸肌运动,一般轻症以运动训练矫正,方法如下:患手膝跪位支撑在床垫上,患侧膝关节做屈伸训练,为配合协调运动,两膝交替屈伸进行训练,随着症状的好转,变为仰卧位或站立位进行,严重者下肢矫正或手术矫正。

(四)尖足,足内、外翻的训练

1.自我牵拉法—患儿面对墙壁站立,然后缓慢前趴,直到跟腱处感觉牵拉为止,还可把双脚尖转向外侧(似卓别林)做相同的动作。

2.足背屈肌肌力训练和坐式踝关节训练椅,拮抗痉挛的小腿肌,增大踝关节活动范围,纠正畸形。

3.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牵踝,摇踝法,达到纠正畸形的目的。内、外翻扳的应用。

4.上、下台阶和跑步车训练,在运动中牵伸痉挛的肌肉,加大活动范围,恢复功能,协调步态。

(五)上肢及手功能的训练

1.肩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的训练

(1)屈曲位,患儿仰卧,术者一手握前臂,沿身体中线慢慢上举,接近耳朵为止,反复操作。

(2)内收位,仰卧位或坐位,一手握上臂,另一手握前臂,沿水平方向移至90°时(外展),手心朝上方再继续上移,直至耳根部,反复操作。

(3)内旋位,坐或仰卧位,术者一手按肩,另一手握其腕部将肘关节屈曲后,做外旋下压动作,反复操作。

(4)上肢负重训练,哑铃操,棒操,拉沙袋训练,增加上肢肌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恢复运动功能。

(5)举臂摸肩(弯肱拨刀),叉腰挺胸(雏鸟习飞)训练。

2.肘关节屈曲的训练

(1)主动、被动肘关节的屈伸运动。

(2)上肢负重,伸肘抓物训练。

(3)屈伸时关节(采荷挎篮),展肩屈肘(力拨千钧),肩肘屈伸(白猿献果),双手上举(举火烧天)。

3.腕指关节屈曲,拇指内收训练

(1)被动腕手操:术者双手并列于腕关节下端,两拇指并列于腕背侧,指端朝向前臂,另四指托于手掌,将患儿手腕做屈、伸、抖、牵等手法,然后从指根到指端,用捻法和牵指法交替操作,最后用捋法在批端收尾,反复操作。

(2)手掌抓握,双手互握,手心向上抓握。(金龙探爪)

(3)挠侧抓握(握笔)训练,拇食指指尖捏法(扣子,黄豆,绿豆,拿汤勺,拿钥匙开门等)。

(4)腕关节伸展(背屈),屈曲(掌屈),手指外展、内收的训练(五指分开,合拢动作)。

4.拇指内收的训练

拇指内收、外展、伸直训练,拇指屈曲,对掌,对指训练,双手交叉训练。手功能训练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粗大到精细的过程。 多年来治疗脑瘫的临床经验证实,“治疗是基础,训练是关键”。缺乏治疗的训练不是无法进行,就是效果不佳。相反亦然,没有训练的治疗既不能巩固其治疗效果,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治疗加训练事半功倍!

因地因人而辩证施治,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其顺序是一抬头,二挺腰,三作四肢,四体操。

一、手足徐动型的训练方法:

(头部控制能力的训练)

(一)仰卧拉起训练

1.仰卧拉起训练,通过抗重力活动的过程来增加头控能力;

2.仰卧Bobath球、滚桶上轻轻滚动引出患儿躯干屈曲的保护性反应;

3.仰卧位用各种玩具诱导患儿左右转头,增加患儿头部自由转动时的控制能力;

4.患儿仰卧于吊床上,使患儿躯干及四肢呈屈曲位,以此来抑制由于伸肌张力增高所致的角弓反张(受仰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TLS的影响)。

(二)俯卧位训练

1.俯卧楔形枕上,提高头、颈部抗重力伸展上抬的控制能力及肩部和双上肢的支持能力。(注意:髋关节保持伸展位)

2.俯卧Babath球、滚桶、平衡板上,利用重心不断的变换,诱发患儿保护性伸展反应,来提高头颈部抗重力上抬的能力。

3.爬行训练,通过患儿主动运动来增加头部的控制能力。

(三)坐位训练

1.盘腿坐、长坐位,增加患儿头部控制能力,同时提高腰部力量及坐位平衡训练。

2.患儿骑跨于母亲胸前,母子面对面进行头部控制能力的训练(注意:母子目光均应平视),同时增进母子间感情交流。

3.采用颈部操来调节颈部的肌张力,增加颈部肌肉力量达到增强颈部控制能力。

(具体方法:术者双手轻托患儿双下颌面,做头部的屈曲、伸展、侧屈、侧旋及环转来调整颈部肌群张力)。

4.还可采用学步车带行走,在患儿行走过程中,逐渐自我调整异常的张力,恢复肌力,达到控制能力增强的目的。

最后,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以下三种方法来衡量头是否在对称的中线上:

(1)患儿仰卧向上看时,头不向两边转动,与躯干正中线保持一致:(2)患儿俯卧位(如:楔形枕、Bobath球、滚桶)时,头身呈一条直线;(3)患儿坐位,侧面看头在正中,不向前后倾倒,与躯干中线一致。

(四)四肢不随意动作和姿势异常的训练

本着“提高肌力,降低肌张力,抑制异常原始反射”的原则,结合患儿实际病情,采用相应的训练方法。

1.应用梯背架,条形床,方凳训练患儿在坐、卧、跪、站、行走时身体维持中线位对称姿势,来抑制不自主的徐动,强化自身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

2.台阶器,功率车,股四头肌的训练椅的使用,有增加下肢肌力,降低异常的肌张力,抑制不自主动作,强化正常运动模式的作用。

3.双杠一阶梯训练,协调四肢不全的肌张力及运动功能。

4.上肢、手粗大及精细动作的训练,有加强手一眼协调能力,抑制异常模式和不自主运动,恢复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

5.“行走三步曲”,根据患儿病情选用悬吊学步车,学步带,手推学步车的依次应用,来达到提高肌力,纠正肌张力不全,协调运动功能,之后,再针对出现的尖足,足内、外翻等畸形予以矫正。

对于年龄较大,病情严重的患儿,以手足徐动为主的混合型患儿,往往由于受紧张性迷路反射(TLS)的影响,患儿全身性痉挛不断增强的恶性循环中,同时以受到非对称异性颈紧张反射(ATNR)的影响,导致躯干及四肢部分旋转的现象,背部观察:可见一侧肌肉的短缩,并且躯干短缩,一侧的骨盆上提,出现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的姿势,双上肢不能合拢放在胸前,同时,头部偏向一侧,时间长久致胸锁乳突肌的肥厚。

术者采用手法或颈部操放松痉挛的肌肉,逐渐使患儿头控能力增强,纠正脊柱侧弯,放松紧张的肌肉,加强其拮抗肌肌力,预防产生更严重的畸形,充分活动关节,牵拉痉挛的上肢或下肢,抑制不自主的徐动(可采取下肢固定,上肢夹板约束),从而达到抑制不正常的原始反射,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的目的 (原则)

针对主要症状,突出重点,训练先后顺序应掌握一抬头,二挺腰,三练四肢,四体操的原则。根据不同的体征,参照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的方法进行训练。

(一)鬼脸训练法

1.颞下颌关节训练,患儿被动(或主动)做下颌骨上提、下降、前进、后退及侧方运动,协调面部肌肉张力,增强关节灵活性,恢复功能。

2.面部表情肌训练

(1)做呲牙裂嘴,咀嚼泡泡糖等动作锻炼面部肌肉的协调性。

(2)手法拿捏面部肌肉点揉相关穴位(垂根、听会、翳风、地仓、承浆穴),调节肌肉张力。

(3)照镜子练习口形,发音,吹气球等。

(二)医疗体操(是运动疗法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措施)

1.上肢操(被动、主动运动)

预备姿势:仰卧位,术者面对患儿,双手握患儿双腕,术者拇指放患儿双腕,术者拇指放患儿掌心。将其双臂放于体侧。

第一节扩胸运动;第二节 伸展运动;

第三节屈肘运动;第四节 环转运动。

适用范围:上肢关节活动受限的脑瘫患儿。

2.下肢操(被动、主动运动)

预备姿势:仰卧位,双下肢伸直,术者双手握患儿双踝。

第一节屈膝屈髋运动;第二节 双髋外展运动

第三节髋内、外旋运动;第四节 屈、伸膝运动;

第五节牵踝、摇踝运动;第六节 屈、伸踝运动。

适用范围:各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障碍。

以上的很多康复训练属于专业操作,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操作,同时需要提醒到康复训练是脑瘫恢复中不可缺少的治疗措施,医院可以给予孩子手术治疗,但是后期都需要配合康复训练,帮助恢复肢体方面的功能,详细的了解康复训练,可以使患者选择更恰当的康复训练来配合孩子的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540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6
下一篇2023-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