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有那些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有那些特点?,第1张

1、重人生。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常常从生活实践出发,研究各种哲学问题,因此特别注重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学中所讲的心、性、情、气、意、良知等都表示对人生、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予人生以极大的关注,理想的人生境界--精神的逍遥与解脱,是道家矢志不渝的追求。那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历来是道家所向往人生境界;佛教则把追求净化超升,从而达到“涅 ”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把儒家的真性、道家的飘逸、佛教的超脱融合起来,就可以体会出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境界。

2、重践履。知行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它所涵盖的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中国古代哲学家偏重于践行尽性,履行实践。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实践,而获得一种乐趣。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兴趣不在于建构理论体系,不只是把思想与观念表达出来就达到目的,而在于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自己所讲的与自家身心的修炼必相符合。当然这里的践履并非人类的生产实践,而是偏重于个人的修德重行。由此,便引出第三点。

3、重道德。中国古代哲学从本质上讲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哲学。无论是儒家的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道家的修道积德,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通过道德实践,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社会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妇从、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这种重视道德践履的传统,是中国哲学中知识论不发达的原因,也是中国古代宗教不发达的原因。

4、重和谐。重和谐是中国古代哲学一贯传统。《易传》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所谓“太和”,就是至高无上的和谐,最好的和谐状态,而张载提出:“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即太和便是道,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即最佳的整体和谐状态。但这种和谐是包含着浮沉、升降、动静等矛盾和差别的和谐,因此这种和谐是整体和动态的和谐,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和谐。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一致,中国传统哲学也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孟子的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的就是要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包括君臣、父子、夫妇,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关系,从而达到“人和”的境界。儒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要实现“和”的理想,最根本的途径是“持中”,并通过对持中原则的体认和践履,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道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因此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

5、重直觉。中国古代哲学不重视形式上的精密论证,也没有形式上的条理系统。而只注重生活的实证,或主体的直觉体验,体验久久,有所感悟,以前的种种疑惑豁然开朗,日常的经验得到贯通,这样也就有所得,所得所悟的记录就是现在还可以看到的哲学著作。由于是所得所悟的记录,因此中国哲学著作就少有西方哲学著作那样的严密论证和逻辑结构,而多是一些文章断片。这些哲学思想是哲学家们所得所悟的思维以及直觉体验的结晶,无论是影响深远“天人合一”、“道”,还是孟子所讲的尽心、知性、知天,养“浩然之气”,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魏晋玄学家讲“言不尽意”,“得意忘象”,都是一种并不能由语言概念来确指、来表现,而只能靠主体依其价值取向在经验范围内体悟的思想。

至于中国禅宗更是把中国哲学重直觉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所谓明心见性、立地成佛全靠直觉与顿悟。中国古代哲学重直觉而忽视了逻辑的推理和概念分析的特点,是中国哲学知识论贫乏和道德哲学发达的根本原因

柳树象征意义是什么

柳树象征意义是什么,在中国的象征寓意有很多,不同的物品都有不同的象征,很多人对于柳树应该都是非常喜欢的,柳树也是有好多的寓意象征的,下面我给大家整理柳树象征意义是什么。

柳树象征意义是什么1

1、它是被认为是天地精灵之气所聚集,而产生的一种珍奇的树,所谓“含精灵而寄生”、“是精灵之所钟”。

2、它能刚柔相济,以应中和,而保休(美)体,不随便做任何无意义的牺牲,以尊重生命的庄严,以及保持生命的丰盛与价值,所谓:“应中和而屈伸”、“保休体之丰衍”。

3、它能结根建本,有原则,能坚守,绝不任意动摇根本,是值得人敬重的,所谓:“结根建本,则固于泰山”、“信永贞而可羡”。

4、它虽是被尺断(从原树上被切断,而成为一尺的片段下来移植,在先天上受了很大的伤害),却依然能够活得更坚强,更为滋长,生命的强韧完全突破了一切生长环境的困境,所谓:“惟尺断而能植”、“虽尺断而逾滋”。

5、在它突破困境生长之后,它能不分彼此兼覆广施,而普荫众生,造福群类,所谓:“兼覆广施,则均于昊天”。

6、它能不受地域.的限制,而广泛地生长。也不在乎外在环境的变动,而正常地发展,所谓:“无邦壤而不植”、“干道之屡迁”。

7、它能不扭曲自己,而皂然地生长,所谓:“配生生于自然”。

薛顺雄先生进一步说明“柳”的象征意义。他说:“自汉至晋代一些文人所写的《杨柳赋》中,我们可以了解“柳树”在陶氏的当时,是有其如同上述的一些特殊意义的'。而这个特殊意义,也正是陶氏想藉以用来暗示其思想、处境、个性、行为等的特色,所以他才会特别偏爱于柳树,才会特意撰写出《五柳先生传》这样的一篇文章,来做为自况,以示知于世人。

柳树象征意义是什么2

一、柳树的寓意

柳树是杨柳科柳属灌木或乔木植物,枝条细长且柔软,观赏性很强。柳树的适应能力较强,可以适应各种环境,在山地、平原或丘陵等地区都能正常生长。柳树生命力旺盛,长势良好,寓意为前程似锦,象征着事业顺利。

柳树的叶片青绿、枝条柔软且花朵奇特,寓意为情意绵绵和挽留。柳树代表着难舍难分的情谊和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象征着美好纯洁的爱情。柳树外型美观,枝叶青绿,在古诗词中也常被提到,有着思念、留恋和忧愁的意义。

二、柳树的介绍

柳树属于灌木或是乔木植物,高度在3米左右,寿命在20~30年之间。柳树的树干直立,多分枝且枝条细软。叶片互生,狭长尖细,形状多为披针形,颜色为黄绿色。花朵春季开放,外形奇特,种子较小,颜色为深褐色。

柳树属于优良的观赏树种,也是绿化树种。柳树可以种植在庭院里,也可以种植在园林景区。将其种植在庭院,能够装饰院子,还能改善空气质量。将柳树种植在园林景区,可供人观赏,还能绿化环境,调节园林景区内的气候。

柳树象征意义是什么3

柳树的寓意有两点:

一是寓意人生有前程似锦之意;

二是柳树因其柔软的枝条,寓意着男女之间情意绵绵和挽留之意。

柳树的象征有两点:

一是柳树象征着可以驱除恶鬼之意;

二是柳树象征着一种男女之间浪漫而美好的爱情。

柳树出自中国古诗词,最早出自《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杨柳最早就是柳树的意思,因为一到春天,柳树就会飞絮,很容易引起古人的伤感。南朝人费昶在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一诗中也有这样的描写:“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

古往今来,在诗人们的眼中,“柳”是他们所钟爱的意象之一。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诗经》中的“杨柳依依”之句,其意境只有垂柳才可以担当。

于是乎,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斯人 一作: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先秦·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秦 : 孟子及其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斯人 一作: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中文言文 , 议论哲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文言现象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

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坚韧。这里作“使(他的性格)坚韧”。

创作背景 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赏析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文中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文章一开头并没有正面提出任何观点,而是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这些圣贤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所以这后面的结论又倒过来说明了这六位圣贤成功的原因。“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使动句。动心,使心惊动。忍性,《孟子正义》释为使本性(性格、性情)符合仁的要求。忍,能也;能,任也,故忍性为任性。孟子主张性善,仁义礼智生于心,即本于性。任其性,即以仁为己任也。“曾益其所不能”,使他们增加了做本来不能做的事的能力。命运的挫折,身心的磨难,不但没有使他们屈服,反而磨砺他们的人格,增长他们的才干,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最终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由此推论,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一个人的肩上,就一定要先磨练他的意志,锻炼他的筋骨,还要让他经受缺吃少穿、穷困潦倒之苦,这样,才能使他适应各种艰苦的生活,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接着,孟子进一步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写的是生于忧患。这是一个并列复句,每个分句前半写“忧”,后半写“生”。人在客观世界中,不能无过,有过能改,就求得了“生”。能改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中取得了相对的自由。能改,不仅指人在道德品质上符合了仁义礼智信的要求,还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与发挥。一个“能”是人的愿望、决心与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人的一生常常会因为主观愿望与客观世界的巨大矛盾,主观学识品行才能与客观处境的矛盾而忧心忡忡,内心充满苦恼压抑与困惑,思虑阻塞不畅。但是人也正是忧患困境中磨练了意志、提高了认识、超越了自我奋发而有所作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客观世界常常引起人们喜怒哀乐好恶忧惧等感情,他们被这些感情所困扰。表露在脸色上与语言中,然后得到别人的同情与理解。入就在这种与忧患的斗争中,找到了“生”的方式与途径,获得了“生”的意义与价值.,取得了“生”的信心与自由,这就是生子忧患的含义。“苦其心志”等主要是说物质上的忧患,这一层主要讲的是精神上的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写的是死予安乐。如果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在外又没有足以与自己的国家抗衡、对自己的国家构成威胁的敌国,那么在这种宽松平和的国度里,国君便可以整日耽于安乐(他既不需文韬,又不需武略;既不需文治又不需武功),而安乐的结果也往往就是国家的灭亡,这就是“死于安乐”的含义。

忧患可以使人发奋-安乐可以松懈斗志;逆境中求生,顺境中灭亡,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这就是生活的哲理。这也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所提出的体现儒家奋发有为、积极用世思想的著名论断。

由于儒家学说是关涉政治的学说,故黍子的论述始终扣住圣人、贤士,人君、大臣来进行,这在《舜发》一文中也体现得很明显。

而是进一步将上述客观环境和个人命运的互动关系推广到客观环境和国家命运的关系上去,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一个深刻的结论,将问题提高到安邦治国的层面,使得文章的寓意更为深广。

开始连续排比六位古圣先贤从贫贱起家的成功事迹,暗示出成功和忧患之间的内在关系,接着在大肆铺陈“大任”前的磨难中自然地得出结论,突出成功的来之不易。接着再将这一道理推广到治国,最后画龙点睛:“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托出一篇主旨。作者论证思路清晰,层层推进,最后作结,真有水到渠成之妙。而整篇文章也是“尺幅有万里之势”,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堪称鬼斧神工。

宋儒张载在其名篇《西铭》中也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富贵福泽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好,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也是人们追求的愿望。贫贱忧戚,则是人们所不愿接受的。但张载却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是帮助你取得成功的机会。人们都希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孟子却说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们不愿贫贱忧戚,张载却说这是“玉汝于成”,帮助你成功。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着深刻哲理,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种种艰难曲折,要在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不断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前进。正是这样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把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养成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一部中国历史,处处渗透著这种精神。司马迁在蒙受宫刑的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发奋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报任安书》中,曾列举了许多先贤在逆境中奋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著了《国语》;孙子受了膑脚之刑,修了《兵法》,等等。他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先贤在困厄中发奋作出的业绩。司马迁正是以此激励自己,继承这种精神,完成了撰写《史记》的伟业。

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赏析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孟子所举的例证是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后人常引以为座右铭,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其思想基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和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是对生命痛苦的认同以及对艰苦奋斗而获致胜利的精神的弘扬。

借用悲剧哲学家尼采的话来说,是要求我们“去同时面对人类最大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快乐的科学》)

因为,痛苦与希望本来就同在。

说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太史公说得好: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 自序》)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他们身处逆境的忧患之中,心气郁结,奋发而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缘故。

至于死于安乐者,历代昏庸之君,荒*逸乐而身死国亡,其例更是不胜枚举。

赏析三

文章开头,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普通意义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了前面六个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艰苦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然而道理在此还没有说完,上面只谈到,在人与客观环境这一对矛盾中,客观环境对人的触动,反过来,针对人的主观世界对此又是怎样做出反应,孟子接着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客观环境的困难和自身判断的失误,造成人在改造客观的过程中的错误,而他也就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而达到“能改”的境界——这个“能”,从语义上讲,不仅体现了人的愿望、决心,也体现了人的能力。他因为自身所遭遇的困难而忧虑、痛苦、困惑,造成内心的压抑,而他也就在不断冲破这些心理压抑的尝试中,活跃了自己的思维,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更重要的一点,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会性的,他有痛苦,有忧虑,想发愤,想创造,必然表现在形色上,吐发在言辞中,期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启发与帮助。人就在这一切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一句话,表现了他“生”的价值。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部含义。

刘熙载在《艺概·文概》里指出:“昌黎(韩愈)以‘是’、‘异’二字论文,然二者仍须合一。若不‘异’之‘是’,则庸而已;若不‘是’之‘异’,则妄而已。”这种主张,实在起于孟子的影响。孟子在提出“生于忧患”这一“是”命题的同时,也提出了它的“异”命题: “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克己慎终。在外又没有敌国的抗衡、外寇的侵扰。如此安适的环境,首先带来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这是精神上的死亡。紧接着必然是物质上的死亡——“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在孟子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但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

在修辞上,此文也很有特色。《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的气势。孟子文之称雄辩,这类句式的采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配合归纳的推理方式,便采用了这种句式,一起首连举六位圣贤的成功事迹,从数量上给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觉得“生于忧患”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接着又极力铺排艰难环境给人们带来的磨难,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然后再历述圣贤面对艰难忧患的正确态度与处理方法,最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很有说服力。一般说来,铺陈排比的写法,固可造成宏大气势;若处理不当,也可致繁复拖沓之虞。其后的汉大赋,由于片面强调了这一特点,往往使人难以卒读。而孟子的这篇文章,虽通篇采用排比句式,却仍给人以行文简洁的印象。原因在于,孟子十分注意遣词用字,尽量扩充每一词语,尤其是动词的容量。以起首一段为例,共六句话,六个动词,包括一个“发”,五个“举”,既表现了人物由微贱趋向显达的运动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君子,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因为尧的赏识,但主要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能与努力,故曰“发”;傅说等是臣,是贤人,他们的成功,固然因为自身的才能与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代 :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国中文言文 , 送别 , 劝勉学习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先秦·吕不韦 撰《秦西巴纵麑》

秦西巴纵麑

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国中文言文 , 寓理故事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谤讥 一作:谤议)——两汉·刘向 撰《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两汉 : 刘向 撰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国中文言文 , 古文观止 , 哲理故事

  一、 《〈论语〉十则》

 1表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复习环节的句子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与今人“举一反三”意思类似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注重将“思考”和“学习”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倡导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与“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思相仿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

 6表明孔子向他人虚心学习的态度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孔子借物候现象比喻高尚节操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认为“恕”的含义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鱼我所欲也》

 10全文的中心观点,也是表明作者“舍生取义”的决心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1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2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3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一样意思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孟子例举6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主要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5明朝宋廉的求学经历让他最终成就一位大家,我们可以用本文中的句子来概括他的人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6“人”生于忧患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四、《曹刿论战》

 17统领全文,暗示文眼,反衬曹刿的形象特点的句子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8曹刿最赞成鲁庄公的第3个参战条件,因为它体现了“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这些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9曹刿关于“士兵的勇气决定战争胜负”的经典论断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0“齐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典范,从中让我们领略了一个善于把握战机的曹刿。概括曹刿选择合适时机进攻的四字短语是:彼竭我盈;概括曹刿选择合适时机追击的四字短语是:辙乱旗靡。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21邹忌经过冷静理智地分析,在齐王面前巧妙地将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相对应的句子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与“妾之美我者,畏我也”相对应的句子是: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与“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相对应的句子是: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最后邹忌得出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2齐王听从了邹忌的“建议”,所下命令中“受上赏”的是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中赏”的是:上书谏寡人者;“受下赏”的是:闻寡人之耳者

 23在齐王勇于纳谏后最初收到的效果的描绘语言中今天留下的一个成语是:门庭若市。

  六、《出师表》

 24诸葛亮替刘禅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势,其中“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为急存亡之秋也”指“不利形势”;而“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是指“有利条件”。

 25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全文中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妄。而其中亲贤远妄是全文议论的核心。

 26文尾处与文首“开张圣听”意思一样的句子是: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27最能代表诸葛亮有赏有罚的执政理念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8刘备曾经给予过诸葛亮的“殊遇”是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而此事可以用今天的一个成语感恩图报来概括。

 29与今天“临危受命”意思一样的`句子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0在全文第7段中呼应全文第6段“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七、《桃花源记》

 31描写桃花源外环境优美的句子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夹岸数百步

 32写照桃花源内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3描绘桃花源内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4叙写桃花源内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5反映出桃花源人淳朴的社会风尚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36代表桃花源人追求没有战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句子是: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7最能表明桃花源人与外界相隔久远的句子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八、《三峡》

 38表明三峡山高而陡、江面狭窄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39对比衬托出三峡夏水流逝急速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0表现三峡春冬之水清澈异常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总写三峡春冬之景色的句子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1渲染出三峡的秋景肃杀凄清的句子是: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九、《马说》

 42写照千里马遭遇悲惨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3概括地表现千里马的最大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4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要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5述说“食马者”摧残千里马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46包含着作者的悲愤情感,又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其真无马也邪?其真不知马也。

  十、《陋室铭》

 47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8表现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9以交往人物表现陋室主人学识渊博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0体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优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1陋室主人对世俗生活十分厌恶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2在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是:孔子曰:何陋之有?

  十一、《小石潭记》

 53文中与“水尤清冽”意思相呼应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4写照小石潭环境清幽的句子是: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55最能体现小石潭神秘色彩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6作者游历小石潭后最大的感受是: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十二、《岳阳楼记

 57明写滕子京的政绩,暗写作者心中愤慨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58总写岳阳楼前景色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9随着洞庭湖景“一阴一阳”观景者心中之情也“或喜或悲”,而抒发悲哀之情的句子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抒发喜悦之情的句子是:“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60表达“古仁人”胸怀博大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61文中与“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退”意思对应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62作者用来表达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十三、《醉翁亭记

 63暗示全文文眼“乐”字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4点明全文主旨“醉能同其乐”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5描写醉翁亭所在群山四季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66“醉翁”得名由来的句子是: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十四、《爱莲说》

 67表明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8表现莲虚心、刚正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69表现莲声名远播又正直的句子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十五、《记承天寺夜游》

 70写照月夜下承天寺院中景色如画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1传达作者心中苦闷又自命清高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十六、《送东阳马生序》

 72人们愿意借书给自己,那时因为作者很守信,这些句子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73表现作者在寒冬腊月中勤学品质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74表现作者向“乡之先达”谦恭、虚心地求学的句子是: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75作者回忆“从师”经历中感叹岁月艰辛的句子是: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76表达作者求学的经历中“苦中有乐”的句子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十七、《关雎》

 77《关雎》中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78用来表达诗人对文静美好的女子日夜思念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十八、《蒹葭》

 79著名的台湾言情作家琼瑶有部影片的题目就取材于这首的一个句子,它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80_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在水之湄。

 81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十九、《观沧海》

 82表现水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而海中景物突兀鲜明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83与“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意思相近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84最能表现诗人胸襟博大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二十、《饮酒》

 85表现诗人沉浸其中达到“物我两忘”境界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86表达诗人感悟人生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十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7劝慰即将离别的朋友在人生路上要学会坚强的句子是: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88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意思相近,却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意思相反的句子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二十二、《次北固山下》

 89与“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一样写得波澜壮阔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90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样表达了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这份哲理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91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样抒发乡愁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十三、《使至塞上》

 92诗中最能鲜明地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的句子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十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93诗中表达诗人李白想把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这份真挚友情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二十五、《行路难》

 94诗人化用典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期待从政愿望的句子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95诗人幻想有朝一日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十六、《望岳》

 96表现泰山山势高耸又神奇灵秀的句子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97表达诗人心情激荡又眼界开阔的句子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98表现诗人想要攀登人生顶峰誓言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十七、《春望》

 99于写景中痛切地传达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句子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00诗人触景生情表达感时伤世之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01表达诗人忧心如焚地思念亲人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十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02自从经历安史之乱后,国仇家恨常常让诗人潸然泪下的句子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03表达诗人博大、宽广的济世情怀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04表现诗人甘愿为他人献身的崇高、无私精神的句子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二十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5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调,以春景写冬景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06夸张地极写北地荒寒,使人不胜苦处的句子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07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仿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十、《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

 108诗中描绘初春气象隐约闪现的句子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三十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09诗人化用典故抒发物是人非、无限惆怅的句子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10尽显激昂慷慨的气概又蕴涵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十二、《观刈麦》 111反映炎炎夏日下丁壮们辛勤劳作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112反映因沉重的租税而陷入民不聊生的凄惨生活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三十三、《钱塘湖春行》

 113叙写“早春禽事”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14描绘早春气息渐行渐浓的句子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三十四、《赤壁》

 115诗中诗人大胆假设,提出迥异于常人的历史观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十五、《雁门太守行》

 116诗人用夏日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比喻战斗气氛十分凝重的句子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17古人用兵多在秋天,欧阳修的《秋声赋》中也有“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这样的说法,此诗中与之吻合的句子是: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三十六、《泊秦淮》

 118诗人描绘秦淮河上一片朦胧景象的句子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19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三十七、《夜雨寄北

 120诗中诞生了“离情”的代用语,即成语“何当共剪西窗烛”。

  三十八、《无题》

 121表现爱情永远坚贞不渝,也常用来形容教师的奉献精神的句子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22诗人借用神话传递相思之苦的句子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十九、《相见欢》

 123词中浸润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痛切“离愁”的句子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四十、《渔家傲》

 124与“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动态表现不同,但同样写出了战事紧张、激烈的句子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125既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又抒发了思乡和希望建立功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四十一、《浣溪沙》

 126词中最能抒发词人那一缕若有若无的淡淡闲愁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四十二、《登飞来峰》

 127诗中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十三、《江城子》

 128诗人化用《三国志》典故,表现少年狂气的句子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129诗人化用《史记》典故希望朝廷再次重用自己的句子是,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130表达诗人企望为国御敌立功壮志的爱国精神的句子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四十四、《水调歌头

 131词人化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诗句,又与屈原的“天问”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32表明诗人留恋朝廷但又担心其中的勾心斗角的诗句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33诗人用来表达从宇宙中领悟的人生哲理,胸襟十分开阔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34用来表达诗人释却离愁和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十五、《游山西村

 135诗中表达诗人初时疑窦丛生,后又豁然开朗的人生境界的句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十六、《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136代表诗人回忆中的军旅生活的句子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137写照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138表达诗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但情感基调十分悲凉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四十七、《过零丁洋》

 138以比喻写国势危急和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139巧借地名写出形势险恶、处境危苦的句子是: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140直抒胸臆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十八、《天净沙·秋思》

 141体现江南秀美婉约的风光特色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142与《望江南》词中写“离愁”形似而神不似的句子是: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四十九、《山坡羊·潼关怀古》

 143从视觉、听觉角度写出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144书写独特的历史观和体现了“民为贵”思想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五十、《己亥杂诗》

 145诗中诗人借比喻传达爱国之情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应该化弊为利,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发奋求学。

课文围绕中心,夹叙夹议,层次清楚地阐明事理。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出人意表,引人深思,随后围绕着这个中心,逐层展开阐述。先以帝王、富贵人家全都藏书丰富,却没有几个读书人,以及祖父辈尽心藏书而子孙辈随意毁弃书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作初步证明;再用类比推理,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说明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论证。最后,在上述分析说明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勉励他应该珍惜机会,勤奋学习。

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去阐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这样,能够鲜明地阐述观点,加深读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虽然是“书非借不能读”,但很明显,仅从字面上来看,这个论点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说”本身不同于规范、正统的论说文,本文作者袁枚又是一位才子气颇重、任性适情的人。因此,我们更宜于把本文视为作者在有感而发的情况下率性而为的一篇带有游戏性质的小文,其中包含有对逝去的青年光阴的怀念、对如今自己的自嘲,而主旨则在鼓励、教育黄生,只是没有板起面孔来。

关于练习

一、这篇课文借题发挥,寓意深刻。为什么说“书非借不能读也”?“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该怎样理解?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从较深层次上理解本文的论点,而不能停留在肤浅的感性认识上。

一个人好学却没有钱买书,要向别人借书来读,固然是憾事。但正因为书是借来的,要还给人家,而且能留在自己手中的时间不长,这就会逼迫自己抓紧时间,尽快读完,并把书的内容牢记消化,这比只买书而不读书的要好得多了。(作者的本意是劝勉人好学读书,话说得出人意表而又在情理之中,不利因素可以转化为有利因素,外界的压力可以变为前进的动力。作者讽刺那些只会藏书、吝书而不知爱书、读书的守书奴,决不是反对人买书来读,更没有嘲讽博览群书,广为搜集,潜心研究的学者、名流的意思,这一点要向学生讲清楚。)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这句话是课文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的推论。“然”(这样),指的就是“非借不能读”。作者从读书进而推论到世界上其他事物,指出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对于借来的东西和业已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的态度。作者这句话的用意,一方面固然在于勉励人们,读书或从事其他任何研究工作的时候,不要因环境恶劣、条件欠缺而畏缩,只要有志向、有决心,恶劣的条件反而可以激发人冲破困难的斗志,坚持不懈,取得胜利;另一方面是警醒人们,不要因环境顺利、条件具备而滋长因循苟且、不求进取的惰习。

二、课文论述“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道理时,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细读课文,从中找出几个例子来。

设题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本文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

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去阐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

三、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3.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4.若业为吾所有

5.往借,不与

6.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水平。

1.无论,更不要说。

2.然,这样。

3.强,勉强。

4.业,已经。

5.与,给。

6.落落,堆积的样子。

四、△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就这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由本文引起对自己平时读书态度、读书方法的反思,改掉缺点,坚持优点,获得进步。

教师指导时可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或周围同学在读书、学习中常有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读后感。

教学建议

一、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也没有什么复杂的语句,可先让学生自学,疏通文意,提出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班上讨论,教师适时给以指导。

二、要注意从本文生发开去,多结合学生实际,力求使学生获得切身的教益。

有关资料

一、译文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

“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啊。你没有听说过(那些)藏书人(不懂书的事)吗?《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自古以来)皇帝肯读书的有几个呢?牛淌着汗拖来塞满屋的书,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之家的人肯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书而儿子、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了来的,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忐忑(tǎntè)不安地摩挲抚弄不止,(心里)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如果已经为我所有,必定(会)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什么‘暂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地去领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由于长期不翻阅,)以至白色的蠹虫和虫丝,时常沾满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实在倒霉而碰上姓张的呢,还是黄生实在幸运而遇到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二、读《黄生借书说》(士尧)

《黄生借书说》收在《小仓山房文集》中,是一篇优秀的杂说类小品。它既不是以洋洋洒洒的叙写取胜,也不是以强烈的抒情,侃侃的议论见长;它的最大特色是有感于日常见闻,随手拈来,生发开去,自如地朝纵深推展,在姿态横生的叙议中,寓以哲理,读来清淡自然,平易近人。

借书端倪,平列展开。开头一句:“黄生允修借书”,以素日习见之事发端,开卷即入正题,引出随园主人授书以告之辞立论,显现通篇紧凑的特点。“书非借不能读也”一句,立片言以居要,提挈全文,贯注始终。接着,平列三事,内容相类,铢两悉称,逐一写来,从反面展开论证。其一,天子之家,《七略》《四库》的典籍尽皆存之,然天子悉心研读的有几个呢?无非是为了装门面,讲排场罢了。其二,富贵人家也藏书极丰,塞满房舍,装运起来,竟累得老牛出汗,但苦读上进的有几个呢?无非是为了充文雅,显博学罢了。其三,祖父辈尽心藏书,子孙辈任意弃书,这种败落的不景气状况,更不屑一提了。文中蝉联运用反问句,造成语气步步逼进,论述层层深入,宛若一浪推一浪奔向前方。“无论焉”,表示鄙夷,结束得干净利落,遒劲有力。

宕开及物,以事隐理。用“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两句,既勾连上文,又宕开一笔,由书涉物,理隐事中,推进一层。作者以假托之人借物摩玩为例,先描述借物人“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担心主人逼取的不安神态;再写他艳羡不已,设为己有后,“高束焉,庋藏焉,”“‘姑俟异日观’ 云尔”的心安理得情态。前后两种异样的表现,形成对比。文章虽多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如话家常,未见哲理赞辞和大块论述,但在这一人一事中,却隐射理性的判断,含蕴着人生哲理:逆境之中多思危,顺境之下易贪乐。这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从单一的书拓展到天下的物,进入广阔的范畴,使“书非借不能读”的论证中心深化一步,包举着深广的内涵。

转述自身,引向纵深。文章环绕借书端倪,循事物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一事接一事边叙边议,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推向纵深发展。涉物泛论之后,即收揽视线,调转笔锋,回收至本题,述写自己通籍入仕前后的切身体验。幼年时,家贫难以致书,往借藏书之家,又吃尽闭门羹。“归而形诸梦”,飞来的传神一笔,活活勾勒出求读心切的动人形象。尽管境遇惨淡,仍坚持不怠,奋发进取,一旦有书寻得,“辄省记”。而做官后,地位环境改变,花俸禄购书,书籍“落落大满”,即使“素蟫灰丝时蒙卷轴”,也不肯伸手一摸。由幼时家贫到成人入仕,情景迥异,变化天渊,顿然使人联想到逆顺两种处境所带来的影响有多么不同,进而说明逆境能激发上进,磨练意志。至此,“书非借不能读”的论断就引入到了更深层。段末,从己之身世而发慨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策励晚辈勤学苦读,切勿虚掷年华,又为转接末段的议论铺基过渡。

卒章总绾,对照明理。全文在叙述中论理步步深入,至篇末以直议随感作收绾,点明要旨,显出本意。以黄生“贫”和自身幼时“贫”类比,再以“予之公书”和“张氏之吝书”,“予固不幸而遇张”和“生固幸而遇予”反衬,使两类人物、两种处境泾渭分明,所论道理更加清晰,富有逻辑力量。最后归纳出“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的结论,跟开篇论点紧紧扣合,显出深邃的生活哲理:无论“幸与不幸”,顺逆与否,都要爱惜流水般的时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应当自强不息,让青春焕发出光和热。篇末用“为一说,使与书俱”收结,点明本意,照应文题,形成首尾连贯,结构严整的一体。

综览全文,它虽不像有些文章那样,运笔如风,具有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气势,却如随园的一缕泉流,潺潺荡漾,涟漪层生;它虽不像有些文章那样林林总总,具有千里原野、横无际涯的格局,却若随园的曲径回廊,蜿蜒变幻,臻妙传神。它是一篇玲珑剔透的小品佳作。

三、《黄生借书说》的写作特点(俞琨)

(一)中心明确,结构缜密

全文中心明确,紧扣主题。题目是借书说,通篇都以论说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来表达勉励黄生勤奋读书这一主旨。起首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后呼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论说“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绵密,层次清晰。首先泛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官宦豪门和富有之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更以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的书,两种不同心理的对比,来论说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再进一步以自己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感知能借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其勤奋读书的上进心。

文章在每层叙事、举例之后发表了议论,又都是由“借书说”而生发。议论、慨叹层层深入,含蓄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首先,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是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进而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着,“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作者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三层由于作者很了解青年人的自尊心理,为达到教导的目的,现身说法,循循善诱,比板起面孔能起更好的激励作用。因而从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谈起,委婉地说到黄生的好机遇,从而要求黄生专心用功读书。

(二)句式多变,语言生动

本文篇幅不长,但运用了多种句式,起了很好的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而且用词简练,语言生动,给人以形象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现在让我们按文章的顺序,分析一下这方面的特点。如“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以两个否定词“非”和“不”加强语气的句式,意思是“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地读。并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和叙述。“子不闻藏书者乎?”是反问语句,这种句式并不要求回答,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听取下面要说的话。“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这两句相同的复句,每句都由两个分句构成,前后分句语气相对,以虚字“然”连接。如第一句,前边分句中“七略四库”是主语,“天子之书”是谓语;后边分句的主语是“天子读书者”,“有几”是谓语,用“然”字为转折,表示两句语意相对。这句话的意思是:七略四库是皇帝藏有的书,可是皇帝读书的又有几个呢?这里用反问句式,也是为了加强语气的作用。“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个“然”字指代了上边所举三种藏书家的事例,用词简练,而且读起来意味深长。又如叙述读书时的两种心理,直陈对话,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读借来的书和读自己的书两种不同神情。“强假”“逼取”用词妥贴生动,一个“强”字和一个“逼”字,自然地引起“惴惴焉”的不安心情。“摩玩之不已”“归而形诸梦”,活画出爱不释手和渴求书读的神态。“‘姑俟异日观’云尔”,读来使人感到有“确实如此”的同感。“俸去书来,落落大满”,描写做了官以后,有钱买书了,书源源而来,虽然比不上“汗牛塞屋”那样多,但是一堆一摞地也到处都摆满了。这里作者仅用了八个字,却道出了书的从无到有。接着作者以书沾满了“素蟫灰丝”,素描了书的静态,同时也表现了不急于读书的状况。读起来,很容易想象到架子上堆积的书籍,由于主人不经常翻阅,沾上了蛛网,盖满了灰尘的情景。这样写来,又与上面“高束焉,庋藏焉”、“姑俟异日观”相呼应。在这点上,也体现了本文结构的缜密。

四、《黄生借书说》讲读备考(张中行)

袁枚的《黄生借书说》,是一篇不满三百字的小文。中学选用,主要是因为其义可取;可是义并不隐晦,文的写法也平实无华。这里考察一下有些相关的事物,是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得更深、更确切一些,以作讲读时参考。

(一)关于作者

《黄生借书说》是一篇意思严正的小文,就是说,是板着面孔讲的。可是,熟悉清明文献的人都知道,袁枚的为人,与顾炎武、颜元、全祖望、姚鼐等是大异其趣的,用正统的评价标准衡量,前者是正经儒者,袁枚不是,至少是不地道。一个非正经儒者的文人忽而正襟危坐讲起大道理,我们对此应该怎么看呢?

这要先看看袁枚的为人。他生于康熙末年,卒于嘉庆初年,正赶上清朝的全盛时期。他同一般士大夫一样,也作八股文(并且收入全集),考举人,进士,做官。只是官做得不够大,四任知县。是因为天性所致还是精于看风转舵呢?他忽而改了主意,毅然辞官,走优游林下的名士(有时也不免为清客)一条路。他以诗文,尤其是写诗话,结交上层士大夫,抬高身价,受到稀有的吹捧(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接受大量的馈赠(《遗嘱》:卖文润笔,竟有一篇墓志送至千金者),发了大财(《遗嘱》:田产万金余,银二万),修治随园,穷池台花木之胜,过了半生豪华生活。

这样一个人,如何评价也要一分为二。可以宽厚一些,说是无伤大雅,因为既不违法,又未败德(历史地看)。但君子爱人以德,对读书人宁可严格一些,那就不无可议,例如与顾炎武相比,人家写的是《天下郡国利病书》,他却写《随园食单》;与黄宗羲相比,人家写的是《明夷待访录》,他却写《子不语》(后改名《新齐谐》),正是“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在这方面,袁枚自己有自知之明,《随园诗话补遗》卷四说:“余性通脱,遇繁礼饰貌人辄以为苦。”以为苦,所以常常就有意无意地流于放浪,例如他曾刻一个闲章,文曰“钱塘苏小是乡亲”,大为某尚书所诟病。甚至必须严肃的时候也不能拘谨,例如朝考作《赋得因风想玉珂》的试帖诗,这按制度是要由皇帝评定的,他却写了“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一联,险些不能入翰林院。因为惯于放浪,有时就不免引来鄙视和嘲讽。

以上着重说可议的一面。但既然一分为二,自然也不能毫无是处。这可以举出下列几点。一,在诗论上有贡献。他的“性灵”说,比之王士的“神韵”说和沈德潜的“格调”说,像是更合情合理。二,在封建时代的儒生群里,他敢于闯破拘束,写些不想登庙堂的文字,写诗话并注意妇女和下层人的作品,这多少总是对伪道学的一种反动。(他答杨笠湖的信里说:“我辈立言,宁可使腐儒厌,不可使通儒呕。”)三,他写的一些似乎欠庄重的文字,却常常有率真的优点,例如《遗嘱》中说:“尚有《随园随笔》三十卷……汝二人行有余力,分任刻之,定价发坊,兼可获利。”这是一般标榜文以载道的人所不肯说的。四,为人和易,对贫苦的失意者有同情心,如借书与黄生就是一例。

总观以上,我们读《黄生借书说》,如果一定要先知其人而后论其言,似乎就可以说:一,宽容一些,说其人其言皆有可取;或者二,严格一些,说人虽可议,但不应以人废言。

(二)关于黄生

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这是文章中说到的。看《随园全集》,还可以知道:

一、他很年轻。《小仓山房文集》卷十有《赠黄生序》,其中说:“予喜其年甚少,意甚锐。”

二、所谓贫,只是非富豪子弟,不能多买书。《随园尺牍》卷四有《再答》黄生的信,其中说:“且考据之功,非书不可,子贫士也,势不能购尽天下之书,偶有所得,必为辽东之豕。”

三、袁枚很器重他。《随园诗话》卷三:“黄允修云:‘无诗转为读书忙。’……余谓此数言非真读书真能诗者不能道。”

四、因为器重,所以很愿意帮助他,除了借给书之外,还支援一部分生活费用。《赠黄生序》:“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

五、他受乾隆时期学风的影响,想致力于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着自己走,学诗文。《随园尺牍》卷四《答黄生》:“来书自称生平安于古,悖于时,矜矜自喜。仆以为此妄语也。”《再答》:“近日海内考证之学如云而起,足下弃平日之诗文而从事于此,其果中心好之耶?抑亦为习气所移,震于博雅之名而急急焉欲冒居之也?……子之诗文未造古人境界,而半途弃之,岂不可惜!”

(三)关于借书

书多,人不能尽有,因而借书是常事。尤其在旧时代,五代以前还没有印本的时候不用说,就是宋以后,刻板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想博览更要多靠借。借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为收藏而借抄,一是为求学而借读。黄生借书属于后一类。

旧时代没有公共图书馆,借书很难。原因之一是有书的人不多。此外还有种种情况:书系珍本,为收藏者所宝爱,自然不愿借出;书虽非珍本,或者因为常用,或者因为私有观念重,也就不愿借出,等等。守护不借,有的还定为戒条,如唐朝杜暹题其藏书卷末说:“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宁波范氏天一阁挂有禁牌,文曰:“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这样吝啬,看似可鄙可笑,实则不当专怨一面,因为书因借出而损坏甚至丢失的事也不在少数。远的不说,举清代为例,《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一部分原稿,《越缦堂日记》中的八册底本,都是借出丢失的,无怪乎俗语改“借书一瓻”为“借书一痴”,说借书与人是傻事了。

俗语“借书一痴”之后还有“还书一痴”,这就使藏书者更加怀有戒心。明朝钱榖可为这种心理的代表,他有个藏书印记,文曰:“百计寻书志亦迂,爱护不异隋侯珠,有假不还遭神诛,子孙不读真其愚。”借恐不还,形诸咒骂,可怜可叹,所以有的人就宁可一概不借,如袁枚青年时期遇见的张氏就是这样。一般人不会像张氏那样极端,但借书之难的情况还是不会变的,如明朝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样恭恭敬敬,谨小慎微,可证袁枚的“公书”,并为说以勉励借书的黄生,在旧时代正是难得的了。

(四)关于课文

研讨课文,可以分义理、辞章两个方面。

义理浅而明,是借书读比自己有书更容易多省记,用现在的话说是条件差反而进步快。这种事理的认识也是古已有之,例如可以溯到《孟子·告子下》篇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专就苦读而大有成说,古代流传的故事就非常多。以买不起灯油为例,凿壁借光的有汉匡衡,囊萤的有晋车胤,映雪的有晋孙康,随月的有南北朝江泌,等等。但古今条件不同,现在买书容易,图书馆、文化馆很多,借书更容易,至于贫苦到须囊萤映雪,在用电灯照明惯了的今天,年轻人总是很难体会了。那么,这篇课文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个人想,惟其这样,它就于“苦读更易有成”之外,还有另一面或说是更深刻的教育意义。这种教育意义,仍可以引《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一些话来说明,那就是:“今诸生学于太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读此,我们应该认识,现在学习条件好,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因而应多反省,知警惕,用课文里的话说是:“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

另一个方面是辞章,或说是写法,可以分作三项说。

一是文章的布局。写文章,组织材料,古今中外,花样很多,如常格之外可以用倒叙、插叙,可以用侧写、衬托等等,如何才妥贴,要由作者的喜好、文章的体裁、内容的性质等来决定。《黄生借书说》的布局平平淡淡,毫无波澜。可是自然而得体,由借书写起,中间经过讲道理,举事例,自然过渡到勉励黄生努力读书,有水到渠成之势。我个人想,读范文应该不忘取法,在布局方面,有奇自然不当忽视,无奇尤其不当忽视,因为平顺自然是不施脂粉的美,或者更难学,所以初学应该特别留意。

二是内容充实,有理有据。文章内容的评价,主要靠它包含的义理,这在上面已经谈过;这里着重说说用什么事例来证明那义理。事例有两类。一类是泛说,文章第一段说阔人反而不读书,第二段说自有反而不如借,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谈切身体会,第三段以自己的早年与通籍后对比,属于这一类。这部分谈自己经历,真实恳切,字数不多而有感人的力量。《随园诗话》卷五中也说到他这种感受:“余少贫不能买书,然好之颇切,每过书肆,垂涎阅,苦价贵不能得,夜辄形诸梦寐。曾作诗曰:‘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及作官后,购书万卷,翻不暇读矣。有如少年时牙齿坚强,贫不得食,衰年珍馐满前,而齿脱腹果,不能餍饫,为可叹也。”语较详而义更显豁,可供参考。

三是文字简洁平易,于恳挚中兼有率真之趣。我们读汉以后文章会感到,六朝人喜欢骈俪,唐宋以来的古文家喜欢古奥,都不少造作气。我个人觉得,上好的文章应该没有造作气,或者经过锤炼而使人感不到造作气,这说得玄妙一些是绚烂之极反归于平淡。袁枚这篇文章能否算上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他没有故意求古奥,玩花样,所以行文能够顺畅自然,如话家常,想到便说,可止则止,这个优点总是应该肯定的,值得效法的。至于恳挚率真,文中这种地方不少,最显著的如“天子读书者有几?”“归而形诸梦”,“其归也必速”,

有一种女人貌似花心,其实专一;貌似坚强,其实很脆弱;貌似开心,可笑容后的哀伤谁又能懂呢?这种女人很好懂,表面嘻哈,内心很细腻;这种女人很敏感,害怕孤单;这种女人很伤感,喜欢用文字记录心情;这种女人很矛盾,徘徊放弃与坚持之间。如果你懂她喜欢她请好好珍惜。

当爱情缺席的时候,你要学着过自己的生活,好好爱自己。当爱情缺席的时候,学着接受自己。接受自己,你才会快乐。当爱情缺席的时候,你要努力上进,努力工作。有了事业,即便没有爱情,你至少还有钱。当爱情缺席的时候,你要学着潇洒。钱会溜走,什么都会失去,我们手上没有一样东西能够永远拥有。

女孩干嘛要攒钱?女孩是不需要攒钱的。女人年轻时最好的投资,就是把钱花自己身上,去旅游去护肤去享受,让自己在最好年华里爆发最好的光彩。你对自己好,别人才会对你好,事业家庭爱情才会出色。女人只有在青春逝去后才需要攒钱,等到老了,你就是一个曾经最美过,现在又最有钱的老太太了。

感情是一件永远无法计算投资报酬率的东西,付出跟回报之间有时完全没有关系,甚至成反比。如果不小心介入了别人的故事,在那个并不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剧情中扮演一个没有身份名称、没有对白、没有声音的角色,这对谁而言,都是难堪的挫折,都是难以言喻的寂寞。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淡忘了原初的伤疤,只是一回想起来,还是有一丝隐隐的酸楚在脑海里残留着,久久不能散去。曾经挚爱的人转眼间已成陌路,那份爱也已经随风而逝,说是可以忘记,可生活就象表演,不经意间的相遇,看着她远去的背影往昔一样在脑海间漂动,那种伤是难以语表的。

或许我和你相识是个美丽的错误,也许我们不该相识,也许相识是缘分,但缘分只是给我们一段时间,并没有给我们天长地久。

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傻更土的人吗!可能不会有了,我现在不敢看他的照片,不敢回忆从前的快乐时光,更不敢在父母面前表现出丝毫的落寞与悲哀,打死我也想不到这种俗套的桥段,有一天竟会发生在我身上。这一切都源自那一场美丽的邂逅,我自认为美丽的邂逅。

如果有来世,就让我们淡淡地相逢,不再有前世今生的烦恼情债,就像飞花遭遇丝雨,莲蕊偶逢荷露,溪边石安静地躺在河床里,天边云与蓝天紧紧相拥……只是不想,再有一次错过与心伤。

When you believe you can do it and you can face the things, you will find things are not difficult, others can do it, of course, you can also当你相信自己能,而能面对事情时,你终会发现:事情并不棘手难办,别人能,当然,你也能。

再唯美的爱情也掺杂着哀痛,再凄美的故事也有效果,注定爱上你就要伤自己!这份爱该不该罢休呢?旧事像夕阳映照的河面,我拣闪光的收藏在心中。

看透的人,处处是生机;看不透的人,处处是困境。拿得起的人,处处是担当;拿不起的人,处处是疏忽。放得下的人,处处是大道;放不下的人,处处是迷途。想得开的人,处处是春天;想不开的人,处处是凋枯。——做什么样的人,决定权在自己;有什么样的生活,决定权也在自己。

看着四季轮回、看着花开花落、看着物是人非,所有的一切都在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发展着,很多人都秉行着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循序渐进的收入支出,而爱情总要付之于生活、才算完满,我们、都已经忘记了怎么出口的轰轰烈烈的誓言、亦忘了不食人间烟火的浪漫。

阳光的人在一起,心里就不会晦暗;和快乐的人在一起,嘴角就常带微笑;和进取的人在一起,行动就不会落后;和大方的人在一起,处事就不会小气;和睿智的人在一起,遇事就不会迷茫;和沉稳的人在一起,做事就不会莽撞。——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曾经自以为是的认为有些事情只要坚持就会有结果,只是当现实摆在眼前的时候,不得不承认,我们都输了,是输给了时间,还是输给了残酷的现实,我们都不得而知。有些人有些事过去了就是过去了,怎么都回不去,就算能够回得去,却再也回不去当初。

我们要学会经营自己的生活,不是天天混日子,也不是天天熬日子,而是天天享受日子。心境简单了,就有心思经营生活;生活简单了,就有时间享受人生。活得简单不难,只需懂得为自己而活,为美好而生,为幸福而做。多一分快怡,少一分忧伤;多一分真实,少一分虚伪;多一分悠闲,少一分忙乱。

世上不爱的理由有很多:忙、累、为你好、性格不合、距离远了、没有感觉了等等,而爱的表现只有一个:就想和你在一起。

走进孤独,才发现孤独是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年龄,且毫无选择地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灵之中。有些人害怕孤独,有些人刻意远离孤独,还有些人无法忍受孤独,其实孤独无非是一种寂寞的心情,犹如飘荡在心里的一缕缕清风,无论你是否喜欢是否愿意是否需要,都能意会和感觉到。

禁得起考验的爱才是真爱。我渴望着褪去风霜还能手牵手站在一起的两个人;我渴望着不断不断付出而又经受着岁月的淘洗、琢磨而还活着的爱。我已不年轻、不轻浮、不躁动、不孩子气了。我渴望做一个能真正让你依靠的爱人。

我们见到的太阳是8分钟之前的太阳,见到的月亮是13秒之前的月亮,见到一英里以外的建筑是5微秒之前的存在,即使你在我一米之外,我见到的也是3纳米秒以前的你。我们所眼见的都是过去式,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不去奢望过多的梦想,随意的人生开在指尖,我要的或许只是那一茶一盏。常常把自己放逐在尘世之外,像一尾搁浅在沙滩上的鱼,我有我对彼岸愚诚的眷恋,鱼不会说话,但有七秒的记忆成就美丽的一生。

婚姻是一双鞋。不论什么鞋,最重要的是合脚;不论什么样的姻缘,最美妙的是和谐。切莫只贪图鞋的华贵,而委屈了自己的脚。别人看到的是鞋,自己感受到的是脚。脚比鞋重要,这是一条真理,许许多多的人却常常忘记。

关于梦想的人生语录

1如果有人伤害了你,不需要愤怒。只需要用加倍的好,来对待没有伤害你的人。以杀止杀,只会让人却步。而让别人后悔,才是对他们最大的折磨。

2其实最大的爱,从来都不是爱,而是很长很长时间唯一的陪伴。绝大多数人所理解的爱情,都只不过是一场春梦而已。

3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常有,被这个世界遗弃的感觉。就好像,连风都不再友好了。就像老去,就像离开,都是我们能看到,却都无力阻止的。人生在世,什么都不多,只有无奈最多。

4不要和不懂你的人在一起,因为智商差是这世上最难弥补的距离。一个远不如你的人,和你的价值观相差甚远的人,是永远也不可能理解你的好。反而你的优点,会成为他眼中的缺点。你坚持的东西,会成为他眼中的难搞。所以说,与其被烂人挑毛病,还不如慢慢等懂你的人出现吧。

5生命中最不能承受的,不是压力,而是失落。不是重责,而是失望。所以我们最不想要的,并非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不管生活也好,还是爱情也好,人们总是不怕苦不怕累,害怕的只是失去。所以啊,不要贪得无厌,能够不失去,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6为什么你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日子呢?因为道理并不是靠耳朵听到,靠文字传递,也不是别人教你的。真正的道理,都是经历过伤痛,才会懂得。就人生而言,伤害,才是我们真正的老师。

7缘分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上一秒你还觉得是天赐奇缘,下一秒可能已经分手两端。从前总觉得是最好的缘分,而分手时才晓得其实两个人无缘。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的缘分就是遇见。但实际上,对我们来说,真正想要的缘分,是结果。

8就算你受到了很多的伤痛,也一定要相信,会有突如其来的运气找到你。未来的好运气,并不是因为你的忍耐,而是因为你的坚持。请相信我,运气,都是熬出来。

9曾经付出的相信,都会用伤痕,一点点的收回来。

10有些事情,就算做了,也不一定能做到。但如果你想做,那就果断的去干吧。人生里,总要给自己几次做蠢事的机会。许多事情,不是非得要好结果才可以去做的,就算是让自己心安,让自己死心,也不妨试一试。想太多,到最后什么都做不成。人生在世,高兴就好。

11有时候你什么都不付出,别人却会给你无与伦比的好,但你却一点都不想要。有时候你付出了一百分,别人却只施舍回报了一点点,你却视若珍宝。所以啊,不要去奢谈什么公平。人心只有想要和不想要,并没有什么公平。

12有时候你会想,自己付出那么多,可为什么对方却不懂。其实,他什么都懂,他心里都明白。不懂,只是装不懂。因为懂了,就欠你的。不懂,还可以继续装傻下去。许多人不是不会感恩,而是不想感恩。你傻傻的以为总有一天能等到,其实并不会。因为冰冷的心,是捂不热的。

13有时候你会想,自己付出那么多,可为什么对方却不懂。其实,他什么都懂,他心里都明白。不懂,只是装不懂。因为懂了,就欠你的。不懂,还可以继续装傻下去。许多人不是不会感恩,而是不想感恩。你傻傻的以为总有一天能等到,其实并不会。因为冰冷的心,是捂不热的。

14许多人总觉得合适是最重要的,所以要物质,要房子,要学历,要工作。 但就算是再合适的人,再高富帅,却完全不了解你,却完全没办法让你去了解。不可理解的爱人,真的就能爱下去吗?如果人生真的只是高兴就好,那金山银山又有什么意义呢?高富帅,还不如一个懂你的人。

15如果爱一个人,可以不说话,但不要冷漠以对。我们有时候说话,有时候不。但沉默,依旧可以陪伴,沉默也可以关心,并非只有言语才能表达爱。可如果从沉默变成了冷漠,那就是情感的零交流,那不再是爱,而是离开。没错,沉默可以是爱,但冷漠一定是伤害。

16两个人在一起,吵架总难免,重点在于吵完后是谁来哄谁。偶尔的吵架不算男人的缺点,但愿意哄女人却总是男人的优点。因为来哄你,是因为对你有感情,也是这个男人的宽容大度。所以说,吵架后总该由男人先去哄女人,这无关对错,而是感情,是包容,也是责任。

17谁说每个人都需要活的很精彩?我们不需要活的精彩,只需要活的自在。

18没有什么爱情是值得放弃的,除非你不爱了。也没有什么失恋是值得坚持的,除非对方还爱你。除了爱和不爱,其他任何理由,都只是谎言。

19人们总以为,看到的就是真实。但实际上,真实都往往不会被看到,而只会让人们在看错后,追悔莫及。

20做人其实没有什么选择,要么去爱,要么去死。但我们始终是要去死的,所以,不如先去爱吧。

21你可以磨掉我最锋利的棱角,但我依然要掌握自己的形状。

22有时候相爱是一种相互的焦灼,会让你们彼此不爽,会让你们赌气,会让你们看到了吵架看不到难过。这样的爱情,似乎是不好的。但你们真的分开,却会生不如死,那么,在一起就是唯一的答案了。相爱就是没有办法分开,所以只能选择忍让。改变再痛苦,也不会比分手痛苦啊。

23许多事情,其实只是奢望。你总以为自己可以等到那一天,但实际上,并无可能。我们总觉得,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这是对的,但你坚持而得到的收获,和你想要得到的,不一定相同。许多时候,得不到的东西,终其一生也得不到。所以啊,放弃,也算是种收获吧。

24有些东西,是你的梦。而有些东西,是你的命。没有命,什么梦都实现不了。所以,活下去,活好了,才是实现梦想的基础。不管什么时候,都请先关注自己的生活,然后再去考虑梦想甚至幻想。一个是基础,一个是升华。生活让你活的像一个人,而梦想则让你变成与众不同的人。

人生哲理的励志说说 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人

一、人之一生,唯有生死,其余皆为闲事。拥有的都是借来的,是要连本带利的还回去。所幸随心随缘,生,就好好的活着,死,就从容的离开,既是人间自在人。

二、聪明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以欢喜的心想欢喜的事,自然成就欢喜的人生;愚痴的人,凡事都朝坏处想,越想越苦,终成烦恼的人生。世间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我们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狱。

三、你可以要求自己对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对你好。你怎样对人,并不代表人家就会怎样对你,如果看不透这一点,你只会徒添不必要的烦恼。

四、比你强的人是不会嘲笑你的,那都是比你弱的人才会干的事!目的是把你变得跟他们一样弱。张开大嘴四处嚷嚷只是人的本能,闭上嘴巴用心思考才需要人的智慧。

五、一个人想要幸福,就不能太聪明,也不能太傻,太聪明了让人防备,太傻了让人摆弄,难得糊涂,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智慧。

六、抱最大希望,尽最大努力,做最坏打算,持最好心态。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成事实的。太阳总是新的,每天都是美好的日子。

七、很多关系,不是老的好,也不是新的好,而是一起经历了一些事之后,你还真切的觉得对方挺好,这才是值得你去认真对待和掏心窝子的关系。

八、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放手的。时日渐远,当你回望,你会发现,你曾经以为不可以放手的东西,只是生命里的一块跳板,令你成长。

九、生活总是起伏跌荡,在这变迁的岁月里,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过去的不再回来,回来的不再完美。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人。

十、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关于指尖的句子

关于指尖的句子

(一)指尖落在照片上的青年身上,那是侦探在京市black偷拍的一张张航调酒的照片。青年穿着马甲,在属于自己的吧台中,动作利落地调酒,他将酒倒在酒杯中,一丝头发从耳际掉落,擦在脸上,显得格外温润。而青年的衣服下却能够隐约看出,他虽然瘦,却并不是皮包骨,而是将自己矫健完美的身材隐藏在西服

(二)就是原本以为自己可以碰到天上的月亮却没想到原来只是指尖入水的冰凉,而你也终于笑着明白,原来这些所有都是人生的常态,重要的是还能笑出来,毕竟谁又能说水里的月亮不好看呢。

(三)流年,在指尖缓缓划过,只愿明月长存,心静即安。

(四)曲风优雅而冷冽,高贵而清澈,简简单单的竖琴,在作者指尖的波动中,晶莹的音乐就产生了。

(五)此经流年!岁月匆匆,看、时间若指尖划过的一缕青烟;所有失去的: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是隐匿于过去的尘埃,我仍然记得我还有我自己: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模糊着当下的足迹

(六)当我眼含热泪,指尖颤抖,在同学群敲下那几行字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他们的嗤之以鼻。共同的成长陪伴当然不代表具有共同的审美,不必强求。独自欣赏也可以很幸福的。只是替那些人感到惋惜,无法享受如此高级的艺术冲击力。

(七)人生之路,终有几朵熏香的嫣红散落在其中,点醉了生命旅途的平庸。待到繁华过后,平淡之时,仍有一股淡淡余香,一缕绵绵柔情,回味无穷,缠绵不休。花开,花落,是经年,来是偶然,去是必然,无须抱怨,遗憾,欣然面对,把一切都看淡,温婉了岁月,清浅了时光,笑看绕过指尖的风烟

(八)蓦然回首,幸福每天从指尖、从嘴角、从沙发、从孩子的童年、从爱人忙碌的身影中悄无声息无影无踪地流逝。为什么非要等到年老了才去赞美夕阳红?而不乘现在珍惜正在迈向老年化的彼此?从前的爱恨情仇、眼前的是非摩擦,点点滴滴,不是命运,绝非天意,而是人生的历练,成熟的代价,情感的综合考验。

(九)伦敦蛋崽单手指向大家绕圈圈的那个动图,为什么一直没有人给他做个火苗在指尖呀~像小火龙尾巴上的火焰那样多可爱!

(十)其实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寻找一份懂得,寻一份温暖的陪伴,找一个,能够即使无言也懂你的人。一杯茶,在等一个懂它的人,有的时候,人也是在等一杯倾心的茶,你若愿等,茶不负你;一朵花,是在等懂得欣赏她知己,你若懂得,她必欢颜。最美的懂得,是你来,正好我在,共度一段指尖葱茏的时光。

(十一)你指尖跃动的电光,是我此生不变的信仰,唯我超电磁炮永世长存。

(十二)三月桃花正浓,风摇起芳菲,清香环绕。她手抚琴弦,浓浓的愁绪从指尖划出,如水的凤眸盛满了哀伤。远处一白衣男子缓缓走来,脸上满是喜悦,五年了,他终于将她找到。可还未待他相认,只听得一旁侍女唤道夫人,该回了他瞬间跌坐在地,满脸苦涩。长空漫卷如烟事,皆做旧时词。

(十三)我想,爱就是急切伸出的手掌,却又害羞缩回的指尖。春分到,寒暑平。成都的倒春寒马上就过去了,准备好过好这一年了吗?

(十四)时光如梭,一年很快就过去,到了一家团圆的时候了,团年饭是必须的喽!今年的团年饭已经上演,给我的感觉是,还是永远没有变的味道,心情也是格外地清爽,团年饭是一年中最幸福的事儿纵有千言万语,一句话:开心快乐高兴!

(十五)傍晚,一个男孩牵着我的手散步,路面在夕阳的反射下显得格外刺眼。天黑了,我睡意昏沉,抱着他的胳膊走,视力渐渐模糊,只剩一点意识,就那样到家了,他松开我的手,指尖离开手的那一刻我慌了,潜意识从背后抱住了他,感觉他反过身来我去了他的怀里,接着晕了一下躺下了,他抱着我很温暖,虽然只是梦

(十六)再萧瑟的生命,也有怒放时刻。生活有时就像一层纸,就看能否捅破它,风景常在命运的拐角处。思想很重要,念灭后,沧海桑田;念起时,波涛汹涌。人生,就是在经历中懂得,岁月如歌,醉书流年。语言在很多时候那都是假的,无声的岁月,如水银滑落指尖。

(十七)世界原本就不公平,人性最大的悲哀,是走不出心灵的迷茫;成长的路,我们一路走,一路丢失,一路得到,却再也找不回那些最纯粹的东西。岁月匆匆,此经流年,时间若指尖划过的一缕青烟。

(十八)去忘记甜蜜的从前。分手以后就不要贱。狠下心,指尖亲吻着黑白的琴键,不要见倾诉着遥远不可及的梦

(十九)若有现在的懂与珍惜,那此生就少了些许遗憾。就不会错过许多年的相拥。曾经的轻狂,终是用自己的浮生途经了他人的天涯。得失之间把生命走完,细数指尖有多少遗落成悔?

(二十)任四季在指尖流动、屈伸有度是一种成熟、任容颜在岁月中老去:是人生的成熟该隐藏时隐藏是一种城府!坚强;该表现时表现是一种睿智!淡然的心态,只需要一眼凝眸。

(二十一)这辈子一定去一次林芝,带上你爱的人,这些经历会让你终生难忘!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二十二)萎败的花一簇簇,残缺的月一轮轮。时光就在不经意间划过指尖,一转身,楼外的断雁已是天涯咫尺又难寄曾经。不知夜半时候,又是谁在断桥处为你写诗。为你,奏一曲相思梦。

(二十三)我喜欢的那个人,眼里有溪水和春天。鲜花开时,她的眼睛和指尖栖息着无数星辰。

(二十四)缘起缘灭缘尽缘散或许会停留或许会从指尖把时光淡淡流去或许会诉说情衷或许会有所保留不再想起也不想提起只愿心中保留的一丝丝美好永远铭记。。。只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点点回忆。。。

(二十五)人生凉薄,浮生如斯,指尖花凉,心安便是归处,清欢亦是有味。

(二十六)想念的痕迹,刻在每个字里;思念的声音,与心跳齐鸣;那一句承诺,改变之后的命运!我的情,一直停在那里,不来不去;我的爱,一直葬在那里,不增不减;那一世的相许相惜,可还长眠于你的心里,不舍不弃?伸出双手,触不到你 指尖 的温柔,感叹世事之变,起落不定。

(二十七)也许没有告别了。我无法同你说再见,这段感情一厢情愿,到最后收场时,仍无人相送。谢幕时捧着的那束鲜花,多年后雨季指尖还沾染着气息。空荡荡的观众席上那片无际的寂静的黑,依旧时时重现在梦里。因而怀揣这份你留给我的凄凉,走了很远的路。

(二十八)明天的明天,永远的永远,华丽的青春断了线,是谁的铅笔在洁白的纸上划下了年轻的誓言,知道不能实现,却在转身前就泪流满面,阳光下的操场,你微笑的脸,像昨天只能怀念,光阴划过了左脸忘记了说再见,从前的从前,就在那个再也记不起的雨天,温度从指尖走远。

(二十九)刺绣跳跃在指尖上的艺术,作坊隐藏于一间不起眼的宅子,院子里晒着蚕丝,绣娘在院子里学习刺绣,每天骑车出去都会有惊喜的遇见

(三十)生命会前行在历史的脉络上,沿途拾起一枝一叶,留待回忆,世界的存在会清晰而具体;生命会走进时间的大门,让夕阳给出记忆的钥匙。那捆记忆的柴火那么静静地躺在地上,等生命去抽取沿途拾来的枝枝叶叶,在夕阳的指尖静静回忆。

(三十一)早安!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渡过的细纱,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那些往日的忧愁和误用伤,在似水流年的荡涤下随波轻轻地逝去,而留下的欢乐和笑靥就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三十二)记忆的年轮转了一圈又一圈,岁月的脚步沧桑了指尖浮华,掬一捧光阴,细数过往的倒影,那深深浅浅的诗行里留下的淡淡静好,便是时光给的暖。感谢岁月给我一方晴空,让我带着一颗明媚如初的心,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感谢生活给我温暖,让我在平淡的时光里细数人间烟火,笑看月缺月圆,或许时光可以老去,光阴的对面,永不老去的是爱和温暖,回眸间,愿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着的人都健康幸福,如此足矣。

(三十三)一个人若真心喜欢另一个人:流年于指尖散落、就会变得患得患失!一场风花、浅吟低唱年华、因爱生怖,一影碎念,一朵彼岸一川云水

(三十四)天下姑娘多的是;在我的手心里轻轻写下依赖、咱总不能把5层楼扒掉3层吧我们在彼此中遗忘彼此只是这2层别墅:别烦我:更不曾快乐过,你用冰冷的指尖

(三十五)好久没有看过歌词本了,指尖触碰到纸张,似乎更能体会到写歌人的心境,面要有,蛋糕要有,气球要有,花也要有。这才是生活啊。C'estlavie

(三十六)我总是事先感觉到!在期待里度日如年。时光渐渐从指尖滑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540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6
下一篇2023-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