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宪敏教授“治痹十法” :散风宣痹法、祛寒通痹法、除湿蠲痹法、清热散痹法、化痰散结法、活血祛瘀法、健脾益气法、补肾壮骨法、养肝补血法、通经活络法。
散风宣痹法、祛寒通痹法、除湿蠲痹法: “治痹十法”与方药(上)
清热散痹法、化痰散结法、活血祛瘀法: “治痹十法”与方药(中)@中医康康
健脾益气法、补肾壮骨法、养肝补血法、通经活络法,如下:
07 健脾益气法
1 概念 健脾益气法,即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补气药来扶助正气、强壮身体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2 治疗特点 诸痹患者,凡脾虚气亏、肢体麻木,均应辅以此法治疗。着痹在治疗时,虽以除湿蠲痹为主,也要适当配合健脾益气以治其本。此即“脾运湿邪自去,气旺顽麻可除”,因麻属气虚,木属血亏、气虚气滞,气滞血瘀,经脉痹阻,则关节疼痛、肢体麻木。久痹肌肉萎缩者,需重用健脾益气药。痹证兼见痰核、瘰块者,也可酌情配用此法治疗。
3 临床表现 面色萎黄少泽,尪羸肉脱,神疲乏力,纳少迟消,便溏泄泻,或见肢体关节肿胀,沉重麻木,痰核瘰块,肌肉萎缩失用。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生化之源,脾主四肢,又主肌肉,若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化生精微,则气血乏源,形体失养,而见面色萎黄少泽,尪羸肉脱,神疲乏力,纳少迟消,便溏泄泻,肌肉枯萎而致肢体功能减弱。
脾虚不能健运,则水湿、痰浊内生,流注四肢关节、经络,而见肢体关节肿胀、沉重麻木、痰核瘰块。
脾虚失运则停湿生痰,精失所散,肺因之而虚,肺虚则卫外不同,外易感邪,内外合邪,病势倍增。
同时,脾虚不能奉养先天,久之又致肾虚,终成先后天俱虚亏。
脉象软弱,舌胖质淡,有齿痕均为脾虚之征,苔白或水滑为内停痰湿之象。
4 常用方剂 (1)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剤局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剤局方》):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桔梗、扁豆、莲子肉、薏苡仁、砂仁
5 常用中药 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茯苓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均有健脾益气的作用。黄芪、白术甘温,补气健脾;党参,甘草、茯苓甘平,补中益气。
又白术燥湿利水,茯苓淡渗利湿,甘草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调和诸药,所以临证时应根据病情选用适宜药物配伍应用。
如体虚常易感冒者,用生黄芪配白术以益气固表;气虚血亏,肢体麻木者,用炙黄芪配当归以补气生血;脾弱气虚,肌肉萎缩者,重用黄芪,伍用党参;痰湿重者,用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甘草与党参、白术、熟地、当归同用,可缓和其滋补之力,使补益作用缓慢而持久;与芍药合用,即为芍药甘草汤,可柔肝、缓急、止痛;与温热药附子同用,可缓其热,以防伤阴;与清热药石膏、知母同用,可缓其寒,以防伤胃。
总之, 甘草也是治疗痹证常用的一味药。
(2)在治疗痹证时,要注意辨别虚实标本,凡邪实标急者,纵有脾虚,亦要缓补,以防“闭门留寇”而加重病情;如实邪虽盛,邪去未尽,而脾气已伤,可在祛邪之中,佐以健脾益气;
如邪去正衰,症状稳定,病情缓和,可大胆补气扶正,久久投之,缓缓收功。
(3) 在用健脾益气之品时,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出现气滞胸闷、腹胀纳呆等症状,应少佐理气药,如陈皮、砂仁之类。
08 补肾壮骨法
1 概念 补肾壮骨法即用具有温补肾阳、滋补肾阴、强壮筋骨作用的药物来补肾壮骨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2 治疗特点 该法主要以治疗尪痹及诸痹缠绵、久病伤肾、形体虚衰,筋骨失养者。
3 临床表现 体质柔弱,病程较长,筋骨关节疼痛、变形。偏于肾阳虚者,可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腰膝酸冷无力,五更泄泻,男子阳痿、滑精,女子宫寒不孕、月经衍期、小腹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两尺尤弱。
偏于肾阴虚者,可见形体羸瘦、眩晕耳鸣、视物模糊、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入夜尤甚,或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内寄元阴元阳。
元阳即肾阳,又称命门之火,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能温煦形体、蒸化水液,促进人身之生殖发育。肾阳虚衰则温煦失职、气化无权,而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腰乃肾之府,肾阳不足则腰膝酸冷无力,肾阳虚衰,不能温养中土,运化失常,则致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尤盛之五更时,腹痛肠鸣而作泻。
肾阳虚,精关不固,则男子阳痿滑精;肾阳虚,宫寒气滞血凝,则女子不孕、月经衍期、小腹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细而尺弱均为肾阳虚衰之征。
肾主藏精、主骨生髓,肾阴又称肾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能滋润形体脏腑,充养骨髓。若肾阴不足,精不能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则形体羸瘦、腰膝酸软,髓海不充,脑失濡养则眩晕耳鸣;精血不能上荣于目,则视物模糊;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则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潮热盗汗。肾阴虚,精少,不能化血,则经少经闭;肾阴亏虚,虚火内生,扰动精室,故男子遗精。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均系真阴枯涸,虚火内生之象。
4 常用方剂 肾气丸(《金匮要略》):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
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山药、山茱萸、杜仲、枸杞子、菟丝子、肉桂、附子、当归、鹿角胶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
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
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 肾气丸、右归丸均有温补肾阳的作用,肾气丸兼能化气行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右归丸纯补无泻,重在温补肾阳,兼益精血,即前人所谓“扶阳以配阴”之法。
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此三方均有滋补肝肾之功。
六味地黄丸为补阴的主要方剂,不仅能滋补肝肾,且能补益脾阴,为三阴并补之方。左归丸为纯甘壮水之剂,滋补力量较六味地丸为大,用于精血亏损、津液不足之证,而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之力雄。
5 常用中药 地黄、山茱萸、补骨脂、骨碎补、*羊藿、肉苁蓉、狗脊、续断、桑寄生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熟地、山茱萸性微温,长于滋补肝肾之阴。肉苁蓉性温,桑寄生性平,两药为平补之剂。桑寄生补肝肾而祛风湿、强筋骨。肉苁蓉补肾助阳,兼能润肠通便。补骨脂、骨碎补、续断、狗脊、*羊藿性温而补肾阳,其中骨碎补、续断能活血通脉,骨碎补能祛骨风,*羊藿、狗脊能祛风湿,*羊藿能强筋骨,狗脊能壮腰膝。
(2) 痛痹、尪痹患者出现肾虚的症状及筋骨变形时可用补肾壮骨法。由于这些患者素日阳虚阴盛,又以感受风寒湿邪中之阴邪为主,故临床所见以肾阳虚为多。
在补肾时当以温补肾阳为主。但还需注意阴阳互根、阴生阳长的相互关系,切不可妄用、过用温补药,而应阴中求阳,于补阳之中,兼顾补阴。且补阳之药每多辛燥,容易燥伤肾阴,故要阴阳兼顾, 即甘温补肾阳的药物与甘润补肾阴的药物同用, 如景岳所说:“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当尪痹患者在疾病某一时期表现以肾阴虚为主证时,由于其本为阳虚阴盛,故施治中切勿一味滋阴,而要阳中求阴,适当配伍补肾阳的药。
(3) 大多数尪痹患者常见肾虚寒实证, 临床表现为:腰膝酸痛,两腿无力,喜暖怕凉,关节疼痛、肿胀,僵挛变形,晨起关节发僵发皱,筋短骨重,肢体屈伸不利,舌苔白,脉沉尽弱, 此乃肾虚为本,寒盛为标,补肾是治疗尪痹的重要治则。但还有一部分尪痹患者在不同阶段出现肾虚标热之证,
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大,僵挛变形,屈伸不利,或局部灼热,皮色发红,喜将患肢放置被外或敷贴凉处,但久放之后又觉疼痛加重,仍欲着被喜暖,可伴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溲黄便涩等全身症状,舌红苔薄黄或黄厚而腻,脉滑数或兼沉兼细,尺脉多沉小。
此系邪气郁久化热,本虚标实,初看似热痹,但与热痹不尽相同,治疗应根据正邪的虚实多寡,在补肾的基础上配伍清热除湿,而不能孤投清热除湿通痹之剂。
(4)有的患者需补肾阳,而又兼阴伤,阴虚有热,不宜纯补阳者,或久服补剂,虑其助火化热, 应在补肾之剂中佐入知母、黄柏,取其苦以坚肾、寒以除热之意,以减少燥热之弊。
09 养肝补血法
1 概念 养肝补血法即用具有养肝补血作用的药物来养血濡筋,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2 治疗特点 治疗平素血虚,复又感邪而患痹证者,或久痹不已,日久气虚血亏而肝血不足者。
3 临床表现 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耳鸣,眼目干涩,视物模糊,心悸失眠,肢体麻木,筋脉挛急,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至经闭。舌质淡,脉细。
《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由脾胃水谷之精微所生化,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对人体各部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即《难经·十二难》所谓“血主濡之”。
《素问·五脏生成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摄”。《灵枢·本脏》“血和则……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肝主藏血,肝血不足,阴液不能上承,头目失于濡养则面色萎黄、口唇苍白、头晕耳鸣、眼目干涩、视物模糊。
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失眠;血虚,四肢经筋不得濡润,则甲床苍白、肢麻筋挛;血虚,血海空虚则经少经闭,月经量少而色淡。舌淡脉细均为血虚之征。肝肾同源,肝阴与肾阴互相资生,盛则同盛,衰则同衰,肾阴不足可致肝阴不足,而肝阴不足,亦使肾阴亏虚。
4 常用方剂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黄芪、当归
5 常用中药 熟地、当归、白药、川芎、阿胶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 熟地味甘微温,养血生精,滋补肝肾,是最常用的滋阴补血药, 辅以当归,补血养肝,佐以白芍养血和阴,川芎活血行气,四药合用,共奏补血和血之效,从而血充脉通,使营血调和、气血畅通。当归性温主动,能补血活血,通经活络,白芍微寒主静,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故寒痹宜用当归,热痹宜用白芍,由于肝血不足、筋骨失荣,而见肢体拘急、屈伸不利者,可用芍药配甘草、伸筋草。
(2)熟地性黏腻,常腻膈有碍消化,故久服熟地者,宜用砂仁拌熟地,或佐以少量砂仁。凡脾胃虚弱者,应配伍健脾和中助消化之品,以免伤脾碍胃。凡痰湿中阻,脘腹胀满、纳少便溏者,不宜用熟地等滋腻补血药,应先健脾和胃、化痰利湿,再行养肝补血,以扶正或正邪兼顾。
(3)前人谓:“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气能生血”。 故应用补血药时,常配伍补气药,如党参、黄芪之类以益气生血,增强补血效果。 尤其是气虚血虚患者,治当补气生血,使阳生阴长、气固血充, 重用黄芪为主药, 大补脾肺之气,以资生血之源,辅以当归,养血和营,两药相配,能补气生血。
10 通经活络法
1 概念 通经活络法即用具有通经活络作用的药物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2 治疗特点 不论致成痹证的原因是风、寒、湿、热之邪,还是痰浊、瘀血阻滞,或伴气、血、阴、阳之虚,都必有血脉痹阻不行,故任何痹证的治疗,除需针对病因,治以散风、驱寒、除湿、清热、化痰、活血祛瘀等法,还应辅以通经活络。
3 临床表现 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
4 常用中药 秦艽、豨莶草、络石藤、金银藤、松节、伸筋草、木瓜、海风藤、千年健、透骨草、姜黄、鸡血藤、桑枝、海桐皮、穿山龙、老鹳草。
5 注意事项与说明
(1) 根据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的特点、部位来选择合适的通经活络药,由于这些药在方剂组成中一般是佐使药,起辅助治疗作用,故只介绍常用药,而无代表方剂。
(2)秦艽、络石藤性微寒,豨莶草、金银藤性寒,多用于热痹。四药均有祛风湿、通经活络作用。 豨莶草入肝肾,祛风湿,生用苦寒,蒸制后甘温,兼益肝肾,去肝肾之风。 金银藤清经络中风湿热邪而止痛。
(3)松节、伸筋草、木瓜、海风藤、千年健、透骨草性温,祛风湿、通经络。多用于风寒湿痹。 松节、透骨草止痛效果较好。伸筋草、木瓜舒筋活络,木瓜兼能化湿和胃。千年健祛风湿、健筋骨,且止胃痛,故痹证而有胃痛者宜用之。 姜黄、鸡血藤温通经络而活血, 姜黄外散风寒,内行气血,长于治上肢痹痛。鸡血藤行气补血,用于血虚血瘀之关节疼痛,手足麻木尤佳。
(4)桑枝、海桐皮、穿山龙、老鹳草性平,均能祛风湿通经络。 穿山龙舒筋活血而有较好的止痛作用。桑枝、老鹳草可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麻木。
(5) 根据疼痛、麻木部位选用适宜引经药。上肢部位以肩肘为主,可选羌活、川芎、姜黄、桂枝、桑枝;下肢部位以膝踝为主,可选牛膝、木瓜;颈项部位,可选葛根;腰脊部位,可选桑寄生、杜仲、狗脊、老鹳草;全身可选鸡血藤、海桐皮。
# 健康 一夏# # 健康 明星计划#
(一) 伤湿:湿邪致伤表,即表湿证。
1.湿郁卫表证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午后热势较显,恶寒,无汗或少汗,头重如裹,身重酸困,四肢倦怠,胸闷脘痞,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
常用方剂:藿朴夏苓汤。
常用中药:藿香、半夏、赤苓、杏仁、生薏仁、寇仁、猪苓、泽泻、淡豆豉、厚朴。
2.气分湿热证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肢体沉重疼痛,脘腹痞胀,纳呆欲呕,口腻不渴,或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化湿浊。
常用方剂:甘露消毒丹。
常用中药:飞滑石、绵茵陈、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霍香、射干、连翘、薄荷、蔻仁。
3.脾虚湿困证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肢体困重,脘腹痞闷喜揉按,纳呆,厌食油腻,大便溏薄或泻泄,舌质淡胖,脉濡缓。
治法:健脾渗湿。
常用方剂:苓桂术甘汤。
常用中药:茯苓、肉桂、白术、甘草、泽泻、猪苓。
(二)湿痹:也称着痹。湿犯经络,关节酸痛沉重,甚则难以转侧或肿胀。
1.风湿痹阻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疼痛呈游走性;兼见恶风,或恶寒,汗出,头痛,头重身困,随天气变化而发作,或身体微肿,舌质淡,苔薄白或稍腻,脉浮缓或濡缓。
治法:祛风除湿,蠲痹通络。
常用方剂:羌活胜湿汤加减。
常用中药: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甘草(炙)、川芎、蔓荆子。
2.寒湿痹阻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凉痛,痛有定处,遇冷及阴雨天气加重,屈伸不利,得热痛减,以下肢关节多见。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
治法:散寒除湿,温经通络。
常用方剂:乌头汤加减。
常用中药:麻黄、芍药、黄芪、甘草(炙)、川乌。
3.湿热痹阻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疼痛,局部热感;或关节屈伸不利,发热,汗出,或身热不扬,渴不欲饮,烦闷尿黄,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除湿,宣痹通络。
常用方剂:宣痹汤加减。
常用中药:防己、杏仁、滑石、连翘、山栀、薏苡、半夏(醋炒)、晚蚕沙、赤小豆皮。
4.湿热痹阻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疼痛,肢困体重,肢体屈伸不利,抬举无力,以下肢关节多见,恶寒发热,纳呆腹胀,大便不爽,舌质淡胖,苔滑腻,脉濡。
治法:化湿通络,行气宣痹。
常用方剂:三仁汤加减。
常用中药: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
5.脾虚湿阻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酸痛,纳呆腹胀,肌肉痿软无力,面色苍黄或浮肿,身重肢困,大便稀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健脾利湿,升阳蠲痹。
常用方剂:升阳益胃汤加减。
常用中药:黄芪、半夏、人参(去芦)、甘草(炙)、独活、防风、白芍药、羌活、橘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
6.脾肾阳虚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酸痛,四肢不温,便溏,腰酸腹胀,纳呆,畏寒喜暖,或面浮肢肿,小便清长,或男子阳痿,女子带下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通阳化湿。
常用方剂:理中丸合右归丸加减。
常用中药:人参、附子、干姜、茯苓、泽泻、牡丹皮、熟地、山药、山萸肉。
7.湿痰痹阻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胸闷痰多,肢困体重,甚则关节畸形,皮下痰核结节,头晕目眩,咳嗽、痰白,舌淡胖,苔白腻或滑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化痰,蠲痹通络。
常用方剂:导痰汤加减。
常用中药:半夏、天南星(炮,去皮)、橘红、枳实(去瓤,麸炒)、赤茯苓(去皮)、甘草(炙)。 由脾肾阳虚,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引起体内水湿停滞之证。
临床表现:面垢眵多,头重如裹,倦怠乏力,胸脘痞闷,泛恶,口腻,腹泻、尿少、水肿、腹水,小便浑浊、大便溏泻,下痢黏液脓血,妇女白带多等,舌苔厚腻,但也有部分患者苔滑或少苔,脉象缓、濡等。
治法:健脾利湿化痰,芳化湿浊。在上焦宜化,在中焦宜燥,在下焦宜利。
常用方剂:苍术汤。
常用中药:苍术(制)、白芍药、枳壳、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川芎、炙半夏、升麻、炙甘草。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中间都有一个联系的“系挂”,也就是三焦。人体的“系挂”有哪些东西?像膜、筋,脂肪或其它连缀物,这些都相当于三焦。人体的很多脏器全都包括在三焦内:上焦是心和肺,中焦是脾和胃,下焦是肝和肾。举个例子,当痤疮长在脸上和额头上的时候,就说明是胃经的问题。如果长在下巴上,就说明是肾的问题,也就是中医所说的 “下焦火旺”。
“气”和“血”为人之根本,心包经主血,而三焦经主气。作为六腑中最大的腑,三焦还主疏通人体水道。因此,三焦经如果不畅,轻者喉咙痛、嗓子干、眼部皱纹;中度则引起慢性偏头痛、手臂麻木、肩颈酸痛、肩周炎;重者三焦均不通,人就会有生命危险。
三焦起于无名指的关冲穴止于面部的丝竹空穴,循行手部、肩颈部、头部、面部等,经络穴位20个。从经络的走向和作用上不难看出,人体上肢的痹症,最典型的如肩周炎,以及人体水道不利的水肿,都是三焦经主治的病症。
其中,三焦上的阳池配合谷、尺泽、曲池、中渚治手臂僵化,屈伸不灵。外关配足临泣治颈项强痛、肩背痛。三阳络配曲池、合谷、肩井治中风后遗症上肢不遂。而三焦上臑会、消泺、肩髎、天髎这几个穴位专治肩周炎、颈肩综合征。
三焦经活跃于亥时,也就是现在的21至23点。“亥”表示又回到初始的混沌状态,生命的轮回重新开始,让生命在休 养生 息中得到新的能量。所以这个时段就该准备睡觉了,对于失眠患者,冲个热水澡,有条件的来个足疗对于提升睡眠质量有很大帮助。
众依友情提示:如已出现三焦经不通引起的问题可用尤加利、薄荷、薰衣草等精油进行推拿按摩。如有上肢风湿痹痛可用针罐疗法刺激三焦上对应穴位。风湿痹痛克星——理疗黑 科技 ,针罐、探穴、针灸、脉冲一站式,即使您中医理疗零基础,也可在家享受专业理疗。
每次了解中医知识时候,都会从元气知识点里面发现一句“三焦不通,老病缠身”的话,很多人总会产生疑问,什么叫“三焦”?具体又是身体什么位置?其实医学上对“三焦”位置并没有统一的具体说法,但可以理解为五脏六腑器官统称为“三焦”。
一、中医上的“三焦”比较独特,暂时没有实质的统一说法
根据历史医书可以看到,自古到今关于“三焦”的认知属于比较有争议。毕竟“三焦”并非实际的某个器官,而且根据元气所产生的,即使是有型论者都无法正确去区分哪些器官属于上焦、中焦以及下焦,只能说大概位置。
但是对于三焦的功能,则比较统一地认定为五脏六腑的功能。
二、“三焦”属五脏六腑的全部功能,相互影响身体
对于三焦的分类,中医系“隔”和肚脐作为区分点,膈以上称为上焦,横膈以下到肚脐位置称为中焦,肚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看似比较简单的区分可实际还是存在争议的,但考虑到三焦的功能基本上是五脏六腑功能,慢慢地被默认了。
三、“三焦”相互影响身体,“三焦”不通则会让人老病缠身
上焦(心与肺)不通的时候,就会容易造成经络以及气血凝滞(不通),最常见就是高血压、高血脂、风湿骨病等疾病。
中焦(脾与胃部)不通时候,最容易出现就系腰部为主的疾病,例如腰肌劳损、腰部酸痛、椎间盘突出、老胃肠、便秘等症状。
下焦(肝脏,肾脏,大小肠,膀胱,女性生育器官等)不通,最常见就是肝肾功能受阻,容易引起各种生育器官出现问题。
“三焦”其实简单理解为我们的五脏六腑,相互影响我们的身体,平时多运动可以避免“三焦”不通带来的疾病。
1、根据上述基本大法,笔者常用自拟补肾壮骨方(熟地、杜仲、续断、巴戟天、骨碎补、牛膝)合桃红四物汤为基本方,随证加药,补肾加肉苁蓉、枸杞、寄生或龟鹿胶等,活血化瘀加丹参、三七、血竭、乳香、没药等;疼痛加通络止痛药土元、地龙、蜈蚣、木瓜、鸡血藤等;气虚加补气药黄芪、党参或人参;腿部萎软无力加强筋壮骨药,所选补肾药兼有强筋壮骨功效,另可加鹿角片、牛胫骨(酥)或狗胫骨。
2、中医学认为,肝藏血,肝肾同源相依相生;脾主运化,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为血;肝肾两虚,精血俱损,髓更失养,脾虚失运,生血之源不足,则骨的气血失充,也是导致本病的因素。所以,在补肾活血治疗大法的基础上,针对患者个体的差异,还需肝肾同治,补益肝肾,益气健脾,活血化瘀,用以促进股骨头内血管的重建及缺血坏死区的骨修复重建,缓解髋关节疼痛,避免股骨头塌陷,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效果就更为显著。方用《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加山茱萸枸杞益肝肾、白术运脾,再加活血化瘀通络药。
3、有的患者病久而易出现肾阳虚衰,阴寒内生,气血不足,寒凝而络脉瘀阻,不通则痛。所以,又当应用补肾壮阳,益气补血、通络止痛之法,可使肾阳充实而阴寒消散,气血充盈,肝肾得补,痹症自除。方用右归丸、阳和汤随证加减。
4、肥胖患者则兼见痰湿瘀阻,治当兼以涤痰祛湿,舒筋活络,方用自拟补肾壮骨方、涤痰汤加活血舒筋通络药。
本病毕竟是难治性疾病,运用中医药治疗,早中期疗效是可靠的,晚期和患者身体素质差的疗效较差一些。笔者采用以上治法治疗9例,3例治愈(行走无跛行,髋关节无疼痛,下肢无短缩,影像检查股骨头坏死凶塌陷或骨坏死现象基本消失),4例好转(症状减轻,髋关节活动功能改善,影像检查股骨头坏死现象有所改善),2例无效(病程长骨损重,症状无改变或虽有改变后又复发者)。
四、典型病案
罗XX,男,55岁,装修工,住县城信义大道龙泉半岛,是笔者的亲侄子。2018/3/25首诊:
右髂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轻微跛行3个月,劳累后加重,已做核磁共振检查:右股骨头缺血坏死。形体较瘦,舌质淡,舌下静脉瘀黯,脉弦尺虚。属于此病的早中期。
辨证:肾精虚损,气血不足,瘀虚兼夹,骨失濡养。
治法::补肾填精,益气养血,活血化瘀,通络壮骨。
处方:自拟补肾壮骨方合桃红四物汤加味
熟地枸杞杜仲续断骨碎补
狗脊巴戟怀牛膝木瓜当归
白芍川芎党参鸡血藤田七
赤芍桃仁红花乳香没药
血竭土元地龙黄芪
共3130g,加工为小水丸,每次服10g,每日3次,饭后半小时服。
201893复诊:上药已服完,已无明显症状,劳累后也未见不适。要求再做一剂巩固,仍原方加酥牛胫骨200g,共3330g
2019528三诊:二诊方丸药已服完,无明显症状,要求再做一剂巩固,仍用原方加酥牛股胫骨120g,共3250g。2019年10月核磁共振复查右股骨头未见明显异常。随访至今,自我感觉良好,仍经常做装修工作。
按:本案是骨头缺血坏死早中期,肾精虚损,气血不足,虚瘀兼夹,骨失所养之证,故用补肾填精,益气养血,活血化瘀,通络壮骨之法,方用自拟补肾壮骨方合桃红四物汤全方位强化加药,三料丸剂,诸症消失,基本治愈。
病机十九条原文白话翻译如下:
原文:
五脏病机5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气膹(fen)郁,皆属于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上下病机2条:诸痿喘(chuan)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风寒湿病机3条:诸暴强(qiang)直,皆属于风。诸病水液,澄(cheng)澈清冷,皆属于寒。诸痉项强(jiang),皆属于湿。
火病机5条:诸热瞀(mao)瘛(chi),皆属于火(心)。诸禁鼓栗(li),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病腑(fu)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热病机4条: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li),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译文:
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证,都与肝脏有关。因肝为风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风病发生。风有虚实之分。
虚则肝阴亏虚,头目失养而致头晕目眩,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手足颤动;实则肝郁化火,神魂失藏而致头痛目赤,热极生风,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抽搐。
凡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疡、红肿发痒之证,都与心脏有关。因心主火,火亢则血热,热邪与血相搏而致皮肤疮疡。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实热则局部痛重且胀,虚热则局部痒而不痛。
凡由湿邪引起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都与脾脏有关。因脾主运化,一旦水湿停留,就会导致湿病的发生。湿有内外之分:外则寒邪困脾,水湿四溢而致肌肤浮肿;内则脾阳不足,痰饮聚腹而致中焦胀满。
凡由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喘逆、胸部痞闷之证,都与肺脏有关。因肺主一身之气,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气病的发生。气有虚实之分:虚则肺失清肃,宣散无力而致咳嗽喘逆;实则寒邪袭肺,郁久化热而致胸部痞闷。
凡由寒邪引起的形体拘急、关节屈伸不利之证,都与肾脏有关。因肾为水火之宅,寓藏元阴元阳,一旦阴阳失调,多会导致寒病发生。寒有内外之分:外则侵袭人体,营卫凝滞而致形体拘挛;内则命门火衰,筋骨失养而致关节屈伸不利。
凡出现肢体枯痿、气喘发呕之证,都与上焦有关。痿分皮、肉、脉、筋、骨五种,分属五脏。此处当指肺热叶焦而致的肺痿,以及阳明脉虚血少、宗筋失养而致的肢体枯痿。
喘有虚实之分:虚有肾阳虚衰,肾不纳气,实由邪壅于肺,失于宣肃,皆可致咳喘上气;呕由寒滞中焦,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或咳呕并作。
凡出现四肢厥冷、二便失常之证,都与下焦有关。厥指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轻则四肢发凉,重则昏不知人,有寒、热、煎、薄、大厥之别;固指小便不通或大便秘结;泄则小便失禁或大便泄泻。尽管病因有多种,但均与下焦关系密切。
凡突然发生筋脉挛急、项背强直之证,都与风邪有关。因风性善动,亦有内外之风,此处当指内风。由于肝肾阴虚,筋脉失养,里热炽盛,引动肝风而致项背强直发生。
凡人体内排出的水液,如涕泪、唾液、呕吐物、小便、稀溏便等,呈现清稀透明、淡白冷凉之象,都与寒邪有关。因寒性凝滞,易伤阳气而生清冷收缩,亦有内外之分,此处多指内寒。
由于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致唾液较多,恶心呕吐,小便清冷,五更泄泻。也有外感寒邪而致喷嚏流泪,或寒疽而脓液清稀等。
凡出现痉证项强、角弓反张之证,都与湿邪有关。因湿为阴邪,侵袭人体,阳气被遏,四肢失温而致痉证发生。
神志昏蒙、抽搐痉挛、口噤鼓颔、战栗失神、下肢浮肿、疼酸惊惕之证、气逆咳喘、呕吐上冲、烦躁狂妄、精神失常;都与火邪有关。由于邪热亢盛,逆传心包,扰乱神明而致神昏;肝血不足,筋脉失濡而致抽搐;邪热内扰。
心神不宁而致口噤战栗;热灼肺金,肺失肃降而致咳喘上逆;肝火横逆,胃气上逆而致呕吐上冲;热扰神明,痰火蒙窍而致烦躁狂妄;热入血分,络脉不通而致肢肿疼酸等。虽表现症状较多,但皆由热邪化火所致,故有“火为热之极”之说。
腹部胀满、大而拒按、胀满如鼓、肠鸣有声、转筋反张、小便浑浊、呕吐泛酸、急泄下坠之证;都与热邪有关。由于脾胃损伤,肝气横逆而致腹胀且大;湿热壅滞,气机不畅而致腹胀如鼓,肠鸣辘辘。
邪热炽盛,筋脉失养而致转筋反张,热灼阴液而致尿液浑浊;肝气犯胃,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泛酸,湿热下注而致急泄下坠等。总之热邪之病大多急重,属于实证,当予明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