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的辨证分型

痹症的辨证分型,第1张

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1行痹(风痹)

特点为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2痛痹(寒痹)

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湿痹)

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4热痹

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

你母亲可能患上了膝关节炎,这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膝关节炎症状往往进展缓慢,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出现膝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畸形等,导致患者活动不利,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完全无法行动。中医治疗膝关节炎还是挺不错的,中医认为其属于“痹病”范畴,是指的机体、经络等受到风寒湿热等邪气入侵,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异常症状表现,常见的有肌肉、筋骨߅关节酸痛、麻木、重着,或关节肿胀、变形、活动障碍等。痹病和外界因素也就是风、寒、湿、热等外邪有很大关系,像你母亲这样因为下雨天、气温下降就关节疼,就是因为风寒湿邪在进入体内后会停留在关节内,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通从而出现的不适症状。建议用祛风、散寒、除湿,舒筋活络的中药调理,可以试试同仁堂国公酒,这就是中成药,用于风寒湿邪所致的痹病,症见关节疼痛,沉重,伸屈不利,手足麻木,腰腿疼痛,效果挺不错的。

糖尿病十年,一般都有并发症了,你说的痛是不是下肢关节痛或者脚痛,这样的话应该有末稍神经退行性改变了,脑血管硬化也应该是微血管并发症。

现在的情况最好能采用胰岛素降糖,否则并发症还有进一步扩展的趋势,另外就目前来看,补充活血化瘀的中药是非常必要的,建议能每天服用银杏叶片+脑心通(或者复方丹参),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情,另外如果血脂偏高必须药物降血脂。此外有条件的话最好服用弥可保或者其他维生素B12药物,可以控制高血糖对末梢神经的损伤。

这个位置可能是并发症,建议去做超声波腿部血管检查

祛风湿、通痹止痛类中药治疗痹症的疗效。采用加味三痹汤(断续、杜仲、防风、桂心、细辛、人参、白茯苓、当归、白芍、黄芪、川牛膝、秦艽、熟地黄、川芎、独活、甘草、姜片)治疗风寒湿痹症 本方法对本病具有益气养血,祛风胜湿之功效。

风寒湿痹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症见手足拘挛、风痹为著,并见腰膝酸软,麻木不仁,屈伸不利等。经X线检查有腰椎增生椎间隙变窄,膝关节肿胀积液,屈伸不利。

临床特点:以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象细弱等。偶遇风寒病情加重等为主要临床症状。

西医诊断:为腰肌劳损及风湿性关节炎等。

加味三痹汤: 黄芪,川续断、杜仲、防风、桂心、人参、白茯苓、当归、白芍、秦艽、川I牛膝、熟地黄、川芎、独活各,甘草,细辛,生姜 水煎服。

若疼痛风甚者加制川乌、白花蛇、地龙、红花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之效。

寒甚者加制附子。

湿邪偏重者加防己、薏仁。若正虚不甚者,可减地黄、人参。

三痹汤其方出于《妇人良方》大全,宋代医家陈自明著。治当搜风散寒祛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以扶正祛邪。

方中以熟地黄、牛膝、杜仲补肝益肾,强筋壮骨,当归、川芎、白芍和营卫养血,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黄芪、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扶脾,以祛邪先扶正,正气旺则邪气自除也。然病因肝肾先虚,其风寒湿三邪气乘虚而人致痹,故以续断、独活、细辛入肾经能搜风寒使邪气外出。桂心能人肝肾血分而祛寒,秦艽、防风散风祛寒,能行肌表且又能胜湿。加味:若疼痛较甚者,可加制川乌、白花蛇、地龙、红花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疼之效;寒邪偏重者可加制附片,湿邪偏重者可加防己、薏仁利湿,以上诸药合用,共奏补肝肾调气血和营卫,祛风除湿散寒,温筋通络止痹痛之功效。使风寒之邪祛,筋络通,气血畅,麻木除,疼痛缓,而达到加味三痹汤治疗痹症之目的。

阴虚动风证 因汗、吐、下伤阴太过或温热病后期,肝血肾精不足,筋膜失养,则手足蠕动以及虚热内生所导致的证候。

血虚生风证 因失血过多或病久正虚,化源不足,使筋脉、爪甲、肌肤、头面失于濡养,出现手足震颤,肌肤麻木等虚风内动的证候。

病因

阴虚动风证 温热病持续不解,消灼阴液,或温病后期,余热未清;或汗、吐、下太过,阴液大量丧失,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消耗营阴;或房室不节,斫伤肾阴。导致水亏火旺,阴不敛阳,筋膜失养,虚风内动。若失血过多或血之化源不足,则阴血亏虚,虚热内生,也能发展为阴虚动风证。故「阴虚者,水亏也。为亡血失血,为戴阳,为骨蒸劳热……血虚者,肌肤干涩而筋脉拘挛。」

血虚生风证 各种急、慢性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或妇人产后大出血,使血液大量丢失,甚至虚极生风;或因慢性疾病,消耗阴血,或因脾胃虚弱,血液化源生成不足,而致血虚,肝失所藏,筋脉失养则虚风内动。

 病机

阴虚动风证 总由阴液亏虚,筋膜失养所致。肝为藏血之脏,肾主藏精,精血互生,肝肾同源。肝主筋,其筋脉之灵活舒利运动,有赖于肝肾精血的濡养,且肝为风木之脏,以阴为体,以阳为用,故阴津精血不足,则水亏火旺,每易引动肝风,而为虚风内动。若阴虚至极,大汗或吐、利过度,阴液亡失或温热病邪久羁,劫夺阴液,则气随津脱,气失所附,阳气无以依附而外越,则精血内夺,阳浮于外。很好地说明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因此,阴竭则阳脱,终致阴阳离绝的病理转归。

血虚生风证 亦属阴血不足之虚证,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亏虚,筋膜失养,导致虚风内动。肝藏血,主筋膜,其华在爪,若血液充盈,则能完成其濡润滋养的生理功能。若血虚,则肝失所藏,肝血不足,无以养筋,可出现手足搐搦,甚者角弓反张等症。若大量出血的同时,则可出现气失所凭依,而骤然外脱之气随血脱的病理转归。总由「血不足以维其气,以致气不能安其宅也」(《读医随笔》),故病势危急,所当急救。所以,「暴吐暴衄,失血如涌,多致血脱气亦脱」;唐容川亦云:「刀伤出血,血尽而气亦尽,危脱之证也。」

 鉴别要点

阴虚动风证 肢体拘挛,手足蠕动、震颤,两目干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形体消瘦,舌质红少津,脉弦细数。以手足蠕动之动风证和虚热证并见为临床特征。

血虚生风证 肢体麻木(或手足发麻),关节拘急,屈伸不利,手足震颤,肌肉 动,心悸失眠,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皮肤瘙痒,耳鸣如蝉,面色、唇舌、爪甲淡白无华,舌苔白,脉细而无力。以肢麻震颤,筋挛肉 的 动风证和血虚证(筋膜、爪甲、肌肤、唇舌、两目失血濡养)共见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阴虚动风证 因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消灼阴血,筋脉失养,故虚风内动,而见肢体拘挛,手足蠕动、震颤,「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肝阴不足,虚热内生,则可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形体消瘦;肝阴亏虚,则不能滋养肝窍,故见两目干涩;舌质红少津,脉弦细数均为肝阴不足,虚火内扰之候。

血虚生风证 因血液亏虚,肝失所藏,肝血不充,筋脉失养,则易导致虚风内动。临床表现有关节拘急,屈伸不利,所以《通俗伤寒论》云:「血虚生风者,非真有风也。实因血不养筋,筋脉拘挛,伸缩不能自如,故手足瘈疭,类似风动,故名曰内虚喑风,通称肝风,温热病末路多见此证者,以热伤血液故也。」《诸病源候论》认为,筋挛由于血虚:「肝藏血而候筋,虚劳损血,不能荣养于筋,致使筋气极虚,又为寒邪所侵,故筋挛也。」阴血不足,筋膜、四肢、肌肉失于血液的濡养,则肢体麻木,手足震颤,肌肉动,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所云:「伤寒发汗过多,则伤其血,血虚无以荣筋,因拘急而惕惕然跳,且四体百骸,亦  然动,是筋惕肉,由于筋肉失养。」肝血不足,不能上润头目脑髓,故头晕眼花,视物模糊,耳鸣如蝉,「肝虚则头晕,《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血不足,则生风,风动,故掉眩。失血之人血虚生风者多」(《血证论》)。血虚不养肌肤,血虚生风化燥,故皮肤瘙痒。心主血,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故心悸失眠;血虚不荣,故面色、唇舌、爪甲淡白无华;正如《金匮要略》所云:「色白者,亡血也。」舌苔白,脉细无力,均为阴血亏少,不能上荣于舌,不能充于脉道,血不养心,心气无力推动血行所致。」

阴虚动风证与血虚生风证,均属肝风内动证,与肝阳化风证和热极生风证有明显不同,阴虚动风证和血虚生风证,总由阴血不足,虚风内动,而肝阳化风证和热极生风证则由风火相煽,阳热亢盛所致。故阴虚动风证和血虚生风证,其动风的主要特征是由于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故常见到筋膜的病理改变,如阴血亏虚,筋脉失养的筋枯证,表现为肢体关节活动受限,甚则疼痛,「筋枯者,举动则痛,是无血不能滋养其筋」(《丹溪心法》)。或者因血虚不荣,筋脉失养的筋急证,表现为筋脉拘急,活动不利,「仲景言血虚则筋急,此又筋急之原,由血脉不荣于筋之故也」(《杂病源流犀烛》)。或因阴血亏少,不养筋脉的筋挛证,其表现为筋脉收缩挛急,不能舒展,「血虚则筋急,增损四物汤」(《张氏医通》)。或血虚津少,筋膜失于滋养的筋痛证,其表现为筋脉疼痛,「若动止筋痛,是无血滋筋故痛」(《医学正传》)。或肝肾阴液亏虚,不荣筋膜则筋脉纵缓的筋缓证,或阴血亏虚,虚热内生,筋膜燥枯的筋痿证,症见肢体关节,筋脉痿软,不能随意运动等等,而少见高热、神昏、角弓反张、颈项强直、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舌强不语、半身不遂等阳热上攻,扰乱神明,风痰阻络的症状。阴虚动风证和血虚生风证,除具有「动风」的特征外,常伴有虚热和血虚的临床表现。

阴虚动风证和血虚生风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二者都具备「动风」的临床表现:手足肢体震颤、拘挛,但前者具备阴血虚和虚热的临床表现:两目干涩,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形体消瘦,舌质红少津,脉弦细数;而后者则仅具备阴血不足(头目、爪甲、肌肤、唇舌失血濡养)的表现: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皮肤瘙痒,耳鸣如蝉,面色、唇舌、爪甲淡白,舌苔白,脉细无力。因此,阴虚动风证的临床表现较之血虚生风证重,不仅有阴血虚的表现,也兼有虚热的表现,而血虚生风证的临床表现比阴虚动风证轻,只有阴血虚的表现,而无虚热征象,但血虚进一步发展,阴虚生内热,也可以出现虚热证。

就其病机病势而言,阴虚动风证和血虚生风证,均以肝脏之阴血亏损为共同的病理基础。前者主要病机是肝阴不足,头目耳窍失养,阴血不养筋膜,虚风内动;阴液亏损,不能制约阳气,则阴虚生内热。后者主要病机是肝血不足,肝失所藏,血不养筋,筋脉挛急,虚风内动;肝血亏损,头目、面色、爪甲、唇舌、肌肤、心神失于阴血濡养。阴虚动风证和血虚生风证,均属阴血虚证,前者是阴血虚兼有虚热证,后者仅是阴血虚证。二者共同的病机特征为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若因治疗不当或病势加重,均可以出现阴竭阳脱,阴阳离绝的危象。

就其病史、病程来看,阴虚动风证,多发生在温热病后期,由于余热未清,灼伤肝肾之阴液,病情较重,因正气不足,邪热留恋,故不易速去;血虚动风证,多发生在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失血之后,责之血液丢失过多或生成不足,起病较缓慢,病程较长,病势较轻。

阴虚动风证和血虚生风证,其「动风」之机理,由于筋膜功能失调,而肝在体合筋,故二者的病变部位以肝为主,前者可关联到肾,因肾为一身阴液之本,热病后期,多伤肾阴。后者可关联到心,因心主血脉,阴血不足,心失所主,血不养心,心血亦虚,一般而言,肝血虚证可发展为血虚生风证;肝阴虚证可发展为阴虚动风证。所以,血虚生风证,是以肝血虚为病理基础,故应包括肝血虚证的病机和临床表现;阴虚动风证,是以肝阴虚为病理基础,故应包括肝阴虚证的病机和临床表现。而肝血虚证和肝阴虚证,仅以阴血虚证为主,没有明显动风的临床表现。

阴虚动风证,临床治疗应缓肝息风,滋液降火,方用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加龟板、鳖甲、牡蛎。正如华岫云所说:「倘 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风,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瘈疭厥矣。先生治法,所谓缓肝之急以息风,滋肾之液以驱热,如虎潜、侯氏黑散、地黄饮子、滋肾丸、复脉等方加减,是介以潜之,酸以收之,厚味以填之,或用清上实下之法。」《温病条辨》认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血虚生风证,临床治疗应养血息风,滋肝柔筋,方用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此外,《王旭高医书六种》中亦记录了养血息风类药:「一法曰养肝,如肝风走于四肢,经络牵制或麻者,宜养血息风,生地、归身、杞子、牛膝、天麻、制首乌、三角胡麻,即养肝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906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