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之前的朝代是虞朝吗?虞朝之前还有唐朝?

夏朝之前的朝代是虞朝吗?虞朝之前还有唐朝?,第1张

很多人都好奇,我们现在能够通过文字记载或者出土文物了解到的最早的朝代应该是商朝,但是商朝至今只有三千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常说中华五千年文明,那么在此之前应该还有时代存在,“夏商周”那么在商朝之前应该是夏朝,可是夏朝时间也没有多长,夏朝之前又是什么有人说夏朝之前有个虞朝,虞朝之前还有个唐朝,是真的吗

虞朝一般认为是公元前36世纪初到公元前21世纪初,这段时间存在的一个王朝,我们看到这个存续时间也是很长的,达到了一千五百年,又被称为虞舜王朝,而舜就是虞朝最后的一位统治者。而提到虞朝,一般都会和在它之前的唐朝一起说,这里所说的唐朝,自然不可能是后来李渊建立的那个唐朝,而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个古代王朝。

这个唐朝,指的是上古时期尧建立的一个王朝。尧执政之初,他所面对的并不是一个后来意义上的完整的国家,而是一个部落联合,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很多个部落联合起来,但是这些部落之间又不一定都是很融洽的关系,所以治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尧通过自己积累的丰富的治理经验,建立起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政治制度,这就是唐朝。

唐朝之后的虞朝,代表人物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舜了,也就是“尧舜禹”里面的舜,但是有一点很奇怪,我一直没能弄明白,那就是舜究竟是虞朝的建立者还是虞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尧去世之前,要找一位接班人,但是自己的儿子实在是难当大任,于是询问其他人的建议,他们推举了舜,舜也通过了尧的考验继承了尧的地位,建立了唐朝。

这么说来,舜就是唐朝的建立者,但是舜的资料中又显示虞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这中间相隔了一千多年,而且舜的生卒年也是在虞朝最后的时间段,这一点很让人奇怪,如果有了解的小伙伴可以评论区留言告诉我。我们暂时还是把舜当做虞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当年尧禅位的时候告诉了舜四个字,那就是“允执厥中”,意思是做事情要不偏不倚,故宫中和殿上挂着的匾额上写的也是这样四个字。

唐朝和虞朝时期,虽然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国家的概念,但是封地的制度却已经存在了,唐朝之所以叫唐朝,虞朝之所以叫虞朝,就是因为他们最开始的封地就叫做这个字,后来成为首领之后,建立的一个朝代也就叫这个名字了,可见我国封地制度历史也是很久远的,而国家的概念直到商朝时期才逐渐形成,这也是为什么夏朝一直存在争议的原因。

因为商朝才终于有了国家的概念,那么夏朝自然就应该算是一个部落联盟,而在夏朝之前的虞朝唐朝就更不用说了,恐怕连“国家”的概念都没有吧,再加上年代的确久远,文字也没有形成,我们也无法探知当时的人们是如何进行交流的,所以这些朝代或许是真实存在过,但是也许并不能算是一个“朝代”呢。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内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联盟的共主。如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

舜把帝位禅让给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据《左传》记载执玉帛者万国参加了涂山会盟,可见夏部落的号召力。有一次在会稽(今浙江绍兴)部落会盟时,防风氏首领因迟到而被禹处死。古文献中亦记载禹以诸侯部落路途的远近来分别纳贡约多少,可见夏氏族对其周边部落经济上的控制。

禹曾推举东方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以示对传统禅让制的尊重。然而皋陶没有等及禅让,比禹早死。禹又命东夷首领伯益为继承人。

夏王启禹死后,益按照部落联盟的传统,为禹举行丧礼,挂孝、守丧三年。三年的丧礼完毕以后,伯益没有得到权位,反而在民众的拥护下,启得到了权位。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记载不一。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称,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另一说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先秦文献记载此事的共同点就是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关于夏字的名义来源学界主要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认为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唐·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又说,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遂成为国名。中国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所认为中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起始。

首先,夏朝作为中国的第一个朝代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夏朝存在的证据来源,主要有理论证据支持以及考古遗迹发现两个方面。其次在夏朝之前,古代中国是多部落共同生活的,然后由大家共同推选最具有才能得贤达之人担任各部落的共同最高***。

我们先来说说有关于夏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朝代的理论证据。中国古代有关于夏朝存在的记载主要来自于《史记》与《竹书纪年》中,当然《左传》、《周易》等书中都有对夏朝的描述。特别是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对于中国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来说,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一份有力的佐证资料。

因此,对于在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都有文字记载的夏朝它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只是近年来有不少国内外的部分学者认为光有理论支持是不足以证明夏朝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朝代的,所以有关于夏朝是否真正存在的争论一直是存在的。

下面再来说说有关于夏朝存在的考古遗迹发现。虽然在中国古代的很多史书当中都有记载夏朝,但是就考古遗迹方面来说,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说明某一遗迹是夏朝时产生的。但是近些年来发现的“二里头”遗址成为了证明夏朝存在的有力证据支撑。

而夏朝的建立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开端,国家最高***的产生方式也从共同选举变成了家传天下,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国家从天下共有变成了私有制。而在夏朝之前,人与人之间是没有明显的等级划分的,而在夏朝建立之后,有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他们在各个方面都要低人一等甚至好几等。

所以我认为夏朝的建立让人民的幸福变得更淡了,还是以前的部落制度更好一些。

1夏朝之前可能还有一个王朝,虞朝。

22002年的时候,中国有位叫王树民的历史学家发表了一篇论文叫《夏商周之前还有一个虞朝》的论文,一时间在史学界引起异常大的反响。论文中提到虞朝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36世纪初到公元前21世纪初,但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的争议。虞朝,这在古籍《左传》和《国语》中就有非常明确地记载,儒家经典《论语》中也屡屡提到尧舜。

3在《礼记》中孔子曾这样描述传说中的虞朝: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

大意如下:对于虞夏的政令,百姓很少抱怨。对于殷周的政令,百姓无法忍受其繁琐。虞夏质朴,殷周文饰,都达到顶点了。虞夏虽有文饰,但质朴更多;殷周虽有质朴,但文饰更多。

可知,孔子对虞朝极其推崇,评价:“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亲而尊,安而敬,威而爱,富而有礼,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忠而不犯,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

虞夏质朴,殷周文饰

大意如下:后世虽有明王出现,却赶不上虞舜。他君临天下,活着没有私心,死了不传位儿子;像父母爱护子女那样对待民众,有哀其不幸的慈爱,也有忠利的教悔;像母亲那样慈亲,又有父亲般的尊严,安慈而受尊敬,威厉而受爱戴,富有四海而彬彬有礼,施惠于民而无偏向。臣下也都尊崇仁义,以口舌之利为耻,重礼而轻财,恭敬于君而不犯上,尽忠于君而顺从,文雅而稳重,宽容而不失分寸。《甫刑》说道德的威严令人心生敬畏,道德之光则使人恭顺,除了虞舜还有谁能做到呢?

4虞朝的开创者叫妫重华。根据上古的世表记载,虞朝的开创者是姚姓,妫(guī)氏,名重华,根据上古女称姓、男称氏的规矩,他的名字叫妫重华。这个名字对于多数人来说很、非常、极其陌生,不过提起他死后的谥号,估计多数人都知道——舜,后世多称其为虞舜、大舜、舜帝。妫重华出身于有虞氏部落,他所建立的上古方国被称为虞朝,《史记》曾列出虞的世系: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重华(舜),昌意是黄帝之子,自从穷蝉为帝后一直到舜,中间四代人地位低微,都是平民。

5舜年轻时以孝闻名。30岁被尧举用,50岁时代理政务,58岁尧逝世,61岁接替尧成为天子。在位39年,在南方苍梧巡视途中逝世,葬埋在零陵。舜登帝位后乘天子之车,拜见曾要害死自己的父亲瞽叟,封弟弟象为诸侯。舜的儿子商均不成材,舜就让禹继位。禹在商均服孝3年期满后,把帝位让给他。但诸侯只归服于禹,禹只好登天子位。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就分别分封到唐、虞两地。当然,这是司马迁考证出来的结果。而《竹书纪年》的说法则完全相反——“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大意是说:过去尧帝德政衰败,舜就把他囚禁在平阳,发动政变,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同时禁闭尧的儿子丹朱,使他们父子不能相见。如果这个记载是真实的,说明虞朝的建立也是充满了血腥,并非择优禅让,一团和气。

6舜是东夷人,所建虞国位于山东西部(今鲁西南地区)、河南北部一带,臣下有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伯益等人,其中皋陶掌管刑法断案;伯夷主管礼仪;倕主管百工;伯益主管山林湖泽;弃主管农业;契主管教化;龙主管接待。《史记》载,从黄帝到尧、舜、禹都是同姓,但有不同国。黄帝号有熊,颛顼号高阳,帝喾号高辛,尧号陶唐,舜号有虞。禹号夏后,而他们均为姒氏。因此,所谓的夏商周上古三代,实为虞夏商三代。那么,周朝建立时虞朝的后人去了哪里?这就是历史上的“田氏代齐”据载,周朝立国后,设立了“三恪之制”,也就是册封虞夏商三代天子宗室的子孙,其中虞朝后人封于陈;夏朝后人封于杞;商朝后人封于宋。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陈国、杞国、宋国。陈国的开国之君叫妫满,国都在株野(今河南柘城),后迁都宛丘(今河南淮阳),是西周首任舜帝奉祀官,其后人以国为氏,为陈氏。陈国立国568年,共继25世,春秋末期被楚国所灭。陈国灭国前,公子陈完逃至齐国,后被封为齐国大夫。因田、陈二字的古音相同,陈完死后,子孙改为田氏。陈完五世孙田无宇开始执政齐国,后人司马穰苴是著名军事家。七世孙田恒独揽齐国大权,八世孙田和流放齐康公于海岛,“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这就是历史上的“田氏代齐”。战国末期,田齐被秦国所灭,齐王田建被迁于共地(今河南辉县),田氏宗族四散逃亡。汉初刘邦迁关东豪族时,田氏宗族成为阳陵(今陕西咸阳)望族,此后繁衍生息至北平(今河北满城)。西晋永嘉年间,田姓开始远播江南。经过唐宋明清的不断发展,田姓在全国广泛分布,其中以河南、四川、山东、河北等居多。

]夏朝[/b](约为前2000年—约前1600年),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三传至桀,夏朝灭亡。约400年,后为商朝所灭。

由于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了解还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禅让的夏朝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况。

[b]夏世系[/b]

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如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禅让至履癸(禅让),则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后经过了四百余年.

1、启——2、太康——3、仲康——4、相——5、少康——6、予——7、槐(芬)——8、芒(荒)——9、泄(世)——10、不降——11、扁(局、禺)——12、胤甲——13、孔甲——14、皋(吴、皋苟)——15、发(发惠)——16、履

[b]夏朝的建立[/b]

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以期对他的地位予以确认。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钧台之享。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这次战争的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

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一个新政权的产生,也面临缺乏统治经验的问题。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权,即使是在起进步作用的上升阶段,也改变不了统治者剥削、掠夺和贪图享乐的本性,统治集团内部围绕权和利的争夺成为不可避免。因此,夏启死后,出现了五子争权斗争。太康即位后,政事不修,沉湎于酒色之中,有穷氏的首领羿乘机夺取了政权。直至后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杀,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帮助,组织夏的旧部,积蓄力量,乘寒浞内部混乱之时,出兵打败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夺回了政权,才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这就是夏代历史上出现的「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和「少康中兴」的事件。

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逸,筑倾宫、饰瑶台,挥霍无度。他日夜与妹喜饮酒作乐,置百姓的困苦于不顾,百姓指着太阳咒骂夏桀。大臣忠谏,他囚而杀之。四方诸侯也纷纷背叛,夏桀陷入内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召,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奋力进攻,以执行上天的意志。鸣条之战,商汤的军队战胜夏桀的军队,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一个强大的国家经历了四百余年历史,却被一个小国所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与思考,所以后来出现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告诫。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该书《殷本纪》中记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这样,在考古学家对安阳殷墟、郑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质文化遗存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课题,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

古史学家依据文献资料,提出有两个地区可能是夏人的活动地区:一个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县和洛阳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区。因为传说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大多同这两个地区有关。1959年开始「夏墟」调查,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来在豫西、晋南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标逐渐缩小。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以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包括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和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并对夏文化问题发表了各种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证据,目前学术界对哪种遗存是夏代文化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无论是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还是「二里头文化」,均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它为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b]夏朝的疆域[/b]

夏朝的疆域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起湖北省,北至河北省。当时夏的势力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夏王朝建都阳城(今河南省登封的东部)、酌鄩(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县西北部)等地。

[b]夏朝的科学技术[/b]

在夏代,农业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传说禹的大臣仪狄开始造酒,夏王少康又发明了秫酒的酿造方法。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探索出农事季节的规律,现代仍旧流行的有时称为夏历的农历就是那个时代发明的。

禅让有一定发展。有一大批奴隶从事畜牧工作,还有一些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氏族部落。马的饲养得到很大重视。此外制陶业在夏代可能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极为重要的行业。至于青铜器,中国已经发现了二里头文化的铜刀。如果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夏朝时期的文化,那么这件青铜器就是夏朝时期的。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为主。夏朝都城出现了车,但还不能确认是人力车还是马车,因为车辙只有1米宽,和商朝的2米宽车辙不同,禅让已经确认使用马车了。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世界上有哪个民族没有经历过原始社会。人类出现,原始社会也就产生了。但是他的消亡则各地参差不一。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资料都是公有制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产品的剩余之后,就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原先的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的关系被破坏,而被阶级社会所取代。

原始社会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时期:

1旧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人类还只能制造简单的石器,通过狩猎和采集维持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人们通过血缘关系维持着家族内部的关系。在血缘家族内部,婚姻按照辈数来划分,同一辈分的人互为夫妻。而在不同辈分之间则不通婚。这样一个家族就是一个社会集团和生产单位。内部两性有分工,男性狩猎,女性进行采集和抚育小孩。

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转入了相对的定居生活。人口逐渐增多,同时认识到家族内部同辈之间近亲婚姻对人类体质的危害,原先的血缘家族为氏族公社所取代,同时形成了族外婚制。互相通婚的两个氏族就形成了部落。一个氏族的成员必须和另一氏族的成员通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氏族的世系只能按母系计算,所以叫做母系氏族。

2中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是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细石器被大量使用。广泛使用弓箭;已知驯狗;在一些地方还发现了独木舟和木桨。

3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得到了全盛。婚姻制度由群婚转向对偶婚,形成了比较确定的夫妻关系。在氏族内部,除个人常用的工具外,所有的财产归集体公有。有威望的年长妇女担任首领,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参加者是全体的成年男女,享有平等的表决权。

每个始祖都有自己的名称、共同信仰和领地。当氏族内部的成员受到外人伤害,全族会为他复仇。

在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磨光石器流行,并发明了陶器。

4原始社会的解体

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人类已使用天然金属,后来学会了制作纯铜器。但是由于纯铜的质地不如石器坚硬,不能取代石器,这一时期也称为金石并用时代。到了公元前3000~前2000年左右,人类学会了制造青铜,进入了青铜时代。到了公元前1000年~公元初年,随着铁器的使用,人类进入铁器时代。

从金石并用时代到铁器时代,是原始社会的解体时期,也是阶级社会形成的时期。世界各地阶级社会的出现几乎都和金属出现的时代相关,唯一例外的是美洲的玛雅文明。不同文明其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也不一样,在埃及和两河流域,原始社会在金石并用时代就已经解体,而在其他一些地区,则是在青铜时代或铁器时代才发生解体。

这一时期,生产有较大发展。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农业和畜牧业在生产中的地位的提升,男性逐渐取代女性取得了社会的主导地位,父系氏族公社形成了。在父系氏族公社内,出身和世系按男子的系统计算,实行父系财产继承制。夫居妇家制度变成了妇居夫家制,不稳定的对偶婚逐步向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过渡。妇女的地位逐渐下降,父系氏族首领改由男子担任,氏族议事会由各大家族的族长组成,原来由全体成年男女参加的氏族议事会,现在由全体成年男子参加。

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出现了剩余,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取代,由此产生了私有制,随之也出现了阶级。氏族中出现了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到了末期,以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开始破裂,一些氏族成员脱离自己的氏族,到别处和与他们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杂居,同时氏族也不断接纳外来人,于是出现了按地域划分的农村公社。

到了这是,原始社会基本上就已经瓦解了,不同阶级之间出现了斗争,随着情况的深化就出现了国家莱对人民进行有效的统治。许多文明的原始社会解体后都进入了奴隶社会。

5原始社会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创造了象形文字,产生了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艺术也在这一时期产生了。

中国的原始社会

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元谋人是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时期的典型。山顶洞人已经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况。

传说中,黄帝是大约4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促使这个部落联盟逐步强大。他曾率领部落打败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后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成分。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现在把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子孙,就是这么来的。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尧死后,舜继承了尧的位置,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夏之前的历史应该为尧舜禹时代。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合体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这时已是龙山文化的晚期,处于氏族制度行将崩溃的时代。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他的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对百姓却很关心,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他说这是他使他们挨饿受冻的,有人犯罪受了处罚,他说这是他平时没有管教好的缘故,自己出来承担责任。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东北)。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他曾几次遭到继母和同父异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贤惠的妻子巧设智计,才使他化险为夷。但他被推举为首领后,却不计前仇,宽待他的继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动,一心向善。禹的先祖传说住在河套一带,禹的时候迁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

据《史记·五帝本纪》和其它一些古代典籍记载 , 尧是黄帝的后代 , 为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儿子 , 本名放勋。帝喾去世后 , 放勋的长兄挚继承其帝位 , 在放勋十五岁时被封为唐侯 , 他在唐地与百姓同甘共苦 , 发展农业 , 妥善处理各类政务 , 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 不仅受到百姓的拥戴 , 而且得到不少部族首领的赞许。可是帝挚却没什么突出的政绩 , 各部族首领也就亲放勋而疏远挚。帝挚九年 , 挚亲率官员到唐将帝位禅于放勋 , 放勋即帝位 , 帝号尧 , 因初封于唐 , 即以唐为朝代号 ,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号 , 后人称其为唐尧。唐尧即位后 , 顺应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 为政勤慎俭朴 , 定历法 , 施德政 , 抗天灾 , 建国制 , 选贤能 , 政绩卓著。

尧舜禹之前便是三皇五帝了。

  是成汤。

  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夏县之西)进行的一场决战。

  在约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夏朝在东方的属国商,乘机先征服邻近的夏属葛国(今河南宁陵北),保障商都南亳(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南)的安全。又派重臣伊尹至夏王都城探测虚实。再采取分别翦除夏朝羽翼的策略,各个击破了位于夏、商之间的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顾国(今河南范县东南)、昆吾(今河南许昌)等夏朝属国,使夏王桀孤立无援。接着,商汤又率战车70乘、敢死士兵6000人攻夏王都。夏桀只好仓促率王师与商军战于鸣条,结果夏朝军队大败。

  这场战争成为夏王朝灭亡的转折点。战争的结果导致夏王朝灭亡,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908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