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逊位诏书》叙述的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清帝逊位诏书》叙述的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是什么,第1张

《清帝逊位诏书》是由大清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所颁布的退位诏书,作大清统治中国之最后结束。

退位诏书全文如下: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涂,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清帝逊位诏书的历史背景:

1、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四川省尤其激烈)。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趁湖北主力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之际,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2、袁世凯出山,被清政府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指挥军队南下镇压革命军。后来在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的斡旋,武汉革命军与清军达成停战协议。

3、南北议和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1年12月28日,南北议和谈判开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1911年11月22日,孙中山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后,便加紧了逼宫的进程。袁世凯以利害游说和买通庆亲王奕劻和那桐,并以金钱贿赂隆裕太后身边受宠的太监张兰德,威吓隆裕太后称大势已去,如果革命军杀到北京,则皇室生命难保,而若同意让位,则可有优待条件。

结果:

1912年2月2日,清廷举行御前会议,会上决定退位,以取得革命党人的优待条件。2月3日,隆裕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要求共和的第二电,专致“近支王公、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声言“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2月10日,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室优待条件》和张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诏书》。

  一、基本知识

  1 云南元谋人 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2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会不会制造工具。

  3 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击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是早期人类原始社会。

  4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 远古人类遗址 最多的国家。

  5 山顶洞人 距今约三万年前,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生活,仍用打击石器,但已掌握 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他们生活的集体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6 氏族:是由 血缘关系 结合起来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的这样一种集体。

  7 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生产活动 观念 社会组织

  北京人 约70万-20万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 采集、狩猎 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 约3万年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 采集、狩猎 懂得爱美 氏族

  8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水稻 和 粟 的国家。

  9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原始农耕的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住着 干栏式房子 便于通风防潮;半坡人 住在半地穴式 的房子里。

  10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 涿鹿之战 中两部落联合起来,大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 华夏族。

  11 部落是指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

  12 黄帝 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13 尧舜禹时期采用“禅让”的方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14 约公元前2070年,禹 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15 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国君——汤 战胜桀,建立商朝。

  16 商王盘庚 迁都到殷,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17 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重视农业生产,使国力逐步强大起来。公元前1046年,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伐纣, 牧野之战 灭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 镐京。

  18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19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

  20 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与商周同期的我国 成都平原 盛行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著名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2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发明瓷器 的国家。商朝早期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

  22 东周分为春秋 和战国 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3 春秋五霸是指先后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 和越王勾践。

  24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25 战国七雄是指 齐、楚、燕、韩、赵、魏、秦 七雄并立的局面。

  26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长平之战 后,东方六国再无力抵御强秦的进攻。

  27 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现象都始于 春秋时期;

  28 战国时期,秦国蜀太守李冰 在岷江修筑都江堰,使 成都平原 成为的“天府之国”。

  29 甲骨文是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我国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30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年代是从 商朝 开始的。

  31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是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

  32 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 哈雷彗星 最早的有确切时期的记载。

  33 一年有24个节气始于 战国时期。

  34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总结了望、闻、问、切 四珍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35 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屈原,他的代表作抒情长诗《离骚》被译成多国文字处理;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36 湖北随州出土了战国时期珍贵的整套编钟。

  37 孔子的言论记载在《论语》一书里。

  38 春秋晚期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是 道家学派 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39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 秦王赢政 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朝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40 秦长城西起 临 、东到 辽东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41 秦朝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 西 ,北至 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42 公元前209年,陈 胜 和 吴 广 领导了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

  43 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民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随后,刘邦率兵进逼咸阳,秦朝灭亡。

  44 公元前202年刘 邦经四年楚汉战争,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 安,是为西汉。

  45 汉文帝、景帝时期推行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景象。

  46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诸家代表人物情况表。

  时期 姓名 称谓 著作 主要思想

  春秋晚期 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主张“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

  战国时期 孟子 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主张遵循时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战国 墨子 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兼爱”、“非攻”

  春秋末期 老子 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战国时期 庄子 思想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 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战国 韩非 思想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战国 孙武 军事家,兵家鼻祖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7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 儒 家 学 说 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48 汉武帝在长安举办的太 学 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9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刘秀就是汉光武帝,在他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好转,史称“光武中兴”。

  50 西汉的耕犁装有犁 壁,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新型播种工具 耧车 也出现在西汉。

  51 东汉明帝时水利专家王 景 治理黄河,使黄河在以后的八百年里没有改道。

  52 我国汉代的冶铁技术处于世界先列。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53 秦汉之际,匈奴杰出首领 冒顿单于 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54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 青 、霍去病 出击匈奴,经漠北一役大败匈奴。

  55 东汉元帝时昭 君出塞,嫁于 呼韩邪单于 ,使汉匈边境安定了较长一段时间。王昭君 和呼韩邪单于 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56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 张 骞 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

  57 公元前60 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 西域都护 ,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8 丝绸之路是指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经 河西走廊、今 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59 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 班 超 出使西域,班 超 经营西域30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60 166年,大秦派使臣安敦访问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第一次直接交往。

  61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是我国甘肃天水出土的 西汉早期 用麻做的纸,比欧洲早一千二百年。

  62 东汉 蔡 伦 改进了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63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古代数学专著,它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到东汉初期的数学成就。书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64 张 衡 发明和制造了历史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科学仪器——地 动 仪 ,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65 东汉著名的医学家 华 佗 擅长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66 张 仲 景 写成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被后世尊称为“医 圣”。

  67 当今世界的三在宗教是 基督教、佛教 和 伊斯兰教。

  68 佛教在 西汉末年 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在东汉时期在我国民间兴起。

  69 王 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写了《论衡》一书,阐明世上根本就没有鬼神存在。

  70 司 马 迁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编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71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72 发生于200年的 官 渡 之 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73 赤壁之战 发生于208年,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随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74 三国鼎立形势表

  国名 建立人 建立时间 都城 经济特色 灭亡情况

  魏 曹丕 220年 洛阳 兴建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266年,为西晋取代

  蜀 刘备 221年 成都 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三国 263年被魏国灭亡

  吴 孙权 222年 建业 造船业发达;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 280年西晋灭吴,三国时代结束

  75 266年,司 马 炎 建立西晋,定都洛阳。316年被内迁的匈奴人灭亡,历时50年。

  76 西晋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 匈 奴、鲜 卑、羯 、氐 、羌 等,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促进了我国民族融合。

  77 317年司马睿建立 东 晋 ,都城在 建 康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东晋结束,南朝开始。

  78 4世纪后期,氐族人 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苻坚统一了黄河流域。

  79 383 年东晋军队以少胜多打败前秦苻坚,赢得了 淝水之战 的胜利。

  80 北魏政权是 鲜卑族 建立的,439年北魏再次统一黄河流域。

  81 南朝包括先后经历的 宋、齐、梁、陈 四个王朝;北朝则包括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共五个王朝。

  82 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使我国的书法升华为一种高级艺术形式。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83 顾 恺 之 是东晋时著名的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84 南朝的思想家 范 缜 撰写的《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思想,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欺骗人民的事实。

  85 山西大同的 云冈石窟 和河南洛阳的 龙门石窟 是北朝开凿的最著名的两大石窟。

  86 魏晋南北朝的科学成就表

  人物 朝代 称谓 主要著作 主要科技成就

  祖冲之 南朝 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 《缀术》 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均有很大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把圆周率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之后七位数字,较国外早近千年

  贾思勰 北朝(北魏和东魏) 著名农学家 《齐民要术》 总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提倡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编成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郦道元 北魏 杰出的地理学家 《水经注》 写出综合性地理学专著。以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

  87 历代封建王朝简表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帝王 都城名称

  秦朝 公元前221年 秦王赢政—秦始皇 咸阳

  西汉 公元前202年 刘邦—汉高祖 长安

  东汉 25年 刘秀—汉光武帝 洛阳

  三国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西晋 266年 司马炎 洛阳

  东晋 317年 司马睿 建康

  二、问答题

  88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有哪些?

  ①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②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

  ③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89 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答: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90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

  答: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

  91 黄帝为什么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答:是因为:(1)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了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2)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下属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92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怎样分封?有什么作用?

  答: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主要内容:分封制是指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

  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93 齐桓公为什么能第一个称霸

  答:①齐国地理位置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②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③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扩充疆界;④政治上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94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答: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我,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变法的主要作用是: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95 列举孔子的思想内容和主要教育成就。

  答: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有: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的教育成就主要有: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了教育对象;②他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知新”。

  96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答:①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②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以圆形方孔铜钱为全国统一货币;并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③“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④派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还修筑长城予以抵抗。

  ⑤秦始皇还派兵统一了南越各部,修筑灵渠,开发南疆。

  97 秦朝在我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①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④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

  98 说一说秦始皇的历史作用?在你原先的印象中,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在影视剧中了解的秦始皇与历史上的秦始皇有没有差别?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电视剧中的秦始皇是艺术形象,带有“戏说”甚至虚构的成分。历史上的秦始皇是历史的真实,两者差别很大。

  99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答: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有:①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②徭役繁重;③赋税沉重;④刑法残酷和秦二世统治的逾加残暴。

  100 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①在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②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③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④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上在长安设太学。⑤在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101 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有什么影响?

  答:第一,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第二,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第三,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第四,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影响:江南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102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后,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①说汉语:在朝廷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禁用鲜卑姓氏,改用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 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詹天佑,字眷诚。1861年生于广东南海县。1872年7月8日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留学美国。

詹天佑在美国先后就学于威哈吩小学,弩哈吩中学,1881年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并写出题为《码头起重机的研究》的毕业论文,获学士学位,并于同年回国。回国后詹天佑入马尾船政前学堂学习,学成后派往福建水师旗舰“扬武”任炮手,参加了马尾海战。战后被调入黄埔水师学堂任教习。

此路原订六年完成,詹天佑终于提前两年于1909年8月11日全线通车了,还节余二十八万两银子。京张路的胜利完成,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爱国精神的充分体现。

京张路完式之后,詹天佑应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的聘请,于1910年任该公司总理,又于1912年5月兼任汉粤川铁路会办。由于中国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在华角逐,竟使这位爱国的、天才的杰出工程师不能施展才能,焦虑至极。终因劳瘁成疾,于1919年4月24日下午三时半逝世于汉口,享年五十九岁。

1888年,詹天佑由老同学邝孙谋的推荐,到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被湮没了七年之久的詹天佑才有机会献身于祖国的铁路事业。此时正值天津-唐山铁路施工,他不愿久居天津,就亲临工地,与工人同甘共苦,结果只用八十天的时间就竣工通车了。但李鸿章却以英人金达之功上奏,并提升金达为总工程师。詹天佑之功就这样被剽窃了。

1890年清政府又修关内外铁路(今京沈铁路),以金达为总工程师。1892年工程进行到滦河大桥,许多国家都想兜揽这桩生意,金达当然以英人为先,但英人喀克斯以建不成桥而失败。日本、德国的承包者也都遭失败。由于交工期限将至,金达才不得不求于詹天佑。詹天佑详尽分析了各国失败原因,又对滦河底的地质土壤进行了周密的测量研究之后,决定改变桩址,采用中国传统的方法,以中国的潜水员潜入河底,配以机器操作,胜利完成了打桩任务,建成滦河大桥。这一胜利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举詹天佑为该会会员。

此后,詹天佑又领导了京津路、萍醴路(萍乡至醴陵)等铁路的建筑。

袁世凯为讨好那拉氏,1902年奏请修建一条专供皇室祭祖之用的新易铁路(高碑店至易县)。坐火车去祭祖,那拉氏自然高兴。为了不误1903年祭祖之用,命袁世凯于六个月内完工。袁世凯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尽管此路价值不大,却是中国人自修铁路之始,因此詹天佑仍是非常重视。詹天佑彻底抛弃了当时外国人必须在路基修成之后风干一年才可铺轨的常规,仅用四个月的时间以极省的费用建成新易铁路。大大鼓舞了中国人自建铁路的信心,为后来京张铁路的修筑打下良好基础。

张家口为北京通往内蒙古的要冲,南北旅商来往之孔道,向来为兵家所必争,因此京张铁路就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当清廷要修京张路的消息传出后,在华势力最大的英国志在必得,视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的沙俄誓不相让,双方争持不下,最后达成协议:如果清廷不借外债,不用洋匠,全由中国人自修此路,双方可都不伸手。这样,清政府就打消了求救于洋人的念头而一心自修了。

1905年5月,京张铁路总局和工程局成立,以陈昭常为总办,詹天佑为会办兼总工程师,1906年詹天佑又升为总办兼总工程师。詹天佑清楚地知道这一任务的艰巨性,他首先必须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冷嘲热讽:有人说他是“自不量力”,“不过花几个钱罢了”,甚至说他是“胆大妄为”。他给他的美国老师诺索朴夫人的信中就这样说:“如果京张工程失败的话,不但是我的不幸,中国工程师的不幸,同时带给中国很大损失。在我接受这一任务前后,许多外国人露骨地宣称中国工程师不能担当京张线的石方和山洞的艰巨工程,但是我坚持我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心和民族责任心。

詹天佑勘测了三条路线,第二条绕道过远为不可取。第三条就是今天的丰沙线。由于清廷拨款有限,时间紧迫,詹天佑决定采用第一条路线,即从丰台北上西直门、沙河、经南口、居庸关、八达岭、怀来、鸡鸣驿、宣化到张家口,全长360华里。全线的难关在关沟,这一带叠峦重嶂,悬殊峭壁,工程之难在当时为全国所没有,世界所罕见;坡度极大,南口和八达岭的高度相差180丈。詹天佑把全线分为三段:丰台到南口为第一段,南口到康庄为第二段,余为第三段。

1905年9月4日正式开工,12月12日开始铺轨。就在铺轨的第一天,一列工程车的一个车钩链子折断,造成脱轨事故。这一下成了中国人不能自修铁路的证据,各种诽谤中伤纷至沓来。但詹天佑没有惊慌失措,反倒冷静地想到:此路坡度极大,每节车厢之间的连接性能稍有不固,事故就难避免。为此,他使用了自动挂钩法,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1906年9月30日第一段工程全部通车,第二段工程同时开始。难关就在第二段,首先必须打通居庸关、五桂头、石佛寺、八达岭四条隧道,最长的八达岭隧道1,092公尺。这不仅要有精确的计算和正确的指挥,还要有新式的开山机、通风机和抽水机。前者对詹天佑都不成问题,而后者当时中国全都没有,只在靠工人的双手,其困难程度可以想见。他们硬是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1908年9月完成了第二段工程。

第三段工程的难度仅次于关沟,首先遇到的是怀来大桥,这是京张路上最长的一座桥,它由七根一百英尺长的钢梁架设而成。由于詹天佑正确地指挥,及时建成。1909年4月2日火车通到下花园。下花园到鸡鸣驿矿区岔道一段虽不长,工程极难。右临羊河,左傍石山,山上要开一条六丈深的通道,山下要垫高七华里长的河床。詹天佑即以山上开道之石来垫山下河床。为防山洪冲击路基,又用水泥砖加以保护,胜利完成了第三段工段。

对于工程上的困难,詹天佑从未放在眼里,对于人为的障碍却使詹天佑忧愤至极。清河有个叫广宅的人,是前任道员,皇室载泽的亲戚,朝野均有势力。铁路恰经其坟地,他即率众闹事,阻止工程,私下又许以重贿,要求改道。邮传部竟不敢过问。这里北面是郑王坟,南面是宦官坟,西面是那拉氏父亲桂公坟,要大改道不知要浪费多少时间和经费。詹天佑以受贿为可耻,绝不改道,竟以去留相力争。最后因五大臣出洋被炸,载泽吓得不敢与闻外事,广宅才因失去靠山而同意经其坟墙以外通过。

那拉氏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独不愿为修路出钱。京张铁路经费全靠关内外铁路的赢余,而此款却被控制在英国汇丰银行手中,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故意刁难,拖付款饷,造成误工。詹天佑既不善钻营于权贵,更耻于逢迎于洋人,因而愤懑至极。

帝国主义无时不想夺取此路,工程一开始,日本人雨宫敬次郎就上书袁世凯说:中国人无力修成此路,不如聘请日本技师较为稳妥。英国人金达也来替日本说项。詹天佑以此路决不任用任何一个外国人为由断然拒绝。居庸关遂道工程开始后,三五成群的外国人,以打猎为名常来窥探,他们希望工程失败以便乘人之危。詹天佑以出色的成绩为中国人出了这口气。

程德全(1860年(清咸丰十年)—1930年),字纯如,号雪楼、本良,四川云阳(今属重庆)人,本籍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今苏州)。清代廪贡生出身,光绪十六年(1890年)入国子监肄业。曾经任过署理黑龙江将军、营务处总理、奉天巡抚等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赴黑龙江入副都统寿山幕。光绪二十六年沙俄入侵东北,受命赴前敌督队,积极筹战。光绪二十七年,擢升直隶州知州;光绪二十九年,擢升道员,又赏加副都统衔,署理齐齐哈尔副都统。光绪三十一年,擢升黑龙江将军。宣统二年(1910年)调任江苏巡抚,参与预备立宪活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电请清廷改组内阁,宣布宪法,以抵制革命。1911年11月4日,上海独立,苏州士绅要求程德全谋求自保,避免战争,得到程德全的同意。11月5日,上海民军与驻在枫桥的新军一起入城,宣布苏州独立,推程德全为苏军都督,程成了第一位反正参加革命的清朝封疆大吏;12月2日,革命军克服南京;3日,程被革命党人推为江苏都督。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程被孙中山任命为内务部总长,曾经与章太炎等先后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统一党、共和党等。袁世凯任总统后,被任命为江苏都督。程力主恢复秩序。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曾亲赴上海处理“宋案”并公布内幕。他反对二次革命,主张与革命党人调和,后辞职退出政界隐居上海,闭门诵经。1926年受戒于常州天宁寺,法名寂照。其遗著有《程中丞奏稿》《抚吴文牍》等书。今苏州城外寒山寺,有“古寒山寺”四个大字为其墨迹。 父亲程大观是个秀才,以教书为生,程德全随父亲读书,因家贫,稍长即协助教读,长年在外。程氏原是个四世同堂的大族,1875年川东发生大饥荒,无法共求生存。同居共财的义门,是中国古典式的社会主义生活。在灾荒来临时,无法维持下去了,只得析产分居,各自谋生。当时,他正在夔州应郡试,回到刚搬进去的家里,除了瓦盆竹筷,存粮数合,一无所有。母亲多病,弟妹年幼,程德全即于1878年完婚,由能干的新媳妇操持家务,自己仍因贫无以自给,只好继续出外教书。不久,家里所租房被收回,无处可去。新媳妇观察地形,发现在山崖下筑棚也可以遮蔽风雨。一年大水暴发,冲毁窝棚,幸妻子机警,招呼家人得以逃脱。

母亲去世后,弟妹也已成长成人,减轻了家庭的负担。1890年,程德全把家事托给夫人,出川游历,希望摆脱贫困的生活。他是廪贡生出生,至京师入国子监学习。然而,他贫困依旧,常常受饥受寒,甚至因饥饿无法出门。他在京学习时,看到东北时局的危机,精心研究起东北问题,这给了他改变命运的机会。 东北在京旗人寿山,得知程德全熟悉东北问题,相识后很赏识程的才华。当然,程的才华和学识,并非仅在东北问题上,这只是一个机遇而已。1891年,程德全经寿山推荐,到东北做幕僚,生计问题才得到解决。1895年程德全经历了中日战争后被保举为安徽省候补知县。1896年起,他才得以把妻子儿女接到身边生活。1899年底,程又担任黑龙江副都统寿山的幕僚(在瑷珲)。1900年2月,寿山赴齐齐哈尔任署理黑龙江将军,程随行,任黑龙江银元局总董,兼办将军文案。

这样一个默默无闻、书呆子出身的小官僚(严格说来还没有做官),能做出什么样的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时局的剧变,把程德全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1899年义和团运动发生,1900年列强以义和团运动为口实,组织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俄国更抱有侵吞中国东北的野心,不仅参加联军行动,还在东北大举出兵。沙皇于6月下旬开始对俄国军队进行战争动员。7月21日,俄军在海兰泡灭绝人性地对长期居住在那里的中国公民进行大屠杀。同时,俄军侵入江东六十四屯,屠杀中国人民。在中俄边境地区制造了两起惨案。8月5日俄军占领瑷珲,全面向东北进攻。中国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后,连连败退。俄军所到之处,烧杀*掠,惨无人道。

战争爆发后,程德全由黑龙江将军寿山任为行营营务处总理,前往前线监军。行次博尔多(今讷河县),正值谟讷尔河河水暴涨,数万难民哭号争渡。摩尔根(今嫩江县)也已失守,而站上兵不满千,萎靡不可整顿,已无法组织抵抗。为此,程函致寿山,主张向俄军请和。8月19日寿山接到清廷议和的命令,当即指派程德全与俄军议和。22日,程德全三次赴俄营求和,企图阻止俄军前进,均遭拒绝。由于程德全以死相求,拔刀自刎,俄军官急掣程腕制止:“何至于是。”俄军于是同意不攻省城,不杀无辜,不掠财产。程德全即回齐齐哈尔,撤出军队及军火粮饷,准备和平让城。24日,俄军渡过谟讷尔河,28日进抵齐齐哈尔郊外,为俄军作翻译的姜某秘密谎报俄军说:“省城有伏,议和乃诱使近城也。”俄军拟即发炮攻城。程急忙出城与俄军相见,以身挡炮口,恳求俄军停止进攻,俄军遂停止炮击。自此他坚持留在俄军中,作为人质以释敌疑。29日,俄军大驱入城,进占齐齐哈尔,黑龙江将军寿山自杀。俄军将领连年刚博夫入齐齐哈尔,大肆掳掠。

同时,俄军欲强立程德全为黑龙江将军,作俄军傀儡。程以违背国家体制,未得任命,坚决拒绝,并投江自尽以明志,为俄军救起。为此,程德全致书俄国沙皇,要求俄国撤军:“(寒冬将至)应由大皇帝撤回兵队,以靖地方而振商务。日昨带兵官奉到伯利总督来电称奉大皇帝谕旨,欲以德全担任将军职务。闻之怵惶万状。德全以羁旅之人,寄居江省,值此变乱,初意本以保全生灵为主,今荷大皇帝笃重邦交,省城得以安然无恙,德全受赐已多,今乃以将军殉难,主任无人,欲德全便宜行事,无论德全未奉我敝国大皇帝谕旨,固不敢擅专,而自思失律之臣,偷生人世,已属厚颜,有何面目冒居将军之任?反复思维,万无生理,是以投江自尽,而带兵官复设法将德全救活,并派人多方劝解,妥为照料,务使德全不再寻短见而后已。但此刻敝国大皇帝消息不知,德全椎心泣血,忧惧昏迷,苟延残喘,何能办理地方政务?维念黑龙江全省尚未大定,呼兰、巴彦苏、北林子尚有兵队。贵国必须力保和平,免致开仗,再伤生灵。其关于地方官一切应办之事,仍祈责成各该员与带兵官妥为办理。则将来大皇帝与敝国之交谊,可永保亲睦于万世也。如蒙依允,尚有要求数事,条具于左,事关两国邦交,德全敢为大清国数百万生民九顿首以请:‘一、求不伤害生灵;一、求不夺人财产;一、求毋奸*妇女;一、求中国人民照旧优待;一、求毋更张大清国政令;一、官员人民有愿迁徙者发给护照;一、求发给各城各站人民执照,饬速归业;一、求前往呼兰等处收抚,不必多带人马,免民间惊恐;一、并求先发告示,大张晓谕,俾众周知。’”

不久,程德全被俄军挟往赤塔,途经呼伦布雨尔(今海拉尔),因天寒患病,由俄国红十字会治疗后释回,于11月7日返抵齐齐哈尔。但从此身罹风寒之病。

程德全1900年与俄军周旋的行动,在朝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东北士民曾希望以权宜之计推程出任黑龙江将军。但程德全只是一个小官儿,资历很浅。更何况按照清制,东北维持传统的旗制,用旗人,不用汉人,以维护清王朝的发祥之地和有战斗力的兵源。万无一跃而任为将军之理。东北士民的推举没有被清廷接受。不过,后来的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也一再要求清廷重用程德全。1901年2月,程德全被清廷擢升以直隶知州用,赏戴花翎加三品衔。1902年9月,吉林将军长顺委程任三姓(今依兰)办理善后交涉兼办筹饷缉捕事务。 1903年冬,沙俄拖延在东北撤军,日俄战争正在酝酿中。清廷急需能员赴东北。但这时清廷在东北传统的统治基础已经瓦解,危机来临,乏人可用,不得不有所改变。1903年12月28日慈禧在京召见程德全,垂询黑龙江事务,程的回答让慈禧很满意,被擢升为道员,翌日又加副都统衔、署理齐齐哈尔副都统。副都统是带兵官,对程德全的任命,既是越级提拔,又打破了东北不用汉人的惯例。据说,慈禧在任命之前,招待外宾,俄公使夫人在慈禧面前也盛赞程德全,促成了慈禧对程的破格提拔。

1905年5月15日,清廷任命程德全署理黑龙江将军,全权处理全省军政事务。1907年初,清廷将东北改为行省,以袁世凯官僚集团的徐世昌为总督,程于5月7日仅被任为署理黑龙江巡抚,职权削弱,显然是受到袁世凯官僚集团的排挤。为此,程被迫一再称病奏请开缺。1908年3月,徐世昌即以程“腿疾未愈”,建议军机处“赏假数月,回籍就医”。是月19日,清廷即将程德全署理黑龙江巡抚一职开缺。 晚清民初,国家走向大乱之世,程德全施政“以保全生灵为主”,可说是他的核心。为人也豁达大度,乐善好施。他的原配夫人秦氏,与他一起颠沛流离,不幸于1903年去世。当时,他的经济地位虽然改善了,但仍常常负债。程德全受袁世凯集团排挤去官后,就回家省亲。儿子发达后光宗耀祖,程大观十分高兴。他鉴于过去长年穷困生活,推己及人,嘱咐儿子筹集多年积蓄下来的养廉银一万两,购买田地,准备用这些田地上的收入,来周济同族中贫苦无告的人。他要让程氏族中的人没有一人挨冻受饿。这是宋代名贤范仲淹创设的社会救助系统,为历代贤者所仿效,有的家族中的有心人家,甚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创设起这套救助系统。正值筹备之际,朝廷重新起用程德全,召其进京。程德全匆匆自家起程,父子俩来不及商量有关办法。于是,在清明春祭的时候,程大观把全族的人都召集一起,将银子分赠给族里贫困的人,让他们拿了钱自己去力图生计,并且对于鳏寡废疾的人,也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救济。这一万两银子就一下子分完了。程氏的这一豪举,轰动了乡里。

程德全自秦夫人去世后,续娶刘氏夫人。刘夫人看到程德全性格豪放,手头宽松,不是长久之计,但屡劝无效,就悄悄地积蓄起一笔钱来,为程德全的晚年生活,避免陷入贫困,留下了后路。 1908年11月,光绪、慈禧相继去世,政局大变。1909年初,摄政王载沣将徐世昌内调,任锡良为东三省总督,程德全也重新被起用,于5月23日任署理奉天巡抚,旋实授。但奉抚一职与总督同城,属政制改革精简机构的范围,遂于1910年4月28日裁撤,程被调任江苏巡抚。这时辛亥风云降临,危机严重,此时此地此职,斯人又有了令人眼晴一亮的表现。

程德全到任后,在致中枢人士的信中表示说:“(苏省)士绅学问向占优胜地位,近来东西文明输入,而知识亦愈日新,加以张殿撰謇诸人为之导师,力加提倡,将来吾全国之教育模范,殆将取法于兹。”他在江苏非常尊重张謇的意见,与当地士绅也关系良好,在危机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也坚强表示:“德全办事,向不畏难,只有深自刻励,务以静专之主义,为治己之方;以立定脚跟,相机因应,为治人之策,如是而已。”

当时,江苏地区的立宪运动开展得十分热闹,张謇是运动的领袖。程德全全力支持张謇召开国会、建设责任内阁的主张。他和督抚们也有广泛的联络,希望挽救清廷的统治危机。1910年10月25日,程德全列名东三省总督锡良领衔的主张内阁、国会同时设立的奏折。迫于各方面的要求,清廷于11月4日宣布宣统五年开设国会。但程德全并没有因此对时局表示乐观,他继续要求清廷“赶速简派内阁总理”。他在给湖广总督瑞赝的电报中坦率表露说:“目前内外人材不过如此,筹备清单改亦无效,不改亦无效;筹备事项缓亦无效,急亦无效,是可断言者也。政党不立,徒法不行,故今日除催设内阁外,竟无第二语可说。催设内阁,非谓天下从此治也,但设一总理,以供人民推翻之资料而已。”体现出强烈的危机意识。他充分意识到清廷的腐败。 程德全在政界资历很浅,实力不雄。而张謇在地方上声誉很盛,实力雄厚,但两江总督张人骏不支持立宪运动,与张謇政见不合。程德全和张謇两人原本不认识,没有私交。1911年政治危机加剧的时候,两人开始互相取暖,合作应对时局。1911年2月18日,张謇到苏州会晤了程德全,从此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江苏官绅,形成了一个应对危机的政治集团,程德全成了这一集团在政治上的操盘手。

武昌起义爆发后,程德全打破了一段时间的沉默,连续上奏清廷,要求采取强有力的改革措施,以争取人心,挽救危机。他在1911年10月13日致内阁电中指出,革命党人勇敢举义,“内由于政治改革之观念,外由于世界潮流之激刺”,“此非朝廷果有尝胆卧薪之意,草泽恐有前仆后继之虞”。程德全虽然仍然是为了“消弭革命”,但已经扬弃了“忠君爱国”的观念,为后来的反正奠定了思想基础。 武昌起义爆发时,张謇正好从北京南归,到武昌乘轮船回江苏,在轮船上目睹了武昌起义的景象。他到达南京后,即去会见两江总督张人骏,要求张出兵援鄂,并速定宪法。张人骏断然拒绝了张謇的要求,使张謇深感危机的严重性,不能不另谋他策。

程德全获悉张謇回到南京后,即电邀张前往苏州,共谋应对时局的方策。1911年10月16日,张謇赶到苏州,程德全非常赞成张謇的政治主张,嘱咐张为自己起草奏稿,张即带了两个年轻人雷奋、杨廷栋连夜起草,到12时脱稿。这份奏稿措辞一反常态,十分激越,强烈要求说:“拟请宸衷独断,上绍祖宗之成法,旁师列国之良规,先颁明诏,宣布德音,解免亲贵内阁,钦简贤能,另行组织,代君上确负责任,庶永保皇族之尊严,不至当政锋之冲突;并请下诏罪己,其酿乱首祸之人,亦即降旨予以处分,以谢天下。然后定期告庙誓民,提前宣布宪法,与天下更始。”由于得不到各省督抚的响应,迟至10月22日才电致内阁入奏,已经不可能发挥作用。这是程德全、张謇对清廷的最后忠告。

1915年,杨廷栋从箱子里翻出了这份草稿,请吴湖帆绘画装裱,张一鹏题名为《秋夜草疏图》。1916年3月,杨廷栋向程德全出示了这幅《秋夜草疏图》,程写了自跋:“辛亥八月后,吾苦苦劝谏,奚止此一疏?乃反复敷陈,卒不见听。国体改革以还,日相寻于哄争猜忌之域,吾时于两方谆切劝解,亦均不见听。岂天之不悔祸,抑我之诚不足以感人也?驯至今日,纲纪凌夷,道德灭绝,人民困于水深火热,几不可一朝居。呜呼,既无以对故君,复无以对国人。罪深孽重,夫复何言?丙辰三月杨君以此卷见示,勉书数语以归之。素园居士。”他仍是以生灵为念。

他们是在对清廷尽心而已,已经明白清王朝已无可救药,国家前途只有另谋生路了。程德全和张謇的合作,为他们走向与革命党合作,在江苏开辟一个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于是,程德全开始改变施政方针,不再以从事变革,挽救清王朝为目标,而是以维持地方秩序,保护地方经济和人民安定的生活为目标。他先通电江苏各属令赶办团防,以固结民气,保卫治安,“振尚武之精神,弭无穷之隐患”,维持公共治安。上海民军起义之际,他答复上海道刘燕翼的告急电说:“目前以保全中外商民产业为第一要义,即速邀集地方绅商会商各国领事,设法维持,无任糜烂。此间无军队可派,候督院示复遵照。”这是上海光复的一天了。

上海起义发动后,苏属士绅已屡次协议,决定宣布独立,正在推举代表,进谒抚院。1911年11月3日夜,有民军五十余人由沪专车赴苏,先赴枫桥新军标营,宣告一切,共表同情。民军进城之后,径往抚院请见,共相推戴程德全反正。程德全宣言:“当此无可如何之际,此举未始不赞成,务必秋毫无犯,勿扰百姓。”于是民军将江苏都督印呈进,程至此不得已而受之。程德全既宣布独立,作为第一个反正的前清大吏,也引起一部分革命党人的不信任,流言盛行,局势动荡。于是,程德全镇静如常,果断地采取了两个措施:一面理去自己的辫发为人民倡,也表示自己的革命决心;一面收集院司各种印信,销毁于都督府大堂,与旧体制割断联系。万人共见,各种谣言于是杜绝。 苏州独立后,以张謇为民政长(未到任),张謇一系的立宪派后起之秀,杨廷栋(翼之)、沈恩孚(信卿)、雷奋(继兴)、黄炎培(韧之,黄也属同盟会)等都参加了都督府的工作。1911年11月9日张謇到达上海,热衷于组织临时议会。程德全也参与了新国家的体制建设工作,11月11日,程德全会同浙江都督汤寿潜致电沪军都督陈其美:“吾国上海一埠,为中外耳目所寄,又为交通便利、不受兵祸之地,急宜仿照美国第一次会议方法,于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总机关,磋商对内对外妥善方法,以期保疆土之统一,复人道之和平,务请各省举派代表迅即莅沪。”11月13、14日,连续两天会议,通过陈其美召集了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

同时,张謇也在努力争取袁世凯反正。张起草了《拟会程德全属杨廷栋进说袁世凯》,劝袁反正:“其必趋于共和者,盖势使然矣。分崩离析之余,必求统一维持之法。謇最近一电,不独审势而云尔,实舆论之大同。虽贲育之勇,不能收已发之弩;孔孟之圣,不能回东逝之波。以公之明,讵不察及,愿公以犬马土芥之喻,与水土社稷之训,参互观之也。孟子不王周,故崇伊尹为圣;船山内中国,故斥余阙非忠。抑愿公之证其通矣。至于华盛顿传,则世多能道之,亦公所谂,不以烦听。”

程德全以前清大吏反正,处嫌疑之地,在控制政局上处境困难。1911年11月11日,他向张謇求援说:“弟勉力支撑,现已告竭;公迟迟其行,如有破裂,不敢任咎。祈速命驾前来,即日交代,得公镇抚,不唯各方面疑团解决,且须速商各都督推举临时大统领,方于时局有裨。弟忍死以待,迟恐无及,不忍多言。”但张謇不愿当政界要冲,仅将前清谘议局改组为民国省议会。为了缓解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11月14日,程又致电各省都督:“大局粗定,军政民政亟须统一,拟联东南各军政府公电恳请孙中山迅速回国,组织临时政府,以一事权。”这是与革命党人的推诚合作。同时,张謇一系全力推动程德全统一江苏,唐文治领衔上书陈其美说:“文治等又有言者:‘值兹大局尚未全定,军事计划自必特别注重,因以上海为重镇。若夫其他行政事宜,尽可统全省为一致。今苏垣恢复后,各军队及各属士民公推程都督主持一切,诚足以副全省之望。文治等深知程都督热心国事,锐意改革,旧日各督抚无可与之并立者。上海亦苏省之一部分,若行政亦经分立,殊与全省统一有碍,拟请从长计议。’”陈其美复函表示:“苏省敉平后,民政各事,自以由程都督统辖为宜。惟应今日之情势,驻沪各军,不能不有所统摄,故敝处专注重于进取事宜。”陈的承诺,稳定了程的地位。

1911年11月21日,张謇到苏州主持了省议会开幕式,程德全即请张謇代理都督,自己则于22日抱病前往高资(位于江苏镇江市丹徒区,建制于宋代,系江南名镇)前线视师,发表誓师词,并抵达前沿劳军。当时,上海起义成功后,苏浙各地相继响应,组成苏浙联军,进攻负隅顽抗的南京清军。张謇希望程德全在前线立功,出任苏宁统一的江苏都督。但程自己的军事力量薄弱,还没有力量驾驭革命多年、派系分立的联军将领。1911年12月2日,联军攻克南京,镇军将领林述庆自称都督,与联军总司令徐绍桢发生冲突。当时程德全正到达上海与各方商量政局,各方达成一致,公推程德全为江苏都督,请林述庆进兵临淮,以解决南京方面的纷争。12月5日晚上,程德全由沪赴宁,出任江苏都督。 程德全在反正后的一系列政治措施,深得革命党人的信任,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程德全既得到同盟会领袖的支持,遂于12月5日晚从上海前往南京。宋教仁也到南京协同调和诸军,说服林述庆将行政权力移交给程德全。翌日,程通电就任江苏都督,并着手组织都督府,以宋教仁为政务厅长。但不久宋教仁即回上海处理革命阵营选举大元帅一职的纠纷,而南京军队纷扰,饷源缺乏,林迟迟不能出师,继续控制南京地方权力,程德全难以履行江苏都督的职权。至12月9日,程也不得不离宁赴沪。

为了整理革命后的南京秩序,12月15日夜,程德全再次偕同汤寿潜、陈其美赴宁,力图整顿南京秩序,调和诸军,组织政府。张謇也于17日到达南京,目睹“客军纷扰,居民大恐”的局面,束手无策。程德全无法维持南京秩序,于18日愤愤离宁,重回上海,称病不出。革命方面一时缺乏权威,无法整理南京秩序。程德全在张謇的支持下统一江苏行政的计划一时受挫,但这一政治集团也在革命后的江苏地区显示出了相当的力量。

1912年1月1日,江苏省议会推庄蕴宽代理都督,接替程德全。1月3日,孙中山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任命程德全为内务总长。程遂卸江苏都督职务。当时,南京临时政府任命了一批同盟会员次长,掌握实际权力,被讥称为次长内阁。程作为非同盟会总长,并未到南京就任。 当然,程德全并没有停止政治活动。他在前清时,就认识到国家立宪就需要组织政党。而这时光复会会长章太炎和孙中山有分歧,也在组织政党。于是,两人合作,于1月3日宣布成立中华民国联合会。

但很快,程德全就体察到中国政界的落后与幼稚无知,无法履行政党政治的职责。他劝章太炎遇事平心,勿逞小忿,但章胸襟狭小,绝不见听,两人无法合作,程即退出了由联合会改组演变而来的共和党,与副总统、湖北都督黎元洪组设政见商榷会,但也没有成功。后来,程德全在给黄兴的一封长电中说:“近日实无所谓政党,不过一二沽名之士以党名为符号,而一般无意识之人从而附和,自命政党,居之不疑,叩以政见,毫无所有。德全前之脱除共和党籍实由于此,后之组设政见商榷会亦由于此。”后来张国淦正在组织民主党,程告诫说:“智识幼稚,如吾国是,则党派实不应发生太早,由此点思之,吾国至少非有五年或十年之预备,不可言党也。”

这是对国情的清醒认识。当代知识分子观察、评论这段历史,应该好好体察当时人的真实体会,而不要单纯地从事理论逻辑推理。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解除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任命唐绍仪为国务总理,经在南京的临时参议院通过,接收了南京政府,迁往北京。程德全当时没有职务在身,准备前往国外游历考察。但时局还不允许他赋闲。由于代理江苏都督庄蕴宽能力薄弱,无法控制复杂的政局,各界迫切希望程德全复出。4月13日,袁世凯任命程德全为江苏都督,移驻南京。程德全在张謇的支持下,完成了江苏的统一。但江苏地区也是革命力量雄厚的地区,程德全作为中间派的政治领袖,以雄浑的魄力、灵敏的手段、公正的宅心,努力维持政局和社会的稳定,赢得了社会的称颂。同时,他在全国的纷扰中努力调和南北矛盾,是中间派的重镇。

由于袁世凯蓄意武力统一中国,南北终于决裂,爆发了二次革命战争。袁世凯派遣北洋军队和张勋所部南下。程德全已经无能为力,被迫下野,脱离了政坛,闭门颂佛。

孙中山先生抵沪后下榻爱俪园。初七日召集最高干部会议,出席的有:黄兴、胡汉民、汪兆铭、陈其美、宋教仁、张静江,居正、马君武等,会商组织临时政府方案,一致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宋教仁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孙先生认为责任内阁不是中国鼎革时所宜实行的制度,但宋坚持,孙中山先生终于勉强同意,并命宋和张继等磋商内阁总理人选。张继主张推宋教仁,宋坚决不肯接受,并提议推黄兴。黄初不肯接受,宋乃请居正、田桐、吕天民等再敦劝黄兴,黄最后才应允。但此拟案,必须交由南京的各省代表通过,因各省代表原已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总统制,而现在却要改为内阁总理制。

辛亥年十一月初八日黄兴、宋教仁专车赴南京,驻丁家花园,晚赴咨议局出席各省代表大会,讨论修改临时政府组织法。可是各省代表多不赞成内阁制,因此表决时还是通过总统制。 初十日17省革命代表开正式选举会,出席的17省代表名单为:

奉天代表吴景濂,直隶代表谷钟秀,河南代表李搫,山东代表谢鸿焘,山西代表景耀月、李素、刘懋赏,陕西代表张蔚森、马步云,江苏代表袁希洛、陈陶怡,安徽代表许冠尧、王竹怀、赵斌,江西代表林子超、赵士北、王有兰、愈应麓、汤漪,浙江代表汤尔和、黄群、陈时夏、陈毅、屈映光,福建代表潘祖彝,广东代表王宠惠、惠宪甫,广西代表马君武、章勤士,湖南代表谭人凤、邹代蕃、廖名搢,湖北代表马伯援、王正廷、杨士杰、胡瑛、居正,四川代表萧湘、周代本,云南代表吕志伊、张一鹏、段宇清。由浙江代表汤尔和为议长,广东代表王宠惠为副议长,江苏代表袁希洛为书记

。首由议长汤尔和宣布开会,并报告我国数千年专制政体已告结束,共和政体已经实现,大家热烈鼓掌。随后即进行选举,每省为一票,共17票,开票结果,孙中山先生以16票当选,另一票为黄兴。议长遂隆重宣布孙中山先生当选为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大会同时通过,推举汤尔和、王宠惠至上海恭迎孙中山先生至南京就职。十二日开会,黄兴临时提议以中华民国为纪元,改用阳历,大会亦一致通过。散会后黄兴乃发两则电报,一致陈其美:“陈都督鉴:今日参议会决议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元。明日为中华民国元年正月一日,请公布。”一致《民立报》于右任:“《民立报》于君右任鉴:今日由参议会决议,以明日为中华民国元年正月一日,孙大总统来宁发表临时政府之组织。”

同时发出通电:“本日在宁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到会者十七省。孙中山先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特此通告。”孙中山先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后,有电给武昌的黎元洪:“武昌举义,四海云从,列国舆论,歌诵民军,无微不至,而尤钦佩公之艰苦卓绝。文于中国革命,虽奔走有年,而此次实行,并无寸力,谬蒙各省代表举为总统,且感且愧,惟有勉为其难,以副诸公之盛意。武汉为全国之枢纽,公之责任维艰,伏维珍重。”黎亦有复电给孙中山先生:“顷接各省代表会蒸电称:临时大总统之任,先生当选,曷胜欣贺!先生识高千古,虑周全球,挽末世之颓风,复唐虞之盛治,使海内重睹汉官威仪,不独四万万同胞之福,即东西各国亦莫不景仰高风,为中华民国庆!专此电贺。中华民国万岁!中华民国大总统万岁!”

接着各省代表团也联名致电黎元洪:“各省代表会于元月二日决议,选举临时副总统,即于三日上午十时开选举临时副总统大会。我公当选。除通告全国外,并由本会特派员赍各省代表签名书敬呈钧鉴!兼表欢迎。”南京临时政府也致电黎元洪:“今日参议院选举副总统,经全数投票,举我公充任,共庆得人,谨为中华民国前途贺。”

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于是成为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就在这天率领汤、王两代表和美籍顾问荷马李于下午5时专车抵达南京,下榻于宝华盦。提起这个宝华盦倒是一个有名的地方,它是清两江总督招待外宾的宾馆,后来变成了西箭道参谋本部。

孙中山先生抵京后,有人问孙先生说:“您这次回国,带来了多少饷?多少枪炮?”孙先生笑着回答说:“我空着两手回来,可是我带回来国人最需要的东西,就是革命精神。”

民国元年元旦(以下本文全改用阳历)晚10时,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临时大总统誓词曰: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临时大总统提出内阁名单,仿照美国政府制,不设总理,分作九部,由总统提出各部总长、次长名单如:

陆军部总长兼参谋总长:黄兴,次长:蒋作宾

海军部总长:黄钟瑛,次长:汤芗铭

司法部总长:伍廷芳,次长:吕志伊

财政部总长:陈锦涛,次长:王鸿猷

外交部总长:王宠惠,次长:魏宸组

内务部总长:程德全,次长:居正

教育部总长:蔡元培,次长:景耀月

实业部总长:张謇,次长:马君武

交通部总长:汤寿潜,次长:于右任

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

代表会对国务员名单亦小有修改,原来孙大总统是提名宋教仁长内政,章炳麟长教育,未获通过。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名单公布,各部总长中仅陆军、外交、教育三部是同盟会会员,其余各部总长都是立宪派人士中同情革命者。不过次长几乎全是同志。政府虽告成立,实业部总长张謇、交通部总长汤寿潜均住上海,内务部总长程德全则卧病租界,财政部总长陈锦涛则在上海洽商借款,司法部总长伍廷芳更因在上海主持和议,不克返宁,所以这时的南京政府,实际负责的总长也只是三位革命党人,就是陆军部总长黄兴、外交部总长王宠惠、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其余五部部务均由次长代理。 临时政府经参议院通过后,孙大总统于1月5日举行各部委任礼,各部成立的日期则有参差。特表列如下:

机关名称成立日期地点

陆军部一月九日督练公所

海军部一月十七日水师学堂

外交部一月十一日原设总统府内,三月

二日迁鼓楼前狮子桥

司法部一月十二日甲家巷

财政部一月十七日旧藩署

内政部一月十七日江南政务厅

教育部一月十九日交涉署(碑亭巷外务司)

实业部一月二十三日劝业道署

交通部一月二十三日粮道署

法制局一月十五日中协署(今肥侯府)

南京卫戍总督府一月十四日

本来武昌方面和上海方面的革命同志意见就不太协和,事情肇因由于黄兴,黄兴自己已经竭力希望弥补这个裂痕,可是天下事往往是有了裂痕,只会扩大,很难弥缝。南京组府时,推举黎元洪为副总统,也是黄兴的建议,其目的即在调和武汉,不过武昌首义的志士甚多,仅让黎元洪一个人做副总统,在武昌方面看来是不公平的。当时黎元洪下面的革命同志中,最重要的有一位孙武,他对策划起义,贡献很大,起义前一天,孙武试验炸弹,不幸爆发被炸受伤,举义后孙武是军务部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孙武由武昌到了上海,因为他和黎元洪接近,所以对黄兴很不好,由于和黄不睦,言谈之间,自然对上海方面的革命同志也不好。陈其美对孙武的印象便非常不佳。临时政府筹组时,孙武希望做陆军部次长,可是陆军部总长是黄兴,黄既然不欢喜孙武,自不会拉他作次长。于是孙武便被摈弃,就因此使得武汉和宁沪之间更形貌合神离。

临时参议院  中华民国的临时参议院是在国民元年1月28日上午8时正式成立,议员到会的有17省38名议员。孙大总统致祝词,然后黄兴、蔡元培、居正、马君武相继演说。最后推选林森为议长,王正廷为副议长。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先生和17省代表所组成的参议院之间,始终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古老的中国,根本就没有国旗,及至西方列强侵入中国后,清朝才制定国旗,当时决定以“黄龙旗”作为大清帝国的国旗。龙是个抽象的东西,封建时代它代表皇帝,而**则是清朝的代表色,“朕即国家”,所以黄龙为清国旗是很合理的。可是龙只在中国有象征意义,对西方各国则毫无意义,外国人根本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动物?加上早期的黄龙旗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国旗在世界国旗史中还没有,三角形旗上的动物又是大家从来未见过的动物,洋人不知龙为何物,只好叫它是一个“有爪之蛇”!

武昌起义时,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是代表十八行省的“铁血十八星旗”;后来又改为代表汉(红色)、满(**)、蒙(蓝色)、回(白色)、藏(黑色)的五色旗代表五个民族。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的正式国旗。孙大总统却坚决主张以青天白日旗为国旗,他提请参议院复议的咨文中曾列举如下的理由:

“贵院议决以五色旗为国旗,本总统认为未可遽付颁行。清国旧制,海军以五色为一二品大官之旗,今黜满清之国旗而用其官旗,未免失礼。五色旗用意为五大民族,然其分配代色,取义不确,如以黄代满之类。且既云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阶级。……天日之旗为汉族共和党(注:即同盟会的前身兴中会)人用之于南方起义者十余年,乙未年陈皓东身殉此旗。……青天白日取象宏美:中国为远东大国,日出东方,为恒星之最大者,且青天白日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

临时参议院认为青天白日旗仅是同盟会一个党派所制定,不能代表全国,而五色旗已经为武昌革命军所采用,就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因此该院仍然决定以五色旗为国旗,而将青天白日旗改为海军军旗,并将武昌革命军初期所用的十八星旗规定为陆军军旗。

兴中会早期曾用过红、蓝、白三色旗,红色象征“流血以求自由”,蓝色代表“公正平等的天空”,白色说明“人心皎洁而互爱”。三项意义表示“自由、平等、博爱”。这个三色旗不久即为青天白日旗所取代。

袁世凯

袁世凯(1859916—191666),字慰亭,亦作慰廷,尉亭,号容庵。出生于河南项城县张营一个官宦大家族。曾祖父袁耀东是庠生,生子四人,袁树三是廪贡生,曾署陈留县训导兼教谕;袁甲三是进士,官至钦差大臣漕运总督;袁凤三是庠生,曾任禹县教谕;袁重三是生员。袁树三有子二人,长子袁保中是附贡生;次子袁保庆是举人,官至盐法道。

袁保中捐纳同知,未出仕,在家经营田产。生有两女六子,袁世凯为其第四子。当捻军王庭桢部占领项城城东新兴集、尚店等地,扬言将攻打县城时,袁保中组织团练对抗,在城东北40里险要处另筑袁寨,举家迁入。

袁保庆于同治五年(1866年)从家赴山东济南候补知府时,因年老无子,便过继袁世凯为嗣。年方七岁的袁世凯随袁保庆至济南。七年(1868年)冬,袁保庆以道员发往江苏差遣,袁世凯随往,侨寓扬州,复移南京。袁保庆在江苏受委办理督标营务处,后又任江南盐巡道,与驻守浦口的淮军将领吴长庆过往甚密。由于咸丰年间,太平军围困吴长庆之父吴廷香于庐江,吴廷香派吴长庆向袁甲三求救,袁保庆主张救援,袁保恒则认为兵分则弱,力主不救。为此拖延日久,庐江被太平军攻陷,吴廷香被杀,从此,吴长庆与袁保恒绝交,而于袁保庆订“兄弟之好”。十二年(1873年),袁保庆因霍乱死于南京,吴长庆渡江视敛,抚棺痛哭,与刘铭传一起帮助料理后事。见到袁世凯时,均器重之。

袁世凯扶柩回项城后,对他的教育责任转到袁保恒、袁保龄身上。这两个在京做官的叔叔对他的影响,较之生父和嗣父都更大。十三年(1874年)春,袁保恒已官至户部左侍郎,回籍探亲,把袁世凯带到北京,聘请名师教导。在内阁中书任上的袁保龄认为袁世凯天资不高,浮动异常,对他的督导尤为严厉。

光绪二年(1876年)秋,袁世凯回河南参加乡试,不第。年底,和沈丘于姓女子结婚,时年17岁。翌年初春,又回到北京。袁保恒刚刚调任刑部侍郎,工作繁忙,袁世凯一边读书,一边帮他办事,学得不少官场本领。两位堂叔夸奖他“办事机敏”,是“中上美材”。时华北大旱成灾,袁保恒奉命到开封帮办赈务,带袁世凯同行,遇有密要事案,均派他查办、参佐一切。四年(1878年),袁保恒感染时疫去世,袁世凯返回项城,移住陈州。大约就在此时,袁家分析家产,袁世凯于袁保庆名下,得到一份丰厚产业,自为一家之主,自此更加放荡不羁,经常追欢逐乐。还组织“丽泽山房”、“勿欺山房”两个文社,自为盟主。此时,正在陈州授馆的徐世昌于袁世凯结交,拜为金兰,从此成为袁世凯毕生重要的谋士。五年(1879年),其姑丈张向宸办理河南赈务,委托袁世凯分办陈州捐务,因他集款独巨,张就以袁保恒生前的捐款,移奖袁世凯一个“中书科中书”的虚衔。同年秋,袁世凯再次参加乡试,落第。

袁世凯屡试不中,又以事积忤族里,众欲苦之,家乡不能再住,乃率旧部数十人,于七年(1881年)四月,前往山东投奔嗣父袁保庆的密友吴长庆。吴长庆将他留在营中读书,袁世凯谦抑自下,时作激昂慷慨之谈,很快取得吴长庆等人的好感,不久被提拔为庆军营务处帮办,踏上了仕途。

光绪八年(1882年)六月,朝鲜发生兵变。驻日公使电告署理直隶总督张树声,日本欲派兵侵台。朝鲜官员金允植也呼吁中国派兵干涉。张树声遂奏派丁汝昌、吴长庆率海陆军赴朝,以阻止日本借机生事。

吴长庆仓促出发,军务繁杂,一切筹划都依赖张謇及其助手袁世凯。袁世凯当时的职务是“前敌营务处”,负责军需供应、堪定行军路线等。船抵朝鲜马山浦,一营官说多数士兵晕船,请稍缓登陆,吴长庆立即将此人撤职,命袁世凯代理,袁马上部署,两小时内完成了登陆行动,吴当众大加夸奖。登陆后,吴长庆、丁汝昌接受金允植的建议,诱捕朝鲜大院君李昰应,押解往天津,恢复国王的统治。并派袁世凯率兵镇压起义群众,杀数十人。朝鲜国王设宴款待,袁世凯备受礼遇,甚至为其设立生祠。清政府也对平定“壬午兵变”有功人员进行奖赏,袁世凯以同知发分省补用,赏戴花翎。

九月,朝鲜国王派使者向清政府致谢,并要求清政府派出教习,帮助朝鲜训练新式军队。李鸿章命吴长庆筹划。吴长庆派袁世凯、朱先民、何增珠等办理编练朝鲜新军。选1000人,分左右营,按淮军操法训练,武器准备由中国供给。朝鲜国王检阅后,极为满意,称赞袁世凯训练有方。决定在江华沁军营中再选500名编为“镇抚营”,仍由袁世凯训练。

朝鲜内部分为开化、保守两派。保守派以闵氏为首,亲近中国,得到吴长庆、袁世凯的支持。开化派以金玉均为首,亲日,企图依靠日本推翻保守派的统治。中法战争爆发后,李鸿章于光绪十年(1884年)三月,命令吴长庆率三营庆军回驻金州,留三营驻汉城,由记名提督吴兆有、张光前统带,奏举袁世凯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袁世凯一跃成为驻朝淮军的重要人物。金玉均等认为中法战争爆发,中国自顾不暇,便寻机刺杀保守派首领,日本公使率日军100余人支持开化派,冲入朝鲜王宫,捕杀保守派。袁世凯会同吴兆有要求李鸿章派军舰赴朝,准备举兵,保守派首领金允植等请求清军援助,袁世凯自行决定派兵入宫,在朝鲜人民的支援下,攻入日军占领的朝鲜王宫,日军自焚使馆,狼狈逃走。保守派重新掌权。

事变后,袁世凯亲率淮军一营驻守王宫,以“监国大臣”自居。他给李鸿章写了一篇长达数千言的报告,认为“莫如趁此民心尚知感服中朝,即派大员,设立监国,统率重兵,内治外交,均为代理,则此机不可失也”。国内即有人指责袁世凯擅启边衅,遂电告袁世凯勿遽与日本开衅,一并派吴大澄、续昌前往查办,吴大澄等抵朝鲜后,即命袁世凯撤队回营,听候查办。

袁世凯在吴长庆离开朝鲜之前,已对其小觑之,径自通过其堂叔袁保龄攀援李鸿章。吴长庆离开朝鲜后,袁世凯更加妄自尊大,“一切更改,露才扬己“,令吴长庆非常难堪。吴兆有、张光前等更不在袁世凯眼中,极力加以排挤,企图将庆军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此次举兵,几乎有袁世凯一人主动,现在惹来查办,自然所有责任都需袁世凯来负,而袁世凯养官妓、贩卖鸦片、挪用军饷等劣迹,也都一并被暴露出来。李鸿章责令袁世凯如数认赔。并于光绪十年(1885年)十二月十六日解职,离开朝鲜回国。然后,回到陈州老家“隐居”。

次年正月,日本派伊藤博文来天津,和李鸿章谈判中日冲突问题,双方达成协议,中日同时从朝鲜撤军。至于日方提出的惩办袁世凯的要求,李鸿章最后采用折中办法,以私人行文戒饬袁世凯了事。袁保龄致信袁世凯,说伊藤博文极力要动摇你,赖李鸿章相国持正,颇费口舌,自是可感。又写信给李鸿章的幕僚晴笙,说袁世凯受到李鸿章的大力庇护,使他刻骨铭心。

中、日从朝鲜撤军后,沙俄乘机插足,与闵氏集团勾结,企图变朝鲜为其“保护国”。李鸿章决定送李昰应回国,制约闵氏集团,启用“足智多谋”的袁世凯,替代“忠厚有余,才智不足”的陈树棠为驻朝商务委员,叔父袁保龄仍然充当袁世凯与李鸿章之间的桥梁。李认为袁是“后起之秀”,袁世凯一到天津,李鸿章就接见他,说:“如今演戏,台已成,客已请,专待汝登场矣”。袁世凯要求带兵前往,李笑着说:“韩人闻袁大将军至,欢声雷动,谁敢抗拒,……汝带水师小队数十登岸作导引足矣。”袁保龄不愿袁世凯再去朝鲜冒险,希望他加入新建的北洋水师,袁世凯没有接受劝告。他护送李昰应回到汉城,谒见朝鲜国王,面陈一切。闵氏集团颇为困惑和愤懑,禁止文武官员与李昰应来往。袁世凯多方调解无效,授李昰应密计三条后回到天津。李鸿章对袁世凯的行动极为欣赏,上奏为袁请功。十一年(1885年)九月二十日,清政府正式任命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并以知府分发,尽先即补,俟补缺后以道台升用,加三品衔。

李鸿章的提携使袁世凯感激涕零,上书说:“卑府才力驽下,深惧弗克胜任,惟有仰赖声威,敬谨从事,以期不负委任至意”。袁保龄也感到“擢太骤,任太隆”,上书李鸿章表示“两世受恩,一门戴德”。同时告诫袁世凯,今后对于清廷和李鸿章的意旨都要用心揣度,“但有几件事办顺手,则令闻日彰,声望渐起矣”,“临事要忠诚,勿用权术,接物要谦和,勿露高兴,庶几可寡尤悔”。十月初七,袁世凯赴朝鲜上任,在汉城建立公署。其随员有唐绍仪、刘永庆等20余人。

李鸿章赋予袁世凯巩固“宗藩关系”的权利,并要求朝鲜国王,有关内政外交事宜,都应随时与袁世凯商量。袁世凯使朝后,俨然以太上皇自居,拒绝与各国公使同席会议,遇事直入王宫,骄横专断,盛气凌人。朝鲜国王多次要求清政府撤换袁世凯,另选一“公正明识者”。在李鸿章的保护下,袁世凯地位不但没有贬低,反而升为海关道存记简放。

袁世凯对于世界大势、国际关系全无认识,没有估计到朝鲜局势的迅速恶化,也大大低估了列强的野心。朝鲜东学党起义,袁世凯极力向李鸿章建议,要求派兵代戡。而此时,日本也极希望中国出兵,以便制造战争接口,于是极力怂恿袁世凯。在袁世凯一力保证“日本必无他意”后,清政府最终决定出兵,而日本也立即出兵。

袁世凯觉察情况不妙,请西方驻朝公使调停,提出中日同时撤兵方案。但日本非但不撤兵,更进而提出将朝鲜变为其保护国的条件,进一步增派重兵。袁世凯立即连发3封电报,哀求李鸿章调其回国,李鸿章命令其“要坚贞,勿怯懦”。六月十三日,袁世凯称病,再次要求回国,获准。六月十九日,袁世凯回到天津,惊惶异常,要求李鸿章把朝鲜丢给日本占领。李鸿章令袁世凯赶赴平壤,协助周馥,联络各军,筹办饷械。袁世凯要求调任他职,李鸿章严令“即回本任”。袁世凯托堂弟袁世勋寻找翁同龢、李鸿藻设法,李鸿藻奏请让袁世凯统一军赴前敌。袁世凯无法,只得遵命。后随着部队接连败退。

马关条约签订后,舆论谴责李鸿章,而作为诱发战争的罪魁祸首,为躲避责任,袁世凯眼看李鸿章将要失势,即不时与翁同龢、李鸿藻联络,提供不利于李鸿章的证据,并亲自撰文,弹劾李鸿章。因此得到顽固派的赏识,被任命训练新军。

二十一年(1895年)十月二十二日,清政府命令袁世凯接管“定武军”十营,作为改练新军的基础,驻扎天津附近的小站。袁又添募2000余人,依照德国军队的编制,编成“新建陆军”,聘请德国军官进行训练。二十三年(1897年),因练兵有功,升为直隶按察使,仍专管练兵事宜。

二十一年(1895年)闰五月,袁世凯把康有为的“万言书”递交到督办军务处,并参加强学会。二十四年(1898年)七月,变法运动达到高潮,袁世凯派徐世昌到北京与维新派联系。光绪帝接受了维新派“抚袁以备不测”的主张,召见握有重兵的袁世凯,特赏候补侍郎,专办练兵事务。八月初三日晨,康有为、谭嗣同等接到光绪帝求救和催促康有为离京的密诏,当晚,谭嗣同密访袁世凯余法华寺,要求他杀荣禄,除旧党,助行新政。袁当面一口答应,并慷慨激昂地说“诛荣禄如杀一狗耳”。事后,经过反复权衡,认为维新派实力有限,难成大事,遂立即返回天津,向荣禄告密。慈禧囚禁光绪帝,捕杀谭嗣同等“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袁世凯因此取得荣禄等的信任,从此进一步飞黄腾达。袁世凯的新建陆军随即改名为武卫右军,成为荣禄掌握的“武卫军”之一。不久,升工部侍郎,仍专管练兵。二十六年(1900年)二月十四日,升授山东巡抚,率领武卫右军赴任。时正值山东义和团运动高涨,袁世凯颁布《严拿拳匪暂行章程》,镇压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命令袁世凯率军拱卫京师,袁只派少数兵力到山东、河北交界处虚于应付。派人与各国驻烟台领事洽谈,按照东南互保例达成协议,表示“中立”。一面,向逃亡中的慈禧进贡饷银、绸缎,两面讨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荣禄的4支武卫军全部崩溃,只剩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完整保存下来。且在镇压义和团过程中,袁世凯又借机扩充“武卫右军先锋队”二十营,所部已约2万人,成为北方最大的武装力量。

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逝世。被李鸿章大骂为小人的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充北洋大臣(翌年改为实授),在内、外政策方面,完全继承李鸿章的衣钵,并将淮系集团全部吸收过来,政治、军事势利迅速膨胀。清政府筹办新政,成立“督办政务处”,让袁世凯兼任参予政务大臣、练兵大臣。他在保定创设北洋军政司(后改为北洋督练公所),自兼督办。下辖兵备、参谋、教练三处,以刘永庆、段祺瑞、冯国璋分任总办,开始编练北洋常备军,即北洋军。同时,奏派赵秉钧创办天津及直隶各州县巡警,将京畿警权掌握在手。此后,又兼任督办商务大臣、电政大臣、铁路大臣。二十九年(1903年)十一月,他建议清政府设立练兵处,编练新军,请庆亲王为总理练兵大臣,自己为会办大臣。编成北洋军6镇,共6万余人。除第1镇是铁良统率的旗丁外,其余皆是袁世凯的亲信,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基本形成。当时,“朝有六政,每由军机处向诸北洋”,才能作出决定。

袁世凯权高震主,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调他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削去了兵权。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与慈禧先后死去,宣统皇帝继位,摄政王载沣监国,以袁世凯有足疾为名,勒令其回河南彰德养病。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然后又任内阁总理。袁世凯借机迫使清帝退位,南京参议院也只得选袁世凯为大总统。后,袁下令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实行帝制,改元鸿宪。

蔡锷等在云南发起讨袁的护国战争,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等省纷纷响应。民国五年(1916年)二月十九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仍称大总统。五月初六,袁世凯因肾结石转为尿毒症,在举国上下一片责骂声中,忧病而死。终年57岁。

与其说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不如说是当时那个历史情境中,各方党派利益争斗妥协的结果。这其中包括立宪党、保保皇党、革命党、外国友人等各色各样的人物。他们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甚至同台献唱。他们的轨迹构成了辛亥革命乃至推翻清王朝整个事业的曲线图。。

  这里,我们避开像孙中山、袁世凯等众所周知的重量级人物,特意挑选一些"小"人物看历史。这些"小人物"中有出出洋考察的大臣、温和的立宪改良派人士、满清皇室保皇党人、革命党人和革命党的日本友人以及政治党派的投机者。

  这几个个性鲜明的"小"人物,在晚清那个历史节点的辛亥事业中,怀揣着各自的梦想,扮演着这样那样的角色。相较较那些重量级人物,他们可能分量稍轻,甚至被忽略。但他们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我们可以通过对他们的补遗和再提起,来大致勾勒出辛辛亥事业曲线图,也会隐约明白辛亥革命为何会发生以及有那样的结局

  法治周末特约撰稿 王 凯 刘继兴

  1戴鸿慈:中国第一位司法部长

  在中国近代史上,戴鸿慈有两个身份异常引人注目:出洋考察五大臣之一、中国第一位司法部长(法部尚书)。这两个身份都与晚清的新政改革紧密相连,作为主张君主立宪的清末重臣,戴鸿慈的思想和言行对后来中国的变革和革命起了很大的影响,而这一切,都与1905年那次周游列国的经历息息相关。

  戴鸿慈出生于广东南海一个书香之家,良好的家庭氛围使戴鸿慈从小勤奋好学。戴鸿慈于光绪二年(1876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年(1894年)翰林大考,名列一等。

  清朝末年,君主立宪的呼声日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特派大臣到国外考察政治,此即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五大臣出洋”。但这次考察并未成行,1905年9月24日,五大臣刚登上火车,便遭遇了一位革命党人的自杀式袭击。

  这次袭击让五大臣中的徐世昌和绍英打了退堂鼓,10月26日,清廷改派山东布政使尚其亨、顺天府丞李盛铎会同载泽、戴鸿慈、端方前往各国考察政治。

  戴鸿慈与端方从上海出发,出访了美、英、法、德、俄、意大利等国。此间,戴鸿慈与西方政要做了极为广泛的接触,并着重考察了欧美诸国的议会制度,对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赞不绝口。对此他在日记中作了详细的记录和评述:“英国政治,立法操之议会,行政责之大臣,宪典掌之司法,君主裁成于上以总核之。其兴革诸政,大都由上下两议院议妥,而后经枢密院呈于君主签押施行。故一事之兴,必经众人之讨论,无虑耳目之不周。”

  戴鸿慈等还参观了德国的法庭,他认为西方的司法制度和设施均井井有序,大可借鉴:“先观小法堂,上坐者五:中为正法官,次为陪法官二人,又次则书记官一人,政府所派检察官一人。旁一栏设有几,被告者坐之。面法官者,为辩护士(律师)位。其余四人,率司书记者也。廷丁(法警)往来传递案卷伺候观客,室前即听审栏,入观者随意,惟严整勿哗而已。”

  戴鸿慈等人的考察日程安排得非常紧,几乎每天都有参观项目。戴鸿慈处事极为认真,遇到不懂或感兴趣的问题一定问个明白,然后笔之于书。各国对于这支来自神秘东方的考察团也很重视,皇帝、国王、总统、大臣、部长等头面人物悉数出场,不少地方的欢迎仪式搞得非常隆重。

  考察回国后,戴鸿慈与其他几位出洋大臣极其一致地向朝廷推荐了立宪政体。据说当慈禧问起立宪的好处时,端方的一句话让她吃了定心丸:“朝廷若能立宪,则皇上可世袭罔替。”随之,清廷下诏决定仿行宪政、改革官制,戴鸿慈被任命为首任法部尚书,这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位专管司法行政事务的最高长官。

  周游列国归来的戴鸿慈不仅带回几百册关于西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典籍,还将沿途所见所闻写成《出使九国日记》12卷公开印行。1910年2月,戴鸿慈逝于协办大学士任上。戴氏去世不足两年,辛亥革命即爆发,他从海外引进的本为延长清廷统治的先进理念却成为革命的启蒙和火种,这种历史的错位恐怕连他本人也没有料到。

  2张謇:温和的立宪改良派

  南通状元张謇亦官亦商又非官非商,既无大权,也非巨富,却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为各方势力所延揽,被人们称为"绅商"。张謇的这种身份决定了他只能是一名温和的改良派,而非激进的革命者。

  拥有状元头衔的张謇曾多次名落孙山,直到40多岁时才得到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翁同龢提携而得中状元,被授以六品翰林院修撰之职,命运从此改变。

  1896年,回籍守制的张謇受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派创办南通大生纱厂,开始了他的人生传奇。大生纱厂属于股份制企业,虽有官股,但官府只拿红利,不参与具体的经营和管理。所以张謇不认为企业是"官商合办",而是"绅领商办"。身为纱厂总理兼股东,张謇的私人股金不过区区2000两白银,在全部资金中占04%。他在大生厂的权威靠的不是金钱,而是他的状元头衔和人脉资源,他以士绅身份负责全权办厂。正因为此,张謇才成为中国近代工商业教父级的人物。

  作为翁同龢的弟子,张謇无可争议地成为帝党成员,同时也是晚清著名的君主立宪运动领袖。他赞同和支持康、梁变法,主张温和的改良和循序渐进的变革,对革命有着一种天然的恐惧和排斥。他认为:"立宪大本在政府,人民则宜各任实业、教育,为自治基础。与其多言,不如人人实行,得尺则尺,得寸则寸。"

  1911年10月4日,张謇到武昌主持纱厂开机仪式。此时的武汉已经弥漫着革命的空气。

  10月10日晚,张謇离开武汉,登上开往上海的日本商船"襄阳丸"。"襄阳丸"缓缓驶向下游,张謇在船上看见江边燃起了熊熊火焰。这正是武昌塘角第二十一混成协辎重队士兵的起义信号,这天晚上8时左右,驻城外塘角的第二十一混成协辎重队和驻城内紫阳湖旁的第八镇工程八营的党人几乎同时动作,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武昌首义后,革命形势发展迅猛,各省纷纷独立,张謇的老朋友和熟人、江浙一带的立宪派人士程德全、汤寿潜等宣布脱离清政府,和平光复。在这种情况下,务实的张謇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思路,决定放弃君主立宪,转向共和,从"和平光复"中另谋出路。

  11月21日,张謇当选为江苏临时议会议长,此间,他致电刚刚被清廷重新启用的袁世凯,劝其认清形势,尽快与南方革命党人达成协议,以确定共和政体,稳定全国局势。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政府成立了,财政问题随即摆上了临时政府的案头。囊中羞涩的南京政府对张謇这位工商领袖非常重视,希望他能够出任财政总长。张謇当然知道其中的难处,力辞不就,最后实在推脱不过,便答应担任实业总长一职。

  多年以后,张謇之孙张绪武翻看祖父日记,发现其中有一段记述了张謇与孙中山在革命后第一次会面的情形。张謇对孙中山有一个四字评价"不知崖畔",其言外之意是说孙把一些事情想得过于简单和浪漫,以为一革命,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而实际的情况是,当时政令都不能出南京,军饷都发不出来"。

  毋庸讳言,由于孙、张所处的角度和位置不同,两人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存在着明显差异。而张謇作为一名务实的工商人士,对孙中山身上一些理想主义色彩的东西也有看法,他更愿意和与其素有渊源的实力派人物袁世凯合作。故张謇很快便离开了南京政府,北上加入了袁氏阵营,从此开始了与北洋政权长达十余年的分分合合、恩恩怨怨。

  3良弼:清室最后的救命稻草

  在集体堕落的晚清皇族中,良弼是一个鹤立鸡群式的人物,与那些整日提笼遛鸟、唱戏捧角儿的同僚相比,他是当时旗人中比较罕见的军事人才,也是清室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1912年1月29日,良弼遇刺身亡,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此时距良弼之死,不足半月。

  良弼祖上是努尔哈赤幼弟巴雅拉,祖父就是鸦片战争中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的大学士伊里布。良弼1877年生于成都,其父早丧,与母亲相依为命,是宗室中比较贫困的一类人。正是这段经历,使他与一般的八旗子弟截然不同。

  1899年,良弼被朝廷选派赴日本留学,四年后,由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第二期毕业回国,先后在清政府练兵处、陆军部等部门任职,负责新军的训练、培训工作,参与了清末一系列振武图强的军事活动。

  1908年年底,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死,年幼的溥仪继位,改元"宣统",其父载沣为摄政王。载沣对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出卖光绪帝一事怀恨在心,上任后立刻解除袁的职务,将其逐出了北京。为了拱卫京师的安全,载沣下令编练一支新军劲旅作为禁卫军。载沣任命弟弟载涛为训练禁卫军大臣,良弼为第一协协统,载涛是个玩家,对军事更是一无所知,因此日本士官学校出身的良弼成了禁卫军的实际组织者和***。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被迫启用袁世凯主持对鄂军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时宣称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并推翻清王朝,就推举其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此时已有取清而代之的想法,但他对清廷里唯一的将才良弼始终放心不下。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后,他先让冯国璋代替载涛当了禁卫军首领,又明升暗降,任命良弼为军谘府军谘使兼镶白旗汉军副都统,解除了他的军权。

  然而,宗室亲贵并不甘心将手中的权力拱手相让。1月12日,良弼与溥伟、载涛、铁良等贵族紧急商议对策,成立了"君主立宪维持会",即俗称的"宗社党",良弼成为事实上的党魁。19日,宗社党发表宣言,内容大致如下:一,罢黜袁世凯,解散袁氏内阁;二,组建"战时皇族内阁",组织忠于清室的军队与革命军决战。

  其实留学出身的良弼心里很明白,清廷如不进行体制内的改革,必然导致体制外的革命。基于这种认识,他极力宣扬君主立宪,在内部推行改革,推举和选拨一些年轻有为的人才。无奈良弼此举曲高和寡。而且,作为清廷中唯一的知兵之士和独撑危厦的干才,良弼也自然而然地成为革命党人和袁世凯共同锁定的目标。1912年1月26日,一个毕业于四川武备学堂的小个子同盟会员彭家珍身藏炸弹,早早来到良弼宅前等候。

  良弼身边的几名卫士毫无防备,倒地毙命,彭家珍本人也被一块从下马石弹回的弹片击中后脑,当场身亡,而良弼则被炸伤左腿,两天后不治而亡。死前良弼对妻子和女儿说:"我本军人,死何足惜,吾见政府不可为,故组织宗社党以图挽救。今我死,清室亦亡,刺我者真知我者也。"

  果然,良弼死后不久清廷即告覆亡,其后事草草,遗族皆无所恤,身后甚为凄凉。

  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一个异族统治的朝代覆亡,牺牲掉的,往往是这个民族极优秀的人。"从这个角度讲,大清最后的铁杆保皇党良弼算得上是一个末路英雄。

  4程正瀛vs熊秉坤:谁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

  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被后人称为"首义",可又是谁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呢?关于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说法,主要集中在熊秉坤和程正瀛两人身上。

  对于第一枪的记述,最早见于首先起事的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八营正目(相当于今天的班长)熊秉坤的回忆。熊于辛亥首义后一年间,应湖北革命实录馆征集文献的要求,为该馆提供了四份书写认真、内容翔实的材料,还原了当年起事时的情景,这四份材料内容完全一致,主要内容大体如下:10月10日傍晚,预定起义的时间将到,工程营副目(相当于副班长)金兆龙与排长陶启胜发生争执,共进会成员、士兵程正瀛上前帮忙,用枪托猛击陶启胜头部。陶启胜见势不妙,夺门而逃,程举枪射击,击中陶启胜腰部,陶几天后死于家中,此即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程正瀛又开枪击毙了前来弹压的代理营长阮荣发、右队队官黄坤荣以及司务长张文涛等人,正在营区巡视的熊秉坤听到枪声,知道起义已经发动,马上集合队伍,对着天空连放三枪,宣布起义开始。

  1918年,熊秉坤在上海撰写了《武昌起义谈》,其中更是明确无误地指出程正瀛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同棚程定国(即程正瀛)应声起,以枪托击陶头部血淋,陶释金逃,程继射一枪中陶腰部,此即首义第一声也。"

  熊秉坤既然如此明确地肯定了程正瀛的第一枪地位,为什么后来又成了自己打响了第一枪呢?

  原来,1914年熊秉坤出访日本时,孙中山曾向在场的人介绍说:"这就是武昌首义放第一枪的熊秉坤同志!"1919年,孙中山为某报撰写的国庆贺词开头便说:"今日何日?此非我革命同志熊秉坤以一枪发难之日乎?"后来孙中山还在其他文章中写过"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之类的话。正是由于孙中山的肯定,才使得"熊一枪"声名远扬。

  而且熊秉坤当年的回忆材料是应湖北革命实录馆之邀而写,后来也存于此处。但湖北革命实录馆只维持了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该馆被黎元洪关闭后,所有资料、文献原定上交北京,但后来因故未能成行,只好暂时保存于馆长谢石钦处。后来,谢石钦将这些珍贵的史料交给武汉文史馆,后又转给湖北博物馆和湖北省政协文史委。1980年代初,湖北人民出版社以《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之名将这些文献出版,"程一枪"之说才得以传世。

  程正瀛是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他出身于湖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投身新军后加入了共进会,武昌起义后一举成名,被民国政府授予一等功。但他后来却投靠了北洋军阀,做过一些对不起革命党人的事情,1916年被革命党人抓获,沉江而死。

  程正瀛死后,熊秉坤先后发表了多篇忆及辛亥首义的文字,将打响第一枪的人物从程正瀛转化为熊秉坤,他在《辛亥首义工程营发难概述》中这样写道:"熊行至本队笫三棚,闻第二排有吆吼声。熊知有变,即取枪在手,且装且行,遥见第二排排长陶启胜对面跑来,熊开枪对其射击,陶下楼逸去。"显然,熊秉坤此时的说法已与原来有了明显的不同。

  对"熊一枪"和"程一枪"应有的历史地位问题,熊秉坤之子熊辉的态度非常客观,他在《从熊秉坤先生不谈第一枪谈起》一文中说:"父亲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事发时的实际领导组织者,率工程营革命党人打响了第一枪。如单从时间上、狭义上说,他并没有打响这第一枪。"

  5宫崎滔天:革命党人的日本友人

  宫崎滔天本名宫崎寅藏,是孙中山、黄兴等人的日本好友,毕生支持中国革命事业,为改变东亚的旧秩序倾尽心血,是日本"大陆浪人"中少见的"异类"。

  1871年,宫崎滔天出生于日本九州熊本县(今熊本县荒尾市)的一个武士寒门,他是家里的第八子,也是末子。其父宫崎长藏(宫崎长兵卫)是一名乡士,精于剑术。宫崎滔天自幼与兄弟一起,跟父亲学习二天一流剑道刀法。其兄长宫崎弥藏青年时期即有志于中国革命事业,对宫崎滔天革命理想的形成影响很大。

  1897年5月,宫崎滔天结识了曾与兄长宫崎弥藏接触的中国革命党人陈少白。这年9月,宫崎滔天在横滨陈少白的家中见到孙中山。最初,他对孙中山十分狐疑,后来在自传《三十三年之梦》中,道出了自己的担心:"此人果真能身负中国400州郡而立地者乎,能君临四亿苍生而执号令之旗者乎,可堪辅佐以终遂我平生之志?"

  通过这次交谈,宫崎完全被孙中山的气质和理想折服。他感慨道:"乍一看去,其外貌气质像是涉世不深的后生小伙,又如天真无华的村野姑娘。然而其思想何其深邃,其见识何其拔群,其抱负何其远大,其情感又何其真切。"宫崎不仅将孙中山引荐给犬养毅等日本政经界要人,而且为孙中山广作宣传,将他写的《伦敦蒙难记》译成日文,题为《清国革命领袖孙逸仙幽囚录》,在《九州日报》上连载。

  1900年惠州起义后,宫崎滔天因穷困潦倒,又不愿加入政府的对华间谍组织,而转职成为一名作家,师从桃中轩云右卫门,自己的艺名为桃中轩牛右卫门,借巡演从日本各地筹措革命经费。宫崎滔天在这一时期曾对家人说:"我能挣到革命的经费,而无法挣到养家的经费,万分的抱歉,请你们自食其力吧。"

  1901年至1902年,宫崎滔天在《二六新报》上发表《狂人谭》、《三十三年之梦》,并先后出版成册,其中自传《三十三年之梦》是对中国革命的阶段性总结,1903年由章士钊节选并翻译,以《大革命家孙逸仙》为名出版,随即"风行天下,人人争看,竟成鼓吹革命之有力著述"(见章士钊的《黄帝魂》),滔天之名始盛。

  1905年,宫崎滔天陪孙中山去找黄兴,双方一见如故。20多天后,以孙、黄为核心的中国同盟会成立,宫崎被破例吸收为会员。

  辛亥革命爆发后,宫崎滔天多方挪借旅费再来中国,到达镇江时,与失守汉阳东奔的黄兴相遇。黄兴百感交集,写了一首七律相赠。宫崎滔天拥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还担任了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政治顾问。

  二次革命失败后,在著名的孙、黄交恶事件中,宫崎直言,孙中山之所以与黄兴合作几十年后彼此交恶,两人不在于私心,而在于主义之争。面对这样的诤友,孙中山写下"推心置腹"四个字相赠,而黄兴则写下"儒侠者流"称赞宫崎,这两幅字画今天仍然保存在宫崎滔天的故居。

  后来黄兴去世,宫崎专程从日本赶赴湖南奔丧。宫崎的行为感动了两位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他们给宫崎写信,称赞他"高谊贯于日月,精神动乎鬼神"。这两位学生中有一位就是毛泽东。

  1921年最后一次来华时,宫崎滔天在广州晤见了孙中山。1922年12月6日,51岁的宫崎滔天由于肾病和尿毒并发症病逝于日本东京。在惊悉宫崎滔天去世的噩耗之后,孙中山痛呼"中国人民失去一良友",并在上海亲自主办宫崎滔天追悼会。

  6杨度:投机的政治家

  1915年,袁世凯要做洪宪皇帝的时候,天津《广智报》刊载了一幅讽刺洪宪帝制的漫画---《走狗图》。正中是袁世凯的漫画像,头戴冕旒,身披龙衮,垂拱而坐。四方是四条狗,即为改变国体、恢复帝制作吹鼓手的筹安会中四大将---杨度、胡瑛、孙毓筠、严复。

  湖北著名报人刘禺生的《洪宪纪事诗》详细记载了这个典故的来龙去脉。有一次筹安会的"六君子"在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聚会。胡瑛在会上说:外间皆呼我等为走狗,究竟是不是走狗?杨度曰:怕人骂者是乡愿,岂能任天下事哉。我等倡助帝制,实行救国,自问之不愆,何恤乎人言。即以"走狗"二字论,我狗也不狗,走也不走的。

  杨度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湖南湘潭姜畲石塘村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特的政治家,先后投身截然对立的政治派别。

  杨度自幼聪颖过人,被视为神童。他十三四岁时从学于湖南名儒王闿运。王闿运传授的学问有三项,即功名之学、诗文之学与帝王之学。王闿运认为自己最高深的学问---帝王之学只有聪明绝伦的杨度能继承。这"帝王之学"不外乎审时度势,辅君王以管霍之道,或乱世之中效法诸葛孔明,成明主以成霸业。

  杨度后又醉心于新学,上了湖南师范,后又留学日本,入法政大学速成科,集中研究各国宪政。1905年7月,杨度与孙中山相会于东京,数度激辩后,两人握手言和并约定:"吾主张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

  孙中山向杨度介绍三民主义及五权宪法,杨度则回以金铁主义---金代表经济,铁代表军事,即富国强兵。在宪政问题上,杨度认为,只要清廷同意君主立宪,即可承认其合法性。

  1908年,西太后、光绪相继去世,掌权的是光绪的弟弟载沣。他将袁世凯开缺回籍。此时,杨度知道袁的羽翼已丰,遂为袁世凯通消息、出主意,成为袁的重要谋士之一。

  10月14日,杨度奉奕劻之命,星夜前往彰德,劝袁世凯受"湖广总督兼办剿抚事宜"一职。不过,杨度认定清廷定会对袁世凯不断加码,遂劝袁世凯暂以"足疾未愈"为由谢绝出山。

  事情果如杨度所料。清廷最终许诺袁世凯重新组阁。

  1911年12月,袁世凯组阁成功,南北和谈进入正式议程。杨度联合汪精卫共同策划了国事共济会,该会宗旨是消除民主立宪党(即革命党及附议革命的立宪派)与君主立宪党(赞同维持君主制的立宪派)之党争,主张南北和谈,政体问题交由国民公决,消除不必要的流血。杨度的立场随着袁世凯的转变,由君主立宪,转向了"民主立宪"。

  1911年12月9日,黄兴电告汪精卫,请转告杨度,若袁世凯能迅速推倒清廷,"中华民国大统领一位,断推举项城无疑"。袁世凯即派唐绍仪为代表,杨度秘密协从,南下上海议和。

  在议和期间,杨度数次公开批评满洲皇族,并力主"民主立宪",以免国家分裂,为他人所乘。

  1915年,杨度为筹安会"六君子"首领,力推袁世凯称帝。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称"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次年6月,袁世凯卒,据传临死前大呼:"杨度误我!"洪宪帝制失败以后,杨度被作为第一"要犯"通缉。

  君主立宪失败后,杨度的政治主张逐渐转向民主共和。1922年,陈炯明叛乱,他受孙中山委托,作为特使,通过夏寿田游说曹锟(夏寿田此时是曹锟的秘书),制止吴佩孚援陈,帮助孙中山度过政治危机。1922年,杨度在上海加入中国国民党。孙中山特电告全党,称杨度"此次来归,志坚金石,幸勿以往见疑"。

  杨度后来还于1929年秋白色恐怖之时,加入了中国***。曾有人讥讽他投机,他驳道:"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机?"他的党员身份直到40多年后周恩来病危时才公之于世。1975年冬,周恩来在重病和王冶秋谈话时,特别提到了杨度晚年参加***一事:"他晚年参加了党,是我领导的,直到他死。"

最佳答案

一、 来源有五:

1、出自子姓,是汤王的后裔。商朝末年,殷纣王庶兄开(一名启)被封于微,世称微子。武王克商后,封微子于商丘,建立宋国。微子的后裔有沙姓。

2、出自神农氏,为炎帝之后。炎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臣夙沙氏。

3、 以国为氏,西周有沙侯国,地望在河北涉县,涉县之称由西汉时沙县改。

4、 出自沙随氏。古代诸侯公爵。凡失国或没爵后,即称为公沙氏或沙随氏。其后省为沙氏。

5、 历史上的百洛国(在今朝鲜)有沙氏。

二、 郡望堂号

郡望:

沙姓望族居东莞(今山东沂水)、汝南(今河南汝南东南60里)。 《郡望百家姓》中记载:沙氏望出汝南郡。《姓氏考略》中记载:望出东莞、汝南。

汝南郡:汉高帝置汝南郡,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上蔡县及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东莞郡:晋武帝太始元年(公元265年)置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沂水一带。即汉代城阳郡旧地。

堂号:

“汝南堂”:今江苏如皋一带沙姓,仍用“汝南世泽,东莞家声”,作楹联,其世迁祖为沙世坚后裔沙屏北。

"济民堂":明时沙玉,当涉县知县,顾虑到老百姓没有恒产(固定的财产),就设宴请富农,亲自问他们定借款合同,借来钱交贫民买耕牛农具,督促百姓治病,男劳力种一亩菜备荒。结果涉县百姓家家不愁吃穿。在庄稼熟的时候,他亲自下乡督促昼夜收割。还没割完,飞蝗大至,邻县的庄稼都被吃光,涉县得到保全 。

三、 历史名人

1、 沙世坚:为江南沙姓始迁祖。南宋勇将,有文武韬略,河北涉县人,古沙侯国之苗裔,曾任东莞太守。生卒不详。

《宋史》对其的记载有三次,1、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11月,金人陷泰州。淮南转运副使、提领诸路忠义军马----杨抗,又以其右军统领、成节郎沙世坚权海陵县丞兼知县,先遁。12月,金主完颜亮被刺,殒。癸卯,右路统领沙世坚入泰州。2、宋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安化蛮蒙光渐等犯宜州思立砦,广西兵马矜辖沙世坚讨之,获光渐。3、宋绍熙三年三月(公元1192年),宜州蛮寇边,改知郁林州沙世坚知宜州讨之。平义军十万,击杀首领莫文察。今广西河池南山有“白土平蛮碑”一尊,即其所勒。在宜州任上,曾撰有《思恩府蛮人请留盐钱论碑》。

今查阅岳珂所著《桯史》,其事迹和《宋史》互为印证,但也有《宋史》所未提及的内容,其生平大概如下:

( 沙世坚出生在蓟北,可能在刘豫手下当过东莞太守,)1161年前归正南朝,参加了泰州之战。乾道间(1165-1171)坐赃发配广西静江府,范成大任广西安抚史时(1172-1175),未见叙用。约1179年左右,郑少融为政广西,命之捕盗,有功,稍复其官。庆元中(1195-1200)中,沙世坚守湖北德安府,卒于任所。由此可推断,他大约的生卒年代为1130-1200年左右,与范成大、郑少融、朱熹同时代。

2、沙玉:明代涉县知县,劝民备耕抢收,涉民丰衣足食。尝于禾稼熟时,督民昼夜收获,未毕,飞蛾大至,临邑禾食尽,涉民得保全。

3、沙良佐:明代新城知县,廉慎爱民,笃于学校,未几,人足衣食,庭无讼者,百姓戴之。

4、沙金威:汉代名将。

5、沙门:晋代名士。

6、沙神芝:清代书法家,沙世坚后裔。

7、沙馥:清代画家,沙世坚后裔。

8、沙元炳:晚清翰林院编修,实业家,沙世坚后裔。

沙元炳小传:字健庵,(公元1864-1927年),江苏如皋人。本宋东莞太守沙世坚之后裔沙屏北之后。沙屏北,明中,始迁如皋石庄,筑“江上草堂”,与东南名宿交游极广,是如皋沙姓的世迁祖。 沙元炳1864年,生于如皋一个世代书香仕宦之家。他天资聪慧,勤于攻读,1891年乡试中举,次年会试取为贡士,1894年殿试成进士。连中三元的他,深得帝师翁同和的赏识,经翁推荐,入庶馆深造,授翰林院编修。正当他准备一展抱负时,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戊戌政变”。面对维新志士的鲜血,他以双亲年高为由,辞官回乡,改书斋“四印堂”为“志熙堂”,从此致力于兴办实业,造福桑梓。沙元炳作为一名维新派,主张“启迪民智,御侮图强,洗雪国耻,振我华夏”。他认为救国必须振兴教育,培养具有“事事之实”的专门人才。为此,他决心从兴办师范堂入手,首先解决师资问题。其时适逢清廷废举、兴学校。他同张藩等筹划创办如皋师范学堂,还邀请张謇等到如皋商讨有关事宜。经他四处奔走,延聘教师,筹措经费,勘探校址,规划校舍,于1903年9月,正式开学授课。如皋师范学堂是全国公立师范学堂中最早创办的一所。此后他还创办了如皋师范学堂附属高等小学、如皋私立乙种商业学校等。他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追随张謇创办实业。他向南通的大生纱厂、广生油厂、新生面粉厂、资生铁厂投资;还向上海的长江大达轮船公司、通扬内河轮船公司以及沿海各垦牧公司投资。在如皋,他于1895年集资创办广丰腌腊制腿公司,聘请兰溪师傅来如皋主持腌腊加工,所制火腿与金华火腿齐名,远销美洲。此后,他还集资创办皋明电灯公司、如皋公立医院、鼎丰碾坊、裕如钱庄和广生德中药铺等。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被推举为如皋县民政长。1913年又当选为江苏省议会议长,他坚辞不就。其后,他担任过如皋县水利会会长,清丈局局长和款产处主任等职,并主持总纂《如皋县志》。1927年卒。有《志熙堂诗文集》传世。

四、沙姓起源研究

1、今河北涉县,为古沙侯国,即春秋涉国,史学界已有定论。沙涉辋替,也有共识;分歧在于,到底这两个字是如何替换?这种替换又发生在何时?弄清楚这个问题,对沙姓研究关系重大,我们也好据此判断《左传》、《史记》所载的涉佗、涉宾,是否是沙姓之先呢?

注: 涉佗:晋大夫,曾守鼓。定公八年,晋师将盟卫侯于鄟泽。赵简子曰:“群臣谁敢盟卫君者?”涉佗、成何曰:“我能盟之。”卫人请执牛耳。成何曰:“卫,吾温、原也,焉得视诸侯?”将歃,涉佗捘卫侯之手,及捥。卫侯怒,王孙贾趋进,曰:“盟以信礼也。有如卫君,其敢不唯礼是事,而受此盟也。”(由兹,)卫侯欲叛晋,而患诸大夫,(不敢叛,用王孙贾言,)乃叛晋。晋人请改盟,弗许。

九月,晋师侵卫。定公九年秋,齐侯伐晋夷仪,晋车千乘在中牟,卫侯如五氏。定公十年,晋赵鞅围卫,报夷仪也。初,卫侯伐邯郸午于寒氏,城其西北而守之,宵熸。及晋围卫,午以徒七十人门于卫西门,杀人于门中,曰:“请报寒氏之役。”涉佗曰:“夫子则勇矣,然我往,必不敢启门。”亦以徒七十人,旦门焉,步左右,皆至而立,如植。日中不启门,乃退。反役,晋人讨卫之叛故,曰:“由涉佗、成何。”于是执涉佗以求成于卫。卫人不许,晋人遂杀涉佗。成何奔燕。君子曰:“此之谓弃礼,必不钧。《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涉佗亦遄矣哉!”

涉宾:定公十三年(前497年),赵鞅想把卫国进贡的五百户人口从邯郸迁往晋阳,遭到同宗大夫赵午父兄的拒绝,赵鞅一怒之下,杀了赵午,于是,赵午子稷、臣涉宾“以邯郸叛”。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涉佗、涉宾或为父子。因为时间上有连带关系,赵襄子杀涉佗是在其未建晋阳之前,而杀涉宾则在晋阳建成之后,据父死子继的古例,涉宾当为涉佗之后。且涉宾之所以依附邯郸赵午,极有可能是因为赵襄子杀了涉佗,也就是因为此,后来赵襄子杀赵午,他才会和赵稷一道“以邯郸叛”。

研究涉县历史的人,也是据此确认春秋涉国的存在的。详细可见涉县研究。我不认为,涉沙是笔误,而是他们原本一字,涉形音sha,可能是秦统一六国的时候,将涉(sha)统一为了涉(she),而涉sha姓,为了保持音的不变,才写作成沙了。只有这样才可以解释,为什么涉国即沙国;同时,也可为涉国(古沙侯国)后人为什么姓沙找到合理的解释。

2、沙世坚的墓,可否定在浙江宁波沙村。关于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须找到两边的谱或辈字对一下就可立知。

椐我查证,浙江宁波沙姓仍有待考证,他们的世祖定国公沙丙只在〈说岳〉里有,正史未见,如家谱有明确记载则可,如只是沙孟海先生的个人认为,则大有考证的必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929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