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先后在哪两座寺庙出家后在哪里被推举担任法师坛主

唐僧先后在哪两座寺庙出家后在哪里被推举担任法师坛主,第1张

唐僧先后在金山寺和洛阳净土寺出家后,在化生寺被推举担任法师坛主。唐太宗贞观年间,海州人陈萼(字光蕊)赴京应试,喜中状元,被任命为洪州太守,又有幸被丞相殷开山之女殷温娇抛绣球打中,和殷氏结为夫妻。陈萼携妻赴任,误乘强盗刘红、张彪的贼船。刘洪见财起心,便想谋财害命。当行至志门刘村(现庆云县东辛店乡境内)附近时,刘洪趁陈萼不备,将其推下船去,陈萼溺水而亡。殷氏见丈夫被歹人推下河,也想跳河自尽,却被刘洪牢牢抓住。见殷氏年少貌美,刘洪便想霸占为妻。此时,殷氏已怀有八个月的身孕,为了不使陈家绝后,便忍辱屈从。不久,殷氏产下一子,刘洪逼殷氏将孩子抛弃。殷氏乘刘洪不备,写下血书,详叙始末,将血书藏于孩子身上,将孩子放进入一个木匣中,投入大河。木匣浮于河水,顺流而下,被金山寺(明朝被毁,现恢复重建)法明和尚所救,取名海流。由于孩子太小,法明和尚交给一位康氏妇女收养。海流长到12岁后,被接回金山寺,剃度为僧,法名玄奘,这就是后来的人们所说的唐僧。玄奘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后来他游历全国,遍访名师,成为佛学后起之秀。他精通《经藏》、《律藏》和《论藏》,被誉为"三藏法师"。他发现诸师之说各有渊源,但隐显有异,莫知所从,于是决心赴印度取经,请求西行,但遭到朝廷拒绝。玄奘意志坚定,28岁时,即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毅然私自离开长安,从凉州出玉门关,沿丝绸之路冒死出国。途中,他历尽艰险,九死一生,历时四年,穿越数十国,终于抵达天竺(今印度)那烂陀寺。玄奘在此苦读五年,成为第一流学者。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携带657部经书返抵长安,长安数十万人夹道欢迎。此后,玄奘先后在长安最大的皇家寺院弘福、慈恩、西明诸寺译经传教,创立唯识宗。他在宰相房玄龄的帮助下,从全国选出20名高僧参与译经,历时19年,译经74部,1335卷,1300万字,成为古代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为中国佛教做出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玄奘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笔录,写成《大唐西域记》12卷,记述亲身经历的110国和听闻28国的情况,成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中亚及中国西北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现已被译成多国文字。玄奘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明朝吴承恩根据传说写成著名章回小说《西游记》,唐僧(玄奘)也因此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一 压腿,踢腿,冲拳,甩腰,先活动筋骨 二 练力气,拳怕力大 三 打沙袋,拳打脚踢,既练了抗击打能力,又练了动作力度和正确性 四 冲拳,踢腿,这里是练技法,练绝招 五 练好个套路, 六 学些技击招法,练组合进攻等等 最好是买本书,书店有的,或者在旧书市场买 我找到篇文章你看有好处的 如何修习武术基本功 □王承磊 文/王承磊 任何一个习武者都应从基本功开始学起,真正熟练掌握了基本功,才有可能步入功夫的上乘境界。 但众多习武者却痴迷于功夫的花巧,盲目追求与摹仿,最终不堪一击。因为他们忽视了功夫训练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基本功训练。 功夫高手无一不是从苦练苦修基本功开始,而且是终生不离此道。这犹如中国的汉字,七千多个汉字却能够组成无数个句子,其道理就在于对文字运用的熟练。同样,一个简单的基本功动作也会演绎出精湛的技艺。每一位功成名就的功夫大师都会经常练习基本功,因为高超的技艺也会随着体能的下降而减退,而基本功训练是保持体能的最好途径。如果每位功夫爱好者明白并坚持了这一习武原则,就会在功夫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基本功训练是一个复杂的、枯燥的训练过程,需要顽强的毅力与坚定的信心,如能坚持基本功训练,就会在磨炼中明白武术到底是怎么练出来的,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会树立起无畏的精神,理想与理念也会更加明晰与坚定,逐渐成为强者。在这里奉劝习武者:“基本功训练是功夫训练的最好导师。”无论哪一位名师,基本功训练都会是他所教功夫教程的第一课。 以下仅例举几项日常基本功训练方法及要求与标准。 1跑步。 练习方法:①速跑,全力以赴跑步5分钟。快速跑属无氧运动,可提高肺活量,锻炼脚的快速移动。②节奏跑,配合呼吸有节奏慢跑30分钟,提高呼吸与身体的配合能力。③耐力跑,全程5公里,快慢相应,以锻炼身体的耐力。 2俯卧撑。 练习方法:①快速推撑60次,以提高上肢快速冲拳能力。②耐力推,坚持100次,提高手臂与肩部的力量。 3仰卧起坐。 练习方法:①快速仰卧起坐,50次/分钟,锻炼腹部肌肉力量与抗击打能力。②耐力仰卧起坐,坚持200次以上,以提高耐力。 4腿部柔韧练习。 练习方法:按照先压后踢的顺序,以腿部肌肉与韧带感觉到绷紧为宜,然后配合各种踢法,每次至少1小时,以提高腿法的灵活性与速度。每次压腿后必须踢腿,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5快速空击。 练习方法:以自身的习惯攻击动作进行快速的击打,包括手法与脚法。配合呼吸,连续进行5~10分钟。此训练属无氧运动,能使人体在快速、紧张的运动状态中保持良好的体能。 6全身抗击打训练。 练习方法:以拳头对自身做无规则的击打,力量以自身能承受为宜。配合呼吸,由快到慢。以提高自身肌肉的抗击能力,并能够放松肌肉,不致使肌肉僵硬。 以上几项基本功训练仅仅是武术基本功的一小部分,却是习武者入门的初级功夫。切记基本本功训练如同功夫技巧训练一样,宜精不宜多。基本功没有速成,只有靠日积月累,当你具备强壮的身体与超常的素质时,就能将各种动作技巧自然、巧妙的连在一起,真正达到将技巧隐于无形,以最简单的动作去对付复杂的招式。 在各种书刊中,基本功的训练方法多不胜举,希望习武者能够理清学武的正确途径,以正确的方法逐步走向功夫最高境界。(《精武》2003年第1期) 另外你点击下面可以知道不少相关知识的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58946html 武术基本功一般包括肩、臂、腰、腿、桩等练习。肩、臂功练习主要是增进肩臂的柔韧性,加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发展肩臂部力量,提高上肢运动的伸展、转环能力,为学习和掌握长拳动作的方法提供必要的专项素质 肩功的主要练习方法有压肩、肩绕环、抡臂和双手握横棍前后过肩等。以发展肩臂力量为主的方法有:俯卧撑、推举杠铃,持较重的武术器械练习等。 腰是贯穿上下肢的枢纽。俗话说"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腰是反映身法技巧的关键。腰不活就难显示出"身法"。练习腰功主要有俯腰、甩腰、涮腰和下腰等。 腿功练习主要是发展腿部柔韧性、灵活性和速度力量等素质。踢腿和压腿是腿功练习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方法有正压、侧压、后压、撕腿、下叉;正踢、侧踢、外摆腿、里合腿、弹腿、侧踹腿、前后扫腿等。 练习桩功的目的是提高腿部肌肉力量,从而使功架更符合规格要求。桩功分马步、弓步、仆步、虚步、歇步等桩,是武术运动独特的锻炼方法。开始练习桩功,时间不要过长,随着腿部力量的增强,逐渐延长站桩时间。 我还是希望你去武馆学,

国师”是中国历代帝王对于佛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称号,有时也作为僧官的一种。中国高僧获得国师称号的,一般以北齐时代(550-577)法常为嚆矢。据《佛祖统纪》卷三十八载,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550),诏高僧法常入宫讲《涅盘经》,尊为国师,国师的名称以此为始。同时又以沙门法上为大统,统治天下僧尼,亦尊为国师。但从唐法琳《辩证论》卷三僧“实国师”的记载看来,则北周(557-581)时也有国师的称号了。

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述国师称号的由来时说:“自古人君重沙门之德者,心尊其位,异其称,曰僧录、僧统、法师、国师。入对不称臣,登殿赐高座,如是为得其宜。”因此,后来有些学德兼备的高僧,常被当时帝王尊为国师。

不过,这种国师的称号,在印度和西域早已流行。《大宋僧史略》卷中“国师”条说:“西域之法,推重其人,内外攸同,正邪俱有。昔尼犍子信婆罗门法,国王封为国师。内则学通三藏,兼达五明,举国皈依,乃彰斯号。”《中阿含经·转轮王经》卷十五记刹利顶生王时,国师梵志巡行国界。这是婆罗门为国师的例子。《出三藏记集·诃梨跋摩传序》卷十一记载,佛灭九百年时,有个印度外道论师,想阻止巴连弗王崇敬三宝,就到摩揭陀国来活动。王即招募境内学者;谁能以辩论折服外道的,当奉为国师。诃梨跋摩应募而至,折服了这个外道。王及臣民非常高兴,即与全国人民奉他为国师。《慈恩传》卷四也说:印度胜军论师,学德兼备,摩揭陀王很敬重他,便派特使邀请,立为国师。

佛教东传以后,西域也有国师的称号。如前秦建元十八年(382),西域车师前部王弥第来访长安,其国师鸠摩罗跋提同来,献胡语《大品般若经》一部(《出三藏记集·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卷八)。又高僧鸠摩炎(即鸠摩罗什之父,他从印度到龟兹,娶其王妹而生罗什),聪明有志节,舍相位出家,东渡葱岭。龟兹王闻名敬慕,自出郊迎,请为国师(《出三藏记集·鸠摩罗什传》卷十四)。此外,汉地高僧也有为当时西域国师的。如陇西高僧法爱,深解经论,兼通术数,为西域芮芮(亦称蠕蠕或柔然国)国师,奉以三千户(《高僧传·法瑗传》卷八)。

至南北朝时,由于统治者的需要和支持,许多高僧赖以大力弘法,佛教获得很大发展。当时许多高僧虽没有国师的称号,但受贵族王侯崇信,被称为家师、门师等。特别是北朝,如魏文成帝奉沙门统昙曜以师礼,孝文帝称呼《成实论》讲师道登为“朕之师”,北凉沮渠蒙逊对于昙无谶,后赵石勒、石虎对于佛图澄,前秦苻坚对于道安,后秦姚兴对于鸠摩罗什等的尊敬等,都是相当于国师的礼遇。至北齐文宣帝时,更正式尊称法常为国师。元代法洪所撰《帝师殿碑》(1321)说:“古之君天下者皆有师,惟其道之所存,不以类也。故赵以佛图澄为师,秦以罗什为师。夫二君之师其人也,以其知足以图国,言足以兴邦,德足以范世,道路足以参天地赞化育,故尊而事之,非以方技而然也。”(《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

南朝陈宣帝,曾以天台智□为菩萨戒师,隋炀帝同样也以智□为菩萨戒师,有时也号为国师(《大宋僧史略》卷下)。隋炀帝时之智□,早亲承南岳大师,修法华三昧,后隐居钟山,炀帝屡诏,请问法要,礼为国师(《佛祖统纪》卷九)。唐高祖时之智满,亦有国师称号。唐代三百年间,佛教各宗高僧被尊为国师的很多。禅宗的神秀,历则天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皆被尊为国师。嵩山老僧慧安被称为老安国师,慧忠被称为南阳国师,知玄被称为悟达国师,无业被称为大达国师。密宗方面,金刚智圆寂后,谥为灌顶国师。不空为帝灌顶,赐号智藏国师。净土宗有南岳法照为代宗时代的国师。华严宗的澄观,于贞元十五年(799)入宫阐释华严宗旨,德宗赐以大统清凉国师之号;法藏则被封为康藏国师。祖琇在《隆兴佛教编年》卷十五说:“吾释之盛,莫盛于唐,凡三百年问,以道德为天下宗师者不可胜数。”从以上人物看来,此说庶几近于事实。

五代时期,虽然战乱不停,但那些割据一方的小国对于高僧的赐号仍很流行。西蜀后主赐无业为佑圣国师,吴越王以天台德韶为国师,南唐以文遂为国大导师,闽王王审知以鼓山神晏为兴圣国师。

宋代佛教是禅宗的全盛时期,禅僧获得赐号者极多。但日本天台宗高僧成寻以宋时来访中国,至开封谒见神宗,神宗赐以善慧大师之号,圆寂后葬于天台山国清寺建塔,赐题“日本善慧国师之塔”,这算是中日佛教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常盘大定《日本佛教之研究》第二百六十四页)。

辽代崇信佛教,不少僧徒兼任朝廷高官。《契丹国志》卷八说,兴宗“尤重浮图法,僧有正拜三公、三师兼摄政事令者,凡二十人”。著名高僧非浊于重熙十八年(1049)为上京管内都僧录,清宁二年(1056)晋升为检校太傅太尉,赐纯慧大师之号。他的老师就是著名的燕京奉福寺圆融国师。圆融名澄渊,著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抄详集记》十四卷,《科》三卷,被称为燕台奉福寺特进守太师兼侍中国师圆融大师赐紫沙门(《辽史拾遗·奉福寺尊胜陀罗尼石幢记》卷十六)。

到了金代,国师的名义更见明确。《大金国志》卷三十六“浮图”条说:“浮图之教,……在京曰国师,帅府曰僧录、僧正,列郡曰都纲,县曰维那。……国师,在京之老宿也,威仪如王者师,国主有时而拜。服正红袈裟,升堂问话讲经,与南朝等。”

元代的国师,兼有政教的权力。由于朝廷过分宠信喇嘛,造成许多流弊。《元史·释老传》记当时帝师的权力说:“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帅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而军民通摄。于是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虽帝后妃主,皆因受戒而为之膜拜。……其徒怙势恣睢,日新月盛,气焰熏灼,延于四方。”世祖忽必烈于中统元年(1260)以八思巴为帝师,授以玉印,统释教。至元六年(1269)奉敕新制蒙古字成,升号为帝师大定法王,更受赐玉印。至元十七年(1280)以四十二岁入寂,帝极哀痛,赐以“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的尊号(《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二)。至元初,曾立释教总制院,命国师管领释教僧徒及西藏事,至元二十五年,改为宣政院。其后对于西藏喇嘛特赐或追谥为帝师、国师、三藏国师、灌顶国师者,不胜枚举。

汉族僧人被元朝尊为国师的也有九人,世祖时代的海云国师最为著名。海云名印简,山西岚谷宁远人,道行孤高,为朝野所重,卓锡燕京庆寿寺。太子生时,诏海云国师摩顶立名。寂后筑塔燕京。元初新筑京城,监筑者谋毁海云国师塔,两雉相合,奏帝欲去其塔。帝曰:“海云高僧,筑城围之;贵僧之德,千古不磨。”(其行状见于北京市发现的王万庆撰《大蒙古国燕京大庆寿寺西堂海云大禅师碑》及《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二、三十五)。大德五年(1301)成宗建大万圣国寺于五台山,诏求开山第一代住持,帝师迦罗斯巴推荐洛阳白马寺住持华严学僧文才,成宗即铸金印,署其为真觉国师(《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万松行秀为金、元两朝禅宗第一流人物,深受名相耶律楚材等王侯皈依。佛教史籍虽未见他有国师称号,但元代日僧邵元所撰《山东灵岩寺息庵禅师道行碑记》所云:“大万松雨(秀?)国师下,有雪庭总统,三世而继其灯,息庵也。”万松之为元代的国师也是无疑的(冢本善隆《日支佛教交涉史研究》第九十八页)。天目山中峰明本禅师于至治三年(1323)入寂,敕谥为普应国师。明本于延佑四年(1317)住湖州幻住庵时,著有《幻庵清规》,《续藏》则直称其为《普应国师幻住庵清规》。此外,云南大理地方的左黎,亦被元朝封为国师。左黎为滇西人,至京治成宗手疽,封为国师后归大理(《滇释记》卷一)。

明代之初,朝廷为加强和西藏等民族的联系,虽仍沿用元制,封喇嘛为“帝师”、“国师”等尊号,但其声势已不如元代之盛。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诏西番、土番各族酋长,推举过去有官职者至京受职赐印,使因俗为治。以故元摄帝师喃加巴藏卜为炽盛佛宝国师,赐玉印及彩币。自是番僧有封为灌顶国师及赞善王、阐化王、正觉大乘法王、如来大宝王者,俱赐以金章诰命,领其人民,间岁朝贡。永乐五年(1407),封西僧哈立麻为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其徒孛罗等,皆封为大国师(《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六)。永乐六年,吐番僧清来入贡,封为灌顶慈慧圆智普通国师。永乐八年,以番僧绵思吉为净慈妙济国师。以班丹藏卜为净觉弘济国师。永乐十三年,又封乌斯藏的释迦也夫为妙觉圆通慈慧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等。自永乐一朝受封的西藏喇嘛,有阐化、阐教、辅教、护教、赞善五法王,及二西天佛子,九灌顶大国师,十八灌顶国师(魏源《圣武记·国朝抚绥西藏记》卷五上)。

英宗天顺元年(1457),递减番僧封号,降法王为大国师、大国师为国师。成化四年(1468),魏元,康永韵等上书谏言:“今宠遇番僧,有佛子、国师、法王名号,仪卫过于王侯。……又多中国之人习为番教图宠贵者,伏望资遣番僧使之还国。”成化十二年(1476),大学士商辂又条陈时政说:“闲住番僧,往往自都纲、禅师升至国师、佛子、法王等,给予金银印信图书。其有死亡,徒弟承袭,更求造塔。二者皆侵耗朝廷财物,宜行禁治。”于是明政府革除法王、佛子、国师等称号。到武宗时,又大优遇喇嘛。正德二年(1507),升慈恩、能仁、护国三寺禅师为国师,以大慈恩寺领占竹为灌顶大国师。正德五年(1510),武宗自称为大庆法王,并学番语诵番经,所封国师更多。至世宗信仰道教以后,国师的尊号才不多见(《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六)。但穆宗隆庆三年(1569),仍有阐化、阐教、辅教三王入贡,诏依洪武之制,令三年一贡(《明史》卷三三一)。

明代汉族僧人得国师封号见于记载者,只有洪熙元年(1425)赐释智光号广善大国师。《明外史·方伎传》说:“释子智光,武定人,洪武时奉命两使乌斯藏、榜葛剌、地涌塔诸国。永乐时又使乌斯藏,迎尚师哈立麻。历事六朝,宠锡冠群僧。”英宗嗣位,又加号西天佛子。此外,成化间僧继晓,初以邪术获封法王和国师,后被革去国师为民(《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又万历年间相传漳州闲云石室高僧樵云因超度神宗皇太后,获赐龙袴,俗称为龙袴国师(念西《龙袴国师传》)。但从蕅益所撰《樵云律师塔铭》(《灵峰宗论》卷八之二)看来,樵云不过是一个精持戒律兼修净业的高僧而已,并没有国师的称号。

清初世祖敬重禅僧。顺治年间(1644-1661),憨璞性聪、木陈道态、玉琳通琇等,先后入宫说法,各赐紫衣及封号。憨璞称为明觉祥师。木陈称为弘觉禅师(清《尤西堂集序》及《八指头陀诗集》卷八,均称其为弘觉国师)。玉琳初称大觉禅师,继遣使加封大觉普济禅师,后又加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通称为玉琳国师,此是清代汉传佛教中享有国师尊号的唯一僧人。

清代号为喇嘛教的复兴时期,但喇嘛被封为国师的并不多见。青海阿噶旺罗布桑却拉丹,于清初入藏受戒并受学于第五世拉萨大喇嘛,被认定为第十四世章嘉呼图克图后,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到北京谒见清圣祖,圣祖为其建汇宗寺子内蒙多伦诺尔,令传教于内外蒙古;康熙四十五年(1706)赐“灌顶普觉广慈大国师金印”。雍正年间,清世宗又为第十五世章嘉于汇宗寺西建立了善因寺(天纯《内蒙黄教调查记》)。清初诸帝对于喇嘛的封号甚为谨慎。乾隆特制一篇《喇嘛说》刻在雍和宫的四面碑上,其上曰:喇嘛又称黄教,始盛于元,沿及于明,封帝师、国师者皆有之。我朝惟康熙年间封一章嘉国师,相袭至今。又注云:“我朝虽兴黄教,而并无加崇帝师封号者。惟康熙四十五年封章嘉呼图克图为灌顶国师;雍正十二年加授章嘉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令住持嵩视寺。”

乾隆时代对于章嘉国师虽极礼遇,但章嘉似乎不大过问政治。据清礼亲王的《啸亭杂录》关于清字经馆的记述说,乾隆三十七年,设清字经馆(即满文藏经馆)于西华门内,命章嘉国师综其事,以达天、运筏等助之,考取满人誊录员、纂修若干员,令翻译经卷,先后凡十余年,大藏告成。帝尝以法司案卷命师判决。师合掌答曰:“此国之大政,宜由皇上与大臣讨论,非方外之人所预也。”直至清末,章嘉虽世袭国师称号,实际上只是在蒙藏地区从事宗教活动而已。

史部通典职官典》里记载:太师,古官。殷纣时,箕子为之。太傅,古官。傅,傅之德义也。 周成王时,毕公为太傅。太保,古官。殷太甲时,伊尹为太保。太宰,于殷为六太,于周为六卿,亦曰冢宰。太尉,秦官。月令曰:“孟夏,太尉赞杰俊。”自上安下曰尉,故武官咸以为号。

太师

太师,古官。殷纣时,箕子为之。

周武王时太公,成王时周公,并为太师。周公薨,毕公代之。

秦及汉初并无,至平帝元始元年初置,以孔光居焉,金印紫绶,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孔光为太师,王莽为太傅。光常称疾,不敢与莽并。太后诏:“ 令太师无朝,赐灵寿杖。黄门令为太师省中坐置几,太师入省中用杖,赐食十七物。”十七物者,食具十七种物也。灵寿,木名。汉东京又废。献帝初,董卓为太师,卓诛又废。

魏世不置。

晋初置三上公,以景帝讳师,故置太宰,以代太师之名,晋书曰:惠帝太安元年,“以齐王冏为太师”。当时撰述者之误也。秩增三司。蜀李雄僭号,时范长生自西山乘素舆诣成都,雄拜长生为天地太师,封西山侯。

后魏、北齐、后周、隋、大唐皆有之。天宝以前,唯以其官赠仲尼及长孙祯、武士□、窦毅、韦玄贞、张说、裴光庭而已。□音忧缚反。

太傅

太傅,古官。傅,傅之德义也。 周成王时,毕公为太傅。

汉高后元年,初置太傅,金印紫绶。初用王陵,后省。八年复置,后省。哀帝元寿二年,复置,位在三公上。平帝以孔光为之。

后汉有太傅,上公一人,掌以善道,无常职。光武以卓茂为之,薨,省。明帝又以邓禹为之。邓禹字仲华,以元功拜太傅,进见东向。又张禹字伯达,迁太傅,舍于宫中,太官进食,五日一归府。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章帝以赵熹三世在位,为国元老,乃以为太傅。和帝即位,幼弱,以邓彪有高名,海内归仁,征为太傅,百官总己以听之,恩宠之异,莫与为比。其后,每帝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薨则省。胡广注曰:“犹古冢宰总己之义。”桓帝践祚,已加元服,不复置傅,但令太尉胡广、司徒赵戒领尚书事。至灵帝,复以陈蕃为太傅,与广参录尚书事。陈蕃志欲芟夷阉竖,以清本朝,世乱谗胜,用殒厥身。胡广代之,拱默而已。

魏初置太傅,以钟繇为之。钟繇字元常,迁太傅,有疾。时华歆亦以高年病,朝见,皆使乘舆上殿就坐。 是后三公有疾,遂以为故事。

晋宋金章紫绶,进贤三梁冠,介帻,绛朝服,佩山玄玉。

梁、后魏、北齐、后周及大唐皆有。

太保

太保,古官。殷太甲时,伊尹为太保。

周成王时,召公为太保。

汉平帝元始元年,始用王莽为之。光武中兴,省。

魏初不置,末年始置太保,以郑冲为之。冲,字文和。 位在三司上。

晋武初践祚,以王祥为太保,进爵为公,加置七官之职。太保,所以训护人主、导以德义者也。汝南王亮为太宰,录尚书事,与太保卫瓘对掌朝政。又卫瓘为太保,以公就第,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掾属也。章绶佩服冠秩与太傅同。

梁、后魏、北齐、后周、隋及大唐皆有之。天宝以前,唯以其官赠窦季谋一人而已。

太宰

太宰,于殷为六太,于周为六卿,亦曰冢宰。

周武时,周公始居之,掌建邦之治。

秦、汉、魏并不置。平帝加王莽号曰宰衡。

晋初,依周礼,备置三公。三公之职,太师居首,以景帝名师,故置太宰以代之,而以安平献王孚居焉。增掾属十人,盖为太师之互名,非周冢宰之任也。何曾为太宰,朝会乘舆入朝,剑履上殿,如萧何、田千秋、钟繇故事。又安帝以太宰琅玡王德文不宜婴拂事务,以纡论道之重,可衮冕之服,绿盭绶,羽葆鼓吹。盭音戾。盭,绿也,以绿为质。盭,草名也,出琅玡平昌县,似艾,可染绶,因以为绶名。

宋大明中,用江夏王义恭为之,冠绶服秩悉与太傅同。至齐以为赠。

梁初有之。至陈,又以为赠,有事则权兼之。

后魏初无。至孝庄时,以太尉上党王天穆为之,增置佐吏。

北齐无闻。

后周文帝又依周礼建六官,遂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掌邦治,以建邦之六典,佐皇帝治邦国。

自隋而无。

太尉

太尉,秦官。月令曰:“孟夏,太尉赞杰俊。”自上安下曰尉,故武官咸以为号。

汉因之。应劭汉官谓太尉为周官,非也。郑玄注月令亦曰秦官。尚书中候云“舜为太尉”。束皙据非秦官,以此追难玄焉。刘昭曰:“纬候众书,贵尚神诡,出没隐显,动挟诞怪。太尉官实司天,虞舜作宰,璇衡赋政,当是据后位以书前职,非虞之实号也。太尉所职,即舜所掌,遂以同掌追称太尉,乃中候之误假,盖非官之为谬。康成渊博,自注中候,裁及注礼而忘舜位,岂其实哉!此是不发讥于中候,而正之于月令也。广微之诮,未探硕意。”金印紫绶,掌武事。汉文三年省,景帝三年复置,其尊与丞相等。 丞相卫绾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藉福说田蚡曰:“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窦婴;婴为相,将军必为太尉。太尉、相尊等耳,又有让贤名。”蚡从之,皆如其谋。蚡音扶粉反。五年,又省。元狩四年,更名大司马。大司马说在本篇。

后汉建武二十七年,复旧名为太尉公。每帝初即位,多与太傅同录尚书事,府门无阙。论者云,王莽以大司马篡盗神器,故贬其阙。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凡国有大造大疑,则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国有过事,与二公通谏诤之。灵帝末,以刘虞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自此则大司马与太尉始并置矣。刘宠字祖荣,迁太尉,以日食免。又初第五伦为会稽太守,署郑弘为督邮,举孝廉。及弘为太尉,而伦为司空,位在下,每朝见,弘曲躬自卑。帝知其故,遂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间,由此以为故事。又陈蕃拜太尉,临朝叹曰:“黄宪若在,不敢先佩印绶。”后坐辟召非其人,策罢。

魏亦有之。王祥字休征,为太尉。司马文王进爵为王,祥与司徒何曾、司空荀顗并诣王。顗曰:“相王尊重,今可相率而拜。”祥曰:“相国势位,诚为尊贵。然要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班列大同,安有天子三公可辄拜人者耶?损魏朝之美,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及入,何曾、荀顗遂拜,祥独长揖。文王谓祥曰:“今日然后知君见顾之重也。”

晋太尉进贤三梁冠,介帻,绛朝服,金章紫绶,佩山玄玉。若郊庙,冕服七旒,玄衣纁裳,七章。

宋制,武冠,山玄玉。

齐制,九旒。

后魏初,与大将军不并置。正光之后,亦皆置焉。

历代唯后周无,其余皆有,悉为三公。

综上所述可见他们是在不同时代扮演的不同的角色,时有时元,时断时续,然而没有这些头衔,他们的工作会有其他人做,如南北朝时各诸候小国太字官职可见一斑,齐时,三公唯有太傅。

梁有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等官,诸公及位从公开府者,亦置官属。

陈以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并为赠官。三公之制,开黄合,厅事置鸱尾。

后魏以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上公也。大司马、大将军谓之二大,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

后人编著的公案小说《施公案》(写江都知县、通州漕运总督施世纶破案故事的小说),将窦尔敦的生平事迹加以改编收入其中。京剧艺人又根据《施公案》中窦尔敦的故事改编成京剧,至今仍上演的有《盗御马》与《连环套》。在这两出戏中,窦尔敦不再是农民起义的领袖,而是占山为王的绿林好汉。他与清王朝的斗争,被改为武林中个人恩怨的争斗。《盗御马》写窦尔敦在比武时被黄三太用暗器打伤,一直伺机复仇。十几年后,他得知梁九公携御马外出狩猎,遂潜入梁营盗走御马,并留下黄三太姓名,嫁祸于他,以报前仇。

《连环套》说的是梁九公失落御马,见有黄三太的留名,欲拿其子天霸问罪(时三太已死)。三太好友彭朋为了庇护天霸,责令他在限期内访拿真正盗马之人。

黄天霸乔装镖客外出查访,遇窦部下贺天龙,得知盗马案的线索,乃只身上山进入连环套,会见窦尔敦,劝其交出御马,未果。二人遂约定,次日在山下比武定输赢。是夜,黄的助手朱光祖上山,摸进窦的卧室,盗走其兵器——护手双钩,并将黄的兵刃——钢刀,插留案间,以示警告。窦醒后大惊,深悔自己麻痹大意,在懊恼忿激之下,决定献出御马,随黄到官府自首。

不久之后,窦尔敦之友梁大刚纠合绿林人士,前往劫救,反被窦尔敦斥退。窦获释后,看破红尘,出家麒麟峪,在寂寞中渡过余生。

此剧的思想性和剧情均较为平淡,故很少整本全剧演出。经常上演的只有《盗御马》和《连环套》中的《天霸拜山》一折。这两出戏在表现京剧的唱、念、作功等方面颇具代表性,没有相当造诣的演员,一般难以问津。 清代传统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全传》、《彭公案》中的豪侠。后世一些传统通俗文学《大侠窦尔敦》、《杨香武三盗九龙杯》、《黄天霸全传》、《连环套》也以说书等形式表现他。窦尔敦武艺高强,外号铜头铁罗汉,拿手绝活有螳螂十六式、达摩老祖易筋经、达摩二十四式、阴阳二气拳、虎尾三节棍、双钩等。

窦尔敦出身武林世家,自幼习武甚精,后又拜一尊佛海靖为师,得其真传,终于艺冠群芳,成为绿林高手。他为人忠厚,性格直爽,讲究义气,侠肝义胆,虽身怀绝技,却并不欺人作恶,而是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因而深受武林人士拥戴,推举他为山东绿林道八大处总头领。京剧《盗御马》讲的是黄天霸乔妆镖客出口外,假意拜山,计诱窦尔敦自认盗御马的故事。 在京剧里,窦尔敦被画成蓝脸。 窦尔墩从少林寺学艺归来,为生活所迫,到本县北宗村李财主家扛活。这年三十晚上,被长工李二拉到家里喝辞岁酒。饮至三更,一个朋友酒醉大哭,大伙问他怎么回事,他哭着向大伙说他在百里以外的张庄张百万家扛活,本来双方讲定,每月工钱三十吊,到年底算账时张百万却按每月十五吊,还说他赖张家的钱,并命家奴把他赶了出来。他有心去告他,一没立字据,二张家与官府勾结,有钱有势,有理官司也打不赢,他只好忍气吞声作罢。窦尔墩听他讲完,从腰里掏出一些碎银子丢在桌上说:“哭有什么用!你家孩子老婆得吃饭,把它收好。”又说:“来!今天是大年三十,咱们共同干一杯,以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说完一饮而尽。他一放酒杯说:“我去解个手,”就出去了。大伙被他的朋友义气所感动,一时高兴又喝了起来。等了半天,不见窦尔墩回来,刚要去找,他却回来了。大伙重新喝酒,都喝得酩酊大醉,一个个都睡着了。

天刚亮,突然杀声四起,众人惊醒。只听外边大声喊道:“快交出窦尔墩来!”原来他趁解手的工夫,施展轻功本领,到张庄把张百万杀了。他在墙上写着“杀人者,北京长工窦尔墩也”!张家立刻到官府报案,三班六衙连夜赶往北京捉拿窦尔墩。窦尔墩叫李二开门,衙役们进来一看,只见杯盏狼籍,一个个醉的不省人事,窦尔墩看样子醉得更厉害。李二指着窦尔墩对衙役们说:“列位!这里离张庄少说也有一百里,若是三更杀了人,这时候回不来。你们看他醉成这个样子,什么时候去杀的人呢?再说,他与张东家素不相识,又无冤无仇,怎么会凭白无故地去杀他呢?很可能是他的仇人栽赃陷害,请各位还是三思而行。”

衙役们听了觉得有理,又见众人担保,只好带了保人回去交差。事后,窦尔墩拿出张百万的帽子,告诉大家这事确实是他干的,从此,窦尔墩“百里取人头”的故事就传开了。 《坐寨》这一大段西皮原板,窦尔墩回首往事,他说——“也是某心大意未曾提防”。黄三太不讲信用,明明说好窦尔敦双钩战他金刀,却因不敌,下黑手,用甩头伤了窦尔敦的肩膀,故引出窦尔敦盗马复仇这段故事。“大丈夫仇不报枉在世上,岂不被天下人耻笑一场?饮罢了杯中酒换衣前往。”可他万万没想到,黄三太走运,早就命归西天,自然死亡了,可又引出他儿子黄天霸的一段故事。没想到这黄天霸比他老子有过之而无不及,又用阴招,或者你说是高招也行,反正不是光明正大的比武,赢了窦尔敦。(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看看,黄天霸找人偷了窦尔敦双钩,留下自己的单刀,表示我没偷偷趁半夜杀你,窦尔敦觉得自己的武器和命都差点丢了,大方的承认输了)

文献《古城瑷珲》

据爱辉县保存下来的清朝史志《古城瑷珲》记载,窦尔敦(1626—1687)原名窦二东,后清政府贬称窦尔敦。明朝天启年间,窦尔敦生于河北省献县窦三香疃,逝世于康熙26年(1687年),时年62岁。其祖父、父亲都曾参加过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父亲窦自忠曾带过13万兵马,任督军。窦尔敦的母亲因窦尔敦造反抗清而被捕入狱,绝食撞墙而死。妻子齐金凤在清军攻打连环套时战亡。窦尔敦有两子,长子窦飞虎,次子窦飞豹。次子后随窦尔敦流放到黑龙江,是今黑河市爱辉县窦集屯的窦氏第一代传人。

窦尔敦性格刚烈、豪爽,武功十分出众。康熙年间,他在河北省连环套一带树旗起义,为反抗清政府拉起了队伍,绰号“铁罗汉窦尔敦”。

康熙21年(1682年),康熙决定在山海关外大凌河建一个牧场,饲养大批马匹,专供皇帝和皇家选用。于是,大片民田被强占,激起了当地农民的无比愤怒。此事被威震四方的绿林好汉窦尔敦知道后,他率弟兄们劫了朝廷的十几匹好马。同年又在一个叫商家林的地方劫了皇纲,并把东西分给贫苦百姓。窦尔敦成了清政府当时有名的“大盗”,康熙帝亲自下旨“限期捉拿窦尔敦归案”,并两次派兵攻打连环套,损兵折将,没能抓获窦尔敦。后来,朝廷闻知窦尔敦是个孝子,派人将窦尔敦的母亲和嫂子拿到,施以酷刑。得知此消息的窦尔敦万分悲痛,为了不牵连老母,他毅然到官府投案自首,被刑部判了死刑。

康熙23年(1684年),康熙帝召见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安排收复被沙俄占领的雅克萨城一事。这位将军为巩固边疆,收复雅克萨,广招人才。他对窦尔敦刚直不阿的品德和过人的武功,早就敬佩不已。当得知窦尔敦被判死刑后,便在京城几经奔走,才使刑部免去窦尔敦的死罪,改判流放黑龙江。

窦尔敦被流放到归爱辉布丁屯(江东64屯之一,俄国境内),萨将军选出一批年轻人,让窦尔敦教他们杀敌格斗本领,为取得战争胜利做好准备。康熙24年(1685年)中俄雅克萨战争打响,中国军队包围了雅克萨城。萨将军派窦尔敦到城中送劝降书,要求俄军投降并撤出雅克萨及占领的地区。窦尔敦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敌军拒不投降,在清军的猛攻下,俄军大败,第一次雅克萨战争取得了胜利。

俄军不甘心失败,在清军撤回爱辉后,他们又重新占领了雅克萨,重修被烧毁的城墙,并建起一座塔楼,楼上竖起一丈旗杆,旗杆上设有楼橹。翌年(1686年)第二次反击战开打,敌将登楼用旗指挥,战斗进行到第五天,城仍未能攻下。为使俄军失去指挥,窦尔敦混入城内将支撑楼橹的旗杆砍断。在敌阵中他只身与俄军奋战,杀死许多俄兵,第二次雅克萨战争,中方又取得了胜利,为《尼布楚条约》划定中国疆界,奠定了基础。

窦尔敦在此次战争中负了伤,于1687年逝于爱辉镇附近的火石山(今窦集屯)。为缅怀这位民族英雄,萨布素将军在窦集屯为窦尔敦建造了祠堂,后人称为“窦尔敦庙”。 窦尔墩,原名窦开山,乳名二东,清直隶河间府县窦三町人,他上有长兄,排行第二,长得虎背熊腰,故又叫窦二墩。

窦尔墩出身贫苦农民家庭,自幼给地主打活,他行侠仗义,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因不满地主老财为富不仁,遂涉足绿林,抗清反暴。当时,献县以北,河间城以南的方圆数十里区域内,就是他与绿林好汉们经常啸取聚义举之所。窦尔墩一生未婚,他获取的钱财,多用于济困扶危,个人坚持过简朴清贫的生活。当地百姓对他有口皆碑,十分敬仰;而那些豪门富户和反动官府对他却闻风丧胆,恨之入骨。

窦尔墩少时曾拜在当地名师韩实门下习武,后又拜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的部将石某为师。他十八般武艺样样皆精,尤擅使大刀。绿林生涯,使其深感长兵器之不便,遂自己设计改制了一种护手双钩,此兵器兼有刀、钩、匕首之功能,破长兵,敌短器,钩刺自如,攻防兼备。窦尔墩挥起双钩,疾如闪电,势如猛虎一般,故后人又称它为虎头双钩。

为了扎下反清抗暴的大本营,他把河间府作为攻取目标,并智取得胜,首战告捷。窦尔墩虎踞河间府,义旗一举,从者如云。兵部尚书彭朋发兵河间,连战失利,因此被弹劾削职。黄三泰为搭救彭朋,派人指镖为凭,向窦尔墩借银。虽说是借,实则是依恃武力,明抢强夺。窦尔墩是血性男儿,哪买他的帐。黄三泰栽了跟斗,恼羞成怒,遂有在李家店比武较量一场恶斗。比武前双方曾商定,不得使用暗器。黄三泰是个久闯江湖的老手,虽有君子协定,但他仍暗器藏身。临阵双方交手数十合,黄渐觉气力不支,遂背弃盟约,用“甩头”击窦。窦尔墩自恃武艺在身,没提防对方会暗器伤人,遂被击中左膀,遭敌暗算。时清兵突至,窦尔墩率众出逃,失弃了河间府。

此后,窦尔墩又在清皇陵马兰峪以北的风水禁地兴隆山,觅得一处三面临水,一面绝壁耸天的险地,扎下了连环套营盘,继续与清廷作对。后来,清太尉梁九公乘御赐金鞍玉辔追风赶月千里驹到围场行猎。窦尔墩探知这一消息后,只身潜入御马厩,用熏香熏倒守卫,用匕首杀门丁,盗走了御马。此举,使绿林义士大受鼓舞,给了清廷又一沉重打击。彭朋因此再次被削职,黄三泰也因受到牵连。窦尔墩终于报了李家店的一箭之仇。

官兵攻环套数年不下,便想出了一个先捉拿窦尔墩的老母,诱其投案的毒计。窦母被捕后,官方贴出告示,称数日之内,窦尔墩若不投案自首,便杀其母。窦尔墩是个孝子,求母心切,误投囹圄而亡,时年34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040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