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毛笔的正确姿势
vm6b
不正确的坐姿和握笔是近视的第一原因。
一我觉得:一只笔只要具备:“尖”、“齐”、“圆”、 “健”那么,这就是一只好笔!
二笔类相比不恰当,许多时候还得看它的用途!就是我 们要做的是什么。
如:写字、工笔画和写意画它们所需要的笔类都有区别。更高一层次的来说:写字还得看写什么字体,然后选笔类!因为不同的笔类有不同效果!
关于毛笔,想了解更多,就请看下面这些资料:
毛笔(writing brush),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被列为中国的文房四宝之一。
历史和起源
毛笔起源于公元前1600-1066年左右。现代毛笔的原料主要是兽毛和竹管。在文具工厂里,毛笔的制作要经过72道工序。例如选毛就很麻烦。一只山羊身上的毛可分为19个等级,可以用来制笔的只有5种。工人们要从千千万万根羊毛、兔毛、狼毛(黄鼠狼毛)中一根一根地挑选,然后进行搭配组合。可见生产一支毛笔是多么的不容易。
毛笔的品种较多。就原料和特点来看,可以分为软毫、硬毫、兼毫三大类。软毫的原料是山羊和野黄羊的毛,统称羊毫,写起字来柔软圆润。硬毫的原料是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和山兔毛——紫毫,狼毫,它们弹性强,写出的字锐利刚劲。兼豪是软硬两种毛按比例搭配。初学写字,大多使用兼毫类毛笔。
毛笔又有大小之分。最小的叫圭笔,然后是小楷、中楷、大楷……最大的笔有几十斤重,笔杆比碗口还粗,写字的人好像拿大扫帚扫马路似的。那么,种类如此繁杂的毛笔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我国的书写用笔起源很早。根据未经刀刻过的甲骨文字判断,夏商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的笔了。如果再从新石器时期彩陶上面的花纹图案来看,笔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那时笔的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传说,我们现在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战争拖了很长时间。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书写速度很慢。蒙活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用上面说的那种笔写战况报告,常使他感到影响思绪。那种笔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会把非常贵重的绢给弄脏了。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这次要写大量的战况报告,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
战争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军营。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子。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蒙恬并不甘心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别的改进方式。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走过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笔”。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源源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蒙恬大受启发,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幸”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笨”(今日简写作“笔”)。
最初的毛笔是用来涂描甲骨文的笔画的,而真正用毛笔写字,可能开始于简牍和锦帛上文字的书写。
毛笔的种类
毛笔的分类主要有依尺寸,还有笔毛的种类,来源,形状等等来分。
依尺寸可以简单的把毛笔分为:小楷,中楷,大楷。
依笔毛的种类可分为:软毫,硬毫,兼毫等。
依来源可分为:胎毛笔、狼毛笔、兔肩紫毫笔、鹿毛笔、鸡毛笔、鸭毛笔、羊毛笔、猪毛笔、鼠毛笔、虎毛笔,黄牛耳毫笔等。
(1)羊毫类。笔头是用山羊毛制成的。羊毫笔比较柔软,吸墨量大,适于写表现圆浑厚实的点画。比狼毫笔经久耐用。此类笔以湖笔为多,价格比较便宜。一般常见的有大楷笔、京提(或称提笔)、联锋、屏锋、顶锋、盖锋、条幅、玉笋、玉兰蕊、京楂等。
(2)狼毫笔。笔头是用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制成的。以东北产的鼠尾为最,称"北狼毫"、"关东辽尾"。狼毫比羊毫笔力劲挺,宜书宜画,但不如羊毫笔耐用,价格也比羊毫贵。常见的品种有兰竹、写意、山水、花卉、叶筋、衣纹、红豆、小精工、鹿狼毫书画(狼毫中加入鹿毫制成)、豹狼毫(狼毫中加入豹毛制成的)、特制长峰狼毫,超品长峰狼毫等。
(3)紫毫。笔头是以兔毛制成的,因色泽紫黑光亮而得名。此种笔挺拔尖锐而锋利,弹性比狼毫更强,以安徽出产的野兔毛为最好。
(4)兼毫。笔头是用两种刚柔不同的动物毛制成的。常见的种类有羊狼兼毫、羊紫兼毫,如五紫五羊,七紫三羊等等。此种笔的优点兼具了羊狼毫笔的长处,刚柔适中,价格也适中,为书画家常用。种类有调和式、心被式。
依形状可分为:圆毫,尖豪等。
此外,根据笔锋的长短,毛笔又有长锋、中锋、短锋之别,性能各异。长锋容易画出婀娜多姿的线条,短锋容易使线条凝重厚实,中锋则兼而有之,画山水以用中锋为宜。根据笔锋的大小不同,毛笔又分为小、中、大等型号。画山水各种型号都要准备一点,一般“小山水”(小狼毫)、“大山水”(大狼毫)各备一枝,“小白云”、“大白云”羊毫笔各备一枝,再有一支更大的羊毫“斗笔”就可以了。新笔锋多尖锐,只适宜画细线,皴、擦、点擢用旧笔效果好。有的画家喜用秃笔,点线别有苍劲朴拙之趣。好的毛笔,都具有圆、齐、尖、健四个特点,使用起来运转自如。画笔用后要及时冲洗干净,避免墨汁干结损坏。
制作毛笔笔管的原料一般有:金、银、象牙、玻璃、紫檀、斑竹
画家论笔
文震亨:“尖”、“齐”、“圆”、“健”,笔之四德。
张大千。张大千说英国出的一种水彩笔十分名贵,是用英国某地黄牛耳朵内的细毛制成,2500头黄牛才出一磅黄牛耳毫。牛耳毫制成的画笔,吸水饱满,有弹性。
潘天寿:羊毫圆细柔训,含水量强,笔锋出水慢,运用枯墨湿墨,有其特长。
我国的制笔,历史上有宣笔(安徽宣城)、湖笔(浙江湖州)两大中心。现在上海、苏州、北京、成都等地生产的画笔也享有盛誉。目前出产毛笔最有名的地方在浙江省吴兴县善琏镇湖州,称为湖笔。
笔有“四德”,即“尖、齐、圆、健”,下面逐一介绍:
尖: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瑞。笔尖则写字锋棱易出,较易传神。作家常以“秃笔”称自己的笔,但笔不尖则成秃笔,做书神采顿失。
选购新笔时,毫毛有胶聚合,很容易分辨。在检查旧笔时,先将笔润湿,毫毛聚拢,便可分辨尖秃。
齐: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毫若齐则压平时长短相等,中无空隙,运笔时“万毫齐力”。因为需把笔完全润开,选购时就较无法检查这一点。
圆: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如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反之则身瘦,缺乏笔力。笔锋圆满,运笔自能圆转如意。
选购时,毫毛有胶聚拢,是不是圆满,仔细看看就知道了。
健:即笔腰弹力;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弹力较羊毫强,书亦坚挺峻拔。
关于这点,润开后将笔重按再提起,锋直则健。
挑选毛笔时,应根据用途去洗。写行书、对联、扁额时,可选用羊毫笔、羊毫柔软、锋嫩,用途较广。紫毫、狼毫笔质坚硬,弹性好,短锋用于楷书,长锋用于绘画。兼毫则刚中有柔,均可用于书写、绘画。毛笔的大、中、小三个号码是按毛笔头的长短,粗细来划分的,使用者要按书画大小选用型号。笔头最长的“鹤脚”有12厘米长,最短的“须眉”仅有15厘米。笔头“肥”的楂笔,直径有8厘米长,而描花用的笔最“瘦”,笔头细如棉线。挑选毛笔是挑毛尖。笔头要尖、齐、圆、键,即:笔头的锋颖既尖锐似锥又要圆润,笔头既要修削整齐,笔尖又要丰满,富有弹性。一般笔杆多用凤尾竹、湘妃竹、花竹、紫竹制成。挑选笔杆时要看笔管是否圆正光滑,不瘪、不裂、不弯、不斜,长短适度。笔杆上有篆刻的,要看它是否镌秀清晰;有镶嵌的,要看是否曲雅古朴。最后,要看笔头与笔杆是否粘牢,笔头有无发霉、虫蛀现象。先用手轻轻晃动笔头,不能出现松动现象,再轻轻弹笔杆,看是否有掉毛,有毛掉睛,不是虫蛀,便是发霉。检查毛笔笔头是否发霉,还可以闻闻有无霉味。
挑选笔杆时要看笔管是否圆正光滑,不瘪、不裂、不弯、 不斜,长短适度。
笔杆上的篆刻的,要看它是否镌秀清晰,有镶嵌的,要看是否典雅古朴。而毛笔的好坏取决于所采用的材料——毛。能鉴别毛的好坏的也只有这方面的专家咯。
您好,选用站姿或者坐姿书写,主要和所写字的大小相关,通常写比较大的篆书、隶书或楷书时选用站姿,而写中等或较小的字如中楷、小楷、行书,或小字隶书,铁线篆,小草等选用坐姿。
分享坐姿和站姿的要点和注意事项,供您参考。
坐姿
1 身体摆正、放松,胸椎和颈椎都不要有过大的倾斜角度。
2 双肩平齐,不耸肩。
3 身体自然地微微前倾。不要靠在椅背上。
4 一手执笔,枕腕、提腕和悬腕三种方式都可以使用。根据个人习惯和字的大小而定。另一只手放松置于桌面或压着纸。
5 身体离桌案一拳左右距离,不抵贴。
6 双脚自然落地,如果座椅较高,可在地上放一个脚踏,帮助身体保持舒适、放松。
7 坐着书写的时候,身体要摆正,胸椎和颈椎都不要有过大角度的倾斜。右手书写时,左手应放松或是压着纸,保持端正。这时候身体应该是放松的,不会紧绷或僵硬。注意手的两侧不要有遮挡物,以便顺畅书写。
站姿
1 身体摆正、放松,可自然地微微前倾。脊柱不要过度弯曲,不要弯腰书写。
2 双肩齐平,不耸肩,身体与桌沿保持适当的距离,不抵贴,也不过远。
3 一手执笔,悬肘悬腕,令笔亳垂直向下。不执管的手自然地放在桌面上,或压着纸。
4 两脚平放在地上,令重心平均分布。
5 站立的时候需要全身放松,两脚平放在地上,重心平均分布,书写的时候,重心在两脚间移动,时间长了会找到一种平衡,受力越平均,感觉越舒服。
6 脊柱不要过度弯曲,注意别弯腰书写,这样对腰椎很不好。所以桌子的高度要合适,写字的桌子通常要比平常的桌子高10厘米左右,最初站立书写的时候,可以把桌子垫高一些。
写的时候中锋行笔,不要侧锋行笔。
此外,用的笔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要买专门的毛笔,7、8元即可,尽量买手工制作的。
此外运笔的时候,是要手腕上用力,不要过于用力地把笔尖往纸上戳,这样,一方面容易出现绞侧的情况,另外也容易损坏毛笔。
你所说的问题一般出现在初学者的身上,我觉得你们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应该会和你们说说注意点的呀。一般,练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我们初学的时候就没怎么碰到这样的情况。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馒头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 "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的故事
一、程邈创隶书(秦)
传说,隶书是由秦朝的一个名叫程邈的人创造出来的。程邈起初在一个县里做个小官,专门负责办理有关文件的抄写。
后来,因为犯了罪,被秦始皇关在云阳县(在今天陕西省淳化县西北方向)的一个监狱里。在监狱里,整天没有事干,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写文件时,秦朝的文字小篆体字比较繁杂难写,就萌生了一种改变小篆体字写法的念头。
在监狱里想了几年,出狱后,他又搜集研究了几年,整整十年过去了,程邈在篆书的基础上,把篆书简化演变,把原来篆书比较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形,在字的结构上,把原来的像画画一样象形结构变成笔画形式,这样一来,汉字就比原来更好书写了。
程邈研究成功后,就把自己历经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3000个隶书字写成一个奏本,并送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对程邈十分赞赏,就任命他为御史。
当时,各种上报给皇帝的公文很多,篆体字又很难写,所以使用隶书的人就多了起来。因为这种字体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员使用,写起来又很方便,所以称作隶书。
二、萧何深思题匾(西汉)
西汉大臣萧何协助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因为他的功绩大,刘邦就封他为赞部候,后来又升他做相国。萧何的字写得非常好,尤其擅长用秃笔在牌匾上写字。有一次,有人请萧何为一座新砌成的宫殿题写一个殿名,萧何苦思冥想了三个月后,才动笔写。
写的那天,有人听说萧何想了三个月才动笔写,都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看。只见萧何如同带兵打仗一样,手腕的变动好像是在指挥千军万马,写出来的字好像他所带领的文臣武将,每一个字都那么有气势,在场的人无不为他精彩的挥毫泼墨所深深折服。
三、“坦腹东床”(晋)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公认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至今仍为书法爱好者酷爱。“坦腹东床”的故事说的就是王羲之。晋代太尉郗鉴派一个门客到丞相王导家去选女婿,王导领着门客“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客回来复命,对郗鉴说:“王家的年青人都不错,但是听到有人选女婿,却变得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在东边床上敞开衣襟坦腹吃饭的,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一位好女婿。”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这位女婿就是王羲之。这就是“坦腹东床”代表择婿的典故。
四、夜贴对联(晋)
有一年新年,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爱他的字的人偷着揭走了。临除夕,不得不又写了一幅。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上一半。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这样,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红火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
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
五、李世民习书法(唐)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
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
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必须痛下苦功。
收集古人苦练书法小故事
1、王次仲弱冠创“八分书”
王次仲,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人,秦代书法家他小时候聪明伶俐,志气很高,博览群书而又善于独立思考他十多岁时,学识已达到成熟的阶段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结构修长,笔画之间空距非常匀均的秦篆。
这种字体既繁复又难写,不必说民间使用,单是官府书吏就为公文山积、批覆缓慢而叹苦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种钟鼎器皿以及诏版文字广泛搜集在一起,勾摹出来
按文字相同、形体不同排列在一起,然后互相比较,反覆琢磨,度过了数百个不眠之夜,终于创制出一套笔带波折,并向左右分分的"八分书"
王次仲将这些文字上奏朝廷秦始皇见了后,认为"简便,赶急疾之用",十分赞同便征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阳做官书写篇章和法令。
但王次仲性品清高,三拒诏书,因而触怒了秦始皇秦始皇认为他对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监车押送赴京王次仲自知抗旨性命难保,便乘狱吏不备,投河自尽可是王次仲所创造的"八分书",却蔚为风行,造福子孙。
2、程邈狱中制隶书
隶书又名佐书、史书,是秦代末年出现的一种能帮助书写者达到篆书所难以达到的快速度的新书体它字体方形,线条平直,粗细有致,打破了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标志着汉字演进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隶书的创造者相传为秦代下杜(今陕西西安南)人程邈。
程邈,宇元岑,起初他在一个县衙里当狱吏,后来因事得罪秦始皇,被幽禁于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狱中那时候,由于中央政权集中,文书繁多,许多军中急事往往因篆字难以速成而被延误程邈深知这是当务之急,
早年他就发誓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倾注于文字的改革,因而他虽身陷囹圄,仍念念不忘悉心钻研大小篆的书法每一字他都用不同字体写上数百个,然后从中选取最满意的一个经过十年精思苦索,他终于简化了大小篆,创制出三千多个美观实用的隶书。
3、师宜官卖字换酒
汉代(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前后共经历426年,这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到东汉,隶书进入了书体成熟,流派纷呈的阶段,名家迭出
东汉灵帝虽昏庸无能,却喜爱书法,一次征召天下擅长书法的人集会在鸿都门,大约有几百人汉灵帝仔细看了各人的作品以后,发现这些人中,南阳人师宜官的书法如鹍鹏展翅,大开大阖,一派大家风范而他的八分书法最为出色。
大的,一个字的直径可以有一丈长;小的,在寸方的一片竹简上,可书写一千个字汉灵帝大喜,便差人召师宜官入宫 此时的师宜官,并不知情,正口袋空空地在酒店里喝酒。
喝足了,店家来要酒钱恃才傲物的他,取出笔,在酒店的墙壁上挥书求售,招来许多人围观师宜官的条件很简单:若卖给他酒,就多出售给店家几个字;否则,就铲掉墙上的字酒钱是付足了,但汉灵帝听说以后,召他为官的想法就此打消。
4、潜心苦学墨当饭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
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
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5、王羲之与天鹅饺子
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况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路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非常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
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但是字却写得无生气,缺功夫,呆呆板。
王羲之看罢,小嘴一撇,心中暗想:这缺少功夫的字儿,也只有配在这陋巷小店门口献丑罢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饺子有什么出奇?这是谁开的饺子店?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进店内一瞧,见店内有四口开水大铁锅,并排设在一道屏风下边包好的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飞鸟,一个接一个地飞过屏风,不偏不倚,降落在各个滚沸的锅内饺子店内的伙计,则忙前忙后地招呼着食客,每个伙计管一口锅,各自报着数:一号锅半斤,好,再来1斤”“二号锅斤半”“三号锅9两……”
王羲之好奇,顺手掏出几个铜钱,要了半斤饺子,然后坐下饺子不一会儿端上了桌他仔细观看,这里的饺子果然与众不同,一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白天鹅,曲项向天歌,真是巧夺天工。
他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送到嘴边轻轻咬了一口呀,顿时鲜香盈盈,味美绝伦,不知不觉间,把那一盘饺子全吞到了肚里,真是饱餐之后,回味深长。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语:“这天鹅饺子,果然名不虚传”心中暗想: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拙笔劣迹,实难和这饺子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饭店另写一副对联,也好不辜负食此美味想到此,他便问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了指屏风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风后”
王羲之绕过屏风,见一白发老妪端坐在案板前,一个人一边擀面皮,一边包饺子填好馅,飞快捏上几下,转瞬成了一只白天鹅,动作娴熟。
更令他惊奇的是,饺子包好之后,白发老妪随手将饺子向屏风那边甩去天鹅饺子便一个接一个越屏而过,降落在锅内每两5只,按伙计报的数,每口锅下多少,斤两分毫不差
白发老妪的高超绝艺,使王羲之惊叹不已忙走上前施礼问道:“老人家,像你这样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白发老妪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40年,深练需一生。”
一听这话,王羲之不由沉默深思,仔细品尝这番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它和这天鹅饺子很不般配!”
王羲之不问还好,一问倒使白发老妪生起气来,只见她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请,只是不好请啊!就拿那个刚露了点脸儿的王羲之来说吧,都让人捧上天了!
说句实话,他写字所下的那点功夫,真不如我扔饺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别学他,常言说得好: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当桨争上游一次划前就骄傲,终久要落人后头”
白发老妪一席话,说得王羲之面红过耳,羞愧难当他恭恭敬敬地给老妪写了一副对联从此以后,这家天鹅饺子店,就挂上了王羲之写的对联,生意越发兴隆了。
此事也改变了王羲之的一生,使他终生与鹅结缘更虚心刻苦地练字,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创出字势雄强而多变化、妍美的新体,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名家。
古代书法家练字的故事
1怀素芭蕉练字
唐代书法家怀素十分勤奋刻苦。因为买不起纸张,他就在寺院附近种植了一万多株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久而久之,老芭蕉叶被他用完了,他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在新鲜树叶上练字。他坚持不懈地练字,终于成为了书法家。
2柳公权谦虚学书
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不好,常常受到批评。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他写的字进步很大,受到老师的表扬。后来他就骄傲了,有一天,看到一位无臂老人用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用右脚夹住毛笔,龙飞凤舞地写对联,写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很是参考,此以后,他更加勤奋地练字。在书法领域不知满足地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3欧阳通苦学父书
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徐氏教导他一定要学习继承父亲的书法。母亲时常给些钱让欧阳通去购买父亲遗留下来的墨迹,欧阳通下决心使自己的字也能像父亲一样有人购买收藏。经过很多年的刻苦学习,他果然继承了父亲的书法,人们称他们父子二人的字为“大小欧阳体”。
4萧峰学写凤凰尾
他小时候生活在张氏房里,喜爱书法,张氏却没有纸给他练字,他就在井的栏杆上练字。字写满了,他就用水冲洗干净后再写。他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了,不许人清除窗上的灰尘,而是在上面练习写字。在他五岁的那一年,高帝派人教他练习“凤凰尾诺”的字体,他一学就会。他后来更加刻苦练习,成为人们推崇的书法家。
5欧阳询流连观碑
欧阳询出使归途,在乱草丛中发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一块石碑,停马观赏了很久都舍不得离去。反复折返观摩。在碑旁呆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书的笔法融会贯通,了然于胸,才高兴地离去。
有关于书法故事有哪些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
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回论。
有一答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
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
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关于书法的名人故事
1、柳书之贵
唐代书家柳公权书法名气很高。官至太子太师,与颜真卿并称为“颜柳”。当时的公卿大臣都认为,碑刻或其墓志的书法若不能请到柳公权来写,就是子孙不孝。甚至外夷来向朝廷入贡,常另外出资购买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带回去,可见他是如何的声名远播了。
2、王徽之“雪夜访戴”
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官至黄门侍郎。 竹,尝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晋书·王徽之传》里记载着一则他“雪夜访戴”故事,历来为文人所称道。
王徽之在山阴县住的时候,一天晚上突降大雪。他看到皑皑白雪心生感慨,马上叫下人斟了酒来,一个人在屋里踯躅彷徨,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王徽之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戴逵。
戴逵(?~396年):字安道,东晋学者,著《释疑论》反对佛家因果报应说,擅雕塑、书、画、鼓琴。屡征不仕,《晋书》卷94有传。戴逵当时在剡县,离王徽之这里还有很远的距离。王徽之根本就不管这些,他命令下人备船,深夜冒雪向剡县前进。
经过一个晚上的水陆跋涉,第二天早晨来到剡县。到了戴逵家门前,王徽之突然停住了,他告诉下人,不和戴逵见面了,原道返回。下人很是不解,就问他原故。王徽之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见不见戴逵根本就无所谓。”
王徽之的行径,任性随意,旷达通脱,显示出魏晋时期,名士们任性适情的生活态度。不失清高和风雅,因而“雪夜清兴”之事历来很为后人称道。
3、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
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4、张旭判状得教
张旭是一位草书大家。他非常爱喝酒,经常喝得酩(mǐng)酊(dǐng)大醉,并呼喊着奔跑,然后他才拿起笔来作书。他所书写出来的作品都是狂草。
有时他还发疯般地用头蘸墨写字,清醒以后,他反复观赏自己书写的作品,世人称他为“张颠”。张旭真草兼擅,他的书法为时人所喜爱。
有一年,他被派到常熟当县尉。上任后十多天,有一个老人拿着状纸来告状。张旭了解案情后,作了判决,老人走了。过了几天,老人又来了,张旭生气地问老人:“你怎么能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再来麻烦我呢?”
老人说:“其实,我不是来告状的。因为看到你写的字是那样美妙,想收藏它作为珍品!”张旭听了,觉得不寻常,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喜爱书法。老人说:“我父亲活着的时候十分喜爱书法,留下了许多书法作品。”
张旭请老人拿来作品观看,的确是天下难得的佳作。于是,他反复学习、研究,从中明白了许多书法的奥妙。
5、掘墓偷艺
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非常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据说他曾经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
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因为兴致浓厚,以致于睡前还不断的心摹手画,竟然将被子给划破了几个洞。
韦诞也是当时一位书法家,据说他手头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因此他的书法水平非常高,当时人都推崇他的书法,认为是当朝第一书法家。
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绝,钟繇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本书,反覆研究,终于了解用笔的奥妙。
书法名人小故事,简短些!
张旭是一位草书大家。他十分爱喝酒,经常喝得酩(mǐng)酊(dǐng)大醉,并呼喊着奔跑,然后他才拿起笔来作书。他所书写出来的作品都是狂草。有时他还发疯般地用头蘸墨写字,清醒以后,他反复观赏自己书写的作品,世人称他为“张颠”。张旭真草兼擅,他的书法为时人所喜爱。
有一年,他被派到常熟当县尉。上任后十多天,有一个老人拿着状纸来告状。张旭了解案情后,作了判决,老人走了。过了几天,老人又来了,张旭生气地问老人:“你怎样能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再来麻烦我呢”老人说:“其实,我不是来告状的。因为看到你写的字是那样美妙,想收藏它作为珍品!”张旭听了,觉得不寻常,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喜爱书法。老人说:“我父亲活着的时候十分喜爱书法,留下了许多书法作品。”张旭请老人拿来作品观看,的确是天下难得的佳作。于是,他反复学习、研究,从中明白了许多书法的奥妙。
酒的强烈的剌激作用,能焕发出人们隐蔽在内心的本真之性,所谓“酒后吐真言"正是如此。一些文艺家恃才傲世,酒后更加颠狂,言谈举止一反常态,所以,人们就给他们冠以“狂人”,顷刻而成,形象生动。然而他酒性不佳,佯狂垢污,恃酒好骂,酒后作画,画后往往毁裂而去。“富豪求画,唾骂不与”,被人称为甘疯子,他的名字反而不被人明白了。
艺术家追求真善美,他们酒后的这种追求更加强烈,更无顾忌,或蔑视权贵,或痛斥势利小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李白酒后敢于让炙手可热的杨国忠、高力士磨墨、脱靴,这种奴视权贵的狂劲,可亲!可爱!可敬!南宋的梁楷就更加狂放了。梁楷是南宋时期的减笔人物画家,平时嗜酒自乐,“醉来亦复成淋漓”,行为狂放,得了个梁疯子的绰号。《图绘宝鉴》记载:他在宋宁宗时任画院待诏,皇帝赐他金带,他竟然不受,挂在了院内,把皇帝的赏赐晾了起来。在封建社会,皇帝赏下的东西务必恭恭敬敬地保存、供奉起来。梁楷此举是常人所不敢为和不理解的。明未的归庄(1613一1673〉能写行草,又善画墨竹。明亡后,他不肯与清 合作,常借酒消愁,酒后悲歌,旁若无人。归庄和当时的大思想家顾炎武齐名,有“归奇顾怪"之称。明代的宫廷画家吴伟出入宫廷,但看不起权贵。当时的太监们权力很大。太监们专权祸国的行为既被人们蔑视,同时,也有些人慑于他们的气焰,卑躬奉迎。吴伟则表里如一,爱憎分明,内侍们求画,决拿不到片张半幅。还有些向吴伟求画的人,如果礼貌不周,他也决不动笔。只有他醉酣之时,就自动抽纸乱抹,画完就掷扔地上,任其被人取走。
酒神型艺术家的作品往往是自己本性的化身,是他对真善美认识的具体反映。作品大多都痛快淋漓,自然天成,透出一种真情率意,毫无娇柔造作之态。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样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务必痛下苦功。
智永禅师为隋、唐间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因十分用功练习书法,用坏的毛笔都弃置在大竹篓里,经年累月之生,积了五大篓,于是他自己作了铭文,并埋葬了这些笔头,称为笔冢,可见得他爱书惜物的襟怀。
书法入门口诀歌
书法为艺术,前人心血凝。 学书贵有恒,练书须用心。 心正则笔正,笔决记心中。
下笔不离点,转折贵圆露。 有垂还欲收,勾划忌平庸。 左垂宜竖露,右直利悬针。
捺似金刀势,撇如犀角形。 横行锋务敛,结构气欲清。 毫发不松懈,布局巧用心。
疏密必相间,迟速便能通。 轻重相扶持,正偏顾盼情。 浓淡相映易,向背必适中。
虚实必兼顾,起伏延绵陈。 纵横穿插势,吞让有分寸。 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尊。
神形能兼备,飘逸潇洒容。 日日不歇笔,不懈功竟成。
楷书口诀
楷书称正楷 起笔多藏锋 学书必先行 行笔用中锋 笔画形态稳 回锋要自然
字字得端正 结构讲造型 结构搭配匀 多临古人帖 章法要讲究 用笔讲技巧
笔笔得到位 楷书要写好 清朗必整齐 重在用腕上
行书口诀
行楷书写要流畅 主笔沉着是关键 快写简化是特征 连笔轻细不可粗
伸缩性大变体多 用笔最好是长锋 执笔用笔如草书 使墨必须调湿润
执笔必须悬起肘 全篇排头是标准 灵活多变才自如 一气呵成要贯通
隶书口诀
方劲古拙如龟如鳖 蚕头雁尾笔必三折 雁不双飞蚕无二色
点画俯仰左挑右磔 重浊轻清斩钉截铁
魏碑口诀
魄力雄强 精神飞动 气象浑穆 兴趣酣足 笔法跳跃 骨血润达
点画峻厚 结构天成 意态飘逸 血肉丰美
草书要诀
草书行行如春蚓 字字造型似秋蛇 全章一起要贯通 有气有神是精品
狂草要诀
狂草如激电湍流 字字如惊蛇出洞 点线变化多姿美 疏密虚实心有数
气势磅礴态万千 结构布白心畅意
练字十句激励语
一、记住,想交到更多的朋友,就必须写得一手好字。
二、只有你的心练静了,你写的字才能活起来。
三、做人要心正,练字要笔勤。
四、没有练好正楷字,就没有资格练习其他字体。
五、写好钢笔字,是你的第一张名片,也是你的一张终身名片。
六、要想把字写好,必须手上磨泡。
七、“以形写神”是练字的核心内容。
八、如果你的字好了,就会提高你的办事效率。
九、“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刚柔并济”这样的字,才有筋有骨。
十、切记,写好自己的名字,是练字最关键的一步。
练字口诀
练字时 心要静 身坐正 脚放平 仔细看 认真临 粗者重 细者轻
转折处 须慢行 钩有力 线条挺 竖要直 横要平 重心稳 点画匀
有节奏 有呼应 求笔法 讲造型 既悦目 又怡情 感悟深 贵有恒
日日练 心手灵 古今事 勤为径 有志者 事竟成
毛笔种类主要有
1、宣笔
宣笔产于安徽宣城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笔”),是中国毛笔之祖。
据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二三年,秦将军蒙恬南下时途经中山(安徽省泾县一带山区)发现这里兔肥毫长,便以竹为管,在原始的竹笔基础上制成改良毛笔。盛行于唐、宋,均有制笔名手。元代以后湖笔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
2、蒙笔
中国侯店毛笔产于河北省衡水市侯店村,古称蒙笔,又称“蒙恬精笔”、“侯笔”,古称象笔。侯店毛笔选材精良,笔长杆硬,刚柔相济,含墨饱满而不滴,行笔流畅而不滞。
主要产于“衡水毛笔之乡”桃城区侯店村,品种多达二百七十多种。侯店毛笔制笔工艺分水盆、零活、干作、刻字、色装等三百多道手工操作工序。
3、长康毛笔
美丽古老的长康镇座落在中国湖南北部,洞庭湖畔,是典型的鱼米之乡,这里庙灵毓秀,人杰地灵,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如左宗棠、夏尚书等;奇山异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心灵手巧的制笔技师。
因长康自古属湖南所辖,故长康所产毛笔称为“湘笔”。在历代能工巧匠和书画名家的共同努力下,长康湘笔赢得了“湘颖之技甲天下”的美誉,并为“文房四宝”之首。长康镇,也因此被称为“湖湘笔都”。
4、川笔
川笔主要以四川范围内所产毛笔的统称,简称川笔、蜀笔。川笔主要以成都、乐山、南充、叙永、绵阳等制笔聚集地。川笔以制作羊毫、狼毫、鸡毫、猪鬃等主流毛笔为主,尤其以猪鬃毛笔著称。川渝所产之猪鬃乃全国尤佳,对于嘉州画派的影响尤深。
5、川笔
川笔主要以四川范围内所产毛笔的统称,简称川笔、蜀笔。川笔主要以成都、乐山、南充、叙永、绵阳等制笔聚集地。川笔以制作羊毫、狼毫、鸡毫、猪鬃等主流毛笔为主,尤其以猪鬃毛笔著称。川渝所产之猪鬃乃全国尤佳,对于嘉州画派的影响尤深。
作为传统行业受现代书写工具钢笔、中性笔和书写习惯的冲击影响也巨大。传统川笔制作也面临传承、技术、人才也日渐凋零。仅有成都太和笔庄马向阳,乐山永青阁汪延兴、南充金台毛笔冯宗福、叙永百忍阁张乃玉等寥寥数人还在坚持这门传统手艺。
此外,毛笔还有很多分类:
一、按笔头原料可分为:胎毛笔、狼毛笔、兔肩紫毫笔、鹿毛笔、鸡毛笔、鸭毛笔、羊毛笔、猪毛笔(猪鬃笔)、鼠毛笔(鼠须笔)、虎毛笔、黄牛耳毫笔、石獾毫等,以兔毫、羊毫、狼毫为佳。
二、依常用尺寸可以简单的把毛笔分为:小楷,中楷,大楷。更大的有屏笔、联笔、斗笔、植笔等。
三、依笔毛弹性强弱可分为:软毫,硬毫,兼毫等。
四、按用途可分为写字毛笔、书画毛笔两类。
毛笔的学习术语主要有:
单钩
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与‚双钩相对。
唐代韩方明称:若篆书,则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直有准。元代吾丘衍《学古编》亦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即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单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
枕腕
写字时把左手掌背平垫于右手腕下,称为枕腕多用于书写小字,也有使用臂搁(多以竹、木制)等物代替左手垫于腕下的。
悬腕
执笔法中的一种。手腕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凭空悬起,称为悬腕。写字仅仅堤腕还不能上下纵横自如地运笔。悬腕能使肩部松开,全身之力由于无所罣碍,才得集注毫端,点画方能劲健。
回腕
执笔法中的一种。腕掌弯回,手指相对胸前,故称。清代何绍基写字即采用此法,执笔时腕肘高悬,能提能按,然不能左右起倒,有违常人的生理机能,故一般多不采用。
腕平掌
论述执笔时的腕掌关系。由指实掌虚‛引申而来。近人沈尹默称:‚掌不但要虚,还得竖起来。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
竖掌之说,乃书法界中对执笔法的一种论点。有人认为‚竖掌作书,书壁则可,俯桌书写,易影响运笔的灵活。
凤眼
执笔法的指法名称,握管时,大拇指节骨挺直,里侧呈微凸伏,与内弯的食指构成狭长形的缝隙,因美其名为‚凤眼。大指骨外凸,虎口空圆者称‚龙眼,是另一种执笔法。
执使
书法术语。执笔和用笔的通称,唐代孙过庭《书谱》载:今撰执使转用之由,执谓浅深长短之类;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明代张绅称‚执谓执笔,使谓运用。
运笔
书法术语。指字的点画书写之过程。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大抵执之欲紧,运上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提腕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指手腕不靠桌而提起者。
大拇指的第一书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同样是五指执笔法,又因手格的张开和并拢、笔执在指尖处还是手指第二关节处而形成多种形式,古人称之为“凤眼”、“虎口”、“鹅头”等五指执笔的不同态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