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在五体中指肌腱和韧带。筋性坚韧刚劲,对骨节肌肉等运动器官有约束和保护作用:在经络学说中,筋为经筋之简称。
1解剖形态:筋是联结肌肉、骨和关节的一种坚韧刚劲的组织,为大筋、小筋、筋膜的统称。附于骨节者为筋,筋之较粗大者为大筋,较细小者为小筋,包于肌腱外者称为筋膜。诸筋会聚所成的大筋又称宗筋。“宗筋弛缓,发为筋痿”(《素问·痿论》)。宗筋的另一含义特指阴茎,宗筋聚于前阴,故常以宗筋代指阴茎或睾丸。膝为诸筋会集之处,故称“膝为筋之府”(《灵枢·经筋》)。
2生理功能
(1)连结骨节:筋附于骨而聚于关节,“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五脏生成论》),“诸筋从骨……连续缠固,手所以能摄,足所以能步,凡厥运动,罔不顺从”《圣济总录·伤折门》。筋连结骨节肌肉,不仅加强了关节的稳固性,而且还有保护和辅助肌肉活动的作用。故曰:“筋者,周布四肢百节,联络而束缚之”(《风劳臌膈四大证治》)。
(2)协助运动: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的。筋附着于骨节间,起到了骨连结的作用,维持着肢体关节的屈伸转侧,运动自如。肢体关节的运动,除肌肉的舒缩外,筋在肌肉、骨节之间的协同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故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痿论》),“机关纵缓,筋脉不收,故四肢不用也”(《圣济总录·诸风门》)。
3与脏腑的关系
(1)肝主筋:“肝主筋”(《素问·宣明五气篇》),“肝主身之筋膜”(《素问·痿论》)。筋束骨,系于关节,维持正常的屈伸运动,须赖肝血的濡养。肝血充足则筋力劲强,关节屈伸有力而灵活,肝血虚衰则筋力疲惫,屈伸困难。肝体阴而用阳,故筋的功能与肝阴肝血的关系尤为密切。所谓“筋属肝木,得血以养之,则和柔而不拘急”(《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肝血充盛,使肢体的筋和筋膜得到充分的濡养,维持其坚韧刚强之性,肢体关节才能运动灵活,强健有力。若肝的阴血亏损,不能供给筋和筋膜以充足的营养,则筋的活动能力就会减退。当年老体衰,肝血衰少时,筋膜失其所养,故动作迟钝、运动失灵。在病理情况下,许多筋的病变都与肝的功能有关。如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可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筋脉拘急、手足震颤等症状。若热邪炽盛,燔灼肝之阴血,则可发生四肢抽搐、手足震颤、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肝风内动之证。
(2)脾胃与筋:“食气人胃,。散精于肝,气于筋”(《素问·经脉别论》)。人以水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盈,则肝有所滋,筋有所养。所以,筋与脾胃也有密切关系。若脾被湿困,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筋失所养,可致肢体软弱无力,甚则痿废不用。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意指一般的阴寒内盛,出现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兼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小便清等),多属肾的病变。
寒从中生
凡属内寒、属于阳气虚衰、脏腑功能不足所产生的阴寒证侯均为“寒从中生”(“中”字在这里是泛指脏腑)。主要表现有:由于阳气虚、寒邪盛所致的寒痹,常见症状为肢节痹痛、筋脉挛急、面色苍白、恶寒肢冷等,其发病和肾阳不足有较密切的关系。由于阳气不足,影响代谢机能而出现病理性产物的留滞,如发生积液、胀满、水肿、痰饮等。这些证侯常和脾肾阳衰有较密切的关系。
气虚则寒
气虚,指阳气不足,不能温养脏腑,脏腑的活动功能也相应减弱,代谢机能低下,故出现阴寒的证候。如恶寒、肢冷、神倦、口淡无味、舌质淡白、脉沉迟细弱等。
肾阳虚
肾主一身阳气,肾阳衰微,则一身之阳气皆虚,故肾阳亦称“元阳”,是命门火的体现。一般的虚弱,称为肾阳虚,是命火不足所致,主要症状有身寒,怕冷,腰酸,滑精,阳痿,夜尿频多等。如虚弱的程度较严重,称为“肾阳衰微”,或“命门火衰”,主要表现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常见精神萎靡,腰痛,脊冷,天亮前泄泻或浮肿、脉沉迟微弱等。这些现象,又称为“下元虚惫”或“真元下虚”。
阳虚阴盛
阳虚,指肾阳虚。阴盛,指阴寒内盛。由于肾阳虚,不能温养脏腑,以致脏腑功能低下,出现阴寒的病状,如怕寒、肢冷、下利、水肿,脉沈微等。
阳虚则外寒
语出《素问.调经论》。阳虚,指气虚或命火不足,脏腑功能减弱,尤以脾肾阳虚不能运化精微,吸收营养,以温养脏腑,因而热能不足,卫气不固,影响末梢循环,发生外寒的病症。临床表现为面色晄白、畏寒、肢冷、容易感冒。
阴胜则寒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阴气偏胜,机能减退时,就会产生寒性的病变。亦即“阴盛则内寒”。
摘录于《中医名词词典》
以上是与你的阳虚阴盛而出现寒症的有关的病因的叙述。这与意志不坚强没有关系,是由于疾病的所在。而形成阴寒内盛的原因不外乎,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的失养。先天是禀赋与父母的,与父母的身体状况肾气的盛衰有关,和在母体内的胚胎时期的营养状况有关。后天指你出生后的营养吸收,发育。再有中医讲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你之所以深感体寒其原因,就是脾肾的阳气不足而致。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尽早找中医辩证施治,有效的治疗。这对你的健康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放下思想包袱,解除心理负担,正确面对疾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慢慢会好起来的。
供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们都知道,身上的经络穴位对于身体 健康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医认为,经络疏通则身体 健康 ,经络堵塞则出现问题。足少阳胆经是一条非常长的经络,一直从足部延伸到头部,涉及到的部位非常多,也就意味着,足少阳胆经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经络,如果通畅无阻,那么 健康 也就有保障。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足少阳胆经如果出现问题,身体会出现很多影响。那么具体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足少阳胆经堵塞的影响:
第一,足少阳胆经如果堵塞,会在 两肋出现闷痛 的情况,这是因为肝胆本是同源,如果足少阳胆经出现问题,那么肝经也会受到影响,而如果肝气不舒畅,势必会导致两肋闷痛出现。
第二,足少阳胆经出现堵塞,患者会出现 关节屈伸不顺畅 的情况。由于胆经在身体的重要关节部位都存在,一旦足少阳胆经堵塞,胆经就会出现气血瘀滞的情况。此时,患者的肩部、颈部等关节部位都会出现屈伸不利、酸胀无感的感觉。
第三, 乳腺疾病 也会因为足少阳胆经堵塞而出现,这不仅仅是女性会遇到的问题。事实上,很多男性也会因为足少阳胆经堵塞而引起气机不畅。
第四,足少阳胆经不通,患者还会 出现烦躁失眠甚至口腔溃疡 等上火的症状。当足少阳胆经气血出现问题,则会影响清阳之气出现异常,从而出现上火的症状。
说了这么多,足少阳胆经堵塞到底能不能感觉出来?其实是可以的,当足少阳胆经堵塞的时候,身体会出现一些明显的感觉。
足少阳胆经堵塞的3个身体感觉
首先,足少阳胆经堵塞,由于胆汁分泌不足,摄入的油脂不能得到充分分解,再加上胆经堵塞,会引起肝热,于是,会明显感觉 头发出油 。此外,患者也容易很早就长出白头发。
其次,足少阳胆经堵塞的话, 胆经沿线的身体部位都可能出现疼痛 ,譬如肋下、腿部、脚踝等部位,由于胆经毒素淤积,这些部位会感觉到疼痛或者冷的情况。
最后,足少阳胆经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胆囊和肝脏的问题,譬如出现结石、炎症或者是脂肪肝等疾病。
由此可见,足少阳胆经通不通,跟身体的 健康 存在密切的联系。当足少阳胆经堵塞的时候, 又该如何“通回来”呢 ?
两招教你通回堵塞的足少阳胆经:
通足少阳胆经的第一招就是: 敲打胆经 。可以坐在一张凳子上,从臀部的环跳穴开始敲打,沿着大腿外侧到膝部的阳关穴为止。手握空拳,以此往复敲打,每条腿坚持十分钟,可以很好地疏通足少阳胆经。当然,为了达到更好的疏通足少阳胆经的效果,也可以通过点按、刮痧板等工具对重要的穴位进行刺激。
通足少阳胆经的第二招是 针对肩井穴进行刺激。肩井穴 具有驱风清热、活络气血的功效,要打通足少阳胆经,先保持肩井穴的通畅,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穴位位于乳房正上方与肩线的交接处,按摩此穴位应该保持一定的力度,点按穴位五分钟左右,使得皮肤感觉到酸胀感觉为止。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细目一 望神
(一)得神
临床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含蓄不露,表情自然,两目灵活,明亮有神,反应灵敏,活动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
临床意义:提示精气充盛,体健神旺,为健康者的表现。若有病,则提示精气未衰,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二)失神
1精亏神衰
(1)临床表现:精神萎靡,甚则意识模糊,语声低微,面色无华,晦暗暴露,两目晦暗,呆滞无光,反应迟钝,动作艰难,呼吸气微或喘促,形体消瘦,甚至骨枯肉脱,手撒尿遗。
(2)临床意义:提示精气大伤,机能衰减,多见于慢性久病之人,预后不良。
2邪盛神乱
(1)临床表现:壮热烦躁,四肢抽搐,或神昏谵语,循衣模床,撮空理线,或猝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2)临床意义:提示邪气亢盛,热扰神明,机能严重障碍,多见于急性病人,病情较重。
(三)假神
久病、重病之人,已经处于失神状态,却突然出现某些神气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
(1)临床表现:本已神昏或精神极度萎靡,突然神识似清,想见亲人,或言语不休,但精神烦躁不安;本为面色晦暗,却一时出现两颧泛红如妆;本为目光晦滞,突然目光转亮而外露;原本身重难动,忽思起床活动,但并不能自己转动;本来毫无食欲,及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饮食增多,甚者暴食等。
(2)临床意义:提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常是重病病人临终前的预兆。
例题解析
下列各项,不属得神表现的是
A目光精彩
B神志清楚
C颧赤如妆
D面色荣润
E呼吸调匀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得神临床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含蓄不露,表情自然,两目灵活,明亮有神,反应灵敏,活动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
假神的病机是
A气血不足,精神亏损
B机体阴阳严重失调
C脏腑虚衰,功能低下
D精气衰竭,虚阳外越
E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假神 :久病、重病之人,已经处于失神状态,却突然出现某些神气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
临床表现:本已神昏或精神极度萎靡,突然神识似清,想见亲人,或言语不休,但精神烦躁不安;本为面色晦暗,却一时出现两颧泛红如妆;本为目光晦滞,突然目光转亮而外露;原本身重难动,忽思起床活动,但并不能自己转动;本来毫无食欲,及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饮食增多,甚者暴食等。
临床意义:提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常是重病病人临终前的预兆。
下列除哪项外,均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A目暗睛迷
B舌苔骤剥
C脉微欲绝
D抽搐吐沫
E昏迷烦躁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失神
1精亏神衰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甚则意识模糊,语声低微,面色无华,晦暗暴露,两目晦暗,呆滞无光,反应迟钝,动作艰难,呼吸气微或喘促,形体消瘦,甚至骨枯肉脱,手撒尿遗。
临床意义:提示精气大伤,机能衰减,多见于慢性久病之人,预后不良。
2邪盛神乱
临床表现:壮热烦躁,四肢抽搐,或神昏谵语,循衣模床,撮空理线,或猝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临床意义:提示邪气亢盛,热扰神明,机能严重障碍,多见于急性病人,病情较重。
下列各项,不属邪盛神乱失神表现的是
A高热神昏
B循衣摸床
C两手握固
D呼吸气微
E撮空理线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失神
1精亏神衰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甚则意识模糊,语声低微,面色无华,晦暗暴露,两目晦暗,呆滞无光,反应迟钝,动作艰难,呼吸气微或喘促,形体消瘦,甚至骨枯肉脱,手撒尿遗。
临床意义:提示精气大伤,机能衰减,多见于慢性久病之人,预后不良。
2邪盛神乱
临床表现:壮热烦躁,四肢抽搐,或神昏谵语,循衣模床,撮空理线,或猝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临床意义:提示邪气亢盛,热扰神明,机能严重障碍,多见于急性病人,病情较重。
鉴别假神与重病病情好转的最主要根据是
A本已失神,忽然神识转清
B两目晦暗,忽然目光转亮
C本不能食,忽然欲进饮食
D久不能言,忽然言语不休
E局部“好转”与整体病情恶化不相符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假神 :久病、重病之人,已经处于失神状态,却突然出现某些神气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
下列各项,不属“假神”表现的是
A语声低微断续
B突然颧赤如妆
C目光突然转亮
D突然能食
E神志突然转清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假神 :久病、重病之人,已经处于失神状态,却突然出现某些神气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
临床表现:本已神昏或精神极度萎靡,突然神识似清,想见亲人,或言语不休,但精神烦躁不安;本为面色晦暗,却一时出现两颧泛红如妆;本为目光晦滞,突然目光转亮而外露;原本身重难动,忽思起床活动,但并不能自己转动;本来毫无食欲,及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饮食增多,甚者暴食等。
细目二 望面色
(一)常色与病色
1常色
常色表现为微黄透红,光明润泽。分主色、客色。
2病色
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其特点是晦暗、暴露。
(二)五色主病
1赤色
主热证,也可见于戴阳证。
满面通红者——实热证。
午后两颧潮红——阴虚证。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仅颧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因肾阳虚衰,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
2白色
主虚证(气虚、血虚、阳虚)、寒证、失血。
面色淡白无华——血虚或失血证。
面色白——阳虚证;若伴虚浮——阳虚水泛证。
面色苍白,属阳气暴脱、气血暴脱或阴寒内盛证。
3**
主脾虚、湿证。
(1)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萎黄——脾胃气虚。
(2)面色淡黄而虚浮——黄胖——属脾虚湿蕴证
(3)黄疸:指面目及一身俱黄者。其中,色黄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主湿热证;面黄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主寒湿证。
4青色
主寒证、痛证、血瘀、惊风。为气血不通,经脉瘀阻所致。
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证,常伴有剧烈疼痛。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属心脉瘀阻证,多伴有心胸刺痛等症。
小儿高热,见两眉之间、鼻柱、唇周色青,为热闭心神所致,为惊风先兆。
5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
(1)面黑黯淡——多属肾阳虚。
(2)面黑干焦——多属肾阴亏虚。
(3)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4)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久停。
例题解析
下列各项,不属病色的是( )
A面色淡白
B面色红赤
C红黄隐隐
D面色青紫
E面色晦暗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常色表现为微黄透红(红黄隐隐),光明润泽。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的主病( )
A肾虚
B水饮
C寒证
D瘀血
E痛证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
(1)面黑黯淡——多属肾阳虚。
(2)面黑干焦——多属肾阴亏虚。
(3)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4)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久停。
随季节气候不同而微有相应变化的正常肤色,称为
A主色
B善色
C客色
D恶色
E常色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常色:健康人面部的色泽。其特点是明润、含蓄。中国人属黄种人,常色表现为微黄透红,光明润泽,反映人体精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
(1)主色:指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色泽。主色为人生来就有的基本肤色,属个体素质,终生基本不变。但因种族、禀赋的原因,可有偏赤、白、青、黄、黑的差异。
(2)客色:指因外界因素(如季节、昼夜、阴晴等)的不同,或生活条件的差异,而有相应变化的正常肤色。
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颧颊部却嫩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
A阳明实热
B阴虚内热
C外感风热
D气虚发热
E虚阳外越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赤色:主热证,也可见于戴阳证。为血液过度充盈脉络所致。
满面通红者,因邪热亢盛,血行加速,脉络扩张充盈所致,属实热证。
午后两颧潮红者,由阴虚阳亢,虚火上炎所致,属阴虚证。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仅颧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因肾阳虚衰,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
面色淡黄,枯槁无光,称为( )
A黄胖
B萎黄
C阳黄
D阴黄
E苍黄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主脾虚、湿证。为血不荣于面所致。
(1)萎黄:指面色淡黄,枯槁无泽的面色。属脾胃气虚证。
(2)黄胖:指面黄而浮肿的面色。为脾虚湿蕴证。
(3)黄疸:指面目及一身俱黄者。其中,色黄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主湿热证;面黄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主寒湿证。
面黑干焦者,多属( )
A肾虚水饮
B肾阳虚
C肾阴虚
D瘀血
E痛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
(1)面黑黯淡——多属肾阳虚。
(2)面黑干焦——多属肾阴亏虚。
(3)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4)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久停。
青色和黑色共主的病证是( )
A寒证
B水饮
C惊风
D肾虚
E气滞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青色:主寒证、痛证、血瘀、惊风。为气血不通,经脉瘀阻所致。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因阳虚寒盛、气血凝滞及水饮停留所致。所以选寒证。
细目三 望形态
(一)望形体
肥胖
体重超过正常标准20%者。其特点是头圆形,颈短粗,肩宽平,胸厚短圆,大腹便便,体形肥胖。
胖而能食,肌肉坚实,为形盛有余,身体健康。
肥而食少,肉松皮缓,是形盛气虚,属脾虚湿盛证。
消瘦
体重明显下降,较标准体重减少10%以上者。
形瘦食少,属脾胃虚弱证。
形瘦食多,属胃火炽盛证。
例题解析
形盛气衰的表现是
A体胖能食,肌肉坚实
B体胖食少,神疲乏力
C形瘦能食,舌红苔黄
D形瘦颧红,皮肤干焦
E卧床不起,骨瘦如柴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肥胖:体重超过正常标准20%者。其特点是头圆形,颈短粗,肩宽平,胸厚短圆,大腹便便,体形肥胖。
胖而能食,肌肉坚实,为形盛有余,身体健康。
肥而食少,肉松皮缓,是形盛气虚,属脾虚湿盛证。
“肥人多痰”是指
A形体强壮
B骨骼粗大
C筋弱无力
D肌肉充实
E形盛气虚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肥胖:体重超过正常标准20%者。其特点是头圆形,颈短粗,肩宽平,胸厚短圆,大腹便便,体形肥胖。
胖而能食,肌肉坚实,为形盛有余,身体健康。
肥而食少,肉松皮缓,是形盛气虚,属脾虚湿盛证(肥人多痰)。
(二)望姿态
动静姿态
喜动者,多属阳证、热证、实证。
喜静者,多属阴证、寒证、虚证。
例题解析
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者为
A偏枯
B痫证
C痿证
D痹证
E偏瘫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痿软:指肢体软弱无力,行动不便,运动失灵,甚则肌肉松弛萎缩者。为痿证,可因湿热浸*,筋脉弛缓,或脾胃虚衰,化源不足,或热伤肺津,筋脉失养,或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所致。
四肢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屈伸不利,属
A偏枯
B痫证
C痿证
D痹证
E偏瘫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痹证:四肢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屈伸不利。
病因辨证是以中医病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识别疾病属于何种因素所致的一种辨证方法。
病因辨证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可分为六疫疠、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四个方面,其中六、疫疠属外感性病因,为人体感受自然界的致病因素而患病。七情为内伤性病因,常使气机失调而致病。饮食劳逸则是通过影响脏腑功能,使人生病。外伤属于人体受到外力损害出现的病变。
一、六、疫疠证候
六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来的致病邪气。六的致病特点:一是与季节和居住环境有关,如夏季炎热,患暑病的人多;久居潮湿之地,易感受湿邪;二是六属外邪,多经口鼻、皮毛侵入人体,病初常见表证;三是六常相合致病,而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又常常相互影响或转化。
疫疠为自然界一种特殊的病邪,其致病具有传染性强,并迅速蔓延流行的特点。
(一)风证候
风证,是指因感受风邪而引起的一类病证。因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故具有发病急、消退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咳嗽,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缓,或肢体颜面麻木不仁,口眼歪斜,或颈项强直,四肢抽搐,或皮肤瘙痒。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伤人卫气,使腠理开合失常,故见发热恶风、头痛、汗出。风邪犯肺,肝气失宣,故见咳嗽、鼻塞流涕。脉浮缓、苔薄白,为风邪犯卫之证候。风邪侵袭经络,经气阻滞不通则见麻木,口眼歪斜,强直,抽搐。风邪搏于皮肤,故见皮肤瘙痒。
(二)寒证候
寒证,是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一类病证。因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故易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咳,鼻塞,苔白薄,脉浮紧。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等。
证候分析寒邪束表,清冷收引,腠理闭塞,卫阳之气被遏而不得宣发,故见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脉,则头痛,身痛;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先宣降,故喘咳,鼻塞;脉浮紧,苔白簿,乃寒袭于表的征象。若寒邪郁结于经脉、阳气损伤,壅遏气机,则手足拘急;医学教育网整理寒邪凝结,阳气不达四肢,则四肢厥冷;寒凝,气失温煦,筋脉收缩,而脉微欲绝。若寒中于里,损及脾胃之阳,升降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腹痛,肠鸣,呕吐,泄泻。
(三)暑证候
暑证,是指夏季感受暑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暑性炎热升散,故为病必见热象,最易耗气伤津,且暑多挟湿,常与湿邪相混成病。
临床表现伤暑,感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象虚数。中暑,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口渴,气急,甚或昏迷惊厥,舌降干燥,脉濡数。
证候分析伤暑,为感受暑,湿之邪,汗出过多,耗伤津气所致。暑性炎热,蒸腾津液,则恶热,汗多而口渴,尿黄;暑病汗多,气随汗泄,故疲乏而脉虚数;暑挟湿邪,湿泛上焦,故苔白或黄。至于中暑,则是人在夏令烈日之下劳动过久,暑热炎蒸,上扰清窍,内灼神明,因而卒然昏倒。暑热之热,灼气伤津,故发热,口渴,汗出,气急;暑热扶湿,蒙蔽清窍,内陷心色,则神昏;暑热伤津耗气,肝风内动,阳气不达四肢,则惊厥;暑热炽甚,营阴受灼,舌绛干燥,脉濡数。
(四)湿证候
湿证,是指感受湿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湿性重着,粘滞,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故其病变常缠绵留着,不易速去。
临术表现伤湿,则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口不作渴,身重而痛,发热体倦,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冒湿,则首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弱,湿伤关节,则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
证候分析伤湿,是湿邪犯表,发于多雨季节外感病初期,亦称表湿证。湿性重着粘滞,阴碍气机,清阳失宣,故见头胀而痛,胸前作闷,体倦,身重而痛等症状。医学教育网整理湿邪与卫气相争,故发热,汗出而热不退。湿为阴邪,不伤津液,故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是湿邪为患之征。
冒湿则是冒犯雾露,或感受湿邪,阳气被遏所致,湿在头部,清阳被困,则头重如裹。
湿邪弥漫全身,阳气不得敷布,则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弱,亦为湿邪困遏之征。湿邪侵入关节,气血不畅,故酸痛,湿性重滞,故感受重着,临床称之为“着痹”。
(五)燥证候
燥证,是指感受燥邪所致的一类病证。燥性干燥,容易伤津液,临床有凉燥与温燥之分。
临床表现凉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咳嗽,喉痒,鼻塞,舌白而干,脉象浮,温燥,身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渴心烦,干咳痰少,甚或痰中带血,皮肤及鼻咽干燥,舌干苔黄,脉象浮数。
证候分析凉燥多因深秋气候转凉,燥邪与寒邪合而致病。燥寒袭于肺卫,故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等类似外感风寒表证的现象,又见咳嗽、鼻塞、咽痒舌干,脉象浮等肺燥的证候。医学教育网整理温燥则是秋初气候尚热,炎暑未消气候干燥,燥热迫于肺里,灼伤津液,故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等类似风热表证的现象,又见干咳、痰粘量少,皮肤及咽干燥,口渴心烦等燥热伤津的症状。舌干苔黄,脉浮而数,均为燥热之证。
(六)火征候
火证,是指广义火热病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火热之邪,其性燔灼急迫,为病常见全身或局部有显著热象,容易耗伤阴津,使筋脉失于滋润而动风,,亦可迫血妄行而出血。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面红目赤,心烦,汗出,或烦躁谵妄,衄血,吐血,斑疹,或躁扰发狂,或见痈脓,舌质红绛,脉象洪数或细数。
证候分析火热之邪侵入气分,则见壮热、口渴、面红目赤、脉洪数。若邪气在气分不解,进入营血,耗血动血,逼血妄行,则吐血、衄血、发斑、发疹。火热壅盛,心肝受灼,则躁扰发狂。火毒壅于血肉之间,积聚不散,则肉腐血败而见痈脓。舌红绛,脉数,是火热深入营血之征候。
(七)疫疠证候
疫疠又名温病。是指由感染瘟疫病毒而引起的传染性病证。疫疠致病的一个特点是有一定的传染源和传染途径。其传染源有二:一是自然环境,即通过空气传染;医学教育网整理二是人与人互相传染,即通过接触传染,其传染途径是通过呼吸道与消化道。疫疠致病的另一特点是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临床表现病初恶寒发热俱重,继之壮热,头身疼痛,面红或垢滞,口渴引饮,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四肢抽搐,舌红绛,苔黄厚干燥或苔白如积粉,脉数有力。
若兼有头面,颈部红肿疼痛,咽喉剧痛,为大头瘟。
兼有发热,咽喉红肿糜烂疼痛,全身遍布猩红色皮疹,为烂喉痧。
兼有咽喉肿痛,复盖白膜,咳声嘶哑,状如犬吠,吞咽,呼吸困难,为疫喉。
若病初恶寒发热,继而阵阵痉咳不止,咳剧则面色青紫,涕泪俱出,呕吐,咳止时伴有鸳鸯样叫声,多见于小儿,为疫咳,又称为“顿咳”、“顿呛”、“百日咳”。
兼有腹痛,下痢赤白脓血,里急后重,时时欲泻,为疫毒痢。
证候分析疫疠之邪从口鼻而入,或内伏膜原,表里分传,故病初即见恶寒发热俱重,疫毒迅速弥漫三焦,则致壮热,头身疼痛。瘟疫疠邪上攻,则见面红,舌红绛。医学教育网整理若移浊疫邪上蒸于舌面,可致苔白如积粉,面色垢滞。热盛迫津外泄,故汗出量多。热扰神明,则见烦燥,重者神昏谵语。热极生风,筋脉拘急,可见四肢抽搐。
若风温毒邪壅滞于少阳胆经,致使气血壅滞于局部,而见头面、颈部红肿疼痛,咽喉剧痛。
若疫毒壅滞于肺胃,上攻咽喉,则咽喉红肿糜烂,舌体鲜红;外泄于肌肤,全身遍布猩红色皮疹。
若燥火疫毒从口鼻而入,毒聚咽喉不散,则咽喉肿痛;复生白膜,拭之不去;若白膜覆盖,阻滞气道,致咳声嘶哑,状如犬吠,吞咽、呼吸困难。
若内有伏痰,又感疫疠之邪,疫毒与痰互结,深伏于肺,致肺失清肃,肺气上逆,而见阵发性痉咳不止。咳剧则气机逆乱,可出现面色青紫涕泪俱出,呕吐等症。若饮食不洁,湿热疫毒侵袭胃肠,阻滞气机,灼伤气血,致腹痛,时时欲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二、七情证候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当精神刺激超越了病人自身的调节能力时,便可发生疾病。七情征候均见于内伤杂病。
情志致病有三个特点:一是由耳目所闻,直接影响脏腑气机,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不和,阴阳失调。如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悲则气消,思则气结,喜则气缓。二是与个人性格、生活环境有关。如性格急躁者,易被怒伤;而性格孤僻者,常被忧思所伤。三是不同的情志变化,所影响的内脏也不同。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临床实践证明,情志所伤,能够影响内脏的功能,这是肯定的,至于具体伤哪一内脏,引起何种气机变化,并不一定象上面所说的那样机械,只有详细审察病情,才能做出更为准确的诊断。
临床表现喜伤,可见精神恍惚,思维不集中,甚则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异常,脉缓;怒伤,则见头晕或胀痛,面红目赤,口苦,胸闷,善叹息,急躁易怒,两胁胀满或窜痛,或呃逆,呕吐,腹胀,泄泻,其则呕血,昏厥,脉弦;思伤,可见头晕目眩,医学教育网整理健忘心悸,倦怠,失眠多梦,食少,消瘦,腹胀便溏,舌淡,脉缓;忧伤,则情志抑郁,闷闷不乐,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脉涩;悲伤,见面色惨淡,时时吁叹饮泣,精神萎靡不振,脉弱;恐伤,少腹胀满,遗精滑精,二便失禁;惊伤,则情绪不安,表情惶恐,心悸失眠,甚至神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
证候分析喜为心之志,过喜,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而见精神恍惚,思维不集中,重者神明失主,致神志错乱,语无论次,举止异常。
怒为肝之志,怒则气上,大怒可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而致两胁胀痛,胸闷,善叹息,或见急躁易怒。肝气横逆,克犯脾胃,胃失和降则致呃逆、呕吐;脾气不升则见腹胀泄泻。
肝气上逆,血随气升,气血并走于上,故致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甚至气血蒙蔽清窍,而突然昏厥,血随气妄行,则见呕血。
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思虑太过,可使脾气耗伤,心血亏虚。脾气虚则运化失健,则见食少,腹胀便溏。心血不足以养心,致心悸,失眠多梦。形体不得气血濡养,则清瘦,倦怠,头晕目眩,健忘,舌淡脉缓。
忧愁日久不解,耗伤脏腑之气,故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过度悲哀,则使气消,故见面色惨淡,时时吁叹饮泣,精神萎靡不振。
恐则气下,极度恐骇,可使肾之精气下劫,肾气不固,则遗精,滑精,二便失禁,下焦气机不畅,而见少腹胀满。惊则气机逆乱,心神不能安藏,则情绪不安,表情惶恐,心悸失眠,重者神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
三、饮食、劳逸证候
饮食、劳逸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但不知调节,也能成为致病因素。
(一)饮食所伤证
饮食所伤证,是指饮食不节而致脾、胃肠功能紊乱的一类病证。
临床表现饮食伤在胃,则胃痛,恶闻食臭,食纳不佳,胸膈痞满,吞酸嗳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饮食伤在肠,则见腹痛泄泻,若误食毒品,则恶心呕吐,或吐泻交作,腹痛如绞,或见头痛、痉挛、昏迷等。
证候分析饮食过量,超过了脾胃的运化功能,致食物不能及时腐熟运化,胃气不降,浊气不得下行,则见恶闻食臭,食纳不佳、胸膈痞满、吞酸嗳腐等症状。医学教育网整理饮食伤在胃,气滞不通,故胃痛。饮食伤在肠,影响小肠受承和大肠传导的功能,气机不利,则见腹痛、泄泻。
误食毒品,骤伤胃肠,气机缭乱,则吐泻交作甚至出现头痛、痉挛、昏迷等严重中毒的症状。
(二)劳逸所伤证
劳逸所伤证,是指因体力或脑力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所引起的一类病证。
临床表现过劳,则倦怠乏力,嗜卧,懒言,食欲减退。过逸,则体胖行动不便,动则喘喝,心悸短气,肢软无力。
证候分析过劳则消耗,致元气损伤而见倦怠无力、嗜卧、懒言、饮食减退。过逸,则气血运行不畅,脂肪蓄积,身体肥胖,加之肥人多痰,痰湿内阻;故动则心悸短气、喘喝等。
(三)房室所伤证
房室所伤证,是指性生活过度,或早婚,产育过多,导致肾亏而表现为生殖系统疾患的症证。
临床表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形体消瘦。男子遗精,早泄,阳萎;女子梦交,宫寒不孕,经少经闭,带下清稀量多。
证候分析肾精亏虚,不能滋养形体则消瘦,腰膝酸软。肾精受伤,无以生髓,脑髓不充,元神失养,故头晕耳鸣。肾主生殖,阳虚火衰,故男子阳萎、早泄,女子宫寒不孕、经少经闭。肾虚则带脉不束,故带下清稀量多。阴虚不能制阳,虚火内生,扰动精室,故男子遗精,女子梦交。
四、外伤证候
外伤征候,是指外受创伤,如金刃、跌打、兽类咬伤及毒虫螫伤所引起的局部症状及整体所反映的征候。外伤致病主要伤及皮肉筋骨,导致气血瘀滞。其次为染毒,毒邪入脏,神明失主,甚至危及生命。
(一)金刃、跌仆所伤证
本证,是指因金刃、跌仆等意外事故所致皮肉筋骨或内脏损伤的一种类病证。
临床表现轻者局部青紫。肿胀、疼痛,活动不便,或破损出血;重者伤筋折骨,疼痛剧烈;若内伤脏腑,则吐血、下血;若陷骨伤脑,则戴眼直视,神昏不语。
证候分析局部受伤,脉络破损,血渗于肌肤之间,故见患处青紫,肿胀、疼痛、活动不便。若损伤皮肉,血液流于脉外,则见出血。医学教育网整理如损伤过重,致筋伤骨折,疼痛剧烈,若伤脏腑,络破血溢,则见吐血,下血。若头部受伤,骨陷伤脑,元神损伤,故致戴眼直视,神昏不语。
(二)虫兽所伤证
本证,是指由毒虫、毒蛇、狂犬等动物伤害人体所引起的病证。
临床表现毒虫螫伤,轻者局部红肿疼痛,出疹,肢体麻木疼痛;重者头痛,昏迷。
毒蛇咬伤,则见伤口疼痛,麻木,或肿胀,起水泡,甚则伤口坏死,形成溃疡;若全身中毒,则见头晕,视物模糊,胸闷,四肢无力,牙关紧闭,呼吸困难,瞳孔散大,脉迟弱或结、代。
狂犬咬,发病后怕光、恐水、畏声、怕风、吞咽、呼吸困难,四肢抽搐。
证候分析若毒蜂、蝎子、蜈蚣、毛虫等伤人,局部损伤,则见红肿疼痛;若毒邪侵入经脉,则见肢体麻木疼痛;若毒邪弥漫全身,扰及清窍,则致头晕,昏迷。
毒蛇伤人,邪毒聚于患处,致伤口麻木疼痛,或肿胀,起水泡,甚则局部坏死,形成溃疡;若毒邪流窜全身(一般在受伤后1~6小时),可见头晕,胸闷,医学教育网整理视物模糊,牙关紧闭,四肢无力,呼吸困难,瞳孔散大。
狂犬咬伤,一般潜伏15~60天,长者达一年以上,毒邪逐渐弥漫扩散周身,使肌肉麻木,肌肉麻痹,吞咽困难,遇风、光、水声或其它响声,则四肢抽搐。
风湿病的中医治疗法则:
1行痹:以肢体关节痛无定处,走窜为特点。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2痛痹:以痛有定处而剧烈为特点,得热痛减,遇寒加重。治法:经散寒,祛风除湿。
3着痹:关节疼痛重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屈伸不利。治法:除湿通络,祛风
散寒。
4痹:关节痛处灼热红红肿,得凉则舒。治法:通络,祛风除湿。
中医辨证论治:
(1)
古方:
①柴葛解肌汤
(《伤寒六书》):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
石膏。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之恶寒发热,关节疼痛,肌肉酸楚,中医辨证为风热在表者。
②羌活胜湿汤
(《内外伤辨惑论》):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川芎、炙甘草、蔓荆子。
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之头痛头重,腰背重痛,恶寒微热,中医辨证为风湿在表者。
③三痹汤
(《妇人良方》):独活、秦艽、防风、细辛、当归、芍药、川芎、干地黄、杜
仲、牛膝、党参、茯苓、甘草、肉桂心、黄芪、续断、生姜。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日久不愈,
腰膝冷痛,手足拘挛,中医辨证为风寒湿痹,属于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者。
④蠲痹汤
(《百一选方》):羌活、姜黄、当归(酒浸)、黄芪(蜜炙)、赤芍、防风、炙甘
草、生姜。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游走疼痛,尤以项背、肩肘疼痛为甚,中医辨证为风痹
者。
⑤宣痹汤
(《温病条辨》):防己、杏仁、连翘、滑石、苡仁、半夏、蚕沙、赤小豆皮、
栀子。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骨节烦疼,活动不利,寒战热盛,中医辨证为湿热痹者。
⑥加减木防己汤
(《温病条辨》):木防己、石膏、桂枝、苡仁、滑石、通草、杏仁。适
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者。
⑦乌头汤
(《金匮要略》):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蜂蜜。适用于风湿性关节
炎关节剧痛,喜暖恶寒者。
⑧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炙甘草、麻黄、白术、知母、防风、
炮附子、生姜。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冷痛,按之热感,或关节红肿,但触之不热,遇寒
痛甚者。
⑨桃红饮
(《类证治裁》):桃仁、红花、川芎、归尾、威灵仙。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
节疼痛,痛有定处,肿胀难消,活动不利者。
⑩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香附、五灵脂、牛膝、地龙、当归。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痛有定处如针刺,肌肤青紫,舌紫脉涩者。
(2)经验方:
经验方1:双花、蒲公英、生石膏、龙胆草、土茯苓、虎杖、生地、木通、赤芍、桃仁、蝉衣、炙水蛭、乌梅、甘草,嫩桑枝或鲜芦根适量煮汤代水。适用于急性风湿热关节红肿疼痛,恶寒发热,皮肤结节红斑者。黄柏、黄精、鳖甲、秦艽、木瓜、防己、丝瓜络、威灵仙、青蒿、忍冬藤、鸡血藤、夜交藤、地龙、五味子、嫩桑枝或鲜芦根适量煮汤代水。适用于急性风湿热高热已退,关节红肿渐消,但仍有低热,口干,关节疼痛者。黄芪、黄精、鸡血藤、丹参、青蒿、千年健、龟板胶、地龙、桂枝、白蔻、鸡内金、土元、枸杞、桂圆、茉莉花、夏枯草。适用于急性风湿热恢复期。
经验方2:防风、桂枝、白芍、当归、羌活、独活、白术、苡仁、细辛、黄芪。适用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属风寒湿痹者。
经验方3:桂枝、鸡血藤、制川草乌、白芍、当归、黄芪、防风、炙甘草。治疗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在本方的基础上根据风寒湿的偏重及关节疼痛的部位对症加减。
经验方4:苡仁、牛膝、苍术、木瓜、香附、防己、当归、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地龙、桂枝、苏梗、乌药、秦艽、川芎、甘草。水煎煮酒送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经久不愈者。
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是将中药煎煮后,乘热对患部熏蒸或浸泡,使药性从毛孔直入病所。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现介绍几种常用的配方。
①海桐皮、桂枝、海风藤、路路通、宽筋藤、两面针各30g,水煎,每日1次,每次20分钟,连续使用1个月。
②川、草乌各20g,白芷50g,羌活、独活各50g,细辛10g,川芎、桂枝各30g,威灵仙、伸筋草、透骨草各60g,水煎,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5~10天为一疗程。
③艾叶、红花各9g,透骨草30g,花椒6g,水煎。每日1~2次。
④土鳖虫12g,苏木30g,大戟6g,寻骨风20g,水煎。每日1~2次。
⑤桑枝、柳枝、榆枝、桃枝各70cm,熬水熏洗患处,每日2~3次。
⑥透骨草、追地风、千年健各30g,熬水熏洗患处,每日2次。
药敷疗法:
外敷疗法:本法是将药物局部或穴位外敷。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散寒祛湿,消肿止痛的作用。
(1)菖蒲、小茴香各60g,食盐500g,同炒热,布包,烫患处。适用于肢体关节冷痛,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者。
(2)石蒜、生姜、葱适量捣烂,外敷患处。适用于关节疼痛,怕风畏寒者。
(3)新鲜骨碎补3~5根捣烂敷患处。适用于关节冷痛者。每次5~10分钟即可见效。
(4)桃仁、白芥子各6g研细末,用适量蛋清调成糊状,外敷关节痛处,3~4小时可止痛。注意不可久敷。
(5)如意金黄膏涂患处,用纱布盖好,每日换1次。适用于关节红肿者。
(6)仙人掌适量捣成泥状,涂敷患处。
(7)鲜紫花地丁适量,捣烂敷患处。
(8)蒲公英120g,加水煮成药液,用毛巾浸透,湿敷患处。
(9)山栀末、飞罗面各等份,用开水或醋、黄酒、蛋清调成糊状,敷痛处。敷处现青色,无碍,数日可退。
(10)绿豆粉和鸡蛋清调敷患处。
以上6~10疗法,均适用于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剧烈、得冷则舒、屈伸不利者。有较好的清热、消肿、止痛作用。
(11)坎离砂(熨剂):用铁屑和醋混合后,产生温热效应,直接熨敷局部。已被制成外用熨剂成药。适用于肢体关节冷痛、重着,或痛处有肿胀者。
针疗法:
疗法1
(1)取穴:外关、曲池、手三里、足三里、外膝眼、阳陵泉、血海、风市、环跳、条口、绝骨、昆仑、肾俞、命门、至阴、阿是穴。
(2)药物及方法:选用复方马钱子注射液,根据患病部位,每次选穴2~3个,每次注射05~1ml药液,日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4~7日。
疗法2
(1)取穴:上肢取外关为主穴,配曲池、合谷;下肢取阳陵泉为主穴,配绝骨、解溪;腰背取大杼为主穴,配大椎、身柱、至阳、阳关、命门。
(2)药物及方法:用凤仙透骨草、骨碎补注射液,每次选3~6个穴位,每穴注药05~08ml。10次为1疗程,隔日1次,3个疗程后休息2~4周。
疗法3
(1)取穴:①膝眼、鹤顶、阳关、曲泉、委中。②梁丘、血海、阴陵泉、阳陵泉。③足三里、三阴交、昆仑、照海。
(2)方法:每次取各组的1~3穴,隔日1次,交替取穴。用28号毫针5~6寸及电针机。用捻转泻法,重刺激,留针20~30分钟,5~10分钟行针1次。电针用疏密波20~30分钟,刺激强度以能耐受为度,10次为1疗程。
推拿法:
推拿法(一)
(1)取穴;指掌关节取合谷、后溪、二间、中渚、劳宫、四缝;腕关节取曲池、天井、小海、手三里、等;肩关节取肩贞、天宗、肩井、臂;踝关节取昆仑、丘墟、悬钟、解溪、商丘、太溪、申脉;膝关节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委中、梁丘、丰隆、足三里;髋关节取环跳、秩边、髀关、承扶;下颌关节取下关、合谷、翳风、颊车、内庭;脊柱关节取病变部位相应的督脉和膀胱经有关穴位。
(2)操作手法
①上肢:a患者取仰卧或坐位,先用推法和一指禅推法,继用滚法、揉法,沿指、腕、肘反复施术,在受累关节处作重点治疗。b捻指间关节;按掐四缝、劳宫;点阳溪、大陵、曲泽,拿合谷、曲池、肩井。c屈伸、摇、搓、拔伸各受累关节。d擦热患处再施拍打诸法,使热透入关节。
②下肢:a患者取卧位,先用推法和一指禅推法沿足太阳经施推、滚、揉、运诸法。b 拿太溪、昆仑、委中;点承扶、环跳、秩边;擦热患处再施拍打诸手法,使热透入关节。
③下颌关节:凡下颌关节受累者可推下关,颊车;按太阳、翳风、外关;拿合谷、内庭。
以上推拿隔日1次,3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期内嘱患者进行关节功能锻炼。1月后再进行下1疗程治疗。
推拿法(二)
病变在四肢者
①取穴:以病变关节为治疗重点。常取八邪、阳溪、阳池、阳谷、内关、外关、后溪、小海、天井、曲池、曲泽、肩贞、天宗、八风、商丘、解溪、丘墟、照海、昆仑、太溪、申脉、飞扬、承山、悬钟、阴陵泉、阳陵泉、膝眼、鹤顶、血海、梁丘、秩边、环跳、承扶。
②操作手法:a患者取坐姿,术者按常规用滚法在患肢手臂内、外侧施治。从肩至腕部,上下往返3~4遍。b接上势,术者循患臂上下循经用拿法,同时重点在肩、肘、腕部配合按、揉曲池、曲泽、手三里、合谷等穴。指间关节作捻法,然后在病变关节施以按揉局部穴位以痛为俞。最后再用揉法施于患肢,并配合被动活动有关关节而结束上肢治疗。时间约10分钟。c患者仰卧,术者一手握住患者踝关节上方,另一手以滚法从大腿前部及内、外侧至小腿外侧施术,同时被动伸展活动下肢。随即在踝关节处以滚法治疗,同时伸展内、外翻活动该关节。再循髋、膝关节、踝关节上下先按揉伏兔、梁丘、丘墟、八风等穴。时间约10分钟。d患者俯卧,术者以滚法施于臀部至小腿后侧,并重点施术于髋、膝关节,然后再按揉环跳、秩边、承扶、承山、委中、飞扬、悬钟、太溪、申脉、昆仑等穴。时间约5分钟。
治疗风湿病民间有很多偏方,有时候治起来还真见效。以下几种方法不妨试一试:
1.常饮蜂王浆。每天服用5~10m l蜂王浆,连服2~3个月,可使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得到改善。
2.常饮鲜牛奶。每天服用鲜牛奶500ml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因为类风湿病在整个病程中,均缺钙,牛奶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富含钙离子。
3.生姜加葱敷。取鲜生姜、鲜葱白,按1∶3比例配用,混合捣烂如泥,乘热敷于患处,每48小时更换1次。
4.生姜外敷。鲜生姜切片炒热敷于膝上,两个晚上后再将陈小麦打碎,炒热包之。
5.苡仁粥。取苡米仁末,用粳米煮粥常食。对急性期风湿热型或湿热型患者有辅助治疗作用。
6.泥炭疗法。将泥土块在火中烧成黑**,研成粉末与水调和,涂抹全身或患处,亦可将粉末倒入浴盆浴洗。这种疗法对风湿有显著疗效,在欧洲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其中德国就有用泥炭疗法治疗风湿病。
7.砂浴疗法。在海滨、江河流域或西北沙漠地带,可采用砂浴疗法,即在天气炎热的夏天或三伏天,患者将患肢或全身埋置于烫热的砂中,起热敷作用,亦可通过发汗而祛邪外出。
8.日光浴疗法。夏天中午阳光最强时,可将病变部位暴露于日光下,其余部分可用伞遮挡阳光。一般身体上部一次照射20分钟左右,下部一般照射30分钟左右。
9.矿泉疗法。矿泉疗法分水浴疗法和饮疗法。水浴疗法即在35℃~39℃之间的矿泉水中进行短时间或长时间浸泡,以达治病目的的方法。饮疗法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矿泉水饮用。适用于各种风湿病。
风湿病患者的饮食,一般应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生冷、油腻之物。饮食不可片面,正确对待药补、食补问题。瓜果、蔬菜、鱼肉、鸡、鸭均有营养,不可偏食。注意饮食宜忌。
1、根据上述基本大法,笔者常用自拟补肾壮骨方(熟地、杜仲、续断、巴戟天、骨碎补、牛膝)合桃红四物汤为基本方,随证加药,补肾加肉苁蓉、枸杞、寄生或龟鹿胶等,活血化瘀加丹参、三七、血竭、乳香、没药等;疼痛加通络止痛药土元、地龙、蜈蚣、木瓜、鸡血藤等;气虚加补气药黄芪、党参或人参;腿部萎软无力加强筋壮骨药,所选补肾药兼有强筋壮骨功效,另可加鹿角片、牛胫骨(酥)或狗胫骨。
2、中医学认为,肝藏血,肝肾同源相依相生;脾主运化,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为血;肝肾两虚,精血俱损,髓更失养,脾虚失运,生血之源不足,则骨的气血失充,也是导致本病的因素。所以,在补肾活血治疗大法的基础上,针对患者个体的差异,还需肝肾同治,补益肝肾,益气健脾,活血化瘀,用以促进股骨头内血管的重建及缺血坏死区的骨修复重建,缓解髋关节疼痛,避免股骨头塌陷,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效果就更为显著。方用《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加山茱萸枸杞益肝肾、白术运脾,再加活血化瘀通络药。
3、有的患者病久而易出现肾阳虚衰,阴寒内生,气血不足,寒凝而络脉瘀阻,不通则痛。所以,又当应用补肾壮阳,益气补血、通络止痛之法,可使肾阳充实而阴寒消散,气血充盈,肝肾得补,痹症自除。方用右归丸、阳和汤随证加减。
4、肥胖患者则兼见痰湿瘀阻,治当兼以涤痰祛湿,舒筋活络,方用自拟补肾壮骨方、涤痰汤加活血舒筋通络药。
本病毕竟是难治性疾病,运用中医药治疗,早中期疗效是可靠的,晚期和患者身体素质差的疗效较差一些。笔者采用以上治法治疗9例,3例治愈(行走无跛行,髋关节无疼痛,下肢无短缩,影像检查股骨头坏死凶塌陷或骨坏死现象基本消失),4例好转(症状减轻,髋关节活动功能改善,影像检查股骨头坏死现象有所改善),2例无效(病程长骨损重,症状无改变或虽有改变后又复发者)。
四、典型病案
罗XX,男,55岁,装修工,住县城信义大道龙泉半岛,是笔者的亲侄子。2018/3/25首诊:
右髂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轻微跛行3个月,劳累后加重,已做核磁共振检查:右股骨头缺血坏死。形体较瘦,舌质淡,舌下静脉瘀黯,脉弦尺虚。属于此病的早中期。
辨证:肾精虚损,气血不足,瘀虚兼夹,骨失濡养。
治法::补肾填精,益气养血,活血化瘀,通络壮骨。
处方:自拟补肾壮骨方合桃红四物汤加味
熟地枸杞杜仲续断骨碎补
狗脊巴戟怀牛膝木瓜当归
白芍川芎党参鸡血藤田七
赤芍桃仁红花乳香没药
血竭土元地龙黄芪
共3130g,加工为小水丸,每次服10g,每日3次,饭后半小时服。
201893复诊:上药已服完,已无明显症状,劳累后也未见不适。要求再做一剂巩固,仍原方加酥牛胫骨200g,共3330g
2019528三诊:二诊方丸药已服完,无明显症状,要求再做一剂巩固,仍用原方加酥牛股胫骨120g,共3250g。2019年10月核磁共振复查右股骨头未见明显异常。随访至今,自我感觉良好,仍经常做装修工作。
按:本案是骨头缺血坏死早中期,肾精虚损,气血不足,虚瘀兼夹,骨失所养之证,故用补肾填精,益气养血,活血化瘀,通络壮骨之法,方用自拟补肾壮骨方合桃红四物汤全方位强化加药,三料丸剂,诸症消失,基本治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