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的姿势有讲究,如果不了解这里面的知识,做错了代表的意思就完全变了。
拜年的正确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这样的作揖手势叫做“吉拜”。
“吉拜”,用于喜庆的场合,也可以用于表尊重、见面、告别等场合。
古代打仗,右手是拿武器的,因此右手是进攻手,这个时候用左手包住右手,意思是表示和平,用来以示善意。
如果左手成拳,右手包或盖住左手,则为“凶拜”,一般用于吊丧。这种拜的方式一般出现在葬礼上或者是家中有丧事的情况。见面作揖抱拳可不要弄错了方向,那是相当不礼貌的。
传统的拜年手势自古男女有别,女子则相反,右手压左手。”凶拜“同理也是相反的。
另外女子不抱拳,只压手就可以了。
一般做错的有些事左右手搞混了,有些事抱拳的姿势错了,弄成了以拳抵掌,那样的姿势不是作揖,而是要和人家比划两下子了,这让人要误会了。古人比武器一般双方采用这样的姿势来拜,如果你用这个拜的方式,是拜年还是要下战帖呢?是要先礼后兵吗?
看了这里的介绍,拜年的抱拳作揖礼不要再搞错了。
在礼节中,左手抱右拳通常是“承让”的意思;而右手抱左拳则通常被认为“随时领教”。多用于武术界。
左手压右手:报喜
右手压左手:报丧
相关说明
抱拳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ào quán,指汉族传统礼仪(多见于习武之人)中一种相见礼,一手握拳,另一手抱着拳头,合拢在胸前,表示问候、祝贺或辞别。
抱拳礼的具体涵义是: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
犹拱手。一手握拳,另一手抱着拳头,合拢在胸前。
正确拿红酒杯的手法分析如下:
1、最常见的红酒杯拿法是握住杯柄,将杯柄置于拇指,食指和中指之间,其他手指自然放置。同时,你可以轻摇酒杯,晃动酒液,观察杯中葡萄酒的颜色和形态。
2、用这种方法拿红酒杯有几个好处,第一个好处就是不会在红酒杯上留下指印,在社交中更有仪态。并且握住杯柄手部不会对红酒杯盛酒的部分产生遮挡,有利于对红酒的观察鉴赏。同时握住杯柄不会让手的温度传到红酒,影响对酒的品尝。
3、敬酒时可以用拇指,无名指和小指牢牢握住杯脚下方,中指扶着杯脚,食指轻搭在杯脚与酒杯连接处。手指尽量伸直,显现手部优美曲线。
4、另一种红酒杯的拿法是用拇指和食指夹住杯座,拇指压在上面,食指垫在下面,其余手指以握拳形式支撑在食指下面。这样拿酒杯是一种非常专业优雅的持杯方法,适合站着喝酒的时候,如果在社交场合使用这种持杯方式一定会让你脱颖而出。
5、再补充一下,在倒红酒的的时候最好只倒杯身的四分之一,这样能最好的感受红酒的气息,香槟就可以盛满。
一、阻挡:犯规鸣笛后,双手叉腰,这样来回几次。 打手:犯规鸣笛后,左手成90度,右手拍打左手一下。 推人:犯规鸣笛后,双手作同样的前后推动,2至3次。 走步:犯规鸣笛后,双手握拳,前后滚动3至5次。 双带:犯规鸣笛后,双手手掌张开,上下排动3至5次。 暂停:双手手掌做同样90度向上肩碰,1至2次。 二、1。记时开始的手势:手向下劈下。 2。犯规停止记时的手势为:一手握拳在上,一手平伸在下 3。停止记时的手势为:一手上举,四指并拢。 4。30秒复位的手势为:一手举起,伸出食指,手转一圈。 5。30秒违例的手势是:一手举起,手腕弯下,点击肩膀。 6。3秒违例的动作是:三只手指指向队员。 7。
的手势是:伸出五指。 8。十秒违例的动作是:伸出双手。 9。暂停的手势为:一手张开,一手食指接触掌心。
平手: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向正旁打开。
勒马手:手握空拳,拇指放在食指的第一个关节上。
叉腰手:四指握拳,拇指向手的正旁伸直打开。
平的鹰式位:平手,双臂向旁抬起和肩平,向前呈弧形。
高的鹰式位:在平的鹰式位上提起45°。
叉腰位:四指握拳,拇指打开,叉于腰间。
勒马位:勒马手呈下弧形状,向外伸出。
单手为单勒马位,双手在外称双勒马位。
扩展资料:
蒙古舞风格特色:
一是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
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盅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
二是筷子舞。
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
其肩部的动作既有律动感,又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融欢快、优美与矫健为一体。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
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三是安代舞。
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兴安地区带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复存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民间歌舞传承下来。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
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凌空踢腿、腾空蜷身、左右旋转、甩绸蹲踩、双臂抡绸等等,这些优美潇洒的动作,
融稳、准、敏、轻、柔、健、美、韵、情为一体,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四是查玛。
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们表演这种舞蹈。
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查玛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五是科尔沁“博”舞。
“博”,是萨满教中的巫师,研究者称之为“萨满”。蒙古人则自称为博。博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时所跳的舞蹈。博教曾为蒙古族所长期信奉,但自藏传佛教传入后即日渐衰落,仅有少量残存,主要流传于科尔沁草原。
博舞保留较完整的是兴安盟和通辽市。博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由于其自身的丰富内涵及其所具有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不仅仍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科尔沁地区的行博,主要是用来祭祀求福和驱魔治病。以歌舞事神,治病驱魔,是其具有的主要特征。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