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之懒兔子

文摘之懒兔子,第1张

1懒兔子 说医不二

从迷上麻将到迷上中医。孩子鼻炎,用黄元御的,桔梗元参汤。里面几乎都是药食同源的东西,对清鼻涕的鼻炎非常有效。

羊肉汤里加入当归生姜,专门治疗女性虚劳症,肚子疼。

猪肉汤里加入莲藕,特别滋阴。

感冒了,喝碗肉粥,有滋阴补中气的作用,尽快驱邪散寒。南京人最喜欢吃盐水鸭,北京最爱吃烤鸭,那是因为盐和火烤都可以纠正鸭子的良性,多吃也不会胃寒,做完手术要找伤口,就要喝黑鱼汤,厨师,很好的食疗方法就是常吃,红豆,薏米粥。

气虚调理补气,一般用四君子汤和补中益气汤。

气滞的表现,疼痛胀满,乳房胀痛也是,治疗理气行气一般用,大柴胡汤和理中汤。气逆,飞机上一般表现为咳喘,鼻炎,胃气上逆,主要表现为打嗝,嗳气,呕吐,泛酸。调理方法就是将汽,一般用半夏厚朴汤,治疗久咳不愈,效果很好,尤其治疗胃壳胃气上逆所致的咳嗽,效果显著。苏子降气汤。主要是降肺气效果好。要将气,不管是胆气还是肺气,一定要将胃气,因为胆随胃降,肺气沿着胃气下降的通道才能下降。

肝不藏血,就会出现咳血呕血,崩漏等种种出血的现象,脾有统摄和控制,血液在血管里流动,而不宜到血管外面的功能。血虚还有一个普遍的症状,即怕冷又怕热,阳虚的人怕冷,阴虚的人怕热,但血虚就冷热都不舒服。心血虚偏重于,出现心悸怔忡,健忘,多梦,失眠,和心神有关的症状,肝血虚比较偏重于出现,爪甲色淡,筋脉拘挛,手足发麻,月经不调,眩晕眼花的症状,脾血虚,比较偏重于出现食欲减退,身体乏力,月经不调,崩漏,失血等症状,常用方剂四物汤。补血药中一定要有行气药,补气,药中一定要有补血药,这样才能气血相生气血,旺盛。

鳕鱼,症状,局部肿胀疼痛,面色晦暗。体表淤血,瘀斑。皮肤干燥,小腿,肌肤如鳞甲,脚后跟开裂。活血化瘀,常用方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桂枝茯苓丸。降低血液粘度,降低血脂。

血热,由于局部有热或者热入血分导致,症状,心烦,口渴,身热,舌绛红,血热妄行,皮肤下出血,鼻出血,吐血,尿血,月经超前或月经量过多。治疗准则清热凉血,常用方剂,泻心汤,清营汤。血热音分辨湿热虚热,湿热者,清解良雪,用泻心汤,虚热者,滋阴养血,用清营汤。区别,湿热虚热,主要看症状来的急,多半是实证,如果拖的时间很长,多半是虚证。

中医治疗尿潴留,特别在行,就是开肺气,只需要用苏叶,枇杷叶各15克,熬水五分钟,喝完第二天,就可以好好排尿了。苏叶枇杷叶都入肺经,解表宣肺,将利,原理就是,茶壶倒水,揭壶盖。

脾在液为涎,是口中比较清晰的部分,所以脾缺水,嘴巴里就没有口水,总是感觉粘粘的,脾湿睡觉的时候就会流口水,肾在液为唾,就是口中比较,粘稠的部分,肾缺水,总觉得口干舌燥。津液不足主要症状,心烦,口渴,咽干,唇燥舌干,口水少,皮肤干燥,下肢疲软,小便短少大便干燥,治疗准则,滋养津液,益气生津,常用方剂:增液饮,五汁饮,生脉饮。

关于水液内停的问题,金匮要略讲的最详细,名为水气,共有31小段。水在体内的几种形式,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其中风水和皮水都在皮肤表面。风水就是风,从毛孔中进入身体里像一道屏障一样,把身体里的水汽罩住,让水汽不能正常的散发出去。风水的症状,从外部症状来看,就是骨节疼痛,怕风。因为风把湿气密闭在体内,水流到关节部位的时候,关节就会疼痛,这就是风湿,水流到头面部,脸部就会浮肿,上下眼窝会水肿,就是大眼袋,时不时还会咳嗽。若后背受了风,如果骨节不疼痛,身体则会感到疲倦和沉重,也是风水的一种。重点讲一下身体的红疹,瘾疹,或风疹是怎么回事?当风邪进入身体以后,风会先和身体里的气打架,此时如风很强,就会把血管全部罩在了里面,血管里的营气和津液就会闷在里面,越来越热,这时候如果风弱了热能,全部透出汗孔,就是我们常说的红疹,如果这种热只能发出一半,那就是我们所说的瘾疹,要是热一点都发不出来,全部背在血脉里,那么皮肤就会变痒,挠痒痒,其实就是泄风,但是无法把里面的风全部泄出来,所以就会不停的痒,只有挠才舒服。所以吃中药治疗风疹,吃完后疹子发的更厉害,其实是好转,是身体里的郁热外发的正常现象,疹子全部发出来,把热透完这个病就好了,可是很多人看发出了疹子,不征求医生的意见,就擅自把药停了,结果让热再次回到皮肤里面,时间一长就成了反反复复好不了的慢性病。治疗风水的经方一般是,防己黄芪汤,越婢加术汤。防己黄芪汤,主要治疗是下肢浮肿,比较明显的风湿病,身体感觉困重,怕风关节疼,特别是膝关节肿痛难以屈伸。越婢加术汤,主要治疗头面部浮肿,身体发热,小便不利,关节肿痛,舌苔白腻,个人认为此方可以治疗湿疹,因为麻黄和生姜都结表散热,生石膏,清内热,白术燥土去湿,可以治疗水湿郁热引起的各种皮肤病。

皮水的症状,就是全身皮肤浮肿,一按下去一个坑,这个水并不是风引起的,所以不怕风,但是,腹胀如鼓,鼓起来砰砰响,也不感到口渴,治疗一般用防己茯苓汤,主要治疗水停留在皮肤表面,全身浮肿困重,舌苔白腻,小便不利,腹中胀满。有风进入身体,让水是不能代谢,那叫风水,如果身体里的水停留在皮肤表层,造成的全身浮肿,就叫皮水了。

里水不是身体正常需要的精液,包括脏腑里的水,正水和石水。泔水就是我们说的肝腹水。废水,就是浑身肿,小便困难,还会拉稀。啤水是脾湿。肾里有水,肚子大。 肚脐眼儿会突出,会疼,腰疼,

正水的症状是喘,因水停在心的下边,胃里有水,胃气上逆,压破横膈膜,呼吸困难就会发喘。六岁小孩,久咳,造成肺虚,中医用早晚空腹服,吃够一百天。石水的症状是下腹部胀得像石头一样硬硬的,但是并不喘,因为它的水在腹部下面,不会影响呼吸。五脏之水,正水和石水,都是里水,在金匮要略里有治里水的一个方子,就是越婢加术汤。

伴随黄汗的症状,身体中容易发热出汗,口渴,汗巾成年衣服,颜色黄,脉沉。出汗的时候毛孔是完全打开的,此时洗澡水从毛孔直接进入身体里了。调理方剂,黄芪芍药桂酒汤。换了黄汗病后,小腿会觉得很冷,如果不冷,而是感到关节发热,疼痛就变成关节炎。

体虚,症状,自汗脱发,心跳加快,失眠,阳痿,女子梦交。补中益气丸。桂枝龙骨牡蛎汤。

对于阴虚型的慢性咽炎,用张景岳的镇阴煎。不仅限于慢性咽炎,主要是阴虚引起的病症都可以用。真正的好医生用药的时候,补阴为主,加一点补阳的药,补阳为主,加一点补阴的药。让阴阳互长。阴虚会得很多慢性病,制造五心烦热盐袋,大米混,大便,干燥尿黄,睡不好到汉,腰膝酸软。头面部的症状比较多,痘痘,眼袋,脸上的农村红。阴虚舌质红,没有舌苔,或者是剥落苔。因缺失以后,无法,环抱住洋洋气就往上飞,飞到了上半部就是所谓的虚火上炎,飘上去的火,灼伤了上面的阴液,就出现上火的假象,肺通咽喉,所以肺阴缺失就会慢性咽炎,常发扁桃腺炎,干咳,心开窍于舌,心阴缺失,所以常年口腔溃疡,同时还会五心烦热,头热面红,总是反复长痘痘。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可以把肉桂磨成粉末,然后每次用三克与六味地黄丸一起服用,作用是引火下行,可以让补阴的效果更好。

胃痛的人,胃痛时可以吃温胃舒颗粒,或附子理中丸,都是温暖脾胃的。怕冷需要壮阳用肾气。

丸。是泥塘,只因寒引起的冻疮,四肢长了,大便稀溏,不想喝水,却总是小便清长。是贵阳境内的吉方,三种药都是辛热的,所以不宜长期服用七天就可以了。除了四粒糖,还有一个,调理冷冻很好的方剂,当归四逆汤,调理,因寒而导致的痛症,效果很好,比如痛经,头痛,牙洞,关节冷痛腹痛,有温经止痛的功效,细辛有小毒。古人有辛不过钱的说法。七天一个疗程。不能长期用。

身体有事一定先除湿,最先吃了根蛋汤,因为我是诗涵,把文档中的竹茹去掉了,诸如性寒味清热的药。接下来调理与血,用了桂枝茯苓丸。方剂中大多是入肝经的药,月经不调的朋友记住这一点,这种排淤血的药,月经期间不能停,吃了排瘀效果更好,因为淤血可以随着月经一起排出体外。吃了两个月。已经变多了,更多的黑色血块排出。没再长痘痘,斑也淡了很多。也许是怎么产生的呢?主要有几种?一是手术过后,二是寒凉,三是外伤,四生气,五是气虚。桂枝茯苓丸,适合有湿的淤血症。古人本来用这一方剂,用于腹部有肿块,且漏下不止的痛症,后世将其使用范围扩大,只要是淤血症都可以使用,所以子宫肌瘤并伴有月经量大的情况,可以使用,桂枝茯苓丸进行调制。下面介绍的方子比桂枝茯苓丸的应用还要广泛,应对的病症也更加复杂,这就是血府逐瘀汤。11味药有七味入肝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因为肝藏血治疗血症,一定离不开调班,所以这个方子活血化瘀,效果特别好,能治多种疾病,完全超乎大家的想象,眼病,头痛腹痛,腰背疼痛,三叉神经痛,失眠,尤其是入睡困难,反复发作的慢性皮炎,慢性荨麻疹,湿疹,紫癜,心绞痛,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疾病,闭经,痛经,不孕症,经少。孕妇煮鱼汤只能治疗阴虚血而导致的上述疾病,而不代表只要这些病学府逐瘀汤都一定能治。

痰湿体质,伤寒论里取食健脾的经方温胆汤,可以喝,可以用来泡脚,皮试严重,或者脾胃虚弱的人,对汤药吸收的效果,有时反而不如泡脚好,还有一个特别的效用,就是安神。红豆薏米虽然厨师,但是,性凉,脾胃虚寒和寒湿的人不能长期使用。比较普适性的一个方子,正在调理脾胃的事,对大多数人都是非常有效的。另外一个祛湿的方子,五苓散,治口渴,吐水腹泻,按出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水湿病。

肝气郁结,气郁体质的人,容易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月经不调和,各类肿瘤,爱生闷气的人,生病概率翻倍。因为气不舒引起的焦虑症,胃痛,胃溃疡,两个很好的方剂,疏肝和胃丸,合黄芪建中汤。

2懒兔子 医本正经。

便秘,用了补中益气丸加增液汤,吃了几天,便便就好了,大汗伤津,造成的便秘一般用,补气,和补阴的药就可以补气,增加她的肺气,废气,有力量下降,推动便便出来,补阴,是增加肠道里的液体,更润滑,只治疗,阴虚便秘,并不适合所有便秘,要辩证对待。阴虚中还有眼睛干痒干涩问题,可以吃杞菊地黄丸。

除湿红豆薏苡汤。但不适合,脾胃虚弱的人吃,脾胃虚寒的人,可以吃,森林白术丸,去湿健脾同时,补养中气。脾胃虚弱,吃八珍糕。

几点建议,第一,不要以游泳为主要方式,这样会练的膀大腰圆。而且容易有淤血或者寒湿,第二,不要在中午或晚上8点以后大量的运动出汗,汗为心之液,容易,出现阴虚,阴虚,比阳虚更难调理,因为音识人的基础,第三少吃是一定要的,最好不要不吃,伤了脾胃。千万不要只吃水果,水果多半寒凉,也会伤脾胃。

李可老中医的治病理念。扶阳救逆,四逆汤,建议,当做日常保健用药,给60岁以上阳虚老人,服用。滋补肾阳,药量减少。很多阳虚的病,不管病名是什么,李可老先生,曾用四逆汤,来治疗,比如鼻炎,整天打喷嚏,流清涕,就是寒邪无法祛除导致的,李老用四逆汤,还有神经性皮炎,怎么涂药都不行,李老经过辨证认为患者阳虚也是用四逆汤治好。

胃不和寝不安,保和丸,消积化滞。

温病和一般的感冒发热不一样,他的症状就是一上来就直接喉咙疼,浑身痛,头痛发烧。是挡火外浮,用酸梅汤。所以夏季发热乌梅白糖汤特效。

一是舌头颜色一定要好看,一般是淡红色到,浅粉红色,如果太淡或太发白,就是有寒气,或者气血不足,如果发红或者浆糊,就说明身体有热,如果发暗紫色,说明有淤血,二是舌头的厚度和大小要适中。舌头太胖大,说明脾虚,万一旁边有齿痕,是脾虚的加强版,脾湿。要是舌头太瘦,说明气郁,要是又薄又瘦,说明气血不足,如果舌头上出现斑点与点,说明是淤血,如果舌乳头明显增大,变红肿,就说明有热症,如果舌中间出现裂纹,就说明脾胃气不足。三是舌下要漂亮,舌下两条静脉血管,隐约可见,或者完全看不出来,如果有淤滞,气血循环不畅,舌下就会爆青筋,四是舌苔的颜色,厚薄,正常的舌苔是白色的,均匀的薄的附在舌体表面,温湿度,适中。湿气较重,舌苔就会湿润粘腻,火气,较严重,就会出现**,褐色,或者是黑色的舌苔,剥落,她是典型的阴虚表现。五是舌头的灵活度,人生病时舌头变得迟钝出现,颤抖,口齿不清,或伸出食指向两边歪斜。舌头歪斜,特别注意,多半是中风的前兆,往左边歪,偏向于鳕鱼,往右边歪,偏向于气滞。

罗大伦老师的,图解,舌诊伸伸舌头,百病消不错。是学习舌诊的入门书籍,杨莉女士写的,杨力谈,望舌养生,也不错,算是舌诊的进阶版读物。寒热虚实,看舌头就能分辨出八九不离十。

治疗上焦,用药轻盈,少量多次。治疗中焦,不偏不倚,治疗下焦,重浊沉重。用量大。李东垣先生,脾胃论,你定的,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糖,当归拈痛汤,等方剂,都是升降寒热,补泻同用的典范。

小柴胡汤,是邵阳正方,邵阳指胆经,适应症,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干咽干,功效,结表亲热,舒肝和胃。用量,至少要用到一次,3到4包,一日三次才会有效。小柴胡,能治常见病一,解酒护肝。李宗和为保护胃黏膜,二结膜炎,肝开窍于目。小柴胡,清肝胆经热,用菊花,或金银花水,冲小柴胡汤,加强清热疗效。三中耳炎。夏天游泳水进耳朵,引发炎症,小柴胡汤治疗初期症状最好。用车前草和蒲公英煮水冲服,小柴胡3到5包,剂量要大,可以有效治疗中耳炎。或者小柴胡汤加双黄连口服液。四偏头疼。胆经循行路线,头部两侧,所以大部分是胆经有热,车前草后,马齿见煮水冲服,小柴胡三包,一日三次。五,手足口病。肝经有热引起,小柴胡颗粒加双黄连口服液,治愈率极高。

咳嗽一,外感咳嗽。

1寒咳,关键词,喉痒,热为喉痛,清涕,痰白,舌苔薄白。推荐用药,通宣理肺丸。

2热咳,关键词,黄痰喉痛,t黄,舌苔薄黄,(舌苔黄腻,代表湿热,不仅是还有热,可以用,森林白术丸除湿。)推荐方剂,麻杏止咳糖浆或,咳喘宁口服液。

3燥咳,关键词干,无痰或少痰。

推荐用药,桑菊感冒片。

另外常用的咳嗽药的使用功效

蛇胆川贝液,热咳,

川贝枇杷露,热咳或燥咳,

复方鲜竹沥液,热咳,

小青龙合剂,寒咳

止嗽散,燥咳,

宣肺止嗽合剂,燥咳

咳嗽,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早上起来,咳嗽加剧痰多,粘稠,痰,白色或灰色。二陈丸加三子养亲汤,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2痰热郁肺。咳嗽喘息气粗,胸胁胀满,身热,舌红,苔黄或黄腻。橘红丸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3肝火犯肺。气往上冲,想咳嗽,面红耳赤,喉咙干,嘴巴苦,痰少,但是很黏。舌红或舌边红,苔薄黄。加味逍遥丸加二陈丸,清肺泻肝,化痰止咳。

4肺阴亏损。干咳,咳声短促,谈少年白,痰,中有血丝,低热。阴虚症状,五心烦热盗汗,大便干,尿黄,养阴清肺膏,或,强力枇杷露,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温胆汤,罗大伦说,千年除湿神方,黄煌教授,说,主要安神,定金。温胆汤治疗过,咳嗽,不明原因头痛,头皮屑多,脚气湿疹,面色潮红,农村红,头晕失眠,扁平优。高血压寻常哟,胸闷,腿肿,妇科炎症,脸上痘痘,减肥。最重要的制,痰湿。

脚气,三种类型,湿热脚气还是脚气淤血,寒毒。一,湿热脚气证。指尖,或足底潮湿,糜烂骚痒。舌红苔黄,脉沉,清热燥湿,文化止痒,苦参矾石汤。水煎,后泡脚,七天一个疗程。而寒湿脚气。指尖或足底糜烂,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气血双虚,四肢却冷。选用鸡鸣散。早晨空腹喝下,拉出黑色大便。行气降浊,化湿,通络,解表散寒三,淤血寒毒型。指尖或足底糜烂。脚趾颜色暗紫,舌质暗,苔薄脉沉,韩式鳕鱼,服用金匮肾气丸,配合,桂枝茯苓丸。

便秘,1因过时的辛热食物或热血请入脏腑,而情引起的暂时性的便秘,喝碗大承气汤。针对胃和大肠的湿热症,表现舌红苔黄,体虚,或阴虚内热者忌服。2气虚引起的便秘,吃补中益气丸,多半有齿痕,苔薄白。3阴虚便秘,肠中的精液太少。五仁丸效果最好。润下即润肠通便,主治津枯便秘,症,见口干喜饮,舌燥少津,大便干燥,艰涩难出,以及年老,或产后血虚便秘,剥落苔或无苔,是典型的阴虚舌图。麻仁丸,是治疗,胃热肠燥便秘的常用方,这个药的用药指征是小便频数,折红苔黄,主要是因为胃热肠燥,导致脾受约束,从而失去输布津液的功能,精液只输膀胱,因此小便频数。

偏头疼的治疗方法,偏头疼,是胆经的问题,全部出在胆的线路上。一,睡觉。晚上11点到夜里1点是胆经运行时,进入睡眠状态,促进胆汁排泄,并自我保健。嗯吴美芳,乌梅,5到7颗,白糖一两,乌梅其酸,可以收敛,外服的丹火,而且大补木气,但过了秋以后,就要少喝了,一面收敛过度。三,小柴胡颗粒加双黄连口服液,小柴胡是和解剂,专治邵阳正,双黄连,配方中的三味药,皆入心经。三包,小柴胡颗粒加两支双黄连口服液,头疼,一会儿就好了。

头顶痛,头,前额是胃经,头侧是胆经,头顶是肝经。肝阳上亢肝火旺。长头顶痛,并且伴有,眼睛疼痛,眼睛红,口腔溃疡等,解药是龙胆泻肝丸。妇科病可能是肝胆湿热下注,而头疼,可能是肝胆实火上炎,龙胆泻肝丸剂清解,肝胆。实火有清利,肝经湿热,所以上下都能治。龙胆泻肝丸治疗肝火上炎时政,而逍遥丸,治疗肝郁血虚的虚证。另外胃不好,胃有积热,或者胃气上逆的时候,也可能会引发眼睛痛或前额痛。清热凉血,才能消除此类头痛,方用,清胃散,或玉女煎。我出一趟,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证件,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有定处,心机真重,失眠多梦,入目炒热,舌质暗红有瘀点,脉涩或旋紧,通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性头痛。因雨雪导致的高血压头痛。

牙痛。胃中有热,循经上攻,所以会有牙疼或者牵引,头疼,但此时的牙疼一般为上牙疼,还会有口气,热臭,甚至牙龈出血。方用清胃散。清胃黄连片。可用治疗复发性口疮及性口炎,急性牙龈炎,牙周炎,急性咽炎,下齿牙痛多半是大长今,热盛造成的。中成药,麻仁丸或者防风通圣丸,可以选用。

尿道炎,轻者用白茅根,严重的,用八正散,彻底治疗,急性膀胱炎,也可以使用。属于湿热下注运与膀胱所致,膀胱湿热气化不利,尿频尿急,排尿涩痛,淋漓不尽,小腹急痛。

乳腺增生,按摩,足背,第三,第四指中间区域,向里按摩。轻轻推按,每天5到10分钟。肝气郁结导致的经前乳房胀痛,可以用中药逍遥散,疏肝理气。

宫颈糜烂,湿热下注引起,二妙丸,加艾灸,每天半小时。

子宫肌瘤,积聚气血之名誉呀,肝藏血沸丝气血的流通,依赖于肝和肺的功能正常,而肝随脾升,费随胃降,气血不通,一定是脾胃升降出了问题,导致气血不畅。该升的升,该降的不降,结果导致了火灾上面下不来,水在上面,上不去,上热下寒。子宫肌瘤通常使用桂枝茯苓丸和逍遥散。

阴道炎,阴道痒,阴囊瘙痒之类,湿热下注。推荐用二妙丸,但脾胃虚弱的人,病好机制,还有傅青主女科中的易黄汤。

小儿腹泻,大便先唐后有条粪是热滞,如事先条粪后塘是脾虚。大人小孩皆是如此。几种中成药,小儿泻速停颗粒,止泻灵颗粒,健脾康儿片。

小儿抽动症和肝的关系。有三种,一,肝肾阴虚,阳亢,风动二弹,是脾虚有湿健运,三肝气郁结,肝风内动。归根到底,阴虚有热,肝郁有热,痰湿有热,一个热字。因为热而消耗了身体里的精液,导致肝阴不足,无法如养经脉。肝阴虚,后,初始症状多为眨眼,不及时治疗,发展到后面就是,皱眉抽脸,甩头摇头。因为所有的脸部症状全都发生在钢筋行走过的地方。心为肝之子,又心主神明,所以,肝风内动,或者是肝郁有热,以后扰乱心神,就会胡言乱语。

5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6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子补肾。

案例。内热,外寒,湿气重,热出不来。乳房和乳头痒,其实是肝经和胃经有湿热的表现,干祖乳头为主乳房。灰指甲,也是肝血虚。温胆汤除湿,六味地黄丸滋阴清热,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然后玉灵膏补气血。

痔疮医案。对于单纯的内痔,外痔,混合痔,用蚯蚓治疗,很有效,去药店买地龙50克,让药店给研磨粉末装入胶囊,每次服用六颗,早晚各一次。或者将地龙磨粉,跟两倍于药物体积的,瘦猪肉馅儿搅拌,不要放佐料,包成饺子,蒸熟,每次吃7到10个,一日两次。可以蘸佐料吃,味道有点怪,但效果不错,连吃四五天。地龙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用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吃得过饱,伤了脾胃,食物,无法消化,流入大肠,小肠引起泻痢,经常解裂,导致脾气,合二厂之气下陷,小肠之火限于肛门,就是痔疮牛奶,痔疮热在肛门,但因为脾气和小肠之气下陷,所以脾胃和小肠反而是寒湿的,一旦痔疮形成,那么但凡脾胃受寒,就会引发痔疮。

痛风医案。急性发作时,可以服用同仁堂的龙胆泻肝丸,用的都是白木通,很安全,迅速缓解疼痛,然后再服用乌鸡白凤丸进行后期治疗,一般乌鸡白凤丸半个月一个疗程,几个疗程后去医院检查一下,血尿酸正常后再巩固一下就可以了。乌鸡白凤丸,治病思路是针对脾肾不足。

咳嗽医案。参苓健脾胃颗粒,北沙参针对肺的补肺气,其他是针对脾胃的,补脾健胃。所以治疗,脾引起的咳嗽。全身浮肿,这是典型的脾湿症状,湿热导致,肺气上逆,变成咳喘,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变为小便不利。

阴道湿疹医案。在黄元御先生的预案一案中,对于上热下寒病症,他就是用厨师这一方法而已,他认为只要人体的湿气一除,再稍微调理一下气机,人体的圆圈就自动转起来了,所以,用温胆汤先除湿热,泡脚也可以。阴道炎或者阴道湿疹,就是湿热下注。治疗因失足而引起的胃痛和胃胀,推荐香砂养胃丸,香砂养胃丸,主治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胃痛,痞满,症见,胃痛隐隐,吐酸水儿,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肺炎医案。用二陈丸,三子养亲茶。曾经用桔梗元参汤治了鼻炎,乌梅汤治好了口腔溃疡。痰浊壅肺型和阴伤燥热型肺炎的区别,痰浊壅肺型的症状,喘咳痰鸣,痰多而稀,周身酸楚,乏力,胸闷,舌苔白厚腻,脉沉,但按之有力,浑身没力气。湿是热的载体,湿不除热就会积聚,所以,艾灸了几天以后会感觉到身热。三子养亲茶,是三子养亲汤的中成药,也可以自己熬制,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各九克,水煎服。这个药的功能,主要是温肺化痰,降气消食,主治痰壅气逆食滞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那么阴伤燥热型肺炎是什么特点呢?身热口干,干咳,胸痛,痰粘难出,舌质红而干,无苔或苔黄。会发烧,有各种热症。

乌梅味酸收敛,不但能将府漂浮的虚火,还能大补肝气。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专门一篇写治疗鼻病,四个药方,一,。桔梗元参汤,治鼻塞涕多者。二,五味石膏汤,浊涕粘黄者。三,黄琴,贝母汤,治鼻孔发热生疮者。四,芩泽姜苏汤,鼻塞声重,语言不清者。治疗肺部以上的病,用药要亲孩子的话就要再少一些,这样要星期一才能往上走。黄先生特别注重去湿,90%的病都来自于脾湿身体圆运动的概念就是他提出的。所以。他分析病的时候也强调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圆圈不转导致,肺气上逆,肺,开窍于鼻才会出现各种弊病,所以四个方子里有三个都用了茯苓去湿,主要是,去湿健脾,同时用半夏降胃气,给废弃,下降的通路,然后用菊梗,杏仁儿,等要将废弃。桔梗元参汤,用来治疗流清鼻涕的感冒也是可以的,还可以在其中加入,紫苏叶九克加强解表宣肺的作用。泡脚也可以,因为脚底经络吸收药性的能力也很强。

虎骨

(《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猫科动物虎的骨胳。

动物形态虎(《诗经》),又名:於菟(《左传》),大虫(《肘后方》)。

体形似猫而大,身长约16~29米,尾长约1米,体重180~320公斤,雌者较小。头圆而宽,颈部较短。眼圆。耳短小。口旁列生长须,犬齿粗大而锐利。四肢粗大有力。身躯雄伟,毛色鲜丽,夏季色深,呈棕**或橙**。冬季色浅,呈**或浅**。有许多黑横纹,横纹每2条靠拢在一起,体后的黑纹多而密。腹毛白色,亦有黑色条纹。头部黑纹较密,眼上方有一白 ,故有"白额虎"之称。鼻部棕色无斑纹。耳背黑色,中间有一圆形白斑。颏部白色。四肢外侧棕**,内侧白色,都有黑色斑纹。尾基部棕**,中部有黑白相间,形成环状,尾端黑色。我国东北地区的虎体型较大,毛长,纹窄而色浅,称"东北虎"或"北虎";华南地区的虎体型较小,毛短色深,纹多而宽,称"华南虎"或"南虎"。

栖息于森林、灌丛、高山草莽处。独居,无固定巢穴,昼伏夜出,尤以晨昏时最为活跃,行动敏捷,善游泳,性凶猛。以其他兽类为食。分布东北、华南等地。

虎的肉(虎肉)、眼睛(虎睛)、牙齿(虎牙)、脚筋(虎筋)、爪甲(虎爪)、肾(虎肾)、胆(虎胆)、胃(虎肚)、脂肪油(虎膏)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全年皆可捕捉,冬春两季较多。捕得后剥去皮肉,留下四脚爪上的皮毛和爪,以保持完整,并便于与其他兽类的骨胳区别。再剔净残存筋肉,阴干。

药材商品有整架和零骨之分,整架虎骨稍带肌肉和结缔组织,并富油性。头骨较圆,背腹面侧扁,吻部短,额骨平,前额上部有一浅槽,顶骨后面常有一脊棱,颧骨粗大,向外展出,眼眶下面各有一椭圆形透孔,孔面斜向。上颚骨生有门齿3对,犬齿1对,臼齿4对,下颚骨生有门齿3对,犬齿1对,臼齿3对,共有牙齿30个。门齿较小,犬齿呈圆锥形,强大而锐利,并略向内弯曲,臼齿呈"山"字形,锯齿状,上颚最后1对臼齿幼虎常不显著,均呈白色或浅黄白色,有光泽,齿基深入颚骨内部,故习称"坐骨生牙"。颈椎7节,第1颈椎呈蝶形,第3~7颈椎呈马鞍形。胸椎13节,每节上面有一较长的棘状突起,两侧联结有肋骨13对,肋骨近脊处呈圆形,近胸部呈扁形,作弓背状,向内弯曲,另一端与胸骨衔接。腰椎7节,两侧有较长的棘状突起。荐椎3节常愈合成为一块,上面可见3个棘状突起。尾椎22~25节,多为双数,节中间稍突出。坐骨1具,呈长方形,左右对称。肩胛骨两块,呈扇状半圆形,近中央部很薄,在外面有一条脊状突起。虎的腿骨有明显的棱,上节均为一根独骨,下节两骨合成。前肢上节下端靠近骨环处侧面有一扁长孔,习称"凤眼";下节两骨相似并立,形略扁,略呈扭曲状,但一根较长。后肢上节圆柱形,能四侧放平而不幌动,上端内侧有一圆轴,下端有长圆形的凹槽,为膝盖骨的所在处。膝盖骨(即虎胫)呈长圆形,内面光滑,厚而坚重,常带有舌状筋。下节主骨粗大,呈三棱柱形,另一根很细,习称"邦骨"。前足5趾,后足4趾,趾端均具短爪钩。虎骨的表面均呈黄白色或灰白色,细腻而油润。体较重,质坚实。断面可见中间空隙约占三分之一,其内骨髓形成丝络网状,为灰**。气腥。以个大、体重、坚实、黄白色、无残肉者为佳。个小、体较轻、灰白色、带残肉者质次。如用毒药杀死,其骨发黑者,不可入药。

主产吉林、黑龙江、湖南、四川、云南、贵州。此外,辽宁、内蒙古、广西、湖北、安徽、福建等地亦产。以东北产的品质为优。

药理作用①消炎作用

虎骨胶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具有一定程度的消炎作用。10%虎骨粉混悬剂对大鼠甲醛性和蛋清性"关节炎",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对摘除肾上腺和处于麻醉状态下的大鼠实验性"关节炎"则无效,故认为其消炎作用是通过神经系统影响肾上腺皮质功能所致;另外,亦可降低兔毛细血管通透性,这与消炎作用可能也有一定关系。

②镇痛作用

用灯光光源聚焦照射大鼠尾部,初步观察到虎骨胶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③其他作用

给小鼠虎骨胶灌胃(1克/公斤),2小时内有一定镇静效力(抖笼法)。小鼠每天用虎骨粉混悬剂(1克/公斤或2克/公斤)灌胃,观察2周,未发现毒性,对生长无明显影响。

炮制虎骨:去净筋肉,洗净,阴干,临用时敲碎。油虎骨:取净虎骨,置锅内用麻油炸酥,或抹麻油后用火烤酥。醋虎骨:取砂子,置锅内炒至轻松,加入净虎骨,炒至**,筛去沙子,将虎骨乘热倒入醋内淬酥,取出晾干。(每净虎骨100斤,用醋20~30斤)

①《本草蒙筌》:"虎骨涂酥油炙脆,勿煎汤液,惟制丸、散。"

②《纲目》:"凡用虎之诸骨,并捶碎去髓,涂酥或酒或醋,各随方法,炭火炙黄入药。"

性味辛,温。

①《别录》:"平。"

②《药性论》:"味辛,微热,无毒。"

③《玉楸药解》:"味辛咸,气平。"

归经入肝、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肾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功用主治追风定痛,健骨,镇惊。治历节风痛,四肢拘挛,腰脚不随,惊悸癫痫,痔瘘脱肛。

①《别录》:"止惊悸,疗恶疮鼠瘘,头骨尤良。"

②《药性论》:"杀犬咬毒。治筋骨毒风挛急,屈伸不得,走庄疼痛,温疟。疗伤寒温气。"

③《千金·食治》:"头骨治风邪。"

④《食疗本草》:"主腰膝急痛,煮作汤浴之或和醋浸亦良,主筋骨风急痛,胫骨尤妙。"

⑤《本草拾遗》:"煮汁浴小儿,去疮疥。(治)惊痫。"

⑥《纲目》:"追风定痛,健骨,止久痢脱肛,兽骨哽咽。"

⑦《玉楸药解》:"疗关节气冷,治膝胫肿痛。逐痹通关,强筋健骨,平历节肿痛,愈腰膝痿软。"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入丸、散。

宜忌血虚火盛者慎服。

①《本草蒙筌》:"畏蜀漆、蜀椒、磁石。"

②《本草经疏》:"凡血不足以养筋,以致筋骨疼痛者宜少用。"

③《得配本草》:"肝肾虚败,腰腿疼痛如风者禁用。"

选方①治白虎风走注疼痛,两膝热肿:虎胫骨(涂酥炙)、黑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上为末,每服温酒调下二钱匕,日再服。(《经验后方》)

②治筋骨节急痛:虎骨和通草煮汁,空腹服半升,覆盖卧少时,汗即出。(《食疗本草》)

③治历节风百骨节疼痛,昼夜不可忍:没药(研)半两,虎胫骨(酒炙)三两。上二味捣研为末,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日三服,不计时候。(《圣济总录》没药散)

④治腰脚不随:虎腰脊骨一具,前两脚全骨,细捶之,于铁床上,以文炭火匀炙,翻转侯待脂出甚,则投浓美无灰酒中密封,春夏一七日,秋冬三七日。每日空腹随饮,性多则多次,性少则少饮,未饭前三度温饮之。(《海上集偏方》)

⑤治健忘惊悸:虎骨(酥炙)、白龙骨、远志肉等分。为末,生姜汤服,日三服。(《永类钤方》预知散)

⑥治痢久下,经时不愈者(休息痢):大虫骨炙令黄焦,捣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次。(张文仲)

⑦治大肠痔漏并脱肛:虎胫骨二节,蜜二两。炙令赤,捣末,蒸饼丸如桐子大。每服凌晨温酒下二十丸。(《胜金方》)

⑧治臁胫烂疮:用虀汁洗净挹干,刮虎骨敷上。(《便民图纂》)

⑨治月蚀疮:虎头骨二两(碎),浮萍一两(屑)。上二味,以猪脂一斤煎,取骨黄成膏,以涂疮上。(《姚僧坦集偏方》)

⑩治汤火灼伤:虎骨炙焦研敷。(《龚氏易简方》)

⑾治倒扑蹴损,筋骨疼痛:虎骨(酥炙别为末)一两,酒一升,生地黄汁一升。上三味,将地黄汁并酒煎沸,入虎骨末同煎数沸。每服一盏,温服,不拘时候。(《圣济总录》虎骨散)

名家论述①《纲目》:"虎骨通可用,凡治惊痫,温疟疮疽,头风,当用头骨;治手足诸风,当用胫骨;腰背诸风,当用脊骨。"

②《药品化义》:"《本草》言虎头骨之功与胫同,合养精补血之药,主治精血衰少,腰腿足膝软弱无力,不能行动,或筋骨疼痛,难以屈伸。若伤于湿者,筋骨弛长而软,或肿痛,若过于酒色劳碌,肾肝血热者,腰膝酸疼腿痛,相似虎骨证侯,不宜误用。"

提醒您:虎骨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杜仲

拼 音:Duzhong

英 文:Eucommia Bark

日 文:トチユウ

拉丁文:Cortex Eucommiae

异名

思仙《神农本草经》,思仲、木绵《名医别录》,石思仙《本草衍义补遗》,扯丝皮《湖南药物志》, 丝连皮《中药志》,棉皮(河

南),玉丝皮(四川),丝棉皮(陕西)。

品种考证

本品始载于《本经》,列为止品。《名医别录》云:“杜仲生土虞山谷及上党、汉中。二月、五月、六、九月采皮。”《本草经集

注》云:“上虞在豫州,虞虢之,非会稽上虞县也。今用出建平、宜都者。状如厚朴,折之多白丝为佳。”《蜀本草》云:“生深山大

谷,树高丈,叶似辛夷,折其皮多自绵者好。”据上所述,古代社仲,其原植物与今所用的杜仲一致。

来源

本品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干燥树皮。

植物/动物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20m,树皮、叶、果折断后有银白色细丝。树皮灰褐色,粗糙,有皮孔,髓片状。叶互生,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4

~13cm,宽3~7cm,先端渐尖,基部圆或广楔形,边缘锯齿状,下面脉上有毛;有叶柄。花单性异株,无花被,先于叶或与叶同时开放,

单生于新枝基部;雄花有雄蕊6~10,花丝极短;雌花子房狭长,花柱叉状。翅果扁薄,狭椭圆形,长约35cm。花期4月,果期9~10

月。

分布于长江中游及南部各地,河南、陕西及甘肃等地均有栽培。

炮制

1 杜仲 取原药除去杂质,用水洗净,稍润后刮去粗皮与附生物,开成25~4cm阔的长条,顶头切03~1cm厚片或25~3cm小块,干燥。

2 盐杜仲 取社仲片或块,用盐水拌匀,润透,加热拌炒或用砂烫至断丝、表面焦黑色。每100kg社仲块片,用食盐2kg化水过滤后用。

炮制研究进展:与中药炮制研究数据库连接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性状

树皮板片状,少数为卷片,大小不一,厚3~7mm。外表面灰褐色,有不规则纵槽及裂纹,并有斜方形皮孔,较厚者己刮去部分栓皮,

显淡棕色而较平滑;内表面暗紫色或紫褐色,光滑。质硬脆,折断面有绵密的银白色橡胶丝相连。气微,味较苦。饮片大多切成1~3cm

见方,也有切成宽约2mm的细条。切断面常见银白色橡胶丝。

饮片性状: 杜仲为厚薄不一,10~15mm的小方块,或呈丝状。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或纵裂槽纹;内表面暗紫色,光

滑。切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质脆。气微,味稍苦。

盐杜仲表面呈焦黑色,银白色橡胶丝减少,弹性减弱,略有咸味。

药理作用

1 降压作用:乙醇提取物1~2g/kg静脉注射,对麻醉狗有降低血压作用,重复使用产生快速耐受性,果实提取物亦有类似的降压作用;

煎剂5~8g/kg给肾型高血压狗灌胃,用药4周,降压效果不够满意;给兔、狗静脉注射生杜仲、炒杜仲的煎剂、酊剂表明:炒杜仲降压作

用比生杜仲大,煎剂比酊剂作用强。

2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杜仲醇沉水煎液6g/kg给大鼠灌胃,可使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血浆皮质醇增加;10g/kg给小鼠灌胃,使小

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血糖含量增加,幼鼠胸腺缩小。说明杜仲具有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但能提高小鼠血清碳末廓清速率

和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对抗氢化可的松的免疫抑制作用。

此外,杜仲还有利尿作用。

性味、归经

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应用与配伍

1 用于肝肾不足的腰膝酸痛,下肢痿软及阳痿,尿频等症。能补肝肾,强筋骨,暖下元。治腰痛脚弱,常配补骨脂、胡桃肉,如《局

方》青娥丸;治阳萎尿频,可与山萸肉、菟丝子、覆盆子等同用。

2 用于肝肾亏虚,下无虚冷的妊娠下血,胎动不安,或习惯性流产等。能补肝肾,调冲任,固经安胎。治胎动腰痛如坠,可配续断研

末,枣肉为丸服,即《证治准绳》杜仲丸。亦可配伍续断、菟丝子、阿胶等同用。

现代临床用于高血压症,有可靠的降血压作用。对老人肾虚而又血压高者,可与*羊茬、桑寄生、怀牛膝等同用;若肝阳肝火偏无

者,可配夏枯草、菊花、黄芩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炒用疗效较生用为佳。

食疗

1.杜仲猪腰汤 原料:杜仲30克,猪腰1只。做法:猪腰洗净剖开,加杜仲熬汤服用。功能:补肾助阳。

2.川断杜仲煲猪尾 原料:川断30克,杜仲30克,猪尾1-2条。做法:猪尾去毛洗净,与川断、杜仲共加水用瓦罐煮熟,放盐少许调味

食用。功能:温肾壮阳。(1-2条引自《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

附方

1.治腰痛 ①卒腰痛:杜仲半斤,丹参半斤,芎劳五两。上三味切,以酒一斗渍五宿。随性少少饮之即瘥。(《外台》引《经心录》杜

仲酒)②腰脚疼痛不遂,风虚,偏宜冷病妇人服:杜仲八两,石楠二两,羌活四两,大附子五枚。上四味口父 咀,以酒一斗渍三宿。服

二合;日再。(《千金要方》)

2.治肾虚腰痛如折,起坐艰难,俯仰不利,转侧不能 杜仲(姜汁炒)十六两,胡桃肉二十个,补骨脂(酒浸炒)八两,大蒜(熬膏)四两。

为细末,蒜膏为丸。每服三十丸,空腹温酒送下,妇人淡醋汤送下。(《局方》青蛾丸)

3.治中风筋脉挛急,腰膝无力 杜仲(去粗皮,炙,锉)一两半,芎劳一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上三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

匕,水二盏,入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如人行五里再服,汗出慎外风。(《圣济总录》杜仲饮)

4.治风冷伤肾,腰痛不能屈伸 杜仲一斤(切,姜汁制,炒去丝)。上用无灰酒三升,浸十日。每服二三合,日四五服。(《三因方》杜

仲酒)

5.治臂痛,腰痛 杜仲(去粗皮,炒黑色)十两,破故纸十两(用芝麻五两同炒,候芝麻黑色,无声为度,筛去芝麻),鹿茸二两(燎去毛,

酒炙),没药一两(别研)。上细末,用胡桃肉三十个,汤浸去皮,杵为膏,入面少许,酒煮糊为丸桐子大,焙干。每服一百粒,米饮下,

温酒、盐汤亦得,食前,日二服。(《百一选方》补髓丹)

6.治小便余沥,阴下湿痒 川杜仲四两,小茴香二两(俱盐、酒浸炒),车前子一两五钱,山茱萸肉三两(俱炒)。共为末,炼蜜丸,梧桐

子大。每早服五钱,白汤下。 (《本草汇言》)

7.治妇人胞胎不安 杜仲不计多少(去粗皮,细锉,瓦上焙干)。捣罗为末,煮枣肉糊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嚼烂,糯米汤下。

(《圣济总录》杜仲丸)

8.治妊娠三两月,胎动不安 杜仲(去皮,锉,姜汁浸,炒去丝)、川续断(酒浸)各一两。上为细末,枣肉煮烂,杵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日三服。(《普济方》杜仲丸)

9.治频惯堕胎或三四月即堕者 于两月前,以杜仲八两(糯米煎汤,浸透,炒去丝),续断二两(酒浸,焙干)。为末,以山药五六两为

末,作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简便单方》)

10.治高血压 ①生杜仲12g,桑寄生15g,生牡蛎 18g,白菊花9g,枸杞子9g。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②杜仲、黄芩、夏枯草各

15g。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11.治风虚多汗,夜卧尤甚 杜仲(去粗皮,炙,锉)二两,黄芪(锉)、牡蛎(煅赤)各三两,麻黄根五钱。上四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

匕,煎败扇汤调下,食后服,日二。(《圣济总录》杜仲散)

12.治霍乱转筋 杜仲(去皮,锉,炒)一两一分,桂 (去粗皮)一两,甘草(炙,锉)一分。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生姜三片,水一

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圣济总录》杜仲汤)

13.治肾炎 杜仲、盐肤木根二层皮各30g,加猪肉酌量炖服。(《福建药物志》)

成药

1.杜仲冲剂 杜仲2 000g,蔗糖适量。取杜仲粗粉,以45%乙醇按渗漉法提取,收集初漉液 800ml备用;收集续漉液10 000ml,回收乙醇

后,浓缩至400ml,浓缩液与初漉液合并,滤过。加入蔗糖适量。混匀,制粒,烘干,分装成1 000袋,即得。每袋 l0g,相当于原生药

2g。本品为灰褐色的颗粒,味甘、微辛。功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血压。用于肾虚腰痛,腰膝无力,胎动不安,先兆流产,高血

压症。口服,每次1袋,每日3次。(《甘肃省药品标准》1982年)

2.青娥丸 杜仲(盐炒)480g,补骨脂(盐炒)240g,核桃仁(炒)150g,大蒜120g。以上四味,将大蒜蒸熟,干燥,与杜仲、补骨脂粉碎成细

粉,过筛,再将核桃仁捣烂,与上述药粉掺研,过筛,混匀,每lOOg粉末加炼蜜 20~30g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或加炼蜜50—70g,

制成大蜜丸。本品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气微香,味苦、甘而辛。显微特征:橡胶丝呈条状或扭曲成团,表面带颗粒

性;石细胞类长方形或长条形,有的胞腔内有橡胶丝团块。种皮栅状细胞淡棕色或红棕色,多角形,壁稍厚,胞腔含红棕色物。种皮表

皮细胞多角形,有时可具扁圆形气孔,保卫细胞广肾形;脂肪油滴甚多。功能补肾强腰。用于肾虚腰痛,起坐不利,膝软乏力。口服,

水蜜丸每次6—9g,大蜜丸每次1丸(9g),每日2~3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

3.杜仲降压片 杜仲(炒)469g,黄芩281g,钩藤 281g,夏枯草281g,益母草469g。取黄芩粉碎成细粉,过筛;钩藤粉碎后,与黄芩粉碎

后剩余的粗粉,用75%乙醇浸渍,滤过,浓缩成稠膏;药渣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滤过。再将益母草、夏枯草与杜仲加水煎煮3次,

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上述钩藤煎液合并,浓缩至比重约为1.40(80—85℃热测)时,加上述钩藤稠膏与黄芩细粉,混匀,烘干,制粒,压制成1 000片,包糖衣。除去糖衣后,显棕褐色;味涩、微苦。显微特征:韧皮纤维淡**,梭形,直径9—33μm,壁厚,孔沟

细。取本品研细,加石油醚浸渍,取浸出液,自然挥干后,残渣加少量氯仿使溶解,加香草醛硫酸试液1滴,初显黄棕色,迅速变为红

色,红褐色,最后呈紫褐色。取本品研细,加用冰醋酸酸化的乙醚浸渍,取浸出液,自然挥干后,残渣加甲醇lml使溶解。溶液分置两支

试管中,一管中加钼酸铵固体少量与硫酸1滴,初显棕**,后变紫红色;另一管中加三氯化铁试液,显灰褐色。鉴别:取本品3片,研

细,加石油醚5ml浸渍1小时,取浸出液lml,自然挥干后,残渣加乙醇5ml浸渍1小时,分取浸出液0.5ml,加镁粉少量与盐酸数滴,待气

泡消失后,溶液呈樱红色,加热煮沸颜色更为明显。功能清肝热,降血压。用于高血压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中华人民共和

国药典》1977年)

现代临床研究

1.治疗高血压病 ①杜仲皮片 (每片含生药4.9g)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共治疗高血压病47例,结果显效20例(42.6%),有效17例

(36.2%),总有效率78.7%[1]②10%杜仲酊,每日3次,每次30滴,冲水后服用,3—4周为1疗程,共治疗 119例。结果:满意(临床症状

消失或显著减轻,血压恢复或接近正常)51例,占42.8%;稍进步(自觉症状稍减轻,血压降低但并不接近正常)15例,占12,.6%;无

效(自觉症状改善较少,血压无改变)53例,占 44.6%[2]。③10%杜仲酊,给药时加水1倍稀释成 5%杜仲酊,每日3次,每次5ml,共治疗

124人。所有 124例,均为病程进行缓慢,非急性恶化者;心脏未受累,功能尚好者;无脑血管并发症及后遗症者。结果: 1.5个月后4

例早期高血压患者血压均下降至正常,占3.2%;36例血压下降1.33kPa(10mmHg),占 29%;71例血压下降不明显,但未恶化或继续上

升,占 57.3%;13例服药1个月后血压仍有进行性升高,或血压虽下降也不太明显,占10.5%;64例症状减轻,占 51.6%[3]。

2.治疗腰腿痛 杜仲(炒焦)12g,白术12g,分别研细,热黄酒120ml共调,内服。治疗100例,结果其中腰肌纤维炎64例,痊愈50例,

好转10例,脊椎韧带劳损19例,痊愈14例,好转3例;腰扭伤17例,全部治愈。总有效率为94%。(《现代中药临床研究》342)

药论

1.论杜仲入肾入肝、肝肾双补 ①李时珍:“杜仲,古方只知滋肾,惟王好古言是肝经气分药,润肝燥,补肝虚,发昔人所未发也。盖

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屈伸利用,皆属于筋。杜仲色紫而润,味甘微辛,其气温平,甘温能补,微辛能润,故能

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纲目》)②缪希雍:“杜仲,按《本经》所主腰脊痛,益精气,坚筋骨,脚中酸痛,不欲践地者,盖

腰为肾之府,《经》曰,动摇不能,肾将惫矣。又肾藏精而主骨,肝藏血而主筋,二经虚,则腰脊痛而精气乏,筋骨软而脚不能践地

也。《五脏苦欲补泻》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杜仲辛甘俱足,正能解肝肾之所苦,而补其不足者也。强

志者,肾藏志,益肾故也。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者,祛肾家之湿热也。益肾补肝,则精血自足,其主补中者,肝肾在下,脏中之阴

也,阴足则中亦补矣。” (《本草经疏》)③倪朱谟:“方氏《直指》云:凡下焦之虚,非杜仲不补;下焦之湿,非杜仲不利;腰膝之

疼,非杜仲不除;足胫之酸,非杜仲不去。然色紫而燥,质绵而韧,气温而补,补肝益肾,诚为要剂。”(《本草汇言》)④汪昂:“甘

温能补,微辛能润。色紫入肝经气分,润肝燥,补肝虚。子能令母实,故兼补肾。肝充则筋健,肾充则骨强,能使筋骨相著。治腰膝酸

痛,阴下湿痒,小便余沥,胎漏,胎坠。”(《本草备要》)

2.论杜仲补肝源在补肾 ①苏廷琬:“入肾经补元气,功专下部。海藏又言其为肝经气分药,补风虚润肝燥何居盖肝以肾为化源,化

源既裕,则阳得达而阴得运,风虚肝燥自胥受其利益,非谓入肾更入肝也。”(《药义明辨》)②赵其光:“温而平,即冲和之气也。按

《本经》主治,皆为肾胃主药。好古专谓其气温入肝,润肝燥补肝经风虚而身强直。不知阴虚则风实,阳虚则风虚,元阳虚不能运阴以

滋肝,则肝燥急。此物辛能润肾燥,兼有微甘亦能缓肝急,是补肾以裕肝阴,非温肝助肾之晶,谓子能令母实者误也。”(《本草求

原》)

3.论杜仲宜于肾脏虚寒之胎元不固,不适于气虚而血不固的胎动不安 黄宫绣:“胎因气虚而血不固,用此益见血脱不止,以其气不上

升,反引下降也。功与牛膝、地黄、续断相佐而成,但杜仲性补肝肾,能直达下部筋骨气血,不似牛膝达下,走于经络血分之中;熟地

滋补肝肾,竟入筋骨精髓之内;续断调补筋骨,在于曲节气血之间为异耳。独怪今世安胎,不审气有虚实,辄以杜仲、牛膝、续断等

引血下行。在肾经虚寒者,固可用此温补以固胎元,若气陷不升,血随气脱而胎不固者,用此则气益陷不升,其血必致愈脱无

已。”(《本草求真》)

4.论杜仲之功不在补,而重在祛湿 张秉成:“善祛逐下焦寒湿,邪去则肝得温养,以遂其生发之性。乙癸同源,子实则母不虚,故又

能补肾也。须知杜仲祛邪之力有余,补养之功不足耳。”(《本草便读》)

附注

1 叶、果实(主为果皮)均含杜仲胶,干嫩叶(4月初采)含4~6%,鲜叶约含225%;干果约含1210%。叶另含绿原酸约3%,果胶、树

脂、有机酸、维生素C、生物碱、杜仲醇(eucommiol)及黄酮化合物等;可治疔疮、刀伤出血。种子含桃叶珊瑚甙;并含脂肪油26~

29%,油中主为亚麻酸,另有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及硬脂酸等。

2 杜仲混淆品,夹竹桃科植物紫花络石Trachelospermum axillare Hookf树皮含紫花络石甙(traxillaside)、牛蒡甙元(arctigenin)、紫花

络石甙元(traxillagenin)、络石甙元(trachelogenin)、穗罗汉松脂素(matairesinol)、去甲基络石甙元(nortrachelogenin)、牛蒡甙

(arctiin)、络石甙(tracheloside)、穗罗汉松脂甙(matairesinoside)及去甲基络石甙(nostracheloside)等10种木脂素类化合物。本品水

提物有松弛豚鼠气管平滑肌的收缩作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虎骨胶的功效与作用,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1、虎骨的功效是什么?2、虎骨胶怎样吃,可不可以和米酒一起炖化吃呢3、佩戴虎骨首饰有什么好处?虎骨的功效是什么?虎骨的功效:

虎骨是猫科动物虎的骨骼。

具有固肾益精、祛风通络、强筋健骨、益智延年、舒筋活血、通血脉、强筋健骨等功效。

适用于风湿痹痛、风邪偏胜关节疼痛击肝肾亏损,腰膝痿软之症,可与木瓜、牛膝、五加皮等浸酒服或与熟地、龟板、锁阳等制成丸剂服。

虎骨是我国名贵珍稀动物药材之一,古代文献多以该品为搜风定痛之品,用治节痛风之药,为临床应用止痛效果并不显著。

强健筋骨则信有可征,并不诬也。

虎胫骨配伍没药虎胫骨祛风定痛;没药活血止痛.二者配伍,有祛风通络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疗历节风百骨节痛、昼夜不可忍者。

虎骨的作用:

虎骨有祛风定痛、强筋健骨、镇惊的功效;主治历节风痛、四肢拘挛、腰脚不随、惊悸癫痫、痔瘘脱肛,还有以下作用:

虎骨通可用,凡治惊痫,温疟疮疽,头风,当用头骨;治手足之风,当用胫骨;腰背诸风,当用脊骨.(《本草纲目》),主腰膝急痛,煮作汤浴之或和醋浸亦良,主筋骨风急痛,胫骨尤妙.(《食疗本草》)

《本草》言虎头骨之功与胫同,和养精补血之药,主治精血衰少,腰腿足膝软弱无力,不能行动,或筋骨疼痛,难以屈伸.若伤於湿者,筋骨弛长而软,或肿痛,若过於酒色劳碌,肾肝血热者,腰膝酸疼腿痛,相似虎骨症候,不宜误用.(《药品化义》)

虎骨治疗筋骨萎弱:以虎骨配其他滋阴补肾药制丸,每服6~9g,每日1~2次,食前淡盐水送服.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脊髓神经根炎恢复期,两下肢软弱无力,有较好疗效,对增强肌肉力量有一定帮助.[新医学1972;(4):49]

虎骨治疗历节风百骨节疼痛,昼夜不可忍:没药(研)半两,虎胫骨(酒炙)三两.上二味捣研为末,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日三服,不计时候.(《圣济总录》)

虎骨治疗健忘惊悸:虎骨(稣炙)、白龙骨、远志肉等份.为末,生姜汤服,日三服.(《永类钤方》预知散)

1、消炎作用虎骨粉混悬液灌胃,能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家兔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及大鼠蛋清性或甲醛性脚肿.对注射甲醛所致脚肿大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的增加以及中性淋巴细胞的降低均有抑制作用.对於摘除肾上腺和用戊巴比妥钠麻醉的大鼠,虎骨的抗炎作用消失.提示虎骨的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神经系统影响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所引起.

虎骨胶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具有一定程度的消炎作用。

10%虎骨粉混悬剂对大鼠甲醛性和蛋清性关节炎,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对摘除肾上腺和处于麻醉状态下的大鼠实验性关节炎则无效,故认为其消炎作用是通过神经系统影响肾上腺皮质功能所致;另外,亦可降低兔毛细血管通透性,这与消炎作用可能也有一定关系。

2、镇痛作用虎骨胶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用光热刺激大鼠尾法的实验结果表明:灌服虎骨胶,能提高动物痛阈,延迟疼痛反应的发生时间.

3、镇静作用用虎骨胶给小鼠灌胃,能减少它的自发活动,显示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4、其他作用:给小鼠虎骨胶灌胃(1克/公斤),2小时内有一定镇静效力(抖笼法)。

小鼠每天用虎骨粉混悬剂(1克/公斤或2克/公斤)灌胃,观察2周,未发现毒性,对生长无明显影响。

虎骨胶怎样吃,可不可以和米酒一起炖化吃呢你好,虎骨胶可以喝米酒一起炖化吃。

指导意见虎骨胶具有补骨的作用,建议您平时注意饮食清淡,坚持锻炼身体。

佩戴虎骨首饰有什么好处?很多人喜欢佩戴饰品,材质也各不相同,有金的,银的,玉的,石头的,还有一种不是太常见的就是骨头的,有很多人喜欢佩戴虎骨,虎骨是猫科动物虎的骨骼,虎骨是我国名贵珍稀动物药材之一,具有固肾益精、强筋健骨、益智延年、舒筋活血、通血脉、强筋健骨等功效,虎骨也可雕制成各种工艺饰品,有很多虎骨项链和手链,那么,佩戴虎骨有什么好处吗

虎骨为猫科动物虎的骨胳。

全年皆可捕捉,冬春两季较多。

捕得后剥去皮肉,留下四脚爪上的皮毛和爪,以保持完整,并便于与其他兽类的骨胳区别。

再剔净残存筋肉,阴干。

虎骨的消炎作用。

虎骨胶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具有一定程度的消炎作用。

10%虎骨粉混悬剂对大鼠甲醛性和蛋清性关节炎,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对摘除肾上腺和处于麻醉状态下的大鼠实验性关节炎则无效,故认为其消炎作用是通过神经系统影响肾上腺皮质功能所致;另外,亦可降低兔毛细血管通透性,这与消炎作用可能也有一定关系。

虎骨的镇痛作用。

用灯光光源聚焦照射大鼠尾部,初步观察到虎骨胶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虎骨的其他作用。

给小鼠虎骨胶灌胃(1克/公斤),2小时内有一定镇静效力(抖笼法)。

小鼠每天用虎骨粉混悬剂(1克/公斤或2克/公斤)灌胃,观察2周,未发现毒性,对生长无明显影响。

虎骨胶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虎骨胶的功效与作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287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