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退一步海阔天空
前面老子说过,建立了功勋但不居功,那么功德就仍然属于你。如果你居功自傲,那么你不但会丧失功德,还会招来祸患。比如文种、韩信等人。其实,不管是战功,还是什么功,包括财富、修道,都不能傲慢,不能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你一旦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就容易惹祸。
所以,老子又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当你得到成功、有了名气之后,要懂得身退。所谓的身退,不是让你不再积极进取,而是让你不要虚荣心膨胀,要懂得退一步,退一步海阔天空。
曾国藩和“求阙斋”
曾国藩家有一间屋子叫“求阙斋”,他在家书中写道:“兄尝观《易》之道,查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乎?今吾家椿萱重庆,兄弟无故,京师无比美者,亦可谓至万全者矣。故兄但求缺陷,名所居曰求阙斋。盖求缺于他事,而求全于堂上。”后来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求阙斋记》:“囯藩读《易》,至《临》而喟然叹曰:天地之气,阳至矣,则退而生阴;阴至矣,则进而生阳。一损一益者,自然之理也。”“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阙……若国藩者,无为无猷,而多罹于咎,而或锡之褔,所谓不称其服者欤?于是名其所居曰求阙斋。凡外至之荣、耳目百体之嗜,皆使留其缺陷。”意思是做人不要追求圆满,宁可留一点缺憾。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知道这道理的,最后都功成名就、得到善终了;不知道这一点,过于追求完美,不晓得进退之道的,大多都不能善终。
在处世方面,就是不要居功贪位,不要觉得天下离了你不行。
尤其在生活之中,不要老是把对别人的好挂在嘴上,不要老是觉得我为你做过什么,永远不要这样。不要老是觉得自己是别人的恩人,反而永远都要觉得别人给了你机会。要永远低调,永远觉着自己应该做。当别人给了你帮助他的机会时,要从心底里感激他,感谢这个机会。所以,许多时候,很多人的东西,我都接受,也包括他的好心情。
修行做事的时候不要着急。我常说,我们又不急着去死,为啥要走极端,不爱护自己的身体呢?做人做事都要走中道。“锐必折”,过于尖锐,必然会折断,许多时候,迟钝一点,活泛一点,宽容一点,会更好。
尤其在修道、炼丹的时候,是特别注重火候的。当你练到极致的时候,你的生命中会出现一种很强烈的能量,它类似于神通、特异功能。这时,其实就有点太满了,你要懂得退,也要明白,造成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你的感性走向极端了。那么,就退一退,缓一缓,不要着急,不要过于追求一些功能。尤其在炼内丹的时候,一定要掌握火候,不够不行,过犹不及。一过,聚起来的气就散掉了。
这里也是老子指出的一个修道窍诀。所以,不管你修武火还是文火,还是其他的东西,都要特别注重养练结合。所谓的养,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保任,就像你盖住了火星,但开水仍然是热的。这时,你要把学到的知识用上,得到了智慧也要用上。不管你得到了什么智慧,都要用于生活。不要着急地、囫囵吞枣地吞下更多的东西,而要以用为主。学一点,用一点,慢慢地,从从容容地过生活,从从容容地修道,从从容容地锻炼。
我爱打太极拳。有人就问我,这样打,有没有什么意义?我说没有意义。他又问我,那您为什么要打呢?我说,因为我活着啊,我既然活着,总得做些事情。
我告诉大家,太极拳真要起作用,一定要天天打,打上一辈子。只要有二十一天不打,你就等于没有打过。锻炼身体也是这样。所以你刚开始非常精进,过于折磨身体地去练,其实意义不大。“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要慢慢地,从容地,像树木成长、小孩子长大那样,做你该做的事情,不要着急,永远不要着急,修道也是这样,调心也是这样。慢慢地,从容地在日常生活中长大,体悟你学到的知识。
要知道,智慧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修道、成就也是生活方式。把你的智慧和慈悲用在生活中,用于社会,用于利他,就是成就。没有利他的行为,就没有智慧和慈悲,也没有成就。你也许觉得你有很好的觉受,但人们根本不在乎你内心那些神神道道的东西,他在乎的,永远是你为这个社会、为别人做了什么。
所以,这一章的内容很有意思,希望大家能记住它,能在生活中用起来。无论做什么,都不要太急了。
曾国藩修身处世名言_经典语录8
研究一粒石子的构造,才能了解一座大山的变迁。
品味一颗米饭的香甜,才能明白整个自然的慷慨。
智慧来自于明察,对大局的把握源于对细节的了然,果断干练离不开对事物最细微之处的探究。
每遇一件事,都从利害两个方面去考察,放在特定环境之中,反复琢磨,细细分析,追其肇因,预其结果,再根据需要解决主要矛盾。
事事这样做,就容易把握事物的整体规律,由细察而生明智,由明智而成智慧。
常存愧心以自警
夫使居高位者,而常存愧不称职之心,则其过必鲜。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一个人在社会上会担任很多角色:父母、儿女、上司、下属、夫妻、师友等等。
对于每一个角色,如果能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则能做到警钟长鸣。
偶欲犯错,内心就会发出警告;即便有些小失误,下次也能够避免。
反之,则自身的预警系统就会关闭。
防空没有雷达,战备不设防线,不错则已,错则追悔莫及。
克制心魔,立地成佛无使吾心之贼,破吾心之墙子。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
面对欲望,疯狂追求,无餍无足;面对困难,心生恐惧,缩手缩脚这些敌人都不是心的本来面目。
贪欲是攀附上了虚幻之物,是拔苗助长;畏缩是被自己心造的魔鬼所吓倒,是对本初之心的无情打压。
一个助长、一个打压,都远离了本来面目。
自古圣贤,无不一日三省其身。
每日每事反观内心,对非分的欲望及时加以克制,对不良情绪及时看破其源头。
当你开始审视内心,那一刻,你就是圣贤。
守护善念
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
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临事之际的一念善意,往往是最珍贵的。
因为它不受外来的任何影响,不受私欲的干扰,不受内心聒噪絮语的左右。
人要成事,一定要守护这一念之善,然后涵养扩充,终至自动自发,蔚为大观。
曾国藩修身处世名言_经典语录9曾国藩修身处世名言_经典语录9
非诚勿扰
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水往低处流,树向天空长,春天众花开,寒至百草衰这是自然之诚。
对父母不忤逆,对朋友不欺瞒,对事业不敷衍,对自己不妄求这是人性之诚。
人类只有时刻谨守一个诚字,才会有立身的基础和境界的提升。
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
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
一有着,则私也。
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
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一面明镜,人来时照人,物来时照物;人未来灵明虚空,物已去不留痕迹。
如果镜子心想:等会儿来的是人还是物?是美还是丑?对美心生渴望,对丑心生焦虑。
人去时,漂亮的想竭力挽留,丑陋的想努力擦去。
那么,这面镜子是否还明亮如初?
有时人心就如同这面镜子,在利害得失中摇摆,困顿于浮华的宠辱,滋生千般妄想,在幻境中裹足不前,忘记了本来的使命。
有人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答:有!
是什么?
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
只有将心灵融入当下,用明净的心去感受真实的世界,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毁誉由人
大抵任事之人,断不能有毁而无誉,有恩而无怨。
自修者,但求大闲不逾,不可因讥议而馁沈毅之气。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我辈办事,成败听之天命,毁誉听之于人。
惟在己之规模气象,则我有可以自立者,亦曰不随众人之喜惧为喜惧耳。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流言像风浪,当你摇摆不定时最具杀伤力。
风浪像流言,你把稳航向径直前行,它就会化于无形。
动什么也别动心
军事两手之际,物议指摘之时,惟有数事最宜把持得定:一日待民不可骚扰,二曰禀报不可讳饰,三曰调度不可散乱。
譬如舟行,遇大风暴,只要把舵者心明力定,则成败虽未可知,要胜于他舟慌乱者数倍。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一语点醒梦中人。
我为事之帅,心为我之帅。
任何事情,到了任何时候,都未必不可把握。
只要我手中有令箭可发、有将士可用,就不能说是失败。
只要我手中有剑、一息尚存,谁也不能认定大势已去。
待手中一无可用,只要我心未死,也是卷土重来未可知。
曾国藩修身处世名言_经典语录10曾国藩修身处世名言_经典语录10
不可随声附和
群毁群誉之所在,下走常穆然深念,不能附和。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我们都是演员,社会却不是戏台,没有可辨忠奸的脸谱。
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听其言、观其行,才是判断一个人的唯一标准。
把截人心的十字路口
除却进德修业,乃是一无所恃,所谓把截四路头也。
(《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类钞》)
修身养性,不是细雨霏霏的工夫,需要雷霆万钧的勇气。
人只有一颗心,却似统率着千军万马,里面有君子,更有小人和歹徒有的贪美酒,有的溺肉欲,有的想劫掠,有的想篡逆。
柔弱的统帅,往往被裹挟着踏上不归路。
管住这些人,必须严明军纪,一言九鼎。
对妄图逃逸者,关紧门扉,把严路口;对守纪不严者,痛下杀手,不留后患。
只有这样,三军将士才会勇猛精进,往那提升德行的路上去。
经营内心的春天
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二根穷骨头。
(《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类钞》)
也许反过来说更合乎逻辑撑起二根穷骨头,养活一团春意思。
人生天地之间,本身就是生机与活力的彰显。
既有心灵与体魄,就要用来担当。
担当柴薪者为樵夫,担当一国者为帝王。
不愿担当者,则等于行尸走肉,春天已离他远去。
无论大小与轻重,担起你应该承担的,你就担起了整个春天。
岁月是把雕刻刀
诚中形外,根心生色。
古来有道之士,其淡雅和润无不达于面貌。
(《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类钞》)
岁月是一位雕刻师,善待他、培养他、成就他,他才能完成精美绝伦的作品。
妄念随生随克
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
(《曾文正公全集家书》)
妄念是天上的云,是水中的浪,其存在是必然。
凡人谁也做不到妄念不生。
然而,同是心生妄念,却有圣患之分。
根源在于对妄念的处理方式不同。
妄念一生,随声应承,沆瀣一气这就会导致愚妄。
其实,妄念只是你的一个孩子,一个顽皮的孩子,而不是你的朋友,更不是你的导师,当然,也不是你的敌人。
妄念出来捣乱,要如慈父一般包容他,原谅他,但千万不要纵容他。
对其顽劣的一面,以慈父的爱心加以引导、规范,必要时也要痛加呵斥。
这样,妄念就不会伤害你,也许还会变为正念。
乌云滚滚,不会破坏天空。
浪花飞涌,何尝伤害了大海?
曾国藩修身处世名言_经典语录5曾国藩修身处世名言_经典语录5
治心之道
治心之道,先去其毒。
阳恶日忿,阴恶曰欲。
治身之道,必防其患。
刚恶日暴,柔恶日慢。
治口之道,二者交惕。
日慎言语,日节饮食。
凡此数端,其乐维何?
礼以居敬,乐以导和。
阳刚之恶,和以宜之。
阴柔之恶,敬以持之。
饮食之过,敬以俭之。
言语之过,和以敛之。
敬极肃肃,和极雍雍。
穆穆绵绵,斯为德容。
容在于外,实根于内。
动静交养,啐面盎背。
(《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类钞》)
人性本善。
之所以有不善,是因为本初之心受到了干扰。
因此,人想要提升自己的境界,清净自己的内心,无他,只需去除干扰因素。
对待恐惧
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慑,谁敢予侮?岂伊避人?日对三军。
我虑则一,彼纷不纷。
(《曾文正公全集文集》)
不良情绪中,恐惧最扰人。
然而,细细想来,我惧的是什么?过去不可惧,事情已经解决,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嘛!当下不可惧,目所能及,手所能触,心所能思,证明我命堪当,何惧之有?唯一令人恐惧的,是还没有到来的事情。
可是,事未发生,皆为幻觉。
我们恐惧的,只是一个幻觉。
凝神静虑,守住当下,收回驰骛的心,再复杂纷乱的事情,我只是位看客罢了。
君子小人一念间
仁者物我无间之谓也,一有自私之心,则小人矣。
义者无所为而为之谓也,一有自利之心,则小人矣。
同一日也,朝而公正,则为君子:夕而私利,则为小人。
同一事也,初念公正,则为君子:转念私利,则为小人。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余今闷损至此,盖因身皆私意私欲缠扰矣,尚何以自拔哉!立志今日自新,重起炉冶,痛与血战一番。
(《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类钞》)
君子小人是一种动态的道德,不是一劳永逸的标签。
做人处事,当时时以仁义为标准规范自己。
做事对人,内心往往有大大小小的斗争,关乎利益小的,有小争执;关乎利益大的,有大战役。
在二者对抗中,要事事让仁义占了自私自利的上风,而终于息兵止纷,忠恕之情自动自发,此心方能中正和顺。
心忧天下为君子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故其为尤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尤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尤也。
是故,顽民梗化则尤之,蛮夷猾厦则尤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尤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尤之。
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尤也。
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尤及此也。
(《曾文正公全集家书》)
一个做大事的人,不会为飞短流长、一时得失而斤斤计较。
为自身利益之一分一毫而不能释怀的人,度量只在毫厘之间:内心厚重为豪杰思夫人皆为名所驱,为利所驱,而尤为势所驱。
当孟子之时,苏秦、张仪、公孙衍辈,有排山倒海飞沙走石之势,而孟子能不为所摇。
真豪杰之士,足以振砺百世者矣。
(《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类钞》)
追名逐利,虽千万人吾往矣,只可谓下人;好名趋利,心有忌惮不逾矩,此之谓常人;淡泊名利,是非于我如浮云,亦只是中人;和光同尘,危难之际挽狂澜,方称得上人。
追求上人的境界,需要坚定不移的志向,也需要深厚的积累。
汪洋大海,不会因表面飞溅的浪花而有丝毫改变;巍峨的高山,也不会因滚落几块巨石而有损它的形象。
真正的英雄,不是表面的魁伟,而是内心的厚重。
东风压倒西风
芳草成林,荆棘不锄而自悴:鸾凤在境,鸱枭不逐而自逃。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如天有阴晴,月有圆缺,正邪虽不并立,却常交替往复。
而涵养心性,使正气沛然浩荡,正念朗照乾坤,便是修行的法门与境界。
内在决定外在
盖人禀阳刚之气最厚者,其达于事理,必有不可掩之伟论。
其见于仪度,必有不可犯之英风。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阳刚与洪亮的声音无关,与发达的肌肉无关,与雷厉风行的做派也无关。
阳刚,是气质自内而外的自然体现,是心灵得到充分滋润后向外散发的光华。
多读书,饱经事,胸中有韬略,其言语就会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志向高,襟怀阔,心中充满正气,其仪表就会凛然威武、气宇轩昂。
阳刚,是果子成熟后的润泽,是百炼精钢的烁华,是学不来,也装不来的。
仁民爱物是天道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
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张载所谓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是推己及人的大爱与人性根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