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路上的风景一一觉知(5)

修行路上的风景一一觉知(5),第1张

第一章 觉知动作

觉知的对象甚多,例如动作、感受、呼吸、景物、身体、心念,等等。它们都可以用来培养觉知力,截断妄想。但其中以觉知动作最为容易——只要不忘记即可,所以前行一开始,是以觉知动作来培养觉知力。

觉知动作,就是清楚地到觉知动作的进行和动作所引起的感受。例如行走时,觉知到脚的运行以及脚底与地面接触时的感受;洗脸时,觉知到手的动作、水的温度、毛巾与脸接触时的感受,等等。当然,也可以只觉知动作的运行。觉知的要领是:制心一处,妄念不生。所以,自己觉得怎样做最能够达到这一要求,就这样做。在觉知时,可以心中默念“觉知”来帮助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觉知上。

觉知动作时要专注,无论做什么,都要一心一意地做,不打妄想。例如穿衣吃饭时,若觉知动作而无妄想,即是觉的状态;若一边做一边打妄想,即是迷(无明)的状态——做的是同样事,而“用心不同”,其后果天地悬殊。只要不失觉知,搬柴运水皆是修行。

《回到当下》的作者在这本书中写道:“我在印度时,住在一家聚会所二楼。一天当中,必须上下楼梯许多次,每一次我都会去探究每一步攀登的结构,膝盖的运作和重量转移的情形。这是个有趣的过程,我们必须对所有的活动都持有这种兴致。洞察,探究一切事物,是如何发生的。”



要特别说明的是:

一、觉知时,不仅要觉知到所觉知的对象(所觉),而且要知道是在觉知(能觉)——不要陷入所觉知的对象。

二、所谓“专注”,不是死死地盯着所觉知的对象,而是说不要走神(失去注意力)以致妄念生起。

三、综合上面两条,在觉知时,作一个轻松、自在而且冷静的观察者,观察自己的动作。

一、练辅助功法

初学者应从修炼辅助功法入手。这有两个好处:一、通过辅助功法的修炼来体悟觉知动作的要领,然后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上。二、修行人经常在问:妄想纷飞怎么办?现在有了辅助功法这柄上方宝剑,若是妄想纷飞,就立即做辅助功法,妄想自息。这样,令人烦扰的妄想,却成了用功的陪练。

此辅助功法,是借用李凤山先生的“平甩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功法,可以调和五脏六腑,活络气血,补氧排毒,并使周身关节变得灵活。

练功的要点是:无浮念,对每一动作都要了了分明地觉知到,以培养专注、连贯、持久的觉知力。

其方法是:双脚与肩同宽,双手平举,掌心朝下,与肩同高,手指头伸直,面带微笑。开始时两手向后甩,然后回至水平,这样轻松自然地前后甩动。口令是:一,二,三,四,五,六。前四下,是两手向后时念口令。“五、六”是膝盖蹲下、伸直(弹两下):甩到第五下时,两手向后,微微屈膝一蹲,念“五”;然后两手向前,双膝伸直,念“六”。动作要和缓、轻松,形成自然共振,不需要蹲得很低。收功时,两手慢慢停下来,自然回到身体的两边,眼睛轻轻地闭上,把呼吸调匀,全身放松,然后眼睛慢慢睁开。(网上有平甩功的视频,可以观看,例如:《平甩功标准示范(视频)》。)练完之后,慢慢喝杯温开水,更有助于气血循环、气机稳定。

平甩功是很容易到达末梢的运动,十指连心,于是就能够产生彻底的回流,净化五脏六腑,百病自动调整。每天一次,三十分钟,这对身心的好处极大。第一个十分钟可以达到浑身的循环,第二个十分钟开始进入身体过劳之处,第三个十分钟开始调整病灶,达到以柔克刚的境界。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每天至少做一次平甩功,每次30分钟。之所以作这样硬性的规定,这一手部动作除了是修动中定,对培养觉知力十分有效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用: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做这些动作一点也不困难,人人都能做,人人都能够坚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我们的习性:心静不下来,定不下来,如野马,如狡猿,如狂象。自己可以做个试验:练功时,若心一烦躁,或者想到还有其他事要做,马上就练不下去了。如果转念一想:修行如救头燃,是头等大事,想要做的事情难道真的30分钟都不能等待?要是连这个练习都做不下去,我还修什么行!马上心就清凉安稳下来,能够很好地练完。所以,心转境即转的奥妙就在这里。如果真的有什么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须要立刻做、要立刻考虑,那就停下来,做完、考虑完,然后再毫无牵挂地练功。

当然,对于整健反应较强者,可以减少练功时间,待身体正常之后,再逐渐恢复至每次30分钟。若是身体不适宜站和蹲,坐着甩也可以,同样有效果。

《禅秘要法经》云:“一心精进,如救头然(燃),心不放逸。”对修行而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非常重要,因此先德们修种种苦行来磨炼自己,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

还有一个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的练习:每天吃一顿觉知饭(对吃饭的每一个动作,了了分明而不东想西想)。告诫自己:要是连这个练习都做不下去,我还修什么行!做得久了,心清凉安稳下来了,你就会感受到其中的美妙。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译文:所以,上天将把重大使命降临到这样的人身上时,一定要先危苦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饥寒他的身体,使他备受穷困和危难,扰乱他所做的一切,使他挫折屡屡。用这些来使他的心灵受到磨炼砥砺而升华,使他的性格坚毅勇武而百折不挠,增加他原来所不具备的能力。(全文注释详见《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在内观禅修中,常以觉知腹部的升降作为培训觉知力的基本功,效果甚佳。对此,缅甸的马哈希尊者作了精辟的开示:

“每次呼吸时,腹部就会上升及下降。应开始注意这个运动,用心观察腹部。当你吸气时会发觉腹部上升,呼出时腹部便下降。腹部上升时,内心要注意‘上升’,下降时,内心要注意‘下降’。如果这运动不明显时,可以用手放在腹部上。但不要改变呼吸,不可故意减慢或加快呼吸的速度,也不可太用力呼吸。如果改变呼吸,会令你觉得疲倦。要自然地呼吸,并注意腹部上升和下降的运动。要用内心给予注意(或标记),而不是用口念。

(注:常见的呼吸主要有两种方式: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以肋骨和胸骨活动为主,吸气时胸廓前后、左右径增大。由于呼吸时,空气直接进入肺部,故胸腔会因此而扩大,腹部保持平坦。这里的呼吸是采用腹式呼吸的顺呼吸法,即吸气时轻轻扩张腹肌(腹部上升),呼气时轻轻收缩腹肌(腹部下降)。这种呼吸方法,比较胸式呼吸而言,对身体健康的好处甚多。)

“在内观禅修中,名称及所说的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去知道、去觉察。注意腹部的上升,须从运动的开始,一直到整个上升过程完毕,如同用眼睛看到一般。注意下降的运动也是如此。注意上升的运动时,要使觉知之心与上升的运动一致,运动及觉知要同步,就如丢一粒石头正中目标一样。下降的运动也如此。

“当注意腹部的运动时,心可能会到处游荡。这时内心注意说:‘游荡、游荡’。如此注意一两次后,这游荡的心便会停止,此时我们便回到注意腹部升降的运动。如果发觉心到达某处时,就标记‘到达、到达’,然后又回到腹部的运动。如果想到遇见某人,就标记‘遇见、遇见’,然后又回到腹部的升降。如果想到某人并和他谈话,就标记‘谈话、谈话’。

“总之,如有任何思想或回忆产生时,就须给予注意(或标记)。如果你想像,就对‘想像’给予标记。如果你思考,就给予‘思考’。如果你计画,就给予‘计画’。如果你察觉,就给予‘察觉’。如果你回忆,就给予‘回忆’。如果你感觉快乐,就给予‘快乐’。如果你感觉无聊,就给予‘无聊’。你感觉高兴,就给予‘高兴’。你感觉气馁,就给予‘气馁’。注意所有这些心识的活动,就称作‘心念住’。当它被给予注意时,它就消失。接着,我们就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与下降。”(详见《实用内观练习》)

二、觉知连轴转

〔连轴转〕比喻夜以继日地工作。

对修行人来说,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事时所处的状态。如果是处于觉知状态,微细之事亦具重大意义;如果失去觉知,所做之事再重大,也不过是在种轮回因。

在日常中做任何事情,都要觉知每一个动作:穿衣吃饭要觉知,走路开门要觉知,打电话要觉知,在电脑前移动鼠标时要觉知,。

为了迅速地培养觉知力,要保持二六时中觉知动作不间断,千万别一曝十寒。有动作时一定要觉知,无动作时就做辅助功法或者自编的小动作来觉知。其实,日常生活中一些例行公事,例如穿衣、吃饭、洗脸、刷牙、起身、坐下、开门、走路等等,都可以归纳成觉知动作的功法,饶有兴味地做,养成不离觉知的习惯。语云:“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我们的修炼也一定要有这样的精神,一举一动,不离觉知。早晨一睁开眼就提醒自己:今天要保持觉知,事事觉知。例如,喝水、吃饭,是否每一口都觉知到了?坐下、起身,是否都觉知到了?走路时,是否每一步都觉知到了?先把这几项做好,然后全面展开。一定要把觉知动作的习惯培养起来,这一点至为重要。其实,修行就是修心正行,其关键是克服业障来转变坏习惯,例如,将不断打妄想的习惯转变成不断觉知的习惯。

深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以修炼时,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觉知力培养起来了,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时时反省:我是否在觉知?主人公,惺惺着!

〔惺惺〕神志清醒。对于修行人来说,陷入妄想或者昏沉,都是神志不清醒,因为自己没有做得主。

要做到觉知连轴转(不停歇):二六时中,觉知每一个动作,精进无懈。据说,有一只苍蝇飞来停在佛陀的脸上,佛陀用手轻轻挥去。接着,又做了一次挥手的动作。弟子奇怪地问道:“世尊,您第一次挥手是驱赶苍蝇,第二次挥手是为了什么?”佛陀答道:“第一次是无意识的动作,没有觉知到,所以有觉知地做了第二次动作,改正过来。”佛陀的这一示现,是教导弟子:每一个动作都要了了觉知;没有觉知的动作是无明,要立即改正过来。

其实,宗门诸多手段,也只是要你堵截意根下妄想流注不行,就在不行处,看取本来面目。而以觉知动作来堵截,实在省力得多了,并且不论根性利钝,人人都做得到。要知道,觉知动作而无想无念,就是在修动中定,切勿以浅易忽之。

《大念住经》中,佛言:“比丘在走路时,他清楚了知:‘我正在走路。’在站立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站立着。’在坐着时,他清楚了知:‘我正坐着。’在躺着时,他清楚了知:‘我正躺着。’无论何种姿势,他都清楚了知。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觉知和只有观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那么,如何培养觉知,随时随地保持觉知?如何将日常生活变成修行而乐在其中?《一行禅师文集》说道:

“或许你会问,在洗碗、装帧书籍(装帧书籍是一行禅师的日常工作,在书中他讲了如何将这一工作变成修行),或在工厂、办公室上班时,到底如何培养觉知?我想,你得自己去寻找答案。只要尽己所能地让内在的觉知之光保持明亮,终会发现适合自己的方式。”

“对禅师而言,洗碗时,神圣和世俗是可以同时并存、相融不悖的。洗碗时觉知手碰触碗和水的历程,是充满神圣和新奇的经验,但是关键点还是在于持续和专注于当下地洗。”

“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事要做:整理花园、烧饭洗衣、清洗碗筷、装订书籍、写作。或许这些事比不上喝茶或到山坡上散步来得有趣,但如果带着完全的觉知来做这些事,就会发现它们也相当令人愉悦。即使饱餐一顿后去清洗碗筷,也是件享受的乐事,我们所洗的每一个碗都是奇迹。”

“在觉照中的每个思惟、每个动作都是神圣的。在这片光明的领域中,神圣与世俗的疆界已泯除。我承认自己洗碗所费的时间较长,但我时时刻刻都活在当下,而且内心十分快乐。洗碗这件事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换句话说,洗碗不仅是为了洁净碗盘,也是为了洗碗而洗碗,让自己在清洗碗盘时的每一刻都保持觉知。如果我不能以愉悦的心情来洗碗,只想尽快将碗洗完,好去喝茶,那我同样也无法尽情快乐地享用这杯茶。虽然一杯茶在手,心里却仍惦记着其他事,这样一来,这杯茶的滋味和品茗的乐趣都消失殆尽,我的心永远都悬念于‘未来’,绝不可能活在‘当下’”

记住:做什么事情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对所做的事情专注而且觉知。



问:觉知动作连轴转,说来容易,但实践起来却非常困难。怎么办?

答:这不奇怪,因为无始劫来已经养成不断打妄想的习惯,所谓习已成性,成为本能,而觉知动作却是崭新的。要把根深蒂固的坏习惯(打妄想)转变成崭新的好习惯(觉知动作),非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不可。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妇人劝她丈夫念佛,而丈夫散漫懒惰、懈怠成性,总是做不到。妻子担心他将来堕入地狱受苦,就对丈夫说道:“我在门上悬一小铃,你出入门户时,听到铃响,就立即念佛,可保你平安。”丈夫回答:“这有何难?我照办即是。”此后,他每次出入门户,听见门铃作响,就念几句佛。他觉得这办法不错,省得妻子老是不断督促他念佛。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步入老年的丈夫一病不起,不久就病故身亡了。他死后,果真堕入地狱。因他在世间恶业深重,不信善法,不行善事,因此鬼卒将他丢入铁锅中烫煮。碰巧,那鬼卒用叉戟戳他时,叉上铜铃作响,丈夫以为是门铃作响,随口连声念佛,因而得到超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用善巧的方法、规定,来帮助养成好习惯,就会容易得多。现在你要养成觉知动作的好习惯,可以给自己规定:一、起身和落座时要觉知到动作;二、走路(包括室内行走)时,要觉知到每一步的动作;三、吃饭时,要觉知到每一口咀嚼。到了晚上睡觉之前,就回顾今天做得怎么样?按照很好(5分)、好(4分)、一般(3分)、不好(2分)、很不好(1分)这五个等级来打分,并且记在本子上。每个星期日的晚上,对这周的七天作一小结,计算出平均分数,评估这一周做得怎么样,以及下一周应当怎样来改进、提高,都详细写在本子上。依此,每月做一中结,每年做一总结。这个本子可以命名为《自知录》。人之堕落而非提升,是苦于不能自知。现在有了《自知录》,日日检点,周周检点,月月检点,年年检点,只要认真执行,不患不能成功。东岳大帝训曰:“行善,(福)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福)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祸福密移(祸福在暗中转移),迷者罔觉(迷者不能够察觉)。”对现在的修学而言,可写成:觉知,(般若)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妄想,(般若)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生死密移(生与死在暗中转移),迷者罔觉(迷者不能够察觉)。

以后,修学觉知感受、觉知呼吸、觉知当下、觉知心念、觉知念佛时,都使用《自知录》,就必定能够成功。

借鉴先贤,再举一例:宋朝的赵康靖先生,用瓶子和黑白豆来做心地功夫:起一善念,投一白豆;起一恶念,投一黑豆。起初,瓶中的豆子黑多于白,后来就逐渐白多于黑。久而久之,纯白无黑。更进一步,达到心境两忘,入不思念境,于是连瓶子和豆子,也都弃而不用了。

问:为了提醒自己随时随地觉知,我总是在默念“觉知”可以吗?

答:可以。这是非常善巧的方法。

三、进程及答疑

做觉知动作的功夫,一般来说有如下进程:

一、开始时,觉知动作的同时仍有妄想。这是由于觉知力微弱,只要坚持修炼辅助功法,不久就会改善。

二、专注的觉知动作时即无妄想,稍有松懈,妄想即起。要比较努力才能够回到“觉知动作即无妄想”的状态。

三、觉知动作时即无妄想,一旦忘了觉知,即陷入妄想中而不自知。过一阵子才会发现在打妄想。但是,只要一回到觉知动作,妄想自息。

四、觉知动作时即无妄想,一旦忘了觉知,即陷入妄想。但是已经能够较快发现在打妄想。只要一回到觉知动作,妄想自息。

五、觉知动作时即无妄想,稍不留神,妄想即乘隙而入,但能够及时发现。

六、功夫打成一片,妄想无隙可入。



前行的核心是培养觉知力,觉知力增强一分,就自在一分,所以要抓紧一切机会来培养觉知力。若是在以后的修炼中遇到困难,问题都是出在觉知力不够,只要把欠缺的觉知力补上,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问:什么是妄想?什么是正念?

答:严格说来,有想皆妄,因此,一切念想,都是妄想;无念,才是正念。但一般来说,妄想是指不必要、不应有的念想,例如,念佛时,佛号是正念,其它念想是妄想;参禅时,话头是正念,其它念想是妄想;观心时,观当下一念是正念,其它念想是妄想。觉知动作时,觉知是正念,其它念想是妄想。

问:如果手足都在动,觉知哪里?

答:开始时,选择最方便的觉知点。例如,打太极拳时眼随手走,就选择眼睛盯着的那只手。觉知功夫熟了,就可以觉知整体动作。

问:觉知动作时仍有妄想,怎么办?

答:这是初学者常有的现象,原因是觉知力不够专注连贯,觉知与妄想相间而行,一瞬间在觉知,一瞬间在妄想,于是感觉是二者并行。办法是:开始时,只要知道自己是在觉知就对了。坚持不懈地练下去,觉知力自会愈来愈专注连贯。功夫到了,觉知连贯,即无妄念可插入。这时,只要一觉知动作,妄念自息。这就像西方人来到中国,吃饭得用筷子。开始时自然笨拙不堪,但是只要坚持一条:吃饭必须用筷子。用得久了,自然由生到熟,进而熟能生巧,巧能生妙。所以,做觉知动作的工夫不难,只要给自己规定一条:动作时必须觉知。坚持下去,不患功夫不成就。

问:有时被妄想笼罩,根本无法觉知动作,这该怎么办?

答:如果是这样,你就停下来,不要去觉知动作,而是心平气和地看头脑在想什么。此操作的要点是:一、要看着它;二、对所想的内容不加评判(不参与)。这样一来,妄想犹如烧天之火,过一会儿也就熄灭了。然后再去觉知动作。如果再出现妄想笼罩的情况,仍然如法炮制。而且,你看着“头脑在想什么”的这一段时间并没有白费,因为你在培养觉知念头的能力。这样练下去,妄想笼罩的次数和持续时间都会急剧减少,觉知力逐渐强大。其实,你应当经常向内看看,观看自己的思想、情绪、感受;只是看着,不加评判。这对减少妄想和培养觉知力甚为有益。做得多了,自会悟出箇中妙处。

问:觉知动作时,心中有一个念头:觉知。不知这样对不对?

答:觉知动作时,心中有“觉知”这一念头,是对的,这是正念。这个正念之外的念头统统都是妄念。当你修到只有“觉知”这唯一的念头时,你就做到了万念归一。

问:什么是食禅?

答:食禅就是把吃饭也作为禅修。其方法是:慢慢地吃,专注地吃,觉知地吃,每口饭要至少咀嚼三十下,觉知到每一口咀嚼。这不仅是在培养觉知力,去除妄想,享受宁静,而且对消化吸收大有好处。

问:我念佛多年,已养成步行时心中默念佛号的习惯。现在修炼觉知动作,步行时可以默念佛号吗?

答:可以。但是你要在念佛的同时,专注地觉知脚下的动作和感受。你会体会到,这样边走边念,妄念会很少,甚至没有。当觉知力强大了,你还会清清楚楚地觉知到念佛之念,妄念起来也看得见。这时,念佛就接近一心不乱了。

问:觉知连轴转说来容易,只要不忘记即可,但是我实行起来相当困难,问题出在哪里?

答:问题出在习惯和业障。对于习惯,只要革除漫不经心的旧习惯,而养成了了分明的新习惯即可。但是,如果阻碍是来自于业障,就要检查是否严持五戒十善,并且要忏除业障。每天读诵一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并回向,这对消除业障是非常有效的。

要做到觉知连轴转,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为念佛人,其基本要求就是佛号不断,所谓未得不乱,先令不断。首先要求自己佛号不断,也就是说随时随地都在念佛。在此前提下,念一句佛号,就觉知当下的动作,如果没有动作,就觉知当下的景物,例如一个杯子,一张桌子,等等。如果你的觉知是专注而且连贯的,你会发现一件奇妙的事情:通常在念佛时总是夹杂着妄念,但是当你念一句佛号,同时就觉知动作,这时就不会有妄念生起。特别是当你把“即念即觉知”的方法练得比较深入,觉知专注而连贯(妄念就是在觉知不连贯的间隙处生起),就很容易做到没有妄想地念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8071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7
下一篇2023-09-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