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治疗“闪腰”经验方

董氏奇穴治疗“闪腰”经验方,第1张

导读: “闪腰”在医学上称为急性腰扭伤,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急性腰痛,疼痛学上称之为腰脊神经后支痛,还有人称为“非特异性腰痛”、“小关节综合征”、“腰肌劳损”等。 由于瞬间变换体位、动作不协调、姿势不良、剧烈运动以及从事重体力劳动等原因导致肌肉、筋膜、韧带、椎间小关节和关节囊、骶关节及骶髂关节等软组织发生损伤, 多发生于老年人、劳动强度大的工人、农民、久坐的办公人员等“闪腰”多由姿势不正、用力过猛、超限活动及外力碰撞等造成软组织受损所致。

董氏针灸闪腰处方可以迅速有效的缓解病痛:

腕顺、腰灵、正脊

在临床上一般都是健侧取穴,单侧扎针,一天扎一次,留针50分钟。

腕顺:撸顺人体各处弯弯

穴位解析:「腕」通弯,凡事该弯的地方,弯曲不了,屈伸不利,扎上腕顺穴就顺顺当当。

腕顺穴的位置:在小指整骨外侧去收碗横纹一寸五分及二寸五分各一穴。也可以在本区域札三针形成倒马针,疗效加倍。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取穴:手背侧面,当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一寸五分处是穴。

归经:入肾经。

穴性:滋肾利尿,通肾镇痛。

针刺法:直刺五分—一寸。

针感:局部酸胀感。

经验:腕顺穴入肾经,五行属水、肾主耳,因此腕顺穴可治耳疾,如耳鸣,在配穴上除病位取穴,耳朵上有关穴位外,可加腕顺一、二穴,效果不错,又治腰痛,取腕顺一穴,捻针配合动气疗法,能令腰痛很快减轻痛苦,腕顺穴属肾穴,能滋肝明目,因此能治肾亏之眼花。

穴位主治

本穴是在手腕区域是手掌肾区:

1可治疗腰骶及脊椎病症

2头面侧部区域病症

3泌尿生殖系统病症

4其他关节相关病症

腕顺穴主治

1腰骶脊椎区域:腰痛、腰酸、僵直性脊椎炎、颈椎、胸椎、腰椎、尾骶骨痛。一切脊椎病症

2头部侧面区域病症:头痛、眼花、三叉神经痛、面瘫、耳鸣、耳聋、中耳炎、颈项扭转不灵、落枕、肾虚牙痛,鼻出血(特效)

3泌尿、生殖系统:

男子阳痿、早泄、遗精、滑精、肾炎蛋白尿、膀胱炎、尿频、尿急、尿痛。

4其他关节病症

坐骨神经痛,对侧踝关节炎、痛风、脚掌不能弯曲,眼睑麻痹、膏肓痛。

临床应用及处方

1耳鸣可以用驷马 三重 腕顺

2便秘 可以使用 腕顺 三其 四花 门金

3颈椎病可用腕顺 火串火陵火山 二角明

腰灵:腰上的毛病一扎就灵

腰为肾之府,肾主生殖系统及泌尿系统,本穴又可以治疗肛门病症百试百灵。

解剖:前腕皮神经、肾之神经。

取穴:

腰灵一穴—横纹中央直上四寸五分,再内侧五分处是穴。

腰灵二穴—在腕横纹正中央直上四寸五分处是穴。

腰灵三穴—在腰灵二穴外侧五分处是穴。

归经:入肾经、大肠经。

穴性:通经活络,疏导腑气。

主治:急慢性肾盂肾炎、腰酸痛、痔疮、习惯性便秘。

针刺法:直刺二分—三分。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特效。

针感:酸胀麻电感。

穴位主治及应用

腰灵穴主治

(一)急慢性肾盂肾炎、任何腰酸、腰痛、腰椎痛、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

(二)痔疮、习惯性便秘。

(三)尿频 、尿急 、尿痛。

(四)胃病、胃炎,胃痛。

注意: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用一吋针直刺五分即可

腰灵穴临床运用配穴

(一)强直性脊椎炎。腰灵配正脊,天生绝配疗效显著。

(二)肾炎肾结石。腰灵加腕顺,手解,马金水马快水,水金水通。

(三)便秘,痔疮加三其、腕顺。

(四)胃痛、胃炎加土水、土胃。

正脊:修正脊椎骨

正脊穴

穴位位置:

正脊一穴:于手臂肱骨上正中央,肘横纹直上二寸处。

正脊二穴:于正脊一穴直上二寸处。

正脊三穴:于正脊二穴上二寸为正脊三穴。

取穴方法:一寸针,直刺5 8分,中途不行针不捻针。

正脊穴正脊有调整端正脊椎的功能、故所有与脊椎相关的病变都可以,也治腰酸痛也治肾炎。

临床配穴与运用:

(一)本穴配腰灵穴,能治腰椎骨疾病。

(二)本穴配火陵火山火串,加病位放血,对治疗骨质增生或僵直性脊椎炎,效果更佳。

(三)本穴配肺心穴,肺心穴,制污穴,治疗颈椎骨刺,效显。

正脊穴主治

脊椎骨膜炎(骨刺)、脊椎骨质增生症、僵直性脊椎炎、坐骨神经痛、颈项骨刺。慢性肾炎等。

如何预防急性腰扭伤的发生?

1

体力劳动者应该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悉生产技术,防止蛮干,杜绝、减少工伤的发生率。

2

尽可能改善劳动条件,以机械操作代替繁重的体力劳动。劳动时注意力要集中,特别是集体抬扛重物时应在统一指挥下,齐心协力,步调一致。

3

掌握正确的劳动姿势,如扛、抬重物时要尽量让胸、腰部挺直,髋膝部屈曲,起身应以下肢用力为主,站稳后再迈步,搬、提重物时应取半蹲位,使物体尽量贴近身体。

4

加强劳动保护,在做扛、抬、搬、提等重体力劳动时应使用护腰带,以协助稳定腰部脊柱,增强腹压,增强肌肉工作效能。若在寒冷潮湿环境中工作后,应 洗热水澡以祛除寒湿,消除疲劳 。尽量避免弯腰性强迫姿势工作时间过长

痛风处方

董氏针灸病症处方

痛风病症大多是因为错误的饮食习惯,如喝酒过度、吃火锅饮食过辣且喝火锅汤,过食生冷及海鲜,熬夜不寐,造成身体的尿酸累积成毒,导致手脚各个关节区域红肿热痛,疼痛难忍,而且屈伸不利行动不便!病情日久,痛风结石,关节肿大变行,我们临床有个常用穴位处方,疗效确切。临床上只要痛风发作、四肢无法使力,红肿热痛、痛如刀割影响正常行动即可使用!临床上全部对侧取穴,以上处方选择三组穴位札上即可。

手解

腕顺

中白下白

五虎

骨关木关中关

下三皇

分枝上下放血

·穴位图·

——————————点击下方查看

原文链接董氏针灸病症处方16——痛风

卜义长简介

国家级中医,特一级按摩师。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日本武藏野健康中心、东洋医学研究所名誉院长、高级顾问,曾任周恩来总理等国家***的按摩师。卜老先生集推拿按摩百家之长,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运用各种按摩手法,点按有关经络穴位,达到活血散淤、理气通神、延年益寿之功效。收集有《经穴健康一点通头部篇》-卜义长主讲(8DVD-15集)

2新源计划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

收集37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视频++操作方法:三部推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技术、中医烙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技术、仰卧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技术、冉氏“益气通经”指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头皮针抽气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技术、头穴透刺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技术、岭南挑筋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技术、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瘫痪技术、彭氏眼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技术、手法整复杉树皮外固定结合皮牵引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技术、拇中指十穴推拿法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技术、提拉旋转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改进灼烙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技术、杉树皮外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技术、杨氏钩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气滞血瘀型)技术、烙铁烙法治疗宫颈糜烂诊疗技术、电针“二孔”治疗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技术、电针刺内麻点用于四肢手术后镇痛效应技术、祛障冷冻治疗老年性未成熟期白内障技术、神阙穴微波辐射法治疗肾阳虚月经不调技术、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技术、经穴体外反搏法治疗小儿外部性脑积水技术、经络三联法治疗寻常银屑病技术、耳尖放血疗法改善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腱鞘松解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技术、至阳穴埋元利针治疗带状疱疹疼痛技术、董氏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踝三针对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镇痛技术、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技术、针刺清喘穴治疗哮喘技术、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钳持端提回旋手法复位经皮逆行穿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治疗瘀血型偏头痛急性发作技术、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技术、靳三针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滞(MR)技术、韩氏针法治疗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症技术、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泻技术。以及“十一五“百项中医技术推广技术丛书《农村实用针灸技术》pdf电子书籍

精品PDF电子书籍系列

收集180多本中医疼痛精品电子书籍,即如:《脊柱疾病的现代诊断与治疗》pdf、《美国肌痛学》(翻译版)-郭传友主译pdf、《肌筋膜疼痛与机能障碍:激痛点手册》pdf、《肌肉起止点疗法-反阿是穴》张文兵pdf、《风湿病的现代诊断与治疗》pdf、《骨科临床康复学》pdf、《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刘志杰pdf、《没有消除不了的疼痛》柯尚志pdf、《脊柱外科学》赵定鳞主编(1996-11)pdf、《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刘志杰主编]pdf、Pain脊柱关节整复手法治疗(王福根著)《中国整脊学》(韦以宗编著)、《临床脊柱相关疾病》董福慧主编、《临床骨科康复治疗学》李庆涛、《关节炎诊断与治疗》施桂英-09版pdf《实用整脊医术》杨福申编pdf、《实用脊柱病学》潘之清主编pdf、《特色脊诊整脊》王遵来主编pdf、《实用骨伤科手册》彭力平主编pdf《现代脊柱外科学(上下)》赵定麟2006年pdf、《现代膝关节外科学(第2版)》毛宾尧-2009pdf、《颈腰关节疼痛及注射疗法(第3版)》史可任编pdf、风湿病和门诊骨科疾病手册+第5版》(美)佩吉特等主编pdf、《骨与关节疾病诊断学-全5册》(美)雷斯尼克主编;王学谦译pdf、《骨科康复学》陆廷仁主编pdf、《麦氏腰背痛(第4版)》(美)旺著谭军译pdf、《下腰痛临床与康复》白跃宏著pdf、《中医独特疗法·针刺拔罐发泡疗法》pdf、《中医脐疗大全》pdf、《中华脐疗大成》pdf、《中国平衡针灸》、《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李义凯)pdf、《伤科手法治疗图解(第二版)》狄任农pdf、《偏瘫康复治疗技术图解》pdf、《刀中刀疗法+骨伤疼痛的新疗法》pdf、《发泡疗法》赖新生pdf、《圆利针疗法运动性损伤中西医结合针灸疗法》胡超伟编著pdf、《实用临床脊柱病学》(董纪翠)pdf、《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2002年pdf、《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上下--最终版》(2009年)pdf、《家庭颈肩腰腿痛推拿》·张世明pdf、《平衡针法临床精要》pdf、《康复技术全书》pdf、《张钊汉疼痛原始点疗法》2009版pdf、《慢性疼痛颜氏治疗法》pdf、《摸骨知病骨疗》pdf、《放血疗法》王本正著pdf、《新编外科针灸治疗学》pdf、《无痛一身轻 戴维斯身体放松与疼痛自疗法》pdf、《浮针疗法速治软组织伤痛》符仲华主编pdf、《独特用药治病绝招》(卢世秀)pdf、《王正龙疑难杂症》pdf、《田学主中国脊疗》pdf、《经穴养生一点通-头部篇》卜义长著pdf、《肩周炎一针治疗法》、《脊柱相关疾病》(张全明)pdf《脊椎手疗法大全(图解)》苟亚博,黄国松pdf、《腹针疗法》薄智云著1999pdf、《董氏五行刺络针法》胡丙权pdf、《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pdf、《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胡丙权pdf、《董氏针灸全集验证》pdf、《谢庆良美式整脊矫正术书》pdf、《运动损伤康复治疗学》王予彬pdf、《运动解剖的胶布固定技术与理论》pdf、《邓铁涛医学文集》pdf、《针炙新知识辞典》pdf、《镇痛注射技术》pdf、《陈氏祖传正骨手法》pdf、《颈肩腰腿痛独特秘方绝招》pdf、《颈腰关节疼痛及注射疗法》pdf、《风湿类病良方1500首》庞国明主编pdf、《骨与关节运动损伤》胡广2007pdf、《骨伤疼痛疾病的中西医诊疗》张建福pdf、《骨关节损伤与疾病康复治疗方案及图解》pdf、《骨科手法治疗学》(王兵)pdf、《黄敬伟经筋疗法》pdf等等大量电子书籍。

董氏奇穴经过多年发展,无论在奇穴效能、理论体系、及临床治验上均有惊人的发展,而吾在为数不少的董氏特效用穴里,发现了独到效验的三叉三穴,此穴无论从董氏独有见解、古典医论或现在的全息律作推衍,均有许多可运用之处,故从取穴、手法、临床效用机里论述、及倒马思维、横通思维、穴对组合举例等各面论述,盼对董氏奇穴的爱好者能有丝毫之助。

董氏奇穴流传于世的有数百穴之多,多为人们众所周知的,如能益阳清气、调气行血的灵骨穴、大白穴,温肾助阳、填精补髓、坚筋健骨的肾关穴,能祛风通经络、治骨肿解痉的五虎穴……但在诸多内伤杂病的治理中,个人觉得阴阳的盛衰、水火心肾两脏的交融调和及三焦气机的枢转畅达,似乎是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焦点,三叉三穴是我在其独有的战略位置及特殊效能上找到似乎能同时解除这阴阳、虚实、燥火交杂矛盾的绝妙好穴,以下将其妙用为诸君—一细诉。

三叉三穴为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处,需握拳取穴,从叉口紧贴第四指,从筋下骨旁(沿掌骨间肌腱空隙缓缓刺入)进针。以二寸针,可针五分至二寸。本穴一针八透穿筋透脉抵骨,此穴阳面为手少阳三焦经从火性,而三焦通肾具有水性,阴面为手少阴心经,故能交济心肾,通上彻下。

本穴从液门穴进针,于天部行针属荥穴水性有透热泻火之用,人部行针经中渚(中白)穴有俞穴木性,缓痛之功对阵发性神经痛,直透到底约一寸半至二寸,入肾有滋肾交心通透三焦之功,此乃杨师针深三才区位疗法的运用。

本穴主入三焦经,别通肾经、董氏掌诊此穴至下白穴主候脾经气之盛衰,及透刺可接心经之气。

主治分类如下:

(一)头面五官科疾患:

(1)视力减退、眼眶骨酸痛(配天皇穴、肾关穴)、目赤肿痛(配制污穴)、目酸涩、干眼症(配光明穴、三叉一穴)、眼皮沉重(配足驷马穴)。

(2)重感冒、头昏头晕、咽痛(三焦之窍开于喉,此穴精专于头面诸窍,于液门穴进针液者水之精也,真水能清热也能填阴,可配大白穴、或配土水二穴为杨师的感冒二针),阴虚咳喘、风热咳嗽、燥热咳嗽。

(3)耳鸣、耳中痛(《素问·厥论》:少阴之厥则暴聋。《素问·脏气法时论论》:肝气逆则耳聋不聪。《仁斋直指方》:劳伤气血,风邪袭虚,使精脱肾惫则耳转为聋,可配中白穴、水曲穴)。

(4)面瘫、或眼皮抽动、三叉神经痛(三焦经,从屈下颊至眼眶下,可配小肠经之腕顺一穴)。

(5)精神情志类疾患,如:脏躁(如喜悲伤欲哭,或善惊多疑,心烦失眠,午后面部烘热,头晕目眩,口燥咽干,无论偏肝郁、阴虚阳亢、或痰热皆可配伍他穴合用)、躁郁症、忧郁症、及自律神经失调诸证候。

(6)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掌指拘紧、肌肉萎缩(配合土水三穴、重子穴、肾关穴),中风导致情绪低落,悲伤(配合木关穴、通里穴)、高血压(多属阴虚阳亢型,配用火主穴、火菊穴)。

(二)骨关节、神经系统:

太阳少阳二经之坐骨神经痛、腰痛(可配腕顺一穴、或火膝穴,形成丁字透刺,荥俞并用治痛范围更深广)、髋骨转摇不利(配合土水三穴、火膝穴、奇穴髋骨穴结合太极动气法中的[转髋揉腿法]。

(1)水气病疾患:古人认为水气病乃以肾为本,以肺为标,以脾为制水,这是传统思维,三焦乃是孤府(即胸腹间各脏器间的间隙),主要除调度元气外,对于间隙间的组织液、淋巴液等精微物质能有效率的运用与代谢,故对急慢性肾盂肾炎、肾性水肿(与中白穴倒马,配水相穴、灵骨穴)。

(2)糖尿病(古称为消渴,多因阴虚燥热,以此滋阴清热、交通心肾)、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可配用通肾穴、肾关穴、中脘穴,或与胰俞穴、肾俞穴、太溪穴交替运用。)

(3)本穴居于三焦经荥水穴液门穴附近,擅于处理少阳中风,正邪纷争、寒热往来、休作有时之状的感冒,能防治感冒证候群(如咽干喉痛、发热恶寒、扁桃腺炎、妇人经期感冒……),近于小柴胡汤、正柴胡饮之功。

(4)免疫系统紊乱诸疾:重症肌无力(可益脾补肾,配足驷马、灵骨穴)、类风关(多见于阴虚夹风湿或湿热,可配五虎穴、复原穴、四花外穴)、甲状腺机能亢进(多见阴虚肝郁之兆,可配用足三重、地皇穴、心常穴、大白穴)。

董门之三叉三穴、中白穴、下白穴合用蕴含荥(水性)、俞(木性)、原三穴相生之力,是通利三焦、转枢元气、和解少阳、益肾通窍大穴。若以五输穴而论三叉三穴位近液门穴,有荥穴之力,可清利上中二焦风热、壅热,进而调节免疫系统,由此进针须穿筋透脉抵骨,据刺五体针法以筋应肝,以骨入肾,此穴组阴面正是心经,由此可知其对机体的影响层面甚广;中白穴近俞穴可舒郁、行气、利水,治肩背膏肓痛、腰臀痛、胸胁闷胀痛;下白穴于中太极系统中对应于脐,主入下焦,可治妇女行经之腰际酸痛、肾绞痛、坐骨神经痛。此三穴并用,三焦通治,上焦咽喉耳目,中焦益脾助肾疏肝,肩颈胸胁之经筋皆在其掌握中,下焦的盆腔腰荐、带脉皆是其擅治之区位。

此一水平穴组位居荥穴之处,有水之性,可直清其热,亦可以水制火。三叉一穴(又名肺叉穴,在手背第二与第三指缝接合处)重在明目、肩背颈项痛、有解表、调肺气之力;三叉二穴(又名心叉穴,在手背第三与第四指缝接合处)重在强心、抗皮肤过敏、膝腿痛;三叉三穴(又名脾叉穴)重在五官清窍、调三焦、益脾肾、壮腰膝。此三穴并用可缓解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掌指足拘紧或麻木、膏肓腰背痛、高血压、眼皮下垂或颤动、肌无力、免疫紊乱所致,关节肿痛等症。

三叉三穴常用之“精华穴位组合”

(1)三叉三穴配土水二穴:三叉三穴与土水二穴都在同一个水平,土水二穴在大太极中对应头面五官(如外感咽痛、咳喘),三叉三在大太极中亦对应五官头面,三叉三穴从少阳经荥穴处进针透中白穴,善治身之侧面偏头、咽喉病变,手少阳经别(指天,别于巅丿连头顶痛及后头痛亦能治疗。这两穴治疗外感咽痛头痛、咳喘甚效,吾恩师称为外感二针。

(2)三叉三穴配肾关穴:三叉三穴功擅清热滋水,位于少阳三焦经上,能将在脾经化生精微营血元气的肾关穴,转输至前之冲任脉、中走肝脾经、后行肾脉督脊。对于各类冲任劳损的妇人病、肾虚或上盛下虚、心肾不交等交杂而成的失眠、眩晕、听力损退、更年期症候群、喘促、夜尿、肾消、坐骨神经痛等。

(3)三叉三穴配手解穴、木关穴:手解穴、木关穴皆在二二部位心经上,以全息律观之,手解穴(即少府穴)属火,木关穴居坎位属水,彷佛是在心经上的微太极,针此两穴可使水火互济、心肾交融,以此特性可治心肾肝三脏交杂之疑难杂症。临床时与三叉三穴左右对取,能交济阴阳、清心除烦、止悸安神止痒、定痛增高,对心肾不交的失眠、神经衰弱、心律不整,血虚血热的阴痒、荨麻疹、老年性皮肤痒、骨盆腔炎,坐骨神经痛、足跟痛、周身气血紊乱的关节痛、青少年发育迟缓等,其效妙不可言。

董氏奇穴的针刺手法朴实易学,更重要的是董门常用的理论(如脏腑别通思维、体应思维、三才思维、五行时空思维、经络辨证思维……),皆能与正经体系融通合用,甚至奇穴、正经、经方、时方交叉配用,或运用于伤科理疗,吾多年验证于临床皆能接轨无碍,董氏奇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各科疾病的治疗已越显成熟,但细细探究仍有许多可发掘之处,董针发展尚未成熟,吾道同志仍须努力!

手法治疗者,推拿、按摩、点穴之类也。所谓推筋、拿肉、按骨、摩皮,世间习语以推拿、按摩并举,而点穴自成一派。今详细介绍各推按、点穴手法如下,悟透此篇,则针药不过锦上添花而已。

一、一般推拿

(一)推拿口诀

摸托端提理接斗,推拿按摩气血和。

母法八字传千古,手法二七变化多。

揉捏捻搓能镇痛,危垂叩掐立时苏。

捶拍㨰彻精神爽,摇转抖拉经络舒。

补虚泻实切需记,内伤外感也能医。

手法技巧随心转,起死回生妙无比。

其中包括摸、托、端、提、推、拿、按、摩,八种母法,及揉、捏、捻、搓、叩、掐、捶、拍、㨰、彻、摇、转、抖、拉,十四种子法。

(二)基本功练习口诀:

推拿摸字在晨昏,抓捻拧撑要认真。

抓和拿捏功相似,撑似按来按似撑。

四肢推与平推异,揉字应分三步行。

平推㨰法掌中练,捶在膝头排掌声。

其中摸、抓、撑、揉是练习的关键。摸应在早晨和黄昏练习,抓和捏的练法相似,撑和按的方式相似,四肢的推法和平推的手法是不一样的,揉法分为单指、多指和掌根三个步骤去练习,推法、㨰法是通过掌来练习的,捶法和排掌法可以在膝盖上练习。

手法治疗需因人而异,因病而异,要求手法轻柔,内力充沛,动作准确,重点突出,远近兼治,由轻到重,由表及里。其要领在于轻重(即补泻)结合、刚柔并济,切忌浮表无里,浅而不透,要做到法施于外,力注于内,发力要快,收力要速,做重手法时要做到出其不意、恰到好处。

二、伤科推拿

古语曰:“跌打、跌打,重在推拿。'过去称伤科医师为跌打医师,可见在伤科中手法治疗的重要性。伤科推拿包括正骨八法、上骱八法和理筋八法。

(一)正骨八法

正骨,即对明显有移位的骨折进行整复。其手法宜稳、准、当,要求心无外慕、势若擒龙。其手法有:

1、把托法,此为整复骨折的准备手法,多用于四肢骨折的处理。其具体操作是助手在骨折近端,一般左手在伤肢下面托住伤肢,右手在伤肢上面把住,两手合力固定伤肢近端,这就是把托法。

2、拿掐法,此为整复骨折的基本手法。“拿法”的力点在手指,常用于粗壮的骨骼如股骨、肱骨的骨折。“掐法”的力点也在手指,多用于细小浅表的骨骼,如手掌骨、手指骨骨折的整复。

3、推按法,用于骨折整复后的修理。对剩余的成角畸形或错位进行进一步的纠正,使对位对线良好。“推法”是左右、前后用劲,“按法”是向下用劲。采用这种手法时,需用手在伤肢的对侧接应,以避免复位过度造成新类型骨折。

4、续接法,它包括很多细小动作,如拉法、抓法、压法、归挤法等等。其目的在于使骨折的断端从各种位置连接起来,让断者复续,碎者复完。

(二)上骱八法

上骱亦称复位,即治疗关节脱位的手法。上骱往往离不了治筋,常言道“骨错筋挪”,骨错位必然筋离糟。特别是陈旧性关节脱位,先要克服筋肉挛缩造成的阻力,才能顺利地运用上骱八法,让脱位的关节得到正常的整复。其手法有:

1、端提法,在整复关节脱位时端法和提法往往同时并用,有一定的连续性。一般地说关节脱位后关节头常常被筋肉固定在异常位置,不能直接推入关节囊,整复时必须先顺畸形方向牵引,克服周围组织的挛缩力,让关节头解脱出来,才有可能复位。这种解脱关节头在畸形位置的方法,称为端提法。

2、捺正法,关节脱位时,关节头可以脱向任何不正常的位置。其中有些位置的整复方法主要是捺正法。例如第三腰椎后脱位可以在拔伸牵引的前提下,依靠捺正法复位。

3、屈挺法,屈挺法多用于关节不完全脱位,或者作为关节脱位整复过程的部分手法。其操作是医者使关节进行被动屈伸运动,让关节头逐步进入关节腔。例如肘关节脱位后进行拔伸牵引,然后屈曲肘关节,再挺直肘关节,让尺骨头逐步进入关节腔,使肘关节脱位得到正确整复。

4、扣捏法,扣法有单扣法和双扣法。前者单手完成,后者双手完成。如整复桡骨小头半脱位时医者一手扣住伤肢肘关节的背侧,拇指放在桡骨小头上,医者的另一手拿住伤肢前臂远端,让肘关节屈伸,使桡骨小头半脱位得到整复,这就是单扣法。捏法多用于关节脱位整复后剩余的骨的轻微错位(又叫骨错缝) 。关节脱位整复后往往有剩余骨错缝,医者再用捏法使关节头和关节窠内外侧、上下方完全复位,以使关节功能得到完全恢复。如腕关节脱位整复后,功能不能完全恢复,往往是剩余错缝没有恢复,医者再用捏法让脱位关节的剩余错缝内外、上下归齐复位,这样脱位的关节才能完全复位,功能才会完全恢复。

(三)理筋八法

理筋者用于筋强、筋歪、筋翻、筋挛、筋离槽等筋伤,可疏经活络、调和气血、通关开窍。其手法有:

1、拔戳法

拔法,即使伤肢作相对牵引动作。如,膝关节损伤后关节腔窄,助手固定股骨下段,医者双手扣拿住小腿远端作拔伸牵引,让膝关节的关节腔间隙恢复正常。戳法,与拔法相反。例如腰椎压砸伤后椎间隙变窄,医者两掌相叠,压在受伤的腰椎上戳按,使椎间隙恢复。

2、捻散法

捻法,即以手指或手掌在治疗部位,作均匀、和缓的揉动。若揉法是从小范围到大范围,则其又称散法。

3、捋顺法

捋字本身作顺字解,此手法多用于四肢,由伤肢近端向远端,顺经络方向捋,医者的手掌贴紧伤肢皮肤,用窝心掌进行操作。

4、归合法

归是医者的两掌心紧贴伤肢,掌心相对,合是在归的基础上同时用劲,稍向上提,手掌沿伤肢皮肤滑动,成两掌合拢动作。例如:肢体粉碎性骨折用归合法整复,疗效较好。

三、河路推拿

河路推拿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经络不通的全身按摩手法。其不仅可以运用于伤科疾病,对中暑、虚脱,甚至严重的休克都有比较明显的疗效。其口诀如下:

河路推拿口诀:

一推天庭观浮云,二推太阳吊耳筋。

三推脑后落凤坡,四推山根入珠角。

(河路起于印堂部位。向上、后至枕部;向两侧经眉过太阳、太阴,沿耳廓后到耳垂后,向下到鼻梁,再向两侧经眼下眶,到眼外眦。)

一拿龙膛牙腮筋,二拿膛边壅颈筋。

三拿海后颈总筋,四拿嘴中鱼口筋。

(牙腮筋的位置在下颌角上方。壅颈筋的位置在下颌角的后下方。颈总筋的位置在两凤池穴下方。角口筋在嘴角后方。)

一推两肩合关筋,上母下公手勾筋。

三推两肩正膀筋,四推将台通烟火。

(合关筋位置在颈基部,手勾筋一在肩基部一在阴部,正膀筋在肩外侧,将台位置在胸部。)

一拿胸膛乳后筋,二拿两膀护胸筋。

三拿挂膀通气门,四拿背部凤翅筋。

(乳后筋在乳房外侧,护胸筋在腋窝前,挂膀筋在腋窝内,凤翅筋在肩胛内。)

一推矢鹅气相连,二推挂膀通气门。

三推凤尾通下气,四推腰部气消顺。

(医者大鱼际手法从咽下直至剑突,然后分两路到肋膈角位置;另一路从腋窝内向下至肋膈角;第三路从后颈部直下推到尾骨;肋膈角捋向髁骨处。)

一拿两肘弯弓筋,二拿燕气通三筋。

三拿虎口龙彪筋,四拿十指通肝经。

(弯弓筋在肘部,燕气穴在腋部,龙彪筋在手部。)

一推挂胯通胆宫,二推胸膛胃气门。

三推胆宫四路通,四推大腿栋梁筋。

一拿肚角肾子筋,二拿总筋通气海。

三拿腿边琵琶筋,四拿子间坐马筋。

(肾子筋在大腿内侧,总筋在下腹部,坐马筋在会阴部。)

四、二十四气推拿

二十四气推拿亦称二十四把还阳手,为民间武医所常用。所谓二十四气即人体二十四个部位,其为沟通人体气血之开关,乃人体气机之所在,故称之为二十四气。其即可用于一般新旧损伤的治疗,特别是伤科疾病应用广泛,又可用于回阳救逆,对闭症、痧症、痛症乃至严重休克等可起到明显的醒脑开窍、消肿镇痛、通经活络等作用,故亦称之为二十四把还阳手。

二十四气分布如下:

1、天门:位于前额两眉间(印堂穴),推拿时男左女右往两边太阴太阳穴推开。

2、筋锁:位于颈项两侧前后,前筋锁位于锁骨上与颈部中间,后筋锁位于乳突后一寸处往下与颈部中间。

3、心筋:位于耳垂之下与颈部中间。

4、井栏:位于两侧肩井穴及其邻近部位,推拿三下。

5、大成:位于前胸部两侧腋前至乳旁四指部位。

6、后成:位于两侧腋后线至肩胛骨外缘四指部位

7、将台:位于锁骨以下至两乳腺以上之间。

8、还魂:位于心窝平行往后臂内后四指部位。

9、曲尺:位于肘关节下端小臂邻近部位。

10、脉筋:位于腕关节寸关尺及其邻近三个部位。

11、三关虎口:肩、肘、腕为三关,合谷部位为虎口。

12、晒郎:位于两手上臂小老鼠部位。

13、五腑(左五腑、右五腑、掇五腑、坐五腑、游五腑名为五腑):位于腹部神厥穴及其上下左右四寸部位。

14、背(心)筋:位于背部两边大杼穴与膈俞穴之间。

15、肚角:两拇指平行神厥穴至肚角之间,两侧左右推拿八层筋,另分上下,名为“肚角八层”。

16、上马:位于腹股沟偏外侧四指部位。

17、下马:位于腹股沟偏内侧四指部位。

18、腿峰:位于大腿前侧四指部位。

19、了詹:位于大腿后侧脚窝从下往上四指部位。

20、弯子(分内弯子和外弯子):膝关节呈90度,位于大腿两侧四指食指部位,左右各一。

21、弯弯子:膝关节呈90度,位于下肢两侧四指食指部位,左右各一。

22、下了詹:位于小腿肚内外侧部位。

23、鞋带:位于踝关节(系鞋带处)纹线部位。

24、金勾子:位于足后跟腱部位,脚掌平伸直推拿。

二十四气推拿口诀:

一推天门定心中,五腑六脏即可通;

二推筋锁分阴阳,推法急救保安康;

三推心筋能开关,金秋落井转湾凡;

四推井栏要精通,左血右气不宜凶;

五推大成并气门,后紧大成如神灵;

六推后成紧背心,班兰八卦要分明;

七推将台气不止,咳嗽劳伤要谨防;

八推还魂左右边,即时吐血能回生;

九推曲尺凤砖尖,牵牛进栏手不能;

十推脉筋寸尺关,两手受伤转推盘;

十一推进三关虎口通,中指放箭眼活用;

十二推帅良复手生,采掇归位立位全;

十三推五腑掇还原,闭关开声急救全;

十四推背心要开招,转婆晒日针刺劳;

十五推肚角有八层,腹痛呕粪掇还原;

十六推上马到盆弦,肚角丹田转回生;

十七推下马痢尿症,小便来血急救人;

十八推腿峰吊肾边,膀胱坐马定乾坤;

十九推了詹雷手多,老损急痛自息和;

二十推弯子反卦边,推法鬼眼有奇工;

二十一推在弯弯子,脏腑活血此一关;

二十二推下了詹,外有三里定端然;

二十三推鞋带穴,老龙放针急为仙;

二十四推勾子清,全身推挪复回生。

五、弹拿

弹拿,亦称开锁,又称拔筋。其操作是医生用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对,拿捏病人某些部位的肌腱,使之提起,然后医者手指突然放松,让筋腱回复原来位置。是一种强刺激急救手法,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跌打损伤中突然昏仆,如不省人事,两手握固,牙关紧闭之闭证等,也可用于某些痧症(如中暑、晕厥等)及溢死(吊颈) 气绝等的治疗,有起死回生之妙。民间把颈筋、腋筋、腰筋和裆筋称之为为八锁,故称开锁。师言:“弹拿开锁及二十四把还阳手,屡用屡验,真乃手法之精粹也!”

其具体操作如下:

1、颈筋,又称青龙锁,位于颈肩交接的斜方肌处,左右各一把。民间也有称为“井锁”或肩筋。开锁方法:患者坐卧皆可,术者面向患者或站立背后。操作时采用蝴蝶手法,即四指拼拢微屈,与大拇指相对,用食指第一、二节指外侧缘,与大拇指外侧缘捏住肩筋的斜方肌,根据患者承受力程度,用劲拧动即可。

2、腋筋,又称返魂锁,左右各一把。位于腋窝处,有前、中、后三关,前为腋窝的前壁肌,中为腋窝与手臂接壤处,后为腋窝的后壁肌。前为总筋,中为痹筋(拿此筋手臂有麻痹感),后为背筋。开返魂锁时,术者侧向患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部,使患者手臂成外展姿势,另一手在患者腋前、腋后、腋中分别用蝴蝶手法开锁,先拿总筋,再拿背筋,最后拿痹筋。所谓“返魂锁,锁中又有锁,单开一锁无效果”,即是指返魂锁前中后三关必须依次开全方才有效,单开一关是不起作用的。特别是中锁(即痹筋),一定要开准,要拿到患者手臂有麻痹感方才有效,否则,此锁仍未打开。

3、腰(腹)筋,又称紫金锁,左右各一把。位于脐下部腹直肌下段,相当于足阳明胃经之外陵与大巨穴之间。民间称为吊筋的便是此锁。开紫金锁须由旁人扶起患者,使腹部肌肉松弛,术者面向患者,一手扶住患者腰背部,另一手四指并拢微屈,用食指指侧顺势向上兜起,拇食两指(大拇指罗纹面与食指指侧)同时拿住吊筋,用力拧动,顺气而开。

4、裆(腿)筋,又称白虎锁,左右各一把。位于大腿根部,腹股沟内侧端直下三寸大筋处,分前、中、后三关,大筋为中锁,中筋前开一寸处为前锁,后开一寸处为后锁。开白虎锁时患者坐或卧皆可。术者面向患者,一手握住患者小腿部或腘窝处,使患者大腿成外展姿势,另一手在患者大腿根部用蝴蝶手法依次捏住三关所属的肌肉组织,分别施用手法。白虎锁与返魂锁一样,锁中有锁,也有前中后三关,必须先开三关中的中锁(即大筋),依次再开前锁与后锁。

开八锁时,用劲要由轻到重,不能突然用力,动作须缓和。只要具有一定的指力,能恰到好处用劲,瞬间的挤压即可达到治疗目的。

此外,尚有总锁一把,位于前后阴之中点,相当于会阴穴处。开总锁采用食指指法:患者仰卧,术者站在患者右侧,左手掌放在患者下腹部关元穴处并向下按压,与此同时,用右手食指指肚于会阴穴处向内顶掐,缓慢作为到一定程度时维持一、二分钟即可。

除以上九锁外,其他可以弹拿的部位还有一些,如:后颈部,足后跟部位等等。

六、点穴

此所言点穴者,乃医家之点穴,非武术家之点穴也。医家点穴乃是以指代针,施于患者特定的部位,以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是一种指针疗法。其原理与针法类似,选用穴位包括体穴(即十四经穴)、手穴、足穴、耳穴、董氏奇穴及小儿推拿穴位等等,不一而足。

点穴八法:

1、点:点之又点谓之点,如雀之啄。

2、按:点而不动谓之按,力贯其穴。

3、揉:点而旋之谓之揉,补泻以施。

4、掐:以爪切之谓之掐,人中急救。

5、推:循经而行谓之推,以通为用。

6、拨:点而拨之谓之拨,用之在筋。

7、捏:提皮使起谓之捏,用之在脊。

8、摩:以指摩皮谓之摩,小儿常用。

点穴以手法为重,手法精妙,则效果良好。所谓“点穴不难在选穴,而难在手法。”,正是此意。关于点穴之道,个人认为以王雅儒先生《脏腑图点穴》一书论之最详,诸君可以参看。

附:武术点穴概要

武术之点穴与医家之点穴不同,其主要取其致伤作用,讲究按时击穴,限时取命。其所言穴位亦不同于传统经穴,乃是人体某些特定的重要部位。点穴一术,历来为各门派之秘传,皆口口相授,辗转传抄。关于穴之分布、时辰流注等各派所传不一,武当少林亦难踪一指。(详细了解可参考本公众号之前相关文章。)要之,人体有大穴三十六品,其分布如下:

1、天丁穴

部位:头顶中央处。

经属:督脉经,亦为膀胱、肝经所会。

点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太阳穴

部位: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经属:奇穴

点中:轻则头昏、眼黑、耳鸣,重则血窜两目,目中出血,晕死在地。

3、黄蜂耳穴

部位:耳门处

经属:三焦经,亦为胆经所过。

点中:耳鸣头晕倒地。

4、架梁穴

部位:鼻栓中央突起部,眉心与鼻尖之正中。

经属:督脉。

点中:气上逆,血上涌,伤重血出如箭。

5、对口穴

部位:颈后陷窝中入发际五分。

经属:督脉

点中:冲击延髓中枢,失语、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6、风池穴

部位:在枕骨粗隆直下凹处与乳突之间,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腱之间。

经属:足少阳胆经

点中: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7、神庭穴

部位: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

点中:头晕、脑胀。

8、睛明穴

部位:眼内眦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点中:流泪、头昏、眼花倒地。

9、二仙传道穴 (乳根)

部位: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者。

经属:胃经。

点中: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0、将台穴

部位:即乳上三肋间。

经属:胃经,亦脾经所会之处

点中: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1、咽喉穴

部位:喉窝部。

经属:任脉

点中:气滞血淤,头晕。

12、中管穴

部位:即胸正中部剑骨下鸠尾缘处。

经属:任脉

点中:饮食不纳,抬不起头,四肢无力,气逆上涌,人事昏迷。

13、肩井穴

部位:肩上正中窝部。

经属:胆经。

点中:二指点伤,全身疼痛无力。

14、静平(净瓶)穴

部位:乳下两肋间。

经属:肝经。

点中:恶寒发热、咳嗽疼痛,重必吐血。

15、气门

部位:胸中线第二肋骨交接部。

经属:任脉。

点中:胸部胀闷,气滞血淤,伤重神智昏迷,即亡。轻者半年,气急咳嗽而亡。

16、乳中穴

部位:即乳头中央。

经属:胃经。

点中: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伤重人事不知。

17、中脘穴

部位:胸中线部,脐上四寸

经属:任脉。

点中: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18、平针穴

部位:在胸中线部,两乳间下一寸五分。

经属:任脉。

点中:口吐血,心如刀割,不食不饮,冷汗不干,夜间烦燥。

19、膀胱穴

部位:即脐下四寸正中线。

经属:任脉。

点中:重伤小便不通,小便胀急。

20、血平穴

部位:即脐下一寸三分,旁开四寸。

经属:脾经。

点中:轻伤气滞血淤,疼痛难忍,重伤吐血而亡。

21、命宫穴

部位:即第五第六两根肋骨尖端之间。

经属:胆经。

点中,呼吸疼痛,咳嗽带血,久则成痨。

22、肚脐穴

部位: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

点中: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

23、双燕入洞穴(天池穴)

部位:乳头外一寸。

经属:心包经。

点中:心如刀割,四肢麻冷无力,全身疼痛,吐血、咳嗽成痨。

24、丹田穴

部位:脐正中线直下一寸五分。

经属:任脉。

点中:气向上攻,四肢无力,面黄肌瘦。

25、肚角穴

部位:脐中线直下四寸三分旁开四寸。

经属:脾经。

点中:冲击六腑,多见气逆呕吐不止。

26、吊筋穴

部位:脐上两寸,下脘旁开0。5寸。

经属:肾经

点中:受重伤,常有呃逆吐,两目斜视,昏迷不醒。

27、涌泉穴

部位:足心前三分之一处,即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

点中: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28、太渊穴

部位:仰掌、腕横纹之桡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

点中:阻止百脉,内伤气机。

29、仙桃穴

部位:即睾丸部。

经属:肝经部分。

点中:睾丸常缩入腹,人事昏迷,重伤即亡。

30、铜壶滴漏穴

部位:即尾闾骨下五分。

经属:督脉。

点中:受伤多见大便不收,小便长流,腹内疼痛。

31、凤尾穴

部位:第十一、十二椎骨两旁各一寸五分处,即脾俞、胃俞二穴处。

经属:膀胱经。

点中:血气不行,腰眼疼痛,人又黄又肿。

32、腰眼穴

部位:在腰上两旁微陷处。

经属:经外奇穴

点中:立刻昏倒,面失神色,甚至会发笑声。

33、仙人托印穴(辄筋)

部位: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著胁。

经属:胆经

点中:血气上涌,神智昏迷,两目直视。

34、盆弦穴

部位:即十一肋骨尖处。

经属:肝经

点中:气往上涌,食欲不佳,腹内剧烈疼痛。

35、凤翅穴

部位:即背部第五胸椎旁开三寸。

经属:膀胱经

点中:全身麻痛,四肢无力,精神倦怠。

36、海底穴

部位:即二阴之间。

经属:任脉

点中:大便闭塞不通,腹内膨胀,面唇苍白,心惊。

七、腹部推拿

腹者,先后天之所聚,乃五脏六腑所居之处,冲任督带所发之处,有肝、脾、胃、胆、大肠、小肠、肾、膀胱等在此分布,任脉、带脉、肾、胃、脾、肝、胆经,在此汇集,中脘、神阙、关元、中极、天枢各要穴星罗棋布,其重要性不待多言。腹部按摩常用手法如下:

1、分推:两手掌着力,自剑突下缘沿腹中线向下推至脐下,以降胃浊,或沿左右肋弓分推至两肋弓下缘,以舒肝气。此法可用于呕逆、胸闷、消化不良、饮食积滞等。

2、团摩:用一手手掌心掩于脐部,另一手手掌重叠其上,从脐下两横指处的气海穴开始,手掌紧贴腹壁,作以脐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即升、横、降结肠方向,自右向左旋转按摩。直径由小到大,呈现螺旋状的揉摩,一直扩展到整个腹部。如此反复数次。此法可用于胃肠病、腹胀、便秘、小便频数、月经不调、失眠等。

3、捏拿:左手捏住腹部肚脐以上的部位,右手拿住肚脐以下的部位,两手同时着力向上拿捏,再轻轻放开。此法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引导元气到达丹田。

4、掌振:手掌平放在腹部,如拍皮球般,随呼吸上下振动,以细微而高频率的振动刺激腹部,重点治疗部位在肚脐上下或关元处。此法可温肾经、增补元气,以防治痛经、月经不调、遗精、阳痿。

董氏奇穴的“三皇穴”,包括天皇、地皇、人皇,大致相当于十四经中脾经的阴陵泉、地机和三阴交,所以三皇穴善长治疗水肿性疾病,同时对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都有显著的疗效。

位置弯曲膝盖,在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直下1寸,也就是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穴直下1寸的地方。

主治胃酸过多、反胃(倒食症)、糖尿病、肾炎、泌尿系疾病。

针法贴着胫骨内侧缘下针,针刺05 25寸。

注意与禁忌孕妇禁针。不适宜艾灸。天皇穴的准确位置是在阴陵泉穴下1寸的地方,并非阴陵穴,一定不要混淆,以免影响针刺效果。

临床应用本穴接近脾经的阴陵泉。董师最常用它来治疗心脏病,其次也常用来治疗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对于颈项僵硬、肩臂痛、失眠也有一定的疗效。除此之外,因该穴能化湿滞、利下焦,所以也能治疗阳痿、早泄、痛经及腹水。对于急性腹泻的腹部绞痛效果极好。该穴还有一个特殊的用法,就是点刺出血来治疗乳糜尿。

经验天皇穴配天皇副穴治疗胃酸过多、倒食症。天皇、人皇、地皇三穴合称下三皇。天皇配通肾、通背来治疗肾亏、肾炎、糖尿病特效。

位置胫骨内侧,内踝尖上7寸处,也就是地机穴所在的位置。

主治泌尿系诸多疾病。

针法和脚成45度角刺入,针深1 2寸

临床应用本穴治疗肾炎、糖尿病、淋病、阳痿、早泄、遗精、梦遗、蛋白尿、血尿、子宫肌瘤、月经不调、肾虚、腰痛等都有显著效果。孕妇禁针。

经验下三皇配通肾、通背为治疗肾亏、肾炎、糖尿病的特效穴。

位置在胫骨内侧前缘,即内踝尖直上3寸,当胫骨后肌和趾长屈肌之间的缝隙中。这个穴位其实就是三阴交。

主治淋病、阳痿、早泄、遗精、脊椎疼痛、脖颈疼痛、头晕、手麻、糖尿病、血尿、眼痛、腹泻、神经炎皮炎。

针法针刺10 25寸。孕妇禁针。

临床运用由于其健脾化湿、疏肝益肾的功效较强,所以治疗上述生殖、泌尿系统的疾病疗效较好。当其他穴位配人皇穴时,需要注意针刺的方向,比如治疗足部疾病,应略向后直刺;治疗躯干疾病时,针尖应略向上斜刺。配灵骨用来治疗寒凝型痛经特效;配灵骨治疗子宫收缩无力屡试皆效;配天皇治疗产后尿潴留特效。除此之外,该穴还可以治疗眼睑下垂,交替施以烧山火手法加艾灸3 10分钟(隔日1次),效果显著。配阳陵泉治疗肾绞痛疗效佳。

手六白:上白、中白、下白内白、外白、分白。

在手掌背2、3、4掌骨缝上、白字表示、手掌背处的穴位,所以可以治疗腰背问题,只要是后头至尾骶区域的病症全部都可以治疗。

上白穴:食指掌骨与中指掌骨之间,距掌指关节近端5分处。

中白穴:无名指掌骨与小指掌骨之间,距掌指关节近端5分处。

下白穴:无名指掌骨与小指掌骨之间,距掌指关节近端15寸处,即中白穴上1寸处。

内白穴:中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掌指关节近端5分处。

外白穴:中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掌指关节近端15寸处,即内白上1寸。

分白穴:中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距掌指关节近端15寸处,即上白上1寸处。

分白、上白:入心、肺、肾三经。

外白:入肺、胃二经。

内白:入肺、脾二经。

下白:入肝、肾二经。

中白:入肾、膀胱二经。

上白:疏风泻火,滋阴明目,疏经镇痛。

中白、下白:疏经活络,利水消肿,利道下焦。

内白: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外白:疏风解表,舒经活络。

分白:疏风泻火,滋阴明目。

直刺3~8分。

双手取穴效佳。

临床上常用六针齐下,为加强倒马针法。

一、腰背脊椎区域:

腰疼、腰闪岔气、颈椎、胸椎、腰椎、背痛、膏肓痛。

二、头面五官脑部区:

后头痛、头晕、眼花、头顶痛、脑鸣、脑中风后遗症、脑供血不足、脑瘫。还可以治疗白发及脱发,主治一切脑病

三、坐骨下腹区域:

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炎,腹股沟痛、妇科炎症、膀胱炎、尿频,尿急,尿痛、腿脚屈伸不利、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

手六白穴临床应用处方

1、董氏针灸坐骨神经痛处方,坐骨神经痛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很多都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造成的,除了坐骨神经痛、腿部发麻、有时还会引发行动不便,甚至严重到下不了床!这组处方就是肩六、手六、手千金、手五金

2、董氏针灸腿脚水肿处方,这个病症大多是因身体的水液循环代谢功能失调,又无法靠身体的阳气推动,只能停留在腿脚上,造成严重水液循环障碍,导致腿脚水肿!此种情况临床多见于脾肾功能不足的老人身上!董氏针灸临床有许多穴位都有疗效,这组处方就是手六、肩六、通肾通胃通背、

3、董氏针灸眩晕处方只要头痛、头晕、眩晕,梅尔尼氏症均可取用这组处方就是手六,三顶,火菊火连火散,木斗,木留

下白穴非十四经之液门穴,正确位置在液门穴下五分。

中白穴上一寸为中渚穴,有人误以中白为中渚,实为错误。

中白穴为董氏奇穴的重要穴位之一,其主治范围很广,其入肾经,对骨骼方面疾病,常取用此穴,搭配下白穴效果更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311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