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
回族服饰不论男女都讲究整齐、美观、简朴舒适、干净卫生,不穿妖艳华贵的衣服,特别是男子不衣艳色,不着异冠;爱美但不以为奇,“淡妆浓抹总相宜”。平时,其款式与汉族服饰相似,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喜爱戴无沿圆小白帽,俗称“礼拜帽”,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男老者喜欢留胡须,以显尊严。回族视白色为最洁净、最喜悦和最清白的色。在炎热的夏天,穿白色可以反射热量等,因此,戴白帽、穿白衣已成为回族服饰习俗的特点之一。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回族人民认为这是女性的羞体,需要全部护严。回族人民戴盖头的习俗,是受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较少,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后来许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这种习俗带到中国。盖头多用纱、绸、布等制成,颜色有绿、白、黑及各种花色等。 不过现在开放了。可以不带。
在日常用语上面,回族人忌讳把宰牲说为“杀”,如忌讳说杀牛、杀羊、杀鸡等,应说宰牛、宰羊、宰鸡。忌讳说肥牛肉,只说壮牛菜、壮牛肉,忌讳说牛肥,说牛壮。忌讳使用“猪”字,凡使用猪字的词语,均是侮辱性骂人等等。
回族清真膳食主要以牛肉、羊肉、鸡肉、鸭肉、时鲜瓜果蔬菜及其他副食品为主,特别讲究清洁卫生,以鲜活为宜,未经宰杀的鸡、鸭、牛、羊一概不吃。忌食猪肉和用猪肉、猪油掺与制作的一切食品,禁吃狗、马、骡、驴和猛兽的肉,禁吃自死之陆地动物和动物的血液,忌饮酒吸烟。
回族清真菜点,与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同时注意吸取外地或其他民族烹调精华,形成了煎、炸、爆、炒、蒸、卤、炖、烩和使用特产甜酱油的烹调技艺,突出地方风味,极大地丰富了清真菜肴的花色品种。清真菜在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菜中独树一帜,独具风味。其烹调的各种菜以淡、烫、鲜香沙壮、醇厚回甜、富于营养为滇味特色。如油炸牛干巴、牛肠肚、凉鸡、冷片等。油香被视为圣洁之物,有丧喜事,煎油香请阿訇念经、分送亲友邻居品尝。回族人在吃油香的时候,要将油香的面子放在上面,要用右手掰着吃,不能一口口咬着吃。
回族热情好客,礼貌待人,很讲究礼节,晚辈见了长辈,要停下来,向长辈问好,并主动用双手与其握手,俗称“拿手礼”,回族女性忌讳与异性握手。平辈之间、长辈对晚辈只称名不提姓,以表示亲切。晚辈对长辈按辈份称,如哥哥、姐妹、叔叔、娘娘、巴巴〔念第三声(爷爷)〕、奶奶等。客人到家入座时,按辈份年龄入座,长者在前,晚辈在后,并不得在客人面前来回走动。吃饭时,先让客人吃,然后主人才动筷子,忌讳进食时出声音、喝茶用口吹或吸出声音。向客人倒水、加菜时,要向内拨、倒,很忌讳反手向外拨倒。陪客吃饭也很讲究,男客人由男主人陪同,女客人由女主人陪同。回族人很讲究礼尚往来,婚丧大事都要互送礼物,以表示关心。
回族群众把饮茶作为待客的佳品,每当过古尔邦节、开斋节或举行婚礼等家里来客人时,主人会热情地给您先递上一盅茶,端一些瓜子、水果类,让您下茶。茶,是连接友谊的纽带,不论是汉族大哥,还是其他民族兄弟,到回族群众家里作客,会深深地感到,回族兄弟好客大方,茶香,情更浓。
婚俗:
回族人反对终身不娶不嫁,他们遵循“婚姻无贫富,必择善良”的准则,反对“问八字、争聘财”,提倡族内通婚,有条件的允许同外族通婚,但外族的一方必须经过入教仪式方可。云南南回族的婚俗别具特色,因居住在山川、城乡的不同,婚姻习俗也不尽一致。回族的婚姻一般经过恋爱、订婚和婚礼。回族青年恋爱自由,或自己认识,或经人介绍。有父母做主,但本人同意是前提。婚礼在阿訇的主持之下进行。订婚:若男女双方情投意合,愿结良缘,由男方父母托人向女方父母“提亲”,通过进一步接触、了解,男女双方都满意的话,由双方父母承办、举行订婚仪式,正式确立双方婚约关系。男子向女方送一定数额的聘礼,现在聘礼多为衣服、布料、金首饰和现金,聘礼多少、贵重根据男方经济条件而定,定婚仪式常常在女方家举行,时间为傍晚,届时,请阿訇念经,请亲朋好友和阿訇吃茶点、蒸糕。 婚礼:多在冬季举行,择日多为星期五聚礼日,头天晚上“吃茶”,到亲朋好友前来祝贺送礼。婚礼在下午举行,新郎在亲友、朋友的陪同下,到新娘家接亲,同时将结婚礼品送至女方家。新娘在亲朋好友陪同下,与新郎及迎亲人一起到新郎家,同时将嫁妆,送到新郎家。新娘接回家后,由阿訇为新郎新娘念“尼卡哈”(用阿拉伯语念证婚词 ),并问新郎新娘是否愿结为夫妻。回答同意后,由阿訇当众宣布:“从现在起,你们俩正式结为夫妻。”并且告诫一对新人要互敬互爱,白头到老,仪式结束后是热闹的“耍新郎”。 有些地方还要将公婆耍闹一番,新郎的父母被蜂踊而至的青年人用早已准备好的墨汁或锅底黑灰,将脸涂黑,以增添婚礼的喜庆气氛。新婚之夜还要“闹洞房”。青年男女们别出心裁地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既不出格,又使人捧腹不已,热闹异常。三天以后新郎陪新娘“回门”,即回娘家。
生礼:
起经名,回族也把起经名叫作起回回名,回族婴儿出生三至七天,一般都请阿訇或德高望重的长者为其婴儿起经名,这已成为回族的一种悠久历史传统和习惯。阿訇将根据婴儿的性别,将崇高的圣人或圣女的名字选出一个告诉家人,待孩子懂事后再把其经名告诉孩子牢记。男孩一般命名为“穆罕默德”、“欧麦尔”、“达乌德”、“哈立德”、“易卜拉欣”等,女孩多起名为“阿依舍”、“法蒂玛”、“索非亚”等。这样给婴儿命名,一是为了纪念这些圣人、先贤,二是表示吉庆、祝愿。给婴儿选取经名时,可不依圣人、先贤和婴儿家中人的次序辈分,而与婴儿家中人的名字不重复就可以了。此外,凡半道归信伊斯兰教的成年人,也需请阿訇为其起一经名。 (不过现在有的人都省略了,都该为长辈起名)
丧葬:
主要是按伊斯兰教的习惯进行。回族人死亡称“无常”或“归真”忌用“死”字,把遗体称作“埋体”,称殡礼为“送埋体”,亡人的面容身体要美观清洁,埋体要经过修面、修胡须,理掉过长的头发,其他部位过长的毛发也要剪短或剃掉。还要修剪手指和脚趾甲,清除污垢。要用汤瓶浇水洗净埋体。
回族实行土葬,所谓土葬就是把尸体直接放入土中而不用棺椁,红河地区用竖井横穴埋葬,以示对先人的缅怀。回族的土葬不分贫富和职位高低,不分男女,不问老少,都用同样的“卡凡”(包死人的白布)包尸,埋在一块墓地里,占用同样大小的地方,以入土为安,一概不用任何殉葬品。若死者镶有金属牙或假牙也要取掉,认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速葬是以死者在家中停放的时间短为好,一般是晨死、午葬;午死,昏葬;晚死,次日晨葬。若死者亲人在外地需赶至或料理后事需要时间准备,“埋体”在家一般只停放一夜,最多两夜,三日必葬。丧葬主人家不请客,不办丧饭,亲属邻居反而要送钱米资助。以示一家有难万家当,既节省丧家开支,又体现了回族的团结。
节日:
回族传统节日具有交流学习、贸易等文化特点。回族在节日期间,一般以清真寺为中心,在会礼前后,四面八方的穆斯林老少汇集在一起相互交流感情,畅叙情怀,加深亲朋好友的往来,一些平日有过误会、矛盾的,节日期间通过长者牵线搭桥,相互问候,并表示道歉。近些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穆斯林兄弟还互相交流经济信息等。
过年当然是阴历一月初一了。全国57个民族一起过年。只不过吃的食物不同罢了。
傣族屈伸动律要点: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
傣族舞蹈的分类:
1、蝴蝶舞:
傣语称“戛吆”。流行于耿马县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据说蝴蝶舞是为了赛舞时别开生面而创作的。表演时舞者将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飞舞的形态,其动作和鼓点都与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处。
2、斗笠舞:
流行于金平县一带。那里炎热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都离不开斗笠。因而有了斗笠舞。笠帽的动作有“扛帽”、“体前滚帽”、“滚肩帽”、“摆帽”等,舞时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弯造型,但不明显。
傣族舞蹈的介绍:
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矫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
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傣族的居地大多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傣族人民善於吸收来自四方的文化精华,并能融於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
大净的次序:
1、 按程序先洗小净。
2、然后漱口三次。
3、呛鼻三次。
4、再洗头〔头发、脸、耳、脖子〕。
5、再洗周身三次。〔通体洗三次〕冲洗从上至下分三截洗。
先洗肚脐以上,先洗右肩右臂,后洗左肩左臂,先前胸,后背心。第二洗肚脐以下,膝盖以上,先洗右臀后洗左臀。 最后洗膝盖至足。从右到左,先洗右小腿,后洗左小腿,先右脚,后左脚。
然后要用干净毛巾擦全身,至此整个大净就算结束
洗大小净的要点:就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讲究顺序,不乱洗。同时,在洗大净时,要求各个部位,每一根毛发都要洗到。如有一根汗毛未洗到大净无效。
洗时应特别注意两腋、脐内、腿弯、发根等水不易到的地方,洗时不可说话,也不可面向或背向天房,不可浪费水,不可观看别人的羞体。
小净的次序:
1、洗两手至腕部。(三遍)
2、净下。(净下时左手洗两便处,从前到后洗净为止。)
3、洗两手至腕部。(三遍)
4、刷牙。
5、漱口。(右手接水,仰面漱口之后吐出。三遍)
6、呛鼻。(右手接水,吸人鼻腔内再喷出 。三遍)
7、洗脸。(从前额发际处至下颌,两边至双耳与耳后白处。三遍)
8、洗两手至两肘。(先右后左。三遍)
9、抹头、抹耳、抹脖颈。(右手接水后再给左手倒一部分,然后两手从前额发际处抹到脑后,随着将两手心从头两旁抹至前额,再把两大拇指放于耳外,两食指放在耳内,从上向下抹,最后用两手背抹脖颈。一遍)
10、洗脚至两踝骨。(先洗右脚,从小拇指开始,依次洗到大拇指。全足三遍。再洗左脚,从大拇指开始,依次洗到小拇指。全足三遍)
11、最后口抿一点水。
扩展资料:
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主麻日或出远门旅行,参加婚礼、葬礼等重要活动时,都应该洗一次大净。
穆圣说:“清洁是伊玛尼的一半。”穆圣说:“真主是洁净的,他只接受洁净的。”因此,只有心灵纯洁,信仰纯正,身体干净的人才是真正的穆斯林。因此,穆民对沐浴非常认真,也很重视。沐浴后,一个个面目清秀,容光焕发身心愉快。经常坚持大净,特别用吊罐沐浴,科学卫生,恶魔不近身。
沐浴除了讲究卫生习俗外,每洗一个部位,都要联想体会到一个实际行动:
1、洗手的时候,要想到戒偷盗、赌博和拿不义之财,而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2、洗脸的时候,要想到顾全人的体面,戒绝干一切见不得人的事。
3、漱口的时候,要想到不能造谣中伤,胡言乱语,诬陷他人,更不能前面说,后面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要说有益于大众的话,说实话,说公道话,说不伤害别人感情的话。
4、抹头抹耳时,要想到不能听乱七八糟的脏话和坏话,不偏听偏信闲言碎语,不在背后搞别人的鬼,不捉弄人。要听善言,要做好事。
5、洗脚的时候,要想到不能搞一些歪门邪道的事,要走正道。穆圣说:“大净乃穆民之盔甲、小净乃拜功之钥匙。”
总之,洗大小净的时候,要想到戒绝一切与人不善的事,要一尘不染,表里一致,做一个干干净净、正正派派的穆斯林。
参考资料:
小净顺序:
1、举意为了礼拜且使身体洁净而作这次小净。
2、洗两手。左手持壶,将水注入右手(手指紧闭,合成碗形),然后双手一起洗,洗至手腕,手指,指甲,指缝,手腕,均须洗到,共三次。
3、净下。右手持壶,左手由腿后伸过,先洗小便及周围,再洗大便及周围。不限次数,洗净为止。男性必须把小便头洗净,女性左手伸平直洗小便内外然后双手一起洗,洗至手腕,手指,指甲,指缝,手腕,均须洗到,共三次。
4、嗽口。左手持壶,将水注入右手(手指紧闭,合成碗形),右手捧水灌入口中,随即吐出,水量需满口,共三次。
5、呛鼻。左手持壶,将水注入右手(手指紧闭,合成碗形),吸入鼻中后喷出,使鼻子有酸楚感。
6、洗脸。左手持壶,将水注入右手(手指紧闭,合成碗形),均分水后,双手捧水洗于面部,从发髻至下额,由上而下,左右两边至两软耳。
7、洗小臂。先洗右肘:左手持壶,将水注入右手(手指紧闭,合成碗形),右手上举,随用左手洗过右胳肘腕,从手指到肘关节。共三次。洗左肘:左手持壶,将水注入右手(手指紧闭,合成碗形),用右手洗左胳膊,由左肘腕往下洗之,从肘关节到手指。
8、摸头。左手持壶,将水注入右手(手指紧闭,合成碗形),然后将右手中的水再注入左手,两手均分水后,两手大拇指和食指成环形,其余六指放于额,由前发髻向上摸至后发髻,用两手手心摸脑后,然后以两手心从头的两侧摸至前发髻。
8、摸耳。以食指摸耳内,大拇指摸耳外。左右两手由额均至左右耳,再以六指之背摸于项。一次。摸头、摸耳、摸项连洗,以湿手抹擦颈部。
9、洗脚。先洗右脚:右手持壶,将水注到右脚上,左手洗之。从小趾起依次搜洗趾缝至大趾,再洗全脚,由脚面到脚跟,并洗过踝骨以上。后洗左脚:右手持壶,将水注到左脚上,左手洗之。从大趾起依次搜洗趾缝至小趾,再洗全脚,由脚面到脚跟,并洗过踝骨以上。
10、至此小净即告完成。
洗大小净的要点:
就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讲究顺序,不乱洗。同时,在洗大净时,要求各个部位,每一根毛发都要洗到。如有一根汗毛未洗到大净无效。
洗时应特别注意两腋、脐内、腿弯、发根等水不易到的地方,洗时不可说话,也不可面向或背向天房,不可浪费水,不可观看别人的羞体。
回民的风俗有丧葬、禁饮酒、沐浴等等。
丧葬:伊斯兰宗教色彩浓厚,临终之时,应从卧室移出在厅堂边,守候在旁的亲人,应不断念“清真言”祈求真主恩赐死者上“天堂”。丧葬有非常严格的程序和仪式,一般在三日内即行埋葬。要请阿訇主持殡葬,将死者净身后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尸匣运入墓地。
禁饮酒:回族以米、面为主食,肉食方面也有禁忌,禁食猪肉、狗、狼、虎、驴、猫、鹰、鹞等,以及自死之动物血,这些禁忌源于回族对自身饮食习惯的尊重和敬畏,也是回族文化的一部分,禁饮酒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沐浴:可分为大净和小净,小净的洗法有若干程序,包括洗两手至腕部、洗两便、漱口、呛鼻、洗脸、洗两手至两肘、抹头、抹耳、抹额、洗脚至两踝骨,大净则用清洁的水洗涤全身,沐浴源于宗教活动,现在不仅信教的回族群众常洗大小净,不信教的回族也洗大小净。
回族的名称来历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回”最初为他称,后来才演变为自称。“回回”一词,最早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指唐代以来安西(今新疆南部及葱岭以西部分地区)一带的“回纥”人(“回鹘”人)。“回回”可能是“回纥”、“回鹘”的音转或俗写。
南宋时,“回回”,除包括唐代的“回纥”、“回鹘”外,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一些民族。这都和现在所说的“回回民族”不同,十三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期间,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地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中国来。
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中国各地,他们被称作“回回人”,是当时“色目人”的主要部分,后来他们也就以“回回”自称了。
回族小净是伊斯兰教法用语。伊斯兰教五功之一。指穆斯林在宗教活动前,必须先进行沐浴,其过程为:
1 洗手:用左手拿汤瓶,右手撩水,先洗两手,然后洗遍两手、两臂、两腿、两脚,共七次。
2 洗小净:用左手拿汤瓶,右手洗生殖器,共洗两次。
3 冲洗:用左手拿汤瓶,右手拿壶,将全身冲洗一遍。
4 洗两脸:用左手拿汤瓶,右手拿毛巾,先洗两眼,然后洗口、鼻、耳、耳根、脖子、耳朵后部、后脑勺。
5 漱口:用左手拿汤瓶,右手拿水壶,将口腔漱干净。
6 呛鼻:用左手拿汤瓶,右手拿水壶,将鼻孔里的污垢擤出来。
7 抹头:用左手拿汤瓶,右手拿水壶,将头发抹一遍。
以上七步为小净的正确顺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