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防病,可以经常按摩这几个穴位

秋季养生防病,可以经常按摩这几个穴位,第1张

秋天天气开始转冷,这时,人体内的阳气也开始下降和受到抑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经常刺激人体的穴位可以通过经络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和防病能力的神奇功效。这里有一些适合当下季节的养生穴位,每天按摩一次,这样即使在冬天也不会生病!

常按三大穴位养生

1、按脚背防止失眠

太穴在脚背上,位于大脚趾与第二脚趾间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处。因为属于足厥阴肝经,按摩此穴对肝火旺盛引起的上火症状有很好的效果。肝火表现为头晕、烦躁、口干、睡眠不稳定、身体闷热、舌苔增厚等。如果把手放在太冲穴上,稍微用力就会觉得很痛,说明肝火比较旺盛,要多按摩这个穴位。手法:按摩太冲穴前,先用热水泡脚10分钟左右,然后用拇指自下而上推揉3分钟。

2、揉脚底治口臭

内庭穴位于脚底,第二趾根部,是足阳明胃经的兴穴。兴点可以说是发火的克星。如果有口臭、便秘、喉咙痛、牙痛、腹胀、反酸呕吐等。,可以多按内庭穴。手法:每天早晚用拇指揉100次。

3、经常揉老虎的嘴会长痘痘。

合谷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虎口。如果你牙疼耳鸣,眼睛红肿,流鼻血,喉咙痛,便秘,脸上又长了一个个痘痘,可以按合谷穴消火。手法:这种穴位按摩更方便,不需要固定次数。

按摩四个穴位防疾病

1关元穴

中医认为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中的作用。任何失去活力的都可以用。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现代研究证明,按压和摇动关元穴主要是通过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

位置: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脐下3寸,耻骨联合上2寸。

适应症:各种生殖系统疾病。尤其擅长治疗不孕不育、阳痿遗精、早泄、痛经、月经不调等疾病。

操作:按摩或震颤。颤抖法是将双手交叉重叠放在关元穴上,施加一点压力,然后快速轻微地上下推动交叉的双手。操作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注意不要用力过猛,只要按压揉捏时局部有酸痛感即可。

2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关闭穴位是强身保健的关键。具有扶正培元、调节阴阳、健脾和胃、疏通经络的作用。

适应症:各种衰弱性疾病,如营养不良引起的贫血、产后手术、大病初愈、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好穴。

位置: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侧面上部,小腿鼻点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操作:用拇指同侧按摩或用光滑的木棍按摩,或用艾条艾灸。因为小腿的皮肤比较厚,力量可以适当大一些。但是不要在努力的时候屏住呼吸,否则很容易导致血压升高。手术不限时间地点,重要的是每天按摩,持之以恒才能有效。

3内关穴

内关穴为心包经。协作穴位,自古以来就是中医治疗心脏病的核心穴位。几乎所有与心脏异常相关的症状都可以使用。

位置:内关穴位于前臂掌面下部,曲泽穴与大凌穴连线上,大凌穴(腕横静脉)上方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适应症:大多数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和心律失常。尤其在预防心肌梗死方面效果最为突出。

操作方法:

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揉内关穴,可以随时做,不分时间地点,以酸胀为度。经常在揉的时候会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刺激感沿着前臂内侧传递到心脏,这是一种很好的刺激效果,但是要注意不要过度。此外,还可以用三指捏住内关穴的表皮。

术后一个月,患者能感觉到窒息、心烦、心悸的感觉明显减轻或消失。

4神阙穴

也就是肚脐,又称肚脐,是人体动脉和静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也是长寿的一个主要穴位。神阙是任脉上的阴穴,命门是督脉上的阳穴,两穴前后相连,阴阳调和是人体生命能量的所在。

位置:位于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处。

作用:神阙穴是先天正气唯一的隐蔽部位。人可以通过运动启动人的胎儿能量,恢复天真的能量。勤按神阙穴,可使人体真气充沛,精力充沛,体力充沛,腰肌强健,面色红润,耳聪目明,体重轻,延年益寿。

主治:对腹痛、肠鸣、浮肿、痢疾、脱肛、中风等症有独特疗效。因此,它一直被医生视为治疗疾病的一个要点。

操作方法:

腹部按摩法:孕妇、月经期妇女慎用此法。每天晚上睡觉前,先将双手搓热,将双手放在小腹左下和右上(双手重叠可以增加按揉的力度,但一只手的力度太小),手掌以肚脐为中心转圈,顺时针方向绕肚脐转圈72圈,再逆着针的方向绕肚脐转圈72圈。先转哪个方向不重要。肚脐周围按顺时针方向揉腹和反针方向揉腹的圈数不要太讲究。只是大致相等。

指压:孕妇、月经期妇女慎用此法。将手指按在肚脐上,不要揉搓,根据自己的舒适度调整按力。按压时要冷静,把注意力集中在肚脐眼上,数一数自己的呼吸。一百次就够了,一天一次。当然也可以用手指按压小腹其他穴位(舒天、水刀、惠来、关元、气海等)。)

玩法:孕妇、经期妇女慎用此法。方法:取坐位或仰卧位,用左右手掌连续拍打脐窝100~200次。术中腕关节固定或轻微移动,以肘关节屈伸为中心。操作者可在腹部深吸气后进行,敲击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连续重复几次即可终止。健康人也可以适当增加敲击频率和力度。另外拍击时要注意肩膀下沉和手肘下垂,手腕放松,五指并拢。拍击时要平稳有节奏,拍击后要迅速抬起,拍击的部位要准确一致。功能:经常敲打脐窝,可起到安神、调和气血、舒肝利胆、益肺益肾、通三焦、通经络的作用。

注意事项

按摩,即推拿,是治疗颈腰肌劳损、缓解疲劳紧张最常用的中医疗法。其中,中医穴位按摩的原理是什么?从西医的角度,如何理解穴位按摩?

"穴位”即肌肉、肌腱、骨骼连接的关键点。

按照中医的观点,中医称之为“腧穴”,该部位是按摩等疗法的主要操作部位,比身体其他部位更敏感,按摩后治疗效果会更好。

现代西医解剖学也有相关研究。西医认为,所谓的穴位是“筋、筋、骨”,通过按摩放松连接的关键点,整个肌肉就会放松。

错误的按摩技术会导致疼痛。

如果单纯按摩皮肤会造成伤害,患者可能会感到疼痛,但如果“要点”,拨几下,整个人就会放松。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按摩后第二天会感觉浑身不舒服甚至酸痛,即按摩手法不正确、过度;适当按摩后,只会带来一种舒适放松的感觉。

建议将按摩纳入规范化管理。

按摩行业鱼龙混杂,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试,没有掌握人体结构和专业的医学知识,中医按摩效果很差,甚至加重病情。

如果国家能把按摩纳入到持证上岗等规范化管理中,将更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中国按摩,避免按摩引发的医疗事故。因此,建议广大市民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按摩和正骨。

以下是按摩的具体方法:

1准备:患者坐在椅子或沙发上,坐直,面向正前方,双臂自然下垂,手掌放在大腿上,膝盖呈90度角,双脚分开,肩宽分开,全身肌肉放松,呼吸均匀。

二、按摩太阳穴:顺时针按摩太阳穴,每周一拍,约32拍。这种按摩具有祛风解表、清脑明目、缓解头痛的功效。

三、按摩百会穴:百会穴位于头顶中央,左右手掌靠近百会穴旋转,每周一拍,共32拍。这种按摩可以降血压,镇静,清脑。

4按压风池穴:用双手拇指的螺旋面按压两侧风池穴,顺时针旋转,每周一拍,约32拍。

5艾灸清脑:手指自然分开,用大鱼际从前额到耳后分开按摩,从前到后呈弧形行走一次,一拍,做32拍左右。这种按摩具有舒筋通络、平肝熄风、降血压、清脑的作用。

6揉曲池穴降血压:先用右手按肘关节处的曲池穴,再换左手,旋转一次,一拍,共32拍。这种方法可以清热降压。

7揉下宽胸:先用右手拇指按左手内关穴,再用左手按右手内关穴,顺时针按一拍,共32拍。这种方法的效果是舒适和宽阔的胸部。

8抽血向下:用左右拇指分别按压左右小腿足三里穴,旋转一次,一拍,共32拍。此法功效是健脾和胃,引血下行。

九扩胸与空调:患者放松下垂双手,然后握空拳,屈肘举,抬肩向后扩胸,最后放松恢复。

上关穴的作用:治疗耳聋、耳鸣、偏头痛、上牙痛、面神经麻木

下关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

翳风穴的作用:治疗耳聋、耳鸣、下颌肿痛、面神经麻痹及痉挛

颊车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关节紧闭

颧髎穴的作用:治疗面部神经麻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痛、牙痛

大迎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肿痛、面部浮肿

神庭穴的作用:治疗头痛、鼻病

阳白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目眩、眼跳、夜盲

丝竹空穴的作用:治疗偏正头痛、目眩、目赤、眼跳

睛明穴的作用:治疗眼部诸疾患

四白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面神经痛

巨髎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牙痛、鼻炎、泪囊炎

水沟穴的作用:治疗昏迷、中暑、休克

兑端穴的作用: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牙龈肿痛

上星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目痛、鼻痛

攒竹穴的作用:治疗眼部疾患、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面肿

瞳子髎穴的作用:治疗眼部疾患、头痛

承泣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眼跳、目部疾患

迎香穴的作用:治疗鼻病、面神经麻痹、面肿

禾髎穴的作用:治疗鼻衄、鼻息肉、鼻炎

地仓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口角炎、口腔炎

承浆穴的作用:治疗糖尿病、颜面病、牙痛、不语

二、胸部腹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天突穴的作用:治疗咳喘、咽喉肿痛、咯血、失音、噎嗝

璇玑穴的作用:治疗咳喘、咽喉肿痛

神藏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华盖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满

膻中穴的作用:治疗气短、哮喘、噎嗝

鸠尾穴的作用:治疗胃痛、呕吐、气喘、胸满

上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

梁门穴的作用:治疗胃肠胀痛、腹泄、不思饮食

中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气喘

下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

水分穴的作用:治疗水肿、肠鸣、腹痛、腹胀

神阙穴的作用:治疗肠鸣、腹痛、腹泄、虚脱

气海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便秘、虚脱、水肿

关元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虚脱、体质虚弱

中极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下腹痛、水肿

曲骨穴的作用:治疗遗精、赤白带、尿闭

横骨穴的作用:治疗精索及睾丸痛、淋病、遗精、尿闭

人迎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高血压

缺盆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满、项强

水突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咳喘、颈肿

云门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喘息、胸闷

气舍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咽食不利、颈项强痛

气户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肋胀痛

中府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喘息、胸痛

灵墟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神封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期门穴的作用:治疗胸肋痛、呕吐、消化不良

不容穴的作用:治疗腹满、呕吐、胸痛、吐血、咳嗽

章门穴的作用:治疗呕吐、腹胀、腰冷背痛

太乙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

天枢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水肿、月经不调

大横穴的作用:治疗腹泄、便秘、小腹痛、胃下垂

外陵穴的作用:治疗脐周痛

带脉穴的作用:治疗妇女经带病、腰肋痛

水道穴的作用:治疗小腹胀满、尿闭、腹水、精索及睾丸痛

府舍穴的作用:治疗腹痛

气冲穴的作用:治疗阴茎肿痛、睾丸痛、妇女经漏胎产诸症

冲门穴的作用:治疗腹胀痛、尿闭

三、人体背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定喘穴的作用:治疗哮喘

肩中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背痛、咳嗽、视物不清

肩外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上背部痛、颈项强痛、上臂痛

肩井穴的作用:治疗头项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

秉风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肩凝

天宗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手麻、耳鸣、耳聋、上肢痛

臑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臂酸痛

膈俞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吐血、盗汗、肋痛、呕吐、膈肌痉挛

魂门穴的作用:治疗肠鸣、呕吐、胸背痛

脾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痛、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

京门穴的作用:治疗腰肋痛、肠鸣、腹泄

三焦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呕吐、腹泄、腰脊强痛

气海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痔疮

关元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便秘、腹泄、腹胀

膀胱俞穴的作用:治疗膀胱诸症、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强痛

秩边穴的作用: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炎

白环俞穴的作用:治疗遗精、白带、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瘫痪

会阳穴的作用:治疗痛经、性机能减退、便血、腹泄、痔疮

四、胳膊手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商阳穴的作用:治疗手痛麻、脑充血

少商穴的作用: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

合谷穴的作用:治疗中风、感冒、头痛、牙痛、月经闭

阳溪穴的作用:治疗手痛麻、耳目齿痛

阳池穴的作用:治疗感冒、上肢、手腕关节炎

支沟穴的作用:治疗大便秘结、手足倦怠

四渎穴的作用:治疗齿痛、肘臂痛

手三里穴的作用:治疗齿痛、半身不遂

曲池穴的作用:治疗肘中痛、月经不调、上臂痛、半身不遂

肩髃穴的作用:治疗肩臂不举、肩痛、中风、齿痛、半身不遂

曲垣穴的作用:治疗神经痛、肩部麻痹

肩髎穴的作用:治疗风湿性肩周炎、肩部麻痹

肩贞穴的作用:治疗肩关节炎、上肢麻痹

臂臑穴的作用:治疗颈椎病、手臂不举

消泺穴的作用:治疗颈痛、麻痹、头痛

清冷渊穴的作用:治疗肩痛、头痛

天井穴的作用:治疗喘息

中魁穴的作用:治疗手指不伸

少泽穴的作用:治疗口干、前臂痛、小指痛、头痛

液门穴的作用:治疗手臂痛、头痛、齿痛

前谷穴的作用:治疗吐血、耳鸣、手痛

后溪穴的作用:治疗肘臂痛麻、耳聋

中渚穴的作用:治疗头痛、耳聋、手臂痛不得屈伸

腕骨穴的作用:治疗腕痛、麻痹、指肿

阳谷穴的作用:治疗臂痛、腕痛、晕眩、耳聋、耳鸣

养老穴的作用:治疗肩臂痛麻、弱视

外关穴的作用:治疗上肢麻痹、半身不遂

支正穴的作用:治疗肘臂痛、头痛、感冒

尺泽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

小海穴的作用:治疗上臂痛麻、心肺痛

青灵穴的作用:治疗肘关节伤痛

尺泽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

曲泽穴的作用:治疗肘痛、热病

少海穴的作用:治疗头目眩晕、颈椎病、肘挛手颤、心痛

间使穴的作用:治疗调经、心脏病、中风、液肿

列缺穴的作用:治疗头痛

内关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臂痛、心脏病

大陵穴的作用:治疗心脏病、热病

神门穴的作用:治疗失眠、头晕痛、心脏病

鱼际穴的作用:治疗齿痛、头痛

少府穴的作用:治疗心脏病

劳宫穴的作用:治疗中风、齿痛

少商穴的作用: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

五、人体腿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伏兔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胸痛

阴市穴的作用:治疗腿痛、水肿、糖尿病

梁丘穴的作用:治疗膝部麻痹

犊鼻穴的作用:治疗脚气、膝关节痛麻、水肿

足三里穴的作用:治疗脚气、麻痹、各种慢性病、胃病、便秘、全身病

上巨虚穴的作用:治疗四肢痛麻、腰痛、肠胃病

条口穴的作用:治疗肩臂不举、不肢痛麻、胃肠病

丰隆穴的作用:治疗下肢痉挛、痛麻

下巨虚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脑贫血

解溪穴的作用: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

冲阳穴的作用:治疗胃胀、足麻痹

陷谷穴的作用:治疗胸胀痛、盗汗

内庭穴的作用:治疗腿肿、头痛、转筋

箕门穴的作用:治疗腿痛、生殖器病

环跳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筋活血

血海穴的作用:治疗一切血病、妇科病

阴谷穴的作用:治疗膝痛、阳痿、带下

风市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木

阴陵泉穴的作用:治疗糖尿病、腰病

中渎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麻痹、下肢病

膝阳关穴的作用:治疗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脚气

地机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麻、胃肠病

阳陵泉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关节炎

足三里穴的作用:治疗脚气、麻痹

漏谷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神衰、脊髓病

三阴交穴的作用:治疗前列腺炎、消化不良、性病

三阳交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颈椎痛

阳辅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

悬钟穴的作用:治疗手足不遂、一切骨病

复溜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浮肿、虚脱、盗汗、腹泻、腰痛

太溪穴的作用:治疗四肢麻痹

照海穴的作用:治疗下肢病、肾病

公孙穴的作用:治疗一切气病

环跳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经活血、神经痛

承扶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殷门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委中穴的作用:治疗腰背痛

浮郄穴的作用:治疗便秘、膝关节痛、吐泻、坐骨神经痛

委阳穴的作用:治疗膝关节痛、此穴解热

合阳穴的作用:治疗脊髓病、抽筋

承筋穴的作用:治疗一切筋痛

筑宾穴的作用:治疗腿痛

承山穴的作用:治疗内外伤痛

飞扬穴的作用:治疗脚气、眩晕、小腿无力

跗阳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腰胯痛

昆仑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眩晕、腰痛

申脉穴的作用:治疗痉挛、此穴主伸展一切

金门穴的作用:治疗癫痫、筋病

京骨穴的作用:治疗脚痛

仆参穴的作用:治疗足跟骨痛

六、脚部足底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涌泉穴的作用:治疗高血压、呃逆、此穴主将一切

丘墟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腰痛、肺炎、肋膜炎

解溪穴的作用: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

中封穴的作用:治疗全身麻痹、腰痛、遗尿

冲阳穴的作用:治疗胃胀、足麻痹

足临泣穴的作用:治疗全身麻痛、眩晕

陷谷穴的作用:治疗胸腹痛胀、炎肿、盗汗

太冲穴的作用:治疗腰痛、调经

内庭穴的作用:治疗腿肿、头痛、转腹

行间穴的作用:治疗便秘、腹痛、腰痛

侠溪穴的作用:治疗耳聋、头晕痛、下肢麻痹

厉兑穴的作用:治疗足痛、脑贫血、麻痹多梦

一、人体头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头维穴的作用:治疗目痛、眼跳、头痛 上关穴的作用:治疗耳聋、耳鸣、偏头痛、上牙痛、面神经麻木 下关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 翳风穴的作用:治疗耳聋、耳鸣、下颌肿痛、面神经麻痹及痉挛 颊车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关节紧闭 颧髎穴的作用:治疗面部神经麻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痛、牙痛 大迎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肿痛、面部浮肿 神庭穴的作用:治疗头痛、鼻病 阳白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目眩、眼跳、夜盲 丝竹空穴的作用:治疗偏正头痛、目眩、目赤、眼跳 睛明穴的作用:治疗眼部诸疾患 四白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面神经痛 巨髎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牙痛、鼻炎、泪囊炎 水沟穴的作用:治疗昏迷、中暑、休克 兑端穴的作用: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牙龈肿痛 上星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目痛、鼻痛 攒竹穴的作用:治疗眼部疾患、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面肿 瞳子髎穴的作用:治疗眼部疾患、头痛 承泣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眼跳、目部疾患 迎香穴的作用:治疗鼻病、面神经麻痹、面肿 禾髎穴的作用:治疗鼻衄、鼻息肉、鼻炎 地仓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口角炎、口腔炎 承浆穴的作用:治疗糖尿病、颜面病、牙痛、不语 二、胸部腹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天突穴的作用:治疗咳喘、咽喉肿痛、咯血、失音、噎嗝 璇玑穴的作用:治疗咳喘、咽喉肿痛 神藏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华盖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满 膻中穴的作用:治疗气短、哮喘、噎嗝 鸠尾穴的作用:治疗胃痛、呕吐、气喘、胸满 上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 梁门穴的作用:治疗胃肠胀痛、腹泄、不思饮食 中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气喘 下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 水分穴的作用:治疗水肿、肠鸣、腹痛、腹胀 神阙穴的作用:治疗肠鸣、腹痛、腹泄、虚脱 气海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便秘、虚脱、水肿 关元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虚脱、体质虚弱 中极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下腹痛、水肿 曲骨穴的作用:治疗遗精、赤白带、尿闭 横骨穴的作用:治疗精索及睾丸痛、淋病、遗精、尿闭 人迎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高血压 缺盆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满、项强 水突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咳喘、颈肿 云门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喘息、胸闷 气舍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咽食不利、颈项强痛 气户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肋胀痛 中府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喘息、胸痛 灵墟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神封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期门穴的作用:治疗胸肋痛、呕吐、消化不良 不容穴的作用:治疗腹满、呕吐、胸痛、吐血、咳嗽 章门穴的作用:治疗呕吐、腹胀、腰冷背痛 太乙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 天枢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水肿、月经不调 大横穴的作用:治疗腹泄、便秘、小腹痛、胃下垂 外陵穴的作用:治疗脐周痛 带脉穴的作用:治疗妇女经带病、腰肋痛 水道穴的作用:治疗小腹胀满、尿闭、腹水、精索及睾丸痛 府舍穴的作用:治疗腹痛 气冲穴的作用:治疗 肿痛、睾丸痛、妇女经漏胎产诸症 冲门穴的作用:治疗腹胀痛、尿闭 三、人体背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定喘穴的作用:治疗哮喘 肩中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背痛、咳嗽、视物不清 肩外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上背部痛、颈项强痛、上臂痛 肩井穴的作用:治疗头项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 秉风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肩凝 天宗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手麻、耳鸣、耳聋、上肢痛 臑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臂酸痛 膈俞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吐血、盗汗、肋痛、呕吐、膈肌痉挛 魂门穴的作用:治疗肠鸣、呕吐、胸背痛 脾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痛、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 京门穴的作用:治疗腰肋痛、肠鸣、腹泄 三焦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呕吐、腹泄、腰脊强痛 气海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痔疮 关元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便秘、腹泄、腹胀 膀胱俞穴的作用:治疗膀胱诸症、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强痛 秩边穴的作用: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炎 白环俞穴的作用:治疗遗精、白带、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瘫痪 会阳穴的作用:治疗痛经、性机能减退、便血、腹泄、痔疮 四、胳膊手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商阳穴的作用:治疗手痛麻、脑充血 少商穴的作用: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 合谷穴的作用:治疗中风、感冒、头痛、牙痛、月经闭 阳溪穴的作用:治疗手痛麻、耳目齿痛 阳池穴的作用:治疗感冒、上肢、手腕关节炎 支沟穴的作用:治疗大便秘结、手足倦怠 四渎穴的作用:治疗齿痛、肘臂痛 手三里穴的作用:治疗齿痛、半身不遂 曲池穴的作用:治疗肘中痛、月经不调、上臂痛、半身不遂 肩髃穴的作用:治疗肩臂不举、肩痛、中风、齿痛、半身不遂 曲垣穴的作用:治疗神经痛、肩部麻痹 肩髎穴的作用:治疗风湿性肩周炎、肩部麻痹 肩贞穴的作用:治疗肩关节炎、上肢麻痹 臂臑穴的作用:治疗颈椎病、手臂不举 消泺穴的作用:治疗颈痛、麻痹、头痛 清冷渊穴的作用:治疗肩痛、头痛 天井穴的作用:治疗喘息 中魁穴的作用:治疗手指不伸 少泽穴的作用:治疗口干、前臂痛、小指痛、头痛 液门穴的作用:治疗手臂痛、头痛、齿痛 前谷穴的作用:治疗吐血、耳鸣、手痛 后溪穴的作用:治疗肘臂痛麻、耳聋 中渚穴的作用:治疗头痛、耳聋、手臂痛不得屈伸 腕骨穴的作用:治疗腕痛、麻痹、指肿 阳谷穴的作用:治疗臂痛、腕痛、晕眩、耳聋、耳鸣 养老穴的作用:治疗肩臂痛麻、弱视 外关穴的作用:治疗上肢麻痹、半身不遂 支正穴的作用:治疗肘臂痛、头痛、感冒 尺泽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 小海穴的作用:治疗上臂痛麻、心肺痛 青灵穴的作用:治疗肘关节伤痛 尺泽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 曲泽穴的作用:治疗肘痛、热病 少海穴的作用:治疗头目眩晕、颈椎病、肘挛手颤、心痛 间使穴的作用:治疗调经、心脏病、中风、液肿 列缺穴的作用:治疗头痛 内关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臂痛、心脏病 大陵穴的作用:治疗心脏病、热病 神门穴的作用:治疗失眠、头晕痛、心脏病 鱼际穴的作用:治疗齿痛、头痛 少府穴的作用:治疗心脏病 劳宫穴的作用:治疗中风、齿痛 少商穴的作用: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 五、人体腿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伏兔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胸痛 阴市穴的作用:治疗腿痛、水肿、糖尿病 梁丘穴的作用:治疗膝部麻痹 犊鼻穴的作用:治疗脚气、膝关节痛麻、水肿 足三里穴的作用:治疗脚气、麻痹、各种慢性病、胃病、便秘、全身病 上巨虚穴的作用:治疗四肢痛麻、腰痛、肠胃病 条口穴的作用:治疗肩臂不举、不肢痛麻、胃肠病 丰隆穴的作用:治疗下肢痉挛、痛麻 下巨虚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脑贫血 解溪穴的作用: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 冲阳穴的作用:治疗胃胀、足麻痹 陷谷穴的作用:治疗胸胀痛、盗汗 内庭穴的作用:治疗腿肿、头痛、转筋 箕门穴的作用:治疗腿痛、生殖器病 环跳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筋活血 血海穴的作用:治疗一切血病、妇科病 阴谷穴的作用:治疗膝痛、阳痿、带下 风市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木 阴陵泉穴的作用:治疗糖尿病、腰病 中渎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麻痹、下肢病 膝阳关穴的作用:治疗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脚气 地机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麻、胃肠病 阳陵泉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关节炎 足三里穴的作用:治疗脚气、麻痹 漏谷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神衰、脊髓病 三阴交穴的作用:治疗前列腺炎、消化不良、性病 三阳交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颈椎痛 阳辅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 悬钟穴的作用:治疗手足不遂、一切骨病 复溜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浮肿、虚脱、盗汗、腹泻、腰痛 太溪穴的作用:治疗四肢麻痹 照海穴的作用:治疗下肢病、肾病 公孙穴的作用:治疗一切气病 环跳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经活血、神经痛 承扶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殷门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委中穴的作用:治疗腰背痛 浮郄穴的作用:治疗便秘、膝关节痛、吐泻、坐骨神经痛 委阳穴的作用:治疗膝关节痛、此穴解热 合阳穴的作用:治疗脊髓病、抽筋 承筋穴的作用:治疗一切筋痛 筑宾穴的作用:治疗腿痛 承山穴的作用:治疗内外伤痛 飞扬穴的作用:治疗脚气、眩晕、小腿无力 跗阳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腰胯痛 昆仑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眩晕、腰痛 申脉穴的作用:治疗痉挛、此穴主伸展一切 金门穴的作用:治疗癫痫、筋病 京骨穴的作用:治疗脚痛 仆参穴的作用:治疗足跟骨痛 六、脚部足底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涌泉穴的作用:治疗高血压、呃逆、此穴主将一切 丘墟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腰痛、肺炎、肋膜炎 解溪穴的作用: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 中封穴的作用:治疗全身麻痹、腰痛、遗尿 冲阳穴的作用:治疗胃胀、足麻痹 足临泣穴的作用:治疗全身麻痛、眩晕 陷谷穴的作用:治疗胸腹痛胀、炎肿、盗汗 太冲穴的作用:治疗腰痛、调经 内庭穴的作用:治疗腿肿、头痛、转腹 行间穴的作用:治疗便秘、腹痛、腰痛 侠溪穴的作用:治疗耳聋、头晕痛、下肢麻痹 厉兑穴的作用:治疗足痛、脑贫血、麻痹多梦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拿的手法有推、拿、按、摩、滚、捻、抄、搓、缠、揉、摇、抖十二法,其中一指禅推法是主要手法。这种推法与一般文献记载所称的“推法”的动作完全不同,有其独特操作方法和功法锻炼要求。

1、一指禅推法:手握空拳,腕掌悬屈,拇指伸直,盖住拳眼,用拇指的指端、指腹和桡侧偏峰面着力于穴位上,运用腕部的横向来回摆动以带动拇指关节的屈伸活动,使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经络穴位。一指禅推法操作时要求做到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沉肩垂肘”,就是肩、肘关节时要放松;“悬腕”,是腕部放松,使手掌自然垂屈;“指实掌虚”,是拇指着实,其余四指及掌要放松,才能使作用力集中于拇指,做到蓄力于掌,发力于指。一指禅推法每分钟推动频率一般为120-160次。

练习一指禅推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先在米袋上按照手法基本要求进行锻炼。即将米袋置于胸前方,身体端坐,全神贯注地沉肩、垂肘、悬腕,指掌半屈,拇指自然伸直,依附于食指中节呈90°直角,指端或其螺纹面吸定于米袋操作点上,腕部作有节奏的横向往返摆动。在练习至拇指能吸定于某一点上不滑动、腕部摆动灵活而富有节奏感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练习一指禅推法移动手法。即能由一点而逐渐练习到在沙米上作前后左右的往返运动。在练习移动手法时,必须做到移动时指力不空虚滑动。在米袋上的练习能够做到蓄力于掌、发力于指,指力有相当的功力时,可转入第二阶段在人体上的操作。在人体上操作时,要根据“循经络、推穴位”的原则,进行紧推慢移(即按照每分钟120-160次的摆动速度,在体表经络线上缓慢移动)的练习。一般可先在肩背练习,然后依次在胸腹部、头面部、颈项部等不同的体表部位进行练习,务必使其手法能娴熟自如地在体表各个部位上均可按照要领操作。

2、拿法:以拇指与其余四指的指腹面紧挟治疗部位,将肌肤提起,并作轻重交替而连续的揉捏。操作要领为:腕部放松,揉捏动作要连贯,用力由轻到重。拿法分为三指拿、四指拿和五指拿等。“三指拿”是用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用力挟住治疗部位。“四指拿”是用拇指及食指、中指、无名指相对用力挟住治疗部位。“五指拿”又称“握法”或“抓法”,是用拇指及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挟住治疗部位。

3、按法: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端或指腹按压穴位。如用指甲按压称为“掐法”,用屈曲的近端指关节或肘关节尺骨鹰嘴突部按压又称“点法”,用掌心或掌根按压又称“压法”,按而轻轻拨动者又称“拨法”。

4、摩法:用手掌或手指掌面紧贴体表肌肤作轻缓柔和而有节律的盘旋状抚摩。摩法的动作要领为:腕关节放松,用力要做到轻而不飘,重而不滞。摩法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两种。“指摩法”是将手指并拢,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微屈,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中节和末节指面抚摩体表,随着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旋活动。“掌摩法”是将手指并拢,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微伸,将手掌平置于体表,以掌心、掌根部分作为着力点,随着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旋抚摩。

5、抄法:用两手手掌面分别放在仰卧患者的两侧肋下缘,逐渐插入腰部,两手手指罗纹面按揉腰部两侧组织,并将腰腹部托起,轻轻地左右晃动。

6、捻法:用拇指的罗纹面及食指桡侧面挟住治疗部位,如捻线样作来回揉捻。多用于指趾处。

7、滚法:手握空拳,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近侧指间关节置于治疗部位上,腕关节作小幅度的屈伸,使接触治疗部位的指间关节来回滚动。

8、搓法:用两手掌面挟住肢体,轻轻地作快速来回搓揉。

9、缠法:动作与一指禅推法相同,但摆动速度比一指禅推法快,每分钟达200次左右。

10、揉法:用手指指腹着力某一部位或穴位上,作轻柔缓和的环旋动作,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有理气止痛、活血消肿等作用。以手掌大鱼际或掌根部着力的称“掌揉法”,用手指指腹部着力的称“指揉法”。

11、抹法:用拇指腹面或手掌面紧贴于体表,略用力,缓慢地移动。

12、指法:用手指指腹面轻快地掠擦体表。

13、摇法:用两手在关节前后托住或握住,左右旋转摇动肢体,缓缓而行。

下面选取一些中医治疗中的常用穴位,大家可以照图有所了解,可便在按摩中应用。

(1)头、面、颈部常用穴位①百会:属督脉。

体位后发际正中上7寸,相当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之交点。

治疗头痛、子宫脱垂、神经衰弱。

②囱会:属督脉。

体位百会前3寸处。

治疗头痛、眩晕、颜面红肿、鼻塞。

③上星:属督脉。

体位前发际正中上1寸处。

治疗头痛、眼痛、鼻炎、鼻塞、鼻衄。

④率谷:足少阳胆经。

体位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咀嚼时有牵动处。

治疗偏头痛。

⑤额中:经外奇穴。

体位印堂穴上1目寸处。

治疗睑缘炎、呕吐、眩晕、额窦炎。

⑥印堂:经外奇穴。

体位两眉头联线之中心。

治疗前头痛、眩晕、鼻病、眼病、高血压。

⑦太阳:经外奇穴。

体位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向后1寸许的凹陷处。

治疗头痛、头晕、牙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⑧鱼腰:经外奇穴。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上眉中心凹陷处。

治疗角膜翳、结膜炎、面神经麻痹、上睑下垂。

⑨攒竹: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眉头内侧凹陷处。

治疗头痛、流泪、目赤肿痛、视物不清、角膜白斑。

⑩丝竹空: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眉梢外侧端凹陷处。

治疗偏头痛、眼病、面神经麻痹。

睛明: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眼内眦内1分,向上2分许。

瞳子髎:足少阳胆经。

体位眼外眦角外侧5分。

治疗屈光不正、角膜白斑、角膜炎、视神经萎缩。

承泣:足阳明胃经。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下、下眼眶边缘上。

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迎风流泪、近视、远视、散光、视神经炎、视网膜炎、白内障等。

四自:足阳明胃经。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下1寸稍内,相当眶下孔体位

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眼痛。

完骨:足少阳胆经。

体位乳突出下方凹陷处,俯首取之。

治疗耳鸣、牙痛、颊肿、面神经麻痹。

风府:督脉。

体位后发际正中上1寸,相当枕骨粗隆直下方凹陷处。

治疗感冒、头痛、项强、中风。

哑门:督脉。

体位第一、二颈椎棘突间,相当于后发际正中5分处。

治疗脑性瘫痪、头痛、癫痫、聋哑、咽喉痛。

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哑门穴旁开1.3寸,人后发际5分凹陷处。

治疗后头痛、颈项强痛、咽喉痛、神经衰弱。

颈中:新穴。

体位风池穴翳明穴连线中点下2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治疗半身不遂、落枕。

颈根:经验穴。

体位肩并穴前2寸凹陷处。

治疗落枕、肩背痛、颈椎病。

(2)胸、腹部常用穴位①天突:任脉。

体位胸骨柄上缘凹陷处。

治疗哮喘、支气管炎、咽炎。

②中府:手太阴肺经。

体位锁骨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哮喘。

③云门:手太阴肺经。

体位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

治疗咳嗽、哮喘、胸痛、胸闷。

④俞府:足少阴肾经。

体位锁骨内端下缘凹陷处。

治疗咳喘、呕吐、胸痛。

⑤膻中:任脉。

体位两乳之间,前正中线。

治疗咳嗽、哮喘、胸痛、乳腺炎、肋间神经痛。

⑥天池: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乳头外1寸,第4肋间处。

治疗胸肋痛、腋下肿痛。

⑦巨阙: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剑突下1寸。

治疗心慌、心跳、胃痛、呕吐。

⑧不容:足阻明胃经。

体位脐上6寸,巨阙穴旁开2寸。

治疗胃扩张、肋间神经痛。

⑨上脘: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上5寸。

治疗胃炎、溃疡病。

⑩中脘: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上4寸。

治疗胃炎、溃疡病、呕吐、腹泻、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

口冲门:足太阳脾经。

体位耻骨联合上缘,正中旁开3.5寸。

治疗精索痛、睾丸炎、子宫内膜炎。

气冲:足阳明胃经。

体位脐下5寸,曲骨穴旁开2寸。

治疗生殖系统疾病,下肢发凉。

曲骨: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下5寸,当耻骨联合之上方。

治疗遗尿、小便不利、阳痿、遗精、白带多、子宫收缩不全。

会阴:任脉。

体位男子为阴囊与肛门之间,女子为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之间。

治疗痔疮、阴道炎、尿道炎、阴茎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

(3)背、腰部常用穴位①大椎:督脉。

体位第7颈椎棘突下。

治疗热病、头痛、外感、项强、背痛、支气管炎、哮喘。

②肩并:足少阳胆经。

体位大椎穴与肩峰联线中点,肩部高处取之。

治疗肩痛、落枕、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③肩外俞: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3寸。

治疗肩肿痛、落枕。

④风门: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下1.5寸处。

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荨麻疹。

⑤身柱:督脉。

体位第三胸椎棘突下。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胸背痛。

⑥肺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感冒、咳嗽、背腰痛。

⑦天宗: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肩胛冈下窝的中央。

治疗肩、背、臂、肘疼痛。

⑧厥阴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治疗神经衰弱、胸闷、胸痛、头顶痛、呃逆。

⑨膏肓: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神经衰弱、久病体虚。

⑩心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治疗心律不整、心慌心跳、神经衰弱。

神堂: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治疗心脏病、气管炎、哮喘、肩背痛。

至阳:督脉。

体位第七胸椎棘突下。

治疗肝炎、胆囊炎、胃痛、肋间神经痛、腰背痛。

会阳: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尾骨下端距正中线旁开约5分处。

治疗经期腰痛、白带过多、腹痛、腹胀、腹泻。

长强:督脉。

体位后正中线尾骨尖下5分。

治疗痔疮、脱肛、腰背痛。

(4)上肢部常用穴位①抬肩:新穴。

体位肩峰前下1.5寸。

治疗肩痛、肩周炎、上肢抬举困难。

②巨骨: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治疗肩臂痛不得屈伸。

③秉风: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肩胛冈上窝中央,天宗穴直上,举臂时呈凹陷处。

治疗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④肩贞: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垂臂合腋、腋后皱襞尽头上1寸(5~59)。

治疗肩胛痛、手臂不能高举、耳鸣。

⑤肩髃: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垂肩时锁骨肩峰端直下约2寸的骨缝中。

治疗肩臂痛、上肢关节痛、偏瘫。

⑥曲池: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曲肘成90度时,横纹桡侧头稍外方。

治疗上肢关节痛、肩背痛、退热、高血压、荨麻疹。

⑦手三里: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池穴下2寸。

治疗肩臂痛、上肢麻痹、腹痛、腹泻。

⑧扭伤穴:新穴体位稍届时,半握拳,掌心向内,阳池穴与曲池穴联线的1/4与下3/4交界处。

治疗急性腰扭伤。

⑨头痛点:经验穴。

体位前臂桡侧曲池与阳溪联线上1/3处。

治疗头痛、头晕、头胀。

⑩温溜: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阳溪穴上5寸,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联线上。

治疗口腔炎、腮腺炎、牙痛、舌炎、肩臂酸痛。

阳溪: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腕背横纹桡侧端凹陷处。

治疗头痛、眼痛、牙痛、小儿消化不良、手腕痛。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拇、食指合并后,隆起肌肉的最高点。

治疗头痛、牙痛、鼻痛、眼病、发热、面神经麻痹。

会宗: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支沟穴尺侧旁开约一横指,尺骨的桡侧缘。

治疗耳聋、臂痛、失语。

支沟: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外关上1寸。

治疗肩臂酸痛、胁肋痛、便秘。

三阳络: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支沟穴上1寸,两骨之间。

治疗耳聋、臂痛、失语。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腕背横纹直上2寸,两骨之间。

治疗上肢关节痛、腮腺炎、落枕。

阳池:手少阳兰焦经。

体位腕背横纹中央稍偏尺侧凹陷中。

治疗手腕痛、肩臂痛。

中渚: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半握拳,手背第四、五掌骨间。

治疗耳聋、耳鸣、肩背痛。

腕骨: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手背尺侧,第五掌骨与钩骨之间凹陷处。

治疗肘、腕、指关节炎、头痛、耳鸣、呕吐。

后溪: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半握拳,第五掌骨小头后方、掌横纹头。

治疗肩背痛、头顶痛、肋间神经痛、腰痛。

少泽: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小指尺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头痛、眼病、乳腺炎、乳汁不足。

尺泽:手太阴肺经。

体位肘横纹中央桡侧,肱二头肌腱之桡侧。

治疗咳嗽、哮喘、肘臂肿痛。

鱼际:手太阴肺经。

体位第一掌骨掌侧中点赤白肉际。

治疗哮喘、咳嗽、发热、咽喉肿痛。

小商:手太阴肺经。

体位拇指桡侧距指甲角约1分许。

治疗咳嗽、中风、咽喉肿痛。

曲泽: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泽侧缘。

治疗心悸、心痛、肘痛、手颤。

臂中:经外奇穴。

体位腕横纹与肘横纹中点联线中点,两骨之间。

治疗上肢偏瘫、前臂神经痛、胸痛。

郄门: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横纹直上5寸,两筋之间。

治疗心动过速、心绞痛、乳腺炎、胸膜炎。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两筋之间。

治疗胸胁痛、胃痛、心慌、心跳、恶心、呕吐、胸闷。

神门:手少阴心经。

体位仰掌、腕横纹尺侧端梢上方凹陷处。

治疗失眠、多梦、心慌、心跳、癔病。

大陵: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治疗心肌炎、肋间神经痛、扁桃体炎。

劳宫: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中心(在三四掌骨之间。

治疗胁痛、中风昏迷、中暑、瘫痪、小儿惊风、精神病。

小海: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肘关节后、屈肘,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

治疗颈项、肩背痛、颊肿、癫痫。

落枕:经外奇穴。

体位手背二、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5分处。

治疗落枕、肩臂痛、胃痛、咽喉痛。

足跟点:手针穴位。

体位在手腕内侧大陵与劳宫穴上1/4和下3/4的交界处。

治疗足跟痛。

坐骨神经点:手针穴位。

体位手背第四、五指掌关节间近第四指掌关节处。

治疗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痛、臀部及下肢痛。

夜尿点:手针穴位。

体位掌面小指末端指关节横纹中点处。

治疗夜尿、尿频。

商旧:手阳阴大肠经。

体位食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耳聋、牙痛、手指麻木、发热。

中冲: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中指尖中央,距指甲1分许。

治疗心绞痛、心痛、休克、耳鸣。

关冲: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无名指尺侧端,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头痛、咽喉肿痛、热病、肘、臂痛不能举。

少冲:手少阴心经。

体位小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心悸、胸痛、中风、昏迷。

牙痛点:新穴。

体位手掌面第三、四掌骨间,距掌指横纹后约1寸。

治疗牙痛。

十宣:经外奇穴。

体位两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约1分许。

治疗用于急救之昏迷、中暑、小儿惊风、癔病、癫痫发作。

落零五:新穴。

体位落枕穴上5分。

治疗胃痉挛、高血压。

(5)下肢部常用穴位①居髎:足少阳胆经。

体位仰卧,在髂前上棘与大转子最高点联线中点。

治疗坐骨神经痛、腰痛、下腹痛、子宫内膜炎。

②环跳:足少阳胆经。

体位侧卧或俯卧,尾骨尖上2寸(骶管裂孔)与股骨大转子联线的中、外1/3的交界处。

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

③风市:足少阳胆经。

体位大腿外侧,直立,两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到之处。

治疗下肢关节痛、下肢麻痹、瘫痪、坐骨神经痛。

④箕门:足太阴脾经。

体位髌骨内上缘直上8寸。

治疗小便不通、遗尿、下腰痛、腹股沟淋巴结炎。

⑤膝阳关:足少阴胆经。

体位股骨外髁之上方凹陷处,屈膝取穴时,阳陵泉穴上3寸。

治疗膝关节痛、下肢麻痹、瘫痪。

⑥五里:足厥阴肝经。

体位大腿内侧阴廉穴下1寸处。

治疗下腹痛、尿闭、遗尿。

⑦髀关:足阳明胃经。

体位伏兔穴直上6寸与会阴穴水平线之交点。

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腹股沟淋巴结炎。

⑧梁丘:足阳明胃经。

体位髌骨外上缘上2寸凹陷处。

治疗胃痛、腹泻、乳腺炎、膝关节痛。

⑨鹤顶:经外奇穴。

体位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

治疗膝关节痛、两腿无力。

膝眼:足阳明胃经。

体位屈膝,髌骨下、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取之。

治疗膝关节炎。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体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

治疗胃病、溃疡病、腹泻、腹胀、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

阑尾穴:经外奇穴。

体位足三里穴下2寸。

治疗急、慢性阑尾炎。抬腿无力。

上巨虚:足阳明胃经。

体位足三里穴下3寸。

治疗腹痛、腹胀、腹泻。

条口:足阳明胃经。

体位上巨虚穴下2寸。

治疗膝关节痛、肩周炎。

下巨虚:足阳明胃经。

体位上巨虚穴下3寸。

治疗急、慢性肠炎,肋间神经痛。

承扶: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臀下横纹中央。

治疗腰背痛、坐骨神经痛、尿闭、大便秘结。

公孙:足太阳痹经。

体位足内侧,第一跖骨基底之前下缘凹陷处赤白肉际。

治疗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痛经。

隐白:足太阴痹经。

体位足拇趾内侧,距趾甲角1分许。

治疗腹胀、崩漏、多梦、惊风。

蠡沟:足厥阴肝经。

体位内踝尖直上5寸,肝骨内缘。

治疗疝痛、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腿酸痛。

太冲:足厥阴肝经。

体位足背第一、二趾缝间上15寸处。

治疗头痛、目眩、高血压、闭经、乳腺炎。

行间:足厥阴肝经。

体位足拇趾、次趾缝间、趾蹼缘后约5分处。

治疗头痛、目眩、月经过多、小儿惊风、肋间神经痛、盗汗。

筑宾:足少阴肾经。

体位太溪穴直上5寸,胫骨内侧缘后约2寸。

治疗排肠肌痉挛、癫痫。

太溪:足少阴肾经。

体位内踝尖与跟腱联线的中点。

治疗膀胱炎、遗尿、月经不调。

照海:足少阴肾经。

体位内踝尖直下1寸。

治疗月经不调、子宫脱垂、扁桃体炎、神经衰弱、便秘。

侠溪:足少阳胆经。

体位第四、五趾蹼缘后5分处。

治疗耳聋、头痛、眩晕、胸痛、肋间神经痛。

陷谷:足阳明胃经。

体位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治疗颜面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

涌泉:足少阴肾经。

体位足底前、中1/3交界处,当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呈凹陷处。

治疗头顶痛、小儿昏迷、抽搐、中暑、脑溢血。

调经穴:经外奇穴。

体位在足底部,与足背临泣穴相对处。

治疗痛经、月经不调。

大敦:足阙阴肝经。

体位足大趾外侧,距趾甲角1分许。

治疗子宫脱垂、疝痛、遗尿。

历兑:足阳明胃经。

体位第二趾甲外侧,距趾甲角1分。

治疗面神经瘫痪、鼻衄、牙痛、扁桃腺炎、消化不良。

窍阴:足少阳胆经。

体位第四趾外侧,距趾甲角约1分许。

治疗胸膜炎、哮喘、头痛、咽喉炎。

「屈肌或伸肌肌腱之腱鞘炎」又称「扳机指」,好发于经常需使用手指工作的中年人,大姆指和中指最常见,女性多于男性。

伸张手指时会有困难,经超音波检查,诊断为右手拇指「扳机指」,因怀疑其症状为工作引起,至职业医学科门诊就医,经工作现场评估何**工作中多数时间需要右手拇指及四只手指一起握持,施力固定电动马达,其酸痛僵硬问题为工作后才发生,考量其工作性质和排除其过去无手部外伤情形,故认定其疾病为工作因素导致之职业病,后续顺利申请到劳保职业伤病相关给付。

「屈肌或伸肌肌腱之腱鞘炎」又称「扳机指」,好发于经常需使用手指工作的中年人,大姆指和中指最常见,女性多于男性。其因患者发病部位手指无法顺利伸直和屈曲,需由另一只手协助扳动,动作犹如扳枪机且会发出弹响声故得其名。板机指的检查方法,是在手掌及手指交处的筋结突出,按下去时酸痛异常。

缓解4方法 1冰敷 冰敷是简单有效的方式,可将冰块入冰敷袋或以毛巾包裹着,放置于掌指关节的韧带发炎处,每小时可以冰敷约10到15分钟,如疼痛与肿胀的情形有逐渐好转,可减少冰敷的频率。

2以按压取代推拿 急性期时病灶处微红热,或疼痛部位肿胀刺痛,治疗使用通络袪瘀、清热止痛的中药。以按压代替推拿,针对痛点「加压—放松」,按压10至20秒。若按压后反而疼痛加重,还是建议以休息为主。

3伸展手指 可在伸展手指前先把手掌泡在热水中约10到15分钟,以舒缓韧带的张力与疼痛。伸展手指时可以把手掌放在桌上,并借由把力量施放在桌上来缓慢地伸展手指,每次伸展建议持续至少30秒,每天可以重复30至50次。

4麻醉手术 若症状持续,可在手掌远端的滑车处局部注射类固醇。若症状仍然无法改善,最后一步为手术治疗,局部麻醉下,以小剪刀或18号针头,将肥厚的滑车剪开、放松,屈指肌腱就不会被卡住,病人手指在手术后可马上活动,板机指就不会再发生了。

冰敷与伸展手指虽然是在家里就能自己完成的简单舒缓方式,但比较适合在症状发生初期的时候使用,若自行冰敷与伸展手指后仍未能缓解扳机指的症状,建议寻找医疗院所进行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370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