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挖前应根据地质水文资料,结合现场附近建筑物情况,决定开挖方案,并作好防水排水工作。开挖不深者可用放边坡的办法,使土坡稳定,其坡度大小按有关施工程规定确定。
开挖较深及邻近有建筑物者,可用基坑壁支护方法,喷射混凝土护壁方法,大型基坑甚至采用地下连续墙和柱列式钻孔灌注桩连锁等方法,防护外侧土层坍入;在附近建筑无影响者,可用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采用放坡明挖;在寒冷地区可采用天然冷气冻结法开挖等等。
正式土方开挖前,地表基本保持平整,以便进行基坑放线,在开挖前,建筑物位置的标准轴线桩、标准水准抄平桩及挖掘边线,必须经过复测检查,由现场技术员为主办理预检手续。施工现场安设照明灯,以便于夜间作业。
扩展资料
施工工艺结合现有带独立柱基础楼幢基础平面图,轴线间距为2600mm~8500mm,独立柱基础承台宽度在2600mm~10000mm,独立柱基础自基础底板以下开挖深度在2500mm~4000mm,扣除作业面及放坡宽度,独立柱基础承台间土顶部宽度仅剩-100mm~750mm。
机械开挖基础底板下独立柱基础承台基坑时正大型履带式挖掘机无法保留该部分土,且地质勘察报告中明确场内赋存的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层中的上层滞水,水位较高,结合工程进度及基坑排水需要,独立柱基坑采用机械满堂大揭盖开挖方案,由机械化施工队负责挖土施工,人工清理坑底。
—独立基础
知网—淤泥土开挖施工方法
一、两者的作用不同:
1、独立基础的作用:当上部结构为框架结构,荷载不太大的时候,可以采用柱下独立基础。独立基础比较适用于中心受压的受力状态。
当柱根部有弯矩作用时,一般在设计中会有独立基础之间加设拉梁,依靠拉梁承担弯矩作用。在有些设置地下室的建筑中,拉梁之间还会有一块底板,以解决建筑物地下室防水防潮的问题。
2、条形基础的作用:条形基础作用是把墙或柱的荷载侧向扩展到土中,使之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
二、两者的构造不同:
1、独立基础的构造:独立基础一般设在柱下,常用断面形式有踏步形、锥形、杯形。材料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素混凝土等。当柱为现浇时,独立基础与柱子是整浇在一起的;当柱子为预制时,通常将基础做成杯口形,然后将柱子插入,并用细石混凝土嵌固,此时称为杯口基础。
2、条形基础的构造:对于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来说,其最关键的结构在于垫层部分,这是承载上部结构受力的主要构造。
我国建筑行业对墙下条形基础构造的垫层有明确规定,要求其垫层的厚度不宜小于70mm,垫层厚度过小会影响到基础构造的承载力。按照现场施工普遍选用的垫层厚度,当前墙下钢筋基础的垫层通常采用100mm,这一标准下垫层的耐久性最好。
三、两者的相关要求不同:
1、独立基础的相关要求:基础之内的纵横两方向配筋都是受力钢筋,且长方向的一般布置在下面。长宽比在3倍以内且底面积在20 m2以内的为独立基础(独立桩承台)。
2、条形基础的相关要求:由于台阶宽高比的限制,无筋扩展基础的高度一般都较大,但不应大于基础埋深,否则,应加大基础埋深或选择刚性角较大的基础类型(如混凝土基础),如仍不满足,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
-独立基础
-条形基础(建筑学名词)
-墙下条形基础
1、柱下条形基础:
缺点:当地基比较软弱,桩承载力或者地基压缩性分布不均匀,以至于使用柱下独立基础可能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
优点:抗弯刚度较大,具有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作用。
2、柱下独立基础:
缺点:当柱为现浇时,独立基础与柱子是整浇在一起的。
优点:当上部结构为框架结构,荷载不太大的时候,可以采用柱下独立基础。独立基础比较适用于中心受压的受力状态。
扩展资料柱下独立基础的特点:
1、一般只坐落在一个十字轴线交点上,有时也跟其它条形基础相连,但是截面尺寸和配筋不尽相同。独立基础如果坐落在几个轴线交点上承载几个独立柱,叫做联合独立基础。
2、基础之内的纵横两方向配筋都是受力钢筋,且长方向的一般布置在下面。长宽比在3倍以内且底面积在20 m2以内的为独立基础(独立桩承台)。
柱下条形基础的特点:
柱下条形基础是单列柱下的条形基础用钢筋混凝土建造,适用于下柱下承受较大的荷载或地基承载力较小时,采用独立基础会发生过大的沉降和差异沉降。
柱下靠近建筑物,独立基础平面尺寸受限制或基础间距较小。
参考资料-柱下条形基础
-独立基础
扩展基础是指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和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这 种基础由于钢筋混凝土的抗弯性能好,可充分放大基础底面尺寸,达到减小 地基应力的效果,同时可有效地减小埋深,节省材料和土方开挖量,加快工 程进度。
它适用于六层和六层以下的一般民用建筑和整体式结构厂房承重的柱基 和墙基。
1) 锥形基础(条形基础)边缘高度一般不小于200mm;阶梯形基础的 每阶高度一般为300500mm。基础高度小于350mm时用一阶,大于 900mm是用三阶,其余为二阶。为使扩展基础有一定的刚度,基础台阶的 宽高比不大于2 5。
2) 垫层厚度一般为1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0,基础混凝土强度 等级不宜低于C15。
3) 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8mm;当有垫层时钢筋保护层的 厚度不宜小于40mm,无垫层时不宜小于70mm。
4)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在T形和十字形交接处的钢筋应沿一个主要受 力方向通长放置。
5) 柱基础纵向钢筋除应满足冲切要求外,尚应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 当基础高度在900mm以内时,插筋应伸至基础底部的钢筋网,并在端部做 成直弯钩;当基础高度较大时,位于柱子四角的插筋须伸至基础底部外,其 余的钢筋只需伸至锚固长度即可。
独立基础:当建筑物上部结构采用框架结构或单层排架结构承重时,基础常采用方形、圆柱形和多边形等形式的独立式基础,这类基础称为独立式基础也称单独基础,是整个或局部结构物下的无筋或配筋基础一般是指结构柱基,高烟囱,水塔基础等的形式.
独立基础分:阶形基础、坡形基础、杯形基础3种。
条形基础是指基础长度远远大于宽度的一种基础形式。按上部结构分为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条形基础。基础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0倍基础的宽度。 条形基础的特点是,布置在一条轴线上且与两条以上轴线相交,有时也和独立基础相连,但截面尺寸与配筋不尽相同。 另外横向配筋为主要受力钢筋,纵向配筋为次要受力钢筋或者是分布钢筋。主要受力钢筋布置在下面。
独立基础配筋构造要求如下:
1、锥形基础的边缘高度,不宜小于200毫米,其顶部四周应水平放宽至少50毫米,阶梯形基础的每阶高度,宜为300到500毫米;
2、钢筋混凝土基础下通常设素混凝土垫层,垫层高度不宜小于 70毫米,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为C10。垫层两边各伸出基础底板 50毫米;
3、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毫米;间距不宜大于200毫米,也不宜小于100毫米。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小于40毫米,不小于70毫米;
4、基础底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当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边长大于或等于25米时,底板受力筋的长度可取边长或宽度的09倍。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以下是中达咨询小编整理相关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内容: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建筑设计企业、勘察、建筑施工企业、研究和教学建筑单位对《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 进行修订而成。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中不良地基基础设计要求:
对于存在岩溶、土洞等现象的地基,应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中新增加的第662、663、664、666、667、668 条,根据岩溶发育程度进行地基基础设计。
662 岩溶场地可根据岩溶发育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表662选用。
条文说明由于岩溶发育具有严重的不均匀性,为区别对待不同岩溶发育程度场地上的地基基础设计,将岩溶场地划分为岩溶强发育、中等发育和微发育三个等级,用以指导勘察、设计、施工。
基岩面相对高差以相邻钻孔的高差确定。
钻孔见洞隙率=(见洞隙钻孔数量/钻孔总数)×100%。线岩溶率=(见洞隙的钻探进尺之和/钻探总进尺)×100%。
663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主体宜避开岩溶强发育地段。
664 存在下列情况之一且未经处理的场地,不应作为建筑物地基:
1 浅层溶洞成群分布,洞径大,且不稳定的地段;
2 漏斗、溶槽等埋藏浅,其中充填物为软弱土体;
3 土洞或塌陷等岩溶强发育的地段;
4 岩溶水排泄不畅,有可能造成场地暂时淹没的地段。
666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且荷载较小的建筑物,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不考虑岩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1 基础底面以下的土层厚度大于独立基础宽度的3 倍或条形基础宽度的6 倍,且不具备形成土洞的条件时;
2 基础底面与洞体顶板间土层厚度小于独立基础宽度的3 倍或条形基础宽度的6 倍,洞隙或岩溶漏斗被沉积物填满,其承载力特征值超过150kPa,且无被水冲蚀的可能性时;
3 基础底面存在面积小于基础底面积25%的垂直洞隙,但基底岩石面积满足上部荷载要求时。
667 不符合本规范第665、666 条的条件时,应进行洞体稳定性分析;基础附近有临空面时,应验算向临空面倾覆和沿岩体结构面滑移稳定性。
668 土洞对地基的影响,应按下列规定综合分析与处理:
1 在地下水强烈活动于岩土交界面的地区,应考虑由地下水作用所形成的土洞对地基的影响,预测地下水位在建筑物使用期间的变化趋势。总图布置前,应获得场地土洞发育程度分区资料。施工时,除已查明的土洞外,尚应沿基槽进一步查明土洞的特征和分布情况;
2 在地下水位高于基岩表面的岩溶地区,应注意人工降水引起土洞进一步发育或地表塌陷的可能性。塌陷区的范围及方向可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抽水试验的观测结果综合分析确定。在塌陷范围内不应采用天然地基。并应注意降水对周围环境和建构筑物的影响。
3 由地表水形成的土洞或塌陷,应采取地表截流、防渗或堵塞等措施进行处理。应根据土洞埋深,分别选用挖填、灌砂等方法进行处理。由地下水形成的塌陷及浅埋土洞,应清除软土,抛填块石作反滤层,面层用粘土夯填;深埋土洞宜用砂、砾石或细石混凝土灌填。在上述处理的同时,尚应采用梁、板或拱跨越。对重要的建筑物,可采用桩基处理。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