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哪些东北将领?

三国时期有哪些东北将领?,第1张

公孙度本是辽东襄平人,后跟随父亲到了玄菟,受到玄菟太守公孙琙赏识,助他就师学并娶妻。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公孙度举有道,被任为尚书郎,后曾任冀州刺史,地位显赫,但受人谣言,又被免职。直到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当道,与公孙度同郡的徐荣推荐其为辽东太守,这时他才得以复出。到任后,公孙度立刻在郡中排除异己,树立威信,随后出兵攻打高句丽。此时,高句丽正当新大王伯固在位(公元126年至公元191年),其在过往数十年内多次与汉军交战,攻掠汉边高句丽诸郡。至此时,始为公孙度击服,效力之。新大王于下一年(公元190年)遣大加优居、主簿然人协助公孙度,一同剿灭富山贼寇。当年公孙度野心膨胀,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公然有独立于中土的行为。此后,公孙度遣柳毅越海并青州东莱诸县,命之为营州刺史,完全控制了今渤海和黄海的通道。公孙度又西败三郡乌桓,荡平辽东西界,东并玄菟、乐浪。为了牵制高句丽等国,他又嫁宗女给夫馀王,使之忠属于己。公孙度一时成为东北亚的霸主。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公孙度病故,其子公孙康即位。此时北方曹操正扫荡袁绍诸子,对公孙氏压力很大。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破袁谭,张辽率军顺势击溃当年公孙度所置营州刺史柳毅,夺取公孙氏的东莱。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大破三郡乌桓,屠柳城,袁尚等投靠公孙康,后被康所杀献与曹操。在曹操强势之下,公孙康只能暂时表示臣服,后接受曹操授予的襄平侯、左将军。不过,当曹操把视野投向南方后,公孙康也明显活跃了。约公元209年,公孙康利用高句丽山上王伊夷模与其兄不和,大破高句丽军,攻陷高句丽都城,迫使伊夷模将都城迁到丸都。后来,公孙康又分乐浪郡屯有县以南荒地为带方郡,派遣公孙模、张敞等收集遗民,兴兵讨伐韩濊,由此乐浪、带方也兴盛起来。公孙康在用武力压服三韩的同时,也效法父亲的和亲收服政策,将宗女嫁给马韩中最有势力的百济,于是百济成为公孙氏属国。设立带方郡后,公孙氏在东北亚的影响达到了极限,此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各国及在今九州北部的倭各国(分属邪马台女王国)都附属于带方郡,所有向公孙氏的朝贡都由带方太守负责。到此时为止,濊貊成为化内之地,夫馀、三韩、倭都归附,高句丽、乌桓皆破败,公孙氏之威东北亚诸国无敢抗者。而且公孙氏数世领有辽东,天子以为其绝域,委以海外之事,于是便隔断东夷,完全切断了中土与各国联系,独断于辽东。这样,公孙氏复有各国为砝码,不惧中土王朝的威胁。

庆历中,劫盗张海横行数路,将过高邮。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市牛酒,使人迎劳,且厚遗之。海悦径去,不为暴。事闻,朝廷大怒。时范文正公在政府,富郑公在枢府,郑公议欲诛仲约以正法,范公欲宥之,争于上前。富公曰:“盗贼公行,守臣不能战,不能守,而使民醵钱遗之,法所当诛也;不诛,郡县无复肯守者矣。闻高邮之民疾之,欲食其肉,不可释也。”范公曰:“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而又赂之,此法所当诛也。今高邮无兵与械,虽仲约之义当勉力战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也。小民之情,得醵出财物,而免于杀掠,理必喜之,而云欲食其肉,传者过也。”仁宗释然从之,仲约由此免死。

既而富公愠曰:“方今患法不举,方欲举法,而多方沮之,何以整众?”范公密告之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且吾与公在此,同僚之间,同心者有几?虽上意亦未知所定也,而轻导人主以诛戮臣下,它日手滑,虽吾辈亦未敢自保也。”富公终不以为然。及二公迹不自安,范公出按陕西,富公出按河北,范公因自乞守边。富公自河北还,及国门,不许入,未测朝廷意,比夜徬徨不能寐,遶床叹曰:“范六丈,圣人也!”

宋仁宗庆历年间,强盗张海横走了路,将经过高邮。知军晃仲约度不能抵御,对军队中富户出金帛,买牛酒,派人迎接慰劳,并且送给他。海高兴就走,不算残暴。事情上报,朝廷非常愤怒。当时范仲淹在政府,富弼在枢密院,郑先生提议处死晁仲约用正方法,范公想原谅他们,争夺在皇上面前。富弼说:“盗贼公行,守臣不能战,守不住,而使百姓凑钱给他,法所要杀的;不杀,郡县不再肯守的了。听说高邮的人民憎恨的,想要吃它们的肉,不可放弃的。”范公说:“郡县的兵力足以防御,遇上贼不到,然后又给他,这种方法所要杀的。现在没有军队和武器高邮,虽然仲约的意义应当努力战斗,但事情有可宽恕,杀了他恐怕不是法律意思。小民的感情,得到凑钱出财物,而免于杀掠,管理一定会很高兴的,但说要吃它们的肉,传授的人错了。仁宗释放地跟着走了”,仲约因此免于一死。

不久,富弼生气地说:“现在患法不举,正想举法,而多方阻挠的,如何整部?”范公私下告诉他说:“祖宗以来,从来没有轻易杀死臣下,这是一种美德事,为什么要轻易破坏的?并且我与您在这,同事之间,同心的人有多少?虽然上面的意思也不知道所确定的,而轻引导君主诛杀臣子用,其他天手滑,虽然我们也不敢保证自己的。”富公始终不这样认为。等到二公事迹不安,范公出京巡按陕西,富公外出视察河北,范公就自己请求守边。富公从河北回来,到建国门,不允许进入,不知道朝廷的心意,不能入睡整夜彷徨,遶床叹息说:“范六丈,圣人的!”

1 梁书列传第二十九翻译

萧子显字景阳,是王灯第八弟。小时聪慧,塞塞堕器重他,对他的疼爱胜过别的儿子。七岁时,封为空都题堡。丞五末年,按王子封官的规制授给事中。天监初年,爵位降为子爵。累经升迁任安西外兵,仁威记室参军,司徒主簿,太尉录事。萧子显容貌出众,身高八尺。好学,擅长写文章。曾着《鸿序赋》,尚书令沈约见而称赞说:“可以说有明道的高尚情致,舆《幽通赋》是同一流的。”又采集众家《后漠》,考正之间的异同,成为一家流派。又启奏编撰《齐史》,书撰成,上表奏闻,诏令交付秘阁收藏。累经升遥任太子中舍人,建尘令,邵陵王友,旦盐尹丞,中书郎,守宗正卿。出任堕川内史,还京师授黄门郎。中大通二年,迁任长兼侍中。高祖极爱子显有才华,又很欣赏他的容止谈吐,每当在御筵陪坐时,特别回视向他询问。曾从容对子显说:“我编撰《通史》,此书若编成,其他史书就可废弃。”王题对答说:“住星彰明《易》道,废弃了《八索》,叙述职方,槟除了《九丘》,皇上的编制与此符同,盛大的著作又在今日出现。”时人认为这是很巧妙的对答。三年,以本官领国子博士。直担编制经义时,没有设置学官,子颢任国子博士,上表设置助教一人,国子生十人。又启奏编撰直担的集子,及《普通北伐记》。遣年迁任国子祭酒,又加任侍中,在学问上不断阐述高担着的《五经义》。五年,迁任吏部尚书,侍中职务如故。

萧子显性格庄重而朴实,很恃负自己的才气。当他主掌选官时,见到九流宾客,不舆他们交言,只是举扇一挥罢了,士大夫官绅私下都忌恨他。然而塞塞平素看重他的为人,还在束宫时,常招致舆他促膝共宴。子显曾起身去厕所,太宗对坐客说:“曾听说特异的人近来出现,今日始知是萧尚书。”他被看重就像这样。大同三年,出任仁威将军、呈璺太守,至郡没有几天,便去世了,时年四十九岁。诏令说:“仁威将军、吴兴郡太守子显,风度气韵高超出众,是皇族中最好的人才。封官授权不多久,忽然去世,使我心中悲伤。可追赠侍中、中书令。现在就可以哭悼。”安葬时请赐给他谧号,皇帝亲笔韶令说“恃才傲物,应给他谧号为骄”。

子显曾经写了一篇《自序》,序大略说:“我任邵陵王友,有愧于回到京师,远思与前人相比,我就像楚国的唐勒、宋玉,汉朝的严助、邹阳。回想我的一生,极喜好诗文的辞藻,虽然没有成名,但心裹也已满足了。但像登高放眼远望,临水送别归人,风动的春晨,月明的秋夜,早来的鸿雁,初啼的黄莺,开花落叶,这样的景色呈现在眼前便情动于心中,每每不能控制自己。前世的贾谊、傅毅、崔驷、马融、邯郸淳、缪袭、路粹等人,都是因文章而显名的,所以我多次献上歌颂之文,正是要自比古人。天监十六年,开始参加朝廷在重阳节举办的宴会,稠人广坐,独我受旨说: ‘今日景色很美,卿能不写出富有文采的诗文。’诗写成后,又传来帝旨:‘可称作才子。,我退席后对人说:‘受到赞扬的恩惠,不是希望就可有的。逭与买谊相比怎样?恐怕他不能与我相等。’每有制作,很少去苦心构思,必须让灵感自来,不极力酝酿。年轻以来所写的诗赋,只有《鸿序》一篇,体裁兼有多法,文笔运用多种,极受到喜好者的传颂,因此虚名轻易地远传。”子显的著作有《后漠书》一百卷,《齐书》六十卷,《普通北伐记》五卷,《贵俭传》三十卷,文集二十卷。

2 文言文 《梁书 张弘策传》的翻译

《梁书 张弘策传》全文翻译 张弘策字真简,范阳方城人,是文献皇后的叔伯弟弟。

年幼时以孝敬父母而出名。母亲曾患病,五天不吃东西,张弘策也不吃东西。

母亲竭力端粥给他吃,才吃了母亲吃剩的粥。为母亲居丧,三年没有吃过带盐的菜,几乎到了危及性命的程度。

兄弟友爱,不忍心突然分离,虽然各自都有妻室,仍常常同卧同起,世人将他们比作姜肱兄弟。起家齐邵陵王国常侍,迁奉朝请、西中郎江夏王行参军。

张弘策和高祖年龄相当,年幼时受到亲近和狎日匿,常常跟随高祖交游、相处。每次走进房屋,总感觉到有一股云烟雾气,身体立时肃然起来,张弘策因此特别敬重高祖。

建武末年,张弘策跟着高祖外宿,饮酒尽情,将席子移到星星下面,谈论起时事来。张弘策乘机问高祖道:“从纬象上可以看到什么?国家原本应当太平吗?”高祖说:“这可以表达出来吗?”张弘策说道:“请您说说它的征兆。”

高祖说:“汉北有丧失土地的气象,浙东有紧急军情的兆头。今年初冬,魏一定有所行动;如果有所行动,那么就必然灭亡汉北。

皇上现今一直患病,而社会上众说纷纭,万一出现什么特殊情况,稽部就会乘机行动,尽管这样也不会成功,只不过是徒然逐驰而已。明年都邑将会发生变乱,死的人将会比一团乱麻还多,齐的劫数,从此就消亡了。

梁、楚、汉地方将有英雄出现。”张弘策问道:“英雄出现在哪里?是出自富贵人家,还是来于贫民百姓?”高祖笑道:“光武有句话说:‘怎么知道就不是我?’”张弘策起身说:“今天晚上的这番话,是应了天意啊!请求您厘定君臣的名分。”

高祖说:“你是打算效仿邓晨吗?”这年冬天,魏军进犯新野,高祖带兵增援,接受密旨,代曹虎治理雍州。张弘策听说这件事,很是高兴,对高祖说:“那天晚上所说的话,果真就要应验了!”高祖笑道:“暂且不要太声张。”

张弘策跟随高祖西行,多次参与重大决策,亲自操劳,不辞辛苦。 建武五年(498)秋,明帝驾崩,留下遗诏,任高祖为雍州刺史,于是上奏,张弘策为录事参军,带襄阳令。

高祖看到国内正在动乱,有挽救国家危亡的意愿,就暗自储备,谋划所考虑到的,只有张弘策一人而已。当时长沙宣武王罢益州还,仍为西中郎长史,行郢州事。

高祖派张弘策抵达郢,为宣武王出谋划策,记录在《高祖纪》中。张弘策就劝说宣武王道:“先前周室衰落后,诸侯争霸,齐桓只不过是个普通人,却能最终一匡九合,老百姓到现在还称颂他。

齐的德行就要完了,国家正在动荡不安,老百姓的身家性命,理应掌握于一主手中。因为郢州居于中游的显要地位,雍部富产战马,卿兄弟英勇有武力,当今无敌,像老虎一样盘踞两州,三分天下,集结义兵,为民请命,废黜昏君,拥立贤君,易如反掌。

这样,那么桓、文的事业可以成就,不世之功可以建立。不要被小人所欺辱,死后被人取笑。

雍州估计时机已成熟,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宣武王很不高兴,但又不好拒绝。

义师就要发起,高祖深夜召集张弘策、吕僧珍入室商讨对策,决定早晨就发兵,以张弘策为辅国将军、军主,率万人负责后方军事事务。西台建,为步兵校尉,调任车骑咨议参军。

等到郢城平定,萧颖达、杨公则等几位将帅都打算驻军夏口,高祖认为应乘势长驱而入,直指京城,把这个计策说给张弘策听,张弘策与高祖的意见相符合。于是命令大军当天上路,沿江抵达建康,大凡矾、浦、村落,军行宿次、立顿处所,张弘策都预先进行考虑、猜度,心中有数。

义师到达新林,王茂、曹景宗等在大航展开战斗,高祖派遣张弘策持节前往慰问勉励,大家都感到振奋,受到鼓舞。这天,继续攻克朱雀军。

高祖入屯石头城,张弘策驻兵守卫,招引、接纳士人,多全免。城平定下来,高祖派遣张弘策与吕僧珍先行入城清宫,封检府库。

当时城内珍宝积聚,张弘策申勒部曲,令秋毫无犯。调任卫尉卿,加给事中。

天监初年,加散骑常侍、洮阳县侯,食邑二千二百户。张弘策竭忠奉上,知无不为,结交故旧朋友,只要有才能就加以推荐、选择,官僚都归附于他。

当时东昏余党刚遇上大赦,多数还没能安定下来,数百人乘着运送荻炬束仗,得以进入南北掖叛乱,焚烧神虎门、总章观。前军司马吕僧珍在殿堂中值班,以宿卫兵抵御并战胜他们,盗贼分别进入卫尉府,张弘策正在救火,盗贼埋伏,从后面杀害张弘策,时年四十七岁。

高祖深深哀恸、痛惜他。赐给宅第一区、衣一袭、钱十万、布一百匹、蜡二百斤。

下诏:“已亡叔伯兄弟卫尉,因谋划疏忽,殒身礻夭竖。他为人纯洁、正直,胸怀、见识广博,自藩升朝,契阔夷阻。

加以外氏凋零、衰落,飨礼屡屡禁绝,有兴感赋《渭阳》,情思都寄托在其中。正仰赖忠心、有功之士,辅佐、发扬寡薄,报效无征,永远只会增加哀恸。

可赠散骑常侍、车骑将军,供给鼓吹一部,追谥为‘愍’。” 张弘策为人宽厚,旷达坦率,忠诚对待故旧朋友。

等到居于高官显位,却并未因显贵和权势而高傲自大。故旧宾客,以礼相待,就跟平民百姓一样,所受俸禄和赏赐都分给了亲戚朋友。

他遇害后,世人没有不悲伤、痛惜的。儿子张缅继承其业,另外有传记载。

3 文言文翻译 梁书 昌义之传

昌义之,是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年轻时就有军事的才干,随曹虎征战,多有战功。曹虎为雍州刺史后,以昌义之补防阁,担任冯翊戍主。等到曹虎还朝,昌义之留雍州事奉梁武帝萧衍,当时天下战乱不断,萧衍待其甚厚。中兴元年(501年),萧衍起兵,昌义之出任辅国将军、军主,担任建安王中兵参军。当时竟陵芊口有邸阁,萧衍派昌义之前去驱逐,昌义之每战必捷。萧衍军驻扎新林,昌义之随王茂到新亭,共同在朱雀航地区力战,斩获很多。攻克建康后,萧衍以昌义之为直阁将军、马右夹毂主。天监元年(502年)。萧衍代齐称帝,国号梁,是为梁武帝。封昌义之为永豊县侯,邑五百户。又授予骁骑将军,出为盱眙太守。天监二年(503年),提拔为假节、督北徐州诸军事、辅国将军、北徐州刺史,镇守钟离。魏军进犯州境,义之击退魏军的进攻。天监三年(504年),进号冠军将军,增封二百户。

天监四年(505年)十月,梁武帝萧衍兴师进攻北魏,扬州刺史临川王萧宏率军进驻洛口(今安徽怀远境内)。昌义之率领州兵接受节度,作为前军,攻打魏梁城守军,克之。天监五年,高祖因为征役太久,下诏班师,众军退散,魏中山王元英乘势追蹑,攻克了马头地区,城内粮食储备,魏全都转移它们回北方。议论的人都说:“魏运米北归,大概不会再向南进攻。” 梁武帝说“不对,这是一定会进兵的,(北撤)不是他们的真实意图。”于是命令昌义之完善钟离城的工事,以待魏军。是年冬天,元英果然率安乐王元道明、平东将军杨大眼等数十万大军攻钟离。钟离城北阻淮水,魏军在邵阳洲(位于道人洲西)两岸架桥,树栅数百步作为跨淮通道。元英据南岸攻城,杨大眼据北岸立城接应,以通粮道。时钟离城中仅3000人,昌义之督率梁军将士奋力抗击。魏军用车载土填入城壕之中,让大伙背着土跟随车后,又派骑兵紧跟在后面,那些来不及返回来的人,就被土埋进去了,不一会儿城壕就被填满了。魏军又设飞楼冲车撞击城墙。昌义之率军用泥土补修被撞坏之处,冲车虽入,但城墙未倒塌。魏军昼夜苦攻,轮番冲击,坠而复上,莫有退者。昌义之善射,每当有危难之处,便亲去救援,箭到之处,(敌人)无不应弦而倒。双方一日之内战数十合,魏军死者以万计,死尸堆积与城墙相高。

昌义之为人宽厚,善抚士卒,部下也愿为其效死力。等到担任藩职,官吏百姓都很安心。不久,给鼓吹一部,改封营道县侯,邑户如原先。普通三年(522年),征为护军将军,鼓吹如故。普通四年十月,昌义之去世。梁武帝深为痛惜,下诏书追赠散骑常侍、车骑将军,并鼓吹一部。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赙钱二万,布二百匹,蜡二百斤。谥号为“烈”。其子昌宝业嗣位,后官至直阁将军、谯州刺史。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

4 梁书列传

何敬容字国礼,庐江人。祖父攸之,任宋塞曲

太常卿;父亲昌珝,任齐吏部尚书:均闻名于当

时。

何敬容以名门之后,刚成年就娶齐武帝女长城公主为妻,授驸马都尉。天监初年,任秘书

郎,历任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太子洗马,中

书舍人,秘书丞,迁任扬州治中。出任建安内

史,清廉公正有政绩,民吏都称赞他。回京授黄

门郎,累迁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侍中,司徒

左长史。普通二年,再任侍中,领羽林监,不久

又领本州大中正。随即又署理吏部尚书,选拔官

吏审慎严明,号为称职。四年,出任招远将军、

吴郡太守,为政能体察民情,断案如神,任职四

年,政绩为天下第一。吏民到朝廷请求为他树

碑,得到允许。大通二年,入朝任中书令,未就

职,仍任吏部尚书,领右军将军,不久加任侍

中。中大通元年,改任太子中庶子

5 《梁书·王筠传》文言文翻译

王筠字元礼,又字德柔,山东琅玡临沂人。王筠小时候就机警敏悟,七岁就能写文章了。十六岁时,创作了《芍药赋》,十分优美。等长大了,喜欢清静热爱学习,与堂兄王泰齐名。当时陈郡有个谢览,谢览有个弟弟叫谢举,也都有很好的声誉,当时的人们给他们编赞语(或童谣)说:“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王泰,“养”是王筠,都是他们的小名。

(王筠)起初任职是中军临川王行的参谋,后调任太子舍人,又升任尚书殿中郎。琅玡王氏渡过长江(指东晋建国)以来,就没有在郎署任职的人,有人劝(王筠)先观望不要出任,王筠说:“陆机(曾历任平原内史)可以说是东南俊秀,王坦之(字文度,东晋名臣)更是独步江东,我得以与这些前辈并驾齐驱,哪里会有遗憾。”于是兴高采烈地去上任。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王筠作文章(当时主要指赋)能押险韵(生僻少用的韵),每次官宴上一起作赋,(王筠的作品)文辞必定最具鲜妍美妙。沈约常常很平静地启奏高祖(梁高祖武帝萧衍)说:“近年来晚辈中的名家,只见王筠独步文坛了。”

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昭明文选》)喜爱文人雅士,常常与王筠、刘孝绰、陆倕(chuí)、到洽、殷芸等在玄圃(建康宫中名园,时作讲经之所)吃喝游乐,太子独独牵着王筠的手抚揽着刘孝绰的肩膀跟他们说:“这正所谓左手拉着浮丘的袖子,右手拍着洪崖(与浮丘、安期生并举为仙人的代称)的肩膀啊”。他被(太子)看重竟到了这样的地步。

普通元年(梁武帝萧衍年号,值520年),(王筠)因为母亲去世要守丧而离职。王筠很有孝顺的天性,为守丧自我毁伤超过了礼制规定的程度,服丧期满后,还因为就此患上的疾病在家休养了很久。中大通二年(梁武帝年号,值530年),调任司徒左长史,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去世,皇帝命令(王筠)写一篇哀策文(祭文),(这篇文章)又再次令(皇帝或大家)叹服点赞欣赏。

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他在自己的序文中说:“我小时候就喜好书,老来越加执着。即使是偶然看见的或暂时翻看的,都会马上做好标注笔记,后面重新认真思考阅读,欢欣的兴致会越加深浓,渐渐地形成习惯并且性格养成,写文章也就不会觉得笔力不够。从十三四岁起,即前朝齐建武二年(齐明帝萧鸾年号,值495年)乙亥年,到梁大同六年(武帝年号,值541年),已四十六年了。儿时读《五经》,都是七八十遍。喜欢《左氏春秋》,吟咏背诵常常用来充实口头表达,‘广略去取’(魏晋时期流行的“手抄口诵”读书方法,边读边诵,专拣需记诵的部分,遇虚词及不当处还时有改易)隔三岔五地抄写。”其馀读过的经典比如《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神农本草经》)等都会抄上两遍。诸子、史籍等各种文集都抄一遍。从未请人或借用他人之手,一律亲身自己抄录,大大小小一百多卷。不足以让它流传出去于世有益,只不过用来防备遗忘罢了。”又在写给各个儿辈述论家道世系的书信集中说:“史书上称道安平(今河北安平)崔氏家族和汝南(今属河南驻马店)应氏家族,说他们都世世代代出有才华的文士,所以范蔚宗称汝南崔氏是‘世擅雕龙’(世世代代擅长写文章辞赋,可联想《文心雕龙》)。然而延续不过父子两三代罢了;不是能在七代之中,名望盛德光辉相承,家族爵位世代相继,人人作文成集传于后世,像我们王氏家门这样的。沈少傅沈约给人们说:‘我小时候就喜好诸子及百家的言论,亲自担任过四代皇帝的史官,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来没有爵位世世继承,文章才华代代相传,能像王氏家族这么繁盛的。’你们好好恭敬地考察人家的家道门风,想想各自该怎么努力吧。”

望采纳O(∩_∩)O谢谢

6 梁书 列传第三十一 文言文翻译

何敬容身高八尺,皮肤白皙,长着漂亮的胡须和眉毛。

性格庄重,着装特别光鲜亮丽,每次在朝堂上站入百官行列,仪容举止都超出一般人。天监三年,担任尚书右仆射之职,当时的仆射徐勉掌管国家机密,因生病而请求解职,于是就推举何敬荣接替自己的职位,因此才有了授官给他的事情。

何敬荣长时间在朝为官,对过去的朝事全都熟悉,并且为人聪慧懂得治理之道,勤于处理公文,整理朝事,日夜不停。从晋宋以来,宰相全都以文掩饰自己而图安逸,唯有何敬容勤于政务,被他吏所嘲笑鄙视。

当时萧琛的儿子叫萧巡,很有一点儿刻薄之才,就写了卦名离合一类的内容的诗来嘲讽他,何敬容就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对待它,也不屑去回应。天监十一年,因为爱妾之弟费慧明担任导仓丞一职,在夜间偷盗了官府的粮食,被监管部门捉住,移送领军府。

当时的河东王萧誉担任领军将军,何敬容就用书信来为慧明开脱,萧誉当即封存了这封信来上奏朝廷。高祖非常生气,就交给南司来审查此事。

御史中丞张绾上奏朝廷说何敬容因私情而蒙骗皇上,最后舍弃市刑,下诏免去何敬容的官职。

7 《梁书吴均传》全文翻译

《梁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自其文风清拔,而有“古”气,自称“吴均体”。其诗今存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吴均善于刻画周围景物来渲染离愁别绪。如《送柳吴兴竹亭集》“夕鱼汀下戏,幕雨檐中息。白云时去来,青峰复负侧。踯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朦胧暮色中的山野景象,更衬出离别时分的凄婉气氛。又如“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白日辽川暗,黄尘陇坻惊”,写景都很细致。吴均很注意向乐府民歌学习,拟作了不少乐府古诗,如《行路难》五首、《胡无人行》、《从军行》等,虽辞藻华美,但不失刚健清新的气息,有鲍照余绪。他的一些五言诗句,如“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折荷缝作盖,落羽纺成丝”等,民歌风味也比较浓。吴均家世贫贱,终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现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气,如《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借松树来吐露怀才不遇的牢骚,其构思立意很像左思的“郁郁涧底松”和陶渊明的“青松在东园”。再如《梅花落》、《行路难》、《赠别新林》等诗中,也含蓄地抒写了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此外,如《边城将四首》,歌颂将士们“高旗入汉飞,长鞭历地写”的英雄气概;《闺怨》写征人家属相思之苦,都比较有现实内容,在当时诗歌中不多见。

梁书全文翻译参考 ADF

8 梁书 韦睿传》全文翻译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自汉丞相贤以后,世为三辅著姓。

义兵檄至,睿率郡人伐竹为筏,倍道来赴,有众二千,马二百匹。高祖见睿甚悦,拊几曰:“他日见君之面,今日见君之心,吾事就矣。”义师克郢、鲁,平加湖,睿多建谋策,皆见纳用。大军发郢,谋留守将,高祖难其人;久之,顾睿曰:“弃骐骥而不乘,焉遑遑而更索?”即日以为冠军将军、江夏太守,行郢府事。初,郢城之拒守也,男女口垂十万,闭垒经年,疾疫死者十七八,皆积尸于床下,而生者寝处其上,每屋辄盈满。睿料简隐恤,咸为营理,于是死者得埋藏,生者反居业,百姓赖之。

四年,王师北伐,诏睿都督众军。睿遣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魏小岘城,未能拔。睿巡行围栅,魏城中忽出数百人陈于门外,睿欲击之,诸将皆曰:“向本轻来,未有战备,徐还授甲,乃可进耳。”睿曰:“不然。魏城中二千余人,闭门坚守,足以自保,无故出人于外,必其骁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众犹迟疑,睿指其节曰;“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韦睿之法,不可犯也。”乃进兵。士皆殊死战,魏军果败走,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遂进讨合肥。先是,右军司马胡略等至合肥,久未能下,睿按行山川,曰:“吾闻‘汾水可以灌平阳,绛水可以灌安邑’,即此是也。”乃堰肥水,亲自表率,顷之,堰成水通,舟舰继至。魏初分筑东西小城夹合肥,睿先攻二城。既而魏援将扬灵胤帅军五万奄至,众惧不敌,请表益兵。睿笑曰:“贼已至城下,方复求军,临难铸兵,岂及马腹?且吾求济师,彼亦征众,犹如吴益巴丘,蜀增白帝耳。‘师克在和不在众’,古之义也。”因与战,破之,军人少安。

==================================================================================

翻译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侍奉继母因为孝顺而闻名。当时韦睿的妻兄王橙、姨弟杜恽,在乡里都有很大的名声,他的伯父韦祖征对韦睿说:“与橙、恽相比,你自己认为怎么样?”韦睿谦逊不敢回答。祖征说:“你的文章比起他们来或许略为逊色,但学识应该超过他们,而且在参与国家大事、为国建功立业方面,他们都比不上你啊。”

立太子后,韦睿担任太子右卫率,并出任辅国将军。天监四年,梁军北伐,梁武帝下诏让韦睿统领各路军马。韦睿派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打北魏的小岘城,未能攻下。韦睿在围城的营寨巡视时,发现魏城中忽然有数百人走了出来,在城外列阵。韦睿想攻打他们,各位将领都说:“我们刚刚都是轻装而来,没有作战的准备,等我们回去穿上盔甲后,才能够向他们进攻。”韦睿说:“不能这样。北魏城 二千多人,关闭城门坚守,完全能够自保。现在这些人无故走出城外,他们一定是骁勇的将士,如果能挫败他们,这城池就自然可以攻下。”众将仍然犹豫不决,韦睿指着自己的符节说:“朝廷授给我这符节,不是用它来作装饰的,我的军法,是不可违抗的。”于是向魏军发起进攻,将士们都拼死作战,魏军果然败阵而逃,韦睿趁势急攻,到半夜就把小岘城攻了下来。

韦睿对老朋友,毫不吝惜,年龄七十以上的士大夫,韦睿大多让他们担任假板县令,因此乡里人都很思念他。天监十五年,韦睿上表请求辞官,梁武帝颁发嘉奖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天监十七年,征召他为散骑常侍、护军将军,不久赐给一支鼓吹乐队,并宣召他人宫值班。韦睿在朝廷中,为人温顺恭谨,从不与人对视,梁武帝非常敬重他。韦睿本性慈爱,抚养成了孤儿的侄子,待他胜于自己的儿子。他将历来任官所得的俸禄和赏物,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家里没有多余财物。后来被任为护军,在家里闲暇无事,他仰慕万石、陆贾的为人,于是把他们的画像挂在墙上独自欣赏。当时他虽然年事已高,但有空的时候还督促儿子们读书学习。他的第三子韦棱,尤其通晓五经史籍,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博识广闻。每当韦睿坐着的时候,韦棱就要他解说经书,韦睿对疑难要义的阐释,韦棱往往比不上。梁武帝当时正一心礼佛,全国也都迅速跟从,形成风气。韦睿身居要职,却不愿跟随世俗之风,他的行为大致和往常一样。

端方之死

托忒克・端方,生于1861年,卒于1911年,字午桥,号陶斋,是清末大臣与金石学家。端方幼年即过继于其伯父桂清,作为嗣子。28岁那年,端方才正式地受命做官,其工作勤勉努力,仕途比较顺畅,以后又蒙光绪帝召 见,获得青睐。那么,这样一位看似前途光明之士为何而死?以下就是端方之死的原因。

瑞芳的字

宣统三年(即1911年)5月18日,端方受到委任,作为川汉粤汉铁路的督办大臣。然后,因他欲同湖广总督瑞澄争功,而强行收四川当地的民办铁路为国有,这种行为激起了川湘鄂保路运动。同年,抵达了汉口。

同年,9月7日,成都血案发生,各种恐怖活动频频,四川局势在崩溃边缘。三日后,清 免除了四川总督赵尔丰的职位,而委派端方前往治理。端方率领湖北新军第八镇之中的第十六协第三十一标以及三十二标一部,途径宜昌进入四川,到达资州。然而,情势大乱,11月27日,新军哗变,军官刘怡凤杀了端方与其弟端锦。清廷得到消息之后,赠端方了太子太保之位,谥号忠敏。

最终,民国元年(即1912年)1月10日晚7点整,端氏兄弟的头颅被置于装洋油的铁盒之中,重庆民军代表李某负责押解上船,运送至武昌。说来凄惨,之后,在鄂军都督黎元洪的命令之下,端氏兄弟的头颅被游街示众,当时武汉可谓是万人空巷,均前往围观此头。后端方长子端继先寻回了头颅,运回北京,给予安葬。端方之死已然落幕,都在历史之中漂流而去。

端方 保路运动

瑞芳,保路运动,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将这两者联系起来,就变成了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故事。

保路运动

瑞芳,是清 里面少数几个开明的满族官员。他支持戊戌变法,又推进预备立宪,在他看来只要这样做,清 就还有起死回生的希望。历史对于似乎也给予了厚望。一切都在朝着看似民主的方向前进。但是,瑞芳终究是瑞芳,满人终究是满人,他这样做,最终是为了维护满人的利益。当保路运动爆发以后,瑞芳,保路运动,这两个名词深深地被刻在了历史上。

当保路运动兴起之后,瑞芳派兵进入四川进行镇压。当他还未到四川时,就听说四川已经一片大乱了,因此他也不想趟这淌回水。就开始在四川外围逗留。他不想白白浪费自己的精力。但是他不知道,他手下的军队中,已经有不少新军的力量。他是满人,他手下的人却都是 。

因此,当瑞芳看到手下的军队中有不少人开始剪辫子时,他也越来越恐慌。剪辫子,在清朝某年来说,就是叛贼,就是要造反。此时的瑞芳,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虽然他是高高在上的官员,但是他已经无法阻止历史发展的潮流了。在沉寂中,新军的将领将瑞芳的脑袋砍下,成为了新军的战利品。

如果新军不杀瑞芳,四川人民的怒火或许并没有那么快地被平息。瑞芳成为了新军自保的武器,也成了清 最后统治的牺牲品。瑞芳、保路运动,这两个名词,会永远留在清朝最后的历史中不会被抹去。

端方 埃及文物

瑞芳不仅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收藏家。在闲暇之余,瑞芳总会收藏些古玩字画。在这些古玩中,也有不少埃及文物,这着实让人感到惊奇。那么瑞芳、埃及文物这两者有什么联系吗?

埃及文物

在清末,由于政治形势的需要,清 派出了五个大臣出国考察,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为预备立宪奠定政治基础。在这五个人中,就有瑞芳。瑞芳在这次出国的过程中并没有写日记。后人之所以了解这段历史的内幕,是因为在其中有两个留洋大臣,通过日记记录下了这些事。

在日记中,有人写到,瑞芳在回国的途中,特地去了埃及的首都开罗,因为他知道那边有很多历史文物。他在埃及带来了许多埃及文物。有些文物,成为了我国有些博物馆的珍品。比如说藏在历史博物馆的19王朝之后彩绘木棺,还有藏在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古王国时期的石碑,这都是历史的记忆。

在安徽徽州文化博物馆内,也有一件埃及文物,是一块瑞芳所题跋的古埃及石刻拓片。这个拓片,长62厘米,宽35厘米。这块拓片有题词:“及古碑,如吾华汉石中食堂(亦作石堂)之类。奉敏卿老兄大疋鉴藏。弟端方题。"这个题词,足见瑞芳是十分喜爱这个埃及文物。不仅如此,瑞芳还在这个拓片上盖了很多印,包括“瑞芳之印”、“斋所藏埃及五千年古刻”印等。

端方与毛公鼎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毛公所铸的青铜器,鼎高1345px,口径11975px。呈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鼎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总体造型端庄稳重。清道光二十三年(即1843年),毛公鼎出土于陕西岐山,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瑞芳是当时的两江总督,曾经跟毛公鼎有着联系。那么瑞芳跟毛公鼎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

毛公鼎

话说1843年,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了毛公鼎。听闻此事,古董商人匆匆赶来,用白银300两购得此物。然而,运鼎之际,另一村民董治官阻止了该行为,买卖未成,古董商又怎肯罢休。于是,古董商以重金向知县行贿,以私藏国宝为罪名,董治官被逮捕关押牢房,治重罪。之后,此鼎最终被运到县府,由古董商人悄悄运走。据说,张燕昌之子张石瓠曾经碰巧遇见此鼎。几经辗转,毛公鼎又落入了古董商苏亿年之手。

到了咸丰二年(即1852年),北京一位知名的金石学家及收藏家陈介祺复从苏亿年之手购得此鼎,并给苏亿年赏银1000两。之后,此鼎深藏在密室之中,鲜为人知。之后,陈介祺病故。1902年,陈氏后人卖出此鼎,终于归于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所有,然而好景不长,1911年11月27日,端方被派至四川镇压保路运动,为革命军所杀害。

民国期间,端方后人因为家道中落,只得将毛公鼎典押于俄国人在天津开办的华俄道盛银行。当时,英国记者辛浦森拿出美金5万元向端家购买此鼎,端家嫌弃钱太少,不愿意割爱。与此同时,有爱国人士极力地呼吁保护国宝之事,于是,毛公鼎辗转到了叶恭绰(正担任北洋 交通总长的著名收藏家、之后国学馆馆长)手中,后存入大陆银行。之后几经周折,最终进入台北故宫博物院。端方与毛公鼎的缘分也已了。

端方与袁世凯

端方与袁世凯,两个晚清时期重要的 官员,对晚清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实,端方与袁世凯这两人,在生活中也有着不一样的关系。

袁世凯像

宣统三年,也就是公元1911年。面对势如破竹的革命形势,清 不得不再次启用端方,任命他为铁路大臣。这次出山,也是端方人生中最后一次担任要职。在南下赴任期间,端方路过河南的彰德。那时候袁世凯正“隐居”在家。虽然说是不在朝堂,但他却时时关注着时事政治的发展,朝野上下呼吁袁世凯复出的声音也越来越高。端方在这个时候去拜望袁世凯,主要是找袁世凯讨论时局和对策。因为端方也知道,如今的清廷,已经一天不如一天,端方也要为自己的仕途做好准备。

这次意外的见面,双方气氛甚是愉悦。端方知道,袁世凯最终要出来主持局面,毕竟他手中还有一支战斗力十分强悍的小站新军。而袁世凯的再次出山,也需要端方等朝廷重臣的推举。除了谈论时局之外,端方与袁世凯还定下了一门姻亲。端方有一个独生女儿叫陶雍,而袁克定是袁世凯的爱子。他们俩通过慎重考虑,觉得让自己的下一代作为政治联合的筹码,足见端方和袁世凯关系密切。

等到端方被新军将领杀害以后,袁世凯甚是难过。当他当上大总统以后,就将端方的头颅和身体连起来,对端方进行厚葬,还派人祭奠端方。

端方与袁世凯,虽然不是知心的朋友,但也是政治上互帮互助的合作者。

1、意义:

由社会契约理论导致的主权在民论。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社会契约说深入到达美国的第一批殖民者的人心,在清教徒中,将契约当作"国家"的成立基础在新英格兰、康涅狄格、罗得岛等地是普遍实行的。

社会契约说引发了新的国家的诞生,因此,它的历史进步意义是不容否认的。但是自然状态是不可论证的假设,自然权利主要是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2、缺点:

社会契约论对国家起源的解释是一种假设,不符合历史的实情。只是为了进行对国家起源问题的讨论和解释,根本宗旨并不在于追根溯源地考究国家的诞生原因,而是从逻辑的意义上研究国家起源,追求国家存在的理由。正如卢梭所言,不应把社会契约论的研究认为是对历史真相的研究,它只是一些理论假定的和在其基础上的推理,它与其说是为了解释国家的起源,不如说是为了探究国家的性质。

扩展资料:

质疑和批评 

社会契约论对于近代西方国家影响极其深远,但是仍然有不少质疑的声音不断出现。人们对它的质疑和思考主要集中在它的理论假设上。马克思主义对于它的批判,指出了它的国家起源观是不科学的,带有主观臆想性。而契约论的代表性人物,如霍布斯,都没有否认它的主观性。 

由于社会契约论的基本理论假设是预设人类处于自然状态,出于自保或是合作的需要缔结契约。显然契约是一种假设,自然状态也不是真正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缔结契约的行为也没有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 

-社会契约说

1 公孙仪不受鱼文言文

原文

①公孙仪②相鲁③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④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⑤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⑥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⑦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⑧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⑨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注释

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②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 ③相鲁:做鲁国宰相。 ④公仪子:对公仪休的尊称。 ⑤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⑥下人:迁就他人。⑦枉:违法曲断。 ⑧即:假如。 ⑨给:供给。

编辑本段译文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就要迁就别人;迁就别人,就会犯法;犯法就会被罢免相位。即使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就说明了要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

2 求公孙仪不受鱼的文言文的翻译和字的注释

原文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fú)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献鱼,公仪子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此明于为人为己者也9选自《淮南子·道应训》 注释 1 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复姓公孙,名仪 2 相鲁:做鲁国宰相相:做宰相 3 公仪子:对公孙仪的尊称 4 尽:都 5 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 6 下人:迁就他人 7 枉:违法曲断 8 即:假如 9 给:供给 10 一:全 11 谏:规劝 12 唯:只因为 13 既无:若不 14 弟子:学生 15 嗜:喜欢,喜爱 16 之:代词,代公孙仪 17 弟子:学生 18 嗜:十分喜欢 19 既无:若不 20 受:接受 21 故:所以 22 虽:虽然 23 尽:都 24 色:脸色译文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歪曲和破坏法律;歪曲和破坏法律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①公孙仪:《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枉于法,则免于相免:避免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尽:都其弟子谏曰…… 谏:下对上规劝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唯:正因为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公孙仪什么样的思想性格?答案:1A (免——被罢免 )2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意思对即可评分点:明、恃)3有道理公孙仪认为接受了别人送的鱼,就欠了人情,顾虑到人情,执法就有失公正这表现了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奉公的思想性格(意思接近即可)。

3 帮忙翻译古文:昔者,有馈鱼于郑相着,郑相不受

白话译文:

从前有人赠送鱼给郑国的宰相,郑国的宰相没有接受有人问郑国的宰相,说:"你平时爱好吃鱼,什么原因不接受赠送的鱼呢?"郑国的宰相回答说: "因为我喜欢鱼,所以不接受鱼。

如果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当时的人都赞扬郑国的宰相。

《终身食鱼》出自西汉刘向的《谏营昌陵疏》

原文如下: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时人俱赞郑相。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宣帝时选为儒俊材,曾应诏献赋颂数十篇,官至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时,擢任散骑宗正给事中,因屡次上书言事,弹劾宦官弘恭、石显及外戚许、史,曾两度下狱,被免为庶人,闲居十余年。成帝即位后被启用,拜中郎,使领三辅都水,迁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

刘向多次上书,建议削弱外戚权力,甚为成帝嘉许,但终不能用。其为人平易朴实,不重威仪,廉洁乐道,潜心学术,昼诵《书》《传》,夜观星象,常常通宵达旦。刘向喜言五行灾异之说,并据以论证现实政治。其学问渊博,曾奉诏整理五经秘书、诸子诗赋近20年,对古籍的整理保存作出了巨大贡献。

撰成《别录》,为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又集合上古以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衍行事,以类相从,撰成《洪范五行传》11篇,为中国最早的灾异史。文学上以辞赋和散文见长,《汉书·艺文志》载有其赋33篇,今多散佚,唯存《九叹》系拟屈原《九章》之作,在追念屈原之辞中寄托身世之感。

其散文今存部分奏疏和点校古籍的叙录,著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其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从容不迫,对唐宋古文家有一定影响。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循吏列传(节录)(序)太史公曰:“法

小题:B小题:D小题:C小题:B小题:(1)(子产)上任一年(政绩显著),年轻人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用自己手提东西,儿童不用干犁田耕作等重活。

(2)现在我当国相能自己买鱼吃,如果贪受你的鱼而被免职,谁还会给我送鱼呢? 小题:B(B有禁令就停止)小题:D(A前一个“因为”,后一个是介词,用、拿;B前一个表委婉,婉商语气,“还是”;后一个表揣测语气,大概;C分别为句末语气词和兼词“于此”;D均为“竟然”;)小题:C小题:B(“老人儿啼”理解不当,“儿”作状语,“像小孩子那样”。)小题:见译文参考译文(序)太史公说:“法令是用来指导人民的(手段),刑罚是用来禁止奸邪的(手段)。

在文德武治不完备的情况下,善良的百姓会感到敬畏而能洁身自好,是因为官吏没有胡作非为。官吏奉公尽职,按照法规办事,同样可以治理好国家,为什么一定要用威猛严峻的手段(对待百姓)呢?”孙叔敖是楚国的处士,虞丘相把他推举按给楚庄王来接替自己。

(孙叔敖)担任楚相三个月,施行教化,善导百姓,使上下和睦合作,社会风气淳厚美好,政令和缓宽容,上有禁令下即停止,官吏没有奸邪作恶,盗贼绝迹。秋冬农闲时节就鼓励百姓上山采伐竹木,以便春夏趁溪流涨水时漂运出山。

百姓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安居乐业。楚庄王认为钱币太轻,将小的换成大的,百姓使用不方便,都离开他们的生业。

市令向楚相报告这种情况,说:“街市婚论,百姓不能安定生活,社会秩序不得稳定。”楚相说:“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市令回答说:“有三个月了”楚相说:“算了。

我现在就让它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五天后,上朝的时候,楚相向楚王上奏说:“前段时间换用货币,您认为太轻了,后来市令来说,街市混乱,百姓不能安定生活,社会秩序不得稳定。

我请求大王下令恢复原来的钱币”楚王准奏。下令三天。

街市就得到恢复,如同原来那样。子产是郑国的大夫。

国家婚论,上下不亲和,父子不和睦。大宫子期向国君进言,任命子产为相国。

(子产)上任一年(政绩显著),年轻人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用自己手提东西,儿童不用干犁田耕作的重活。上任两年,集市价格平稳,买卖公平。

三年,百姓可以夜不关门,道不拾遗。四年,农民们的耕田农具等可以不天天带回家。

五年,士民可以不服兵役,哀葬死者的仪礼不用下令即可做好。子产治理郑国26年后去世,年轻人大声哭号,老年人像儿童那样啼哭。

说:“子产丢下我们死了啊!百姓将何处安身?”公仪休是怒过的博士,凭借才优而品第等级高担任鲁相,遵循法理,不轻易变更法令制度,文武百官都能自律,品行端正。让灵渠俸禄的不得与百姓争利,收入多的不得掠去收入少的。

有人给国相送鱼,相不肯收受。来人说:“听说您喜欢吃鱼,(所以)我给您送鱼,您为什么不收呢?”国相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接受你的鱼。

现在我当国相能自己买鱼吃,如果贪受你的鱼而被免职,谁还会给我送鱼呢?所以我不收你的鱼。”石奢是楚昭王时的国相。

他为人廉洁正直,不阿谀奉承、避祸自保。一次,他到县里巡视,路上有个杀人的人,国相(派人)追捉他,那人竟是他的父亲。

他放掉自己的父亲,回到官署让手下人将自己捆绑起来,派人告诉楚王:“杀人的是我父亲。如果以治父亲的罪来为自己树立政绩,那是不遵孝道的;如果废弛法令纵容罪犯,那也算不上忠臣。

我应该处死罪。”楚王说:“没有追上罪犯,不应承受罪过。

你还是去办你的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的父亲,不是孝子;不执行君王的法制,不是忠臣。

君王赦免他的罪孽,是您的恩惠;服罪而死,是我的职分。”石奢于是不受君命,自杀而死。

5 公仪休不受鱼翻译

原文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① 公仪休②相鲁③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④不受。其弟谏曰:“夫子⑤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⑥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⑦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能自给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⑧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已之自为也。”

译文

公仪休平时最爱吃鱼。宰相爱吃鱼,自然就有人主动给他送鱼。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了一筐上等的鲜鱼。但公仪休坚辞不受。送鱼者大为不解地问:“听说宰相喜欢吃鱼,我特意给你送来,您为什么又不收呢?”公仪休笑笑说:“正是因为我特别喜欢吃鱼,所以才坚决拒绝接受任何人馈送的鱼。道理很简单,我身为宰相,我的俸禄已足够我自己买鱼的开销,假如今天我因接受别人的鱼而被罢免官职,那还有谁再给我鱼吃呢?”为了防止以后别人钻空子,公仪休竟从此改掉了吃鱼的嗜好。不久,有人听说他爱栽葵花,便送来一盘上等葵花子。公仪休不但没有接受,并且把自家庭院中的葵花也通通砍掉,以杜绝那些设法钻营、投其所好、溜须拍马者的逢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915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