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史记和战国策中两种不同的说法?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史记和战国策中两种不同的说法?,第1张

‍《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汉代《史记》写道“益让帝禹之子启。”

马迁记述的是益主动禅让给了启,而战国策记载,启暴力夺位。这个根据当时的历史特点来决定的。因为战国策的时代离夏朝应该也有2000年左右,史记比战国策更后。

‍‍关于禅让制也是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的。儒家主导的看法就是上古君主都很贤明,会选择有能力的继承者,而竹书纪年则表明禅让制就是上古的政治斗争。

如果禅让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自然禹改禅让制为世袭制也不是多大的罪过,反而让社会避免了高频率的政权交替。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

子继父位家天下

舜晚年的时候,禹完成了治水的大业,于是他带着妻子,到外地出游去了。他让禹在他走后接替他的职位。那时有个习惯,老首领让贤以后,为了让新首领行使权力,早日树立威信,使民众的心逐步转移到新首领身上,老首领要离开都城,去过普通人的日子。

帝舜虽然让位了,但人民因为他的政德,仍然惦念他。在他一百岁的时候,到南方巡游,突然患病,死在了苍梧山(今湖南宁远县南)噩耗传来,国中臣民无不悲哀。

大禹听到此讯,也是悲痛欲绝,亲自率领众大臣,以隆重的礼仪,为舜建造了陵墓,并在苍梧山修庙祭祖,这就是至今犹存的零陵和舜庙 (今湖南宁远县)。

大禹殡葬了虞舜,带娥皇、女英二妃返都。二妃痛不欲生,当船过湘水时,竟双双投江而死。人们不忍说她们死了,而说她们变成了湘水神,因此称作湘妃。

大禹品德高尚,治水有功,深得万民的拥护。舜去世后,大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这就是夏朝的开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个国君。

大禹当上夏朝的国君后,没有忘记肩负的重任,没有忘记天下的长治久安,虽然身居高位,却不贪图享乐。为了治理天下,他还经常外出巡游,了解民情。

大禹在巡视期间,看到多数部落首领对他毕恭毕敬,可是也有的部落首领并不把他这个领袖放在眼里。他便下令各部落把所有的铜贡献出来,用这些铜铸成了九个大鼎,象征九州。每个鼎上铸着各州的地理出产、珍禽异兽,然后将九鼎运至宫中,号称是镇国之宝。各部落首领定期向禹王进贡时,都要向九鼎致礼。拥有九鼎的禹王,当然也就成了九州大地的主人。这九个鼎流传下来也就成了封建国家政权的象征。同时,铸鼎的故事告诉我们,禹时手工业和冶炼技术已得到了发展。

夏禹开始在部落联盟中拥有无上的权力,九鼎的铸成,使他有机会把这权力强化和神圣化,使它更加巩固,以便把各部落统一在一起。

禹王晚年有一次在茅山(今浙江绍兴)召集各部落首领,想借商议大事之名再显示一下威风,巩固他对各部落的控制。说来也巧,这次大会刚开始,就给了禹王一个树立权威的机会。原来是离茅山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部落,叫防风氏。这防风氏对禹王的权力并不尊重,因此开会时,故意很晚才来。禹王见此情况大怒,下令处死了防风氏。各部落的首领见禹王是这样威严,个个俯首贴耳,唯禹王之命是从。

禹王去世前几年,想效仿尧舜,找一个贤能的人来接替自己。最初,人们推举在帝舜时就掌管刑法的皋陶,但是没等接任,皋陶就病死了。后来经过商议,又一致推举伯益做他的继承人。

伯益曾经是大禹治水的一名主要助手,发明过一种凿井的新方法。他擅长畜牧和狩猎,曾教会人们用火烧的办法来驱赶林中的野兽。所以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伯益是仅次于大禹的一位英雄。

随着王位的巩固,夏禹越来越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王权应该由自己的儿子来接管,而不能让别的什么人来继承。可是伯益功劳卓著,威望极高,首领会议上推举他做自己的继承人。禹王感到众怒难犯,只好顺水推舟,答应下来。为了这件事,禹王越发烦躁,寝食难安。后来他想到:“自己所以能顺利的继承舜位,一是当年治水有功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二是舜选定自己做继承人之后,就让自己行使治理天下的大权。如果我也效法当年舜的做法,把治理天下的大权让儿子去执行,而只给伯益一个继承人的名义呢"于是禹王让启参与治理国事。过了几年,他的儿子启由于把国事处理得很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高了起来,而伯益做为继承人,却没有新的政绩,他过去办的好事,人们也渐渐淡忘了。禹王死后,他的儿子夏启就真地行使起王权来了。而多数部族的首领,也都表示效忠于启,他们说:"启是禹的儿子,我们愿意效忠于他。"

伯益看到事情成了这个样子,大怒。他本是东夷人,他召集东夷部族率军向启杀来。而启早有防备,经过一场大战,打败了伯益的军队。夏启为了庆祝胜利,在钧台(今河南禹州)举行了大规模宴会,公开宣布自己是夏朝第二代国君。从此,父亡子继的家天下制度便取代了任人唯贤的公天下制度。

尽管启打败了伯益,但许多部族对他改变禅让传统的做法表示强烈的反对。有一个部族首领叫做有扈氏,站出来反对夏启的做法,要求他按照部落会议的决定,还位于伯益。于是,夏启就和有扈氏在甘泽地方 (今陕西户县一带)发生了战斗。两军对垒,大战开始前,夏启激励将士们说:"我要告诉大家,这个有扈氏对天帝不敬,王命不遵,是上天借我的手来消灭他!因此你们要服从我的命令,奋力出击,不可懈怠!"夏启训话完毕,六军兵士就挥舞刀枪,呐喊着冲向有扈氏的队伍。经过一场激烈的厮杀,有扈氏被打败了,有扈部落的成员被罚做奴隶。从此,夏启的王位终于坐稳了,父死子继的家天下制度正式开始了。

夏启实行王位世袭的故事,说明那时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已经彻底瓦解,天下为公氏族部落会议制度已经转化,开始出现了国家的雏形,奴隶社会天下为家到来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进步。因为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人们的生活极其艰苦。到了奴隶社会,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分工,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得到很大改善,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所以说这是历史的向前发展。

启,母涂山氏。屈原的《天问》中说,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旋即分别。怀孕的涂山氏女在伤念中生下启后就死了。所以,启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是个苦孩子。禹死后,启破坏了禅让制,自行袭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从此,原始社会宣告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有的史学家认为禹是第一个帝王)。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

启夺位后,攻杀禹选定的继承人伯益,开创了世袭的由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和启同姓的有扈氏部落(在今陕西省户县)不服,启发兵攻伐,被有扈氏打败。为了赢得民心,启便严于律已,过着粗茶淡饭的俭朴生活;还尊老爱幼,任用贤能,然后在人民的支持下,他再次出兵攻灭了有扈氏,巩固了王位。这以后,他又一反以往的作风,生活变得腐化起来,整日饮酒作乐,歌舞游猎。传说他曾创作了名为《九韶》的大型乐舞。

启的年纪老了,他的几个儿子激烈地争夺着继承权。小儿子武观(一说为幼弟)因为争得最凶,启就将他放逐到黄河西岸(今陕西义带)。武观聚众反叛,启派大将彭伯寿带兵将他打败,并押来见启。武观只好认罪服输。不久,启因为荒*过度而病死。

我认为夏朝的建立者是启。

因为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儿子启,改变了之前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了中国近四千年世袭制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了。

舜把王位禅让给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商议再次征讨三苗。禹曾推举东方特别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作为继承人,以表示对传统禅让制的尊重。然而皋陶还没有等到禅让,比禹早死。禹又命东夷首领伯益为继承人。

禹死后,益(伯益,也有人认为益不是伯益,而是同一时代的两个人)按照各部落联盟的传统,为禹举行丧礼,挂孝、守丧三年。三年的丧礼完毕后,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因启在民众的呼声中最高。启带领族人部落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但其共同观点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应该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部分人的反对。

随后有不少倾向禅让传统的部族们开始质疑启的权位。在启都郊外的有扈氏仗义起兵,率领部族联盟向启都讨伐,与启军大战于甘。战前启称他的权位是“恭行天”的,这便是之后的周朝天子论的最初雏形。

启拥有中原民众的赞同和拥护,在人数方面占有绝大数优势,最终击败有扈氏,罚贬做牧奴。这次的胜利代表了中原地区的主流社会观念已从原始的禅让制度转向了世袭制度。

按照传统的禅让制,禹在他晚年,也先推举一人作为他的继承人,这人就是在舜时担任过司法官、后为东夷首领的皋陶。推举不久,皋陶死去,又再推举东夷的首领伯益。与此同时,禹又多方为他的儿子启培植势力。因此,在禹死后,启就取得了夏朝第二代帝位。

史前时代: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高等灵长类中华曙猿在4500万年前生活在中国江南一带。考古证据显示224万年至25万年前,中国就有直立人居住,目前考古发现的有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南京直立人、北京直立人等。这些都是目前所知较早的原始人类踪迹。 中国史前时代的各种文化是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以直立猿人为主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期(距今约50至40多万年前),接着进入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山顶洞人为代表,距今约在20至10余万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化是裴李岗文化,紧接着是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而以龙山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出现在前1500年到前1000年间。 根据现在的考古学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呈现多元并立的情形:约前5000年到3000年前在河南省、河北省南部、甘肃省南部和山西省南部出现的仰韶文化便具备使用红陶、彩陶以及食用粟和畜养家畜的特质。而大约在同一时间,尚有在浙江省北边出现的河姆渡文化、山东省的大汶口文化。而之后发现的如二里头遗址和三星堆遗址则为青铜器时代的代表。 传说时代:三皇五帝。华夏文明形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早期的历史,口口相传。神话中有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的说法。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数千年杰出首领的代表,具体而言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三皇是燧人、伏羲、神农以及女娲、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自三皇至五帝,历年无确数,最少当不下数千年。 据现今整理出来的传说,黄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个分支的首领,强大之后在阪泉之战中击败炎帝,成为新部落联盟首领,之后又与东南方的蚩尤部落发生冲突,在涿鹿之战中彻底击败对手,树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后来黄帝的孙子颛顼和玄孙帝喾继续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帝喾的儿子尧继位,他是一名贤君,创立了禅让制,传位给了舜。在舜时期,洪水泛滥,鲧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洪水更厉害了,鲧被处决,他的儿子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举为首领。然而他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方式,自立为王(但据《史记》及香港中学课本所述,启是被推举为领袖)建立了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朝持续了400多年,在最后一个夏朝君主——桀末期,东方诸侯国商首领成汤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商朝。

希望采纳

尧舜禹禅让背后可怕的真相是篡位。

尧舜禹都在不断发起战争,三人都不是以和为贵的人。司马迁他们想象中任贤为用、发掘平民、民风淳朴、鸡犬相闻之类的情景,很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脑补。实际上,当时的部落联盟中已经出现了激烈的权力斗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权力进一步集中,显得更加诱人、令人疯狂。

在部族联盟时代,争权夺利其实是常态,从东夷族与华夏族之战,华夏与三苗族之战,鲧夺权被尧杀死,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从此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这些过程无不是充满争斗和血腥的。

禅让不过是一个理想化的政治谎言

从尧、舜、禹三帝之间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禅让”不过是个谎言而已,那么“禅让”这个说法又是由谁最先提出来的呢?

提出“禅让”说法的人正是后来被奉为圣人的孔子。他翻阅天下书籍,发现在原始社会里只有尧、舜、禹三个人不是通过世袭获得的帝位,于是他就提出了“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的说法,并且把这三人当作天下君王的榜样。但是以孔子的智慧,不会猜不出这之后的内幕的。

原始社会一直遵循“子承父位”的规矩,轩辕黄帝就是把帝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此后代代相传,直至七君,何以在这三人的时候偏偏出来个禅让制?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孔子之所以不肯把真相说出来,是因为”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是他的治国策略,是他的一种美好的政治理想。他之所以提倡天下君王向他们看齐,是希望各国君王可以提倡他的礼乐、道道统观念。

儒家所提倡的这种治国思想,是把希望寄托在了君王身上,他们希望君王能够做一个圣人,从而治理好一个国家。但是这终归是不切实际的,到后来,孔子所提出来的儒家思想不过是封建君主用来稳固统治的一种道德武器。

导读:夏朝的建立者究竟是谁?是大禹还是大禹的儿子启?本文为大家揭秘夏朝真正的建立者是谁。

夏朝的建立者——大禹

由于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可能是夏朝都城遗迹——王城岗遗址的成功发掘,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夏朝是客观存在过的,不再对是不是有夏朝持怀疑态度了;但是,关于夏朝是谁建立的,人们还是有争论的。

有人认为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

朱绍侯先生主编的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上册)就认为:夏王朝的建立,从禹开始。禹通过禅让继承了部落联盟军事首领的职位——天子。禹通过疏川导滞,锺水丰物,使居民降丘宅土,使物质生产大力发展,为其部落公有权力私有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禹得到民众拥护,称其为夏后氏,成为诸夏之族最高的君长,确立了王权。禹治水功绩也被夸大,其统治下的国土被称为禹迹,这充分说明大禹治水对后世的影响,也反映了王权的烙印。

其后,大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有继续征伐三苗,取得夏后地位。在取得王权后,在嵩阳建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城)建都,之后,对不服从的部落进行了打击,杀防风氏。为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大会夏、夷诸多邦国或部落首领,这称之为涂山之会,是所谓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原来众多部落的首领,到此时,已大都转化为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他们前来参加大会,对禹朝贡,行臣服的礼节,成为王朝统治下的诸侯。这次大会,乃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禹死后,子启继位。由于传统的禅让观念没有完全消除,东方伯益与启争夺王位,《竹书纪年》中所说:益干启位,启杀之。西方的有扈氏更是起兵反抗,启亲领大军讨伐,声称有扈氏犯了威海五行,怠弃三正的罪行,他要恭行天之罚,要剿绝其命,双方大战于甘(河南洛阳市西),有扈氏终于被剿绝了。至此,启排除干扰,巩固了王权,正式确定了世袭制,从此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为了使世袭制王权为众多诸侯所承认,启在都城阳翟召集众多的诸侯,举行盛大的钧石之享,这是继涂山会盟之后的又一重要朝会。这一朝会所以示诸侯礼也,诸侯所由用命也。夏王朝的统治基础,到此完全确定了。

有人认为夏朝的建立者是启。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国通史》(第一册)中就认为:夏朝是从启开始的。

赵文润先生主编的高等师范学院教材《中国古代史新编》在夏朝的建立这部分内容里,作者对国家的概念作了三方面的概括:国家赖以存在的地域规模大体稳定;经过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的战争,产生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最高统治集团;这一集团使赋予他权力的居民成为被统治者并向居民征收贡赋。

《中国古代史新编》认为,大禹治水使黄河中下游形成一个先进的经济共同体雏形。在禅让制的权力交接过程中,禹以皋陶为继承人;皋陶卒,禹又以伯益为继承人。禹崩,禹子启贤,而伯益威望不够,于是诸部落酋长以启为天子。中原部落联盟酋长一职由禅让变为父死子继,这是把一国变成一家私有的开始,也是中国的第一个国家——夏王朝诞生的标志。

显然,《中国古代史新编》认为,禹传子位,并非禹本意,禹作为部落联盟首领时,仍未将一国据为己有,而推举的皋陶早卒,伯益威望才能又不及启,启才轻而易举取得王位,从此,原始社会公天下的历史结束,是启开创了家天下的历史,夏朝理应是启建立起来的。

而涂山会盟,划九州,铸九鼎,征讨三苗,杀防风氏,仍是处在公有权力、私有权力交接期,其部落权力代表的性质还未根本改变。但是,启大战有扈氏于甘,战前启召六卿誓师,威胁说: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祭汝!有扈氏战败,被降为奴隶。六卿之人,本为同盟者,此时被驱使参与镇压有扈,降为夏启臣仆。启又在阳翟之南钧台大享诸侯,史称钧石之享,其权力真正归私有,这正是私有制成熟的标志。为维护私有权力,启开始设代表国家的暴力工具:监狱、刑法等以维护巩固其私有权力,于是真正的私有制的国家便产生了。

以上两说,无论是关于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或者启的说法,其实都是不完整的;准确地说,夏朝是由鲧、禹、启三代共同缔造的,而又是以禹居首功的。

鲧其实是个失败的英雄,而且是个非常有群众基础的英雄。他的失败其实并不在于治水的失败,严格地说起来,鲧的治水根本说不上是失败。那样的大洪水,谁规定必须九年要治理好?大禹不是在鲧已经治理的基础上又用了十三年吗?为什么没有人在大禹治水的第九年说他治水已经失败了呢?所以,鲧被舜——作为帝尧接班人的舜以治水失败而被流放致死,显然是因为鲧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影响威胁到了舜作为接班人的地位。鲧是政治权力斗争的失败者,至于说他治水失败,不过是为处理他找个理由罢了。

鲧不但善于治水,而且还是城郭的创始人。《吕氏春秋》和《淮南子》都说鲧作城,而《吴越春秋》更具体地说: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看来,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城就诞生了。据一些学者考证,城实际上起源于古人防治洪水的活动。相传在尧、舜、禹的时代,我们祖先聚居的黄河流域连续出现特大洪水,千方百计与洪水抗争,而最初的办法,就是堙高坠庳,壅防百川,即用泥土石块将氏族成员居住地筑起一道道堤埂式的土围子,以拦阻洪水,保护氏族成员的居所和耕地、财产不受洪水的侵袭。这种用以防水的土围子就是城的雏形。正是因为如此,史书上才有鲧作八仞之城、鲧作城和鲧障洪水的记载。

屈原曾在《离骚》中咏道:曰鲧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在这里,屈原赞扬鲧直,就是刚直、倔强的意思,对他夭乎于羽这个地方很惋惜。在屈原眼中,鲧不是个罪人。

历史指控鲧治水只会不会导,就是只会堵不会疏。这个指控完全不是事实。治水不堵行吗?就是现在治水,也是以堵为主,包括黄河、长江在内的大大小小的河流,几乎都有堤防,修堤就是堵,有的河流都成了悬河了,不堵行吗?堵,发展到规模更大了,长江三峡大坝那是前无古人举世闻名的大堵而特堵啊!

要说鲧不会导,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人相信!鲧是作为部落酋长兼公认的水利专家而被举为治水的,他会不知道导?再说了,他要是只堵不导的话,舜和禹所在的部落大概因为普遍溃堤而早就被洪水灭绝了。

鲧虽然死了,但是,他的能力,他的影响,他被流放的原因,大家都清楚,所以,在鲧死后,洪水还得治,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在这一点上,《史记》的描述是非常精当的:禹伤先人父鲧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这里值得注意的有两点:大禹伤的是父鲧之不成受诛,而不是父鲧之不成,也就是说重点是受诛;禹是过家门不敢入,而不是过家门不入。为什么不敢呢?因为如果他治水不成,很可能就是鲧的下场翻版。在这种脑袋都不一定保得住的情况下,他还有心思回家吗?

禹接任了鲧的职位后,联合众多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他不再是堵,而是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

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大禹治水成功,至少一半的功劳应该归鲧。估计治水是鲧家世代相传的家技绝活,是鲧的父亲教会了鲧治水,是鲧培养造就了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水利专家禹!在水利工程上,鲧通过九年努力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禹是在他父亲的基础上完成治水大业的。

大禹在治水的过程显示出来的能力和获得的威望,帝舜心里一清二楚,所以他在死前把帝位禅让给了禹,也算是对他们家的补偿吧。

大禹是来自中原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在成为天下的共主之后,组建军队,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了。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关于夏字的名义来源,学术界主要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认为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遂成为国名。中国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所认为中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起始。

大禹曾推举东方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以示对传统禅让制的尊重。然而皋陶没有等及禅让,比禹早死。禹又命东夷首领伯益为继承人。禹死后,伯益按照部落联盟的传统,为禹举行丧礼,挂孝、守丧三年。三年的丧礼完毕以后,伯益没有得到权位,反而在民众的拥护下,禹之子启得到了权位。

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记载不一。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称,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另一说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以期对他的地位予以确认。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钧台之享。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这次战争的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

从原始公社公有制的瓦解,到世袭制的确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说明,到大禹时,私有财产制度已基本成熟。在《礼记·礼运篇》中说大禹时财产已经从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是比较可信的传说。但是,私有制的确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间发生的涂山会盟是禹借部落首领之位,把公有财产私有化的开始,但并不是私有制国家在此出现;而到启袭位后,召集众部落的钧台之享,则是确立私有权力的标志,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这是私有制国家出现的雏形,战有扈氏,传位太康等,使家天下制度完全确立。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国家先后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国早期文明探源工程,据考证,夏代存在470年(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历经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癸(桀)等朝代。大禹建立夏朝当不再是神话传说。

俩种解释。一种是禹死后传位给了他。然后当时地方首领伯夷有扈不服。启打败了他们。巩固了政权。另外一种。禹想要传给伯益。启最后在禹死后篡位。然后消灭了伯益。夏朝的历史盲不可考。要是按照史记的说法。就是第一种。因为史记宣传的是天命史观。为血统论造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961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