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上最后一位先生——朱辰熙

白鹿原上最后一位先生——朱辰熙,第1张

陈忠实老先生曾在一次采访中坦言:朱先生是整个《白鹿》创作过程中压力最大的人物,写起来也是最为谨慎的。

朱先生是关中理学的代表人物,也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为优秀的一个知识分子的代表,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的最后一个传人。这个 人物的创作初衷便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白鹿原》的社会结构中,朱先生便是这原上的精神领袖、精神教父,他的一言一行,从禁烟犁地,到只身退兵,再到分粮赈灾、投笔从戎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正直、道德、道义。这些东西在我们底层人民的精神世界中扎根,从而使得我们这个民族得以延续了5000年,从未被外来民族同化或者异化,更加没有亡国亡种的历史。

而最优秀的东西的负面附着的是腐朽的东西,落后的东西,是造成我们民族衰落的很重要的负面因素。这种东西在朱先生的很多行为中得以体现:在修镇压小娥鬼魂的塔的时候,是朱先生设计的,说明他也亲身参与到镇压行动中。这就流露出他精神里面负面的、腐朽的、陈旧的东西,他作为封建文化的卫道士,骨子里还是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的东西。

同时,西方先进思想的到来,使得老一辈的旧学主义者的地位极其尴尬。朱先生明白他坚持的那个旧学已经不行了,但他仍然坚守,不学新学,结果就是眼看着学生一个一个地流失,最后书院关门。从《白鹿原》的故事进程来看,朱先生一步一步地从情节之中撤出,最后与七位同僚的抗日宣言成为一纸空文,当他编起县志的时候,他已经彻底和外界断了联系,也彻底放弃了经书致用的想法。他的身份在此时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的尴尬,这种尴尬是历史必然性造就的,汉代以来的独尊儒术将儒家文化送上了统治思想的地位,晚晴之后,庞大的封建帝国的败落也昭告儒家文化油尽灯枯之势,五四运动过后,儒家文化便迅速撤出历史舞台。

小说围绕朱先生的死写了许多意味深长的细节,当他预知自己将要老了,还要夫人看一看自己头上是否还有黑头发。夫人于是帮他梳辫,说只剩下三根了,你这下像个白毛鹿了。等夫人正在给他剃头的时候,朱先生突然伏在夫人的膝盖上叫了一声妈,这是一句从生命深层发出的一声叫喊:《史记·屈原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话: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此时朱先生已看破尘世、看淡生死,他明白自己早已不是那个指点江山、意气风发的书生,也不是那个独闯清军大营的勇士,他现在只是一个孩童,受尽世间疾痛,心中诸多苦难,只有这声“妈”才能把他送上天去。

总之,朱先生这个人物是极其精彩的,精华和糟粕在他身上都有体现,他充满了对立与矛盾,但有一点不可否认: 他就是这原上最好的先生。

文/老猫szq

让别人信服,归根到底,就是给别人讲一个好故事。在《白鹿原》里,有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就是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

朱先生可以说是《白鹿原》里的一个传奇人物。他一人劝退20万清军,又用一封信救下了白嘉轩的性命;新上任的县长想来结交他,白嘉轩遇到事情总要请教他;就连普通的老百姓遇到他,都会尊他一声“先生”。他是如何收服人心的呢?在我看来,是因为他会讲故事。

1

白嘉轩一连死了6个老婆,没有一儿半女留下。爸妈催着他再娶,他拉着一车粮食到女方家,听到人家女孩在屋里哭,心生不忍,放下两袋粮食就走了。后来又在雪地里救了这个女孩的性命,二人成了亲。可是在新婚夜,他却害怕自己再次“克死”老婆,没敢跟她同房,一个人躲在祠堂里。

朱先生知道了,二话不说就拉他回家,找到了当初救下女孩的地方,开始挖地。这一挖不当紧,冰天雪地下面有一株绿油油的草,而这个女孩的名字就叫仙草。朱先生看着一脸懵逼的白嘉轩,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这是白鹿要来的征兆,白鹿来到这个原上以后,能给乡民带来平安福气。白鹿所过之处,万木繁荣,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家乐康。你若是把这个女子娶回去,白鹿就能来到咱们原上。”

这个故事一讲完,不仅打消了白嘉轩觉得自己克妻的想法,同时也给吃瓜群众传递一种信息:以后别再传什么鬼故事啦,那种故事烂大街了,给你们一个神话故事,吃过饭后聊一聊。

这个故事讲完,白嘉轩成功娶了第七个老婆,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他爹粮食不够卖地也要给儿子娶亲的决心,没能感动他。他姐夫一个故事解决了。

2

朱先生闯清军大营,很多人将这件事归纳为“勇气”。不,表面上是勇气,其实是对方向的准确判断和故事思维。

“你胆够大!别人都不敢说,就你敢。”这句话乍一听是表扬,其实是一种误导。说别人“不敢说”,不等于说别人“不能说”,或“不该说”。胆大的人不少,比如和他一起去的白嘉轩,但是白嘉轩能把清军劝退吗?显然不能。

前两个来劝和的人,都已经被砍了头,挂在营里示众。为什么朱先生一去,清军就退了呢?还在于他有故事思维。

道理只能赢得辩论,但是故事可以收服人心。 在见方升前,朱先生先给白嘉轩唱了一首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当年方升教朱先生的一首歌,朱先生此刻在清军大营里教给了白嘉轩。

两个人来清军大营,方升给他们看的是人头,还有营帐外用鞭子抽人的场景。而朱先生对此充耳不闻,这个举动就让人佩服。不仅如此,还喝着酒,唱起了歌来。方升站在营帐外,听了许久。

这首歌将他拉回了20年前,他势必会想到当年求学时,将这个歌教给朱先生的情景,也会想起当年自己的豪迈之气。当年自己看好的一个年轻人,如今站在他的面前,不卑不亢,果然没有看错他。可是如今他又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如果将他斩首,那么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一个如此值得珍惜的故人了。想到这里,又平添了一股苍凉,难道真的是我错了吗?

未见其人,先攻其心。待见其人,再攻其根。 朱先生深知方升的死穴,名声就是他的命。因此在见到方升后,他说:“不值得为一颗已经死了的树,添肥加水。你就是把西安城杀个干净,也救不了大清朝。弄不好还落了个千古骂名哩。”

这几句话,让方升看到了自己死后的场景,这不是他的初衷。他想为大清尽力,不想留下千古骂名。于是朱先生答应他,退兵后,去他的家乡教书五年。不但不用血流成河,还可以改变家乡贫困的面貌。方升答应了,在白嘉轩看来挺不可思议的,他觉得姐夫编一个理由,就把他唬住了。

其实,影响力的魅力并不在于我们说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去说,以及我们是谁。 方升深知朱先生的为人,知道他答应了就一定能做到,所以才相信他的话。换做别人拿这一套说辞,未必能打动他。这就是朱先生的魅力。

3

《白鹿原》上乡民对朱先生的信任,应该就是来源于此。

开春地里种啥,白嘉轩要去问姐夫,为啥呢?因为朱先生虽不种地,却知道种啥能丰收。百姓以土地为生,一年的吃食都在地里。按照朱先生的指示,种地就能丰收,这在白鹿原上,已成神迹。因此乡民都敬重他,信任他。

在白嘉轩当上族长后,民心渐乱。朱先生教学归来,给白鹿原制定了“乡约”。族人按照乡约行动做事,没人提出异议。

朱先生是白鹿原的定海神针,是白嘉轩的精神信仰。他讲的白鹿故事,既解开了白嘉轩的心结,也解开了白鹿原的心结。他独闯清军大营,一人劝退20万清兵的故事也在原上流传,为后来白鹿原人打退一次又一次的包围和袭击奠定了基调。

一人守一原,我们除了感叹朱先生的情怀外,也要学习一下他讲故事的能力, 做一个用灵魂讲好故事的人。

我是老猫,《白鹿原》系列剧评,尽请期待。

那么,朱先生这位让各路人马都敬仰备至、高山仰止,深得白嘉轩和平头百姓尊崇的世外高人,到底对黑娃和田小娥持什么看法和态度呢?

这一点可以在《白鹿原》的小说中寻到蛛丝马迹。为此,我们先试想一下,旧社会对女人的要求和封建伦理纲常,是谁制定的,毫无疑问就是像朱先生这样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为了维护男权统治而制定的。

所以,虽然电视剧中朱先生对黑娃和田小娥的部分没有给予表现,朱先生也是一位大义凛然的谦谦君子,也曾一个人冒死舌退二十万清兵,又对白灵参加革命大为赞赏。

但他欣赏的依然是为男人守节、殉葬,以及能保家卫国、治家安邦的刚烈女子。由此可见,每个人包括朱先生都是很难回避时代这个课题的。

这一点在小说中有明显的表现,他当年挑选婆姨的主要标准就是持节守志,而田小娥的镇妖塔就是由朱先生亲自设计的。

小说中描述,媒婆起先给朱先生介绍过七八个女子,他都没瞄上。当他看到白家女子一双刚柔相济的眼睛时,才认定了他要找的人。

朱先生由此断然肯定,“即便自己走到人生的半路上猝然死亡,这个女人完全能够持节守志,撑立门户,抚养儿女……”。

可见,持节守志,依然是朱先生以及那个时代对女人的要求,人格如此完美的朱先生也不能例外。所以,朱先生不但不会认可田小娥处于人性本能的反叛行为,而且他还要尽力维护以他为代表所建立并传承下来的旧秩序王国。

另外,小说中白嘉轩对田小娥一事曾征求朱先生的意见,朱先生说,“把她的灰末装到瓷缸里封严封死,就埋在她的窑里,再给上面造一座塔。叫她永远不得出世。”

这就是老了也要奔赴前线,希望战死沙场的朱先生的局限。他无法回避更无从适应,因为他感觉到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时代抗争,田小娥用人性本能抗争,白灵用精神的觉醒来抗争,兆鹏用自发的意识来抗争,而且每一种抗争都如山呼海啸,无法阻挡。

因此,朱先生面对这种急聚思潮的社会变革,他一方面力主变化,支持兆鹏等人的行为;另一方面他的每根骨头里都是撕裂和阵痛,所以,小说里的朱先生下意识地对老规则和秩序本能地维护着,觉得能捂住多少是多少。比如为了建一座镇妖塔,他都费尽了心力,甚至形状和边角都各有寓意。

反过来对于黑娃的态度,朱先生却是截然有别,田小娥死后黑娃又娶了新婆姨,白嘉轩让他们进了祠堂,朱先生也认了黑娃这个学生。

可见,朱先生对黑娃和田小娥的态度和看法是有分别心的,虽然他和朱白氏的结合是两情相悦,一辈子也做到了举案齐眉,堪称典范。

但他的规则都是用来要求别人的,他自己在这方面一点都不比黑娃差。如同他当年看中了朱白氏的时候,对媒人说:“就是这个,八字不合也是这个”。在这件事上,虽然表面上看朱先生与黑娃的行为,貌似有本质区别,但意思大体上是统一的。

文/添一抹岚

昨日终于将《白鹿原》读完。

前面的章节不算抓人,我是读得断断续续。从鹿子霖教唆小娥勾引白孝文那里开始,我开始被小说中越发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命运转折抓住了心,深深沉浸在小说铿锵而曲折的情节中。

说到小说里的人物,岁数相仿且印象深刻的无非以下几个:族长白嘉轩、长工鹿三、大夫冷先生、乡约鹿子霖、圣儒朱先生。

这些人当中,鹿子霖为人最次,是口蜜腹剑、诡计多端、看不得白族兴旺、到处留情的典型人物。他一生斡旋在政治权利中,为己谋利,最终落得晚年痴傻雪夜冻死的悲惨下场。大夫冷先生,以其精湛医术高尚医德冷峻神态闻名于白鹿原。冷先生的大女婚姻不幸,他曾两次建议亲家出一纸休书,但后来大女难耐活寡苦楚失心疯时,为两家脸面,冷先生竟下重手用慢性毒药杀害女儿。长工鹿三,为人忠厚与人为善伺主一心,更在“交农”事件中让人看到他的忠肝义胆。但他暗地里杀死小娥,成了心中迈不出的坎,最后神思恍惚。族长白嘉轩,几乎是白鹿村民众心中完美的存在,他公正,仁厚,家风好,处世不惊。就小娥的死,他曾跟鹿三说他就没一件事是暗地里做的。然而,却是有的,与鹿家买卖不对等田地时、后来为三媳妇求子而欺骗利用兔娃时,就是暗中操作的。

整篇小说读罢,能看到当中的世间百态人心难测,人性的弱点也不时表露。人无原人,金无赤金。但朱先生似乎是个例外。

朱先生是一代圣儒,虽家境清贫,但铁骨铮铮,不畏权贵,体恤民众,且时时为民众奔走于白鹿原上。

朱先生自幼聪灵过人,十六考秀才,二十二中文举人。朝廷爱才,委其以重任,朱先生婉拒不就,后教学于白鹿书院。族长白嘉轩还是不大青年时,他认为姐夫朱先生不过一般人而已。但后来,朱先生修书院倒神像,为邻里排忧解难,预知未来,他开始被原上的人称作神人。尤其是朱先生那句“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下银钱是催命鬼”,不时应验在财东身上时,连白嘉轩都认他作圣人。

当原上的人正为种植**所带来的巨大财富满心欢喜时,朱先生却皱紧了眉头。他知道**的危害,害人害家害果。于是,某天,朱先生接下扫荡**的任命,且在原上慷慨陈词,希望民众能知其中的弊端。那时候的朱先生是何等高瞻远瞩,他一鼓作气把**连根犁起,即使不久原上的**又再遍地开花。

进入“反正”时期,国民军***找到朱先生帮忙,请他出面劝退反扑的八旗军。朱先生明拒暗动,独自一人找到八旗总领方升(曾对朱青眼相待),抛出“一树既老且朽,根枯了,干空了,枝股枯死,只有一枝一梢荣茂,这一枝一梢还能维系多久?”的言论,最终成功劝退方升,保得关中子民免受战争蹂躏。其中,他可谓是有勇有谋且心系民众。

年馑,政府授命朱先生作赈灾第一人时,他“慨然击掌:‘书院以外,啼饥号寒,阡陌之上,饥民如蚁,我也难得平心静气伏案执笔’”,随后有条不紊且严明公正地开展赈灾活动。期间,朱先生满脸淌流着泪珠说:“谁忍心从饥民口里叼食,谁还能算人吗?”。民众再次称颂他为圣人,他无愧这样的头衔,他就如传说中的白鹿,给原上万物生灵带来新生与美好。

抗日时期,兆海一腔热血,最后为国捐躯。兆海的牺牲、国共两党窝里斗,对朱先生的内心产生巨大的触动。他“老夫聊发少年狂”,组成抗日八人团,不去坟场祭奠却一心去战场杀敌。虽然抗日八人团最终徒劳而返,但他的行动让国共两党暂时地认清时势,认清保卫潼关一致抗日势在必行,也为原上的人数立起抗日的信心,使他们知道保家卫国,匹夫有责。

朱先生还花费毕生心血为白鹿原修撰县志,开始时,县里资助,后来都忙活着内战外战,县里也不理会修撰成果更莫论酬劳了。是朱先生把书院里的松柏放倒卖钱,才勉强维持同僚的吃食与县志的印刷。在他心里,白鹿原的从前与现在,山川与河流,风俗的流传,忠孝义士,显妣烈女贞妇,甚至于原上日月星辰、草木春秋、雨露雪雾,都是这片土地遗留的财宝,必须倾力记录,让原上的人知道自己的根、芽、茎、叶、花与果。

县志分发给众位编撰者后,朱先生与家人吃了团圆饭,叫了朱白氏一声妈,让朱白氏再给他剃头。随后,朱白氏忽然看见院中腾起一只白鹿,掠房过屋,消失在原上,而这也正是朱先生去世之时。后来家人给朱先生换寿衣时发觉他整个人已然瘦成皮包骨。他早写下遗愿,静静办事,不装棺不遮脸。黑娃写给朱先生的挽联是:自信生平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这挽联,是朱先生最贴切的人生写照。

全书观毕,不禁慨叹:朱先生所有的精气神所有的血肉已然全贡献给白鹿原,他终生为白鹿原人民作着指引与服务,堪称白鹿原的灵魂人物,精神领袖。

看到课程表里周六晚上安排了文学赏析课《白鹿原》,我周一开始就赶紧把《白鹿原》找出来,为了最大化的利用时间,我选择用喜马拉雅15倍速听书,早上睁开眼睛洗漱开始,就打开喜马拉雅,早餐听运动听做饭做家务听上下班路上听,每天大概能听13章,4-5个小时。

赏析课开始,我跟随黄青海老师的节奏一字一句认真体会思考,可爱的菠萝同学做着黄老师的机要小秘书,回答着一些(特别好学)同学们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气氛好极了。

因为预习过(白鹿原小说),也听得津津有味,黄老师的赏析主要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作者陈忠实以及他的作品,《白鹿原》应该算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了,其它中篇和短篇小说我都没有听过,许是书读的少的原因。

黄老师还指出阅读理解《白鹿原》的角度,应该从乡村秩序来看。自始至终都没有清廷的官员来参与。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跃然眼前,带读者了解了50年的民国史。两个家族三代人,贫富矛盾,国共冲突,礼崩乐坏,诉说了一个民族的秘史。

小说也写了六个历史时期:晚清军阀混战国共斗争抗日国共内战解放与镇反。这样的鸿篇巨制,带读者了解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我这样的历史小白也趁机恶补了历史知识。

第二部分,《白鹿原》和《百年孤独》的比较,从鬼神观念来看不同文化,以及这些观点在小说中的体现。

白鹿原,因一只白鹿精灵而得名。白鹿是当地名间传说中的神,是白鹿原的人们心中信仰的神鹿。能扶危救难,拯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是正义的化身。

白鹿原上的朱先生被尊为半神。是白鹿原上关中学派的最后一位传人,也是当地人的精神导师,拥有传统文化认可的成神的所有潜在因素。

朱先生教书育人,洞察世事,洁身自爱,搞禁烟运动,为了黎民百姓的安慰只身退兵,旱灾时清廉赈灾,抗日期间又带着7位义勇的读书人投笔从戎,他所体现的精神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

从创作手法题材等方面,这两部小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白鹿原》就是中国的《百年孤独》。陈忠实自己也不否认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还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他也深受《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的影响。

第三部分,《白鹿原》和贾平凹的《山本》做比较,从题材类型人物设置结构安排进行分析,从而看出历史性小说的写法。

两位作家都是陕西作家,作品都是乡土作品。也都属于历史叙事性小说,讲述的也都是一个地方或乡村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史。立意构思和情节设置均有相似之处。

贾平凹没有将历史刻板化和神秘化,而是植入日常生活之中。

陈忠实则试图理清本土化历史的来龙去脉。更多的内容我就不剧透啦,自己读着更有趣。

这堂赏析课带我赏出了新的认知,原来读懂一本名著有这么多学问。以前我只知道,能清楚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以及作品传递给读者什么样的价值,这就算读懂作品了。现在更多的是要分析写作的手法和布局等等。

读书和写作难吗?太难了!想要看到一点点回报,更难!正是因为有了挑战,能够跨越挑战,才会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妙不可言。这样的文学赏析课帮助很大,感谢黄老师的精心解读!

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感谢点赞评论关注!

朱先生之于《白鹿原》,如诸葛亮之于《三国演义》。算是书中最具智慧的人。

他自幼苦读,昼夜吟诵,孤守书案,饱学儒雅。淡泊名利,满清和民国,都有人力邀他做官,都被他婉拒。

他慧眼看世事,“房是招牌地是累,按下银钱是催命鬼。”,每次众人遇事疑难不能决,他只几句就能点醒。

他虽处斗室之中,但并非不闻世间事,常有出奇之举。当原上众人疯狂种植鸦片时,他亲手扶犁毁掉白嘉轩的**,颇有关中林则徐之风。他只身进兵营,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退清兵二十万,并劝张总督“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

  白鹿原里朱先生的原型是谁,近期《白鹿原》的播出,让原小说又火了一把,其中剧中的朱先生也是个不可或缺的人物,那么白鹿原里朱先生的原型是谁你知道吗白鹿原朱先生退清兵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就和 我一起来看看吧。

 陈忠实酝酿了数十年写出的《白鹿原》,是依据上世纪前半叶的陕西白鹿原为背景,反映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陈忠实曾坦言:小说《白鹿原》里的故事大多是虚构的,只有白鹿书院的山长朱先生是有原型的,其原型是蓝田县清末举人牛兆濂,白鹿书院也是有原型的,其原型就是牛兆濂当时主持的蓝田县的芸阁学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961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