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2位平民出身的君主。用人、识人、拢人心、能力非凡。为人坚忍,一生节俭,在决定人生命运的战役里,坚定不移相信自己判断,冷静,果敢非常人所能及。没有背景没有豪族映衬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一步一个脚印,走上金字塔的塔顶11月23—24日,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以“游中都读明史”为主题的凤观凤阳全媒体行走进博物馆、鼓楼、明皇陵等地,探寻大明王朝的起源之谜。
2、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天历元年)在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没有文化自学成才,爹妈都是贫苦大众,连名字都没有,朱元璋就是生在这样的家庭里,用最低的起点,从南到北统一天下。
3、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其父为朱世珍,小名朱五四,母为陈氏。在明代徐祯卿的《翦胜野闻》中,他引用了朱元璋自己作的《朱氏世德碑》碑文,那上面是这样记载的: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其地在今江苏省句容,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
4、1344年入皇觉寺。1343年间,濠州相继发生旱灾、蝗灾和瘟疫,父母兄长相继去世,朱元璋和二哥,将父母安葬后各自逃生。不得已而入皇觉寺当行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少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
5、元朝末年腐败,压榨百姓,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一个南人只需罚交一头毛驴价钱。北人之所以地位还稍微高一点,仅仅因为他们被杀得剩下不多了。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连一把菜刀也必须几家合用。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
6、17岁的朱元璋在做了五十天和尚之后,开始了乞讨之旅,历时3年,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流浪的朱元璋深受触动。
7、朱元璋25岁的时候,在儿时伙伴汤和书信邀请的契机下,加入郭子兴义军,因为他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粗通文墨,被郭视作心腹知己,同时又善于结交军队,郭遂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此时朱缓慢积蓄力量、以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为心腹,羽翼初成,徐图南进。马皇后死后,朱一生再未立后,始于患难,终于爱情。
8、此后朱元璋在浙西驻扎6年,借助覆船山为中心的秘密明教总舵,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这三条战略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朱元璋与刘邦有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用人,知人善任。也就是韩信所说:善将将。从后来他用常遇春的妻弟蓝玉剿灭元朝,以及整死能打仗的将领,洪武四大案,给孙子朱允_留下能防守的耿炳文也可以看出他的用人务尽的能力。
9、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1359年,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帮朱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10、跟着心狠的朱元璋走的人都被他锻造成了人中龙凤,也被他榨干最后一滴血。刘基之死,徐达之死,蓝玉之死,朱文正之囚,李善长之死,廖永忠之死,傅友德之死,周德兴之死,冯胜之死汤和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为人谨慎,沉敏多智。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
11、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此前两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接小明王韩林儿至应天,途中在瓜步渡长江时,韩林儿所乘船只沉没,韩遇难。后世多认为此乃朱授意。
12、朱元璋最爱吃的菜是珍珠翡翠白玉汤(烂豆腐炖烂白菜叶子)。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公元1368年秋,朱元璋的军队攻占了元大都,结束了元王朝在中国的统治。在这一年的正月,朱元璋早已在应天府 即皇帝位,建国大明,年号洪武。这个当年的小乞丐经过多年的征战,最终成了皇帝,开创了中国 历史 上一个全新的王朝。
朱元璋恢复汉家王朝的同时也做了一个在后人看来不可思议的行为——那就是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
朱元璋在其登基的诏书中这样说道“ 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海内土疆,豪杰纷争。朕本淮右庶民,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雄于左右”
这里的天命真人很明显就是指元世祖,朱元璋在这里的意思就是承认元朝是中国 历史 的正统王朝, 只不过元朝“运亦终”,气运没了,我朱元璋从元朝手里接过道统,就是下一个天子。
一直以来,朱元璋在 历史 上的形象是号召天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领袖,为什么一统天下之后却要遵奉元朝为正统呢?
实际上朱元璋并不是一开始就遵奉元朝的正统,起兵之初他是以赵宋皇朝为正统的。
元 至正十五年,这一年朱元璋的岳父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 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这个时期,朱元璋是依附在小明王麾下的,而小明王这一起义军是打着赵宋旗号的。他们起事的时候,宣称韩山童(韩林儿之父)是宋徽宗八世孙,遵赵宋为正统,把元朝当做伪朝来看待。朱元璋看着小明王势力大,便暂时依附小明王,采用小明王的龙凤纪年。
元至正十八年十二月,朱元璋率领10万大军攻下 婺州后设立了中书浙东行省。在衙门立了两面黄旗, 上面写着“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同时还立了两个木牌写着“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
很明显,在这一个时期,朱元璋跟着小明王一道, 打着恢复宋朝的旗号和元军作战。自然朱元璋在表面上是承认宋朝为正统,而非是元朝。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朱元璋在一统天下之后,抛弃了曾经坚持的赵宋正统,反而承认元朝——这个死敌——为正统呢? 这中间的转变又隐藏着朱元璋哪些考量和目的呢?
后人分析朱元璋之所以采取这样的行为,主要是基于以下3个原因:
首先,承认元朝的正统是要和韩山童韩林儿父子切割。
我们在前文已经说到,朱元璋在势力不强的时候,是依附在小明王大旗之下的,还受封为韩宋吴王的。
而在元末义军之中, 最先提出“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恰恰就是小明王韩林儿 。朱元璋不过是跟在他后面,借助他们阻隔了元军,自己在后面积蓄力量。
而最后小明王死在谁手上呢? 不是元军,恰恰就是自己所封的吴王朱元璋。
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派部将廖永忠迎接韩林儿和刘福通。廖永忠借机将韩林儿和刘福通的座船凿沉,溺死了韩林儿和刘福通,于是韩宋朝廷也就此灭亡。从此之后,朱元璋就不再提龙凤年号,《明太祖实录》里也绝口不提朱元璋曾经和韩林儿的臣属关系。
而真实的 历史 上,朱元璋还曾经在韩宋和元之间摇摆不定。
假设朱元璋称帝之后以赵宋为正统,那么就无法摆脱和韩林儿的牵连;朱元璋就会被扣上杀主的罪名。——这让朱元璋何其尴尬? 所以明朝不直接从赵宋而是从元朝继承正统,就让朱元璋和曾经的韩宋朝廷完美切割。
其次,承认元的正统是要更好地接受整个元帝国的地盘。
朱元璋起兵是为了什么?
最初是为了混口饭吃,到了后来野心和实力一起增长, 自然是要一统天下,占据更多的地盘更多的人口,去逐鹿中原。
大家都知道,两宋的疆域是比较小的。
即使在北宋王朝全盛时期,赵宋皇室也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西南地区的大理国更是独立一国,而西北地区则有西夏党项族势力盘踞,和中原时战时和;整个疆域更无法和汉唐时期的版图相比。北宋之后,南宋更是偏安一隅。
而元朝的疆域则要大得多了,东北、大理、西夏、吐蕃等地全数被纳入大元的版图,漠南漠北也包括在内。我们即使不算 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和旭烈兀汗国这四个汗国的地盘,元朝所管辖的地盘是远远超过两宋。
那么等到朱元璋攻克元大都之后,如果还是以两宋为正统, 那么其对于接管元朝领土和人口的合法性基础就打了折扣。东北、西北、西南等地朱元璋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主张对这些地盘的主权,因为我是继承元朝的,元朝的地盘自然就是我继承的。这样一来,朱元璋出兵上述地方就师出有名了。
其实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李元璋做这个皇帝,为了更有利接收元朝的遗产,都会毫不犹豫地宣传他们是继承元朝的正统。
第三,承认元朝正统有利于更好收服北方人心
众所周知,由于两宋的孱弱,实际上从北宋灭亡之后南北进入一个分治的时期。中国北方地区被金国所统治,在这一时期女真族统治者强迫当时北方的人民改变原本的服装服饰和风俗,强迫北方人民胡化。
金国统治北方百余年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蒙古政权,经历金、元两朝的统治,北方地区在生活习惯、风俗文化等方面继续和元朝统治者融合,加上元朝统治者有意识地进行南北分治, 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对于两宋王朝的认同感要低很多。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朱元璋否认了元朝的正统地位,反而直接继承宋朝的正统——那么对于北方的士族和人民就无法起到拉拢稳定的作用。
朱明王朝是少数几个从南方开始实现全国统一的王朝,朱元璋核心骨干都是南方人,尤其江淮一带居多, 如果稍有不慎,忽视对北方地区的拉拢,那么其在北方统治基础就不稳固,北方不稳,全国统治就难以稳固。
所以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并以直接继承者自居,能够帮助朱元璋的王朝较快地收服北方士族的人心和认同,稳定北方的统治基础。
所以对于朱元璋而言,以宋还是元为正统,其实要看哪个对于稳固自己的统治,获得更多地盘和人口更有利,他就会以哪个为自己的旗号。在那个时代之下,以元朝为正统能够为朱元璋带来更大的利益,那么他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朱明王朝在克复元大都之后下诏称 “ 一海内以安人心,正国统而君天下。理势所在,今古皆然”。
1、出生
关于朱元璋的出生,为了突出他的草根身世,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无不充斥着一些神话。朱元璋的父母因为贫穷,早年居无定所,不断迁徙,所以朱元璋的老家,有说江苏,有说安徽,不去深究,但朱元璋一定是出生在一个异象频出的日子里,天边泛着红光,照到朱元璋家里,以至于周围的人都以为朱家着了火了,都赶过来救火,当然,这都是后世对朱元璋出生的神话。其实朱元璋是朱家第四个儿子了,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而这个时候的朱元璋还不叫这个名,那时候他叫朱重八,是按照辈分排下来的,就好比我们中国现在一些乡村,给小孩子起名叫什么王二狗什么的,就是为了好记而已。
2、童年
朱元璋十六岁时,天下大旱,蝗灾肆虐,朱家父母和大哥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连饭都没得吃的朱家根本无力置办丧事,只好拿草席随便一裹,抬到山上草草掩埋。在那样的岁月里,死人是常有的事情,普通百姓的死亡就跟枯草一样根本不会有人在意。为了生存,朱元璋来不及去为逝去的亲人悲痛,他得打起精神,想想自己该怎么活下去,无依无靠的朱元璋只好去寺庙当了和尚。在庙里,朱元璋经常被欺负,后来又被打发出来化缘,其实就是要饭,一要就是好几年,在这几年了,他忍饥挨冻,受尽了冷眼,感受到了人间所有的悲苦。
3、成长
看过 历史 剧的人都知道,朱元璋长相比较奇特,前额骨异常突出,也有人说朱元璋天生长相不凡,其实就是小时候吃不饱,营养不良,发育畸形。朱元璋化缘流浪几年后,叛乱开始爆发,当时淮河流域比较出名的叛军势力叫黄巾军,首领叫郭子兴,从小受尽苦难又无依无靠的朱元璋被逼无奈,加入了黄巾军,由于朱元璋胆大心细,做事情有章法,深受郭子兴的喜爱,以至于把自己的干女儿嫁给了朱元璋,也就是后来深明大义的马皇后,马皇后对于朱元璋的发家起着重要的作用。
4、三大战役
41大败陈友谅:乱箭射死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喜欢 历史 的朋友相信很多也炒股,他每天都会免费分享三只票供大家参考,跟着他也是把之前的亏损弥补回来了,周五买入先达股份每月大约赚20个点,QQ:656-408-155,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至正二十年(1360)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惟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目前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正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时,刘福通已被吕珍杀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韩林儿,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洪都。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至正二十四年(1364)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因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 历史 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至正二十四年(1364)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42 消灭张士诚:乱棍打死
张士诚早年贩卖私盐为业。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佑。1356年,建都平江。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至正二十六年(1366)五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平江成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战役。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但在瓜州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1367年为吴元年。
平江战役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后,以屋瓦为弹。直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最后,张士诚被俘,解往应天。朱元璋问话,他不搭理;李善长问他,他则破口谩骂。无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张士诚,东吴灭亡。
43歼灭方国珍:屈膝投降
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后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据记载,方国珍生得身长面黑,力勒奔马,与兄国馨、国璋,弟国瑛、国珉,以佃农和贩私盐为生计。为元末最早的起义领袖,曾降元,后降明,明洪武二年(1369),领广西行省左丞,留居京师(今南京)。七年,病死。
至正二十七(1367)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洪武元年(1368)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八月,明军进逼北京,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弃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余库库帖木尔、李思齐等手握重兵勇于内战的军阀,在明军攻来时,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98年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中国再次回归到汉族建立的王朝的统治之下。同时丢失400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5、称帝
在郭子兴的队伍中,朱元璋迅速成长起来,拥有了自己的一部分亲信,由于郭子兴队伍发生内讧,郭子兴遭人囚禁,朱元璋想尽办法救出了郭子兴。同时,也发现郭子兴的小打小闹已经满足不了朱元璋称王的野心,于是朱元璋找了借口,回乡招募了一支队伍,开始积聚力量。这时候的朱元璋非常讲义气,也有着超乎常人的勇猛,所以在部队中的声望非常高,后来一直帮他打江山的徐达等很多开国将领都是在这个时候就跟上了朱元璋。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非常善于用人,而且做事讲究方法,于是,麾下有不少优秀的人才投奔而来。而元朝末期腐败堕落,早已不得民心,朱元璋一举攻下京城,灭掉元朝,成立了大明王朝。
5、自律
从乞丐做起来的皇帝。获得了万人之上的地位后,居然没有吃喝玩乐,丝毫没有懈怠。朱元璋用的车舆器具服用等物,按惯例该用金饰的,但他下令以铜代替。主管这事的官员说,这用不了多少金子,朱元璋说,“朕富有四海,岂吝惜这点黄金。但是,所谓俭约,非身先之,何以率天下?而且奢侈的开始,都是由小到大的。”他睡的御床与中产人家的睡床没有多大区别,每天早膳,只有蔬菜就餐。
在朱元璋的影响下,宫中的后妃也十分注意节俭。她们从不乔装打扮,穿的衣裳也是洗过几次的。有个内侍穿着新靴子在雨中行路,被朱元璋发现了,气得他痛哭了一顿。一个散骑舍人穿了件十分华丽的新衣服,朱元璋问他:“这衣服用了多少钱?”舍人回道:“五百贯。”朱元璋痛心地说:“五百贯是数口之家的农夫一年的费用,而你却用来做一件衣服。如此骄奢,实在是太糟蹋东西了。”
朱元璋不喜欢喝酒,他多次发布限制酿酒的命令。他不爱奢华,讲究实际。他命令太监在皇宫墙边种菜,不要建造楼台亭阁。为了让儿子们得到锻炼,他命令太监织造麻鞋、竹签自用,规定诸王子出城稍远,要骑马十分之七,步行十分之三。由于他出身贫寒,从小没有读书的机会,从军后,到称帝晚年一直保持勤奋好学的作风。作战之余,理政之后,他常常请儒生讲述经史。经过几十年的刻苦自学,他不但能写手扎、军令,还能写诗作赋。他终生严格要求自己,不懈怠,不腐化。
6、人皮草人
朱元璋这个皇帝参与制定的《大明律》中,专门来设置一篇《受赃》来为了反腐打下基础。在这个法制的明朝,法律明显偏向惩治贪官污吏。对于普通的法律犯罪的惩罚是鞭笞、杖、徒、流、死这几种。然而对于腐败的官吏却是:凌迟,抽肠,刷洗,秤杆,阉割,挖膝盖等,单单听起来名字就恐怖的多的多。官吏贪污一贯杖刑70每五贯加十。贪污60两银子就直接处死示众。
这个处死不是简简单单的杀头,而是在各个州县设下的“皮场庙“旁边,在众人的围观之下将下令处死刑的贪官活剥皮,然后再人皮中填充草料,制成人体标本挂在官府的门前,目的就是来警告官员。这仅仅是其中一项,朱元璋自己看了之后还说:”朕自观之,毫发为之悚然“。那么明朝朱元璋如此的酷刑是确实存在的。
7、陪葬
殉葬本是秦汉以前的丧葬制度,活杀死者身边的妃妾新侍,到阴间给死者站岗放哨当“服务员”。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便曾父皇生前多得不清的后宫女人全都处死了,天怨人恨。刘邦当皇帝后,果然地废除了这一没有人性的陋俗。但已消失了几个朝代的殉葬,到朱元璋当皇帝时,又恢复了这一制度,死灰复燃。
后为朱姓子孙皇帝仿效,明成祖朱棣死后,便用30多个宫妃殉葬,甚至连藩王都有殉人。如郢靖王朱栋位于湖北钟祥市的墓被盗后,当地考古专家进行“抢救性”发掘时,便发现了殉人。在左右耳室里,各发现了六口棺材,从遗骸鉴定分析来看,年龄都不是很大,且都是女性,由于年轻,骨头早都烂了,只剩下牙齿和金属饰物。这些女人应当是朱栋生前年轻漂亮的妃侍,她们不可能同时生病死去,惟一的解释是非正常死亡——殉死。
金庸小说的特点就是以真实历史为背景,铺陈开来演义小说,因为结合了史实和历史人物,所以写得如真似幻。 虽然历史上是朱元璋开创明朝,但如果抛开历史来分析小说中人物,会发现张无忌也是难以成为皇帝的,甚至退一步说,如果张无忌当了皇帝,必然也是个昏君。 一 张无忌政治敏锐度低,已经被朱元璋架空 张无忌在六大派围攻光明顶开始,就已有恩于明教教众,又兼白眉鹰王是其外公,还有武当山背景,自己武功又是出神入化,所以张无忌当上这个教主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也正是因为张无忌占据了太多天时地利人和的帮助,才成为了明教教主,以致于这太耀眼的光环,同时也遮掩了张无忌的各种缺点。 而当明教左右使衰老,紫白金青四大法王死的死,残的残,走的走,众多辅助人物再难现鼎盛影响力时候,教主的掌控力强弱就更加关键了。 古代统治者为了防止手下大将形成自己的心腹势力,拥兵自重,进而威胁统治,架空自己,所以特意制作了一式两份的虎符。需要打仗调兵,即将虎符授予将军去帅兵打仗,打完仗再收回虎符,使得大将始终没有可自控的兵权在手。 此外,还对将军频繁调动,不给将军长时间亲密接触士兵的机会,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士对特定的大将没有依赖和攀附心理,便不会起异心。 这是二种通过长期血的经验教训得来的有效防止手下做大、架空自己的做法。 而在《倚天屠龙记》中,面临权力危机的时刻,张无忌却还与四个美女纠缠不清,更没有亲临战事第一线把握军权。反而将军事大权放手给了属下朱元璋、徐达等人。 这就造成了义军将士赞扬的是朱元璋、徐达等张无忌的手下将领,而非张无忌这个教主了。 而且义军队伍被朱元璋等人牢牢掌握。朱元璋甚至自作主张去部署战术策略,不在行动前请示张无忌。而只是在张无忌主动来视察时,借口战机不可延误,行事才「 ”先斩后奏”的。 而张无忌竟然毫无警惕之心,还夸赞他们做得对,根本没意识到这是手下人在从他手里偷偷的窃取本属于教主的决断权。 所以,《倚天屠龙记》原文中提到「 ”义军多颂扬朱元璋元帅、徐达大将军之声”,这说明朱元璋已在军队建立威信,军士已然成为他自己的军队,张无忌的军权已经被朱元璋所窃取,张无忌对军队影响力已大大减弱,仅是一个名义上的教主了。然而张无忌却毫无察觉,心中还很高兴。 其次,张无忌到军中时,朱元璋徐达等人竟然以「 ”正在商议紧急军情”为由由,根本不来迎接教主。这就于理更不通了。 如果是紧急军情,作为统领的教主如果不在,自然可以先商量;但现在教主在此,紧急军情按理正好该请示教主来决策才对,怎么反而却以此来拒绝迎接教主,这其中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张无忌的教主威信已经非常薄弱了,属下都毫无顾忌不来迎接教主,有紧急军情,教主在与不在都一样,都不来请示教主,完全把教主排除在决策层外。有没有你张无忌,已经完全不重要了,已经被完全架空了。 这种情况,对于任何统领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了。但张无忌却看不透,还乐呵呵得表示理解。 结果,晚上喝酒时,就被朱元璋下药放倒了。 二 张无忌性格弱点,不利主政天下 金庸先生曾在《倚天屠龙记》后记中评价张无忌「 ”性格软弱”,做事「 ”拖泥带水”,「 ”任他武功再高,终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领袖”。 张无忌的母亲是魔教分支天鹰教紫薇堂堂主殷素素,父亲却是名门正派武当派武当七侠张翠山,义父又是魔教四大护教法王的金毛狮王谢逊。 三位亲人,正邪皆有,又都是强势的性格,这就对年幼的张无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以致张无忌在强势的长辈阴影下,发展成软弱的性格。 而长辈的正邪混杂,也造成了张无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混乱,对于是非黑白、正邪好坏都没有清晰的界线和判断标准,如何去明断?所以张无忌的性格又有着犹豫不决、处事拖泥带水的一面。 后来,回归中原,张无忌又遭逢父母双双殒命眼前的惨烈巨变,接着又屡遇坎坷,这就加深并固化了他自卑软弱、犹豫不决的性格。 然而国事无小事,战机转瞬即逝,这种犹豫而软弱的性格,无论是在军事战争、抗险救灾,还是每天处理全国范围的各种政务方面,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张无忌直到小说结尾,都在犹疑不决,始终无法处理好自己身边的四个女人的关系。金庸先生都在感叹,把张无忌的性格塑造成这样,如何处理和四个女人的关系,连他这个作者都不晓得如何发展,以致「 ”无法干预了”。 古人云「 ”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 所以,张无忌这种犹豫不决,容易受他人意见影响,而随波逐流的性格,是无法带领义军走得更远更强的。 即使赖众人辅助,成功称帝,那如何处理后宫佳丽之间关系,这周芷若、赵敏等人,哪一个是好相与的?又如何处理全国纷至沓来的各种公函、奏章?如何处理群臣的各种意见,听谁的? 这些事情,对于张无忌来说,都是做不好的,只会让他发展成为一个昏君。 三 朱元璋的暗箭难防 朱元璋性格奸诈隐忍,擅使权谋,野心极大,而且不择手段。 明知道张无忌武功盖世,还是教主,依然敢下毒迷倒张无忌,设局逼他退位,不可谓不心狠手辣、野心勃勃。 以朱元璋的性格,既然敢算计武功无敌的教主,肯定事先都深思熟虑过,准备了多套备用计划。所以,如果张无忌没有自己主动退位,朱元璋肯定还有后手来对付张无忌。既然这次能下药迷倒精通医术、毒药的张无忌,那么下次肯定也可以要了张无忌的命! 因此,软弱而犹豫的张无忌面对这样一个没有底限而胆大包天的凶狠对手,即使自己不主动让出教主之位,以后终究还是会被朱元璋算计死。这不是凭空猜想,是有实例的,比如韩林儿的死。 通过以上三方面多维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张无忌本身不具备一个合格政治家的素质,而且又已经被架空没有实权了,而朱元璋却是一个不择手段的野心家实力派,所以,张无忌最终只好拱手让出了天下,去「 ”张敞画眉”了。
被称为明太祖洪武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 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今江苏南京)。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口号,举兵北伐。
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蒙古贵族北逃,后晋割让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扩展资料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 。
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惮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遗诏中他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据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朱元璋
他的谋士朱升献策,只用九个字就解决了问题:“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就是著名的“九字三策”,历史地位非常高,被后世广泛应用于各种军事、政治、商业竞争中,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在当时,“高筑墙”指加强防御,包括但不仅限于修筑城墙。所谓攻得好不如防得住,善守者立于不败之地;“广积粮”指多加储备粮食、兵员等战略物资。
对军事有些了解的朋友们会知道,古代战争中后勤的影响力是决定性的,汉、唐数万大军远征塞外的辉煌军事胜利,背后往往是十倍的后勤人员保证。“缓称王”就是说要扮猪吃老虎,闷声发大财。这一点被朱升放在最后讲,应当不仅仅是为了押韵。
朱升是很有见识的读书人,对底层人民起义的局限性了解地很透彻。远至秦末的陈胜、吴广,近至眼前的韩林儿、陈友谅,都被起义初期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打下一片地盘就纷纷称王建国,唯恐自己的名号不够响、打官府的脸打的不够狠。这种闯江湖的思维混社会、占山头是够了,距离建国还差得远。
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定都应天府(南京)。从沿街乞讨到登基称帝,朱元璋仅仅用了15年,实乃创业者的代表,白手起家的典范,逆袭界的巅峰。
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的首都,南京也即将迎来近两千年漫长生命中的最高光时期。大明建国后的首要目标,就是北方那个压在自己头上近百年的敌人: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