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舜历史传说故事

关于舜历史传说故事,第1张

舜,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五帝之一,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舜 的 传说 故事 ,供大家参考。

一、舜基本介绍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以孝行闻名。后经四岳举荐,舜被尧立为为继承人。舜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尧未完成的盛业,后又整顿礼制,减轻刑罚,统一度量衡。传去世于南巡途中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今湖南永州市宁远县),谥号为舜。

二、舜概述

舜: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姚姓,名重华,建都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和帝丘(河南省濮阳市),为五帝之一,奉为华 夏至 圣。

《离娄下·第一章 》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范县在东夷、冀州和中原的交界地带)。”

《元和姓纂》载:“姚,生于姚墟,一说出生于诸冯,子孙以姚为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舜后胡公妫满封于陈,裔孙敬仲仕齐为田氏,其后居鲁,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眭侯,以奉舜后,子恢避莽乱,过江徙居吴郡,改姓为妫。五代孙敷,复改姓姚,居吴兴武康。 ”

北宋景佑年间刊本:邵思著[3]《姓解》记载:“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虞舜生于姚,故因生地为姓,后世有以姚为氏。”

《古今姓氏书辩证》和《通志·氏族略》记载:"虞有两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故姚恢改姓为妫, 而妫皓又改姓为姚,知姚与妫可通”

《尚书》云:“德自舜明。”《尚书·尧典》记,舜 “尧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

《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这里说的舜和虞帝,史称虞舜,又称舜帝、帝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是上古五帝之一。

根据《尚书》、《史记》等有关典籍,虞舜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皆以德为先导,以和谐为依归,一生追求和合、和平、和谐,其和谐之道内涵十分丰富。

传其称号为有虞氏,姓妫氏姚,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因国名“虞”,故又称虞舜。他是帝颛顼的六世孙(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重华),自五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 帝舜从小受父亲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和善相对,孝敬父母,爱护异母弟弟象,故深得百姓赞誉。舜生于姚墟(今河南濮阳范县濮城镇),渔猎于雷泽(今河南濮阳范县濮城镇东南),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在顿丘(今河南濮阳清丰县)一带经商做生意。因品德高尚,在民间威望大。

他在历山(今山东鄄城,因黄河淤积而消失)耕田,当地人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两三年即聚集成一个村落。当时部落联盟领袖帝尧年事已高,欲选继承人,四岳一致推举舜,于是,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九名男子侍奉于舜的左右,以观其德;又让舜职掌五典、管理百官、负责迎宾礼仪,以观其能。皆治,乃命舜摄行政务。

舜在当帝之前,四岳(四方部族首领)向帝尧推荐过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另见舜 文化 、虞舜文化。五帝之一的舜因生在姚地,后世子孙便以居地为氏,称姚氏,世代相传,史称姚氏正宗。因而史称姚、虞、陈、胡、田为"妫汭五姓"。东汉在中央政府任尚书的妫皓也改回本族最早本姓的姚姓。

尧把帝位禅让给舜,二十八年后去世。舜选贤任能,举用“八恺”、“八元”等治理民事,放逐“四凶”,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尧未完成的盛业。传说他巡狩四方,整顿礼制,减轻刑罚。要求人民“行厚德,远佞人”,“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孝敬父母,和睦邻里。在其治理下,政教大行,八方宾服,四海咸颂舜功。《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传去世于南巡途中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今湖南永州市宁远县)。

“从夏开始,夏朝的世系非常清楚,十七个王。”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学家专家组认为“夏是最早的王朝,但中国文明的起源远在其前。”

禹与舜不可分割,当一些人还捧着顾颉刚先生“考证”的“大虫”来质疑我国上古文明史时,岂知,在尧舜禹之前的2000-3000年,我国已经有了仰韶文化较大规模的城(如郑州的西山古城)。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多年这段时期里面(“这一段用历史传说来说大约就是尧舜那个时代”),古城已经很多。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古城林立;一些陶器、玉器上的符号“如果说和文字没有关系,恐怕就不好讲了”;中国也出现了礼仪性的大墓;出现了含锌的铜基合金和含铅的铜基合金,也就是出现了黄铜器和青铜器。“到夏代的时候,青铜器就普遍使用了。”上述四项,就是世界公认的“文明”的标志。

三、舜历史传说

舜帝陵庙遗址舜生在平阳西南数百里一个小小村落的农家中,他的体形有非常奇异的地方,他眼内瞳子都有两个,他的掌心纹路象个“褒”字,他脑球突出,眉骨隆起,头大而圆,面黑而方,口大可以容拳,龙颜面目角,取名叫舜,舜是一种花卉,他的号就叫华,排行老二,就叫仲华(与“中华”谐音)。可惜不久他母亲去世,他后母性情悍戾,尤其是他的弟弟象出生后,就更没有好日子过了。舜在家中常只能看着后母所生的三个儿女喝饱吃足,他只能枵腹而寝。然而不管后母如何待他,他总是笑脸相迎、谦谦如也。有一年冬天,气候 大寒 ,舜身上还只穿两件单衣,瑟缩不堪,邻里秦老汉实在看不过去,出面干涉,并希望虞家能送舜去读书,但家中却坚持要舜放牛,好在教书先生善良,在秦老汉的帮助下,舜一边放牛一边学习,他从先生那里知道:一个人虽有聪明睿智之质,经天纬地之才,仁圣忠和之德,但是“学问”二字终究是不可少的。要求学问,必须读,要能读书,必先识字。他也悟出为人要诚实,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这年过了残冬,舜已经十六岁了,生得高大,俨如成人,从此开始艰辛的耕作,后母规定他一天到晚都必须劳作,连中餐也不准回去吃,有人问他,他答道:“农家以节俭为本,一日两餐足矣,何必三餐”他渐渐得到当地人的敬重和称誉,但舜无缘无故被三次逐出家门。这其中日子虽然清苦,但舜却加紧学习,包括师事八岁的 儿童 蒲衣子。他从蒲衣子那里学到许多运动的道理,包括足的容宜重,手的容宜恭,目的容宜端,口的容宜止,声的容宜静,头的容宜直,气的容宜肃,立的容宜德,不偏不倚,无懈无情。

舜的道德修养越来越高,他多次耕作的历山地方人越聚越多,已由一个荒僻的地方,成了个大都会,但他却仍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在一日田间劳作时,他以鸟为例,信口而歌:“涉彼历山兮崔嵬,有鸟翔兮高飞。思父母兮历耕,日与月兮往如驰。父母远兮吾将安归”歌罢,悲从中来,放声大哭,这年舜已经三十岁了,

也就在这时尧帝已深知舜的为人,终于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出嫁前尧帝嘱咐两个女儿:“大凡为妻为妇之道,总以‘柔顺’二字为最重要。男子气性,刚强的多;女子气性,假使也刚起来,那就不好,夫妇之间不可能事事都能同心协力,遇到这种情况,为妻的总要见机退让。”完婚之后,舜带着两个妻子回见父母,想不到遭到父母的拒绝,而他那后母生的弟弟象见到两位嫂子的绝色姿容,竟起了不轨的心思。娥皇女英嫁给舜之后,过起了艰苦的生活。像念着两位嫂子的美貌,常乘舜不在家的时候找嫂子闲谈,希望用吊膀子的 方法 来勾引嫂子,娥皇女英是聪明人,但不敢得罪他,怕他在父母面前说舜的坏话,越是如此象便越是有心,竟觉得只有杀死舜,才可将嫂子抢到手。象通过母亲叫舜去修房子,去疏通井,然后放火烧屋,用泥土封井,妄图把舜烧死,把舜封在井中闷死。每次娥皇女英都通力合作把舜救了出来,舜总是不记前嫌。

在这一系列的事情中,尧对舜更加欣赏,终于尧把舜召到京城,开始委舜重任,舜大举推荐人才,舜于是“宾于四门,纳于大麓,烈火风雷不迷,虎狼腹蛇不害。”于是尧死后,舜即位为天子,定都于蒲阪。

舜勤政爱民,为加强中央与各地的联系,他规定各部落君长定期来蒲阪朝见天子一次,天子也照例前往全国各地巡狩一次,每次除了大臣随扈以外,娥皇女英都随行照顾他的起居,三人同行,恩爱非常,舜左右逢源,二女雨露均沾。这年盛夏来到洞庭湖,因天气太热,娥皇女英就留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舜继续南巡。

这晚,女英忽然梦到了舜帝,不象个天子模样,坐着一辆瑶车,有霓施、羽盖拥护着,自天空降下来,对她说,自己已经不在人世,大家不要悲伤,人生在世,总有一日分散的。女英醒来,非常焦灼,惦念舜帝,急急告诉娥皇,娥皇口中虽说“妖梦是不足为凭,只怕你平日挂念极了,做的是心记梦,你放心吧。”但内心也十分焦灼。不久,果然传来了舜死在苍梧山的消息,还带来了舜帝给娥皇女英的遗嘱:“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听到噩耗,觉得一切希望都已不存在了,那么多年的艰苦奋斗,那么多年的恩爱相亲,都一去不复返了。娥皇女英浑身哆嗦,哭了好几回,身心受着火一般的煎熬。娥皇女英一天比一天悲伤,健康也受了损害,眼泪渐渐地哭干了,一滴一滴的鲜血从眼中流出来。这晚浓雾渐渐地把整个君山罩住,天空中闪电一道急过一道,云越积越厚,天空好象要倒扣下来,突然间狂风卷着暴雨呼啸而来,洞庭湖掀起层层巨浪,都似乎要把岳阳城撼倒。娥皇女英一片至诚的思念、悲痛终于感动了上天,天神将她们流出的眼泪,流出的血泪都一点点收集起来,都把它们洒在洞庭湖君山的翠竹上。在这狂风暴雨中,娥皇女英突然间头脑是那样地清醒。突然间明白好象舜正在召唤着她们,两人都好好地修饰打扮了一番,就像是迎接远行归来的舜一样,携手投入洞庭湖中。顿时风停雨住,波澜不惊,君山上那丛丛翠竹都浸染上斑斑点点的泪迹,成了二妃对舜帝一片至情的象征。

关于舜历史传说故事相关 文章 :

★ 历史小故事

★ 楚国的历史典故传说故事简短

★ 关于古代神话故事5则

★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2020最新归纳5篇

★ 关于黄帝的经典传说故事

★ 民间传说故事精选5篇

★ 广州历史传说故事精选

★ 中国古代经典历史故事

★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传说

★ 关于民间神话故事5篇

虞舜名叫重华。重华的父亲叫瞽叟(gǔ sǒu),瞽叟的父亲叫桥牛,桥牛的父亲叫句望,句望的父亲叫敬康,敬康的父亲叫穷蝉,穷蝉的父亲叫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到舜已是七代。从穷蝉到帝舜,都是地位低微的普通百姓。

舜的父亲瞽叟眼瞎了,舜的母亲死后,瞽叟又娶了继室,生了个儿子名叫象,象骄纵凶狠。瞽叟溺爱后妻的儿子,常常想杀掉舜,舜都躲过了;遇到自己有小过失,舜便接受惩罚。他恭顺地侍奉父亲、后母和弟弟,对待他们诚恳谨慎,日日如一,没有懈怠过。

舜是冀州人,他曾在历山种过田,在雷泽捕过鱼,在黄河边上烧制过陶器,在寿丘做过 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在负夏做过生意。舜的父亲瞽叟不讲道德,后母爱说坏话,弟弟象骄纵凶狠,都要杀掉舜。舜总是很恭顺,不放弃作为儿子的职责,对弟弟尽兄道,对父母尽孝道。父母想要杀他,总是办不到;如果有事找他,却常在身边。

舜二十岁时,因为孝顺而闻名。三十岁时,帝尧询问可以重用的人,四岳都推荐舜,说他可以。于是,尧便把两个女儿嫁给舜,来观察他怎样治家,又派了九个男儿与舜相处,来观察他于家庭之外怎样待人接物。舜住到沩水北岸,在家里行为越发谨严。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为出身高贵而以傲慢的态度对待舜的亲属,严格遵守做媳妇的礼节。尧派去的九个男儿更加淳朴厚道了。舜在历山种田,历山的人都互让田地边界;在雷泽捕鱼,雷泽四周的人都互让居住的地方;在黄河边制作陶器,生产的陶器没有粗制滥造的。他住过一年的地方,便形成了村落;住过两年的地方,便形成了集镇;住过三年的地方,便形成了都市。尧于是赐给舜细葛布做的衣服,又赠给他琴,还给他修筑仓库,送他牛羊。瞽叟还是想杀掉舜,他叫舜上屋顶用泥涂抹谷仓,自己却在屋下纵火烧仓,舜就拿着两顶斗笠护住自己向下跳,脱了险,没被烧死。后来,瞽叟又让舜凿井,舜在井壁上另凿了一个可以藏身和外出的空洞。舜凿到深处,瞽叟和象一同倾土填井,舜从藏身的空洞中走出,又脱了险。瞽叟和象很高兴,认为舜已经死了。象说:“原来出主意的是我。”象与父母分舜的财物,这时他说:“舜的妻子--尧的两个女儿,还有那张琴,我收取了;牛羊、仓廪留给父母。”于是象留在舜的居室中住下,弹着舜的琴。舜前去见他。象愕然失色,装作伤心的样子说:“我想念你,正想得伤心难过!”舜说:“是这样,对于兄弟情义,你还差不多!”舜以后侍奉瞽叟,友爱弟弟,越发恭谨了。于是尧便试用舜,让他推行五教,到各个官府去工作,舜都处理得很妥善。

舜二十岁的时候以孝顺而闻名于世,三十岁的时候尧推举他,五十岁的时候代天子行政事五十八岁的时候尧帝驾崩,六十一岁的时候舜继承尧帝登上天子之位。舜做帝王做了三十九年,去南方巡游狩猎,在苍梧的郊野去世。人们把他安葬在江南的九疑,安葬之地即零陵。

舜登上帝位时,车上插着天子 本纪

的旗帜去拜见父亲瞽叟,舜态度和悦恭敬,很合乎做儿子的礼节。封弟弟象为诸候舜的儿子商均也不成才,舜预先向上天推荐禹。以后十七年,舜去世了。服丧三年后,禹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像舜让位给尧的儿子一样。但诸侯都归附离,然后离才登上天子之位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都有封地,用来祭祀他们的祖先:他们的服饰都保持着本部族的传统,礼乐制度也照旧。他们以宾客的身份拜见天子天子也不把他们当臣下看待,以表示自己不敢独占天子的威严

从黄帝到舜、禹,都同出一姓,但国号不同,以显示各自光明的德行。所以黄帝号有熊,帝颛顼号高阳,帝喾号高辛,帝尧号陶唐,帝舜号有虞。帝禹号夏后而另有姓氏,姓姒。契是商代祖先,姓子;弃是周代祖先,姓姬。

 中文名:姚重华

 别 名:大舜

 字号:都君;有虞氏

 所处时代:中国上古时代

 民 族:华夏族

 出生地:姚墟或诸冯

 职业:部落的官

 主要成就:五帝之一;举八元八恺;放四凶;命官职;治洪水;巡天下

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娶了两个奶奶级别的老婆

 舜: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历来被列入“五帝”之中,奉为华夏至圣。

 传其称号为有虞氏,姓姚又姓妫 ,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因国名“虞”,故又称虞舜。他是帝颛顼的六世孙,自五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 帝舜从小受父亲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和善相对,孝敬父母,爱护异母弟弟象,故深得百姓赞誉。舜生于姚墟,辛勤耕稼于历山(犁山),渔猎于雷泽(今属山东菏泽),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在寿丘(今山东曲阜)制作日用杂品,在顿丘(今河南浚县)、负夏(今山东兖州)一带经商做生意。因品德高尚,在民间威望大。

 他在历山耕田,当地人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两三年即聚集成一个村落。当时部落联盟领袖帝尧年事已高,欲选继承人,四岳一致推举舜,于是,尧分别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九名男子侍奉于舜的左右,以观其德;又让舜职掌五典、管理百官、负责迎宾礼仪,以观其能。皆治,乃命舜摄行政务。

  舜作为上古五帝之一,为百姓作出了巨大贡献,那么舜的功绩有哪些下面是我为你搜集舜的八大功绩,希望对你有帮助!

  舜的八大功绩

 一修善 法律 以法治 天下 。舜登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善法律,向全国颁布统一法规。舜 命令 皋陶统一制定法律,让天下之人依法行事。

 舜把常用的刑罚用图案镌刻于各种器物之上,向百姓进行宣传,以流放来宽大应受五刑的罪犯,以鞭打作为官刑,板打作为教学用刑。舜帝规定犯罪可以赎罪,这在后来的国家法制中一直有所沿用。

 舜颁布法律后,四海之内有了统一法度,天下百姓,心悦诚服,纷纷称赞舜治天下之道。

 二选贤任能确立官职。舜打破尧帝所不启用的旧制约,举八恺,用八元,流四凶,明事理,把禹、皋陶、契、后樱、伯夷、夔、龙、垂、益、彭祖尽皆启用,因人任用。

 舜任用禹为司空;后稷主管农业;契主管教化;皋陶主管司法;垂主管百工技艺;益为虞官;伯夷主持典礼、祭祀活动;夔主管器乐制作;龙主管监听议政。

 三体恤民情,执政为民。舜登帝位之后,能躬身自明,礼贤下士,广开言路,开诚议政,精心治天下,以善施政,开创了明君善谋的先例,使四方诸侯心悦诚服,四海之内,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大团结。

 《舜典》中说,舜命令主持政事的各方酋长,要对四方百姓提高政务的透明度,要让百姓们明察四方政务 措施 得当与否,详细倾听四方百姓 意见 。

 四、命禹治水英名远扬。尧帝在位的时候天下发生了大洪水,肆虐了八年。舜帝登位后,命禹主管治理水患,又委派身边大臣皋陶、伯夷等助禹实施治水工作。集天下之力,终于齐心协力平息了水患。社会发展又能安稳发展,舜和禹也受到了世人赞颂。

 五、统一时序发展农业。舜制定统一的时序历法,农业生产遵从历法行事,为当时天下进入大规模的农业社会,从事有序的耕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发展音乐推动艺术。《舜典》中记载,舜命夔主管器乐。孔子说:“听了由舜时流传下来的音乐,陶醉得三个月都吃不出肉的味道。”由此可见舜在 文化 艺术发展上的伟大贡献。

 七、德服天下友善诸族。《周颂》云:“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昭于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不坼不崩;若日之光,若月之明,与天地同常。”虞舜之德,山高水长,若日月之光,与天地同在。

 舜以德治理天下,定期巡行,沟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封爵晋官,使诸侯臣服,中华民族日益团结,发展壮大,华夏各民族由松散的部落逐渐凝聚为统一的伟大民族。

 八、推行 礼仪 教化。舜注重道德规范和修养,向子民宣扬父义,母慈,子孝,弟恭的人生道德观念,舜确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标准,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赢,真而遏,简而廉,刎而塞,强而义。”使天下明德向善,从而使社会朝着文明的方向循序渐进。

尧舜禹关系

 首先,尧舜禹不是什么时期的人,因为当时属于上古时期,还没有明确的朝代的概念,所以只能用一个比较大的部落的名称,或者部落首领的名称来指代一个时代。所以准确地说,尧舜禹他们既指的一个人物,同时也指代了一个时代。和他们类似的,中华民族神话中,最起先的盘古开天辟地。所以那个时代也被称为“盘古开天时代”;又比如,炎帝和黄帝逐鹿中原的时候,所以我们就称他们为“炎黄时代”。在他们之前,伏羲、女娲、神农相继成为部落的领袖,所以并称为“三皇”时代,而皇帝之后,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被称为“五帝”时代。

 其次,从文化角度来划分尧舜禹的时代的话,他们基本上主要活动于龙山文化的晚期。那是一个铜器和石器并用的时代,并且已经开始使用陶瓷等,文化较之前的先进。从黄帝开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一代,在考古学家的勘察和发掘工作中发现,这个时代开始,华夏民族已经开始建造城池,穿衣文化已经开始盛行,有别于蛮荒文化。

 从社会体制的角度来讲,原始社会已经开始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奴隶制社会。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由:私有制财产的出现,国家政府开始形成,逐渐有效地开始了对人民的统治,有血缘关系的氏族制度逐渐崩溃,人类出现了不同血缘的杂居现象。

 综上所述,尧舜禹是什么时期的这个问题,还要看从什么角度来分析。但总结一句来说,他们还是属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更替时期的上古时代。直到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之后,才标志着中华民族正式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尧舜禹的 故事

 黄帝之后,出现了三个贤明的君主,分别是唐尧、虞舜和大禹。关于尧舜禹的故事,因为年代久远,很难考证,现在只能根据《史记》、《尚书》等 历史 著作来推断他们的 事迹 了。

 尧原来是部落的首领,后来因为德高望重,被推举为联盟的首领。渐渐的,尧的年纪大了,他想找一个继承人。于是有个叫放齐的人推荐尧的儿子丹朱来当联盟的首领。尧想了想,没有同意。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儿子总是喜欢惹是生非,品行不好,当不了联盟的首领。又有一个叫讙兜的人推荐共工。共工是专门管理 水利工程 的。尧又觉得他做人做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没有答应。

 后来,尧听说了舜是个很孝顺的人。他的父亲瞽叟,后母和弟弟象,经常虐待他,还想着怎么弄死他。有一次他在挖井的时候,瞽叟和象趁他下井,就在井口填上土,想置他于死地。舜自己挖了一条地道 逃生 ,出来后,仍对父亲和弟弟十分恭顺。上天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就拍大象去给他耕地,派鸟儿去为他除草。尧听说后,又对舜进行了一番考察,发现他在处理政务方面的能力也很突出,所以就把自己的位置禅让给他,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也嫁给了他。

 舜继承帝位后,在他管理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巨大的洪水,无数百姓因此遭殃。舜十分着急,就派了很有能力的鲧去治理洪水。鲧治水的方法是建筑堤坝,来阻挡洪水。但是水势确实过大,他花了九年的时间,也没彻底将洪水治理好。

 舜觉得鲧办事不力,就把他杀了。又派了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接过他父亲的重担,改变了鲧治水的方针,采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 办法 。当时他正新婚燕尔,却总是在外奔波。他的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禹经过自己家门的时候,正好儿子呱呱落地,但他知道自己任务艰巨,没有进门去探望。之后他又两次经过自己家门,也都没有进去。

 经过他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治理好了。这时舜的年纪也大了,就把自己的帝位又禅让给了禹。

1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介绍

2 五帝之一舜的历史成就有哪些

3 历史人物帝喾的简介

4 周礼的简介介绍

5 五帝尧舜禹分别是哪里人

6 历史人物尧的简介

7 历史人物舜的简介

“圣贤”与文明

黄帝以后,我国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传说,尧的发祥地是山西汾水流域;舜的部落原先居住在今河南的北部和中部;禹的先代,最早住于河套一带,禹的时候迁徙到今河南西部。历史记载说,尧又称陶唐氏,故称唐尧,舜是有虞氏的成员,故称虞舜,禹是夏后氏人,称为夏禹。大约,陶唐、有虞、夏后都是他们氏族或部落的名称。

我国传统把尧、舜、禹时期美称为“圣贤”的时代。毛泽东曾在《七律·送瘟神》一首词里写道:“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意思是,新中国数亿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都发挥了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创造新社会的和古代尧、舜一样的圣人。尧、舜、禹时代,中华文明进一步放射灿烂光辉。传说,尧的时候,社会管理得井井有条,农业、手工、法律、音乐、教育,都已有固定的专人管理,这些管理者都是他那一行的专家。比如,后稷作农师,他“播时百谷”,教给人民耕作方法,“民皆法则之,天下得其利”。后来,后稷被人们尊为“农神”。尧时的乐官叫做夔,据说是个只有一只脚的怪人,但他却有非凡的音乐才能。据古书《帝王世纪集校》记载说,他仿效山川溪谷的声音,作了一支名叫《大章》的乐曲。人们听了他这乐曲,都自然心平气和,减少了许多无谓争端。这大概就是我国从史料记载的第一首乐曲了。这一时期,我国绘画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传说舜的同父异母妹妹果攵(guǒ)手,就是一位杰出的女画家,她会用灵巧的双手涂泥绘制动物画和刻绘大型壁画。如今在我国内蒙古阴山和乌兰察布等地区所发现的原始社会的大批岩画,可能就是那一时期绘画的滥觞。

因为尧、舜、禹的品德好,他们领导氏族部落的时候,出现了原始社会少有的安宁和太平景象。后人追述那时的世道说:“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到舜的时候,连天上的神鸟凤凰都飞来朝见他。古书《尚书》和《史记》记载:舜命令乐师延和质分别制出《六莹》、《九韶》等等多弦演奏的复杂乐曲,因为是使用箫、笙等细乐配奏演出的,又称《箫韶》。成语中说的“《萧韶》九成,凤凰来仪”,讲的就是上述这件事。

上面这些神话传说,自然免不了有夸大美化的成份,它们被后世的文人理想化了。但这些传说确实反映了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和剥削、压迫的史实,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社会发展到尧、舜、禹时期,文明确已有了相当的进步,无论农、工、商等社会生活,或是音乐、美术等艺术,都达到一定水平。尧、舜、禹虽是被理想化了的圣贤人物,但他们所处的时代,确为我国文明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高尚道德的化身 尧舜禹“禅让”

尧、舜、禹最为人们所艳称的事迹,是“禅让”。禅让的意思,就是自动把帝位让给贤人。这实际上是原始社会的一种部落首领的民主选举制度。“氏族社会的公仆是临时选举的,这就是所谓的‘禅让’制度”。

关于“禅让”的具体过程,我国当代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有一段简扼的叙述:

据说,尧在帝位,咨询四岳,四岳推举虞舜作继位人。舜受各种试验后,摄位行政。尧死,舜正式即位。舜也照样咨询众人,选出禹来摄行政事。舜死,禹继位。禹在位时,众举皋陶作继位人。皋陶死,又举皋陶子伯益作继位人。禹死,子启夺伯益位自立。“禅让”制度从此废弃。

据范文澜等史学家考证,“禅让”的故事,是《尚书·尧典》篇首先记载的。而《尧典》等篇,“大概是周朝史官掇拾传闻,组成有系统的记录”。史家们认为,已经实行父传子家天下以后多年的周朝,在此点上绝不可能伪造,应当是“远古时期遗留下来的史实”。另一位著名史学家尚钺说:“在氏族社会中,氏族成员对于部落酋长既有推举权,又有罢免权。所以,氏族社会是民主制的社会。自然,氏族社会的民主制,我们不能过分理想化,因为这种制度是建立于生产力不发展,氏族成员集体协作,共同劳动的基础之上的,建立于血缘关系的狭隘性之上的,与现代的民主制度有本质不同。”

但是,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在我国毕竟流传甚广。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固然与后世儒家的着意美化有关;另一方面,在故事中世代相传的他们的美德,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这样,他们的禅让史实,才能世代相传,他们的高尚道德,才能在民间长久传诵而永不衰。

古代传说中的尧、舜、禹,有哪些美德呢我们先说尧。他的主要美德是俭朴、爱民。古书《韩非子》说他虽贵为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却住在用参差不齐的茅草盖成的屋子里,喝的是野菜汤,吃的是粗米饭,身上穿的是粗麻布衣服,天气冷了加一件鹿皮挡挡风寒,使用的器皿不过是土碗土钵子。后人曾为他这种节俭朴素的作风所感动,叹息地说:“恐怕连小小的门吏,生活也比尧过的要好得多呢”。但是,尧虽很克己,对老百姓却十分关心。古书记载说,当他统治的部落里有人受到饥饿时,他就说:“这是我使他饥饿的”。当部落里有人受到寒冷时,他又说:“这是我使他受寒的”。当部落里有人犯罪该受罚时,他则说:“这是我教育不到的缘故”。这样,尧受到人们极大的敬重,被后人称为“仁君”。舜的主要美德是宽厚待人和以身作则。古书上记载舜受到了几次继母和同父异母弟弟象的陷害,数遭命危之灾,都因贤惠而机智的妻子的巧设计策而逢凶化吉了。但当他被大家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之后,却不计前仇,宽厚地对待了他的继母和弟弟,使得他的仇人都被感化向善了。舜还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团结周围群众。《史记》记载说: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可见,舜的感召力多么地大!正由于他的高尚品德,使他众望所归,在氏族和部落里享有很高的威信,在氏族、部落的民主选举会上,很自然成为大家心目中的领袖。

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 大禹治水

大禹是怎样受到群众拥戴呢主要是他治水的功劳。这是一件使世界震惊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伟大工程,以至于19世纪初的法国学者雷缪塞这样惊叹地说:“大禹治理了两条大河”,它们的流速等于、而宽度几乎等于美州的那些大河,并把成百条河流的大水引入10万平方里格以上的土地上”,这一壮举,使这位著名的汉学家称赞中国人是“一个一向培植和尊重知识的民族”。

禹治水,的确是我国上古时代一件了不起的工程,曾经造福人类,成为我国古代人民力量和智慧的象征。一直到1000多年后的春秋时代,鲁国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时,当时的一个名叫刘定公的人还说:“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意思是说,禹的功劳实在太伟大了,他给人类的遗惠影响深远。假如没有禹,我们早成为鱼虾了。史学家们还考证,在我国古老的铜器铭文里,也有关于禹治水的记载,说他是“平水土定九州的人”。这说明禹治洪水是一个很悠久很普遍的神话。

神话与现实往往是沟通的。神话里曲折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史学家范文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大禹治水的历史意义:

禹是古帝中被崇拜的一人。许多古老民族都说远古曾有一次洪水,是不可抵抗的大天灾。独在黄炎族神话里说是洪水被禹治得‘地平天成’了。这种克服自然、人定胜天的伟大精神,是禹治洪水神话的真实意义。

禹和黄帝一样,是一个被我国古代神话所美化和夸大了的人物。他的事迹实际集中了我国上古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高贵品德。古代神话中有许多关于他身先士卒、与群众同甘共苦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传说。比如说他一直到30岁了,还迟迟不结婚,过着单身的生活,为的是集中精力把洪水治好。结婚以后,新婚刚刚四天,便又匆忙地离开了新房,风尘仆仆地奔向治水工地。古书里还记载,禹治理洪水时,亲自拿着畚箕铲子,顶风冒雨,走在前面。他在外一共待了整整13年,三次过自己的家门都没能回去看一看。他的手上脚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指甲被磨光了,腿肚上汗毛也全被碱水腐蚀掉了。还不到老年,他就得了一身的病。但是他仍是一跛一颠地来回在治水工地上指挥。

禹的忘我的精神,永远被后人传诵着,成为我国人民优秀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在我国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关于禹的遗址。河南开封有“禹王台”,传说他曾在治水时住过这里;禹县有“禹王锁蛟井”,相传禹曾在此降服兴风作浪的蛟龙。浙江绍兴有“禹庙”和“大禹陵”,传说他晚年在此大会诸候,死在这里。此外,山西省的河津县还有“禹门口”、夏县有“禹王城”等,相传禹曾在这些地方凿山治水等等。这些遗址,都说明了人们对这位上古时期治水英雄的怀念和尊敬。

鲧和禹治水的故事

禹治水的传说,人们是较为熟悉的。但是鲧的治水,根据封建史家的说法,历来人们对之却是持否定态度的。

但是,在古代一些诗歌和神话里,鲧却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他的功劳,有点近似于希腊神话中盗火给人间的普罗米修斯。我国古代神话《山海经》记载,鲧为了替人民堙塞洪水,从天帝那里偷来了密藏的“息壤”。这息壤的意思是能生长不息,只要放下一点点。它就很快堆积成堤,人民十分感激他。但正当鲧快将洪水制服时,从天上偷下息壤的事情被天帝发觉。天帝十分震怒,立即派了火神祝融下界把鲧处死在长年不见阳光的寒冷的羽山,夺回了息壤。这样,洪水又重新漫延开来。

大概是由于人民怀念这位英雄的缘故,在古代的一些神话里,有的说他死后变成了黄熊、有的说他变成了一条与蛟龙一样的“玄鱼”。较多的说法是鲧死后还依旧与洪水博斗。

鲧的治水事业由他的儿子禹继承了。根据神话传说,禹是在鲧的体内长成的。鲧死后三年尸体不烂,他用自己的精血和心魂一起孕育了禹。实际上是说,禹就是鲧的化身和新生。

禹长成后,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生前的愿望。他又被舜任命为治水的指挥。他比他父亲更为聪明些,没有用偷取息壤填土的办法,而是用疏导的办法治水。神话中说禹开挖疏水的沟渠,将洪水引到东方的大海。禹还从河伯(河水之神)那里得到一张河图,他用这张图设计治水的方案。这些神话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初步的科学知识。

禹治水是我国上古时代一件浩大的工程,这是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关于这次治水,有许多有趣的传说。我国现在有不少地名据说都是当年治水留传下的。比如,浙江省绍兴的古名会稽,就是禹时留下的地名。会稽有座山原名茅山,因为禹曾在这里会合天下诸候,商议治理洪水,以后此山就改名为“会稽”(会聚计议的意思)。河南的三门峡,据说也是禹治水时传下的地名。相传禹在治理黄河时,把一座挡住河道的山劈成数段,使河水分流,穿过三个峡口,好象三道门,后来就称为“三门峡”。长江上游的巫山三峡,也有禹留下的遗迹,传说禹曾在这里处罚过一条擅自错开峡谷的蠢龙,禹把这条不称职的龙斩首示众,因此直到现在巫山县还有“错开峡”,“斩龙台”这样的地名。

禹治水时公而忘私,一心为大众的精神,是历来人们所传颂的。传说他负责治水工程整整十三年,没有一次回家探亲,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禹的妻子叫女骄,她是个态度骄雅、仪容秀美的女子,和禹的感情很好。为了表达对禹的爱慕之情,曾派她的使女每天到涂山南麓禹经过的地方等候,可是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女骄焦燥极了,便写下一首歌:“等候人啊,多么长久哟”!这首歌便成为我国南方的第一首情歌。后来女骄终于和心爱的人禹结婚了,但结婚仅仅四天,禹又风尘仆仆地去执行他的治水任务去了。

禹治水十三年终于把洪水制服了。由于禹的功劳和他的大公无私,人民推举他为舜的继承人。舜死后,禹便成了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但他仍旧兢兢业业地工作,经常到各地巡视水情,后来死在会稽。至今,在浙江绍兴,还留下了“禹穴”这个古迹。

1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①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找到贤人却很难。

(3分) ②尧作为君主,真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效法天。(3分) ⑵儒家认为能为天下找到贤能之人来治理国家的国君,才叫仁君。

译文: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把地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民。

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教导别人向善叫做忠,为天下找到贤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找到贤人却很难。

孔子说:‘尧作为君主,真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效法天。(他的恩德功绩多么)广大辽阔啊,百姓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舜真是个得君主之道的人啊!崇高啊,有天下却不事事过问!’尧舜治理下,难道不要费心思吗?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

2 舜逐三苗的文言文

至唐虞之际,三苗又乱起来了,《博物志》卷二:“昔唐尧以天下让于虞,三苗之民非之,帝征之,有苗之民叛,浮入南海为三苗国。”《尚书·舜典》则曰:“窜 三苗于三危”。南海、三危其实皆指今四川、贵州、云南一带(《禹贡》:“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此次舜将三苗从洞庭一带驱赶至三危,故暂时出现了一阵安定。即《禹贡》所云:“三危既宅,三苗丕叙”, 《淮南子·□真训》也曰:“有苗与三危通为一家”。这说明,大禹平治水土之后,三苗安定下来。

可是好景不长,舜禹之际,又有“三苗”(不一定是三危之三苗)起来作乱。《吕氏春秋·上德》:“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 苗服”《新书》、《盐铁论》也载:“舜舞干羽而三苗服”。可是最终禹还是攻打了三苗通过以上史料,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即九黎、三苗之乱,一般发生在“衰世”(末世),每次大乱之后,即出现一位圣明君主,颇类后世之农民起义。

总之,九黎、三苗,他们每于“衰世”或与上层意志发生冲突时便起来反抗,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则又采用怀柔(“舞干羽”)与镇压两手政策。最后 至舜禹时被迫迁于三危。以后便散居今云贵川一带,形成今天的苗、黎、彝、徭等族。

3 舜字重华瞽瞍之子文言文

舜字重华瞽瞍之子的译文是虞舜(舜帝)姓桃名重华,叫桃重华,是瞽瞍(算命的瞎子)的儿子。

原文是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4 舜逐三苗文言文翻译

《舜逐三苗》文言文翻译如下: 至唐虞之际,三苗又乱起来了,卷二:“昔唐尧以天下让于虞,三苗之民非之,帝征之,有苗之民叛,浮入南海为三苗国。”

则曰:“窜 三苗于三危”。南海、三危其实皆指今四川、贵州、云南一带。

此次舜将三苗从洞庭一带驱赶至三危,故暂时出现了一阵安定。即所云:“三危既宅,三苗丕叙”, 也曰:“有苗与三危通为一家”。

这说明,平治水土之后,三苗安定下来。可是好景不长,舜禹之际,又有“三苗”起来作乱。

:“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 苗服”、也载:“舜舞干羽而三苗服”。

可是最终禹还是攻打了三苗通过以上史料,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即九黎、三苗之乱,一般发生在“衰世”,每次大乱之后,即出现一位圣明君主,颇类后世之农民起义。总之,九黎、三苗,他们每于“衰世”或与上层意志发生冲突时便起来反抗,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则又采用怀柔与镇压两手政策。

最后 至舜禹时被迫迁于三危。以后便散居今云贵川一带,形成今天的苗、黎、彝、徭等族。

5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4 解析 A ,根据此句话的意思进行 选择。

5 解析 B ,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 A 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6 解析 C ,第三段讲盟文的产生及流弊, B 项错误。

此题难度适中。 7 ( 1 )到秦昭襄王和南夷所订盟约,用珍异的“黄龙”表示决不侵犯夷人;汉高祖分封诸王侯的誓辞,用山河不变之意来寄望诸侯保持长久。

( 5 分) ( 2 )商汤还曾驾着毫无装饰的车马,去祷求免于旱灾,列举六种过失来责备自己。这就是他求雨的祝文。

到周代的太祝,掌管“顺祝”、“年祝”等六种祝辞。( 5 分) 译文 开天辟地以来,各种神灵都受到祭祀。

天地诸神既受尊祀,名山大川都按一定次序致祭。于是风调雨顺,各种谷物生长起来。

由于亿万民众的仰赖,便对神灵作美好的报答。但供献馨香的祭品,要以光明的道德为根本;祝史陈说诚信,就必须以文辞为凭借。

相传古代的神农氏,开始在岁末祭祀有关农事的八种神灵。他的祭辞说:“泥土返回自己的位置吧,水也归还到山壑间去,危害庄稼的昆虫不要兴起,草木归生于薮泽中去(不要生长在良田)!”这就是上古皇帝的祝文了。

虞舜在春天的祭田辞中说:“扛着长耜,在南亩农田上努力耕作,四海之人都有穿有吃。”为民谋利的思想,已表现在言辞中了。

到了商汤,德行一天一 天高起来。他用黑色的牛来祭告上天,把四面八方之人的罪过,都归在自己一人身上。

这就是他的祭天之词。商汤还曾驾着毫无装饰的车马,去祷求免于旱灾,列举六种过失来责备自己。

这就是他求雨的祝文。到周代的太祝,掌管“顺祝”、“年祝”等六种祝辞,用“万物齐生”等话来祭天祭地;用“光明普照”等话来拜迎日出;用“早起晚睡”等话,祝告于祖孙合庙的祭祀;用“多福无疆”等话,写进祭祖献食的祷辞;此外,即使是出师打仗时的祭天祭地,也没有不用祝文的。

这些都是为了对神灵表示虔诚,对祖先表示恭敬。 春秋以后,亵黩讨好神灵的祭祀多起来,以致祭礼祝文,无神不至。

如晋国大夫张老庆贺赵武建成新房子,有祝他长久安居于此的祷词。卫公子蒯瞶身临战场,还作了请求祖先保佑勿伤筋骨的祈祷。

可见即使在十分仓促和困难的情况下,也是要用祝祷的。至于《楚辞•招魂》,可说是祝辞最早讲究文采的作品。

到汉代的各种祭祀,对所有的礼仪都很重视。汉代帝王一方面搜集儒家的议论,一方面又采纳方士的办法。

于是内宫秘祝,遇有灾变,就祝祷把降罪转移到臣下或百姓身上,和商汤王把万方罪过归于自己的用意完全不同。又如汉代用侲子击鼓驱疫,简直就和越巫骗人的说法相同。

春秋以来的祝祀已经变质了。相传黄帝有对白泽兽的“祝邪之文”,东方朔写过“骂鬼之书”,于是后来的谴责咒文,就极力追求善于责骂。

只有曹植的《诰咎文》,才是正确的谴责咒文,又如《仪礼》中所讲祭祀死者的祝辞,其内容只是告请死者来享受祭品;到汉魏时的祭文,就同时还要赞美死者生前的言行。祭文中兼用赞辞,是从祭文的意义引伸出来的。

此外,汉代的帝王陵墓,还有关于迁移帝王灵柩的哀策文流传下来;周穆王的妃子盛姬死后,有“内史主持策命”的记载。“策”原只是写明送葬之物,为了表达哀伤之情才写成文的。

所以,哀策的内容和诔有相同之处,而这种哀文主要是禀告神灵的。它从赞扬死者的事迹开始,最后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内容上用近于“颂”的文体,却以“祝”文的形式来表达。

所以,汉代太祝所读的哀策,其实就是同代祝文的发展。各种文章都表现出一定的文采,用于降神的祝文则要求朴实。

祝辞的写作必须真诚,要于内心无所惭愧。祈祷文的格式,须诚恳而恭敬;祭奠文的格式,应恭敬而哀伤。

这就是写祝祷文的大致要求。如班固的《涿邪山祝文》,就是诚敬的祈祷文;潘岳的《为诸妇祭庾新妇文》,就是恭哀的奠祭文。

列举这些同类作品加以研究,其特点是显而易见的。 “盟”的意思就是“明”。

用赤色的牛、白色的马,盛放在珠玉为饰的祭器中,祝告于神像前的文辞,就是“盟”。早在夏、商、周三代时的帝王,没有盟誓,有时须要约誓,用一定语言约定就分开。

到周代衰弱之后,就经常进行盟誓了;其流弊所致,竟出现要挟、强制的手段。开始是鲁国曹沫迫使齐桓公订盟,后来有赵国毛遂要挟楚王订盟。

到秦昭襄王和南夷所订盟约,用珍异的“黄龙 ”表示决不侵犯夷人;汉高祖分封诸王侯的誓辞,用山河不变之意来寄望诸侯保持长久。但任何盟誓,只有坚持道义才能贯彻到底,道义不存,就会改变原来的盟誓。

可见国家的盛衰,事在人为,盟祝之辞有何相干?如汉未臧洪在讨伐董卓时的《酸枣盟辞》,真是气断长虹;晋代刘琨的《与段匹磾盟文》,也写得意志坚贞。但他们的誓辞,不仅未能挽救汉、晋的灭亡,当初订盟的双方后来反而成为仇敌。

由此可见,信誓之辞如不出自真心诚意,订了盟也是毫无用处的。 “盟”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必须叙述有关危急情况,奖励忠孝的品德,约定同生共死,要求合力同心,请求神灵来监视,指上天来作证,以激动之情来确立诚意,并用恳切的意思来写成盟辞,这就是。

6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选择题12分,翻译题10分)猛狗与社鼠

14C 15D 16C 17B 18(1)(卖酒的)对这事感到奇怪,他向同住闾巷且知道这事的老人杨倩打探。

(2)立起木头,再给它涂抹上泥灰,老鼠(却)穿行在中间。 (3)身边的人又成了社鼠来窥探人主的心思,人主还不察觉。

解析 14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C项,执柄:掌权。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第一空由前后内容可知,具有转折关系,故应用“而”;“欲”与后面的“明万乘之主”之间,应为介词,用、来。

所以用“以”;最后一空,“迎”来修饰“龁”,故应用表修饰关系的“而”。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C项,“鲧和共工联名反对”理解不正确。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本题注意名词做主语的“尧”;标志性词“曰”;文言虚词“夫”“乃”等断句。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

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故选B。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18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怪、所知、闾长、树木、涂之、穿、左右、间、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卖酒的,卖酒器具量得很公平,接待客人态度很恭敬,酿造的酒很香醇,(店铺门前)酒旗悬挂得很高。积贮很多酒却没有人来买,(时间一久,)酒都变酸了。

(卖酒的)对这事感到奇怪,他向同住里巷且知道这事的老人杨倩打探。杨倩说:“你养的狗凶恶吗?”卖酒的说:“狗凶恶,那么酒为什么就卖不出去呢?”杨倩说:“人们害怕你的狗呀!有的人打发自己的小孩,揣上钱,拿着壶,前往打酒。

但你的狗窜出来咬人,(谁还敢来买酒呢?)这就是你的酒卖不掉最终变酸的原因。” 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

有才能的人怀着治国的本领想要禀陈(大国的君主),使大国的君主能够明晓(治国的方)。那些大臣像恶狗一样窜出来咬人,这就是人主受到蒙蔽和挟制,因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

因此齐桓公问管仲说:“治理国家最担心什么?”管仲回答说:“最担心的是社坛的老鼠。”桓公说:“担心什么社坛的老鼠呢?”管仲回答道:“君王也看见那社神吗?立起木头,再给它涂抹上泥灰,老鼠(却)穿行在中间,挖洞托身在里面。

用火熏烤却怕烧毁了木头,用水浇灌却怕毁坏了涂泥。这就是社坛的老鼠不能被杀除的缘故啊。

现在君王身边的人(就是社鼠),他们在朝廷外为求威势重权,便从百姓中收刮财富;他们在朝廷内就相互勾结,来对君主隐瞒他们的恶行。在朝廷内的(奸人)窥探君王的心思来传递消息给朝廷外的(权臣)。

在内在外均造成他的重权,朝廷众多官吏都认为这样的人是富有权势的。(这样的)官吏不诛灭就会扰乱法度,诛灭了他们君王又不安逸。

(他们)依靠了国君以保有权势地位,这样的人就是国家的社坛老鼠。” 因此国君的臣子掌握大权,进而能行专擅或颁禁令,确实能为己用的必定使他得利,不能为己用的必定陷害,这就是(国家的)猛狗啊。

那权臣成了猛狗来咬有才能的士人,身边的奸人又成了社鼠来窥探君王的心思,国君还不察觉,像这样,国君怎么能不被蒙蔽,国家怎么能不遭灭亡呢? 唐尧想要将天下传给虞舜。大臣鲧进谏说:“不吉祥啊!谁拿天下去传给一个匹夫呢?”唐尧不听取(这种蒙蔽君主的意见),发兵将鲧诛杀在羽山的郊野。

共工再进谏说:“谁拿天下去传给一个匹夫呢?”唐尧不听取(这种蒙蔽君主的意见),又发兵将共工诛杀在幽州的城邑。因此天下人没有谁敢再说不要传天下给虞舜。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唐尧了解虞舜贤明,不见得是很难的事。到要诛杀进谏(错误意见)的人,一定要传天下给虞舜,才是真正难的事啊。”

又说:“不因那怀疑的危害到那考察到的,(这)就更难啊。”。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孔子困于陈蔡孔子困于陈蔡之间,即

(1)B举:被推举译文为:被推举为大夫(2)B“汝小人”为判断句,句末用“也”,排除程度CD;“何位______有”为宾语前置句,“之”为提宾标志,排除A;故选:B(3)“于天下”为“闻”的状语,后面停顿,排除AC;“令尹”为官职,作为“以为”的宾语后面停顿,排除B;故选:D译文为:虞丘子,名闻天下,做了楚国的宰相,又让位给给孙叔敖,是因为他遇到了楚庄王,伍子胥先前立下了很多功劳,后来却被逼自杀,这并不是他的智力有胜有衰,而是因为他先遇到了阖闾后遇到了夫差 (4)B根据“伍子胥前功多后戮死”“傅说负土而版筑,以为大夫,其遇武丁也”“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屠于朝歌⑦,九十乃为天子师,则遇文王也”可以得出答案(5)A“肯定是因为孔子的行善积德不够”错误,原文为“今夫子积德累仁,为善久矣,意者当遣行乎”,子路认为孔子行善积德已经够多了,可能是某些行为有失检点(6)①贤不肖,贤能不贤能;遇,碰上圣明之君;时,机遇译文为:贤能不贤能是人才本身的问题,碰上碰不上圣明之君是机遇问题②僮,佣人;负鼎操俎,背着鼎拿着切肉的板子;调五味,为人烹调饮食译文为:伊尹本是莘氏的佣人,背着鼎拿着切肉的板子为人烹调饮食,却当了宰相,是因为他遇到了商汤③通,通达;困,困厄;始,始末译文为:学者治学,并非为了通达,而是为了在困厄之中不感到贫乏,心中忧愁,但意志并不消沉,预先知道祸福的始末而心里不为此迷惑 答案:(1)B(2)B(3)D(4)B(5)A(6)①贤能不贤能是人才本身的问题,碰上碰不上圣明之君是机遇问题②伊尹本是莘氏的佣人,背着鼎拿着切肉的板子为人烹调饮食,却当了宰相,是因为他遇到了商汤③学者治学,并非为了通达,而是为了在困厄之中不感到贫乏,心中忧愁,但意志并不消沉,预先知道祸福的始末而心里不为此迷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994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