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之前是真心想让诸葛亮称王吗?

刘备死之前是真心想让诸葛亮称王吗?,第1张

刘备的意思应该不是要诸葛亮自己取代刘禅,而是授权诸葛亮可以在必要时在刘氏子孙里选择比刘禅更合适的来取代他。刘备临死之前对诸葛亮说的那句“君可自取”的意思一直有所争议,有些人认为是刘备肺腑之言,比如陈寿,对此事评价就是“诚君臣之至公”。

也有一些人认为刘备只是为了让诸葛亮尽心尽力辅佐刘禅,所以用这句话来逼诸葛亮表明态度,比如像孙盛,就认为刘备这句话是“诡伪之词”。现在也出现了第三种意见,认为“君可自取”并非是让诸葛亮取代刘禅,而是授权给诸葛亮,如果刘禅昏庸无能,那么诸葛亮有权废立,在刘备其他几个儿子中选择贤能继位。

以个人观点,第三种意见比较可信,第一种可能性不大,而第二种说法显然最不可信。在中国古代,君王历来是家天下,皇位是传给子孙的,不大可能轻易让给其他人,特别是异姓。从这点来说,刘备不可能随便把皇位让给诸葛亮,所以不大可能。

第二种说法最大的问题是,如果诸葛亮真的有野心,也不是此时刘备一句话能逼得诸葛亮回心转意的。曹睿临死前托孤,让曹芳抱着司马懿脖子,嘱托司马懿不要忘了今日之情,结果还不是一样。而且既然这种话连陈寿都知道,那么肯定不是对着诸葛亮一个人说的,很多人都听到了刘备这句话。

这么试探肯定会产生很多流言蜚语,有野心的人也会蠢蠢欲动,诸葛亮如果真有异心,反而会被逼得篡位。以刘备识人之准,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所以刘备这么说,肯定是出于真心,刘备的本意,应该是希望诸葛亮监督刘禅,如果真的不行,可以改立其他皇室子孙。

其实在汉代,废立皇帝改立他人的事情有过先例,比如霍光就曾经废立了刘贺,改立刘询。所以刘备也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除了刘禅外,他还有刘永、刘理两个儿子,如果刘禅真的不可救药,换一个也不是不能接受。

刘备告诫刘禅,对诸葛亮要“事之如父”,也是希望刘禅多听从诸葛亮的话,尽量避免这种事情发生。而且这样也比较可以解释刘备为什么不是秘密对诸葛亮这么说,这也是为了减轻诸葛亮在废立时的阻力,废立是得到了自己的授权,并非诸葛亮专权独断。

所以个人认为第三种说法的可能性最大。而诸葛亮最终也没有辜负刘备的希望,尽心尽力为蜀汉效力,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今襄阳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然后真相并非如此!

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其实就是逃出许昌的汉献帝——换而言之,有一刻开始,曹操手里的献帝是假的。试想刘备是皇叔,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为什么要沐浴更衣去草庐拜访一个村夫?为什么刘备绝不能让张飞动粗,要三个人一起毕恭毕敬地候着?真相只有一个:他们要见的是真的大汉天子,他们行的是朝拜天子的礼仪。

为什么诸葛亮平居敢自称“卧龙”?敢用龙来自比,难道不怕掉脑袋吗?为什么称诸葛亮是“卧龙先生”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这件事要追溯到诸葛亮年轻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在早年间一直处于隐居的生活,在隆中,诸葛亮,身为翩翩青年,能文能武,博览群书,所以,经常有小伙伴来找诸葛亮玩耍,诸葛亮也会以茶会友,没事的时候,喝喝小酒,唱唱小歌,吟吟小诗。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时常的精研兵法,所以,在和朋友交流的时候,往往能够惊艳全场,长此以往,诸葛亮“博学多学”的盛名广为流传,知道被江南的一位名士誉为“卧龙”

为什么刘备临终前会对诸葛亮说,“汝可取而代之”?因为这位就是大汉天子,终究还是汉室天下……

三顾茅庐其实是汉献帝和刘备之间的往返磋商。他内心的苦闷只有自己知道。《出师表》中,他说了那么许多,最后却说: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刘备临终前示意诸葛亮若刘禅不才,可自立为王,他为什么这样做?

诸葛亮既不自立为王为何又迟迟不还政于刘禅_2000字从建安15年,刘备永安托孤之后,诸葛亮把握了整个蜀国的政权。

刘备托孤时要刘禅待丞相诸葛亮如若父亲,侍之如父。而刘禅不但听从刘备的遗嘱,还倍加给予了诸葛亮更多的优厚待遇。封武乡候,领益州牧,蜀汉丞相加上益州州牧,整个国家的政权都给予了诸葛亮。整个开俯之治。

至于开俯之治即使刘备也知识给了刘备丞相的职位,并没有给予诸葛亮开俯,让其拥有自己独立办事机构。曹操领冀州牧,封武平候,开俯之治。刘禅给予诸葛亮的待遇和曹操向皇帝“要”来的待遇一样。这说明了什么我相信也没有严明的必要了吧?

刘禅,绝大多数朋友对他的印象都是扶不起的刘阿斗,可历史上的刘禅真的是一个没有任何才干、没有任何能力的皇帝么?先看为什么说刘禅是扶不起的刘阿斗吧。第一:相信小人。诸葛亮死后刘禅宠信身边的宦官,但我们纵观历史,有哪一代的皇帝没有自己的宠臣?汉武帝没有?汉文帝没有?即使是近代的康熙圣祖、乾隆皇帝没有么?

所以说我们不能以这一点就轻易断定刘禅是个没才干的傻皇帝。第二:在追谥号的时候刘禅没有给自己的救命恩人赵云追谥号。但这很正常啊,刘禅追的谥号是刘备亲封的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关羽、黄忠、马超和张飞。至于人间所说的五虎上将那是子虚乌有的事。

赵云在刘备的手下一生没有受到重用,一直都是一个干杂事的官员。刘禅的这种做法仅仅是继承父亲刘备的做法而已。相反如果你说刘禅没心肝,那为什么后来姜维他们在企求刘禅为赵云追加谥号的时候刘禅也欣然同意了呢?第三:不战而降。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这样说过一句话:为什么刘嶂不战而降刘备都是对的,而刘禅不战而降司马昭就是错的呢?第四:乐不思蜀。很多人受这个事件的误导,对刘禅的看法已经是根深蒂固的了。相反我们看一下,如果刘禅不是说我不想念蜀国了,而是说我非常思!

说到三国时期关系相处得最融洽的君臣,应该算是刘备和孔明了吧!熟悉三国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孔明之所以愿意出山,是因为被刘备三顾茅庐之举给感动到了。而刘备之所以有能力与其他霸主们争夺天下,则是因为有孔明的辅佐。孔明尽心辅佐刘备,刘备也无比信任地对孔明充分放权,这才成就了他们之间羡煞旁人的君臣关系。可能很多人都因此觉得刘备这辈子就没有对孔明耍过心眼儿,但是实际上,刘备还真就对孔明做过这样的事情。如果你对此感兴趣的话,就请继续往下阅读吧!

其实,这件事是这样的:那个时候刘备的身体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到了只靠一口气在支撑的地步。为了在临死前将该安排的事情都安排下去,刘备便将孔明给叫到了床前。他先是有感情的表达了自己这辈子能得孔明辅佐有多幸运,然后在吧啦了一大堆无关紧要的话之后,终于将最想跟孔明说的话给说出来了。他说,如果他死之后,继承他位置的刘禅不堪辅佐的话,那就让孔明取而代之即可。毕竟这江山是他跟孔明等人耗尽心力拼死打下来的,他不想就那么白白地被自己的那个不成器的儿子给毁了。

虽然刘备敢这么说,但孔明可万万不敢接这话茬啊!他直接明明白白地告诉刘备,自己从来都没有过非分之想,更不会在刘备去世后干出取代他儿子皇位的事情来。按道理来讲,孔明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刘备该安心了吧?可实际上,刘备还是不放心。只见他让人把赵云也叫到了床前,并且拉着他的手嘱托其在他死后一定要记得早晚都去看顾一下刘禅。虽然赵云当时一边哭一边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显然赵云并没有理解刘备的用意。而孔明一下子就看明白刘备这么做的用意了,所以他立马就表现出受到了莫大惊吓的样子来。至于原因,其实主要有以下这么几点:

1、 告诉刘备自己已经明白了他的真实用意

刘备明明那么信任孔明,却还要对赵云做托孤之举,显然是因为他担心孔明日后会有取代自己儿子的意图。为了防患于未然,他才想到要给自己儿子配一个护身符的。而这个护身符,无疑就是赵云了。虽然赵云的智商并不低,但处于悲伤状态的他,并不一定就能立即明白刘备的用意。当然了,刘备也根本不是希望赵云能够明白他的用意,反倒是希望他忌惮的孔明能明白自己的用意。孔明跟在刘备身边那么久,自然是最了解刘备的人。既然对方的用意他很清楚,那他自然也得让对方明白自己已经知道他的用意了才行。

2、 给刘备制造一个自己忌惮赵云的假象

从孔明这个角度来看,从他看明白刘备的用意之时开始,他的内心就是五味杂陈的。本来嘛,他已经对刘备明确表示过不会在他去世后夺了刘禅的皇位的,可刘备却依然还要找个人来威胁他,实在是让他感到很伤心。不过他也清楚,这个时候他做任何其他的表现都是多余的。只有表现出惊恐的样子来,才能让刘备清楚自己是害怕赵云的存在的。也只有这样,刘备才不会死不瞑目。

3、 配合刘备演最后一场戏

孔明这辈子跟刘备相处的时间应该算是最长的,他在辅佐刘备期间,跟这个领导一起演过多少场戏,他自己是最为清楚的。刘备临终前突然给他闹这么一出,他岂能让对方去唱独角戏?反正唱完这场戏以后,刘备就能心满意足得闭上眼,那他作为最感激刘备知遇之恩的一位近臣,又怎么忍心不陪他演完这最后一场戏呢?也就是说,孔明表现出来的惊慌失措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在向刘备表达尊敬之意罢了,而并非真得害怕他给自己留赵云这么个威胁在身边。

所以说,刘备跟孔明之间的君臣关系虽然算是非常融洽的,但在涉及到第三方利益的情况下,刘备就不得不对孔明表现出防范之意了。不是因为他不信任孔明,实在是因为他那个儿子刘禅连他自己都看不太上。他作为父亲,在临终前不得不替刘禅做足了打算。毕竟等到他一闭上眼睛,纵使孔明真的作乱夺了刘禅的皇位,他这个当爹的想帮也帮不上忙了。当然了,刘备心里不可能不清楚孔明在努力配合他演这最后的一场戏。所以他纵使对孔明心存愧疚之意,也并没有当场表明。因为他知道,真正懂他的人,只有孔明罢了!

三国时期,最著名的谋士非诸葛亮莫属了,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后,他就竭尽全力辅佐刘备,刘备对诸葛亮也是言听计从。刘备死后,诸葛亮继续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为了蜀国可谓是贡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其实刘备临死前曾经交代诸葛亮要尽心辅佐刘禅,如果刘禅不行,就让他自己称帝,这可是赋予了诸葛亮无穷大的权利了。

知子莫若父,刘禅最后真的就是"扶不起的阿斗",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国家的事情,基本全靠诸葛亮在筹谋,其实这时候诸葛亮已经就是皇帝了,刘禅只是虚有名号而已,若刘备临终前将皇权禅让给诸葛亮,三国会有何改变?说出来别不信。

首先我们来看下刘禅,他即使荒*无度,却也是刘备的亲生儿子,继承刘备的衣钵那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若换成诸葛亮,那就是没名没分的事情了。虽然诸葛亮已经掌权,但江山毕竟还是姓刘的,如果这时候想易主,刘氏的后人就会先跳出来反对,这样势必蜀国内部会大乱,给东吴和曹魏可乘之机。其次,诸葛亮就算有心也无力。如果诸葛亮掌管了蜀汉,他哪里还有心思整理出"出师表"进行北伐?即使自己称帝北伐了,结果也是一样的,北伐五次都已失败告终,只是加速了蜀国灭亡之路而已。

再来,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也不支持他做出这样的事情,要知道他当时跟随刘备出山,就是因为没有别的政治野心,否则,他大可以去辅佐当时最强的曹操。刘备当时在三国里是最弱的一个,但却是最正直的君主,曹操和孙权都是抢来的帝位。而且,诸葛亮如果真的有心称帝的话,他大可以用自己的权利拢诺人心,将自己的儿子以及亲信安排在重要的职位,事实是,他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了蜀国战死沙场,自己手下也没有一个亲信,所以可以看出,诸葛亮只是一心匡扶汉室,断不会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

诸葛亮是一个谋士,是一个政治家,他有才能,有谋略,但缺乏军事战斗力,也缺乏领袖能力,他将自己定位在了臣子的角色,一生都在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凡事亲力亲为,最终因过度劳累而病倒,不久离开人世。他离开后蜀国也撑了将近30年才灭亡,由此可见,他也并非不可替代。即使他称帝,也改变不了蜀国的灭亡,毕竟他在世时,已经用尽了自己的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06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