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1
寒假里我帅帅哥哥送给了我一本《三国演义》,我高兴得不得了,我翻开书,在扉页写着一行字:
赵雄伟:文海漫漫,
暂取一瓢赠与,
望共勉之。
吴
辛卯
正月初八
随着就有一种强烈看书的想法油然而生,是我迫不及待地想打开书,我打开书后,看了看,真赛,还是文言文的呢!
这本书我半年才看完,看完以后,我为曹操八万精兵大败袁术的几十万大军而惊叹,为吕布这个天下无双的英雄的死亡而叹息。樊城之战告诉我:打仗不在兵多将广,而在于计谋,就算有天大的勇气没有谋略也是没有用的。
“赵云单骑救主”告诉我要有勇有谋,“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告诉我勇和谋缺一不可。曹操虽然奸诈,但是他的才华是前古没有的,是举世无双的。吕布虽然勇猛但是他还是死在了自己部将的手里,刘备一开始只有几千人马,但是几年以后,刘备竟然发展成了一个国家。这告诉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许褚裸衣斗马超”足以证明他的忠心,董卓的遭遇告诉我们:正义必定能战胜邪恶。
我们要吸取这本书的教训,曹操的计谋,吕布的勇猛,都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山东省禹城市齐鲁中学七年级十七班初一:赵雄伟
读《三国演义》有感2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上阵父子兵”、“老子英雄儿好汉,将门自古出虎种”。果然,在《三国演义》中虎父虎子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大家熟知的曹氏父子、孙氏父子、司马氏父子,还有关羽、张飞和他们的儿子,无一不文韬武略、智勇双全。但也有例外的,那就是可怜的刘备、刘禅父子。
让我们先来看看父亲刘备,三国中赫赫有名的“天下英雄”、蜀国主君,连曹操都认为当时的英雄只有刘备和他自己两人而已,可见刘备是名符其实的龙凤先辈。然而悲剧的是,他的儿子刘禅却最终成了扶不起的“阿斗”。难道是刘备的运气特别差,生了一个傻儿子吗?在阅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我发现,刘禅出生时绝对是一名健康的BABY,而且书中描写当时的天相吉祥无比,完全是王孙贵胄啊!但是为什么刘禅不能子承父业、有所作为呢?我个人觉得主要是由后天因素造成的:
一是教育环境有问题。众所周知,刘备为了复兴汉家天下,常年在外东奔西走,有时甚至寄人篱下,儿时的刘禅几乎见不到父亲。刘备死后,虽然把16岁的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但即使诸葛亮竭尽全力也爱莫能助,分身乏术的他只能把困难和问题都往自己身上揽,没有让刘禅独立去面对、思考、实践,关爱过度,从而导致了蜀国少主好吃懒做,毫无治国经验可言。
二是自身成长有问题。在刘禅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由于父母的溺爱,基本上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的生活,从未跟随父亲或那些厉害的叔叔伯伯们上过战场,也没有正式学习过如何处理政事、治理国家,所以在刘备和诸葛亮去世后,“阿斗”便乐不思蜀地甘做阶下囚,父辈们一手建立的蜀汉江山就断送在了他手里。
再让我们来看看另一位父亲曹操,毫无疑问,在对后辈的教育方面他比刘备成功太多了!曹操非常重视对儿子的言传身教,常常亲自过问孩子们学习的近况,并鼓励他们从小树立扬名立功的远大理想,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学习治国之道。正因为如此,他的儿子中既有才高八斗的文学家,又有创立曹魏的政治家,还有七岁称象的神童。你们看,同样是一国之君,在对待孩子教育上的不同态度却决定了“虎父犬子”还是“虎父无犬子”。
其实,现在也有许多像刘备一样的父亲一心忙于自己的事业,认为只有赚了足够多的钱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好,就能让他们学好,哪里知道孩子们最需要的是曹操那样,会亲自检查孩子作业,会亲自带孩子接触社会,会亲自和孩子一起体育锻炼,还会和孩子们真诚交流心事的父亲啊!试想刘备如果做到了以上几点,刘禅也就可以扶得起来,不会成为被后人嘲笑的鼠犬后代了。
幸运的是,我有一位曹操式的“虎父”!印象中,爸爸曾经也是一个“工作超人”,经常一周都见不到他几次,为此我还向他发过脾气,爸爸却总是笑着对我说:“等爸爸忙过这一段,一定多陪你!”那时的我从来不相信。直到后来,我渐渐发现课本和作业本的错题旁时常会出现一些有趣的小标记,问号、爱心圈、小星星……多温馨地提醒啊。妈妈告诉我,实际上爸爸每天深夜回家后,都会仔细翻阅一遍我当天的作业,了解学习进度,还特意准备了错题集嘱咐妈妈让我把错题一一抄录下来,反复复习,原来爸爸一直在悄悄地伴着我呀!再后来,我的课外辅导班逐渐多起来,爸爸为了能及时送我去辅导班,每每顾不上晚饭就陪我一起“奥数”到九点,回家路上还津津有味地和我讨论题目,说这顿“精神食粮”太丰盛,肚子都已经饱啦。除了学习,爸爸还是我运动的队友,旅游的驴友,家庭辩论会的辩友。瞧,他这是要替刘氏父子扳回“虎父无犬子”的局呢!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已经意识到父亲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了吧,要我说呀,罗贯中早就在《三国演义》中告诉爸爸们了,如果想要有一个和自已一样出色的“虎子”,学曹操就对啦!
读《三国演义》有感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对词中的英雄一词发生了疑问,书中讲到的人物骁勇善战,然而,群雄逐鹿于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有人说,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是千年难见的一代贤相,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不体现这一点。然而,我认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孔明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
我倒觉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奸诈多疑,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能者居上,为何偏姓刘的能当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变的名正言顺;他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敌我力量
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是文学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当然喽,他太多疑,以至于刚愎自用。但功大于过,曹操无论在哪一方面都称得上英雄。
那再看他人:孙权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关羽,太骄傲;张飞,勇有余而谋不足;吕布,一见利忘义之徒也……
总之,我以为,三国英雄,曹操一人而已。
读《三国演义》有感4今天,我看了妈妈给我买的《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令我入迷、。渐渐的我喜欢上了这本书,这里的人物,这里的故事。
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
这些人物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了,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他足智多谋,给刘备打了很多胜仗。还有一个就是关羽了,他虽然像一个莽撞的习武之人,但,他也是有智慧的一个人。他降汉不降曹、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他忠于他的哥哥刘备,但是也是一个忠义之士,他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这样的英雄好汉,怎能不让我读的热血沸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让我们继续挖掘《三国演义》的奥秘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5话说三国,各路英雄豪杰,不胜枚举。要论其中翘楚,非诸葛孔明莫许。作为诸葛“半仙”的铁杆粉丝,他的英雄事迹我可以说上三天三夜!可你若认为我今日是为了“吹捧”偶像的无双智谋,那可就失算了。预知详情如何,且听我慢慢道来。
镜头回放——与亮同行
冬霭沉沉,四面大雾环绕,曹营诸将尚在酣睡之中。忽然,只听擂鼓之声犹如天雷滚滚,从江上传来。曹操大惊,乃知蜀吴联合来犯,忙召弓箭手速速赶来,万箭齐发。不料诸葛先生早有准备,命草船一面受箭后立马调转方向,让另一面船身也来受箭,待草船“借”满箭后,喊过一声“多谢曹丞相!”便欣然离去。望着满载而归的诸葛亮,望着眼前如期而至的十万之箭,本想借机陷害诸葛亮的周瑜自叹不如。
气度不凡——可敬可叹
初读《草船借箭》,我只觉诸葛先生是位神机妙算、临危不惧的谋士。可在反复咀嚼这篇课文后,我逐渐对诸葛亮这位英雄有了别样的看法——气度不凡。想那诸葛亮何等聪明,岂不知周瑜对他有谋害之心。但他并不揭穿周瑜,而是将计就计,把自己的实力展现给周瑜。而且在借箭成功之后也未曾骄傲,借机打压周瑜,而是以大局为重,联合周瑜合力抗曹,可见诸葛先生气度之宽广。
退而结网——身体力行
诸葛先生有此等气度,我作为他的铁杆粉丝若只知不学,那岂不失职?暑假如期而至,我与弟弟闲来无事各自随性作画,起初我二人有说有笑,但不知怎的,弟弟的眼中流出泪珠,口里也渐有呜咽声,我简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上前一看——原来弟弟作画的本子乃我的暑期作业。估摸着因为上回表妹在我的字帖上作画被我狠狠训了一通,弟弟意识到自己也“闯祸”了。我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认认真真完成的假期作业被弟弟弄得一团乱,气不打一处来。刚要开始我的“河东狮吼”,一个念头跑进了我的大脑:诸葛先生知晓周瑜要陷害他,他也不生气、不计较,我的偶像有气度我也得有,更何况弟弟用铅笔作画,擦掉也不是件难事。如此想着,我便抱起弟弟帮他擦干眼泪……
气度,让英雄更显魅力,也让我更具胸怀!
读《三国演义》有感6中国有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其中,我最爱不释手的是《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不但写得生动有趣,也让我了解了一些道理。另我最印象深刻的道理,莫过于团结合作了。
当初赤壁之战时,曹操率大军二十万,对外号称八十万,一路南下,扬言要灭了东吴。东吴国君孙权忧心忡忡。大将周瑜自信地说:“主公只要和刘备联合起来,我只需三万精兵,便可破操。“孙权觉得这是一条良计,便派使者劝说刘备与其合作。刘备听了犹豫不决,诸葛亮耐心地说:”主公,虽然我们和东吴实力薄弱,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互相支援。曹军并非坚不可摧。“于是刘备派赵云、关羽等大将领军二万,支援东吴。在刘备和孙权的紧密配合下,以五万兵力击败了四倍于自己的二十万曹军。这就是团结合作的力量!
团结体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篮球比赛。有一次,我们篮球训练时打了一场练习赛。我们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突然,我的队友抢到了球,他的突破能力十分优秀,运着球一个灵活的转身就晃开了第一个防守队员。可第二个防守队员马上又上来防守,第一个防守队员也立刻转身防守。这时,我已经跑到了篮下并拍手示意。可他一意孤行,接着强攻。但一个人毕竟难突破两个人,于是,他没有成功,也没有把球保护好,球被抢断了。轮到对方进攻了,他们一起进攻,互相配合,挡拆、传球、假动作……所有能消耗我们体力的招儿全部都用上了。我们一下子就感觉体力不支了,他们乘机突破我们的防线,上篮得分。就这样,对方赢得了比赛。
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团结会让你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有一席之地。
读《三国演义》有感7“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借暑假时间读完了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舞台,作者把众多英雄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使我好生佩服。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
先说说刘备。刘备的性格非常保守,人们都打趣的说刘备是“哭来的江山”,刘备的胆子小,当年他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下英雄,惟操与使君耳。”当时可把刘备吓出了一身冷汗。刘备的性格使众人赋予它窝囊和懦夫的头衔,更有人说刘备除了有两个结拜的挚友,其他的就一无所有了。但刘备讲仁德,爱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关羽、张飞、赵云等大将忠于他。
蜀国有一个足智多谋的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他,他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发明家,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表现在“谋”字上面。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不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他智勇双全、沉着冷静、知己知彼、胆识过人,实在令人钦佩。
我最喜欢曹操,曹操可谓真英雄!三国演义上作者贬曹褒刘,为了衬托刘备,无限的贬低曹操,三国志上,曹操并没有那么坏,除了“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一败笔,曹操并无其它的坏处:“曹操割发代首”,曹操带兵去征张绣,行军路上,见麦子熟了,便下了一道口令,谁要是践踏麦田,就斩首!碰巧有小虫子经过,曹操的马受到惊吓,冲进了麦田,曹操守信,正要割头自刎,曹操的手下们纷纷劝阻,经过大家的一番劝说,曹操割下自己的头发,代替自己的头!曹操谨慎、多疑,只是自我保护,可有些人总是抓住曹操的这一点,贬低他是一个有心计的坏人,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才可以更好的存活下去。我看好曹操!
三国时期是一个是战乱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多少杰出的英雄为了国家献出了自己的一生,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啊!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读《三国演义》有感8《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看的书之一,这本书我已经看了好多次了!
故事起源于东汉末年,群雄争霸,战火纷纷,董卓掌握了大权。后来,王允用美人计杀掉董卓,曹操便掌握了大权。220年,曹操病死,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汗献帝,自立为王,国号魏。221年,刘备称帝,国号蜀,又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又称东吴。263年,司马昭灭蜀。265年,司马昭病死,他的儿子司马炎废魏帝,自立为王,国号晋,又称西晋。280年灭吴,完成统一,从此天下都归司马氏。
诸葛亮,字孔明,蜀国功绩显赫的'军师。他手拿朱雀扇,爱好弹古琴。我非常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足智多谋。他不但用空城计吓退了与他旗鼓相当的司马懿;而且三气周公瑾,使周瑜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这样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啊!
赵云,字子龙,蜀国鼎鼎有名的武将。他手持红缨枪,无人能挡。他还是蜀国的忠义之士。他临死前,喊了三声诸葛亮的愿望;“北伐!北伐!北伐!”
曹操,字孟德,中国唯一的一个“奸雄”。他非常奸诈,曾用他的“奸诈”害死了数不清的人命,而且还十分多疑。但是他为了使国家强盛,便招募人才,很有用人之道。因此。朝中文有司马懿,武有张辽。他还开垦田地,深得民心。
司马懿是魏国不可多得的聪明人才。曹操临终前曾对曹丕说:“如果我们有司马懿,就能斗得过诸葛亮!”但司马懿有雄厚的野心,当幼帝曹芳继位后,司马懿便掌握了大权,就连皇太后都得听他的呢!
《三国演义》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做事之前要多多思考,心胸要开阔,多结交朋友,不能太骄傲……
因为我太喜欢《三国演义》了,追着看《新三国》连续剧成了我这个暑假最开心的事!
读《三国演义》有感9今年寒假我读了元代小说家罗贯中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他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罗贯中的长篇巨制《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气魄最大的古典小说。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描述了自东汉中平元年〔184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的政治和军事的斗争历史。
在这部名著中,罗贯中寄托了自己个人的爱恨情感,客观的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政治的、军事的、公开的、隐蔽的、合法的,还有非法的矛盾斗争。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封建统治阶级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尔欺我诈、明火暗刀的策略伎俩和阴谋诡计。有意或无意地揭示了农民无法生活、铤而走险、纷纷起义的真实历史背景和原因。
至于《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则是多方面的,充分地显示了罗贯中在人物方面有着惊人的掠巧。全书四百多个人物形象中,无论是曹操、刘备、孙权这些群雄之首,还是诸葛亮、关羽、赵云、鲁肃、周瑜以及董卓、袁绍、吕布这些巨谋勇将、忠奸之臣,都具有鲜明的生动的个人特征。尤其是对张飞、诸葛亮和曹操的形象塑造,真可谓出神入化,呼之欲出。
罗贯中对战争的描绘是极其成功的,这一点充分证实他的却是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的战争活动。所以能够把那一抹抹惊心动魄的战场,深吸变化的战斗形式,描绘的那样千变万化,各具特色显示出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然而,正是由于罗贯中有参加过战争的经历再加上他超乎常人的技术技巧,以及创作时的苦心故意。才在他的笔下出现了描述战争战役,重点突出,错落有致,疏密挥洒,叙事照应:铺排战争场面,大肆挥洒,波澜起伏,气势磅礴渲染战场的气氛,随意勾勒生动逼真,有声有色。
《三国演义》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建筑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同时,为世界文学的宝库,也添加了灿烂的光彩。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三国演义》声名远扬海外,被译为朝、越、日、英、法、德、、俄等几十种文字,传遍世界各大洲。俄国汉学家赞该书时“一部真正丰富人民性杰作法国文学家认为“在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是为”史诗般的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国演义》这部不可超越的经典一其无与伦比的丰富的内涵和独有的文学魅力而进一步扩大着它的影响
读《三国演义》有感10读三国,许多人都会佩服诸葛孔明的绝世智谋,赞美刘玄德的仁义胸襟,乐道关云长的义薄云天,遗憾周公瑾的英年早逝,因为他们似乎都是小说家笔下的正派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但我却偏爱那位素来被冠名以奸诈、狡猾、生性多疑的曹孟德。
京剧脸谱中常用白脸画曹操,象征奸猾小人,我不以为然。身处同样的乱世下,各自用计,各自争夺,凭什么诸葛、周郎便是智谋无双,而曹操便是狡猾之徒?曾有人叹:刘备枭雄,曹操,乃一乱世奸雄。我非要找出些证据,为他洗刷这冤名!
论智谋,诸葛亮是绝无二话的天下第一军师,但战场用计,挥兵雄才,曹操绝不是泛泛之辈,否则诸葛亮也不会把“诡计多端”的曹操当做人生一大对手;曹操对役袁绍,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又怎么会是偶然?
论胸襟,刘备仁义,不肯为自己的雄图大业做出一件有违道义之事,不忍伤害一个无辜百姓,因此人心所向,这是必然,与之相比,曹操的“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确实令人寒心,但要成就一番霸业,又如何能只靠慈悲之心笼络来的人心呢?况且他的胸襟体现在不一样的地方。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曹操对人生短促,而战争任然频繁、大业未成的感叹。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是曹操对贤才的渴望、贤者的热诚。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对全天下的贤者发出了热切的呼唤。
清代张玉谷说得对:“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陈沆也指出:“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
论爱惜人才,关羽的“华容道义释曹操”不是最好的证明吗?大众都赞叹关羽忠肝义胆,“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名利财富美色所诱,“过五关斩六将”也要重回大汉,可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若不是曹操肯容人,有雅量,量关羽多么勇猛无敌,在危机四伏的曹营里又如何能安然无恙?更不用说放虎归山了。如此,在胜负已分,应绝后患之时,关羽才甘冒军令状之胁迫,义释曹操。
追随曹操的大将更是多如牛毛,只是如此枭雄,未在其有生之年完成霸业,令人可叹!
读《三国演义》有感_450字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_45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三国演义》有感_450字1“故书不厌百回读”。不知第几次捧起《三国演义》,我却依旧读得津津有味。
一个个人物在罗贯中的笔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精通兵法的诸葛亮,残暴的董卓,处事果断的曹操……随着故事的发展,一幅幅波澜起伏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展开:汉灵帝腐败无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决心拯救国家,曹操在衮州招贤纳士想一统天下,孙策在江都也招贤纳士想继承父业,从此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三英战卢布、煮酒论英雄、过五关斩六将、草船借箭……一个个人物的品质在故事中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中,我最欣赏的是刘备那坚持不懈的品质。他在《刘备三请诸葛亮》中,一遍又一遍的去拜访诸葛亮,在诸葛亮避而不见、关羽张飞极不耐烦的情况下,刘备仍然没有放弃。诸葛亮在睡觉,他就极富耐心的在门口等待,终于用诚意打动了诸葛亮,请他出山,为自己的事业添砖加瓦。想想我们在学篮球时,也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许多学篮球的人受不了枯燥乏味,又极耗体力的基础动作学习,慢慢远离了篮球。看看他们,我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决不放弃。正是这种决心,永远向前挺进的精神支持着我,掌握了篮球的基础动作,运球、投篮、打配合的能力越来越好!
“坚持就是胜利!”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成功就在眼前。
读《三国演义》有感_450字2《三国演义》是一本让人百读不厌的书,看过一遍后,再看一遍也还能看出许多感想来!
以前我看过《三国演义》的绘图本,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现在我又看了一遍,书中我一直最崇拜的是诸葛亮。他能根据具体情况观察、分析,迅速地从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战局的关键,并制定出可行的作战方案。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也会出错,所以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失误就加以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失败而灰心丧气,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光荣而沾沾自喜,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的身上都有需要改正的地方。
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曹操的用兵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阴险。再说蜀国,为首的必定是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熟练的兵阵,无不让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吴国,有谋略的就是周瑜了,少年时的周瑜就熟读兵法,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的缺点:嫉妒,让他在二十六岁时便死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一个不可能次次都成功,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往成功这个方向前进,成功一定属于你!当我们看着别人成功、获得荣誉时,往往忽略了他们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与汗水。
读《三国演义》有感_450字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对词中的英雄一词发生了疑问,书中讲到的人物骁勇善战,然而,群雄逐鹿于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有人说,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是千年难见的一代贤相,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不体现这一点。然而,我认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孔明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
我倒觉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奸诈多疑,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能者居上,为何偏姓刘的能当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变的名正言顺;他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敌我力量
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是文学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当然喽,他太多疑,以至于刚愎自用。但功大于过,曹操无论在哪一方面都称得上英雄。
那再看他人:孙权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关羽,太骄傲;张飞,勇有余而谋不足;吕布,一见利忘义之徒也……
总之,我以为,三国英雄,曹操一人而已。
读《三国演义》有感_450字4普天之下,谁是英雄?我带着这个疑问读完了《三国演义》,但那时的我,依旧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只不过是为《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而感动。我为刘关张“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而感动,我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而感动,我为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而感动。可是那时只有感动,却忘记思考这个问题。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三国演义》里面并没有英雄》
曹操,他有着说不完的豪情壮志,可惜那刘备孙权的一场大火把他的豪情和壮志烧成了灰,一点又一点地溶解在刺骨的江水中。他的疑心病害死了名医华佗,他的嫉妒心害死了杨修。这是一个英雄所能做的吗?
刘备,礼贤下士,重情重义。但是他在我心中算不上是一个英雄。徐州城破了,吕布向他求情,可是刘备却向曹操讲起了吕布的三个死去的义父,还反问曹操愿不愿意当吕布的第四个义父。吕布的下场不用说了,可刘备呢?他在攻打孙权时,不听诸葛亮的劝阻,结果,换来了“火烧夷陵七百里”,最终病死白帝城。
诸葛亮不听刘备的话,任用马谡为将。张飞性格暴躁,常常随意打骂士兵……他们都称不上英雄。可是他们为什么称不上英雄?因为他们只是为了自己或自己所支持的一方的利益去努力,而不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那么他们又怎么能算上是英雄呢?
读《三国演义》有感_450字5要说三国演义中最令我难忘的场景,那么非《三顾茅庐》莫属。
话说这刘备来到荆州,野心被刘表发觉,便将刘备分配到了荆州的一个小城。在那里,有一个天下顶尖的谋略家——诸葛亮。刘备得知天下有诸葛亮这号人物,便三顾茅庐,将其请出。
我听完这个故事后略有感悟,当时只感受到了诸葛亮,似乎有点傲慢。人家这么大的一个官,还是你家城主的亲戚,真不怕人家城主把你撵出去做过流浪汉啊?因为当时我只认为诸葛亮只是个傲慢的人,并不去多看这回故事。
然而不久前,我又看了一下这本书,长大了看以前的东西有种不同的收获。这一次翻到三顾茅庐时,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傲慢的毛头小子——诸葛亮,而是诚恳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刘玄德。
这一次,我领悟到的是刘备那诚恳的态度,那真挚的情感,以及三顾茅庐那种不懈的精神。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坚持才是胜利。就像班上竞选班长时胖子的努力,为了当班长他拼命学习。林老师为了能继续陪伴我们,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学校终于破例让她和我们一起进入了四年级。
因此,唯有坚持才可以将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
读《三国演义》有感_450字6三国演义的诞生,让很多人都为之震惊,桃园三结义,诸葛亮空城计在现在还是广为流传。可以说三国里的故事已经影响到了很大一部分人,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才能让三国演义更继续流传下去。
三国之三英战吕布,当时在虎牢关,刘关张大战吕布的故事让人们都感觉到了吕布的强悍,战斗力超群的吕布居然能够以一敌三,那种英勇的身姿,给很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在赵云出现之后,常山赵子龙也被人誉为当时能战之人,长坂坡救下幼主,独战曹操大军,这种英勇的表现也是很多人都为之敬佩的人物。
就是因为这样,才会有人说,到底是吕布厉害还是赵云厉害。其实在很多时候,人们常常拿这两个人做比较,可是赵云和吕布真的有可比性吗?说的也是,毕竟赵云和吕布两人没有真正的交手过,谁也不知道他们谁更厉害。不过从各个角度去分析之后,两人根本没有可比性,虽然说赵云能征善战,但是和吕布的战斗力相比较还是不行,也就是说赵云要是和吕布单挑,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吕布胜利。
其实吕布的战斗力在当时就已经有很多人都承认过的,虽然赵云在大战长坂坡的时候被曹操称为猛将,但是还不足以和吕布相媲美。吕布在当时就被誉为是当世猛将,在后世也被称为当时无人能敌的猛将,想想也知道了,评价如此之高的战将,怎么可能有人能和其相提并论呢?
读《三国演义》有感_450字7历史是死的,没有多少人会对枯燥无味的历史感兴趣,惟有在历史中注入民俗文化情感,使历史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故事,那么它才会生动形象惹人喜爱。《三国演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对大哥非常衷心。但同时,虽然曹操有时奸诈,但遵守了承诺让关羽回去,还送了一匹马给关羽。
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_450字8最近,我又看了《三国演义》。白话文让我感受到了古代的气息。
书中曾写到刘备三顾茅庐这件事,使我感触颇深,若不是刘备执意请诸葛亮出山,若不是刘备的坚持,他日后也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成就。
刘备以前也只是个卖草鞋的,但是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让他成为了一个我们十分敬佩的人物。作者罗贯中一定是想让读者从刘备身上明白:只要坚持,就能成功这个道理吧!
从古至今,有多少伟人、英雄的成功都是因为“坚持”!
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电灯为人们提供了很多便利,可是这背后,他又付出了多少辛劳?他在实验室里研究并且实验,“跌倒”了1600多次,但他又从这1600多次跌倒中爬起来,终于发明了电灯。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是坚持!
古代的书法家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小时候父母要求十分严格,为了不让他滋长骄傲的情绪,父母要求他写完院里18缸水。王献之心中不服,咬牙练了五年,又练了五年,直到把18缸水全部用尽。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王献之的锲而不舍使他成了一名大书法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坚持不放弃,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读《三国演义》有感_450字9《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影响着中国很多人民,有很多史学家都去研究这本,也就是这本书,是我深深地爱上了里面一个个血肉鲜明地人物。
先说说刘备,他是汉王皇室地后裔,他英勇善战,有勇有谋,真诚待人,先与张飞、关羽结拜。被曹操打败后,又结识了周仓、赵云。之后又交识了诸葛亮。有了这些人才之后,刘备带兵破城,在打败马超、马岱后,这两人又归顺于刘备。这些人帮助刘备打下三分天下,建立了蜀国。
再说说曹操。曹操为董卓义子,有胆有识,非常有血性。曹操手下的大将虽然没有蜀国的五虎将勇猛,但有了司马懿之后,曹操与司马懿一起带兵讨伐,在他攻打赤壁的时候,士兵人数多达八十万。有人说曹操是个“奸雄”我想大概是因为他说过一句话:“宁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其实,曹操是个英雄,他有别人没有的广大胸怀,在关羽即将离开时,他设宴替关羽送行,他就是以这样的胸怀,拥有了三分天下——魏国。
孙权。他在少年时便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19岁时继承孙策之位成为江东之主。曹操欲取东吴,孙权采取周瑜主张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后又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孙权建吴称帝,迁都建业,独霸江东。与曹操、刘备三分天下。
这三大国主,影响着他们的后代,然而,这一个个三国故事,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读《三国演义》有感_450字10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真是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一开头便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之类脍炙人口的名句之后便是一句话: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古今中外也何尝不是这样: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读三国我看到了忠义与背叛仁义与残暴。三国中的一个个故事不禁令我拍案叫绝: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空城计……
罗贯中笔下曹操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作者在他身上集中了阴险。冷酷。跋扈等恶行。不过,对曹操的正面描写也比较多,写他的雄才大略。博学多才……
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跳到了我的身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刘备的爱民如子。赵云的一身是胆。张飞的粗中有细……
从三国演义中我领略到了曹操的深谋远虑高瞻远瞩。战前运筹帷幄战时处事不惊无愧为三国时期乱世英雄!诸葛亮的机智勇敢大胆仔细让我敬佩刘备关羽张飞3人异性兄弟的齐心协力让我感叹!我们是新一代的接班人我要向三国演义中的乱世英雄学习肩挑起祖国的重担!
读《三国演义》有感_450字11今年寒假,我再次翻阅了《三国演义》一书,每一次看我都有新的收获。
《三国演义》一书主要讲述了汉朝末年,朝廷昏庸,曹操、刘备、孙权先后产国魏、蜀、吴,三分天下,经过几十年的相互吞食,魏司马氏夺权,先后吞来蜀、吴、最终统一天下。
总观全书,作者书中的主角明显是蜀国,读都自然喜欢蜀国一点,一般是蜀军败,则伤;曹军败,则喜。我也在这列大军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隆中人,刘备三出茅庐后进入蜀国政坛,以超高的智慧协助蜀国站稳脚跟,开疆扩土,赤壁之战他功不可没,三气周瑜他削弱敌国,七借荆州他兵不备刃增蜀疆土……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刘备临死前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以。”他的忠心耿耿深深刻进了我的心中。可这位“智绝”,本来可以有更大的功劳,统一天下也不为过,但刘备去逝,刘禅继位,蜀国大势已去,七擒孟获,七出祁山,是他在兑现对刘备对蜀国的承诺,就连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军营中劳作。时隔千年,杜甫也在诗在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就是这样一位智绝,用忠心,智慧而流传千古,怎不令人敬佩而印象深刻呢?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诸葛亮七出祁山有点儿循规蹈矩,去攻克魏国也不止只有祁山一条路,再说了祁山很贫瘠,就算得到了也没什么用。如果诸葛亮当时会仔细想想,蜀国也许也不会这么快就被灭了呢。
《三国演义》一书,重现了当时战火纷飞的时代,让读者也能在感叹之余,思考一切可能。
三国成立了诸葛亮也应该不会后悔了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_450字12高尔基曾经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我认为,书籍是我知识的源泉,想象力的乐园;书籍也是一位辛勤的老师,它默默地感悟着我,让我和书中的人物一同欢笑,一同悲伤。
书有很多的种类,比如有科普、历史、传记、古代名著等等。但至今为止,给我以启发最大的便是中国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了。这本书的作者是元代末期的罗贯中,故事中作者以扑朔迷离的手法演绎了东汉末期各路英雄好汉逐鹿中原时发生的种种轶事。
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草船借箭”那一章。讲述的是吴国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但诸葛亮不退反进,还立下了军令状。看到这时,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暗为诸葛亮着急。谁知诸葛亮通晓天时,又用地利,施妙计向曹操’’借”了十万多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周瑜只能长叹一声:”吾不如他多咦。”这时,我不禁又为诸葛亮拍手叫好。
整本《三国演义》是古人斗智斗勇的经典之作。但我觉得,我们不仅要学习书中人物的计策,同时也要学习一些人物的为人处世方面。拿刘备说吧,他原本只是一个卖草鞋的,他凭什么当上蜀国的主公就凭他的做人,他的仁德,就因为他的仁德,才为他赢得了汉末三分天下,创立蜀国。所以,我在生活中更要学习书中人物的为人处世。
书,我的“长生果”,它将陪伴我一生。
读《三国演义》有感_450字13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从智和勇来 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例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管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过分。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在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读《三国演义》有感_450字14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深深感到人生的险恶,在《三国演义》中我看了奸臣是无处不在的,出卖朋友自己求得利益也是有的,但也有肝胆相照,豪情壮志,受滴水之恩,定当涌泉想报,还有神机妙算和勇气。
在受滴水之恩,定当涌泉想报。我看到了,诸葛亮派关羽去一个山路埋伏除掉曹操,可是因为曹操有恩与关羽,所以关羽就放走了曹操。这点深深的体现关羽他的受滴水之恩,定当涌泉想报的思想。
我最最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了,但除了神机妙算之外,我还看到了诸葛亮的另外的一个优点,那就是有勇气,面对什么强大的敌人也临危不惧。他的勇气在空城计中能体现出,一天,由于诸葛亮有尽所有兵去攻打一座城,正好司马懿知道诸葛亮没有兵,就去攻打诸葛亮,这时,诸葛亮灵机一动,大摇大摆的出现在城上,有一些刺激的话去讽刺他。司马懿绞尽脑汁的在想,诸葛亮在用什么诡计,最后,想到可能是诸葛亮散播假消息,让他中计。可司马懿这好正好中计,司马懿掉头就走。
这次的空城计,如果诸葛亮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司马懿的千钧万马,拿这次的空城计就会漏出一丝的破绽,使得他全军覆没。
读《三国演义》有感_450字15罗贯中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对,他就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 演义》的作者。他写的《三国 演义》是我非常喜欢的小说,而且,他给我我的感触非常的深,让我回味无穷。
我想看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罗贯中写这本小说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因为那本书共有一百二十回呢。
小说中令我最难忘的一章就是:赵子龙单骑救主。赵云单骑救主说的是曹军围杀长板桥,想杀掉蜀国的少主。赵云一人杀了进去,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少主。之后,赵云带少主一路杀回蜀国。这说是赵子龙单骑救主了。这让我感觉到,只要有勇气,大胆的去做,就一定会成功。
现在,我们小学生说是缺乏这种勇气,没有这种胆量。就拿我来说吧。我在补习班里,我明明可以回答对一些问题,可是我就是缺乏胆量,错过了机会。小学生只要有胆量,就一定会成功。在我们单元测试的时候,假如遇到我们不会的题目,而我们有的人却非常犹豫,直到收卷时才随便写上。这也说明了小学生缺少勇气。勇气和胆怯,就在一念之间,就看你选择什么了。
这就是我在《三国演义》中学到的知识,如果你也想知道,可以找过来看一看,一睹《三国演义》的丰采。
;写作思路:确立中心,围绕选材,确定重点,安排详略,选材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真实可信、新鲜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
正文内容:
精彩绝伦的战争描写,波翻云诡的军事谋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各具风采的人物形象,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组成了由元末明初人罗贯中依据正史并博彩各种艺术形式的三国故事改编创作而成的,中国小说史上最优秀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
读了这部文学经典,我明白了不能轻敌;比如,白衣渡江,赤壁大战等,多个轻敌的例子。我还明白要谦虚,比如,三顾茅庐,正是因为谦虚,刘备才得到诸葛亮。
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到“刘先生托孤白帝城”;从“三顾茅庐访诸葛亮”到“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真是悲壮。从“三分天下”到“一统天下”;从“宦官掌权”到“司马篡天”真是悲壮。
《三国演义》不仅告诉我历史,还告诉我如何做人,如何用兵,如何交战,如何收买人心,如何巧用天时。“连环计”、“苦肉计”、“空城计”、“离间计”、“反间计”、“天计”、“地计”、“人计”、“骄兵之计”等计谋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刘备的仁慈,关羽的义气,诸葛亮的智慧,曹操的奸诈,也给了我许多的启发。个个人物形象鲜明,个个计谋神机妙算。
它非常生动的演义了汉末到晋初天下分裂,魏、蜀、吴鼎足相争最后统一于晋将近百年的历史,真是“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啊!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细细品味。让我们一起去“阅读经典,品味人生”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这 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等等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活剧。
这样的心机,在如今又和偿没有。商家绞尽心机,赚消费者的钱;骗子费尽心思,骗取他人财物。人们可以看见:贪欲和权势欲如何主宰了社会中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人们甚至为了钱财,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偷取,杀害。所以奸诈狡猾的有心机的人,必将成为权势的佼佼者。但是,心机是需要无心机来衬托的。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奸诈狡猾,世界怎会太平呢?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局面。自从董卓被杀后,整个朝廷就乱了套,大家都争着当皇上,刘备、关羽、张飞为了恢复汉室,请来了诸葛亮,有了诸葛亮的帮助,他们一连攻下了荆州、南郡、襄阳等城池。孙权一心要得到荆州,就千方百计去抢,诸葛亮识破了一计又一计,使孙权赔了夫人和大将周瑜,又打了败仗。可好景不长,不久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被曹操害死了,很快,诸葛亮也死了。这时,地盘已被晋军占领。
我想:刘备的志向是远大的,他的行动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标,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都要达到目的。我联想到了中国的“体操王子”李宁,说起李宁人们总说他是个不平凡的人,但李宁自己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认定方向后决不动摇的普通人。他相信,凭着顽强和汗水,心态和适应能力,无论做什么都能取得成功!退役后,李宁转向了新得事业:组建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有人问李宁:“经商和体育,哪个更轻松,更愉快?”李宁说:“要做好,哪个都不轻松,不过我总是很愉快。”不错,无论在那里,李宁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英勇善战,我应该学习;诸葛亮的机智,我应该学习;刘备的定了目标不放弃,我更应该学习!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2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刻画得最精彩的人物。作者罗贯中将其评价为“乱世枭雄”,对之大加贬斥,还刻意以之与刘备作对比,渲染封建正统思想。对此,我不敢苟同: 在乱世枭雄”的背后,曹操其实是“治世奇才”。
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或以一言蔽之,曹操是一个拥有文韬武略的全才。
曹操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无容置疑的。二十岁举孝廉为官,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除马腾,最终统一北方。从最低层摸爬打滚开始,以其真才实干纵横大半个中国,风头一时无两。特别是“官渡之战”至今仍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为人所津津乐道。
曹操在文坛上的成就则是刘备、孙权等望尘莫及的。身为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操,引领建安风骨的文风,给我们留下多少传世佳作啊!其中《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尤为著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佳句更体现了曹操对事业尽心尽力执着追求的精神,并且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中老年人更常引以为座右铭。
能够成就一番伟业,曹操的政治才干是不容小视的。
曹操取信于董卓后,本来可以依附董卓升官发财,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敢为人所不敢为,持七星宝刀行刺董卓。我认为,这是曹操富有政治远见的体现:不图荣禄而图天下。他深知董贼倒行逆施,残暴不仁,天下人皆痛恨,这样的政权是没有前途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也,曹操深明此道。
曹操日后在群雄中崛起,广招贤能,善用人才是他非常重要的一招。在官渡之战僵持之际,曹操的求才若渴之心表露无遗。敌将许攸来曹营,曹操连衣履都来不及整理好,就赶忙相迎,使许攸感动至极而降服:用曹操的话来说,这叫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也正说明曹操用人三昧。还有, 曹操在处理于禁和夏侯敦的矛盾时,没有偏袒父系的亲属夏侯氏,而是以大局为重,铁面无私地支持于将军。这样,达至最大限度的上下一心方是成就大业的可靠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帐下文有荀攸、荀彧、郭嘉;武有曹仁、典韦、夏侯敦,所以曹操才能在三分天下中稳占一席之地。然而有些人认为刘备在用人比曹操更胜一筹,我对此不以为然。刘备,虽然麾下也是名将如云,甚至拥有诸葛亮这样神机妙算的人物,但却又充斥了小圈子、小人格主义。然而关羽公然违抗军令“义释曹操”,却不受正法;张飞嗜酒生事,被吕布趁火打劫,夺走徐州,仍可泰然自若。把桃源结义的“哥们情结”凌驾于政治形势的大氛围之上,而最后竟然发展到个人复仇主义,违背了“联吴抗魏”这一重大而正确的政治策略,大举伐吴,遭到了火烧连营的灭顶之灾,使蜀国元气大伤而走向没落。
曹操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人物,在具有雄才大略的同时,也充分表露出敏感、脆弱、孤傲、甚至善妒、多疑的人性弱点。因此评价曹操这样的多元性格的人物,我们必须倍加注意。曹操献刀谋董卓,事败后投奔其父之义兄吕伯奢,疑其害己,杀其全家,并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此言一出,曹操从此恶名远扬。董承谋反,结果是自身不保,董贵妃也牵连处死。弥衡裸身骂曹贼,曹操借势上演了一场借刀杀人的好戏。杨修妄猜曹心,曹操亦以动摇军心这个莫须有之罪杀之……这等举不完的例子尽显曹操多疑、妒才、残忍的一面。可是,细细推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身处乱世之中,曹操怀治世之大才,另能图一番大业。倘栽倒在如吕伯奢此小人物中,岂不枉了天作之才?再且,身处庙堂之高的封建统治者其内心其实都是虚得很,他们害怕别人挑战自己的地位,容不得比弥衡、杨修等人公然犯上,而必须杀之而后快。因此曹操必须事事留神,多作心眼,多耍手段。
曹操取得其成功,自有其出众之处。无论什么人怎么评论他的过错,我还是会以一家之言为其说句:这就是他成就大人格大事业的必要牺牲——虽然我是绝不会追随其足迹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